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对于五年级数学教辅心得体会和方法(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16:24:29 页码:11
对于五年级数学教辅心得体会和方法(5篇)
2023-01-13 16:24:29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五年级数学教辅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回想开学初,为迎接县小学五年级毕业抽测,领导安排我上五(4)班数学,我顾虑重重,怕辜负领导的期望……声誉是学校办学的生命,我肩负了这一重任。为了提高该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达到了学期初制定的奋斗目标。

一、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校级中层干部,必修起好先锋带头作用。我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数学发展,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二、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备课。根据三维目标认真备课,把握好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原有知识、新授知识和后继知识之间的关系。

2、认真上课。探究教法,研究学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取真正理解的数学知识,提高节时效率。

3、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实行面批制,并做到持之以恒,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学生字迹端正,书写规范,快速不抄袭,准确率高。

对于五年级数学教辅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103-105页及练一练和练习十九1-3题。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和圆的周长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通过3个例题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的策略,推导出圆的面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时,一要重点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圆面积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圆的面积和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近似关系;二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圆可以转化成过去所学过的什么图形;二是转化成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最后通过应用实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圆面积的计算是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

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1.cai课件;

2.把圆16等分、32等分和64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投影出示草坪喷水插图

师:请大家观察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学生观察、讨论并交流:

生1:我能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生2: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

生3: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师:请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喷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1、课件先出示一个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请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如果半径是r,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r

正方形的面积=r2

2、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7

⑴谈话:刚才我们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研究。

⑵课件出示例7第一幅图表,请同学们按照图表的要求数一数,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⑷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圆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而一个圆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找两个圆用同样的方法验证。课件出示例7的第二幅图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⑸小组汇报交流

⑹谈话:通过猜想、验证,我们都认为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我们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r,正方形的面积等于r2,那么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s=r2×3倍多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形和圆的关系后大胆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初步验证猜想,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准备,获得的结论与例8推导出来的公式互相印证,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加深对有关圆形转化方法的体会。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师小结公式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1教学例9

(1)课件出示例9;

(2)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学生自己试做;

(4)讲评,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师:“老师的家中新买了一张圆桌,你们想看吗?(教师用电脑显示图片)为了保护好桌面,我想为桌面配一块和桌面一样大的玻璃,但不知该画一块多大的玻璃?(电脑中标示出桌面直径)。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3、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验证猜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猜想,勇于探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第107页的第1-3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圆的面积

s=r2×3倍多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本课时从生活中喷水头浇灌农田这一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估计到公式的推导;从数方格到剪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对于五年级数学教辅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五年级x班现有学生x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进取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本事也有了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学习数学的本事。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本事,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本事不高。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教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本事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教材在x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本事。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会求x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明白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经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一样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构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进取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使他们学的简便欢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进取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一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五年级数学教辅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和9 18和24 13和39 10和12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我们主要是从它们的含义、方法、特殊关系来进行探讨的。(板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有哪些方法?(板书: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求新知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 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练习: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和5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练习: 6的倍数 9的倍数

6和9公有的倍数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 ),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小结: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2、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集体练习,指名板演。)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练习:

30=2×3×5m =2×2×3×5

42=2×3×7n=2×3×3×5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 ) 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用短除法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小结:我们根据题目的难易,有时需要灵活的方法。

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0和30 7和9 5和8 6和12 3和24

交流反馈:

3、 互质关系 倍数关系(板书)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看书,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样吗?

三、练习反馈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2、4、15、18、6、100、25、9、1、12

2、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 )

(2)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 )

3、应用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四、总结评价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对于五年级数学教辅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五年级三班,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本教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教材由众多数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学科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及一线骨干教师编写,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通分的方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正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简单的统筹法和优选法。

6、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7、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8、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9、结合具体实例,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方案。

10、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11、了解数据的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

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

二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在以后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单元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一定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

四单元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五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预算打下基础。

六单元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后安排的。

七单元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八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度,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第一单元: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单元:

1、通过测量和分物,使学生感悟分数的产生;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三单元: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3、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四单元: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力。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五单元: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在学习过程中,是大家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重要性。

第六单元: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

2、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已知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

3、通过网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

5、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

6、通过研究奥运会上中国队成绩变化,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第七单元: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八单元: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是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册内容包括: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方向与位置;统计;长方体与正方体;可能性;数学与生活。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通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力。

6、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7、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已知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

8、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9、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概念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代数的意识。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概念的形成。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创新的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同时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以适应学生的认知需求。

5、重视分数口算、估算的平日练习。

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应经常结合实际,对分数计算进行细水长流的练习,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6、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