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 孟子语录读后感(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1:28:32 页码:8
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 孟子语录读后感(9篇)
2023-01-06 01:28:32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孟子》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轲

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孟轲《孟子》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7、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孟子

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轲《孟子·告子下》

1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15、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轲

16、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孟子

17、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孟子》

1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1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孟子》

2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2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2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

2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轲

27、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孟子

2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29、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3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31、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孟轲

32、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

33、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3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35、人无廉耻,王法难治——孟子

3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轲

37、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

38、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39、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孟子

4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41、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篇》

42、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孟子

43、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孟子》

4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4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孟子·离娄篇下》

46、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4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8、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孟子

4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50、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孟子

5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轲《孟子》

52、志,气之帅也——孟子

53、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孟子》

54、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轲

55、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

5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

57、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孟子》

58、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5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

6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

6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

62、告子上食色,性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孟子》

6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孟子

64、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轲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轲

66、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67、夫志,气之帅也。 ——孟轲

68、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孟子》

69、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70、离娄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

71、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孟子》

72、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孟子

73、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孟子》

74、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7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76、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77、告子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孟子》

78、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

79、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8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孟轲

81、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82、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

83、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孟子》

84、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孟子》

85、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轲《孟子·离娄上》

8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轲,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识见令人敬仰。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p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正确答案:b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答:靠近、于是

3.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正确答案:b

4.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正确答案:c

5、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6、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答: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不学诗,无以言。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9、礼之用,和为贵。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有教无类。

2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9、听其言而观其行。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7、刚毅木讷近仁。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1、不学礼,无以立。

5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5、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6、巧言令色,鲜矣仁。

57、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5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下是由名言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孟子和孔子的读书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6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5、(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6、过,则匆惮改。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8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8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9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97、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9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0、巧言乱德。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被称为论辩的典范之作。

在孟子和齐王这段经典对话中,偷换概念是他诡辩的手段。

二人对话时,孟子说到齐王的政治理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认为齐王的理想,是缘木求鱼。并举小国邹国和大国楚国对垒为例,问齐王,邹国胜利还是齐国胜利!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楚国必定胜利。

对话是这样的: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王曰:“楚人胜。”

接下来,孟子说:“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久,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小的少的弱的,自然是打不赢大的,有九个方圆千里的诸侯国,齐国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齐国只是一个千里之国,要想以一个千里之国,来打败八个千里之国,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孟子偷换了概念。

前面论述的话题是,邹国和楚国的对垒,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而后面论述齐王不能推行“霸道”,否则会失败的时候,却是例举“八个国家的集合”对一个国家——齐国,邹国对齐国,是小国对大国,而孟子讲述的“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里“一”是齐国,“八个”“ 方千里者”等于“一”,二者概念完全不一样,邹国对楚国是:1对1,后面的“一服八”是1对8,这里实际是8个诸侯国之和,对一个诸侯国——齐国。

齐王忽略了8=1的差异,不知不觉进了孟子圈套。于是曰:“吾昏,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于是孟子得到了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于是开始宣传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张!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大悟刘祖富编纂

【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文公与之处[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这里指走到。[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3]与,给。处,住所。[4]衣,穿。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5]屦(jù),草鞋,麻鞋。[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7]耒耜(lěi sì),古代的农具。【原文】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3]。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4]!”

【译文】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之道。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第一部分:记述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注释】[1]学,第一个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是动词,学习。[2]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3]贤者,指古代的贤君。并,一起。饔(yōng),早饭。飱(sūn),晚饭。饔飱,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治理天下。[4]厉民,使人民困苦。自养,供养自己。恶(wǖ),哪里。

【原文】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1]?”曰:“冠。”曰:“奚xī冠?”曰:“冠素[2]。”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3]。”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4]?”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xiè器者,不为厉陶冶[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7]?”

【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害。”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注释】[1]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2]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3]害,妨害。[4]釜,锅。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烧火做饭。[5]械器,指农具、炊具。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6]舍,旧注“止”,只。[7]纷纷然,忙碌的样子。惮,怕。

【原文】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2],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3]。故曰:或劳心,或劳力[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5]。”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去做。”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边种地边治理吗?有统治者干的事,有被统治者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孟子揭出许行言行的自相矛盾,论述了社会必须分工的道理,从而初步批驳了许行等“亲耕”的思想。但他为阶级压迫寻找理论根据,应该加以批判。

【注释】[1] 大人,这里指统治者。小人,这里指被统治者。[2]所为,所做的东西。备,具备。这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行业所生产的东西。[3]路,奔走于路,疲于应付。[4]劳心,指使用脑力劳动。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5]食(sì),给人东西吃,即供养。通义,指一般的道理。

