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 上善若水的心得(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2:22:08 页码:7
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 上善若水的心得(6篇)
2023-01-06 12:22:08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善良是宽容。

作家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是啊,高尚的紫罗兰不把人心险恶放在首位,宽恕了无情的脚跟,用自己的芳香打动了麻木的脚跟。脚跟苏醒了,感谢紫罗兰的高风亮节,从此做到了脚下留温柔之情,空中扬文明之风。宽恕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善良是感恩。

老子的《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总是相依相伴,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你从反面看,你会记仇;如果你从正面看,你就会感恩。感恩是回报,是给予。给,就是一种舍,我们在给别人的时候,就是在舍自己的某些东西。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善良更是理解。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与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际交往中需要理解,理解是相互的。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说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那就是因为它存在这样的能力了——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你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自己最在乎、最亲密、最爱的人的理解与信任。得到别人的理解是一件幸福的事,而被别人信任则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被理解与信任是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理解,是一方沃土,以其深厚孕育着绿色的希望;理解,是一片海洋,以其宽广承载前行的孤舟。

做到宽容、感恩、理解,做到善良,内心便能够充满阳光。


<

有关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什么是善?我们很难对此做出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但当“最美奶奶”陈贤妹在十余位路人的漠视中向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说,这就是善;当无数记者和自然保护者为保护地球上的一个个小生命而抗争,最终拍出字字血泪的《海豚湾》时,我们说,这就是善;当文天祥坚持内心,任凭高官厚禄诱惑也不变节,臣心一片磁铁石时,我们说,这也是善。

是的,这些都是善。善是在别人有难之时的恻隐之心和伸出的双手,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热爱,也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问心无悔的坚持。或许,进一步说,善就是本性,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互帮互助的天性。

善是人的内心灵魂。

老子说,上善若水。

为什么要行善?整部历史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仁义不施的国家,纵使强大如秦国,也只落得个“一夫作难而七庙墮”的下场。自私自利的葛朗台和高老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善”的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自己却变得偏激、灰暗。为富不仁,他们在自己富裕时也感觉不到幸福,无法同别人分享欢乐:失意时更是难以得到别人的援手,只能沉沦。

相反,如果我们能发掘出自己“善”的内在灵魂,并乐于去行善,那么,我们行善的过程,也是我们灵魂升华的过程。行善让我们的内在灵魂得到了释放,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强大,让我们在行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愉悦,让我们变得阳光,更有活力。另一方面,“结草衔环”的故事一直在传唱。当我们行了善,也是在帮助别人发掘出心中的“善”的种子。这样,当我们有难时,看到的也会是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伸出的援助之手。

善就像水,不可或缺,处处存在。

王阳明说,发明本心,致良知。

如何行善?既然善是我们的内在灵魂,那么行善并不难做到。只要发掘自己的本心,听从内心的召唤,不被世间繁华迷花了双眼,不被功名利禄腐蚀了内心,即使在淤泥中仍能保持一颗纤尘不染的赤子之心,在近在咫尺的苦难面前伸一双援助之手,在遥远异乡的灾害发生时掉一颗恻隐之泪。对别人进行帮助,对自然进行保护,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问心无愧,你会发现,善的内在灵魂,一直在我们的身体里散发着温和的光芒。

发现本心,善一直在我们身边。那么,如果一直行善,会怎么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如是说。

有关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什么是善?我们很难对此做出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但当“最美奶奶”陈贤妹在十余位路人的漠视中向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说,这就是善;当无数记者和自然保护者为保护地球上的一个个小生命而抗争,最终拍出字字血泪的《海豚湾》时,我们说,这就是善;当文天祥坚持内心,任凭高官厚禄诱惑也不变节,臣心一片磁铁石时,我们说,这也是善。

是的,这些都是善。善是在别人有难之时的恻隐之心和伸出的双手,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热爱,也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问心无悔的坚持。或许,进一步说,善就是本性,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互帮互助的天性。

