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完美主义心得体会 贯彻完美主义的原则感悟(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1:20:17 页码:9
完美主义心得体会 贯彻完美主义的原则感悟(6篇)
2023-01-06 01:20:1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完美主义心得体会一

32、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

33、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34、怎能不爱您啊,我的祖国母亲。

35、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36、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3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38、一堆沙子是松散的,但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39、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就应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持续住自由的。——林肯

40、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

41、我离不开您,就像天空离不开大地。

4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43、盛世中华,和平统一。

4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华罗庚

4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46、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47、巨龙腾飞,和谐统一。

48、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匈裴多菲

49、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50、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5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53、建立卫生镇村,共建完美家园!

54、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55、搞好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56、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57、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58、笑看江山今朝醉,繁荣河山今日美。

59、国泰民安,共享盛世。

60、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推荐完美主义心得体会二

no one can be perfect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a story about one of my friends, a lovely and smart girl who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being our grade leader, she is good at both work and study. in many people's opinion, she is excellent and perfect. but one day she told me she was gloomy and insecure. people around her considered her outstanding and flawless, thinking she could handle everything. but the more she thought about herself, the more disappointed she became. she found that she was far from perfection. last week, she didn’t do well in her french quiz, and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was late for a conference. she felt depressed and frustrated, because she failed to be a perfect girl without any mistakes.

i was surprised to hear that for i thought she had every reason to be confident. however, the expectation of perfection has become a burden to her. i told her no one could be perfect and i suggested she find her own position.

in fact, people are so eager to be perfect that they demand too much of themselves. they want to be special and unique, and they want to have no defects or weaknesses. however, we can never avoid mistakes and errors. it’s impossible for us to be a superman or a superwoman. no matter how successful we are, there are always some flaws. if we hold that everything should be perfect, we would be overcritical.

my friend now has changed her attitude. she accepts her shortcomings but still keeps a positive outlook. she is even more active and doesn’t allow the mistakes to hinder her pursuit of excellence. and i think that’s the way we should be!that’s all. thank you!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她是一个聪明可爱、乐于助人的女孩。作为我们的年级长,她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很出色。在很多人眼里,她是如此优秀,近乎完美了。但有一天她却告诉我,她很迷惘和自卑:周围的人都认为她很优秀,完美无缺,可以对付任何事情;而她想得越多对自己就越是失望。她发觉自己远不够完美。上周她的法语测验考得不理想;前天,一个会议她又迟到了:很多事情做的不尽完美,这让她很是灰心丧气。

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很惊讶,我原以为她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充满信心。然而,对完美的期望却变成了她的负担。我告诉她,没有人可以完美无缺的,她应该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实际上,人们有时过于追求完美而且期望的太多了。我们想要特别,想要独一无二;又想要没有缺点没有弱点。可是,人是无法避免错误的,有谁能成为超人呢?无论你多么成功,总是有一些事情不够完美。如果我们坚持要完美无缺,那只能是一种求全责备。

我的朋友现在已经改变了她的态度。她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但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她没有停止追求,反而变得更为积极。我想这正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推荐完美主义心得体会三

喜欢武志红的书,几乎每一本都买了都看了,在我的书架上占了一排,不过这一本却是我最喜欢的。书读了一个星期,读得慢是因为舍不得太快读完。其实打开每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都想要好好的品味,慢慢的去读,可是多数书却会让你感觉读得太慢,简直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吧。读完之后,我还想去读第二遍,不过要等一年或者两年。

书名起得有点绕嘴,也许改成“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更顺溜一点,不过以前看过一本《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为了避免重复才只好这样了吧。书越出越多,好的书名也不够用了。这本书算是武志红的早期作品了,这次看到的是再版。一般作家第一本书往往写得一般,因为没有经验,有了第一本的自信,接下来的两三本,往往是一个高峰,前半生的积累在这里喷涌而出,往往成名作都是早期的作品。

心理学的书没少读,不过真正的精品不多,能够值得我们慢慢读,甚至反复读的精品,简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遇到一本,心情就好像看到窗外春暖花开的景色一样,非常温润。

我们都知道自己不完美,可是却并不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我们认同的自己往往是另一个自己,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矛盾冲突纠结困扰,这就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我们的缺陷,认同并接受了有缺陷的自己,我们的内心就和谐了。

书里面还深入地介绍了悲伤、愤怒、恐惧、内疚这些问题的心理根源,其实无论什么心理问题,根源都是在我们的童年,都可以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因为我们的心理模式在我们的童年形成,长大以后就不会再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身上每一个问题的根源,寻根究底,都有童年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问题越严重,根源就越深。那么能不能不让我们的孩子受伤,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童年呢?

