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一品药业企业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对药品质量管理的感想(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2:27:49 页码:12
一品药业企业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对药品质量管理的感想(3篇)
2023-01-13 02:27:49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一品药业企业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高原先锋”党建品牌,是省、州委对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总结和提炼,是对基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是今后引领基层党建工作的旗帜。做好“高原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对于解决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集中创建党建工作示范品牌,是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主要目的在于,立足党建工作中心任务、品牌现实基础和创新潜力,抓培育、树标杆、促提升,培树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广泛群众基础、强烈感召力的党建示范品牌,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为全县“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及“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强大动力。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投入到创建“高原先锋”党建品牌工作中,不断开创我县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州县委全委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加强“三基”建设为统领,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以转变作风为着力点,以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目的,按照“发挥特色优势、培育党建品牌、服务科学发展”工作理念,创建全县各领域主题内涵深、品牌叫得响、工作措施硬、党员受欢迎的党建品牌,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全县党建工作水平,真正把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成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为全面推动“三基”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和打造三江源区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桥头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遵循党章、依法创建的原则。必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在总结党建工作成功经验作法,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必须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用品牌建设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效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增强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与时俱进、突出特色的.原则。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把创新精神贯穿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始终,精心塑造党建品牌特色。

(四)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必须区别农村牧区、机关和事业、企业、社区等领域的不同特点,针对各自实际制定创建计划,坚持分领域指导,分层次推进,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五)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必须充分尊重基层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党员内在活力,调动和保护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解决基层党建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基层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把基层党员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品牌成效的重要标准。

从20-年开始,利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开展“高原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一领域一品牌一特色”的目标,在全县形成具有特色亮点、代表性强的党建品牌。具体任务为:每年创建5个具有特色亮点、代表性强的县级党建品牌;全县7个乡镇党委每年至少要各培树2个特点鲜明、生命力强的党建品牌;农村牧区、城镇社区、机关、学校、“两新”组织党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每年至少创建1个党建品牌。

要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实践创新,分类实施,扎实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

(一)机关单位党建品牌创建要突出“提高效能改作风”。要紧密结合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效能型”党建品牌。具体包括:围绕机关单位“一把手”认真履行本单位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的特色做法;围绕领导班子建设,在党组织领导班子选配、工作机制、学习活动方式、联系服务群众、班子及其成员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或特色做法;围绕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关怀帮扶和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创新或特色做法;围绕党组织自身建设,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创建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党建保障机制建设,在党建经费投入,党务工作者选拔任用、考核激励、待遇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或特色做法;围绕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在联系贫困村(户),帮助所联村(户)解难题、办实事方面的特色做法。

(二)事业单位党建品牌创建要突出“优化服务求实效”。要紧密结合优化服务环境、公开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阳光型”党建品牌。具体包括:围绕开展“党员责任区”,“亮身份、当先锋、做示范”等主题实践活动中的特色做法;围绕创建“示范服务窗口”,在建设服务型机关,创建党员服务示范岗(窗口)、党员先锋岗、服务品牌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党员发展工作和党组织组建中的特色做法;围绕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中的特色做法;围绕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谈心交流、关怀激励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的特色做法;围绕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着力在树立行业标兵、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特色做法。

(三)“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要突出“创新载体抓创建”。要紧密结合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团结凝聚党员职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推企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活力型”党建品牌。具体包括:围绕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在创新党组织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加强党建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服务生产经营,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创先争优,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同向、互促共进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服务员工,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服务社会,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倡导文明,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保持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特色做法。

(四)农村牧区党建品牌创建要突出“强化整顿促发展”。要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着力打造“产业型”党建品牌。具体包括:围绕政策宣传,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省州县委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会议文件精神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促进和谐,在抓调解、保稳定,积极化解基层各类矛盾纠纷,促进农牧区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成功经验;围绕服务群众,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积极构建服务群众全覆盖、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管理全过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有效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推动发展,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把党的建设自觉融入经济发展中去,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水平提高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组织建设,在建设“五好”党支部、软弱涣散党组织晋位升级、推行发展党员“双推双培”制度和管理党员“五式管理法”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民主议事,在落实好“五个一”基本任务、大力推行“421”工作法方面的特色做法;

(五)乡镇社区党建品牌创建要突出“健全制度重服务”。要紧密结合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着力打造“服务型”党建品牌。具体包括:围绕服务居民,在整合服务资源、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在创建各类特色社区、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关怀、帮扶和发挥作用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在创新党组织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联系服务群众方式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加强党建活动阵地建设,在党组织办公阵地和党员服务中心的设施配备、制度完善、活动安排、作用发挥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建立党建保障,在党建经费投入机制、经费管理机制、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推进区域化党建,在创新党组织设置、组建协调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和运行制度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围绕健全完善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常态化管理办法,促进社区党组织在服务城镇发展、社区和谐、帮助困难群众、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特色做法。

