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3:10:06 页码:13
2023年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通用13篇)
2023-11-23 03:10:06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体会到努力和付出的价值,激励自己不断向前。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佳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一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在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过程中,必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把握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变革和深化,有促进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在这种经济体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还有相悖的一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成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是以经济利益为其驱动力的,市场交换的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正常的市场行为虽然是一种互利的行为,但是这种互利首先还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一个个人或单位不从利己出发也就不可能产生市场行为。这就是说,在价值取向上,市场经济会导致强烈的趋利性和利己性。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德育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基础上的,因而在引导学生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就只能以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以市场经济的利己原则作为准则。当然,社会主义道德行为不排除互利,但这种互利是以利他主义为前提和逻辑起点的,是一种必要时牺牲自我的互利,同市场经济法则中的那种互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再者,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亦不以获取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而受主体的道德意识和社会的道德舆论的策动和制约,主体从道德行为获得的往往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这些特征都是与市场意识根本不同的。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求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在现阶段,学校德育所坚持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经济内涵为转移,而要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使之与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对后者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1.学校德育不能以市场为唯一取向。

复杂的社会整体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各具有其特有的运行机制,不同运行机制,在运行的主体、动力、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促使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正常运行来说,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把某一种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建国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如将适用于政治领导的运行模式扩大到各个社会领域,搞成政治泛化。今天同样也不能将适用于经济领域的运行机制推及到其它一切领域,搞成市场泛化。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事业,要按其本身的法则通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就德育来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和遵循社会不同的领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2]。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二

如何兴办第一流的大学——尤其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尝试做这种事,如何衡量大学的素质——尤其是在世界的大尺度上这么做,我对这个问题的比较系统的关注开始于1980年代的前半期。那时候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我的导师贝尔教授在哈佛大学退休前的最后两年,到英国的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的——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头衔是pittprofessor(庇特荣誉讲座教授,庇特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任英国的首相),这是剑桥大学对外国学者所给予的最高荣衔之一。他告诉我,他在英国期间从事的研究课题,将会是英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对英国国际地位的升迁有哪些影响。这启发了我在考虑中国的大学的时候,也要把它们与中国的国运联系起来看。不过,虽然这个问题是我多年的兴趣和关注所在,但是只有到了目前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科教兴国”大政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内地有了广大的听众。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就着手收集零零星星的、多种多样的大学评鉴标准和相关的报告,这个资料的收集工作到今天也没有中断。此外,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受益于过去这些年里我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几个研究型大学中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对它们的教学研究活动、体制细节、程序合理与否、社会大环境等等方面进行了细心的观察。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三

第一段:引言(100字)。

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学子的梦想,无论是为了自身的成长还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大家都希望能够进入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在我求学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我坚信只有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所以,我一直从未放弃努力追求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心愿。

第二段:努力追求(250字)。

在自主招生的考试中,我参加了各种适宜自己的培训班,修读课程,自备书籍并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备考。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的辛苦和困难,但是我明白,如果想要申请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备考的过程中,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天晚上自我订立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虽然付出很多,但是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地被心仪的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第三段:深入学习(350字)。

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后,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最出色的学生,有很多比我更聪明、更优秀的同学。这个认识让我更加明白,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因为大学本身的资源,更在于每个学生的自我奋斗和努力。于是,我更加加强了自己的学习,与优秀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努力的学习和实践,我培养了自己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第四段:开拓视野(300字)。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授和学者,拓宽自己的视野。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里,我有幸结交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与他们交流学习经验、文化和观念。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世界,还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在这个国际化的环境下,我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并且学会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这些经历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培养创新能力(200字)。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强大的研究创新能力,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下,我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与教授参与科研项目,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并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种锻炼让我对学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将继续保持这种创新能力,并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束语(100字)。

通过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学术资源、国际化视野还是人才培养,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了许多努力和汗水,但是我也获得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回首这一过程,我想说,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是值得的,因为它给了我机会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我拥有了更广阔的未来。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四

据报道,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近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求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此前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校资产整合和证券化将迎来加速期。机构认为,高校改革本质属于国企改革,目前全国高校企业资产达4500亿,潜在规模突破万亿,证券化空间巨大,尤其是国内知名大学旗下资产可操作空间较大。

