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从新中国史学习心得体会和方法 学新中国史的心得体会(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2:42:17 页码:7
从新中国史学习心得体会和方法 学新中国史的心得体会(2篇)
2023-01-05 02:42:17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从新中国史学习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一、践行中办学宗旨,科学规划学校发展

1、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大力提高办学水平,积极创建全国一流高中。学校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是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努力把中建设成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国一流高中。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使中更具特色,更具优势,更具影响。创建全国一流高中,作为校长责无旁贷,这是良心,也是使命!

2、坚持“为幸福人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办出一流学校的关键,也是形成学校鲜明办学特色的基础。办学中能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的20xx—20xx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在务实、高效、创新上寻找策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快捷、高效地推进工作。

3、大力提升敬业精神和守“规矩”的意识,弘扬校园正能量。我们遵从新规矩,顺应新常态。一是按照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有关精神,清理吃空饷人员,遵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严格请假制度,按照武进区教育局《武进区教职工休假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既保障教职工休假权利,又规范教职工休假管理;严格执行请假手续,规范执行请假制度和奖惩制度。三是严格工作纪律,实行弹性工作制的同时增强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团结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建设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加强校园核心文化的宣传。建校76年来,我校孕育了以“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争创一流”的中精神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围绕校训(诚)和中精神,教育师生要对党忠诚、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不甘平庸,勇于争先,增强了师生实现自身价值,为民族复兴奋斗的主人翁精神。20xx年4月,组织“春意前中”摄影比赛,引导教职工发现校园之美,大大增加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2、加强文化氛围的布置。20xx年在教学楼墙壁上贴上大量名人名言,一方面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另一方面激励广大师生振奋精神,积极有为。这些名言警句与“清华北大学子廊”、《飞翔》雕塑、校友捐赠的《腾飞》雕塑等,已经成为环境育人的独特的风景线。

3、积极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报》、《常州日报》、《武进日报》、武进电视台等公共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利用《中》报、校园广播台、《中教科研》等校园媒体,宣传学校成绩,总结办学经验。本学年在《教育报》等媒体上发表宣传稿件三四十篇。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来影响和激励全校教职工。20xx年组织评选中“最具影响力的毕业生”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三、提升课程领导力,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能遵循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以师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1、做好课程宏观规划,建设个性发展平台。从课程结构上看,搭建“基础类核心课程”、“拓展类核心课程”和“研究类核心课程”三级课程构成的核心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上看,覆盖性“电脑编程”等科技类课程和“演讲与口才”等人文素养类课程,还有“绘画”“音乐鉴赏”等艺术审美类课程。从课程保障上看,学生活动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成功申报xx省第二个课程基地——“启·创”物理探究课程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

2、大力打造创新实验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常州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从20xx年开始尝试创办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实现了中学与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交流衔接。20xx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次进行创新实验班自主招生,招生的规范公正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许。20xx年自主招生90人设立2个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有着灵活的教学管理,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并为学生配备导师,为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目前创新班学生已经体现出特有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3、改进教学方式,推进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校继续推进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多年来,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课前预习导学――课内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练习迁移”的教学流程,此项目获xx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xx年继续开设“同题异构”大型对外公开课,省内外500多位老师参加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在20xx年的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各学科全面开花。陈国祥等4人获得国家一等奖;陈扣余等4人获得xx省一等奖;郁娥等8人获得常州市一等奖。

4、衔接未来教育,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20xx年,学校建成苹果未来教室,大力推进“新技术条件下个性化学习”,积极利用电子书、创宏、storyline等资源,为教学平台多样化做了有益的尝试。20xx年11月,学校协办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成果(高中组)展示活动,并承办20xx年全国信息技术高中协作研究会年会。我校作为全国教育技术运用成果突出学校,在新技术方面的积极探索,收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顾松、丁静在这次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四、积极引领教师成长,想方设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年来,不断丰富师资培训方式,促进队伍整体发展。本学年我们组织了“我的教育主张”读后感评比活动,组建了教师读书会,促进教师养成善学习、勤反思的良好习惯。先后邀请天一中学沈茂德校长、复旦大学梅永丰教授、常州教科院朱志平院长等专家来校讲学,派遣教师参与省内外的各种培训,使各层次的教师的专业均获得有序发展。

