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 红楼梦好文分享片段及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2:07:32 页码:13
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 红楼梦好文分享片段及心得体会(6篇)
2023-01-12 22:07:32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一群美丽的人儿。《红楼梦》那个如紫色烟雨般的梦,将随流水一般清清郁郁。华丽的背景,唯美的情节,终究残碎成片,留下一个悄怆幽邃的结局。或许曹雪芹笔下的文字是浅淡的,但从中蕴含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只有真正懂《红楼梦》的人才明白。感悟,品味,了解她,是一种享受。

或许他们的爱情是以凄美的结局终而落幕,红坐淡然,心儿碎,梦似飞。还记得那片泛黄的纸上,贾宝玉与林黛玉读《红楼梦》那一幕。正值仲春,朵朵桃花映人红。他们坐在一块大石上,“一个阆苑奇葩,一个美玉无瑕”,专注手中的书。这时候几片淡粉完整的桃瓣如蝴蝶飞落在书页上。黛玉淡抹一笑凝视宝玉,两人相视一笑。唯美的背后是一对苦命的恋人,或许只要这样默默看着对方就足够了。“风吹过,叶儿落,谁人知我心,回首默凝千百回,只叹过去烟飞散”在不经意间轻轻写下这行字,送给他们,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没有完美,抑是只有残缺才值得回味。

清冷的窗旁,我在残月对月下独斟,不经意间多了几份惆怅“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如丝久久萦绕在心头。宣纸上一张张倾城绝世的笑颜,仿佛诉说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风韵。是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泪。”还是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曹老笔下的十二钗宛若镜花水月的浮影,唯美得不似人间。他们个性鲜明,美丽动人。或淡漠寡言,或文采斐然,或知书达理,或活泼可爱。纸扇后凝粉的容貌等着我去寻觅。梦回千转,回首间,抓住的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读的过程中,品味文中的境界。里面还有许多聪慧与美丽并存的丫环。如袭人,鸳鸯,晴雯等。但是毕竟出生卑贱,天生丫环命。就拿晴雯来说吧,一个忠心效主的丫头,最终还不是落了个病死的下场。她们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甚至被糟践,被遗忘。倘使她们像宝钗一样,可能结局就不会“凄凄惨惨凄凄”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所谓的权贵与奴隶吧,但她们努力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古朴的紫檀小楼中,独倚垂帘的女子,在杏花雨下静抚古琴,气质如兰,道不尽久久缠绵思绪。流沙般的韶华,最终也将花颜老去。久久凝噎这些美丽聪慧并存的人儿。在樱花散落的季节中,抚着粉白的花瓣独自惋惜轻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

我的梦散落在江南深深的雨巷中,泛一叶小舟,吟一段宋词,再伴上那悠长连绵的笛声。喜欢那个冰清如玉的“美人灯”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满。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是曹老妙笔下一个多情傲世,蔑视世俗的奇女子。只有当桃花片片似烟散落时,谁有她素白裙,淡泪痕在花谢之地,忧然将桃花埋葬,她感叹花的命运“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你知是谁”却不知是自己在葬悲。我欣赏她的清高,她的傲骨,她的淡雅。这样一位女子,在茫茫人海中又何从寻觅。

除了黛玉,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刻在我心中,是那个土里土气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朴实无华。还是多情似水的贾宝玉,对林黛玉那份痴情不改。是精打细算的王熙凤的聪明圆滑,还是知书达礼的薛宝钗的典雅大方。从贾府的兴盛到衰败反映那个年代的封建与腐败。但它的价值不仅仅如此,还需深入了解。或许《红楼梦》就是那红尘烟雨里神秘的梦。令我们永远为之神往。

终于,怀着一份复杂的心情轻轻合上书。这时,学到很多。当悠扬缠绵的笛声再次响起时,我也释怀了。读一本好书,品一个人生。

对于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 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时,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愤怒。

对于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开始读《红楼梦》了,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在大观园里交织联络成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最受瞩目的便是宝黛的旷世之恋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

言随心至,淡泊名利,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而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林黛玉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她的出现使贾宝玉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宝黛之恋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黛玉总是患得患失。终落得香消玉殒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不如说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宝黛爱情悲剧的主要承担者,林黛玉以她毕生的血和泪,筑起她心中爱情。然而,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中,这个视自己爱情为生命的纯真少女,却终于还是被残忍无情的封建社会所毁灭了。

也许,当贾宝玉醒来,看见自己仍旧躺在昔日欢笑过的床上,看见那案上隐隐发闪的孤独的红灯,窗外冷清寂寞的皓月,依旧繁华锦绣的花丛,喧嚣拥闹红尘世界,而感受到更多的是自己心底无限的悲伤与遗憾。还有什么能比这这种无奈的心境更加悲凉的呢?

红楼一梦真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对于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四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对于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五

古琴悠悠,飞残叶舞,婉约女子,深院锁倩影;漫天哀叹,失魂丧魄,美人迟暮,深院锁玲珑 ;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断井颓垣,深院锁清秋。

——题记

于多少个夜晚,你让我心如潮涌,让我魂牵梦萦,梦回那场邂逅,梦回那个红楼……

黛玉

颦顰袅袅,弱柳扶风,你的生命或许就是这么一种永恒的存在.不知那沁芳闸,潺潺流水带走了你多少眼泪,多少缠绵的思念.你一袭倩影,茕茕立于树下.“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把药锄埋葬了一地落花,却忧虑“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自古女子几多愁,只是他不明白,也不知怎样去捉摸你的心思.“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似乎,你早已料到他的未来不会与你交集.你懂,你来到这个世上只是为了偿还千年前他给予的恩惠.即使他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来饮”,也无法改变你们曲终人散的结局.

我读红楼,读出了黛玉那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

宝钗

丰腴敦厚,与人和善,落落大方,你的生命或许就是这么一种动人的美。那曲径幽深处,凭栏眺望,蘅芜院内,你携着半卷清词,静坐于窗前,细品着烟花岁月的画轴,怀着默默感动的哀伤,任时间慢慢的走远,走远……

大观园里,海棠诗社,你与姊妹们吃酒吟诗,讽和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你的世界是如此的平和。但当那动情的岁月走远之后,便是满地的荒芜与空虚!

你的爱情随着那金玉奇缘开始了,最深的夜,你临风听月,撕开以缘分命名的伤口,空守着云淡风轻的爱情。寂寞的泪滴顺着脸颊滑落,落地的瞬间,开出了一朵晶莹的花,携着你的苦恋慢慢地被风干。

我读红楼,读出了宝钗凄婉的姻缘,无奈的忧伤。

湘云

直率洒脱,大大咧咧是你形象的代名词,你的生命或许就是这么一场惬意的梦。

在那草莺飞、花红柳绿的季节,飘飞柔和的柳絮吸引了你的全部目光。“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这一首柳絮词,牵住了你内心所有的迷恋与感叹!

还记否?花间酒席,你挥袖猜拳,淋漓畅饮,好不快哉!酣醉之际,寻一静处,芍药栏内,你以青石为床,落英为枕,向梦沉睡于花丛之间。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脸皆是红香散乱,引得蜜蜂、蝴蝶为之停足,惹得众人又爱又笑。你用朴素的快乐为自己编织着生活。

我读红楼,读出了湘云洒脱性情的可爱,恬淡灵魂的豪放.

梦回那一方净土,有无尽的诗意与思念,我喜欢!

梦回那一季春梦,有繁花坠尽的唯美,我喜欢!

梦回那一处红楼,有美人兮天一方,我喜欢!

对于红楼梦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六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