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范文(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6:29:33 页码:12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范文(实用8篇)
2023-11-18 16:29:33    小编:ZTFB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段落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的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经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一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即爱心加上同情心。“慈”,不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

“俭”的内涵一是节俭,二是收敛。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俭”不仅仅只用于财产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俭。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处乱世,深深地感受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

舍弃虚名。

老子说华丽的色彩,容易使人的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人的耳朵受到麻醉;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变得挑剔;纵情打猎,容易使人的心不安定;稀有的贵重物品,会导致偷盗产生,败坏人的品德。所以,圣贤的人只求能够果腹,而不追求外在的美观。

老子认为眼睛是用来分辨真伪的,一旦为华丽的色彩所蒙蔽,就会失去分辨能力;耳朵是用来接纳圣贤教诲之言的,一旦被靡乱的音乐所干扰,就会丧失专一;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种味道的能力,然而过多地品尝风味佳肴,就会使口舌麻木,丧失辨别味道的能力;而金银珠宝,华衣美食等稀世之珍,激起了人性的贪婪欲望,驱使人们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草菅人命。

老子并不反对人们享受生活,他只是提醒我们,要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保持内心清净,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

以柔克刚。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击坚硬强壮之物,又没有哪种事物能胜得过水,因而水其实是真正的强者,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战胜刚强,弱小者能战胜强大者,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天下人仍旧要争先,争强,绝不肯示弱。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二

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就是老子,一个仿佛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的龙一般的人物,古云龙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学。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其实,道家修养功夫的真谛常常被归结为“虚静“两个字。道家认为,人和万物同为道的产物,人生之初纯洁无暇,无私无欲,空明宁静。只是因为后来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干扰,使得人心灵蔽塞,躁动不安。所以必须依靠“致虚”“守静”的修养功夫,使心灵重新修复到清澄明静的状态。

当人们被外界诱惑而肆意妄动时,由于他们违背了道的规律,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徒伤精力。相反,当他们抛弃主观私心杂念,心性宁静,达于虚极的境界时,往往能洞见真理,忙而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

佛教的“空”,在这一点与道家“守静笃”的道理正想通。禅宗黄龙南禅师曾这样形容专一凝神、心无旁骛的修养功夫:“如灵猫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

这当然只是形容修养功夫的精神专一,旁若无人的境界,并不是说一个人要时时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相反,他常常倒是处于一种“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虚寂状态。但这绝不是生命的死灭,而是在虚寂中聚集力量,在空灵中孕育万物。它正如“鸡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动不动,实际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个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这正如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生生不息地发展变化,但我们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却是静寂不动的。然而正是在这表面的静寂下,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含着自然的生机,在时时生长繁衍。无论生长还是死亡,它都要归于自己的根本。“方生方死”才能“万物并作”,“致虚守静”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应该向自然学习,而不是被私欲蒙蔽,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人之所以常常干蠢事,就是因为过于自以为是,过于私心严重,所以无论是得是失,都瞻前顾后,极尽心智,忧虑无穷,而这又是由于心灵不再空明澄静,没有努力修炼“致虚守静”造成的。

《庄子·田子方》中这样一个故事: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与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先前还自以为是,之后又两股战战就是因为他心里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坠下悬崖,这就显得思虑的过多。而伯昏无人勇于面对,心中毫不畏惧,是因为他“致虚守静”,那些纸老虎根本无法与他抗衡。

一旦达到致虚守静的状态,任何威胁都无法再恐吓你的`心灵,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诱惑你的灵魂。你是如此的纯净,你代表的是圣洁,所有黑暗的肮脏的东西一遇见你,就像寒冰遇见烈火,就像邪恶遇见正义,立刻溃败。

“致虚守静”的思想虽然被人们作了各种各样的发挥,但对于我们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种认识社会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谛: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须虚怀若谷,毫无成见,这样才能认识复杂纷繁的事物,达到兼容并包的境地。我们要想解决纠纷,处理繁杂的事物,必须淡泊宁静,用心专一,这样才能以静制动,以简驭繁。万物变化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唯有致虚宁静的人,才能把握这些法则,从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不为急功近利的目标遮蔽而丧失人的根本。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三

当一种能包容、稀释一切的事物诞生之后,上帝也适时地施下了启迪。

————题记。

总是很想亲取一瓢水,用心去感受造物主所赋予他的不平凡的个性。一如清晨的朝阳,外表平凡,内里却隐藏着无数浓烈而醇厚的意蕴,氤氲之间,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温润柔软的心底,更清晰地触碰到了那纯洁高尚的灵魂。

真正的水,是不含一丝杂质的。也难怪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交,不需计较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如功名,如利禄,只需将自己最深厚的情感融化在一颗真挚的心中,并赠予最亲密的故人,便是如水一般清澈的交往。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管仲叔牙知己荐贤,李白杜甫以诗会友。水,仿佛就成为了纯洁的代名词,而我们人性最深处的个性恰恰便是纯洁。眼泪,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的宣泄。当他与你的心灵相契合时,便会散发出一股浸透肺腑的清香,洋溢在灿烂的笑容上。

