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 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分享(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4:29:24 页码:8
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 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分享(9篇)
2023-01-12 14:29:24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安全、居住环境、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我县城市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强力推进街道社区各项工作上台阶,创特色、争一流。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我就当今社区社会的管理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征求建议和意见、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充分听取驻区单位和居民不同意见。调研期间共走访驻区单位5个,居民16户50人,外出参观学习2次。在此基础上,本人经过认真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 社区工作人员基本信息

金石社区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5万平方米,拥有居民住宅楼54栋、2070套房,目前已入住居民1992户即5132人。

金石社区现有在编工作人员7人,挂职干部1人,村官1人,劳动保障站3人。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130人(含预备党员3人),下设党小组13个,党小组长13人。居委会下设居民小组20个,居民代表51人,楼栋长20人。

金石社区物业:工作人员75人,其中园区主管1人,报修统计员1人,维修工2人,保安19人,园区保洁11人,楼栋保洁21人(公益岗),新市区养路保洁20人。

二、近年来社区工作运行情况

(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金石滩街道办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辛勤工作,办事处现有15间办公用房,一大间集

体办公用房和一间会议室,办公设备基本维持正常办公运转。金石居委现有办公用房7间,会议室1间,建有社区支部办公室、警务室、计生卫生服务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个标准社区“四室三站一场”还相差甚远。

(二)整合资源,合理划分社区

金石滩街道办根据县委、县政府相关规定,与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明确、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将辖区划分为2个社区居委会(金石社区、金海人家社区),9个居民小区。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金石滩街道办共有50名在职干部职工,由于年龄、文化结构的参差不齐,加之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区工作经验,制约着社区工作的快速发展。为了全面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办事处狠抓干部自身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促进的工作方针,组织全体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外出参观考察,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干部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开拓了视野,明确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社区各项功能逐步趋向完善

社区的功能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居民,充当城市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金石滩街道办根据工作实践,逐步探索理清了以县委政府领导,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区各项功能,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保障等机制运转良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基本达到社区服务的要求,健全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了“平安社区”、“文明和谐小区”系列创建活动。强化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美化家园,爱护环境,极大的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了社区共驻共建工作,合疗、卫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区旧貌得到改变,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

1、金石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要求有距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工作应有三方面内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区服务,但实际上社区服务做得极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但实际上的效果不明显;第三是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实际上文体活动多,教育活动少。二是社

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金石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金石滩街道办事处要求金石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金石滩街道办事处落实到金石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我结合工作对50人进行了调查,当问到居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时,有35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机构,只有10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还有5人不清楚。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禄,为人分忧”;“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干活”的思想。在金石滩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都认为金石社区居委会是金石滩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理所应当地完成金石滩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2、金石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金石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二)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

一是发挥自身职责,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较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或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在当前形势下,金石社区居委会还要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工作,这些都需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否则很难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在各项工作中,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加之金石社区居委会自身水、电、暖以及电话费,一年就得需要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一年也需要5000元。政府部门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墙,制作展板,每年此项支出至少4000多元。

在社区居委会经费方面,我区规定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1万5千元。各街道办事处统筹部分外,社区居委会实际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三)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社区协管员待遇较高,如劳动、城管、矫正、治安协管员等都是由劳动部门安排的失业人员,工资比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高,不仅发工作服,而且遇年节还有福利。而社区专职工作者都是经过招考和居民选举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付出与回报差距较大。社区专职工作者承担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险个人负担部分后,每个人只有800-1000元月收入,直接影响了积极性,影响了金石社区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应积极为金石社区居委会减负

1、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开发区委办局在金石滩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金石滩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金石滩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置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

2、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

3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金石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二)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

目前的金石社区居委会经费由金石滩街道办事处统筹安排,这虽然有利于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石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金石

居委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约,难以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制约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保证居委会业务经费。

1、金石社区居委会建立单独帐户并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运转,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要动员发动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驻,各社区要协调辖区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把社区各种各样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开发出来。

3、金石社区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组织,在有偿或低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

4、政府要加大金石社区业务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现有每年每个社区1万5千元基础上提高到3万元。

5、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政府部门和街道经批准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三)努力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

按照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精神,结合区域实际,调整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在提高月工资的基础上,可由区政府或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年终奖励,同时,按照劳动法规定缴纳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切实解决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保障委员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总结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力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社区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大连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广大地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连农村新社区建设,使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解析的金石社区,虽然不能代表全市新社区中心建设的整体,却反映了大连的基本现实。各地情况差异,发展程度不同,新社区建设措施和做法也不尽一致,但进展情况却令人感动振奋。 大连市于20xx年x月x日启动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在市民政局全面布暑安排下,按照农村社区服务服务中心实施统一设计和标准。即每个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以上,建设标准每平方米不少于1000元。提升服务中心“一场九室二市” 功能。其中有村委会办公室、党员和村民综合活动室、警备室、文化阅览室、医疗卫生室、农村物资超市、日用百货超市、司法调解室、学龄前儿童教育室、体育健身室、村级档案室、室外文体活动场所等。齐全周到的服务功能将为广大农民提供贴心的服务。大连新社区建设正在储能蓄势,必将大踏步前行。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正在经历空前变革的时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本地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以社区和谐推动城市和谐,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已成为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科学决策是确保执政、施政正确的前提和基础。中共绵阳市委,就社区建设问题,在充分调动民间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借鉴国外政府决策模式,加大引智入政的力度。这既反映了其战略性的前瞻思维,也反映了其对科学和民主决策的充分重视。11月29日至12月1日,受绵阳市委的委托,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一行6人,在行政与公共事务管理资深专家、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狄教授的带领下,深入绵阳就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

一、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中央和省委关于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下发后,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普遍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绵阳市有19个街道办事处396个社区居委会中(其中城区131个,市县城区和乡镇265个),现阶段已涌现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各1个,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2个,市级社区建设模范乡镇(街道)10个(市级10个,县级3个),创建示范社区52个。“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5个,市级“文明社区”、“先进社区”25个,先后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有18名“社区优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表彰。

1、社区建设工作制度逐步趋于完善。20__年以来,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陆续制定了关于《绵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十多项社区建设规章制度,促进了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并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市社区建设工作。

3、社区建设瓶颈现象局部缓解。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办公设施和居民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社区建设经济瓶颈现象突出,但市民政局等部门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划拨土地、减免费税、房屋置换、改造或新建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部分社区如高新区、经开区、农科区等地所在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已达到300平方米。大多数社区的年度总开支平均达到3万元。

4、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初具规模。目前虽然绵阳的社区服务网络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但以区市县为龙头、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辖区单位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2个,社区服务站396个,各类服务网点1900多个,已全部覆盖区市县政府驻地。建立社会捐赠站点136个,接收捐赠衣物10万余件,接收社会各界赠款560万元。落实“星兴计划”项目91人,建设各类老年服务设施780余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不足的矛盾。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25000余名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问题。

全市已建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213个,建全民健身路径86条,并通过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娱乐活动范围。建社区法律服务机构167个,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参与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成立了100多支各类老年文艺活动团队,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24个,有社区服务工作人员487人,一定程度缓解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建社区警务室317个,建社区治安巡逻队392个,落实社区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队员236人,巡防队员1900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进展良好。