目前a股市场约有35家高校控股校办企业,清华和北大系公司排名居前。截至去年末,清华控股总资产1425亿元,已上市7个平台;北大校企总资产超过1800亿元,去年末已上市6个平台。另外,浙江大学旗下浙大网新、复旦大学控股的复旦复华、华中科技大学旗下的华工科技等,由于对应的高校上市平台较小,符合小公司大集团特征,资产证券化空间较大。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五

11月5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开始新一轮建设。

方案已于今年8月18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日前由国务院正式印发,11月5日系公布全文。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方案确定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20开始,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

与以往文件不同的是,有业内人士指出,方案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摆在5项建设任务的首位。方案还列出5项改革任务,包括完善内部治理机构、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

此外,方案明确建设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相比211、985工程,方案有哪些进步?

公众熟知的211、985工程先后于1995年和启动,曾连续10多年被纳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但教育部工作要点并未提及这两项工程,甚至一度爆出“废除211、985”传闻。

“入选后没有淘汰机制,就自然享受相关待遇、政策,造成有的学校吃老本,形成新的‘铁饭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而未进入211、985工程的高校,即便拥有特色学科,也因缺少经费支持,在科研人才引进、生源质量等方面被甩在后面,导致高校被分成“三六九等”。

有媒体曾统计发现,-,211、985高校拿走了7成的政府科研经费,而不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211、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甚至以此作为门槛设限,招聘大学毕业生。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评价,储朝晖分析,985高校和211高校在使用财政支持方面,又易出现绩效偏低等问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则表示,不少211、985高校反映在经费使用上“管得过死”。

“对应这些问题,方案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王烽称,比如,方案引入了绩效评价甚至是第三方评价,并提出建立动态支持机制,即“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则发现,方案第一次明确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

“与211、985等建设工程相比,方案有个重要的进步就是从以前的学校建设转向在建设学校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项贤明认为,这有利于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真正落到实处。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难有具体标准,但应在学术上有崇高声誉。

储朝晖发现,方案并未规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

如何评估高校是否属于世界一流?储朝晖认为,真正的一流大学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设计一流大学有什么共同目标。”

不过,储朝晖也认为,一个大学能否称得上世界一流,可以通过两个标准进行检验:一是世界一流学者是否愿意进入该大学工作,二是世界一流生源是否愿意在该大学就读。

项贤明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存在什么世界公认的评判标准,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从来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可衡量的标准,但它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有崇高的声誉。”王烽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是指在学术上拥有崇高声誉、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领导者,培养出享誉世界的各行各业领袖,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大学。

王烽称,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质就是创新和引领,即在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在世界上具有引领作用。

而一流大学一般是由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支撑的,王烽表示,一流大学内部必然有一批一流学科或专业,同时这些学科和专业之间具有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优势。

哪些高校能获得支持?原先已累积优势的高校将先获支持。

高校如何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建设路径。

但方案并未明确哪些高校、学科将获得支持。对此,王烽认为,方案明确了政府的分工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支持部属高校,地方财政主要支持地方高校,从结构上立体化了,也有利于学校在不同层次上争一流。”

具体而言,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

而地方高校则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

如此一来,与211、985工程相比,王烽预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和学科数量或将扩大,“扩大的最大空间在地方高校,主动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上。”

储朝晖则预计,原先已累积优势的高校将率先获得支持,但要给一般高校、一般高校的突出学科更多机会。

项贤明认为,这将给一些规模较小,整体实力不强,但在某些学科上有着突出优势的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这些在学科发展上有自己特色和特长的学校获得国家资助”。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六

据报道,日前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论文大学”支撑不起世界一流。

对于总体方案提到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舆论说太快——五年之后,就将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恐怕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的则感觉太慢,因为从最近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看,我国已有多所高校跻身前100强、50强,有更多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似乎指日可待。

