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保护龙江母亲河的心得体会总结 保护母亲河的感受(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2:21:02 页码:11
保护龙江母亲河的心得体会总结 保护母亲河的感受(4篇)
2023-01-12 12:21:02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保护龙江母亲河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听见外面锣鼓喧天,我急忙跑下楼去瞧瞧。

远远的看见一队颜色鲜明的龙灯队向我们走来:鲜艳的红衣服,头扎红头巾,腰系黄带;整条龙以红色为主调,中间分成好多段,每段都有一个人用木棒举着;龙头上有两只高高突起的龙角,龙嘴张大,长胡须;龙头前有一人举着龙珠,整条龙由龙珠带领着,往前游动。旁边是“乐团”:有人敲锣,有人打鼓,好生热闹;远远望去,如同一条赤龙在“大海”里劈波斩浪(因为舞龙的人都身着红衣。)。

很快舞龙队来到了爷爷家门口,爷爷点着了早已准备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似乎在欢迎“神龙”的降临。鞭炮结束,持龙珠人把手里的龙珠一举,锣鼓声马上停了下来,持龙珠的人开始说唱:“太阳出来喜洋洋,主家今天立华堂;鲁班造房千年固,财源滚进代代昌!”每说一句,锣鼓声就有节奏地响一次,不仅读起来押韵,而且还饶有趣味,后来爷爷告诉我,这叫四言八句,是专门在喜庆的日子说的吉祥话。

随后,舞龙队在龙珠的带领下走进屋,拿走了爷爷早已准备好的一条香烟和一条毛巾,走出来时还把香烟和毛巾高高举起,既是感谢主人的慷慨,又似乎在炫耀自己的收获。

紧接着的场景才最激动人心,锣鼓的节奏突然快起来,声音也响起来了,整个龙队拉开架势,只见龙珠上下左右转动起来,紧接着,龙头也跟着龙珠的方向上下左右转动,龙身也跟有同样的节奏舞动起来,远远看去,就象一条赤龙在天空中翱翔、翻滚。

等龙灯离开后,爷爷给我讲述了关于龙灯的典故:爷爷家地处有名的鱼米之乡,因此,既需要龙来保护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也需要龙来保护不发洪水;因此每年春节都会进行舞龙表演,就像端午划龙舟一样。但和划龙舟不同的是,舞龙要成双的出现,就是同一条龙,凡是正月初一来过的舞龙,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还要再来一次,为什么呢?原来在春节来的龙是吐水,带给大地充沛的雨水,而在元宵节的时候来的龙是收水,带走多余的雨水,以免引发洪水。

这真是又有趣又充满想象的春节习俗啊!

最新保护龙江母亲河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到荔波旅游观光,很高兴那能够陪同大家一起领略荔波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现在我们的汽车从荔波县城出发,前往小七孔景区,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波的基本情况。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在此,我告诉大家,荔波的得名源于布依族语言的音译。在布依话里,美丽、漂亮叫做“lijie”,“波”则是山坡的坡的谐音,所以组合起来。就是美丽的山坡,美丽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处贵州省最南部。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内陆通往南部沿海古驿道上的重镇,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有布依、水、汉、苗、瑶、侗、壮等世居民族2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因为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气候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18.3℃,非常适宜居住和旅游。

因为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荔波曾先后获得了许多诱人的光环和称号,如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特别要告诉大家的,是“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这个美誉,如果我们从地球北纬25度的上空从西向东俯瞰地球,您会惊奇地发现,自撒哈拉沙漠,经阿拉伯半岛,到墨西哥湾,都已经或正在沙漠化,几乎见不到绿色。只有中国华南贵州荔波这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宝石,弥足珍贵。所以,“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也就由此而来了。

此外,在《国家地理杂志社》20__年组织的“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活动中,荔波还以较大的优势获得了首届“全国网络手机人气奖”第二名及单项奖“最美的森林”,与此同时,荔波还是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是贵州省打造100个旅游景区中的21个重点示范景区之一。

荔波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用“绿色、红色、特色”六个字来概述,堪称“三色级”旅游天堂。

走进荔波就是走进了绿色王国,全县森林覆盖率64%,景区和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风景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说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绿色资源主要包括两大块:一个是樟江景区,另一个就是茂兰保护区。

樟江景区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风光带组成,有代表性景源48处,其中特级和一级景源就有10处之多,20__年正式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在,正在举全县之力创建5a。20__年,还在县城樟江河段成功开发了竹筏漫游樟江、舢板船体验旅游及樟江经典文化游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

荔波绿色资源的另外一大块是茂兰保护区,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是地球同纬度唯一仅存、集中连片、保护完整、原始生态性强的喀斯特生态系统。1996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并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价值。荔波于20__年6月27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多彩贵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资源上,荔波民族风情浓郁,以布、水、苗、瑶为主体的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嫁娶习俗,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在此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晚上可以从大型实景演艺《水韵樟江》中慢慢体会。

荔波还是一方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宝地,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众多的革命遗迹。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战斗过的地方。绿色资源、特色资源和红色资源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堪称“三色级”旅游天堂。

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慢慢探寻,细细品味荔波带给我们的美丽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张家界愿意与荔波漳江共同合作,共图旅游发展!张家界海外国际旅行社是荔波人民来张家界指定接待旅行社!