(二)社区建设的特点

1、社区类别不同。根据调查情况初步分析,绵阳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1)纯居民式社区,即游仙开元中街(属城市拆迁居民聚集区)、涪城顺河社区(属老城区居民聚集区)和金菊社区(属工薪阶层聚集区);(2)国有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较集中的社区,即东材社区和工区街道办事处;(3)城乡结合区,即游仙六里社区(属“村改居型”社区)、高新东段社区(属农转非、企业职工和小区居民混居型社区)和经开区板桥社区(属“失地农民安置型”社区)。其中,既有建区时间较长,功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区,如游仙区开元中街、涪城区顺河社区等,也有建区时间短,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如游仙东材社区等。此外,各社区所辖面积和人口规模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社区实力悬殊。由于特殊的政策偏好,某些社区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如游仙六里社区拥有规模较大综合农贸批发市场和种子批发公司,其可从社区经营的公司中获取充足的财力支持用于发展社区建设;但多数社区的经费开支严重不足,一些社区甚至处于长期负债状态,如涪城板桥社区的负债累积已过60万元,社区建设工作难以为继。

3、社区需求各异。尽管各类城区存在某种共同的需要,但基于社区类型不同,面临的问题各异,居民的社会需求也不尽一致。办公和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的社区,目前更关注的是基本办公设施得到切实保障;在已得充足保障的社区,更关注的是如何深入开展社区服务;居于核心城区的社区,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区服务功能;国企和下岗工人比较集中的社区,更侧重于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安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最需要的是对失地农民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服务以及就业培训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二、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城市一样,当前绵阳已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策决策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绵阳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对该市的社区建设工作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一) 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1、宏观政策的调整,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过度偏重于gdp的增长,而对于地方政府政策创新重视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关于向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解决基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可喜的是,自xx届四中全会来,中央连续提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xx届六中全会集体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为地方政府构加强社区建设,探索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的新路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绵阳社区面临发展契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普遍认为绵阳市社区建设“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并对社区建设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所始料未及的。绵阳市相关部门领导,受市委谭力书记的指示,对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市委政研室根据实际整理的考察报告,受到了谭力书记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社区管理制度、社区政策性事务办理条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明文规定。市民政局、涪城区、游仙区等相关部门领导,也普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的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目前,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对于社区建设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视,必将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3、经济实力壮大,社区建设瓶颈现象有望消除。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绵阳市经济规模逐渐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绵阳全市gdp为560亿元,财政收入为50亿元,并还在以近10%幅度的增长。经济实力的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解决当前绵阳市社区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偏低和工作经费紧张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有利于缓解目前制约绵阳社区建设遭遇经济瓶颈制约的状况。

(二)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1、社区管理旧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原本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不同级别与种类的单位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绵阳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宜于人居的环境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导致周边农村地区的居民也纷纷涌入绵阳城区。全市流动人口已近10万,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7。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相伴而生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同上述人群一样,均游离于传统单位体制之外,对绵阳现有社会秩序构成了极大压力,对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也构成了巨大挑战。

其次,因地制宜,实行社区工作分类指导。明确事权范围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面临的实际情形,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对于财力物力都很充足的社区,如六里社区,应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以放手让其探索社区建设新机制,在物质上无需予其太多支持;对于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奇缺,自身造血功能差的社区,如东材社区这类企业改制新建社区,应予以必要的物质支持。因不同社区的建立背景、发展水平和人员构成不同,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式也应所有不同,如老年人多的社区,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是工作重点,发展滞后、外来人口多的社区,如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其工作重点是维护社区治安和稳定,协助解决就业问题;资源缺乏、发展空间有限的老城区,工作重点是在得到相应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展。

再次,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社区工作机制。社区工作不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还需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对职能部门派驻街道和社区的干部,应充分重视社区居民的意见,并将其纳入派驻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对社区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适度引入市场竞争,以适应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配合社区工作,社区要在保证这些单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有偿或无偿使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条款对社区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束,如规定开发商在项目建设以前必须按开发规模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项目完成并且出让社区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以后再返还。把对社区工作的支持纳入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单位所在社区的发展情况作为对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参考。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合理划分社区,奠定社区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城市社区划分要以生存地域为特征,以方便自治自理;要以文化特色为纽带,以形成文化认同;以守望相助为标准,以满足社区人互助互利的基本要求。在自然,文化和利益的连结下,社区意识就具备了形成的现实条件。

2、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可以把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政权的政治权威。

3、深入宣传社区,彰显社区的内在价值。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展示社区建设与社区成员体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要让全体社区成员认识到社区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园,社区是参政议政的第一平台,社区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这样,社区意识就深入人心了。

4、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会环境治理,让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来。只有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各种实惠,社区意识才能转化为社区生活的实际内容,才能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现化公民意识。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确保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变现

1、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以建立规范化和服务型政府为契机,深化现有的“政务中心职能”,将为民便民服务向街道办延伸,向社区延伸。建议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街道和社区设立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机构和场所进行归化和优化,统合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作为街道办统一管理、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机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以及对来绵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对于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窗口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实行“社区事务代理制”,成由各居委会福利干事、就业援助员、房屋协管员等组成的社区事务代理队伍,切实将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2、认清职责,因势利导,积极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强化劳动保障部门对社区就业工作的认识,重新定位社区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应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职责,社区的任务是帮助职能部门做好统计、调查、登记、审查的工作。应将分派给社区的就业工作进行重新分类,做好份内工作,整合全市就业资源,取消条块分割,做到资源共享。依托社区摸清基层情况,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尊重就业培训者的个人意愿,加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开展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培训工作。实施约束和激励机制,参加次数少或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人员,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或取消优惠待遇,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者。拓宽社区就业范围,将更多失业人员纳入社区就业体系。除“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外,逐渐将残疾人、外来劳动者和新增劳动力纳入社区就业范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便民服务岗位和弱势群体服务岗位,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社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就业信息和服务岗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3、调动整合民间力量,加大社区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针对各社区目前经费少、人手紧的情况,除适度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拨款外,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群团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充分了解对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需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辅助性生活救助。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并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4、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以社区教育学校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的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设立各类社区教育点、教育课程班,教育科目应涉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多个种类。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体,如戏曲沙龙、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组织。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区文化等传统教育。适当引进各种专业文化表演队伍,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打造社区品牌文化。

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根据不同社区对文化教育需求不同的特点,开展富有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如在核心城区的开元中街、顺河等社区,可以风土民俗等作为切入点,定期举办一些活动,结合春节、中秋、端午节等传统的民俗节日,开展猜灯谜等活动,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在城乡结合部的东段和板桥等社区,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主线,组织家庭才艺表演大赛、家庭趣味排球比赛、社区建设宣传口号征集等活动,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居民参加。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如六里社区等,应以健康社区为主题,除举办社区篮球大赛、羽毛球比赛等健康文体活动,以及开展普法讲座、禁毒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外,还要营造一种关注贫困、关心弱者的社区文化教育环境。

5、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大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的财政投入,切实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设施落到实处。以运营状态良好,深受社区居民信赖的卫生和计生服务站为典型,不断扩充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充分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医护人员收入与卫生服务中心收入脱钩的政策,切断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与市场联结的利益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在社区建立融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问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得到办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防控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参与,切实解决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工作者能够专心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根据绵阳市社区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市、区两级财政应共同承担至少5万元的社区工作经费;具体拨付金额应该根据社区人数多少按比例分配,适当照顾转制企业社区和有特殊困难的社区;逐年适当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以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应广泛争取企业单位的财力支持,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有奖募捐资金投入,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质保障。政府部门还可以从倡导和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入手,鼓励企业从实际能力出发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建设。

