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8:00:37 页码:9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6篇)
2023-01-13 08:00:3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一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接下来又问: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已有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同时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生活化的考核题。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初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初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学生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 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 - 和co 3 2- 的鉴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草料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么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 1:有人放火;

学生 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 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 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二

案例一:班级有1名学生,开学的每次收费总是拖落到最后,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迟迟不能结账。问起原因总是说忘记带了。

案例二:李同学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每次回答都是落家里了。经过进一步调查,原来每次都是没有完成作业。

这是我开学两个星期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对此我感到深深的忧虑,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说谎可以脸不红心不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丢失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诚信?我们应该怎么帮学生找回诚信?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我们学校以及家长。

第一、什么是诚信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诚信”的含义,就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不仅本身是一种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

第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尤为重要。教育学生要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不作弊,借东西及时归还,做的知错就改。

第三、小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

2、 借东西不归还,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兑现;

3 、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拒不承认错误。撒谎编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第四、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其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毒奶粉事件不断,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做假帐、假证书„„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有假文凭,体育界有假球黑哨„„

其二、家庭原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有的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 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例如,家长本来在家干私活,却给单位打电话请病假,等等。甚至有的家长也在“教”孩子撒谎。

其三、认知与行为的脱节。高年级小学生都知道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许多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有人在场与无人在场不一样,在校与在家不一样,在班主任老师面前是一套,在任课老师面前另一套。

第五、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狼来了”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孩提时已深入人心。它告诉我们说谎的就要付出代价。 言一朝不信,人就会失掉立身之本,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

城市就会失掉发展之机,国家民族就会失掉兴盛之源。老子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市场混乱,道德沦丧,人心惟危。诚信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六、如何加强诚信教育

(一)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证明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中国古代教育中注重的身教就是提倡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高尚的灵魂塑造另一个高尚的灵魂,用一个诚信的人格塑造另一个诚信的人格。教师无言的诚信人格感化,远远超过刻意的“教育”。

(二)正面教育、营造氛围

“立身处世,诚信为本”。我国自古就有“礼义之邦”的美誉。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做人、做事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做事的道也就产生了。要发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校师生都认识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

(三)巧用激励,推动教育

结合班队会活动课,有针对性的开展诚实守信教育。选出诚信小标兵,让学生学习身边榜样,从我做起。诚实守信。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教育他们从小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既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接下来又问: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已有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同时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生活化的考核题。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初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初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学生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 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 - 和co 3 2- 的鉴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草料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么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 1:有人放火;

学生 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 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 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四

在我县举办的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中,我们有幸听到云南大学“名嘴”金子强教授的题为《传统文化与人格修养》专题讲座,我受益匪浅。

金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卓越的传统——兼容并包说起,讲述了中国北方齐鲁文化、南方荆楚文化和西部秦文化的主要内涵,概述了儒、道、墨、法、医等诸子各家和佛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他们对于今天的启示,以及传统文化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金教授提出,要成为优秀的人,应具备“善良、勇气、智慧、美丽”四个基本原则。

讲座中,金教授古今贯通、广征博引、幽默风趣,为到场师生奉上了一顿充实的精神大餐,赢得了师生的好评。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是老祖宗告诉我们后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子孙后代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含慨了三大内容,儒、释、道。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释家的教育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代表,我们称之为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为教育基础,是以自制为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为教育基础,是以自省、因果教育为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为修学基础,以戒、定、慧为修学核心。

何为人生:人生就是人们的生活。何为宇宙:宇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包含五大内容: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什么是伦理:就是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性、姓、信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把随顺自然落实在人事上,就是伦理五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的关系)。

以前,我只是读弟子规,读论语,觉得很好,针对自己只要严格要求,孝敬父母、公婆。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觉的做的就很好了。通过这次县教育局举办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80后、90后、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我们生长在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现在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八德中“孝”的学习,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孝道的传承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是社会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因为,如果儿女不孝顺父母,家庭就不可能和谐,社会的“细胞”家庭出了问题,社会这个大家庭怎么可能和谐。自古以来中国老祖宗就认为“百善孝为先”。乌鸦尚且会“反哺”,羊羔也会“跪乳”,动物都知道报答和感恩父母。更何况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呢?所以,人如果丢失了“孝道”,就会忘本,会忘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父母给予的,没有父母的养育,今天的所有都是不可能有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五