5

荔波漳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漳江风光带组成,总面积273.1平方公里。以典型、丰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为基础,以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惜罕见的生物种群、绚丽多姿的真山真水为特色,以田园风光和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补充,特色鲜明、神秘奇特;集山、水、林、洞、湖、瀑、险滩、急流于一体,汇峻、险、奇、秀、幽、美于身,极具观赏价值。 20__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小七孔景区位于荔波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景区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桥,景区之名由是得之。

铜鼓桥

该桥位于小七孔景区东大门处,横跨在樟江河,铜鼓桥长126米,净跨60米,宽2.4米,高25米,桥身两端采用瑶山铜鼓造型,故称此桥为“铜鼓桥”。 瑶山瑶族将铜鼓视为神赐之物,镇寨之宝,是权力的象征。桥头设立的图腾柱象征着瑶族的尊严,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图案展示了瑶族传统、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桥

位于景区之首,景区之名由桥而得。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古色古香的桥下是绿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向当地的瑶族姑娘小伙打听打听关于小七孔桥的传说,回来和我们分享。" 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畔万万年”

涵碧潭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一路但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但闻泉鸣瀑响、鸟啾虫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遂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号。

过小七孔桥,曲行百米许,即见拉雅瀑布。可见瀑首悬蓝天,旁缀白云,几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势如山倒,吼声状雷,颇为壮观。瀑布腾空喷泻,横向坠落,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瀑在路侧,人在瀑下,倍觉畅酣和亲切。瀑布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给游客以扑面凉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尘的暑热和劳乏,顿觉轻松和振奋。

龟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着无数龟背竹,故名。岩石峥嵘,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藤萝缠绕。此山有二绝:一是林中的古藤缠绕,恰似人工搓绞 的麻绳,殊为奇特;二绝乃山林上端入口处有一条树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数十米,如游动的巨蟒,令人咋舌;龟背山上随处可见不屈的树根如蛇蟒似蚯蚓,执着地在岩石上寻找土壤和水份。它们或盘根错节,插入深深浅浅的裂隙孔窍;或抱着巨石生长,把顽石拱离地面;或把岩山挤破,达到石破天惊的地步,令人惊奇和叹服。

小七孔水上森林——亦名瑶池,长约600米,分上下两段。河谷里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涮,河床已没有了一粒泥沙,连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变得“圆滑”起来,但树木却象多情的汉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怀抱里,纹丝不动。美丽的爱情之树四季常青。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人见人叹。(小七孔水上森林中,石上盘根错节,枝间古藤缠绕。游人手攀曳藤、足踏盘根,沿河穿行,踩瀑践浪,有惊无险而趣味无穷。) 鸳鸯湖

由两个大湖、四个小湖串联组成的一个奇妙的水网,是一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处达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错,浓荫围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测,湖水四季恒温。绿岛之间,

港汊交错,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狭窄处如水上林荫巷道,开阔处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时分,浓雾似乳,笼罩湖面,朦朦胧胧,愈觉野趣无穷。卧龙潭

原名翁龙潭。喀斯特暗河——卧龙河的出口处。从地表看它只是卧龙河的源头,近年又从这里筑坝引水发电后入响水河,成两河的总水源。暗河从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见踪影,只有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卧龙河在潭底翻动,潭边怪石奇树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声轰鸣,雾雨蒙蒙,四周高山紧锁,水潭犹如地底深渊,即便是发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

大七孔

大七孔景区与小七孔景区遥相呼应,以进入景区的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说了那么多美景,现在来说一下这里的少数民族风情吧,荔波瑶族是开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

一。远在殷周之前,他们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在荔波这块沃土上,从三支瑶族现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现了远古瑶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识。悬棺葬、幽崖洞葬是远古时代我国南方民族的一种葬俗,时至今日,瑶麓瑶族仍完好的保存着这一远古遗风。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语;有自己的特殊装扮;有自己的习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仪式;有自己的领地;有正副大头人,有议榔会议和部落大会;有自己的石碑律和习惯法;实行部落内通婚联姻,用亲属和姻亲关系维系全部落。天生桥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远,有一横跨河两岸的天然巨岩,是喀斯特是貌奇观之一,谷称天生桥,又谓仙人桥。