2、共驻共建,大力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会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共建组织,健全共建体系,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地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各级政府要指定部门、指定专人带领社区组织代表前往社区辖区单位落实具体事项,包括资源共享时间、要求和办理相关手续,切实保证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首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力度,把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编制、审批城市规划方案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充分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在组织审查城市规划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规划审查的重要内容。对于因工作失职,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无着落、建筑面积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的党纪、政纪甚至刑事等责任,确保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落到实处

(五)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1、科学界定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应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应根据或委托居民议事会等机构参与在制定绩效计划、实现绩效的过程、评价绩效结果等一系列绩效管理的活动,使社区居民能在实施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或计划中,不断增强社区意识。社区工作人员应以此作为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的基础,并将其个人的发展计划和社区工作目标结合,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社区居民应委托居民议事会等针对因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现的偏离工作绩效计划要求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绩效计划,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具体的职位,明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其内容相对稳定,后者针对具体的人,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本绩效周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适时调整修订。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共同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当年的绩效计划。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社区工作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模式、人员分工和组合等有许多差异,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绩效标准来体现或适应这种差异。所以实施绩效管理先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工作项目、工作标准、承担责任和任职资格。

3、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确定岗位职责后,应根据相关职责要求,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根据因事设职原则,以基于工作本身需要制定职位设置和职位标准,以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为职位设置的依据,以该职位固有的职能要求来设定工作项目、标准和所需资格能力。确定职位时,应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必须考虑其功能、作用、安排的层次是否得当、合理,职位之间是否协调,所设职位和职责是否科学、合理。应根据最低数量原则,在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少设职位,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冗员和开支。在科学定员、定职基础上,实行科学的定薪定酬机制。实行二元工资制度,将工资金额从社区工作经费中划拨出来,分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到社区工作人员的银行帐户,绩效工资根据年终的绩效考核情况按等级发放,以增加社区财务透明度和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打造信息技术平台,确保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1、加快基础建设,构建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健全社区信息化设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科技城的建设为依托,以现有成熟社区为先导,逐渐加大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分阶段为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将社区工作人员电脑利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建立社区电教室社区电子图书室和电子触摸屏、社区服务缴费通等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在增强信访、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社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电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网上教学、开展业务骨干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以及网站维护和建设技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2、围绕居民需求,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打造阳光救助服务平台。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以市委、市政府等核心网络系统和区、街、居多个节点的城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类别的信息资源,以使其足不出户就能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和在网上完成办理申报手续等工作。着力打造“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建立公益信息数据库,让困难群众自主选择援助项目和物品,以增强救助工作针对性。促进社会各界通过社区门户网站,实现救助形式救助项目、救助内容的有效对接和快速交换。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救助资源,为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的援助,实现社区信息化的成果共享。

建立社情民意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在建立“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社区工作效能投诉、区长信箱、网上评议、民调新闻、意见征集”等栏目。依托社区门户网站,成立“民意调查中心”,集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社情民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通过社区信息化网络,对失业医疗、保险、就业等业务,实施网络动态管理;建立“网上社区缴费通”,使居民群众可以轻松完成水、电、气、数字电视、电话等各种费用的缴纳和票据打印;实现社区房屋管理、社区安全、社区环境、工商业户管理、地名公共服务等日常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将社区居委会从繁杂的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增设教育信息频道,开设“教师频道、学生频道、教育法规“等多个社区教育栏目,并将全市中小学网站联接在一起,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建议根据循序见进的原则,先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示范,建立电教室,实现社区电子图书室与全国文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互联网电化教学、电视会议、网上浏览、在线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社区信息化快速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使社区信息化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规范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系统维护与保养;明确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程序标准和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等。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考评,把社区信息化列入社区建设规划,强化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并纳入示范街道、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切实保障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每年按比例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维护和设备更新,使社区信息化沿着快速、持久的轨道发展,稳步推进全市社区建设。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同志们:

经请示州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 阿坝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培训会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座谈会 ,其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有关精神,提高全州地名普查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推动全州地名普查顺利开展。并借此,总结研判今年以来民政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上午, 各县都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大家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刚才,州局各位分管领导就相关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大家要认真领会,狠抓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工作务实,成效显著,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今年以来,全州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和省州民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工作主线,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全面实施年初工作安排,基本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救灾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 36.5 万人次受灾,死亡12人,农作物受灾1.26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88亿元。灾情发生后,州、县共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6次,转移受灾群众4.98万人,下拨自然灾害冬春生活救助资金2166万元,发放帐篷147顶,棉被1740床,衣裤2190件及其它物资若干,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成功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完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挂牌建立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49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培训灾害信息员854名,完成目标任务的170%。

(二)民生工程大力推进。 全州纳入城市低保25149户、50354人,发放城市低保金9334.9万元,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202.2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4%;纳入农村低保74399户、160228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3235.1万元,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95.2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6%。实施城市医疗救助23640人次,累计救助支出831.65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救助比例达63%,完成目标任务的115%;实施农村医疗救助76719人次,累计救助支出3372.22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救助比例达62%,完成目标任务的113%,汶川县和茂县开通了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农村五保供养9068人,分散供养每人每月260元,集中供养每人每月400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

(三)“双拥”工作深入推进。 下拨优抚补助资金1616.42万元,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104.08万元。积极开展残疾军人证书换发,已完成189名烈士的烈士证书换(补)发。以开展烈士公祭、走访慰问烈士遗属等形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走访慰问烈士遗属299人,发放慰问金16万余元。马尔康、金川、汶川、红原等县积极开展第十届省级双拥模范(先进)城 (县)创建申报。接收退役士兵240人,发放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地方经济补助317.95万元,发放自谋职业补助26.3万元,完成退役士兵接收安置率100%,其中完成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率100%。全部解决20xx年以前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知晓率达100%。

(四)社会专项事务全面推进。 维修改造公办机构床位550张,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个,为8400名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建7个县级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及时发放124名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130元和423名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78元保障金,年底前开工建设阿坝州第二儿童福利院。接收慈善捐赠资金180.7万元。配合销售福利彩票6200万元。圆满完成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举办两期社区居委会主任专题培训班。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全州现有城镇社区51个、新型农村社区380个。全州现有社会组织517个,完善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年检率达96%。慎重稳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汶川县撤销草坡乡并入绵 虒镇,黑水县色古乡、若尔盖县红星乡撤乡设镇获省政府批准。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完成“平九线”等4条市州间行政区域界线和“金马线”等7条州内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

(五)老龄工作持续推进。 在20xx年元旦、春节期间,积极做好敬老爱老慰问活动,为全州2574位高龄老人发放慰问金82.25万元。认真贯彻落实惠老政策,为全州11885名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770.412万元。加强老年(大学)学校的组建工作,现有老年大学(学校)18所。