今年5月份,我参加了培训中心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集中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的知识层次有了新的提高,尤其对规划设计工作帮助很大,增强了运用新理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我参加工作近6年,一直忙于业务工作,平时工作时间紧迫,学习时间十分有限。通过这次学习对当前最新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充实,对于日常工作启发极大。例如城市雨季排水和管线设置一直是个难题。排水泵站和管线设置往往需要征求水务、国土、建委、房管、地方政府等多方意见,利益诉求众多,沟通协调难度大,施工建设成本高,一直是困扰设计人员的一大难题。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了天津大学曹磊老师讲授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探索,对当前城市雨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以往单一的城市排水规划认识上升到滞蓄渗净排的综合雨洪管理模式,对于解决当前城市内涝问题有了新的启发,采用反向思维模式,对于雨季地表径流采用不排反蓄的方法,既解决了快速排水问题,有解决了旱季缺水灌溉问题,符合当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的规划设计理念。通过学习,自己也对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化设计有了新的思考,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设计水平,使规划设计更加合理化,符合规律,更加人性化。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将精力集中于有限的规划编制工作,对于规划管理,特别是政府规划审批职能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于最新的规划政策和行业规范不能及时掌握,对设计工作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走了一些弯路。

本次培训有请市局处室领导就规划编制工作和实施规划管理过程中的有关热点、难点、重点进行了深入讲解,对于我市独具特色的城市设计体系进行了深入学习。“一控规两导则”是我市特有的控规编制和管理体系。通过学习我对城市设计导则有了新的理解。城市设计导则是对城市空间形象进行统一塑造的管理通则,指导性强。主要通过空间形态、街道里面、开敞空间和建筑群体的控制,塑造城市三维形象。通过制定与土地细分导则地块层面相对的城市设计导则,为政府和规划管理提供长效的技术支持,引导土地合理利用,保障优良的空间环境品质,促进城市空间有序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对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的大背景下,统一城市格局和风貌特色有着权威性作用。通过这一学习,及掌握了最新的规划政策更好的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对于规划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建设用地管理是规划编制的基础。本次培训对天津市空间资源分析、天津市近五年来建设项目管理宏观情况、建设项目实施请进行详细地介绍,对建设用地规划管理难点进行解析,对规划条件、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些都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依据。

1、更新了自己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理念。这次的继续教育专业知识培训,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培养了我在工作中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让我在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工作中有了更宽阔的视野,对规划设计中有了更多更灵活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方面,不在片面,狭隘,从而设计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规律,更加以人为本;在规划管理工作中有了很大的信心,用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办事,用最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工作,不卤莽、不偏激,使城市建设工作有延续性。

2、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做勤于学习,不断学习的城市规划师。通过这次的继续教育专业课程的培训学习,我感触颇深,对于城市规划的理解,我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进一步的了解。城市规划,是一个深厚的专业,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有交通、人口、园林绿化、地理学、美术设计、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供暖、测量、电力、电讯、桥梁等等。城市规划,一个夹杂有多个知识领域的综合型专业。通过对最新的规划政策和管理模式的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我的工作水平,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信心,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希望,今后我要在城市规划专业的本职工作中要有更好的目标:

一是要经常的、积极的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及时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见证理论,从而升华理论知识。

二是提升在城市规划领域里的理论水平,加强城市规划专业的业务水准。通过学习活动和工作的实践活动,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让自己的知识面广阔,理论水平不断的提高,从而让自己的实践经验更丰富,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更好的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服好务。

三是拿出更好、更新的专业设计成果,为城市建设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城市规划精心设计好的、更实际的规划图纸及文本,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好的方法和建议,多思考、多研究,拿出好的规划设计理念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习感觉不错,方式灵活多便、省时省力,大家能自行安排时间,随时听课学习,随时评论、随时互动交流、答题,从学习中不断获得知识,充实自我,效果挺好,学习也挺快乐!在此简单谈一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教师不是像其他职业那样要使用什么工具,而是要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示范性。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能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能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还要有奉献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能甘于清贫,不受物质世界的诱惑。

我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回首二十多年来的从教历程,我的感觉是幸福、快乐的。美国学者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说过:“一个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学生幸福了才会成长与进步,教师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种满足、收获一份感动、收藏一份纯真。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只有教师才会拥有的一种财富。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热爱、信任,不管在哪里教书,自身价值能得到体现而被周围认可,就是一种幸福。