妇女上装有短衫和背牌两种,短衫与男装相同,但胸前无花。夏时穿背牌,背牌用蜡染布做成贯首衣,前后二块,花有多层,精心刺绣而成。下着白褶裙,裙用蜡染土布制成,裙边绣花,脚裹绑腿。妇女头包青帕,别银簪,身着右衽无扣短农,再穿背牌。背牌绣有大方形图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项圈,下围蜡染绣花百褶裙,后套围片,脚套脚笼,又系有绣球脚带。

最新保护龙江母亲河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去的旅游目的地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20xx年与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同时被列入世界《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景区位于贵州省南部的荔波县境内,地处桂林—贵阳—昆明三角旅游区内。整个景区以喀斯特地貌和樟江水系的水景、浩瀚苍茫的森林为主体,集瀑布、激流、暗河、湖泊、峡谷、溶洞、森林为一体,融奇、幽、险、峻、雄、秀为一炉,包括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及樟江田园风光带等构成。此外,除了秀丽的自然风景之外,这里还有着古朴浓郁、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融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风情为一体。

今天我们主要要带大家前往的是著名的小七孔景区以及樟江风光最为秀丽的水春河景区。让我们开始我们愉快的旅行吧!

小七孔景区融山、水、林、洞、湖为一体,以精巧、秀美、古朴、幽静著称。我们现在到达的就是小七孔景区的首站响水河。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条河就是响水河,为什么它被称为“响水河”呢,大家可以停下脚步静静地听一下......大家是否听到了响水河水声隆隆?这是因为小七孔景区内的喀斯特暗河明流,河床为层层岩石叠积,沿着山脚的公路朔流而上,响水河出现层层叠叠的落差,这段河床全长1.6千米,落差就达110米,而跌水瀑布就多达68级,所以你们就能在数里之外听到响水河的声音,这也就是“响水河”名称的由来。。。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坐横跨在响水河上由条石砌成的七孔拱桥,就是我们著名的小七孔桥,又称响水河桥。这座桥高5.5米,长40米,宽2.5米,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这座桥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可是荔波通往广西南丹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桥畔原有一块“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的诗句,可见这座七孔拱桥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大家现在从古桥俯瞰水面,大家看见的水面清澈见底,犹如照镜,大家可知小七孔桥下的这碧水就是奇特的“涵碧潭”,又称“七孔塘”。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涵碧潭是响水河和樟江河交汇前一坝堵水而成,樟江水清,响水河更洁,大雨过后,樟江水变浑浊,可是响水河依然清澈如常,在两河汇合处依旧泾渭分明,这可是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水文效应所形成的奇观,这也是其最为奇特的地方。大家看到的小七孔桥恰横跨在这涵碧潭上,如玉带缠身。清澈如镜的潭水把群山、古树、桥景、绿荫一并印入水中,倒影粼粼,波光烁烁,山水潭景,分外迷人,这也是令游客留恋忘返的绝佳景致,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现在我们到达的是龟背山原始森林,龟背山脚下就是响水河伏流出口所在。龟背山原始森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奇观的缩景。森林密藏,古树参天,林中有许多珍惜树种和奇花异草。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喀斯特奇特的森林奇观,喀斯特水上森林。大家看到在这岩缝中盘结的树根,不少树根因为激流的冲刷,裸露水面,奇形怪状,而这种林水交融,互为依存的奇景也是这里之所以能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之一。这里的喀斯特洼地森林,溪水潺潺,终年不涸。居住在附近的瑶族人,从这里引清泉经4千米的路程,到瑶山乡供人畜饮用,所以这里的水源又被人们称做“瑶池”。

我们现在要到的地方是鸳鸯湖,之所以叫“鸳鸯湖”是因为这里有两个水面相连的喀斯特盲谷湖,其中一颗布依语称叫“王盘”,一颗叫“王玛”,因为两湖并联相依,如同鸳鸯双栖,所以现在就称其为鸳鸯湖。湖面积约20公顷,水深处达30米,大家可以到鸳鸯湖乘船游览,去体验树影波光交织,山风、水声、林啸、鸟鸣相融的神奇景致。

现在,我们要去的是樟江风景最为秀丽的一段——水春河,樟江是珠江上游源头河流之一,从荔波县城的时来大坝顶端入口,上朔水春河谷唯一的布依古寨长达6前面的河段,就是水春河。水春河段首至段尾,落差约100余米,河两岸绝壁夹峙,怪石突兀。大家往崖壁上看,是否看见崖壁上天然形成的奔马和前方的绿毛龟?这象是凝固的浮雕,是喀斯特神奇