在狠抓各项民政常态性工作的同时,大家积极加强工作创新, 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民政工作呈现新亮点取得新突破。 一是探索建立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49个。 为建立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切实增强灾害救助快速反应能力,今年,我州在各县灾害易发地、高寒地区和边远乡镇加快建立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49个。根据各地乡镇分布、灾害特点和救灾就近、方便、及时需要合理规划选址建立,储备了棉被、棉衣裤、粮油、应急照明设备等物资。此项工作得到了省厅、州领导的一致好评,希望大家继续抓好储备点建设与管理,备足备齐各类救灾应急物资,充分发挥储备点功能。二是组织开展五保规范管理提升活动。今年作为全州民政系统“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质量管理提升年”,按照“三规范三室三安全”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集中供养机构规范化管理,为入住对象提供了更好生活及照料服务。同时,开展农村五保供养专项整治,对五保对象及特困群众进行重点清查,清退农村五保对象683人,新增符合条件五保供养对象125人。此项工作成效显著,反响很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三是开展首届阿坝州“十佳老人”评选活动。从4月份开始,由州老龄委主办,开展了以“筑梦夕阳·十佳老人”为主题的“十佳老人”评选活动,历时五个月,经过层层推荐、资格审查、社会公示、民主投票、媒体公示等程序,评选出10名阿坝州首届“十佳”老人,于10月10日在马尔康县人民会场进行隆重表彰。此项工作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州委作明书记亲自批示“该活动影响大,效果好,要坚持并拓展运用此项成果”,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同志们,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今年的民政工作成绩显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一是民政福利服务设施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现有的民政福利服务设施管理理念还不够先进,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手段方式相对落后,服务水平总体不高,使得民政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群众的现实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需要与民政干部能力还不相适应。观念滞后与新形势、新要求的不相适应,业务培训缺乏手段、层次、规模,培训实效质量差,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是基层老年协会抓强力度不够。部分县基层老年协会仅仅是挂牌,未实际组织开展相关老年活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二、拓宽思路,谋划发展,不断推进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岁末已至,民政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我们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实求进,为全年工作扫好尾,为明年工作开好头,努力推动全州民政工作取得新发展。为此,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做好灾害救助。 随着天气日渐寒冷,确保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将是全州民政系统当前的首要工作任务。大家要提前谋划,精心安排,积极部署,认真摸排掌握困难群众情况,强化保暖措施落实,按照防雨、防风、防寒、防潮、防冻、防火的要求,对各敬老院、福利服务中心和困难户、受灾户进行拉网式检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同时,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发放,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寒冷天气。

(二)抓紧目标任务扫尾。 目标任务是州委州政府、省厅下达各地民政工作的具体量化考核指标,通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也是必须要全面完成的。特别是“19件民生实事”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各项目标总体完成较好,但我们也应看到,目标完成情况还存在进展失衡、各县进度不一的问题,个别县目标任务拖了全州后腿,影响了整体推进,大家务必要认真对照检查,仔细梳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加快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争取超额完成。

(三)积极开展元旦春节慰问活动。 要认真策划,精心组织,把开展慰问走访工作做为元旦春节期间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着力抓好、抓实、抓细,选好慰问点、慰问品和慰问人员,在元旦、春节期间,切实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老年人、子弟兵的关心关怀送到基层、送到手中,让广大困难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确保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四)提早谋划明年各项民政工作。 牢牢把握“为民服务”方向,以改善民生、服务社会为目标,理清工作思路,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谋划好明年各项民政工作,确保民政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具体工作,刚才州局各位分管领导已做了安排部署,我不再重复,只再强调三项工作:一是开展民政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局党组研究确定20xx年为“全州民政福利机构规范管理建设年”,各县要在今年开展的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质量管理提升活动基础上,按照《四川省农村敬老院等级达标试行标准》和《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对敬老院(福利中心)、福利院、救助站等福利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高,进一步增强入住对象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二是开展全州“十佳乡镇民政助理员”评选。州局将针对基层一线的乡镇民政助理员,对在救灾、救助、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服务、双拥优抚、老龄工作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民政干部予以表彰,进一步激发全州民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此,各县要加大宣传,积极推荐,真正把“能干事、干成事”的乡镇民政助理员推选出来。三是开展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创建。在全州城镇社区老年协会和农村老年协会开展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创建活动,每个县要创建1个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带头开展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

谢谢大家。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铅厂《“党员责任区”活动方案》建立“党员责任区”,是落实省市公司“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体现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党员通过“党员责任区”,帮助和带动职工更好地完成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各项任务,促进公司和谐发展。

1、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尊重人、关心人,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向职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公司和我所的大政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帮助职工进步,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近,使责任区的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公司保持高度一致。

2、安全生产。监督、教育职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带头做到“精确复制”,杜绝习惯性违章;做到党员无违章、无责任事故,党员身边无违章、无事故。

3、爱岗敬业。立足岗位,带头实干奉献,用一流的业绩为群众树立榜样,并通过自己的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责任区的职工群众去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4、技术业务。带头参加各类技术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引导职工钻研技术业务,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成为本专业本岗位的骨干和能手;带领职工雷厉风行地执行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5、廉洁自律。教育员工自觉地抵制不良倾向,倡导并带领职工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自觉维护检修公司形象。

6、遵章守纪。带头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1、党员要保持同责任区的密切联系,经常同班长沟通,了解责任区人员思想和工作状况,及时协助班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班组解决实际困难。

2、党员主动参加班组的有关活动党员每月至少参加一次责任区班组活动(以各种班组活动的形式均可),帮助班组分析、研究、解决员工思想、班组管理、安全生产、技术业务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每次活动可结合工作实际自行确定一个主题。

3、党员参加活动要做好笔记。内容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及班组长意见等。

4、党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党员责任区”工作,听取党员活动情况汇报,征集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会议情况报党支部。

5、年底(12月份),每名党员要撰写“党员责任区”活动个人工作总结,上报党支部。

1、划分原则:①党员所在的车间即为党员的“责任区”。②班子成员划分到相应的班组。

五、检查考核活动领导小组对责任区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年末进行总结评比。党员对责任区内各项工作负有连带责任。

1、党员责任区内职工在思想、服务、安全生产、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技术业务等方面发生问题或事件,领导小组可视具体情节,研究并对责任区党员做出处理决定。党员在责任区内不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得不好,群众不满意的,对该区党员进行党内警告批评,并视情节做出处理决定。

2、对责任区工作开展好的,对包保党员进行通报表扬,并推荐为公司管理英才、敬业模范、革新能手、技术状元、道德楷模;学习表率;有特殊贡献的,考核领导小组可视情况,研究给予特殊表扬和奖励。结合班组建设考核评比,对包保党员比照班组成员进行奖励。

3、每年年底,支部组织职工代表对党员责任区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将此结果作为党员评先的依据之一。

1、该活动方案中未尽事宜,将由活动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

2、该方案从20xx年 x月 xx日起实施。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强化党员教师的责任,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典型示范引领,全面开创学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1.党员教师要大力宣传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市局和学校的近、远期工作重点、目标和要求,并向“责任区”内的成员进行宣讲。

2.党员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踏实工作,在本职岗位争创一流成绩、一流水平,努力成为学科、科研的带头人,岗位的标兵。

3.党员教师要积极投身改革,促进改革方案的实施。坚持廉洁自律,倡导奉献精神。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完成上级安排的教育教学和其他工作,并团结带领本责任区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4.党员教师要认真做好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工作。

