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 三国无双3 护卫(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14:50:30 页码:8
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 三国无双3 护卫(八篇)
2023-01-13 14:50:30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蜀国的诸葛亮,它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集聚于一身的忠臣。他是一个大人物,作者用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斗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等事例证明了他的的能耐,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的位置,其中,许多故事都使人拍案叫好,包括:草船借箭、空城计、大意失荆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属——三气周瑜了,一气周瑜,据说当时周瑜与刘备约定,由周瑜攻打曹军把守的南群。周瑜率兵出战,曹仁见周瑜,令军士破口大骂,周瑜于是口中喷血进营。第二天,周瑜到南群,见赵云在楼上大喊我奉军师之命,已收复此城,周瑜大怒,正要攻取荆洲、襄阳,忽听哨兵报告,诸葛亮派人拿了魏军兵符,连夜赶赴荆洲、襄阳,谎称曹仁求救,诱骗守城军出城,后被张飞、关羽乘机袭取了两个城,周瑜听了,大叫一声,气得伤口迸裂昏死过去。

二气周瑜,周瑜醒后,大骂诸葛亮,后让鲁肃说服刘备归还荆洲,可任未答应,最后诸葛亮才答应攻下西川,才还荆洲。周瑜为此而愁,忽闻刘备丧妻,生出一计,又用主公的妹妹许配刘备,将其骗来,囚禁他,用他换回荆洲,可是赵云破坏了此事,刘备带妻逃到江边,这时,诸葛亮与周瑜都领兵上岸,但在黄州周瑜遭关羽、黄忠、魏延阻击,大败而归,江上军士一齐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一气,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在船上。

三气周瑜,周瑜当上南郡太守后,报仇心切,要鲁隶做说客,告诉刘备:“孙权愿派兵相助,取西川做为嫁妆,送给皇叔,然后你把荆洲还给东吴,因此吴军过荆洲,希望提供粮食”,诸葛亮一听连忙说好,而又秘密吩咐赵云行事,周瑜听了,派兵直去荆洲,糜竺奉刘备命令通告周瑜:“刘备已准备好,在城外等侯,周瑜信以为真,哪知中了计,赵云在城上喊到:“军师知道了都督的诡计,派我来镇守,周瑜慌忙退兵,这时,张飞、关羽、黄忠、魏延从四面而来,“活捉周瑜”的口号响天震地,周瑜气极败坏,大叫一声,伤口复裂,跃下马,被众将救上船。

虽说诸葛亮是三气周瑜,可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感叹不已,因为他又失去了一个知已。

这则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诸葛亮虽有机智过人的头脑三气周瑜,可他对周瑜的死有些遗憾与悲叹,诸葛亮也不愧是蜀国一大人物也。

看了《三国演义》,完全改变了我对它以前的认识,它的文学是博大精深的,故事的连续性,让人不得不想把它一鼓气看完,其中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的人物,让读者与剧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回味一下,《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多读一次,感融就越深,理解就更透彻,使自己的文学素养就更有提升。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近几日应朋友的请求,接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剧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现在要想写好这个剧本,所以不得不回过头来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自从大三结束至现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经典的次数可谓少之又少,实在令我惭愧。

之前在当当网网购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没开封,这次借这个机会,终于动了这套经典。拿起书,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部分。还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有特别喜欢看诸葛亮出山到蜀国鼎盛之时。从这个点就可以知晓我是一个不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现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越发觉得人生当中好多戏份都是悲剧,那些不完美的,遗憾的,失败的,伤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怪有人说,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喜剧,喜欢看英雄,喜欢大团圆,喜欢完美主义,等到成年以后就喜欢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东西。等到在老了以后,对于一切看平淡的时候,就喜欢那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年少时追求完美,成年后经历挫折,人老后看破红尘。

这让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写的是人在不同的三个时期听雨所见所闻所听所想,与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如今我再读《三国演义》,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更愿意去读《三国演义》前面的部分和后面蜀国衰败、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云,老将不老的黄忠,足智多谋的孔明……他们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样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敌万,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变得有血有肉。刘备称帝前的落寞无助,关羽的自傲轻敌,张飞的鲁莽残暴,赵云的愚忠耿直,甚至于诸葛亮也有其无可奈何的遗憾。