景致。我们乘船游览水春河而下,将看到两个少数民族村寨,一个是水扒水族村,一个是水春布依村。水族村寨民风古朴,他们的居所依山傍水,而他们的酒文化、鱼文化、木雕石刻更是别有风采,大家到时可以亲自去体验一下。布依村寨是水春河10里峡谷里唯一的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500多村民,房屋是杆栏式建筑,那里自然条件很好,就象一个自己自足的“小桃花源”。另外,大家还可以在水春河漂流,水春河的漂流被称为“黔桂第一漂”,大家去体验一下水春河漂流带来的惊险和刺激吧!......

这次的旅行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再来这美丽迷人的喀斯特旅游胜地!

最新保护龙江母亲河的心得体会总结四

大湿地

黑龙江省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湿地旅游资源,总面积434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8,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其中扎龙、三江、兴凯湖、洪河等四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62万 多公顷。

乌裕尔河流域的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21万公顷,是全国最著名的湿地之一,有鸟类296种,被誉为“鸟的天堂”、"丹顶鹤的故乡”。当您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湿地苇荡,望着飞起的一群群丹顶鹤,仿佛回到了远古,能体味到原 始自然的纯朴与亲切。

大界江

黑龙江是世界上最长的界江,中俄界江段长1890公里。几千年来,这里没有被大面积开发。因此两岸植被完好,江水纯净,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无污染河流之一。由于中俄两国四百年来的复杂历史,使它成为一条神秘的界江。一位游历过世界众多著名江河的水利专家这样评价它:黑龙江就像一位没有浓妆打扮的少女,给人的感觉是淳朴自然的原始美。远望黑龙江,有如艺术大师纵情泼墨的写意画,大气镑礴,自然壮阔。

大湖泊

黑龙江省湖泊星罗祺布。兴凯湖堪称亚洲最大的界湖,有“北方绿宝石”之称,水域浩渺,气势磅礴,它既有湖泊的宁静,又有大海的气魄。湖水纯净,沙滩细软,走入湖中200米水深才及腰,是理想的湖滨度假好去处。大庆市有“百湖之城”的美誉,共有湖泊154个,其中连环湖5.8万公顷,芦苇丛生,湖湾密布,栖息野鸭等水禽240多种,是天然的水禽狩猎场。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山地堰塞湖,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奇、美、秀、绝的镜泊湖又被 誉为“塞北明珠”和"北国西湖”。

大熔岩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五大连池是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大的火山地貌 景观。五大连池火山地貌令人震撼,冷却的岩浆千姿百态,像凝固的海浪、封冻的江河,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火山□、熔岩锥、熔岩盆地、熔岩河谷、熔岩洞、喷 气碟、喷气锥等,地貌之集中、种类之弁全、景观之典型,被国内外地质学家称为"打开的地质教科书’’,有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与火山成因有密切联系的五大连池碳酸冷矿泉,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具有独特的保健疗效,所以五大连池又是疗养度假、休闲避暑的胜地。

大油田

大庆是全国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也是工业旅游的 重要品牌。大庆到处都是“磕头机”,堪称是_道道风景。松基三井、现代化的石化生产设施、油田历史博物馆、铁人纪念馆等工业旅游景点,可以让您了解油田 的历史、油气的勘探、采掘、加工过程,感受“铁入精神”和“大庆精神”的全部内涵。

大农场

黑龙江省垦区面积5.43万平方公里,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有110多个农牧场。一望无际的大农田,大机械生产作业,现代化的农牧产品加工生产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都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参观现代化大农业景观会让您感受到黑土地给人心灵的震撼。

黑龙江省除了是体验现代大农业的最佳旅游地,还有许多重工、军工等特色工 业旅游项目,工农业旅游景区特色鲜明。黑龙江省还有“江桥抗战”、"抗联遗址”、“二战终结地”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省边境口岸众多,已开放对俄一日游和多日游旅游项目,成为对俄旅游的热点,年入出境旅游者超过百万人次。

日臻完善的接待设施

近年来,黑龙江省旅游接待能力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渐成规模。全省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成形,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漠河、大庆、鸡西、伊春等民航机场,每周有600多个航班飞往国际、国内50多个城市。全省水运通航里程5528公里,可达日本、韩国等国家。全省高速公路 "三年会战工程”正在收尾,以公路为主的全省综合性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四 通八达。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黑龙江省着力进行“有好看的景、有好奇的事、有好住的房、有好吃的饭、有好走的路和有好带的物”等“六个好”工程,使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实现了让游客玩得高兴、住得舒心、行得便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