善是人的内心灵魂。

老子说,上善若水。

为什么要行善?整部历史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仁义不施的国家,纵使强大如秦国,也只落得个“一夫作难而七庙堕”的下场。自私自利的葛朗台和高老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善”的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自己却变得偏激、灰暗。为富不仁,他们在自己富裕时也感觉不到幸福,无法同别人分享欢乐:失意时更是难以得到别人的援手,只能沉沦。

相反,如果我们能发掘出自己“善”的内在灵魂,并乐于去行善,那么,我们行善的过程,也是我们灵魂升华的过程。行善让我们的内在灵魂得到了释放,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强大,让我们在行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愉悦,让我们变得阳光,更有活力。另一方面,“结草衔环”的故事一直在传唱。当我们行了善,也是在帮助别人发掘出心中的“善”的种子。这样,当我们有难时,看到的也会是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伸出的援助之手。

善就像水,不可或缺,处处存在。

王阳明说,发明本心,致良知。

如何行善?既然善是我们的内在灵魂,那么行善并不难做到。只要发掘自己的本心,听从内心的召唤,不被世间繁华迷花了双眼,不被功名利禄腐蚀了内心,即使在淤泥中仍能保持一颗纤尘不染的赤子之心,在近在咫尺的苦难面前伸一双援助之手,在遥远异乡的灾害发生时掉一颗恻隐之泪。对别人进行帮助,对自然进行保护,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问心无愧,你会发现,善的内在灵魂,一直在我们的身体里散发着温和的光芒。

发现本心,善一直在我们身边。那么,如果一直行善,会怎么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如是说。

有关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工作中是,遇到这样的一位上级机关的领导,虽然他并不懂林业,但每一件事不管我们的认为重要或者不重要,他都很认真对待,都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做,或者来要求我们来做,结果他始终把工作做得好好的。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讲话对象到底是谁。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长期这样做肯定不合适,那样的话你的公司可能很快就倒闭了。作为领导,应该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譬如抗战胜利以后,我们不敢向日本索赔、不敢到日本驻兵、不敢管辖硫球群岛,都是一种懦弱行为,美其名为“以德报怨”,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儿子,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目标其实早已完成了。一个人怎么做才会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轻诺的人,因为他看轻这种承诺,他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很简单。如果您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更容易“寡信”。如果许下了诺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当作难事来做,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不要贪多,这样做事才会没有困难。

有关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废墟荒凉,杂草丛生。而杂草丛生亦是一中生机,逼迫你去想,究竟是任其枯萎还是使之翠绿。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这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善良是宽容。

作家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是啊,高尚的紫罗兰不把人心险恶放在首位,宽恕了无情的脚跟,用自己的芳香打动了麻木的脚跟。脚跟苏醒了,感谢紫罗兰的高风亮节,从此做到了脚下留温柔之情,空中扬文明之风。宽恕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善良是感恩。

老子的《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总是相依相伴,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你从反面看,你会记仇;如果你从正面看,你就会感恩。感恩是回报,是给予。给,就是一种舍,我们在给别人的时候,就是在舍自己的某些东西。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善良更是理解。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与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际交往中需要理解,理解是相互的。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说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那就是因为它存在这样的能力了——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你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自己最在乎、最亲密、最爱的人的理解与信任。得到别人的理解是一件幸福的事,而被别人信任则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被理解与信任是人一生追求的境界。

理解,是一方沃土,以其深厚孕育着绿色的希望;理解,是一片海洋,以其宽广承载前行的孤舟。

做到宽容、感恩、理解,做到善良,内心便能够充满阳光。

有关老子上善若水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老子的`书内容晦涩,内涵新颖,在春秋时代是一种文化风尚,因此辩证法的思想触及到这里就是真实的方法,而非不知所终的和不知所以的方法,这就是老子。下面是小编我整理的关于老子的名言名句(精选100句),一起来看看吧!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7、将欲取之,必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5、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6、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0、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9、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4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4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4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7、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8、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4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0、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3、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54、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6、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57、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64、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6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6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68、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0、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7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7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76、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77、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79、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1、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8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87、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8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2、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93、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9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9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