那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伤害就没有成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童年,爱得太少,可能会有分离伤害,爱得太多,可能会有吞没伤害,所以我们只能避免给我们的孩子严重的伤害,却不可能给他们一个没有伤害的人生。

我们都是带着伤口成长起来,心灵的伤口就好像身体的疾病一样,你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疾病,健康只是让你避免重大疾病罢了。从小一点毛病都没有,在保温箱里面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了疾病,往往就无能为力了。

不过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心灵创伤,都不是无可救药的,都有治愈的机会和可能,除了偶然,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可以通过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新经历和思考自己的童年,等等方式,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童年,认识自己,从而平复自己的创伤,去开始新的生活。

推荐完美主义心得体会四

慈母情深课件完美版

《慈母情深》一文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一位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孩子买书的事,给大家分享了慈母情深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⑴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⑵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⑵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⑴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⑵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如:

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推荐完美主义心得体会五

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们的思想“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个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学者之一——卢梭,就认为,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后,才有了贫富之分,社会上才出现了不平等,一切风俗道德败坏也随之而来。国家又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因此,他主张回到“自然状态”——人类社会初期的那种纯朴、善良,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去。

法国启蒙运动直接促进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及造就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对启蒙学者的思想的极端成份、激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卢梭虽然认识到了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也喊出了回到“自然状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始形态)中去的口号,但他并不主张在现实社会里完全废除私有制,而只是主张均衡贫富,实行小所有制。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则不同,他们要在现实社会里也完全的、彻底的消灭“私有制”。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至古以来就有着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和崇景的思潮。在中国有孔子的“大同社会”,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等等;在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等等。近现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只不过是这种思潮伴随着西方在近代的复兴,所引发的各种激进思想、激进运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彻底的发展。只是,它既然诞生在近代西方的土壤里,自然有着其特有的形态——社会主义。

在启蒙运动稍后,欧文接受了启蒙学者反对私有制的极端思想,并在他所领导的新拉纳克棉纺厂做社会主义的实验。欧文及欧文的追随者是在1827年被称之为社会主义的。但是欧文毕竟只是一个实践家——他通过实践的方式实验着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理论。建立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则交给了马克思。

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武装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因此,他将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即有理论根据的社会主义,而不象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只是“空想”、而没有理论根据。当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只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中的一支——但也是长的最大的一支。

何谓历史唯物主义呢?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应用经济基础(物质因素)决定上层建筑(表现为精神因素)的观念,来分析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的交换(经济基础)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一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精神因素)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物质因素)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精神因素)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物质因素)中去寻找。”

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马克思又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武装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他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即由经济基础的两种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对立、斗争所引发的经济基础的变动,带动着上层建筑随之变动,从而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按照矛盾的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辩证规律而不断发展、变动。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相结合又构成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不像古代的原子论者和十七、十八世纪的机械论唯物主义者一样,是一个哲学性的唯物主义。而只是经济基础(物质因素)决定上层建筑(精神因素)的经济决定论思想,及物质能动性相结合构成的一种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应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而不是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模式进行发展和完善,丢掉其空想成份、将它置于现实可行的基础上的学说。因此,马克思的学说从本质上讲更应该是一种历史学说,而不是一种治国安邦的学说——即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学说。

历史学说和治国安邦的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历史学说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来阐述某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而治国安邦的学说则不同,它是从分析现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弊端入手来寻找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和措施。空想社会主义虽然看到了现有社会所存在的弊端,也在寻找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具体的措施。而只是通过幻想在空想未来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的理论只是从历史的角度,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论述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所幻想的理想社会的必然实现的一种历史学说。而没有丢掉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的空想成份,把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治国安邦的学说。这是各国的共产主义领袖们——列宁、毛泽东、铁托等,在利用他们的导师的理论夺取了国家的政权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他们的国家的根本原因。——毕竟,他们的导师只向他们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却没有教他们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他们在具体的治理他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时,不知不觉的都回到了他们的传统的“治国模式”。社会主义苏联只不过是沙皇俄国的再现,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如此。

事实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片面的。诚然,经济是任何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但是,马克思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却将它忘记了;马克思也十分推崇辩证法,在这里却也不会应用辩证法。我们在这里可以用他的这两个观点来反驳他的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因素确实是任何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它之上、必须与它相适应,但是上层建筑却有“主观能动性”,它能积极地、主动地改变它的经济基础,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它的经济基础;另外,也正因为经济因素是基本因素、基础因素,所以上层建筑要比它更重要、更高等,这就尤如动物是人类耐以生存的基础,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要比动物更高等、更重要一样。