那么,究竟怎么看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快与慢呢?实际上,对于完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没有必要设定所谓的时间表,也不必追求实现目标的速度,而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校办学制度,则应该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进行尽可能快的改革,只要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在我国不断加大的`国力支撑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迟早的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推出了“985工程”、“211工程”,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投入少数高校,而列入“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都纷纷列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比如,北大计划在,清华计划在20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为实现一流大学的目标,许多高校,都实行任务与资源挂钩的政策,即对教师们提出严格的考核指标要求,规定每年必须发表多少核心期刊、国际期刊论文,申请多少课题经费等。这样的建设效果似乎很“显著”,许多高校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并由此提高了学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这些大学排行榜都把科研作为重要指标),可是,却难免让整个大学充满急功近利的氛围。为完成科研任务,发表更多论文,很多教师不重视人才培养,那些重视教学而投入学术研究不够的教师,在学校里被边缘化。与此同时,学术研究逐渐变为“发论文”,这让大学的学术研究泡沫化。

虽然我国高校论文成就惊人,可是,很多论文并没有太大价值。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研究人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通过课题结题后,有90%被束之高阁。从长远看,不要说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如何维持基本的大学精神,也变得困难。学校办学者没有从容的办学心态,而教师们也难以潜心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十年磨一剑在大学变为不可能的事——必须尽快出成果,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可以说,只要加大投入,重金奖励教师撰写、发表论文,以及引进国外人才,要他们以中国大学名义发表顶级期刊论文,我国高校在强调论文的大学排行中,会有越来越好看的排名,但是,这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捷径,这最多把中国大学建设为论文中的大学,国外期刊界会为中国高校把钱花在炮制论文、交论文版面费上而高兴。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能培养一流的人才,能产生真正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成果。而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需要长期的积淀的。纵观所有现今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通过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形成学校的国际影响的。

没有现代大学制度,难有世界一流大学。

以上种种,都需要大学有现代大学制度。从我国学校办学的现实分析,正是由于缺乏现代大学制度,导致目前办学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而针对大学存在的问题,多份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都提到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的现代治理结构。但是相对于给教师布置论文、课题任务的快速推进来说,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办学制度改革,却极为缓慢。

比如,取消学校行政级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试点推进校长公选,实践情况仍不够理想。改革试图将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把学术委员会建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可在大多数高校,学术委员会还未走上正轨。而如果这些改革不能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很可能欲速而不达。

这次总体方案再次提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如何尽快推进改革,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为重要的事。对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有无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的时间表、将财务自主权交给大学的时间表,无疑显得重要。当大学摆脱行政化和功利化的羁绊,不愁办不出特色和一流。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七

第一段:引言与背景介绍(200字)。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凸显,成为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曾经的大学生,我也幸运地获得了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机会,并努力坚持在其成就中追求卓越。从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它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意义的深远影响。

第二段:追求卓越的动力(200字)。

我选择追求世界一流大学并坚持下去,是因为我相信卓越的教育将赋予我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在这样的学府里,我接触到了世界顶尖学者和同龄人,他们的思维和见识激励着我不断超越自己。在高质量的教学环境下,我学习到了前沿的学术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都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克服困难的坚持(300字)。

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学业上,世界一流大学通常会设置严格的课程要求和高水平的考试难度,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提出了巨大的要求。我常常需要把课业放在第一位,通过合理的时间分配和自律,克服种种困难。除了学业上的挑战,还有适应新环境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等等。然而正是这些困难的克服和不断的自我超越,使我更加坚定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第四段:获益匪浅的收获(300字)。

通过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我收获了很多难以估量的宝贵经验。首先是全球视野的拓展,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我了解了各国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使我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培养了我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思想的升华和成熟,接触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沿研究和学术思潮,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这些收获不仅为我提供了终身受益的资本,也为我未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意义着想,更是对社会的回报和责任的体现。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常常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和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影响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成为每个有志向的人的目标和追求,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果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结尾:

综上所述,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旅程,但它也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收获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获得全球视野、思维的升华和社会责任感,为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让我们携手努力,坚持追求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而奋斗。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八

第一段:引言(100字)。

上大学是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上世界一流大学更是众多学子的梦想。我也不例外,为了追逐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我努力考取了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在这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了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坚持努力学习(250字)。

在世界一流大学里,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这里,我意识到与普通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要求更高、内容更深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深刻认识到要想与同学们竞争并脱颖而出,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我坚持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将重点放在课上的学习上。其次,我尽量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和课外讲座,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与老师合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总之,我始终坚持着学习,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第三段:积极参与社团活动(250字)。