现在重读《三国演义》,我渐渐地不再去回避那些缺憾,渐渐地学会去面对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各种缺憾一样。智勇双全,忠义正直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被杀,粗中有细的张飞被人砍头,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五丈原陨落,这一切的失败现在我都勇于接受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在于追求的.整个过程。

自己也好,亲朋好友也罢,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别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这几十年吧!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是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此为终。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以前,我听说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些内容,像《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啦,都是《三国演义》里面很著名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很吸引我,于是,我决定假期里要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三国指的是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三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八十几年,它是从汉朝末年董卓叛乱开始,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结束。

刘备是一个文比不过诸葛亮、庞统,武比不过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的人。但他为什么能称帝呢?因为他会用人才,神勇的人在他手上,料事如神的人也追随着他,所以他才能当上皇帝。

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人,他在隆中时就已料到天下要三分,真是神人呀!他辅佐刘备战无不胜,帮助刘备攻打魏国、吴国,占领了西川、荆州、汉中等大片土地,为蜀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瑜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军事家,但是他的气量太小了,太容易生气了,他死时年仅36岁,真是太可惜了。

关羽武功高强,是五虎大将之首,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非常的神勇。他还很重情义,为了和刘备团聚,他过五关斩六将。在赤壁之战中,因为想到曹操曾经对他好,就放了曹操。

张飞是一个鲁莽、胆大的人,他可以在百万军队中取来上将的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他一个人在曹军百万人面前不但不害怕,还大喊:“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和我决一死战!”吓的夏侯杰肝胆爆裂,倒下马来。他是蜀国五虎大将中的第二位,武功十分高强。

我不喜欢曹操,因为他是一个大奸雄。

三国演义真是太好看了。他不但让我了解了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更让我认识了一个个的大英雄。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仅是“贼”,并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并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终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十分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我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能够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一本书,就像一个世界,里面有许多东西等待你去发掘。我国古代有四本名著,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而这四大名著中,我却独宠《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以东汉末年为写作背景,记叙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三方,争夺国家权力,最后被晋国一网打尽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令我敬佩,也令我惋惜。关云长的忠心赤胆。赵云的舍身救助,吕蒙的勤奋好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黄盖的顾全大局无厷使我尊敬;而关羽的败走麦城,张飞的部下叛变,周瑜的气血攻心,华佗的好心当成驴肝肺都让我感到可惜。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章我最为深刻,那就是“子龙单骑救主”。

话说子龙策马扬鞭,孤军深入,行军几十里,杀人几百,最后找到了阿斗,随后阿斗一手持枪,杀出重围,在百万雄师中杀出一条血路,在长坂坡与张飞成功会合,而阿斗正在赵云怀里睡觉呢!这是多么勇猛啊!当曹操的百万雄师过来,甘夫人和阿斗失踪后,赵云竟然不顾危险和困难,仅凭一己之力救出了甘夫人和阿斗,真是赤胆忠心,一心为国着想。

在读《三国演义》的同时,它也教会了我许多。诸葛亮教会了我做事要多思考,黄盖教会了我要顾全大局,周瑜教会了我要沉稳……在读古典名著时,我们要深入的去读,去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读好书,好读书,爱上读书。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古代名著,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令人流连忘返:战争的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兵器相击的鸣响;人与人的对话充满了无限的情意……就是在这样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称赞的经典名著,我寻找到了许多……

割须代首

曹操有次带兵路过麦田,让兵管好马,不能踩踏麦田,违者砍头。可是,曹操自己的马在走的时候,一只斑鸠飞过,收了惊吓,踩到了麦田。曹操立即要人用军法处置自己的踩踏之罪。众人大惊:没有这个将领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头发代替自己的头割了下来。

