手机阅读

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 陶渊明的诗句的名句感悟(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0:33:01 页码:10
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 陶渊明的诗句的名句感悟(六篇)
2023-01-12 10:33:01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陶渊明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最新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最新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乡村四月》,谁愿意来背诵一下?背诵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村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板书)

2、释题:

请同学们来齐读课题。(“兴”在这里读四声,在文中,它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是什么意思?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作者:

⑴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对范成大有多少了解?

⑵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晚年田园组诗的代表作品。《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一)学生按助学提示初读诗文

出示活动一:

1、自由读文,读准加点字的字音,试着读通整首诗。

2、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清词语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3、组内读给同伴听,互相正音。

(二)检测读文情况

1、谁愿意一个人大声地来读读这首诗?指生读诗文,相机纠正发音。

检测:昼夜 耘田 绩麻

2、你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⑴ 昼:白天。

⑵ 耘:除草。

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 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 未解:不懂。

⑺ 供:参加。

⑻ 耕织:耕田织布。

⑼ 傍:靠近。

⑽ 桑阴:桑树下。

3、再读诗文,感悟读诗文的节奏。

4、同学们在小组内练一练。

5、全体女同学试着读一遍,男同学再来读。

(三)读中感悟诗文大意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师配乐范读,想象画面,一起走进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2、说说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

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师:在这乡村美景中,你最喜欢谁?(相机学习1、2句或者3、4句)

(一)学习“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找出反义词: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2、指导古今异义词:儿女、当家。

3、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4、结合想象诵读(读出忙碌,读出诗的节奏)

师:你还喜欢谁?

(二)学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2、小孩儿为什么要学种瓜呀?大人和小孩在说什么呢?除了种瓜还能做什么力所能及的劳动呢?

3、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4、品后指导诵读,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想象,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事怎样的田园生活?你怎么形容?(和谐恬静)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朗读中自然成诵。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反思:我觉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还要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在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最新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最新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残阳染红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云卷云舒;看那夕阳的无限美好;看那飞鸟的双宿双栖。

鼻翼间围绕着淡淡酒香,朦胧的月色下,我看见了满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篱笆,一丝亮光在破旧的草庐显现,穿过那盈盈月光下拥簇的菊花,推开“吱呀吱呀”的门。呀!这是陶渊明的世界。

我看见你对酒当歌,笑得潇洒自在,我看见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知道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在那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官场里生活,你鄙弃官场隐于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洁纯粹的身影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欲问君,可曾悔过?君不答,却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虚构的那个世界——桃花源。阵阵歌声仿佛天籁,老人小孩欢乐无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多么惬意!多么自由!那令人向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触不可得。你怀着一颗纯洁真挚的心,在那黑暗动乱的时代,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天边渐渐泛白。草庐结了点点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开满了高洁而又淳朴的秋菊,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的眼倒影着这山光水色,微风拂过,吹起你满头白发,搅乱了一窝淡黄。这一刻你与自然融为一体。你的一生追求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你开创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我在你的诗里仿佛看见了那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一幕。读到你的诗,再焦躁的心,都会被渐渐抚平。

你从我的世界里走过,每当我焦躁不安总会想起你的身影,那颗在淤泥中打滚的心,就会被慢慢洗净,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积极。是你让我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我开始过好每一天。我开始执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梦,因为你,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梦和想。

陶渊明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那梦中的淡淡花香。

陶渊明你隐了身,只是不想汲汲于富贵,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满身铜臭而保持文人应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隐逸之先宗,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仅在我心里,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

最新陶渊明杂诗其一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你本是拥有荣华富贵的一代才子,然而你看到百姓的痛苦、官场的腐朽后,你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污浊,于是心中的那股想法涌上脑海——做一位行者,不论尘世的喧嚣,做自己。

着一身布衣,穿一双芒鞋,飘然而去,与山间幸福相伴,赠给世人一个坚定的背影。

陶渊明在南山下隐居了两年左右,日子虽苦,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衣,吃不好也住不好,“但使愿无违,此中有真意”,都是出自这位本应享受富贵,但如今贫苦的人士之口。陶渊明素来淡泊名利,不追求繁华的社会,与世格格不入,甚有隐士风范。自得其乐,爱好读书,又不像世人一样深究,不像世人一样为了名利考官而学习,陶渊明为精神快乐,直率、豪放。爱好喝酒,而且一喝就喝个尽兴,期望不醉不归。陶渊明,性格有时候也比较安静,少说话,凸显出他的守志不阿。

吃,爱喝酒,但不能常常喝,因为家中贫困。所以经常到亲戚朋友家喝酒,家里盛饭的盆子,舀水的盆子经常是空的。

穿,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没有金丝银缕的大衣,在寒冷的冬天无棉抵抗低温的恶袭。

住,四周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品,不能遮风蔽日。

南山月下的那轮明月,照亮了世人的迷茫,不为权利而读书,不为利益而拼搏,不为官名而生活。正是这轮明月,为世人迎来初升的朝光。

陶渊明,隐姓埋名生活在小山间里,就是为了能过上安静、悠闲的生活,抛开官场上的压迫、剥削,不是金钱为命,只为自己而活,一生安贫乐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