除了学习,参与社团活动也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强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在大学里,我选择加入了学术研究社团和志愿者协会。学术研究社团给了我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不仅增加了学术氛围,还提供了更多科研的机会。同时,志愿者协会让我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了我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精神。通过社团活动的参与,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也丰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第四段:拓宽国际视野(250字)。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我始终坚持向外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通过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留学生活,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拓宽自己的眼界,并且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交流思想和见解。

在我大学期间,我参加了一次交换计划去到了美国留学了一段时间。在留学期间,我与当地的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并体验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

第五段:总结与前瞻(350字)。

通过这几年的求学生涯,我明白了坚持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同时,我也明白了要想在这样的学校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争取更多的科研机会,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我将继续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增长见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之,坚持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但这也能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收获。通过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拓宽国际视野,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学校中不断成长,并迎接未来的挑战。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九

“世界一流大学”是当下国内一批名校的头等目标。最新提出的计划是,到,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不仅是传统名校在推进,新近筹备的私立大学如西湖大学,也以世界一流为榜样。

怎么看待大学,怎么看待中国同行?3月18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salovey)先生接受了记者专访。

苏必德是耶鲁大学第23任校长,也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上世纪90年代,他以与约翰・梅尔教授开创了“情绪智力”理论及“情商”研究而著称,他的著作已被译成11种语言出版。

我们节选其中的10个问答与读者分享。

答:当我们排名位列榜首或名列前茅,我们当然是骄傲的,但排名本身并非十分科学。一所大学的声望是影响排名的重要因素。而声望往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非常稳定的。所以我认为排名是了解顶尖高校的一个参考指南,但不要过分看重。

我不会去研究排名。如果让我对申请人建议,我会说排名不应是申请或不申请一所学校的原因。当然,排名接近的高校也各有不同,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并不代表任何区别。统计学家对此称之为“虚假精确”,即排名并不能足够精确地区分出前三名之间的差异。前三名与第49名、50名之间是不同的,但我不会太在乎那些影响排名先后的微小细节。

答: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让我印象深刻。事实上,中国的一流大学已经站在了国际舞台上。这正是我们寻求与中国高校推出学分互认项目、合作建立研究中心的原因。我们与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都有学分互认项目,因为它们都是好大学,而且只会越来越好。

我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持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如果中国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都能被中国大学吸引,那么距离中国大学跻身世界名校就不会很久了。

我认为中美两国教育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在美国,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彼此质疑,也可以质疑老师,学生们会参与对各类议题的辩论;而传统的中国大学更注重对于学问的传授,而非互动,当然,这种情况现在也在改变。但我相信美国教育的最大优点之一就在于能让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辩论。我感觉这种风格会越来越多影响到中国大学。

问:您是怎样界定大学校长的权力和责任?您认为大学老师有哪些使命?

答:耶鲁大学有一个管理机构,名曰“校董会”,这个听起来老派的名字,可追溯至3前。校董会有17名成员,都是毕业于耶鲁的各界领袖。我也是这17人之一。我所要阐明的是,当我们考虑一系列问题,诸如耶鲁的未来、我们的策略、我们所要强化什么、我们将要扩大什么等,我们必须以团队的身份去做。他们都很聪明,我只是成员之一,作为校长我会领导这个小组,但我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

在耶鲁,校长很大程度上是试图清晰表达学校发展图景的人。我也花了大量时间招聘领导团队,副校长、院长等等。同时,没有大量来自慷慨善良人们的赞助,耶鲁也不会成为今天的这所大学。所以我也花大量时间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耶鲁,被耶鲁所鼓舞,对耶鲁产生兴趣。

在我大部分职业生涯中,我都是一名心理学教授,管理着一个研究情商的实验室,教授心理学概论等课程。在授课时我所要做的,或者说所有教授在授课时都想要做的,不仅仅是把我脑中的知识传递到你脑中,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去激发学生想在余生中保持学习的兴趣。这样后,我的学生才会在聚会中对我说,“是你的课程激励了我,让我从事了什么什么”。读书,学无止境,让心理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这对我而言就是成功。

问:在线教育会是个趋势吗?再过半个世纪,未来的顶尖大学会是什么样子?

