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国质量心得体会和方法 中国质量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8:38:36 页码:10
大国质量心得体会和方法 中国质量心得体会(四篇)
2023-01-06 08:38:36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大国质量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古语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开篇质量时代详实阐述了德国质量、日本制造以及英国作为“钢铁之城”、“刀具之都”的兴衰成败,诠释了“国因质而强、企因质而兴、民因质而富”的潜在哲理。无论是对顾客、职工、所有者、供应方或社会,提高质量的重要性都可见一斑。

“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2017年10月18日,在我党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质量第一,质量强国”首次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如约瑟夫.朱兰所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的最有效的武器。”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成功转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一大重要命题。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离不开质量这一重要纽带。质量俨然成为强国之基。那么,如何拥有卓越质量呢?其一为标准,其二为法制。

天下规则部分重点论述了“得标准者得天下”。从南亚印度作为棉花制品的高销量国家到英国珍妮纺纱机发明后一度沦陷为原料产地进而导致大批民众失业、很多财富流失,从亨利.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作业标准的提出、制定到将质量和标准化融为一体,从起初中国电信行业的薄弱到如今5g标准的参与制定,中国在国际标准的话语权从无到有并逐步提升,中国标准和标准化已在路上。可是,光有标准还不够,标准的践行需要法律的制约。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贸易丛林中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从来都不是依靠道德的约束能够遏制的。正如明朝改革家张居正所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制的健全和践行是供给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要素。就目前我国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来说,两弹一星的成功试验、北斗定位系统的首次应用、航天事业的日益发展到中国高铁走出国门、4g到5g通信技术的参与、自主研发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历史成就,足以令我们沾沾自喜,但类似武夷山公馆大桥、手机爆炸等食品安全问题、质量门事故的频频爆发更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些质量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法律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以及有法未依、执法不严等更严重的问题。

就入职以来,我了解到国产轻轨列车以世界一流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等诸多优势拿下亚欧美多国的出口订单,即使我国地铁事业起步较晚;苏州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制定严格的作业标准流程以保障地铁列车的高质量运行,即使长期亏损运营;地铁工作人员恪守每一标准细节竭力为乘客营造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环境,即使同样的事情做过不止千百遍。就通信正线一工班前辈们兢兢业业的维修,对每一个微不足道但却至关重要的通信设备的养护,从35℃的高温作业到无声屏障下的ap天线加固,从白天骑河到三香广场16个站共计32个设备房包含的数个pis、cctv、电话等系统的若干设备的养护到夜间轨行区徒步行走数千米的区间半年检,从ups系统版本过低进而升级改造到功率模块返厂深度清灰、增加功率模块后系统不兼容导致的误报警和及时通复,点点滴滴何止如此。这一切,都为了质量,得益于质量。但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地铁事故存在且真实发生过。究其根本,除了主观原因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略。因而,对质量的追求不应有终点。

正如片尾所述:今日,质量的内涵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祖国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提高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中国,也为世界人民的完美生活做出贡献。我想: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到城市轨道的高质量运营离不开每一位地铁工作人员的努力--经过提升质量,给乘客供给一个更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服务。对于我们每一位地铁工作人员来说,事无大小,事无巨细。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更新的技术,更坚实的追求,更有效的管理,更强大的品牌,更卓越的质量,这些就是未来发展的话语权。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质量的提升,无论是对顾客、职工、所有者、供应方或社会,都定是百利而无一害。质量建设,国家在行动,地铁人在行动,你行动了吗?

2022大国质量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有幸观看了纪录片《大国质量》,深感震撼,影片用全球视野讲述了多个世人追求质量的众多鲜活故事、剖析古今中外质量管理的一些生动案例,充分诠释质量为国之根基,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应对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日,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如何做好质量提升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有靠质量优、价格低、服务好才能赢得顾客的厚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理念,在平常的实际工作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工作实践经验,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充实自己,把好质量关,提高这种意识。

其次,提高质量意识,就要提高每个人的意识,特别是一线实际操作的人员,而不单一性的认为质量就是质检员的职责,一个新的产品下来以后,对该产品工艺,质量经过确认制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然后把这个标准下达给每一位员工,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及反之的危害,同时与员工沟通让其明白现有市场的情景及同产品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让他们脑海中始终绷直一根弦。真正从心理上接收质量与效率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再次,提高质量意识,更要从现场实际操作中监控好,特别是每一道流水线的检验及重岗人员,把制定的标准贯穿并像烙印一样刻在脑海中,让大家真正明白为什么这做不这样做会怎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结合现场对员工进行不间断的关于质量方面得培训学习,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与看法,让员工融入其中,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并一齐找出解决的办法,把员工的职责心与进取性充分发挥调动起来。

2、充分发挥质量奖励作用

大力宣传公司各项质量改善先进个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对优秀项目和个人给与相应的奖励,树立卓越绩效标杆,鼓励全员创新改善。

3、开展质量安全预警性抽查

经过安全预警性抽查,帮忙公司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发出安全警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消除安全隐患。全面夯实我公司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质量,是企业永恒不衰的话题,也是企业创造未来明天的金钥匙,仅有搞好质量管理,才能创百年企业。