【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2]。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3]。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4]。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5],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yuè济jǐ漯tà,而注诸海[6];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shí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注释】[1]平,平定,治理好。[2]登,成熟。[3]交,交错。中国,中原地区。[4]独,独自,暗自。举,推荐。敷,治。[5]益,传说中虞舜的臣子。掌,管。烈,放大火烧。[6]瀹yuè,疏导。注,动词使动用法,使……流入。[7]决,打开缺口,导引水流。

【原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2]。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4]。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5],辅之翼之,使自得之[6],又从而振德之[7]。’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慰劳百姓,使他们归附;纠正他们,是通过“教”来纠正;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第三部分:列举尧、舜、禹、稷、契等治洪水、驱禽兽、教稼穑、教人伦,不暇亲自耕种,证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用“史实”批驳了“亲耕”思想。

【注释】[1]后稷,名弃,周的始祖。树,艺,种植。育,生养,指得以生存繁衍。[2]人之有道,意思是关于做人的道理。逸,安逸。[3]有,通“又”。契,唐尧的臣子,相传是商的始祖。司徒,掌管教化之官。[4]义,指君臣间礼义之道。叙,指尊卑之序。[5]放勋,尧的号。劳之,指慰劳百姓。匡之直之,指使百姓正直。[6]辅之翼之,指辅助百姓。自得之,自得其善性。[7]振,通“赈”,救济。德,名词用作动词,指对百姓施加恩惠。

【原文】“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为己忧[1]。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2]。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君哉,舜也[4]!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5]!’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译文】“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高大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第四部分:突出尧舜“以未为天下得人为已忧”的事例,论证劳心、劳力分工的重要性,进一步批驳了“亲耕”思想。

【原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々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yīng,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译文】“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蛮夷的,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没有人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们兄弟拜他为师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弟子们服丧)三年后,收拾行李将要各自回去,走进子贡住处行礼告别,相对痛哭,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在祭场上搭了间房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来的某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礼节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老师的人品)如同经江汉之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一般,洁白明亮得无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现在,那个话语难听得像伯劳鸟叫似的南方蛮子,攻击先王之道,你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差太远了。我听说“(鸟雀)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的,没听说从高树迁下来飞进幽暗山谷的。《诗经鲁颂》上说:“征讨戎狄,惩罚荆舒。’周公尚且要征讨楚国人,你却还向楚国人学习,也真是不善改变的了。”

第五部分:责备陈相等背弃师道而学许行为不善改变。

【原文】“从许子之道,则市贾jià不贰,国中无伪wěi[6];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8];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9]。或相倍蓰,或相什百[10],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11],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12]?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13]!”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场上的价格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第六部分,论述事物间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等的“同价”思想。

【注释】[1]皋陶(gāo yáo),传说中舜的司法官。[2]易,治,指种好田。[3]则,效法。荡荡乎,广大辽阔的样子。[4]君哉,指得人君之道。[5]巍巍乎,高大的样子。[6]贾,“价”的古字,价格。国,国都。伪,欺诈行为。[7]或,句中语气词。 [8]相若,相同。[9]不齐,不一样,不一致。情,本性。 [10]或,无定代词,有的。蓰(xǐ),五倍。什,十倍。[11]比,平列。同,等同。[12]巨屦小屦,旧说指粗糙的鞋和精细的鞋。[13]相率,彼此带领着。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的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玩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呀!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填空。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孟”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

(2)孟母一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____。

2.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五自然段:____________

3.孟母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呢?

答案:略

解析:

1.(1)孔子,孔丘;孟子,孟柯

(2)城外公墓的旁边;城里一个市场的旁边;学堂旁边

2.孟母一迁;孟母二迁;孟母三迁

3.孟母认为周围的人的品行对孟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她要择邻而居。

[孟母三迁阅读题答案]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八

(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三) 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录

(七)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八) 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十一)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十二)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十三)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十四)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十五)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十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十七)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十八)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十九)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二十)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二十一) 其进锐者,其退速。

(二十二)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十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二十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十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十六)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二十七)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二十八)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二十九)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三十)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三十一)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十二)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三十三)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三十四)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三十五)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三十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十七)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三十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十九) 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四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十一) 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十二)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四十三)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四十四)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四十五)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四十六)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十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四十八)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四十九)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五十)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五十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五十二)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五十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五十四)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五十五)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十六)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五十七)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描写孟子语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九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原文翻译: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回答问题: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6.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7.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靠近、于是

6.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7.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