事实上,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任何方面都会对它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分析社会的发展变化应尽量的、全面的考虑到决定它的所有因素,特别是那些更为重要的因素——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即使能够实现,它也不是经济基础消极地、被动地决定的产物,而是上层建筑积极地、主动地争取的结果。启蒙学者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国”等思想,以及马克思本人所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都是上层建筑积极地、主动地追求美好社会的表现。

现实已表明,马克思的预言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按他所预料的那样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是在落后的俄国及中国等国得以实现。并且,这些国家所实行的也不是马克思本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而只不过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国有制而已。

社会主义为什么是在落后的俄国和中国等国得以实现,而不是在它的发源地——西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是集权制国家。集权制国家的特点是国家的权力要大于人民的权力,或者说是“国强民弱”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袖,而不是人民。在这样的国家里,只要国家的领袖相信共产主义、愿意实行公有制,国家是有足够的能力剥夺他们的人民的私有财产,并将其转化为国家的财产的。而在西方则相反,西方国家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人民的权力要大于国家的权力,是“国弱民强”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而不是领袖或国家。但实行公有制则意味着国家要剥夺人民的私有财产,因此是很难得到他们的人民的赞同的,所以社会主义是很难在西方国家实现的。另外,这些国家当时正受到西方文明,这样一种与他们本国的文明存在很大差异的文明的强烈冲击,因此在短期内最适合接受一种既属于西方文明,同时又反对西方文明的思想。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一种思想。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伴随着西方的向外扩张而被传到这些非西方国家的。由于社会主义具有强烈地反资本主义情绪,而这种情绪很容易上升为反对整个西方文明——因为在社会主义者看来整个近现代西方文明就是由资本主义创造的,所以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口味。再加上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领袖们的艰苦努力,及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殊形势,才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得以实现。

这些国家为什么又只实现了公有制,而没有实现马克思本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呢?我认为,这不能怪各国的共产党领袖。因为,这些共产党领袖都是非常虔诚的相信他们的导师的理论的,都是真心实意的想实现他们的导师的理论的。而只能怪他们的导师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丢掉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空想成份,没有把社会主义发展成一种治国安邦的学说。这些空想成份是不可能在现实社会实现的,因而需要各国的共产党领袖在实际治国中与现实结合起来,去创立自己的社会主义。然而问题在于,政治家们需要思想家们为他们提供治国思想。因此,这些共产党领袖都只能从其受到深刻影响的传统中去寻求治理国家的思想,尽管他们本人是不情愿的、无意识的。这也就是,社会主义苏联与其说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不如说它更象传统的沙俄帝国;社会主义中国则更象传统的大清帝国的根本原因。但是公有制却不同,公有制只是意味着财产归国家所有,而不是归哪一个人所有,是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

现在看来,马克思当时所看到的预示着资本主义正在走向崩溃的各种危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诞生初期的阵痛而已。现今,资本主义反而越来越稳定,这恰恰说明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这样,社会主义不就真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闹剧了吗?马克思用了一大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各国的共产党领袖真心的相信这些理论、想实现这些理论。但是当他们通过艰辛努力终于取得了国家的政权、准备实施他们的导师的理论之时,方才意识到他们的导师的理论只是一种历史学说,缺乏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因此,他们只能无意识的从其受到深刻影响的传统中去寻求治国安邦的思想。当他们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的继承者终于认识到了这一切之后,又不得不转而向西方国家寻求治理国家的思想。

其实也不是这样,而只是说社会主义要想真的取得成功的话,它就必须丢掉其中的空想成份,发展成为一种解决社会弊端的治国安邦的学说。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社会主义真的成了一种解决社会弊端的治国安邦的学说的话,它很可能会丢掉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会那么美好了。我要说的是,如果治国安邦的学说必须丢掉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话,我就会反对社会主义,并且也会认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事实上,我认为我所理解的治国安邦的学说没有丢掉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我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也赞同社会主义。至于说社会主义成了治国安邦的学说就不会那么美好了。我则认为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因为一种解决了所有社会弊端的社会本身就是最美好的。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那种绝对完美的社会,而只能尽量的努力趋近这个目标。因此,我们也不能指望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只能希望在现实社会中尽量的趋向于完美。

