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圆柱和圆锥的总结(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16:03:59 页码:7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圆柱和圆锥的总结(三篇)
2023-01-13 16:03:59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于是我设计时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习时动了一番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a。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b。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2h。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用多媒体发挥它大容量、节省时间的优点。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觉得这个引导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认真准备,随时能解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我在本课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

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

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

关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本单元立体图形的学习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学具,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而本节的复习课又便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中学习了有关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这些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并运用它们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自主作业

让同学们自主整理本章知识。

(三):两两交流、解疑(兵教兵)

同桌之间交流整理成果、相互解答各自的疑惑。

(四)组内帮教、组间交流、解疑

小组内合作,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主要计算公式;组间交流,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并相互给予解答。

(五)小组展示,讨论、完善,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

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完善整理成果。

圆柱和圆锥

基本特征 基本公式

圆柱 两个底面,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一个侧面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 一个底面,

一个侧面 体积=底面积×高÷3

〔教师点拨:〕

(1)圆柱的侧面怎样剪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3)说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迁移运用圆面积推导的转化思想)

(4)回忆说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分析、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培养合作、质疑、辩论的能力。

(六)巩固应用、互练互测(兵练兵)

1.屏幕呈现:一个圆柱体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

(1)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学圆柱、圆锥的知识,提出问题,看谁的更有创意?(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

①木料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②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③把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它的体积是多少?

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刷”出表面积有关的知识。

〔教师引导:〕针对这一圆木,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求表面积?

〔预设回答:〕给圆木涂油漆求涂漆面积的时候需要用表面积的知识。

〔教师追问:〕给圆木涂油漆有几种情况?都发生在什么条件下?

〔预设回答:〕①如果是柱子时,只刷侧面。

②如果是个木桩,只涂一个侧面和一个上面。

③如果是个圆木料,可涂整个表面。

〔设计意图:〕一个“刷”,刷出了与表面积有关的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加的表面积。

〔教师引导:〕有同学说可以把圆木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那同学们说说可以怎样来切?

〔预设回答:〕

①可以横切,分两段切一刀,增加两个底面大小的面,分三段切两刀,增加4个底面大小的面,以此类推。

②还可以沿直径纵切,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长和圆柱的高相等,宽和直径相等。

〔课件演示:〕横切和纵切

〔设计意图:〕横切、纵切两种不同的切法探究,加上课件的演示,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削”出圆锥,讨论圆柱与对应圆锥的关系。

〔教师引导:〕除了对圆木“涂”“切”以外,有同学说还可以“削”成一个的圆锥。那怎样“削”才算是呢?你能用四句话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回答:〕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多2倍,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三分之二。

〔教师引导:〕如果圆柱和圆锥等底等积,那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回答:〕圆柱和圆锥等底等积:圆柱高是圆锥高的三分之一,圆锥高是圆柱高的3倍。

〔教师引导:〕如果圆柱和圆锥等高等积,那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回答:〕圆柱和圆锥等高等积:圆柱底是圆锥底的三分之一,圆锥底是圆柱底的3倍。

〔设计意图:〕将圆柱削成一个圆锥,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于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挖”出容积。

〔教师引导:〕我们还可以对圆木如何加工呢?

〔预设回答:〕可以挖成一个木桶,求求它的容积,内外涂清漆,求涂漆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追问:〕容积和体积有何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挖”出容积,将容积和体积加以何联系和区别,木桶的内外都涂上清漆,与前面的涂漆问题加以联系和区分,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要修建一个圆形水池,池内安装喷泉,水池直径5米,深1.5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

①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挖这个水池要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

③如果给水池贴瓷砖,贴瓷砖的面积是多少?

④水池装满水,能装多少立方米?

〔教师提问:〕

⑤如果给水池接一圈水管,并4米安装一个喷头,需要按几个?

⑥池内如果注入1.2米深的水,那将有多少立方米的水?

〔教师追问:〕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哪些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一个水池问题,让同学们再一次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问题解决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收获和感受。

附: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

基本特征 基本公式

圆柱 两个底面,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一个侧面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 一个底面,

一个侧面 体积=底面积×高÷3

关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筒米,师: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的关系学生参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面很广但小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份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高,有点遗憾进行学习,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识还需加强。小组学生的试验完成默契还需加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