答:毫无疑问在线教育会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它在今天已经如此。我对在线教育最赞赏的,是它能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予以补充,如果我现在还在教授心理学课程的话,我肯定不会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我会让学生们在网上观看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探讨、辩论、试验和推理。

所以我相信在线教育会创造改变教育方法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到较以往千百倍的学生。我相信在线教育将会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我对此非常支持,但我不认为它会代替那种坐在课堂中,与师生共同学习的感受。

很难知道高等教育未来什么样子。我能告诉你的是,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是为目前并不存在的工作机会和挑战而准备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教育,因此很重要的是塑造那些具有普遍技能的终身学习者。

答:我想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教育的内涵。你具体在学习什么固然重要,但其重要性并不如学习那些普遍的、能突破任何学科界限的知识与智慧,比如如何创新地运用思维,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清晰地沟通。

学习如何学习,或许更为重要,这样你就能够保持终身学习,即便毕业了也始终受到教育的滋养。

答:我认为这本书“小题大做”了。我不会把我们富于创造力的、兴趣浓厚的、聪慧过人的、充满积极性的学生称为“我们的绵羊”。但是,我会把这本书看作是一种警告,即,我们始终要帮助学生不仅仅去记住知识,也要通过质疑、批判等方式与知识同行;不仅仅是让学生作为个体具备这种意识,在集体中也应同样如此,这将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

答:我觉得认识中国对美国学生而言非常重要。10年前百名耶鲁学生访华,我是带队老师之一。从北京到西安到上海……我们在中国花了大量时间调研。我相信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我们所讨论的气候变化、贫困、食品安全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必须合作携手应对挑战。而美国学生越了解中国,这种合作才会越发成功。

我相信了解另一种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实地访问。耶鲁大学鼓励每位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至少一次国际交流。另一件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语言。如今中文已经是耶鲁校园第二受欢迎的语言,当学生们理解中文并亲身到访中国,用中文与那里的人们交流,我相信那才是你欣赏一种文化的开始。

答:这的确是一个争议性话题。当我们录取学生时我们是整体来看的。我们会看重学生的成绩,但同样注重领导力证明,注重你在多大程度上能为耶鲁的教育环境作出贡献。这造就了我们今天的.课堂上,有许多亚洲人,许多亚裔美国人,许多非裔美国人,许多拉美人,许多本土美国人――来自全球的学生。这些由各种族裔构成的群体,是耶鲁学生的主体。

当今世界充满了冲突和偏见,我对此深表遗憾。但作为一所大学,我们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迎接四海学子,他们背景各异,但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成为同道中人,差异也得以被更好地理解。

与提供形式上的融合相比,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被同等对待,受到同等的尊重,所有想法都能够充分交流。在我看来这才是对抗偏见与冲突的最好方式。

答:首先,我强烈建议中国学生力争在高中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和sat成绩。我们已经增加了本科生中的国际生名额。我们会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为了使申请脱颖而出,你在重视学业成绩和sat成绩之外,还需要得到教师的评价和推荐,这同样重要。你的申请文书需要体现你将如何充分利用耶鲁的教育资源。同时要清晰阐述你想到耶鲁求学的动机。

招生办公室每年会收到大约3份申请。从明年起,我们将扩大规模,每年录取人数将达1550至1600左右。学生们如何为彼此创造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耶鲁会注重评估每位申请人能够对耶鲁教育环境所作出的贡献。

问:还有哪些建议,是您觉得对青年一代而言至关重要的?

答:我对青年一代的建议是,尽可能保持开放的姿态,去学习新事物,认识新的与自己不同的人,去探索与所熟悉的领域相距甚远的世界。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向“意料之外”打开自己。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

每个人都希望上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个国家觉得可以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怀着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聆听耶鲁、剑桥等名校校长传经送宝。北京大学处在中国高校“龙头”地位,校长许智宏在题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与实践”的演讲中说,经过7年的基础性准备,北大将从2005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奋斗,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这意味着,2015年,中国将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吗?