2022大国质量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大国崛起》中所谓大国是指葡、西、荷、法、英、俄、美、德、日九个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它们都是“以血腥积累资本”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无一不带有侵略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葡萄牙与西班牙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它们也最早从事黑奴贸易,从中获得了暴利,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掠夺了无数的资源,将美洲广袤的大地变为他们的殖民地,使得至到今日拉美文化仍然折射出葡西文化的影子,但是葡、西着实是输了,输在了落后的封建制度上,掠得的大量资源被皇室挥霍,资本主义并未获得充分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葡、西也不能算是大国。

商业文明的代表荷兰,在不知不觉中崛起了,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荷兰取代西、葡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荷兰人通过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来进行国际竞争,这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商业头脑。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过贸易垄断的方式,累积了大量财富,简直称得上富可敌国。荷兰还占领了很多殖民地,连我国的台湾也曾落入他们的魔爪,直到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出现才扭转局面。

然而法兰西的崛起打破了荷兰人的美梦。在路易十四的权杖下,法兰西迅速成为一个封建强国,但是此时在海的另一边,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优势,1688年光荣革命产生的《权利法案》,使英王沦为资产阶级的工具,在英国,议会至上。法兰西在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专制统治下,看似强大,其实早已软弱无力。于是英法七年战争充分显示了工业文明的优势,法军溃败,英国成为“老大”。经过百余年的经营,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此时的世界,葡、西、荷早已显得微不足道了,世界舞台主要是英法两国之间的争斗。

当法王路易十六热心帮助北美殖民地独立于英国之后,法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1789年7月14日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欧洲封建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路易十六无奈地悲叹:“是卢梭毁了法国”,只能走上断头台,得到查理一世的下场。西欧各国封建势力(包括资本主义的英国)纷纷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法国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丹东到罗伯斯比尔都接二连三地被推上断头台,直到一位伟大将星——拿破仑的出现,法国大革命的果实才得以维护,拿破仑凭借出色的才能,以及资产阶级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拿破仑帝国不仅打退了封建势力的入侵,还四处扩张,使之盛极一时。

其实法国大革命如同英国光荣革命一样,都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是历史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它们的发家建立在侵略之上,但它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做出了贡献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归根结蒂是人类的生产力的进步,而思想文化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至于继英法之后,主要是美、德、日、俄等强国,它们也无一不是继承了英法的变革精神。

德、日、俄是三个封建残余比较多的国家,它们在以后发家的过程中无一不吃过“封建”的亏,只有美国与封建界限划分得清,这可能是美国至今仍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一个强国,其经济实力强自然不必说,可是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它们的文化竞争力也很强,它们之政府对科技及教育的重视也是它们能成为大国的原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德国的洪堡大学,那么多震古烁今的伟(名)人,例如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均出自该校。德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德意志民族成为一个“盛产诗人与哲学家”的民族,但是普鲁士的封建残余及军国主义传统却使德国两次挑起世界大战并“两败涂地”。日本也有相似的经历。

大国的发家史看似很曲折,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国家只有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才,有机会成为所谓大国。

2022大国质量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记得以前学生时代,一上中国近代史,我就逃课,有关这方面的图册一本也不买,原因是感到这门课的内容悲惨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真是太伤自尊了。不仅如此,在国人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深藏着一种强烈的"悲情情结",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泪讲述着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历程,同时,还在义愤填膺地谴责西方列强的野蛮无理。这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世界观。央视正在热播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评,我认为关键之处就是,正面叙述了被我们称为西方列强的国家崛起的过程,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会有"悲情情结"

中国的近代史有那么多"悲情情结",起源于中国自康熙以来紧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撞开、中国人天朝大国的桃园美梦被它们的大-炮轰开之后。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重农业轻商业,重陆地轻海洋,重防守轻进攻,自给自足,这使中国完全可以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解决自我生存问题。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国人始终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开化的,把东边的民族称为夷,西边的称为戎,南边的称为蛮,北边的称作狄,全部都带有贬低蔑视之意。

这样一个向来是恩施天下、极少冒犯别人的大国,自184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前后被西方强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将自己的领土暂时地或永久地划归外国,赔出近20亿两白银,海关也几乎交由外国人管理。这的确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忘记的屈辱历史,特别是中国几乎从没主动地去惹谁却无辜遭受此惨祸,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随着腐朽、没落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被列强连拖带拉、连打带压地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国人心中长久地沉淀下来。

少讲"悲情",调整历史观

"悲情情结"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到底怪谁呢?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伤地述说着那段悲惨的经历、控诉西方列强的暴行,还是更深层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进程,总结那段历史的教训呢?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生机勃勃的西方与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之间是绝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条约可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这都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又无法更改的规律。

对于这个问题,伟人已有高论。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旧中国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英国的暴行破坏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主席说:"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西方产业革命后,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愚昧的闭关自守政策,不思进取,因而既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历史绝不能忘却,可该记住的不只是曾有过的辉煌或遭遇的苦难,最主要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历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别人当初不该做什么,而应是自己当初为何没有做,为何不抢占历史先机,事先成为世界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镜,校正中国今后发展的路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