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幼儿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17:04:26 页码:7
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幼儿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九篇)
2023-01-13 17:04:26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一

在我们班有这么一位留守儿童,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很内向的小女孩,很少与他人交流,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在班级集体活动时,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

xx同学学习成绩中等,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我找到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针对她的情况,专门拿出方案,进行补课。她的成绩稳步提高了,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了,还经常打电话和我交流。

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教师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获得爱的互助、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利用写信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深受感染,他们都会用一颗诚挚的心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应当帮助,体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那么,留守儿童也不再觉得自卑、孤独、可怜。他们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上关爱他们的人亲切的交流。我班同学也相处融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那么,只要留守儿童存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二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咨询领导小组,由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孙玉川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每周二、周三咨询室有咨询老师值班,开放时间为:中午12:00到13:00,下午15:00到17:00。通过同伴互助,促进班级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室对各班知心姐姐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由孙玉川老师负责。周二“知心姐姐”活动,及时进行信件回复。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本着家校合作的理念,“成功父母成长讲堂”对一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开放,协同德育处办好家长学校,及家委会工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校合作教育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与家长合作,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心理档案还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与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加强每周心理健康课的指导与研究工作。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发挥了班级知心姐姐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课程开设

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学期要让心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

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三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许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现对自己关爱留守儿童的心得体会如下: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全日制寄宿等服务等。特别是生管老师xxx的责任心很强,经常晚间起床帮助小同学盖被子,尤其是在xx流感其间更加对学生的关心,一旦发现学生有病,马上带领学生去医院治疗,还要自己掏腰包。

3.学习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评上县“三好生”,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xxx和xxx老师自己掏腰包买蛋糕、水果给班上的留守儿童过生日;常关心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一起散步、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使他们亲近、信任老师;每当逢年过节,学校都把他们当“贵宾”,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给每位留守儿童买节日礼物。

4.这样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此外我们还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庭”的心理归属感,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性。

5.确定监护人员、家校通力合作。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这就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学校的留守儿童这么多,无形中给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增添了许多麻烦。至于这些重重的困难摆在我们老师面前,大家感到十分困惑,也是教育工作上的一种挑战,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配合学校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卡,这样便于学校、班主任、监护人随时可以相互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6.健全”留守”档案、便于信息捕捉。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7.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留守儿童中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两极分化也不在话下,我们老师总不能看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下去,就想方设法把情况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通过电话、书信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初期末还给每位家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许多家长照着这种方法去做起到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融洽了感情,填补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深邃沟壑,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8.“第二家长”言教、发展良好事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就而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关心关爱留守学生,不单是学校的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之,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为此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片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四

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快x年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觉得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还是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在活动期间一共带过x个孩子,x个都是跟父亲一起生活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她们是孩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觉得我们应该给予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

他们这个年龄是比较敏感的年纪,自尊心又特别强,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我的工作,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代理家长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除此之外,在结对子时应尽量让男生与男孩子、女生与孩子结对,这样他们之间可能共同话题要多些,方便了解孩子。我带的女孩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亲戚住在一起,她有时就会跟我耍小性子,我觉得应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包容她,而不是因此而疏远她。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

针对这一特点,我觉得我们应该多跟他们交流,给他们传递一些健康积极的思想,引导他们合理用钱,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

学校也要多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网吧里。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迷上打游戏等不良的嗜好。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校平时多引导他们进行读书等有益的业余活动。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学生,我没有太多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且也不太适合,这样反而会影响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所以应由学校来实行,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于这些孩子,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儿童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要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

总之,我们要努力孩子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互动交流活动,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

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以上是我的个人心得也是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有所帮助,帮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五

20_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科培组织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现将通过本次培训后我所获得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我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顺利通过餐饮高级工考试,通过此次的培训使我以前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使我在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魏芬老师颇有激情的讲授,使枯燥乏味、难学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解剖得淋漓尽致,变得津津有味。李俊老师的说课《餐巾折花》项目任务教学法,使很少参加说课的老师,耳目一新。还有实用的《科研论文选题与写作指导》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等讲座,都让我提高了不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他们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的专家让我认知道,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思考,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课堂才不致于沉闷。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不能一劳永逸,应当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常换常新的活水。以前总是拿工作繁忙为理由,失去了一次次学习的机会,但是正如郭校长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经验型加理论型的教师,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给自己充电,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的理性发展将使我们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进则退,一时的安逸也许明天就会使我们被竞争所淘汰。

两天的培训,留给我的是心灵的撞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六

同学们,老师们:

心理健康教育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欢迎您的收听。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来往,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而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会感到孤独与寂寞。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一、什么是“交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教育”

所谓交往,就是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是传递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人际交往具有多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交往;二是知识交往,实现思想观念的沟通;三是心灵对话,人格碰撞的无声交往。应强调的是,我们所讲的人际交往是几个层面的相互渗透,更侧重于指全面的心灵对话与人性融会贯通的过程,强调的是尊重个性,理解差异、求得沟通,并协调行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础的绝佳时机。

人际交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人格碰撞中体验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进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与交往实践指导。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从与家庭成员交往,扩展到与家庭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交际,而年龄相仿,发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将成为他们重要的交往对象。

同伴关系是我们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小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小学生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为平等,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小学生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