5.党员教师要自觉地同周围的群众加强联系,关心群众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交心活动,积极反映群众的要求、建议,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6.党员教师要促进责任区内的团结,协助了解处理责任区内偶发事件及纠纷,妥善解决各类矛盾。

通过“创建党员责任区”活动,让党员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引领群体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党建示范区创建工作。

1、发挥岗位辐射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使党员教师的行为实践成为全校教职工的榜样,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向全校师生展示交流,从而发挥党员示范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整体提高。

2、树立岗位服务意识:党员教师要求求实务真,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努力改革实践,同时要做好年级组服务工作,做好学校上传下达的桥梁,力求做到树好一面旗帜,带一个集体。

3、强化党员培养:在学校党支部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做好年级组教师的思想工作,对有进步倾向的青年教师,动员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发展对象要做跟踪指导,定期交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一阶段,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会议,拟定本校创建工作计划。

第二阶段,划分党员责任区,落实责任区工作目标。根据学校创建活动的工作需要和党员教师的实际情况,将党员教师划分教研组等部门,明确责任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第三阶段,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发挥责任区作用,推进责任区工作具体任务落实。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为增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在实践中接受群众的监督,激发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车间党支部根据公司党委的要求,决定在支部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并结合车间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1.责任区划分要全面覆盖车间员工,责任范围涉及车间生产、现场、安全、质量、设备、组织发展、思想进步等方面。

2.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原则。根据党员分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促进全局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3.有利于全面推进工作原则。党员责任区的划分,要有利于车间各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党员和群众的最大力量。

4.党员责任区一般以班组或室组为单位,每个责任区至少要有一名党员负责。

5.一般以党员本人所在班组为责任区,班组党员人数较多时,可由几名党员共同负责一个责任区,如班组人数较多时,也可将班组划分为几个责任区,由党员分别负责。

6.没有党员的班组,一般由干部党员负责,也可由临近或有一定业务工作联系的其他班组的党员负责。

7.责任区的划分统一由党支部分派,党支部根据党员的变化,会及时调整党员责任区,争取做到每个班组都有党员负责,党员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区。

1、综合党小组佟光来:负责机电组崔长河、王志义、史颜卿:负责加热班张毓清、赵明娟:负责仪表班刘志红:负责管理组

1.分析和掌握责任区内职工的思想状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及时反映到支部,发挥好企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具体指导和带领责任区的党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和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经常与责任区职工开展谈心活动,交流思想,激励进步,协助支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

4.积极维护责任区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治安稳定,积极参与各项党建工作;

5、积极宣传党支部的各种号召、政策、方针和制度,督促他们全力执行。

6、模范带领责任区职工履行好岗位职责,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尽一切努力坚决完成车间交给的任务,为顺利实现全年生产任务而努力奋斗。

7、引导职工认真学习先进文化和新技术、新方法等业务知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技能。

1.党员责任区建设作为深化“党员示范岗”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党小组组长要经常研究党员责任区工作,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求真务实,抓出成效,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2、各党小组组长要认真落实党员责任区制度,制定落实方案,建立党员责任区建设管理档案,并不定期组织本组党员进行交流学习;

3.责任区考核结合全年的工作计划和总结一并进行。考核方式采取平时督查、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重点抽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确认。

4、考核程序包括:

(1)自查。党员进行自我鉴定。

(2)责任区评价。按照考核内容、标准和要求,各责任区对党员尽职尽责情况进行评价,填写《考核表》。

(3)党小组长考核。各党小组长根据平时督查、抽查和各责任区自查的情况,年底进行统一考核,综合分析,评定各责任区考核结果,并上报党支部审核。

(4)考核评分。按目标任务考核表所列表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合格,70-79分为基本合格,70分以下不合格。

5、党员责任区建设情况将作为创先争优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之一;各党员责任区的实施情况及考核结果将作为评选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重要依据之一。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同志们: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是国务院决定开展的一次重大的、为期四年的国情调查。为搞好这次地名普查,我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制定了普查实施方案等几个重要的相关文件,组织编写了普查培训教材,前期准备工作做得较为充分。市政府今天召开这次会议,就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开展好地名普查作出全面动员部署,进一步明确普查任务目标和推进措施。刚才,宣读了《枣庄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开展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通过开展地名普查,形成一套系统权威的地名资料,对于巩固国防建设、传承中华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开展地名普查是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展第一次地名普查距今已有30多年,这30多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张,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大量新的行政区域名称、居民区名称、街道名称、建筑物名称等不断产生,同时也有众多地名消失或发生变更,地名变化的数量、频率呈现出不断增多、加快的趋势。现有地名信息不全、不新、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全面掌握地名现状,同时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开展地名普查是加大地名文化保护力度的有效途径。 地名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有文字地名的记录。老地名中含有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等信息,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我市具有大量含有史料价值的地名,有的村庄已有千年以上历史,这些地名传述着我们先人迁徙的经历和与命运抗争的高贵品质。可以说,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因素,是民族精神遗传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社会上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对古老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的现象屡见不鲜,命名盲目追求大、洋、怪、奇。我们应该看到,改变、废弃一个古老地名,在当时背景下虽有一定道理,但将其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看,则极少合理性,往往文化损失、经济损失都十分惊人。因此,搞好地名普查工作,对地名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开展地名普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支撑。 近年来,包括我市在内很多地区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比如数字城管、数字交管、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都是着眼于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空间定位、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在这些平台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全面、完整、准确的地名信息。通过开展地名普查,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数据库,能够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服务,有效提高国家和社会治理水平。

(四)开展地名普查是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 地名服务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群众,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地名的需求强劲增长,但现有地名信息陈旧落后、不全不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展地名普查,全面系统地掌握地名现状资料,实现地名信息数字化,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全面理解、正确把握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根据国务院和省里部署,这次地名普查的目标任务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全面采集各类地名及其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市、区(市)两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发挥地名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强化时效观念,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普查。 这次全国地名普查,从20xx年7月1日开始,到20xx年6月30日结束,计划用四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各级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时间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严格控制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工作开展。目前,区(市)大都已成立了领导机构,下步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确保统一步调、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点完成普查任务。

(二)强化质量观念,严格规范操作,保证普查质量。 贯彻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安全普查原则,建立健全普查工作制度,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严格执行普查工作规程和实施细则,规范有序组织实施地名调查、考证和填报,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对普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与审核检查。各级地名普查办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工作督导,发挥好地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普查工作优质高效。

(三)强化创新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普查效率。 创新普查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普查效率与质量、降低普查成本的有效途径。要按照“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总要求,积极吸收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充分运用遥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空间定位、数据采集、信息汇总等工作,推动普查工作创新发展;坚持政府组织与购买服务相结合、政府部门与专业研究机构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普查,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健全完善地名普查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普查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加强对地名标准化、地名信息技术、地名文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探索解决普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普查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指导。

(四)强化应用理念,建立普查成果,加快转化应用。 坚持“边普查、边应用”原则,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对地名普查成果的整理汇总,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查数据统计分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建设性、指导性的专题报告;加强对地名命名更名的规范性审定,做好地名标准化处理,及时汇总公布标准地名;通过对地名数据库的技术处理,分级建立政务管理、决策辅助、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库,为部门行业管理、数据交换共享、地名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普查成果的整理考证,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编纂出版各类地名图、志、书、录等,传播地名知识和优秀地名文化。