其实,曹操用头发代替头的方法是一种象征而已。因为头发会长出来,可是头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来是以身作则,实质是逍遥法外。就像现在某些犯罪的人,他们自首,交出赃款,去除权利,甚至消除党籍,就可以减轻很多罪行了,难道不是和“割须代首”同种性质的吗?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总是“割须代首”的人,那种人不能让人信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在刘备身边当谋士,曹操想拉拢徐庶,知道他是一个孝子,找到了他的母亲,仿冒徐母的字迹写了信,让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更好的谋士。徐母知道了这件事,自杀了。徐庶在曹操这里一生都没有为曹操做什么。

看起来,徐庶想做到忠孝两全,但是其实是误人误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亲自杀。曹操手下除了徐庶还有其他谋士,徐庶的一言不发却使他的才华被自己埋没了。就像现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满足自己的工作,就以为自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埋没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乐业,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携民渡江

新野之战后,刘备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刘备在弃城逃跑之际,说:“现在这城已经撑不住了,愿意追随我的和我一起过江。”全城人都带着老老小小来了。刘备奔向江陵,众将叫刘备弃下百姓,因为百姓耽误了时间,刘备不肯。在当阳,曹操追到,刘备抵敌不住,独自逃走。

这段故事后人觉得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在真正的危机袭来的时候,独自逃跑。那么“携民渡江”应为“挟民渡江”,爱民实为害民。现在,一些官员要处理城市污水,让市民捐款,市民觉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们拿钱去挥霍,正事从不做。这也是“携民渡江”。所以,我们遇事不要意气行事,要用理性来看到事情的本质。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古代的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很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能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书、文读过之后,总要想一想,究竟哪些内容是值得记下来的。这样在读书、文时就要格外认真仔细。没读懂的地方要反复领会、琢磨明白。然后把其中新颖、独到的地方记下来。经历这样的思考形成的读书笔记肯定对读者有很大的帮助。以下为第一范文网心得体会栏目小编为您精心推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推荐三国无双3打护卫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枭雄,他是曹魏的奠基人,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奸绝、奸雄!

但,他在我的眼中,却是三国中最真实的人物。

曹操,他的爱才之心,是真的。关云长被迫投降于他,提出了三点要求,曹操在第三点要求犹豫了半晌,也一口答应下来,真是爱才心切。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还送了一个锦囊,给关公保护他那长于腹间的长须,并且见美髯公的绿袍旧损了,送了一件新袍给关公,虽然看见他将自己的兄长刘备赠于他的旧袍穿在外面,曹操虽不满,但也没有表露出来,因为,他十分看重关羽的忠义。当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时,他也不阻拦,可见,他是多么爱惜与怜惜美髯公这位武圣啊!曹操,对待人才是真心的!

曹操的性情是真的,能忍则忍,不能忍则不忍。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是因为许攸,离开了袁绍,投奔了曹操,告诉了曹操:“袁绍的粮仓全部屯于乌巢,可以派五千精兵假扮成袁军,说是袁绍派来增援防守的,偷袭乌巢,可一把火将袁军的仅存粮草烧个精光,我保证三天内,袁军自败。”曹操听到这个计谋,大喜!依计行事,果不其然,把袁军打得大败而归,袁本初带着他几个儿子,和几百位贴身侍卫,狼狈的过河奔逃。许攸这个人,大大咧咧,喜欢开玩笑,经常当着众人的面,跟曹操说:“如果没有我,你就在官渡之战中输了。”曹操也很愤怒,可是只能憋在心中,因为的确是啊!没有他许攸,自己那一仗可就真输了,而且,是惨败。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当作是在谈笑,付之一笑,一了了之。

俗话说“是不可忍,孰不可忍”。在曹操攻陷徐州时,他许攸又指着城门,对众人说:“如果没有我,曹操绝对进不了这个门。”曹操顿时怒了!什么叫没有你我就进不了徐州城门!他令许仲康——也就是许褚,将许攸斩了。许攸也是,恃才放旷,自作自受,自己的新主公,为什么去招惹他?主公已经饶恕他了,他还去招惹曹操!这不欠揍吗?!所以,许攸之死,完全是自食其果,有人,却把黑锅甩给了曹孟德。

有人说曹操杀人是残忍的,但处在当时你死我活的环境下,曹操又是可以理解的,算得是一代“枭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