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 四则运算要点(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3:32:05 页码:11
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 四则运算要点(七篇)
2023-01-05 03:32:05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1.加法的意义;

2减法的意义;

3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按教学参考书上的安排,要求一节课把这几个知识点全部学完。因为是开学的第一天,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还沉浸在假期悠闲的生活中,所以,我们组商量着第一节课只学习1、3两个知识点。上学开始后,按照惯例介绍青藏铁路,顺势出示例题,找条件问题,画图,学生很轻松的列出了算式。然后我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学生不加思索说:因为是求“一共的”,所以用加法。看来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只停留于字面上。继续追问:求“一共的”一定用加法吗?思考片刻后,有学生说求“一共的”也有可能用乘法。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是我引导说:看来很多求“一共的”运算大多都是用的加法,但也可以用乘法。继续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题,问题中都有“一共”两个字呢?请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可难住了部分学生,一分钟后,大约有20位学生举手,一学生说:小明有10本书,小华比小明多5本,小华有几本书?这道题用加法。根据条件,我画图,学生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加法?学生回答说:因为有个“多”字,小华比小明多5本,所以用加法。

我追问:看到“多”字就用加法,看到“少”字就用减法吗?生摇头,这是一学生立刻举出带有“少”字的加法题:小明有10本书,比小华少5本,小华有几本书?从孩子们诧异的表情看,对此类的加法应用题很陌生。打破了他们思维的惯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加法应用题的线段图,找出共同点:由此顺利总结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反过来,只要是加法计算,一定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至此,加法意义学习完美收官。这节课这个点也是我从教20多年来首次突破,原来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刻领会加法的含义,学生学完加法后,按照思维惯性,还是认为“多”了就加,求“一共”的就用加法。所以遇到解决问题就会出错。教学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作业上看,有两个问题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1.根据203+147=350,写出另外两个等式。有学生写成:147+203=350和350-147=203。

写成147+203=350可以吗?这个问题我也拿不定主意,和组内的成员讨论,朱玉老师认为正确,是根据加数+加数=和得来的,李丽和焕业认为不对,那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不是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两个观点都有道理。后来我又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这两个题。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从这里看出,教材导向是要把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两个减法算式,可能怕有学生改写成加法算式,所以先出示一个例子。所以加法算式也不算错,但改写成两个减法算式研究这样才有意义的吧。

2.根据67-55=12,写出另外两个算式,我要求写出为什么可以这样写。有学生写:12+55=67(根据加数+加数=和),晕……,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我想我可能没有给他们讲清这两个算式的“母子”关系。67-55=12是母亲,各部分名称已经固定,而12+55=67是孩子,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根据差+减数=被减数,不知道我这样讲对不对,希望同仁们看到切磋切磋。有了以上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乘除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时,相对轻松了一点,特别是根据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出其他两个等式类型题出错的也较少了。第一单元最后一节课是四则运算,关于小括号中括号的学习,课前备课,预设的是四则运算的格式学生会出错较多,于是课堂是除了把运算的顺序当作重点外,运算的递等格式也是强调了又强调。可是从作业上看出,部分学生运算顺序背的滚瓜烂熟,可应用时又不按运算顺序来计算。这部分的内容只有加强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哦。

最新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练习二的习题基本没有问题。解决问题时,强调指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8题可以让学生读题先估算,再笔算。3x140大于400所以植树多。第10题借助线段图分析,思考题建议学生用运算顺序自查。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

困惑:本单元教材始终没有出现四则运算的读法。如27/3x7是读作27除以3再乘7还是27除以3的商乘7,积是多少?似乎同级计算依次读也可以吧?(本册以前教学都是依次读出的)但是不同级的一定不能只依次读书来。同时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在读法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四则运算各部分名称不是很熟练,建议简单复习加减乘除法个部分名称。

可补充的练习:

1、在425、108、528、3、5,中取3个数组成只有加减。

2、按要求写算式(每人一块小卡片黑板,便于互相检查)

(1)差加一个数;

(2)一个数减商;

(3)先求积,再求商,最后求差

3、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最新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三

教学目标: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

25+75 12×4 16+4+23 25×4×2

35+25 60-24 18+22 100-25-10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38+65-45

120-80+72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 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 183-75=108

274-52=222 222+63=285

200÷4=50 50×3=150

28×2=56 56÷7=8

判断并改错。

155-34+46 240÷40×3

=150-80 =240÷120

=75 =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结思维。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最新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最新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五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35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5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是由于班级存在较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学生在学习水平上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尤其是翁浩、林海清、郭林馨、陈丽娜、张桦键等人,本学期还要重点抓。另一方面,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不是很到位,本学期也要进一步和这些家长做好交流和沟通工作。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难点:位置与方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最新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旅游,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5+4×9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发算出分好组的人数,再加上没分的5人。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习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下尝试,将两种情况都出现了。

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习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最新四则运算符的心得体会报告七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 327-56+78 56÷8×1532×3+37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5-70÷2

=45-35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