(五)强化纪律观念,严格保密纪律,确保信息安全。 各级各有关单位在普查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规和有关保密纪律。对普查中涉及的军事设施和军队单位名称,要事先与军事管理单位沟通并征得同意;对普查中获取的涉密信息,要认真落实保密措施,严禁私自扩大知密范围,未经省级地名普查办许可不得私自对外发布和提供普查成果数据。参与地名普查且涉及涉密成果数据的各级各类人员要签订保密责任书,社会合作单位必须签订保密协议;处理和存储普查成果数据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必须符合保密要求,严禁接入互联网;普查机构办公场所应相对独立,涉密成果数据与一般信息资料要实行分类管理、专人管理,确保普查数据安全。

三、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地名普查任务圆满完成

地名普查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把地名普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保证普查工作迅速有效开展。各级地名普查机构要切实担负起组织责任,建立工作运行机制,科学制定计划方案,细化单位任务分工,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普查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地名普查涉及部门和单位多,需要各方面加强协作、紧密配合。民政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和纽带作用,加强上下级普查机构之间、同级部门和单位之间、普查机构和社会合作单位之间、军队和地方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做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类地名信息的采集和上报,及时提供普查所需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三要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要加大人力投入,建立普查员队伍,特别是加强基层普查力量,保证一线普查工作需要。可聘请专家学者予以指导帮助,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财政分级负担原则,各级要把普查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要搞好基础保障,设置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与专用器材,为普查机构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四要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地名普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要把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分期分批进行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普查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充分掌握普查工作的内容、方法、技能和知识。市和区(市)地名普查业务培训要在20xx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

五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级要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紧密结合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特点,制定宣传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宣传栏、街路牌、广告栏等多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工作进展、先进经验、先进典型等,增强社会公众对地名普查工作的认知和了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地名普查的良好舆论氛围。

同志们,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工作,圆满完成地名普查各项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正在经历空前变革的时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本地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以社区和谐推动城市和谐,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已成为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科学决策是确保执政、施政正确的前提和基础。中共绵阳市委,就社区建设问题,在充分调动民间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借鉴国外政府决策模式,加大引智入政的力度。这既反映了其战略性的前瞻思维,也反映了其对科学和民主决策的充分重视。11月29日至12月1日,受绵阳市委的委托,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一行6人,在行政与公共事务管理资深专家、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狄教授的带领下,深入绵阳就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

一、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中央和省委关于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下发后,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普遍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绵阳市有19个街道办事处396个社区居委会中(其中城区131个,市县城区和乡镇265个),现阶段已涌现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各1个,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2个,市级社区建设模范乡镇(街道)10个(市级10个,县级3个),创建示范社区52个。“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5个,市级“文明社区”、“先进社区”25个,先后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有18名“社区优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表彰。

1、社区建设工作制度逐步趋于完善。20xx年以来,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陆续制定了关于《绵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十多项社区建设规章制度,促进了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并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市社区建设工作。

3、社区建设瓶颈现象局部缓解。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办公设施和居民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社区建设经济瓶颈现象突出,但市民政局等部门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划拨土地、减免费税、房屋置换、改造或新建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部分社区如高新区、经开区、农科区等地所在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已达到300平方米。大多数社区的年度总开支平均达到3万元。

4、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初具规模。目前虽然绵阳的社区服务网络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但以区市县为龙头、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辖区单位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2个,社区服务站396个,各类服务网点1900多个,已全部覆盖区市县政府驻地。建立社会捐赠站点136个,接收捐赠衣物10万余件,接收社会各界赠款560万元。落实“星兴计划”项目91人,建设各类老年服务设施780余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不足的矛盾。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25000余名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问题。

全市已建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213个,建全民健身路径86条,并通过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娱乐活动范围。建社区法律服务机构167个,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参与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成立了100多支各类老年文艺活动团队,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24个,有社区服务工作人员487人,一定程度缓解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建社区警务室317个,建社区治安巡逻队392个,落实社区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队员236人,巡防队员1900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进展良好。

(二)社区建设的特点

1、社区类别不同。根据调查情况初步分析,绵阳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1)纯居民式社区,即游仙开元中街(属城市拆迁居民聚集区)、涪城顺河社区(属老城区居民聚集区)和金菊社区(属工薪阶层聚集区);(2)国有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较集中的社区,即东材社区和工区街道办事处;(3)城乡结合区,即游仙六里社区(属“村改居型”社区)、高新东段社区(属农转非、企业职工和小区居民混居型社区)和经开区板桥社区(属“失地农民安置型”社区)。其中,既有建区时间较长,功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区,如游仙区开元中街、涪城区顺河社区等,也有建区时间短,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如游仙东材社区等。此外,各社区所辖面积和人口规模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社区实力悬殊。由于特殊的政策偏好,某些社区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如游仙六里社区拥有规模较大综合农贸批发市场和种子批发公司,其可从社区经营的公司中获取充足的财力支持用于发展社区建设;但多数社区的经费开支严重不足,一些社区甚至处于长期负债状态,如涪城板桥社区的负债累积已过60万元,社区建设工作难以为继。

3、社区需求各异。尽管各类城区存在某种共同的需要,但基于社区类型不同,面临的问题各异,居民的社会需求也不尽一致。办公和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的社区,目前更关注的是基本办公设施得到切实保障;在已得充足保障的社区,更关注的是如何深入开展社区服务;居于核心城区的社区,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区服务功能;国企和下岗工人比较集中的社区,更侧重于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安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最需要的是对失地农民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服务以及就业培训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二、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城市一样,当前绵阳已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策决策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绵阳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对该市的社区建设工作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一) 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1、宏观政策的调整,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过度偏重于gdp的增长,而对于地方政府政策创新重视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关于向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解决基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可喜的是,自xx届四中全会来,中央连续提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xx届六中全会集体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为地方政府构加强社区建设,探索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的新路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绵阳社区面临发展契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普遍认为绵阳市社区建设“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并对社区建设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所始料未及的。绵阳市相关部门领导,受市委谭力书记的指示,对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市委政研室根据实际整理的考察报告,受到了谭力书记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社区管理制度、社区政策性事务办理条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明文规定。市民政局、涪城区、游仙区等相关部门领导,也普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的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目前,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对于社区建设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视,必将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3、经济实力壮大,社区建设瓶颈现象有望消除。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绵阳市经济规模逐渐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绵阳全市gdp为560亿元,财政收入为50亿元,并还在以近10%幅度的增长。经济实力的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解决当前绵阳市社区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偏低和工作经费紧张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有利于缓解目前制约绵阳社区建设遭遇经济瓶颈制约的状况。

(二)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1、社区管理旧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原本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不同级别与种类的单位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绵阳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宜于人居的环境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导致周边农村地区的居民也纷纷涌入绵阳城区。全市流动人口已近10万,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7。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相伴而生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同上述人群一样,均游离于传统单位体制之外,对绵阳现有社会秩序构成了极大压力,对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也构成了巨大挑战。

其次,因地制宜,实行社区工作分类指导。明确事权范围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面临的实际情形,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对于财力物力都很充足的社区,如六里社区,应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以放手让其探索社区建设新机制,在物质上无需予其太多支持;对于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奇缺,自身造血功能差的社区,如东材社区这类企业改制新建社区,应予以必要的物质支持。因不同社区的建立背景、发展水平和人员构成不同,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式也应所有不同,如老年人多的社区,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是工作重点,发展滞后、外来人口多的社区,如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其工作重点是维护社区治安和稳定,协助解决就业问题;资源缺乏、发展空间有限的老城区,工作重点是在得到相应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展。