那么,何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定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美好社会。”因为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崇景和向往。并且它继承了启蒙学者的激进思想——他们认为社会的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美好社会才能实现。因此,这应该是所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思想必须遵守的共同标准和最核心思想。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实现了公有制,但是并没有消除社会的诸多弊端,并且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而只不过实现的是生产资料的国有制。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人们通常会用这样的理由来反驳公有制从而反对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国家里,企业是属于公家的或国家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员都不会为真心为企业效力,反而常常会“以公给私”,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在私有制国家里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私有制国家里企业是属于个人的,既使职员不会自愿的为企业效力,但是企业的所有者一定会为企业效力,从而可以用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约束职员的行为迫使其也为企业效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又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它的利益在整体上就是国家的利益。因此,他们认为公有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这种观点是经不起辩驳的,因为对国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常常是那些有几十、几百万人的大企业,在这样的企业里,私人老板是根本不可能监督到每一个人的。对于企业的一般职工来说,企业是属于公家的或哪个私人老板的都一样,反正不属于他们自己的。因此,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以公给私”的。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公有制企业并无差异。所以,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企业搞得不好,并不是由于公有制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它们的企业管理制度都是传统的官僚制度的延续,这种官僚制度具有很多的惰性。比如,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等。

另外,我们知道,在人类史上最大的私有制形态是君主制国家。为君主制辩护的人们也常常用这样的理由:他们认为在君主制国家里,由于整个国家是都属于君主本人的,因此他们当然会为自己的国家尽心尽力。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在君主制国家里更多的是那些只知贪图享乐的昏君。因此,并非财产属于自己的,自己就会珍惜,而是和人的素质有关。对于那些素质高的人,他们会把整个国家的利益当作个人的利益。对于那些素质低的人,他们的利益只是自己个人的享乐。我们将私有制形态从国家下降到企业,道理也是这样。

因此,说私有制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公有制有碍于社会的发展是没有道理的。真正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的,其实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而是那些素质高的人。问题在于,私有制会阻碍素质高的人的成长。因为,实行私有制就意味着一个人不论其素质是高,还是低,都能够理所当然的继承其父母的基业。假如,一个素质高的人出生于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就意味着其先天环境将非常不利于他的成长。相反,一个素质十分低下的人如果出生于名门望族,则意味着他不需要通过任何努力就能够成为名门望族。更严重的是,在私有制国家里,通常会形成许多维护名门望族的利益的制度,这些制度会极大的阻碍那些出生寒微的人的成长,尽管这些人很可能会很有天分。人们之所以提出公有制,其实正是为了解决私有制的这些弊端。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得以兴起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发展到如今的人类社会史,看作是一部血缘治国与能力治国相互斗争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初期,血缘关系是比较淡薄的。父母将子女养到一定程度就会抛弃他们,让他们自由成长。因此,当时的情况是那些越强状的、越有能力的人越能在众人之中取得支配地位。因此,当时是遵循达尔文的“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进化原理的,实行的是“能力治国”。

但是,由于人类初期的自然环境也是较恶劣的,因此当时的人类更需要的是团结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来对付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在当时,加强血缘关系是加强人类团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血缘关系反映的是人类繁衍网络的网络关系,是一种能非常自然的形成的基本关系之一,加强血缘关系自然就能加强这个网络的团结,从而加强人类的团结。因此,人类初期也是血缘关系逐渐加强的时期。

人类血缘关系的加强,是通过逐渐确立财产继承权和社会地位的继承权,这两大措施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逐渐确立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或社会地位(官职、权力等)的权力的方式加强的。我们可以将国家允许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并通过各种法律措施、政治措施等保证其实施的社会称之为血缘治国的社会,并将这些措施统称为“血缘治国”。因此,人类的初期也是血缘治国逐渐战胜能力治国的时期。

血缘治国的加强和实施,使得有才能的、创立了极大基业的人,在其生后自然的将他们的基业转交给他们的子女,而不是转交给和他们同样有才能的。然而问题在于,人的能力并不具有遗传性,它是变异的产物。并不是越有能力的人,其子女也越有能力。因此,当一些能力低下、只知贪图享乐的人继承了他们的有能力的、创立了极大基业的父母的基业之后,由于他们没有能力及素质的低下,不能管理好其父母的基业,因此他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创立的基业不可避免的会败落在他们的不孝子孙手里。

与之相反,那些出生寒微、但却颇有能力的人,他们则能够在社会环境有利于其发挥才能的条件下通过艰苦努力逐渐创立起自己的基业。然而,由于他们生活在血缘治国的社会里,通常也会遵循血缘治国的原则,将其基业转交给其子女。这样他们的家族也逃脱不了败落的命运。这实际上是家族和血缘治国的国家兴亡的根本规律。当然,如果社会环境不利于他们发挥才能,他们则只能终生苦其生不逢时、人生不得志,而痛苦的死去。

