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半截皮带心得体会报告 半截皮带启发的工作感悟(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3:58:37 页码:7
半截皮带心得体会报告 半截皮带启发的工作感悟(四篇)
2023-01-05 13:58:37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半截皮带心得体会报告一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心里、语言、行为、神态的揣摩和品读去体会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抓住细节,字斟句酌进行阅读品悟,再通过个性朗读进一步加以体会,学生深深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我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

2、课堂前松后紧,人物评价这一环节匆匆而过。

主题半截皮带心得体会报告二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一次,前来搜查的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在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斗争。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1、2节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为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3-7节写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德国军官机智斗争,分成三个层次,第3节写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4、5节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杰克想借搬柴生火来取走蜡烛,却没有成功。第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以上楼睡觉为由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情报。

全文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字词都是以往学生接触过的,极少数新词可以由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自学能力,少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课文来加以理解。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通过预习,能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但大多数学生在第二学期要重点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在想象与说话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或是过于简单,在说话质量上要把关。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要有更高要求。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从说到写,写出高质量的段落以至于文章。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五年级的教学虽然不以字词教学为重点,但基础教学还是需要夯实,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把重心应在在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理解上,为文本理解、感悟扫除学习障碍。特别是本课中的人名的读音:伯诺德夫人、杰奎琳。另外,本课中的‚厄运、从容、摇曳‛的字音、字形都要引导学生掌握。

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之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在每堂课上进行扎实训练培养。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概括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烦琐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

目标三:品味文中的词句,知道‚轻轻‛‚从容‛‚镇定‛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时的机智勇敢。半截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面对危机,母子三人机智、冷静、不动声色:伯诺德夫人‚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默默地坐着‛,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她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并‚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母子三人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化险为夷,度过了危机。只有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得细致入微。

目标四:学习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了解战争,抓住课题半截蜡烛,明确保护蜡烛的重要性

对于战争的残酷血腥,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了解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德国纳粹的凶残,在当时的形势下,情报站必须保密,所以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学生一上来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机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蜡烛来传递情报产生敬佩,同时,对文中母子三人所处的险境也会深有体会,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机敏,勇敢奠定基础。

(二)品读词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写,感悟母子三人机智勇敢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习时,引导学生用心品读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在读中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读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时,一连用了‘‚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系列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感悟出人物的机智勇敢。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写写,深入体会人物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因此,利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样?‛这个问题来请学生说一说,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脑中也似乎在想着怎样才能‚骗‛过德军,不露声色地保护这半截蜡烛。学完第五节后,可以用教师的过渡来渲染气氛:‚又一个计策失败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只要——(引读)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现在,时间——(引读)一分一秒地过去,本来就只有——(引读)半截蜡烛越烧越短了。在这紧张的状态下,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读)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母子三人能够不怕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保护半截蜡烛,并最终成功怎能不产生由衷的佩服呢?那么是什么激励着处于弱势的母子三人这样的言行举止呢?最后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战斗,是什么使这一家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胜利?‛放在教学的最后,请学生交流并揭示主题‚热爱祖国‛,本文的主旨就得到了突破。在总结课文后,请学生们再次说一说:面对这一家,你认为他们可以称为英雄吗?为什么?再请学生写一写:‚面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写下想对他们说的话。‛通过一系列的说写训练,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主题半截皮带心得体会报告三

第三组课文教学已经结束,在本组课文教学中,让我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学生给我的触动。

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组课文中的《半截蜡烛》让学生认识了一种文学形式——剧本,剧本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在教学本课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奇的浓烈,或许是课文内容吸引了他们,或许是不同于其它课文的新鲜感刺激着他们。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围绕主题设计了很多问题例如: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同时解决问题: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

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谁的贡献大”?他们分别是怎样与德国兵展开斗争的?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标准的答案,要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观点,同时吸取的别人的想法,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同学们在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和感悟人物品质后,对课文更加有兴趣了,都想自己能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演一演,起初我叫了一组同学表演,他们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是拿着书本表演的,人物语气朗读得非常到位,第二天在复习旧知识这一环节时,仍然有很多学生想上台表演,没想到他们回家竟然背诵下来了这个剧本,他们表演时,深情并茂,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突显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我收获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要求他们背诵,他们却自己背了下来,那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孩子们的“新鲜感”,在设计环节就必须下功夫了!

虽然这堂课有着很多的闪光点,也让我收获良多,但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比如: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光由我提问,他们回答的这种单一模式。

主题半截皮带心得体会报告四

《半截蜡烛》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半截蜡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半截蜡烛》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本课教学,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模式

“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所以我采用“学-议-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5分钟)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让学生分析半截蜡烛,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5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朗读3-7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

(三)合作探究,重点分析(15分钟)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采用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5分钟)

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全班交流“你最佩服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续写蜡烛熄灭以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概括性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点燃油灯 吹熄蜡烛) 沉着、机智 杰 克 (借口搬柴 端走蜡烛) 镇定、勇敢 杰奎琳 (拿灯上楼 蜡烛熄灭) 勇敢、机智

六、课堂评价

教学中课堂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半截蜡烛》课堂评价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评价要到位

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将文章的用意读出来,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2、评价要有“尺度”

新课程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已成为评价的主基调,但过于廉价的评价却没有任何价值。指导学生朗读人物语言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读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3、评价要有启发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评价要有启发性,注重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朗读杰奎琳的话时应重点体会娇声一词,运用得恰到好处,面对敌人,小女儿杰奎琳这一娇嫩的声音打破了屋内可怕的寂静,她的话是那样动听,语气中透出一股可爱的童真,这种娇声娇气也正显示出她的机智与聪明。

以上就是我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