有关传统教育第七集心得体会实用六

来公司第三周,有幸学习培训了将近一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我觉得这个学习真的去除了我心里的娇贵,浮躁,把我引向纯正的文化道路上,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成长为成功的自己。

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__x》继承了五千年优良传统文化,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出了详尽的阐述,总体概括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国自古信奉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而回顾自身,每天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我娇贵,懒散,父母做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把父母辛勤换来的我们所谓的学识、素养当成了轻视父母,骄傲自满的资本。学习弟子规,让我明白何为孝,为人子就要有儿子的作风,严于律己,躬身实践,不已小得而自得,不已父母不识而嫌鄙。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懂得感恩,不忘本,并能为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承诺付出终身。父母要求的不多,一句问候,一介帮扶,多顺承,少冷淡,人这一辈子什么都能丢,不能丢了父母之命,感恩之心。从小事做起,践孝,积德。

如果说孝悌是根本,那谨信就是枝干。从小到大听过了太多太多的勤奋奋斗故事,也听闻了很多的成功人士,因诚信得人心,对于我而言,不应该单单停留在听说过这样的道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正如“五项管理”里面所说的,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就是将工作分类,分轻重缓急,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解决最重要的事,勤奋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就是做好时间管理,生活管理,让每一秒都忙碌起来。一天比别人多一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这可以多读很多书,多学很多知识。以前总是感叹聪明人脑袋聪明,学得快,其实不然,聪明人只是善于抓住被人忽视的时间。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忘记了信必达的重要性,把许诺当成了一句玩笑话。办不到的事,就安慰自己,下次来做到吧,这次就算了。和《弟子规》的信相比较,真是差的太多了。我是销售,更应该注意诚信赢天下,凡事凡话需三思而后行。突然想起来朋友圈流行的一句话,形容夫妻间的,一次出轨,终身不用。虽然有些决绝,但用在何时何地都值得铭记。

某一天晚上,我们的培训学习播放了一部有意思的电影《秘密》。这是一部宣讲宇宙间万事万物关联的电影。吸引力,有别于万有引力,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和人,人和事物之间的念力。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猜测考试的结果,比赛的结果,并试图寻找外因来寻找规律,但是并不成功。直到看了秘密,才发现,原来念力的作用如此之大。意念就是这么奇特,当我吧目标设定好之后,并不断的为之思考,期盼,其实潜意识里就是告诉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努力标准,当我全身心投入到实现目标的努力中去的时候,我的心态,我的状态会感染到身边的人,我的行动也会为我赢得很多的肯定和支持,冥冥之中,很多人都回来帮助我,这就是所谓的运气吧!“秘密”多年困扰心头的谜题,成功的规律,成功的诱因,全在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意志。行道者,多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浪子知错,回头是岸。长那么大,做过很多很多错误的事情,但是有两个人一直没放弃我,就是我父母。二十多年来含辛茹苦,从没一句怨言,反而一次次的宽恕我的座位。天下间贤明如大儒,宽容当父母。父母用小爱教育我,启迪我那个大爱汇报社会,回报国家。观看了圣贤教育的几个片段,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情有爱,或者才不虚妄。台上那一个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可能相比他们,我的故事没有那么动人心魄,但是我有我的感动,我的情,报之父母,我的爱,服务社会。教授,企业家,记者,普通民工,无论何种职业,都在以小爱塑造社会的大爱,用义工的实际行动,去阐释传统文化大爱无疆,“泛爱众,而亲仁”的主旨,将传统文化爱的种子一粒粒播撒到民间,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值得我学习,并应该为之努力,齐头并进。

有目标,有憧憬,有感动,有仁爱,但惟独不能缺少了毅志。最后观赏的纪录片《玄奘大师》,三藏法师用二十年拜学印度,更用毕生精力宣扬佛法,匡正教义,其中艰辛远非常人能忍受。没有坚强的毅志,也许早在过沙漠,渡凌山的时候就死于非命了;在印度期间,没有强烈的求学毅志,十五年时间,何能修得佛法,被拜“解脱天”;回归大唐,接连遭遇弟子被斩,佛法遇冷的事件,没有坚挺的毅志,我想一千三八多卷梵文经书,从此便无人能翻译了吧。三藏法师求学传教之路,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求真求义的脊梁。

自此,培训学习的课程才算圆满完成。原则,目标,仁爱,毅志,成功四要素,我想缺一不可。感谢公司举行的入职传统文化学习课程,我受益匪浅,并将以之戒律终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