许智宏说,北大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两步走发展战略,从1999年开始逐步改革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完成学科整合,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学术及管理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国际水平的教学及科研基地。但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世界一流大学也在不断发展。北大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

高等教育状况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55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宏观体系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大学的多样性和分层结构。从“上大学”到“上好大学”,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拥有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也不再遥不可及。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这次论坛上指出,高水平大学建设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支撑和带动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和以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这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崛起的新形势,适应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加速转型要求,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

梦想激励着中国的大学校长。“985工程”许多重点大学榜上有名,而非重点高校也在纷纷向重点大学看齐。在中国高校发展过程中,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忧虑:有的高校急于扩充专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片面追求办学规模;有的重点大学在花大量精力与一般高校、民办院校争夺生源,开办大量的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辅导班而忽视科研;有的普通院校盲目同“高精尖”攀比而丧失自身优势和特色,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盲目向本科教育看齐……。

是不是所有高校都要办成综合性大学?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大学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现在很多有竞争力的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但是,也有一些专业性学校,如麻省理工学院、伦敦经济学院,它们规模并不大,也并非综合性大学,一样可以办出很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能为学生提供较多跨学科学习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多种方式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有巨大的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必须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优秀人才,因此考虑专业设置时也要结合社会需要,掌握好“度”。

是不是扩大办学规模就能提高办学效益?莱文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可以带来更多财源,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同时也会对质量形成挑战。规模必须与教师队伍及硬件设施设备状况相匹配,规模扩大了,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要明确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是为了急功近利,而是为了持续发展。

是不是所有大学都要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说,中国的大学目前正飞速发展,这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对应。不过,学生和社会需要的教育不同,不需要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一流大学。在美国,每个州有1所旗舰大学就可以,其他更多的大学不是很有名气,但都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要考虑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战略问题,发展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结构,使不同大学承担不同的功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目前在运行机制、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大学应如何制定发展战略?莱文校长说,大学首先应了解自身处在什么位置,准确评价自己的现状,找出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中国大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录取的学生质量非常高。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目前中国大学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最关键的是要有杰出的教师,教师要对学术的认可度非常高,要作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写文章出书就行了。目前中国大学整体水平相当不错,但教师水平与耶鲁大学比起来相对逊色。他说,中国大学提高师资水平不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中国实行开放的政策,教育的国际国内交流不断加强。世界一流大学一定会建成,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莱文说:“中国的大学校长都有美好的远景和蓝图,并清醒地认识到完全照搬照抄外国经验是行不通的。他们正在学习先进经验,并努力把这些经验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适当加以调整。所有来中国参加论坛的大学校长,都景仰地看到中国的大学正从基础设施建设、课程改革、师资水平、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我们为中国鼓掌,期待着中国有更多的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我们有在悠久历史中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有学习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先进经验的博大胸怀和广阔视野。借鉴世界著名大学成功的管理模式,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变革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潮流,中国将从高等教育大国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虽不能一蹴而就,但梦想终能成真。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一

近一两年来,关于中国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议论不绝于耳。尤其是在5月底至6月初北京大学推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草案之后,更加引起了国内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此过程中,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博士的关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格外令人瞩目,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有关“世界一流大学”的辩论热潮。

丁博士自诩为“国际非盲流”,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进行学术访问、教学工作,对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大学制度及其历史沿革颇有研究。近年来则更是“抱着宗教般的热忱”,将推进中国大陆的大学改革作为自己的“志业”,以“在中国土地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传教士”为己任,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做过多次有关“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和关于大学改革问题的学术报告,并就此多次接受《21世纪世界经济报道》等知名媒体的采访。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将这些报告和采访汇集成书,以《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为题出版。

这是一本少有的让人必须一口气读完且仍需反复玩味的书。读完这本书后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所大学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物质实力,二是制度,三是精神气质。中国的大学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概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找到原由。

关于物质实力也就是资金或经费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包括今天在内,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的确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事实上政府对少数几所国内顶尖级大学的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作为我们无法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由,是对社会的一种严重误导,它无法解释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中国引进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界人才辈出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五四”前后,一个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华人诺贝尔奖的两位得主李政道、杨振宁就出自这里),那是国难当头、中国最为贫穷的时期。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的资源状况一定不会比现在好,为什么会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中国的大学办得不好,问题不是缺钱,而是出在制度上。起码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大学在学术规范方面远未恢复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平。