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前时期,我们的同伴交往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游戏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进入小学以后,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深度都进一步发展。跨入学校的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交往世界。我们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接触的人和事物更加丰富多彩,在同一个班级里,有来自不同类型、不同家庭的小学生,我们一起从事的活动也更加多样,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劳动等等,使我们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复杂,社会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复杂多样和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家庭以外的交往关系对我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友谊,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小学生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当朋友在场时,我们会感到学习和活动更加快乐。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相联系。对学前儿童来说,“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幼儿与一些外部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对短时的友谊。在此基础上,幼儿开始认识到同伴有与己不同的动机和情感,这时他们认为朋友就是对自己好、不伤害自己的人。到8--10岁,小学生开始理解友谊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满情谊。

我们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对“什么是朋友”、“别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这样的问题,低年级的同学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而中高年级的同学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我们选择朋友的理由包括他们的积极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是否相投。我们总是先认识同伴与自己的相似性,大约4岁以后的儿童都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有关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而认为朋友与自己的相异之处则要在9岁以后才能达到。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把未成年的孩子寄养在亲友处,造成了 “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留守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要任务。

每学期开学,我园各班要制定具体详细的幼儿信息采集表,认真摸清记录好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留守幼儿和单亲幼儿。其主要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是否单亲)、家长姓名、幼儿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家庭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留守幼儿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营造关爱留守幼儿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排上工作日程,加强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幼儿交流、沟通。如:和幼儿打电话、鼓励幼儿等。多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让幼儿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好像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我就特别留意这些孩子,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根据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例如:我园中班有一个留守女孩,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边上,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也去做游戏,好不好?比如玩老鹰捉小鸡,首先带领她参加游戏,以后慢慢有意识的让她当妈妈或是老鹰,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存在,同是也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慢慢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爱幼儿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幼儿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关注。所以,我把留守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特别留意他们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头发凌乱,就会把他们喊到一边,蹲下身子亲切的问早上谁给梳的头发?老师再给你梳个漂亮的发型好吗?或者有衣服没穿整齐的幼儿,也会去帮他拉拉衣角,把衣服整理好,并且用适当的话题轻轻的与之交谈,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同时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觉得老师像妈妈。例如:我园小班的周英杰小朋友,自幼父亲车祸身亡,母亲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一起长大。小班的张老师通过班上的幼儿信息采集表和家访了解情况后,马上给周英杰买了新衣服送去,并且对英杰的爷爷说,“以后英杰就是我的孩子”。从此后,没人接送的英杰就有张老师每天开着自己的车免费接送到幼儿园,时时关心英杰的身体健康,稍有不适就赶快送去看医生——现在,英杰总是亲切地叫张老师为张妈妈。

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本班的嘉怡小朋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看人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不敢举手发问,更不敢亲近老师。因而,我经常对她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她说说话,聊聊天,让她为我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其他小朋友分发书和笔记;在班上开展唱歌和讲故事比赛,遇到嘉怡上场的时候,带领全班幼儿为她鼓掌,并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她(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时候嘉怡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她提出一点要求,她都尽力办到。现在她可以大胆地和其他幼儿交谈、唱歌和做游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突出、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美丽而灿烂的花朵,花儿是需要精心呵护,需要社会高度重视的。投入百倍爱心,真情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八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xx年12月5日

八年(2)班教室

八年(2)班主任赵老师老师、八年(2)全体同学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端正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导入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良好的状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三)、分析现状及原因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这一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

但是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级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就在这种.种追求中,会产生种.种困惑.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于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如,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初中生对自己的认识超前而父母对初中生的认识滞后的情况.在一些问题上,初中生渐渐不再把父母和老师当作权威,而开始能够客观的评价他们了.由于成人对初中生和初中生对自己的认识上的差异,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初中生出现强烈的反抗.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也叫做第二反抗期.初中生的反抗心理的特点是:

1、态度强硬,举止粗鲁;

2、漠不关心,冷漠相对;

3、反抗的迁移性,即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成人团体中某一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予以排斥.

4、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5、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6、勇敢和怯懦并存;

7、高傲和自卑并存;

8、否定而又眷恋童年.

9,对未来开始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发觉自己小学时的想法理想很天真,自己现在的情况无法达成而全盘否定,导致理想轰然倒塌,失去了对学习生活的目标而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四)、学生举例发言在学习上很是苦恼,总为学习上的事烦心,以前成绩很好,可现在很差.我感觉我现在是一无是处,学习不行,运动不行,也没什么爱好.我现在很是苦闷,我已经很用心了,为什么我的成绩比别人差,为什么我要学的这么累,为什么每次考试感到都倍受打击.功课开始落下,因此而逐渐讨厌学习,产生抵抗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首先这是你心理正逐渐成熟的一个表征,也就是说你会为你小学时的行为感到天真说明你长大了.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开始慢慢的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是好的,在这过程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得看你怎么去对待.首先摆正心态,不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过去的无法改变,你大可以理解成过去的一切都是为现在的你做铺垫!)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与自己实际确定目标,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给自己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提示自己不是一无是处,每天进步一点,循序渐进.

(五)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几个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1、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

2、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说话等.

3、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等.

4、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

(六)、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7、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8、再给自己一点爱

9、分散你的注意力

10、改变你的行为

11、了解自己的极限

12、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13、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14、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5、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6、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7、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8、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9、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七)、心理小测试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八)、活动总结

本次主题班会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对于如何健全自己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要正确的对待,融入集体,增强勇气和信心,学会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并且了解到应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与他人交往,关注心理健康,从现在做起.

推荐儿童心理百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九

一、问题表现: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

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他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渐地他的成绩也上升了,他的父亲对此一再在电话里表示对老师们付出的感谢;同时我更欣慰他在性格上的极大转变,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他为班级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最终顺利升入高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