再次,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社区工作机制。社区工作不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还需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对职能部门派驻街道和社区的干部,应充分重视社区居民的意见,并将其纳入派驻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对社区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适度引入市场竞争,以适应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配合社区工作,社区要在保证这些单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有偿或无偿使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条款对社区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束,如规定开发商在项目建设以前必须按开发规模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项目完成并且出让社区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以后再返还。把对社区工作的支持纳入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单位所在社区的发展情况作为对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参考。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合理划分社区,奠定社区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城市社区划分要以生存地域为特征,以方便自治自理;要以文化特色为纽带,以形成文化认同;以守望相助为标准,以满足社区人互助互利的基本要求。在自然,文化和利益的连结下,社区意识就具备了形成的现实条件。

2、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可以把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政权的政治权威。

3、深入宣传社区,彰显社区的内在价值。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展示社区建设与社区成员体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要让全体社区成员认识到社区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园,社区是参政议政的第一平台,社区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这样,社区意识就深入人心了。

4、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会环境治理,让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来。只有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各种实惠,社区意识才能转化为社区生活的实际内容,才能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现化公民意识。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确保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变现

1、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以建立规范化和服务型政府为契机,深化现有的“政务中心职能”,将为民便民服务向街道办延伸,向社区延伸。建议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街道和社区设立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机构和场所进行归化和优化,统合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作为街道办统一管理、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机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以及对来绵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对于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窗口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实行“社区事务代理制”,成由各居委会福利干事、就业援助员、房屋协管员等组成的社区事务代理队伍,切实将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2、认清职责,因势利导,积极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强化劳动保障部门对社区就业工作的认识,重新定位社区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应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职责,社区的任务是帮助职能部门做好统计、调查、登记、审查的工作。应将分派给社区的就业工作进行重新分类,做好份内工作,整合全市就业资源,取消条块分割,做到资源共享。依托社区摸清基层情况,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尊重就业培训者的个人意愿,加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开展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培训工作。实施约束和激励机制,参加次数少或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人员,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或取消优惠待遇,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者。拓宽社区就业范围,将更多失业人员纳入社区就业体系。除“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外,逐渐将残疾人、外来劳动者和新增劳动力纳入社区就业范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便民服务岗位和弱势群体服务岗位,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社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就业信息和服务岗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3、调动整合民间力量,加大社区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针对各社区目前经费少、人手紧的情况,除适度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拨款外,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群团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充分了解对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需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辅助性生活救助。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并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4、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以社区教育学校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的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设立各类社区教育点、教育课程班,教育科目应涉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多个种类。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体,如戏曲沙龙、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组织。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区文化等传统教育。适当引进各种专业文化表演队伍,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打造社区品牌文化。

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根据不同社区对文化教育需求不同的特点,开展富有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如在核心城区的开元中街、顺河等社区,可以风土民俗等作为切入点,定期举办一些活动,结合春节、中秋、端午节等传统的民俗节日,开展猜灯谜等活动,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在城乡结合部的东段和板桥等社区,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主线,组织家庭才艺表演大赛、家庭趣味排球比赛、社区建设宣传口号征集等活动,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居民参加。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如六里社区等,应以健康社区为主题,除举办社区篮球大赛、羽毛球比赛等健康文体活动,以及开展普法讲座、禁毒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外,还要营造一种关注贫困、关心弱者的社区文化教育环境。

5、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大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的财政投入,切实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设施落到实处。以运营状态良好,深受社区居民信赖的卫生和计生服务站为典型,不断扩充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充分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医护人员收入与卫生服务中心收入脱钩的政策,切断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与市场联结的利益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在社区建立融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问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得到办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防控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参与,切实解决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工作者能够专心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根据绵阳市社区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市、区两级财政应共同承担至少5万元的社区工作经费;具体拨付金额应该根据社区人数多少按比例分配,适当照顾转制企业社区和有特殊困难的社区;逐年适当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以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应广泛争取企业单位的财力支持,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有奖募捐资金投入,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质保障。政府部门还可以从倡导和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入手,鼓励企业从实际能力出发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建设。

2、共驻共建,大力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会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共建组织,健全共建体系,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地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各级政府要指定部门、指定专人带领社区组织代表前往社区辖区单位落实具体事项,包括资源共享时间、要求和办理相关手续,切实保证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首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力度,把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编制、审批城市规划方案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充分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在组织审查城市规划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规划审查的重要内容。对于因工作失职,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无着落、建筑面积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的党纪、政纪甚至刑事等责任,确保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落到实处

(五)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1、科学界定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应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应根据或委托居民议事会等机构参与在制定绩效计划、实现绩效的过程、评价绩效结果等一系列绩效管理的活动,使社区居民能在实施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或计划中,不断增强社区意识。社区工作人员应以此作为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的基础,并将其个人的发展计划和社区工作目标结合,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社区居民应委托居民议事会等针对因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现的偏离工作绩效计划要求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绩效计划,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具体的职位,明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其内容相对稳定,后者针对具体的人,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本绩效周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适时调整修订。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共同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当年的绩效计划。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社区工作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模式、人员分工和组合等有许多差异,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绩效标准来体现或适应这种差异。所以实施绩效管理先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工作项目、工作标准、承担责任和任职资格。

3、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确定岗位职责后,应根据相关职责要求,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根据因事设职原则,以基于工作本身需要制定职位设置和职位标准,以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为职位设置的依据,以该职位固有的职能要求来设定工作项目、标准和所需资格能力。确定职位时,应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必须考虑其功能、作用、安排的层次是否得当、合理,职位之间是否协调,所设职位和职责是否科学、合理。应根据最低数量原则,在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少设职位,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冗员和开支。在科学定员、定职基础上,实行科学的定薪定酬机制。实行二元工资制度,将工资金额从社区工作经费中划拨出来,分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到社区工作人员的银行帐户,绩效工资根据年终的绩效考核情况按等级发放,以增加社区财务透明度和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打造信息技术平台,确保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1、加快基础建设,构建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健全社区信息化设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科技城的建设为依托,以现有成熟社区为先导,逐渐加大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分阶段为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将社区工作人员电脑利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建立社区电教室社区电子图书室和电子触摸屏、社区服务缴费通等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在增强信访、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社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电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网上教学、开展业务骨干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以及网站维护和建设技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2、围绕居民需求,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打造阳光救助服务平台。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以市委、市政府等核心网络系统和区、街、居多个节点的城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类别的信息资源,以使其足不出户就能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和在网上完成办理申报手续等工作。着力打造“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建立公益信息数据库,让困难群众自主选择援助项目和物品,以增强救助工作针对性。促进社会各界通过社区门户网站,实现救助形式救助项目、救助内容的有效对接和快速交换。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救助资源,为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的援助,实现社区信息化的成果共享。