不断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助推骨干教师快速提升。鼓励教师深入到我们课堂一线进行研究,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20xx年我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丰富普通高中学生文化需求的学校课程建设》顺利结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文化,形成一套贴近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升全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鉴定组对本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好评。此外,由蔡卫东副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中澳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研究》,由黄惠涛、曹金鑫主持的省级立项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研究》,由谷莹莹老师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常态化教学研究》都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可以说,这几个课题的结题是学校科研建设和教师培养的一个里程碑。

五、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本学年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一是全程安排,有序进行。着眼于学生的三年发展,德育工作要突出重点,有序安排:高一年级侧重于习惯养成和感恩教育,高二年级野外拉练、18岁成人仪式,高三年级的职业规划、责任教育等。二是全员育人,处处关心。进一步强化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使每一个教职员工均能根据自己的职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是全面覆盖,构建网络。我校能积极加强和家长、社区、高校、德育基地的联系,构建了多方联动、多元开放的德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和学科竞赛捷报频传

围绕实施新课程,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

1、高考、小高考成绩斐然。20xx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共有500人达本一线,一本率为64、4%;760人达二本线,二本率为97.9%,创造新的高度,名列全xx10名。20xx年xx省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再传喜讯:共有518人获得4a,173人获得3a,全年级平均加分4.21分。其中4a人数再次名列大市第一,第七次获4a人数常州大市第一。

2、学科竞赛再创新高。20xx年数理化竞赛31人荣获xx省一等奖,陈泽昕、倪天恒、姜晗洲荣获国家一等奖。其中陈泽昕获得全省第6名,入选全国物理奥赛冬令营。付融同学荣获xx省中学生英语口语电视比赛特等奖。二是学生彰显人文底蕴。5位同学荣获xx省“苏教国际杯”和“高中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一等奖。

七、素质教育结硕果,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每年的科技节、体育节、文学节、艺术节等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华的大舞台。艺体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人文活动中心等三个活动中心促使学生活动得到了蓬勃开展。

①7月28日我校主办首届毗陵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两百名精英学子。

②校乒乓球队在8月份xx省青少年乒乓球冠军赛中,荣获少年男子组团体冠军,3名队员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在20xx年常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摘取了高中组男女团体冠军,高中男子第一名和第三名,高中女子单打包揽前三名。钱昀同学荣获“20xx年常州市十佳校园体育之星”称号。

③校排球队获得常州市比赛男子组“十连冠”、女子组“四连冠”。卢小悟老师晋升为“排球国家级裁判员”。

④20xx年7月,校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代表队在xx省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jsypt)中荣获金奖,名列全省第二名。20xx年11月,校青年物理学家社团成员参加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20xx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复赛,荣获上海赛区高中组第一名。

⑤20xx年4月,我校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代表队在cypt(全国高中生物理创新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⑥20xx年11月,我校在第六届xx省青少年普及机器人大赛(苏州分赛区)中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⑦我校学生参加常州市第四届高中学生峰会再创佳绩。

八、学校声誉鹊起,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20xx年,我校高标准通过常州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常州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组对我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经过调研,督导组用“平实、朴实;扎实、厚实;坚实、踏实;充实、殷实”八个词描述中。认为中坚持教育改革、德育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一直高位提升;社会声誉度高,是处在xx省乃至国内高中教育高原上的一所优质品牌学校。此外,学校还成为国家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实践教育基地”、xx省华文教育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黄高级中学共建点、常州市节水型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集体)、全国青少年“中国梦”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武进区治保工作先进集体、武进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九、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生活动中心即将投入使用。

我校学生活动中心已结顶并将在暑假后投入使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19000m2左右,投入资金8600万元,中心涵盖学术报告厅、图书馆、阶梯教室、人文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及课程基地、地下车库。这座功能齐全、绿色环保的现代化、高品位的学生活动中心将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舞台,为创建全国一流高中准备了硬件条件。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体中人团结实干、共同拚搏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校党委、校长室向全校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感谢大家对我们校级领导班子和我本人的大力支持、理解和关心,也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意见和建议。作为校长室的同志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在教育理念、专业发展上起引领作用,在实际工作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活上多关心群众疾苦,多倾听老师们的呼声,多与老师交流沟通。我相信有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有教育局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有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教职工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从新中国史学习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尊敬的xxx书记、xxx局长,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xxx市委党校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市委党校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xxx书记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