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动员社会力量办学方面大大地落后于现实需求。这是目前中国大学经费不足或资源配置不当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的大学办得好,得益于办学的多样性,它的大学体系不是以公立大学为主,而是以多元的社会财源办学。这不仅使大学的数量足够多,使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也使得好的大学可以在全国统一考试的硬指标之上,推出自己的附加标准,而且大学的收费水平也会拉开档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竞争的大学教育市场。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接近或达到美元时,国民对大学教育的需求将会急剧增长,以民间资源办大学的物质条件也会相应成熟。日本在1970年代以后私立大学的迅猛增加证明了这一点。丁博士认为,中国应当尽快开放动员社会力量办私立大学这条道路,因为就目前中国民间社会的各种资源来看,办私立大学的条件是相当充分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套独立、透明、公正的高等院校评鉴规则。为此,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严格的大学资格的审查委员会――大学资格评鉴委员会。它应该有政府参与,但绝对不能成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它应当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着重专业资格和水平的审查机构。

丁博士在这本书中笔墨着重的是大学的体制或制度。他有句让中国的大学领导们坐不住的话,听起来十分尖刻但并非离谱:“中国大学是本科生比研究生好,研究生比教员好,食堂比图书馆和实验室好――中国大学里的那些好食堂跟国外大学的食堂相比,办的还是挺不错的。最不能跟别的国家好大学相比的,是领导方式、是大学管理体制,那不是量的差别,是质的差别。主要就是因为这种管理体制不合理,才导致大学里的真正出色的人很难发挥全部潜力,越想发展,越有阻力;甚至于越是出色,日子越是难过。”所以,“这就造成了北大、清华等中国的名牌大学变成了美国和西方大学的‘预科生院’”。

中国大学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大学管理由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演变。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确保大学运作的独立性,二是如何形成一套相对透明、公正合理且严格的聘请教员和对教员学术水平进行评鉴的规则。

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使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自主权,当中国的企业是“衙门”或者是“衙门”的附属品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同样道理,如果中国的大学仍然是“衙门”或者“衙门”的附属品的话,中国的大学也没有希望。大学自主运作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的教员制度设计。其核心就是教授参与治校。

如果一所大学的管理权主要是在专职行政人员手里,让行政人员来左右教员的升迁、把握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大学是决然没有未来的。因此,大学的学术评审制度是否科学、程序是否公正是大学能否独立运作、能否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关键。我们知道,孔宪铎先生领导下的香港科技大学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个中缘由,就在于它在教员制度设计上一开始就以美国一些知名大学的学术评审制度为标准,在大学运作的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全球化的设计。对此,丁博士在书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

university(大学)的词根是universus,是普遍、整个、世界、宇宙的意思。因此,当现代大学的鼻祖在公元11前后出现于意大利中部的时候,它的精神气质首先就是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的。所谓普遍主义的精神,针对大学而言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它是抱着对宇宙中未知的一切的好奇精神,是基于纯粹的好奇心而诞生的一种系统的思想,它不带有任何功利主义性质,去关心一切、怀疑一切和探索一切。要做到这一点,大学必须进行开放的独立研究。

这种开放或者说普遍主义的精神,按照丁博士的说法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你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你的'教员必须来自五湖四海,不能仅仅来自本校、来自本地区、来自本国,因为知识无疆,教员的近亲繁殖必然导致衰败,这是生物学的基本常识;二是你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你的学生整体必须是广泛和多样化的,学生的来源不能只从一个地区招生,不能用一个标准来筛选学生,更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三是你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你的教学体系、课程和研究项目也必须是普遍主义的,世界标准的。总之,按照丁博士的说法,就是“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于三教九流”。反思起来,现阶段中国的大学缺乏的正是这种大学精神。

这种叫做大学精神的东西力量巨大,它不仅可以消灭无知和愚昧,甚至可以战胜或抵制邪恶。在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在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时,惟独没有轰炸牛津和剑桥,盟军在轰炸德国时,同样避开了德国的大学城海德堡。大学在现时代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创新的最重要的源头,其大学精神的主要产品是产生伟大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伟大的影响,于是才可以产生伟大的国家。丁博士断言: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仅有众多的大学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伟大的大学,即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的大学。