建立社情民意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在建立“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社区工作效能投诉、区长信箱、网上评议、民调新闻、意见征集”等栏目。依托社区门户网站,成立“民意调查中心”,集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社情民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通过社区信息化网络,对失业医疗、保险、就业等业务,实施网络动态管理;建立“网上社区缴费通”,使居民群众可以轻松完成水、电、气、数字电视、电话等各种费用的缴纳和票据打印;实现社区房屋管理、社区安全、社区环境、工商业户管理、地名公共服务等日常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将社区居委会从繁杂的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增设教育信息频道,开设“教师频道、学生频道、教育法规“等多个社区教育栏目,并将全市中小学网站联接在一起,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建议根据循序见进的原则,先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示范,建立电教室,实现社区电子图书室与全国文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互联网电化教学、电视会议、网上浏览、在线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社区信息化快速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使社区信息化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规范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系统维护与保养;明确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程序标准和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等。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考评,把社区信息化列入社区建设规划,强化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并纳入示范街道、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切实保障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每年按比例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维护和设备更新,使社区信息化沿着快速、持久的轨道发展,稳步推进全市社区建设。

推荐区划地名系统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管理。

第四条 风景区内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必须依法保护和管理。风景区内的游客和其他人员应当遵守风景区的有关规定,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爱护风景区内的各项公共设施,自觉维护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特区管委会)在所辖行政区划范围内行使县级人民政府的管理职权,负责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特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二)领导风景区所属各部门的工作;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风景区内的风景名胜资源;

(四)负责风景区内文物、古建筑保护及维修等管理工作;

(五)负责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工作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六)根据批准的《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对风景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依法进行管理;

(七)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建设、维护、管理风景区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八)按照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物资技术条件发展旅游事业,负责风景区内的安全、城建监察、交通、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服务业管理等;

(九)保护风景区内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上级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特区管委会内设的景区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一、二级保护范围内风景区(以下简称核心景区)的统一管理工作。

特区管委会内设的其他职能部门受特区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开展工作。按照垂直管理原则设立的派出机构,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

第三章 文物古迹的保护

第七条 对风景区内的古建筑,包括古墓葬、古遗址、石窟、石刻、壁画、碑碣、亭、台、井、池、河、桥等文物古迹及其附属物,以及革命史迹和有纪念意义的各类建筑物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已列入各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应严格按照依法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保护管理。

第八条 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已被占用的必须限期退出,由特区管委会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经批准使用、管理或临时借用文物建筑的单位,应当接受特区管委会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负责古建筑的维修保养和附属文物的安全,并对其负责管理的文物逐件登记造册,由特区管委会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在既属于文物又是宗教活动场所的地方从事宗教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并依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第九条 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进行保养、修缮或拆迁复原时,应当由特区管委会按文物保护级别报经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切实按照有关工程技术规范实施。

第十条 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收藏机构应建立健全防火、防盗等岗位责任制,对火源、电源以及避雷设施等实行严格管理,并配置必要的消防、报警设备。文物库房应当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防蚀。

严禁在文物保护单位及附近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毒害性物品、放射性和腐蚀性物品。

严禁刻划、涂污、盗取、毁坏文物古迹和革命史迹。

严禁在各文物景点出售、燃放烟花爆竹。焚香化纸必须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并有专人看管。

第四章 自然景物的保护

第十一条 风景区的自然资源,应在调查、鉴定的基础上划定保护范围,列出保护重点,制定保护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各景区、景点、景物可分别设立醒目的说明和标牌,并做到因地制宜,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风景区植树绿化、封山育林、护林防火、防治病虫害、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其他各项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风景区的自然景物。

第十三条 在核心景区内不得划分自留山、责任山,村民应有计划地向外迁移。风景区内禁止毁林垦荒,对风景区内已开垦土地应当逐步停耕还林。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占风景区内的土地,禁止以任何名义或方式非法转让风景区内的土地。

第十四条 加强对风景区森林资源管理,严禁乱砍滥伐;重点保护范围内的林木,确需修剪或更新性质的采伐的,应经特区管委会有关职能部门同意,并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获得采伐许可证后方可进行。

在核心景区内严禁野外用火、室外吸烟,生产、生活应使用沼气、煤气等污染较小的燃料。

第十五条 风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应登记挂牌、建立档案,严加保护。切实做好病虫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防止游人、施工人员等损害古树名木。

第十六条 切实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严禁在风景区内进行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活动。因科学考察研究,确需采集动、植、矿物等标本的,必须先经特区管委会有关职能部门审核,再按程序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指定范围内限量采集。

风景区内的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捕杀、储藏、加工、运输或经营野生动物。

第十七条 严禁在核心景区开山采石、挖坡取土、滥挖药材、采集花草以及进行其他破坏地形地貌、植被的活动。确因建设、维护工程需要就地取用的沙石料,应当在指定的地点限量采取,但不得进行剧烈爆破,影响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安全。

第十八条 特区管委会应当加强风景区内环境、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

第五章 规划建设

第十九条 风景区内一切工程建设,必须按照《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其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要求。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手续必须经特区管委会有关职能部门审核后,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风景区建设和景点配套设施,必须按明、清建筑风格规划设计。屋顶、屋面不得采用黄色,高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核心景区内新建、扩建、改建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从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经景区管理职能部门审查同意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凡不按批准的建筑设计图纸施工,变动布局,增加层次,改变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和未经报批以及审批手续不全而施工的工程,一律按违章建筑处理。

第二十一条 风景区内各项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围的林木、植被、水体及地貌等,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场地,需要绿化的,应当及时绿化。

风景区内凡属污染环境、破坏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严重妨碍游览活动的设施和建筑物,应限期治理和逐步迁出。

第二十二条 严格控制风景区内的经营服务网点总体容量。核心景区内的经营服务网点,由特区管委会根据风景区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并与周围景物、景观相协调。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营业执照时,应当执行核心景区经营服务网点规划。

在风景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指定地点、区域内依法经营。禁止擅自搭棚、摆摊设点、扩面经营或出店经营。

第二十三条 风景区内的门票(包括进山门票、各景点门票)由特区管委会统一管理。门票的制价、调价,必须首先报经特区管委会审查同意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名胜资源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对在风景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所有单位和个人收取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在风景区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除直接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外,必须依照有关规定缴纳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

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主要用于风景区的景观维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体收费标准和使用办法,由特区管委会提出方案,按程序报经省财政、物价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六章 道路交通管理

第二十五条 风景区旅游公路和古神道两旁3米以内,严禁堆放杂物、搭棚摆摊,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

严禁在公路两侧法定间距内修建永久性固定设施。

第二十六条 旅游公路及其会车镜、防护栏等配套设施,古神道及其沿途石阶、栏杆、扶手、标识、标牌及音响、线路、照明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严加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移和破坏。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可在风景区适当的地方设立交通执勤点,负责风景区内的交通安全。进入风景区内的所有车辆,必须自觉遵守有关交通法规,服从统一管理。

第二十八条 交通管理部门和特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旅游线路的养护工作,并在危险地带设置安全标志,采取防护措施,保证旅游线路的畅通。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对在风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特区管委会或上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条 在风景区内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特区管委会有关职能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在文物保护单位及附近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毒害性物品、放射性和腐蚀性物品的;

(二)在文物景点出售、燃放烟花爆竹,或在非指定地点焚香化纸的;

(三)在核心景区内野外用火、室外吸烟的。

有强行揽客、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违法经营行为以及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打骂游客等违法行为的,由特区管委会有关职能部门没收违法所得,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 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 风景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