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东坡传第八章心得体会如何写 苏东坡传第10章心得体会(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1:23:11 页码:14
苏东坡传第八章心得体会如何写 苏东坡传第10章心得体会(三篇)
2023-01-05 01:23:11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苏东坡传第八章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东坡相识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当时,我只知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叹,与兄弟的手足情深,却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传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怀天下百姓,被败离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这人世间也唯有苏东坡。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对于苏东坡传第八章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各位游客,提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提起他与我们常州有何渊源,知道的朋友也许并不多。

苏东坡先生曾经11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那么今天就请各位随我一起走近这位大文豪。

我们现在所来到的景点就是东坡公园,始建于1954年,由舣舟亭扩建而成。现在的东坡公园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一个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有明代古桥相连,

好了各位游客就请随我一起步入东坡公园,开始我们的怀苏之旅吧。

各位请看,前面就是我们东坡公园的大门了,大门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砖雕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穿过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三苏是指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

看完三苏苑我们继续往前边走,现在在我们正前方的这个亭榭结合的建筑物叫做龙亭。它临池而建,造型奇特,建于1954年,之所以被称之为龙亭有两个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该亭顶上有二条龙,因此被称为龙亭。

大家接着跟我向前面走,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苏东坡与我们常州的渊源。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苏东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经在京里做过官,后来在神宗元丰七年的时候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居住到常州,从此与我们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终老于常州顾塘桥的孙氏馆。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

之约”。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的源头。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正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自东坡1071年35岁时首次踏临这方土地,直到去世,他与常州的生死之缘延续整三十年。

游客朋友们,请随我一起向右边看,在我们的右边可以看到一座假山,俗话说“庭院中可以无山,但不可以无石。而且中国人所欣赏的石不但要怪,而且要丑。

在假山的前边我们看到一块以白石雕成的水池,这便是东坡洗砚池了。它长一米,宽0.5米,深0.5米,也只有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大文豪才需要这样打的洗砚池了。它原来在苏东坡的终老地孙氏馆,1757年的时候地方官员为了讨乾隆皇帝开心才移至于此。

在洗砚池的旁边有一座小桥,过了小桥我们便来到了御碑亭。亭内现存有乾隆皇帝巡视常州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我们先来看最右边一块:

毗陵驿口驻飞颅,城郭周巡六辔纡。 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

这三块碑文记载了乾隆皇帝停船上岸,来到常州,骑马巡视一周,看到这儿江山秀丽、景物优美,老百姓欢天喜地,称颂当朝成就,心里非常高兴,勉励官员不要懒惰,不要欺压百姓,同时要注意隐患,增加储备,防止水旱灾害。

再看最左边这块: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经过舣舟亭时有感而发的。全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高尚品格的敬重,并以此醒悟自己,诗中也表达了对苏东坡悲惨遭遇的惋惜。

现在我们去看看最主要的古迹—舣舟亭。“舣舟”二字的意思是“系舟”或“停船”,乾隆皇帝和苏东坡都曾在这里停过船,只不过相差七百多年。

由于苏东坡在此停过船,南宋时常州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皇帝还题写了“玉局风流”的匾额。

现在我们见到的亭子就是舣舟亭,四角双檐飞甍九脊,属于重檐歇山顶,建于此园最高处,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亭顶有二龙戏珠,还有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常州最著名的亭之一。在石柱上有两副对联,大家不妨一读。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另一副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这两副对联分别由常州现代书法家钱小山和胡一飞书写。 游客们,我们到了御码头,这就是乾隆皇帝当年停泊的地方。在御码头的左方我们可以看到一座连接两岛的古桥,叫做广济桥,原在城西,跨古运河。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447年),为常州最古老的三孔石拱桥,造型古朴优美。

过广济桥,印入眼帘的雕塑是“情缘常州”。这个雕塑作品是由中央美院的专家制作的,是改造后新设的景点,取材于东坡与好友的典故。

目前,半月岛上除了有陈列东坡资料、书画等展品的东坡书院、九十岁的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的江南园林厅堂建筑“抱月堂”、楚颂亭、苏子墙、还有香泉井等景点。

前面的高大建筑为仰苏阁。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他始终抱着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东坡第二故乡的“常州”,在1994年建了“仰苏阁”以供人们缅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仰苏阁是在这次改造中重建的,共分三层,目前还在整修中。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再次光临。各位游客,东坡公园的游览结束了,谢谢。

对于苏东坡传第八章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