综观世界历史,大学兴衰关乎国家兴衰。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英国“工业革命”,再到“美国世纪”的兴起,无不佐证了一个道理:哪里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民族的兴旺,就会有世界一流国家的崛起。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要看二十一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的世界水平的大学。

丁学良博士简介:

丁学良博士1984年赴美国求学,1992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国际知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教授的古典式教育下获取了博士学位,随后在环太平洋地区从事比较现代化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任教授,从事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全球化和大学制度等问题的研究。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二

一、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变革和深化,有促进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在这种经济体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还有相悖的一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成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是以经济利益为其驱动力的,市场交换的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正常的市场行为虽然是一种互利的行为,但是这种互利首先还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一个个人或单位不从利己出发也就不可能产生市场行为。这就是说,在价值取向上,市场经济会导致强烈的趋利性和利己性。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德育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基础上的,因而在引导学生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就只能以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以市场经济的利己原则作为准则。当然,社会主义道德行为不排除互利,但这种互利是以利他主义为前提和逻辑起点的,是一种必要时牺牲自我的互利,同市场经济法则中的那种互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再者,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亦不以获取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而受主体的道德意识和社会的道德舆论的策动和制约,主体从道德行为获得的往往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这些特征都是与市场意识根本不同的。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求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在现阶段,学校德育所坚持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经济内涵为转移,而要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使之与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对后者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1.学校德育不能以市场为唯一取向。

复杂的社会整体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各具有其特有的运行机制,不同运行机制,在运行的主体、动力、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促使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正常运行来说,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把某一种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建国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如将适用于政治领导的运行模式扩大到各个社会领域,搞成政治泛化。今天同样也不能将适用于经济领域的运行机制推及到其它一切领域,搞成市场泛化。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事业,要按其本身的法则通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就德育来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和遵循社会不同的领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现阶段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这些行为准则、思想规范往往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不一致,甚至是相背离的。如果把当前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得只限于市场经济或者仅仅是对某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强化,那么就在德育价值取得上陷入了误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学校德育应倡导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

纵观从古到今的各种不同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倡导过不同的社会道德理想以及理想的道德人格。尽管道德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总是引导人们去做对一般人来说难以做到的`事。道德教育具有高于现实的特性,过去我们常常不加思索地把历史上存在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符归结为剥削阶级的谎言或欺骗,而对当今社会宣扬的道德理想又一概斥之为脱离实际的“假大空”,这种简单化的、非历史的态度,正是当今社会产生理想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说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的产生与倡导是合乎规律的呢?主要原因是: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虽然扎根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但它却不直接反映这种现实。它对人们的经济与物质要求的反映是十分曲折的,其中有许多中介环节。道德更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精神需要和追求,高于现实去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是进步人类的一种本质的属性。

在这个精神领域中“物欲”已经不是启动人生活和行动的至上力量,而为人民服务、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文明礼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精神,才是灵魂的最高境界,引导、弘扬这种理想道德、理想人格应当成为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取向。如果我们把道德教育仅仅定位于市场意识的强化等所谓现实的取向上,就会脱离当今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心中所蕴含着的强烈的精神追求,也无以体现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否定德育对道德理想的倡导与教育,不仅违反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违反了道德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的决议》和江泽民同志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辟地论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学校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将有力地推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今天的青少年,一二十年之后,将是社会的中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他们面临着社会环境将更加复杂,肩负的历史任务将更加艰巨而伟大,面对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正确把握道德价值取向,是新时期搞好学校德育的重要一环。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三

最近,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总体建设方案》,关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议论中心,人们关注教育改革,无非是因为教育牵涉到千家万户,不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寄托着千千万万平凡百姓的希望和梦想。

这种看起来很不实用的大学教育体系,在今天人们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中继续沿用、秉持。

当下中国,大学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的平均入学率也在逐年上升,但大学的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许多大学热衷于推出自己的“富豪”、“明星”校友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却忘却了自己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学术大师、科技精英。不能否认,通过自己诚实劳动而获取“富豪”、“明星”身份地位的人士,本身对社会也有积极贡献;但大学教育本身却不能以培养“富豪”、“明星”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的思想堡垒,如果大学的价值体系发生偏差,那么社会价值观也可能随之塌陷。

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都归属于大学的功能,但精神力量、包括审美趣味的培养是大学教育最根本的职责,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所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