因此,血缘治国是有一个顶点的,当它达到顶点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毕竟,人类总体上还是必须遵循达尔文的进化规律——“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因此,只有那些在血缘治国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时侯,能够迅速转变的国家(家族也是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兴起,并对那些没有迅速转变的国家构成压力迫使其也转变过来。这样,能力治国又会逐渐取代血缘治国。

血缘治国的顶点在中国是西周社会,在西方则是梭伦改革前的雅典(后来的中世纪欧洲的浓厚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外族入侵带来的,而不是血缘关系的复归)。那时,子女不仅可以理所当然的继承其父母的财产,还可以理所当然的继承其父母的社会地位。但是,在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之后,除了帝王将相,一般人都不能直接继承其父母的社会地位了;在西方经历了梭伦改革之后,这种直接继承父母的社会地位的权力也被消除了。尽管父母还是可以对其子女提供很大的间接帮助。但还是普遍的保留了子女继承其父母财产的权力。

如果我们将子女具有直接继承父母的社会地位的权力的制度称之为政治私有制,而将子女具有直接继承父母的财产的权力的制度称之为经济私有制的话,那么,现今的世界普遍所存在的只是经济私有制。

其实,所谓的私有制不是指别的,不是指财产或社会地位归哪一个个人所有,但不能转让给其子女的个人私有制。而是指建立在财产继承权或社会地位继承权基础上的家族私有制。因为,如果财产或社会地位仅归个人所有,而不能转交给其子女的话,这种私有制在其所有者的生命结束的时刻也就结束了,而不可能得到发展壮大。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公有制,我们将发现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因为,这些国家都存在财产继承权。而只不过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国有制吧了。

随着政治私有制的废除,血缘治国也受到了极大削弱。但是,经济私有制还是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的。因此,只有连经济私有制也消除掉,并在实际治国之中尽量的削弱父母对子女的间接帮助。让每个人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各自的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而废除经济私有制,就只能实行公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但不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是必然会胜利的。事实上,社会主义的兴起正是这种发展趋势在近代西方的反映。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并不会象马克思所说的必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才能得以实现。因为,私有制早在血缘治国达到顶点之时就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只是由于历史惯性的作用——一种在先前历史的某阶段兴起的事物,它不可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一下子消除的一干而净,而只能一步一步的消除,并且越是那些重要的、根本性的东西其惯性越大——它才维持到现今。消除私有制的可能性,取决于这种惯性的大小,及消除因素的强度及持续的时间和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私有制的惯性无疑是很大的,但是由于削弱它的因素(它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早在中国的西周时期、西方的梭伦改革前期它就存在了,并且那时给了更大的打击——政治私有制比经济私有制更重要。因此,消除私有制在现今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当然,由于东方国家是“国强民弱”的国家,西方国家则是“民强国弱”的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在东方要比西方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也是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俄国和中国等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只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消除血缘关系所残留下来的经济私有制为核心任务的运动。但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充满了太多的空想成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实际上是空想主义的失败。当然有人会说,你前面不是说过这些国家实行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吗?这里怎么又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归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呢?我认为,正因为如此,所以更增加了马克思的悲剧性——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悲剧到了根本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由于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公有制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尽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了,我们还是必须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当然有人会说,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了,我们再到哪里去实现社会主义呢?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保存了,尽管也在私有化,但国有企业毕竟还是国家的命脉。另外,中国现今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中国至从鸦片战争之后就一直处于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时期。中国是一个具有伟大文明的国家,其文化自有其内在的优秀成份,是非常有可能和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创立出一种比现代西方文化更优越的文化的。再加上社会主义这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因此,现今的中国实际上可以将三种伟大的精神——现代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融合起来,从而创立一种伟大的新型文明。当这种新型文明创立出来之时,中国也就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让我们为这种新型社会主义的到来而共同努力吧!

推荐完美主义心得体会六

31、国富则民强,则可立于不败之地。

32、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

33、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34、怎能不爱您啊,我的祖国母亲。

35、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36、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3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38、一堆沙子是松散的,但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39、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就应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持续住自由的。——林肯

40、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

41、我离不开您,就像天空离不开大地。

4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43、盛世中华,和平统一。

4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华罗庚

4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46、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47、巨龙腾飞,和谐统一。

48、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匈裴多菲

49、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50、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5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53、建立卫生镇村,共建完美家园!

54、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55、搞好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56、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57、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58、笑看江山今朝醉,繁荣河山今日美。

59、国泰民安,共享盛世。

60、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