有关一品药业企业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为扎实推进文化燎原“五个一百”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把大谢集打造成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环境美镇、文明村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认真贯彻党的十x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三贴近”原则,以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以挖掘推广特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突破口,以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为结合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抓住农村文化“阵地、队伍、活动”三大环节,繁荣农村文化,推动大谢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发展目标及创建标准

1、总体目标:

以弘扬大谢集镇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主线,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镇形成“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打响“全国文明村镇”品牌。

2、分步实施目标:根据试点为先,统筹推进的原则,确定分步聚实施目标。

xxxx年(发展18个村),因村制宜,培养、发展、规范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和品牌,培育8秧歌特色村、6个锁呐特色村等特色村,4个健身操特色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年底覆盖率达到20%。xxxx年(发展12个村),着力培养、培训、发展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全镇40%以上的村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和场所。xxxx年(发展30个村),覆盖率达到80%,全镇60个村达到“一村一品”的群众文化活动目标。

3、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标准: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标准是“五好”,即“五大文化”建设好,“五大文化”建设内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体现;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好,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一批活动设施;文化队伍建设好,有一个文化带头人和一支业余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有一个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文化活动机制好,有一个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活动经费有保障。

(一)借力发展,完善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坚持项目推动,针对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投入后继乏力的现状,把阵地完善工程与省体育强村、先进文化村及农家乐特色村创建工程相结合,完善一批文化设施;坚持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橱窗,设立大石车灯陈列室、文艺活动演练厅及文化长廊等阵地,努力实现一室多用。

(二)注重特色,组建特色文化活动网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今年,首先在群众文化活动底子厚、基础深、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先试先行。谢集管区发展3个村,以谢集北门秧歌队和王胡同秧歌队表演为龙头,积极探索发展山东邦子、快书文化项目;昌邑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是组建侯花园锁呐队、前昌邑健身操队等队伍;大刘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在大刘村、前贺村、组建秧歌队等队伍。树立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逐年发展,使每个行政村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最终建立覆盖全镇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三)搭建平台,发挥特色文化凝聚和导向作用。加强对村级特色文化培育的培训指导,试点村每月举行一次活动,每季召开一次全镇特色文化发展交流会,每年策划一次大谢集特色文化一台戏,做到周有训练、月有活动、季有交流、年有会演,着力唱响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人们在交流情感、分享快乐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又凝聚了人心,既提高了群体素质,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特色文化“一村一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福宝,副组长:张彦磊、冯长伟,成员:邵成印、郝文山、闻艳、祝涛、姚明元、翟中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站,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督查落实和考核评比等工作。镇文化站要抓好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的调查摸底和乡土文化人才登记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各村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稳定”的理念,把“一村一品”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步骤和责任人,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

2、政策激励,形成合力。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激励政策。组建特色文体队伍,实现统一服装的,奖1000元/村。以上各项年底通过镇考核组验收的,统一发放奖励资金;被评为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给予适当鼓励。充分发挥镇财政资金导向、聚合作用,鼓励扶持热心公益事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户投资兴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积极发挥乡村文化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3、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为确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建立班子成员联系试点村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破解发展难题,狠抓工作推进;并把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工程列入村主要干部业绩考核内容,酌情予以加分,确保完成任务。

有关一品药业企业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建设原则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新会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一安排,2020-2021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0年建设3条村,2021年建设4条村。

(一)建设条件

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强。具备条件的优先直接支持扶贫开发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建设内容

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转载于::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3篇)。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优质、特色、高效品种,强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性;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六是推广一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鼓励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各级政府、农业农村、财政、审计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一)县级职责。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

(二)镇级职责。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三)行政村职责。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项目专家职责。按照《关于推荐新会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1月前组建不少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形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入库时间。2020年、2021年实施项目分别在2020年2月10日前、2020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三)审批程序

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2.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2月和2020年10月,组成评审专家组分别对2020年和2021年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打分;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江门市农业农村局(转载于::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3篇)。

3.实施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一)资金来源。新会区的建设资金按市、区3:7的比例筹集建设,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区级补助资金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由区、镇级负担资金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担,区级部分由农业农村局做好预算安排。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工作经费安排

1.实施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项目审计等相关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2.项目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标准(含税):正高、副高和中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次每天分别为2000元、1500元和1000元;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专家组长按照正高标准。

3.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执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四)资金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拨付后,3个月内未完成项目审批和实施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各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项目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向镇(街)人民政府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并配合做好绩效评价。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