我不懂古人为何要在心如止水中添个“止”字,大概是因为不动的水是最娴静平淡的。古有化蝶逍遥的庄子,不为凡尘所动,甘于平淡,乐于平淡,任凭权势之争,利欲之逐,不能稍动其心。在世外纷乱之时,他却独自抱膝守望,内心平静悠远,自然给人以超脱万物的熏陶。后有躬耕自然的陶潜,半生沉于田园,以诗酒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并未有大富大贵,却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我想要追逐他们的身影,却看见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定,感受到了清澈凉柔的水,原来是,这般滋味。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者结合后的'产物却是依然保存着水从上到下的玲珑。每每泛步山间,总会倾听那叮咚的泉水声。在我看来,这大自然的天籁胜似乐器上的演绎,每一次跳动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水的灵气。树叶,抑或任何轻盈的物体都可以漂浮在粼粼的水面上。也许水中有着一群崇尚艺术的精灵,她们轻轻地托着这些生物,并让他们陪自己唱歌,为自己伴舞,这该是多么盎然的景色。古书有云: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若是这三千弱水真的是因为太羸弱而不能承载任何生灵,大概便丧失了水的灵气吧。没有灵气的水,便如同没有文字的书籍,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水,不惟形态万状千姿,内涵更是浓厚深刻。一句上善若水,直抒胸臆地表现了水的近乎完美和对水的偏爱。他没有花的芳香,却能倒映出各有千秋的美丽。他没有蜂蜜的甘甜,却有能容纳世间百态之味道的平淡。雁落平沙,我愿与你邂逅在朦胧圣洁的心底,那心灵的律动,是为你而起的赞美之歌。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四

老子说过:“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做人就要有水的柔。在现实社会中,人总是逃避不了竞争,只要人不断的向上攀爬,就会遇到与你争锋的对手。而“柔和”,就是需要我们在接人待物的的时候,谦卑而乐于助人,求同存异。因此,“柔”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克刚而柔。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必备境界,一种养生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认为的“净”,是万物都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现出其本质的真实。《道德经》上说:“净能躁君’,也就是说净能克服一个人身上的`躁气。可以说,净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无法净下心来,就无法深入思考,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学习如何一个人独处,使自己领悟“净”的奥秘,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这样为人处世才不会急躁、轻浮。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五

段一:引言(200字)。

"老子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自于《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上善若水的含义是指最高的善行如同水一样,具有温润而包容的特质。这段文字所阐述的心境和行为方式,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处世之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理解与体味,我深深体会到上善若水的力量与智慧。

段二:善行如水(250字)。

水是一种柔软而强大的存在,它能够滋润万物、养育生命。善行如水便意味着善良、善意地对待他人,像水一样滋润他人的心灵,使之成长和充实。水具有包容和宽容的品质,无论遇到多少阻碍,都能够以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包容,能够理解别人的立场与需求,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

段三:柔韧无力胜有力(250字)。

水的柔韧无力,在面对阻碍时往往会避而不争,或以柔克刚。这一点在“老子上善若水”中得到了重点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往往认为以强硬的态度才能获得胜利,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柔韧处事,通过善意与耐心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化解矛盾、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柔韧性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求得突破。

段四:无私无欲的境界(300字)。

上善若水还要求我们放弃对于物质、荣誉、权力的执着,追求无私无欲的境界。水不寻求回报,它无私地为他人所用。同样地,我们应该学会放下私心,以利他人为乐,才能获得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幸福。上善若水的境界要求我们要舍弃贪婪和欲望,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以真诚待人、以信用行事,才能达到与水一样的无尽包容与宁静。

段五:反思与总结(200字)。

通过思考与体会老子“上善若水”的理念,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并不在于追逐功名利禄,而是在于发展自己的心性与境界,以利他为本。上善若水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通过争斗、蛮干而来的,而是通过理解、宽容、无私的态度去帮助他人与周围的世界。只有当我们内心柔韧、胸怀广阔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意义。

总结:

通过对“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深入理解与体味,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更为包容与宽和的处世之道。这种善行如水的心境将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带给我们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我们应该学会像水一样,滋润他人、柔韧处事,并放下私心,追求无私无欲的境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意义。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六

老子教导我们要寡欲,谓之:“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有了贪念;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所以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处事上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种“寡欲”,在我看来,就是淡泊。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诚然!尘世间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几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诸侯纷争,巧取攫掠,割地称雄,无所不用其极,难怪老子发出呼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叹天下由来轻两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几人能看得开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钱的陷阱,再回头,却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利益,企业可以漠视法律,漠视生命,漠视肩上的责任;也是为了利益,监管的官员们可以放纵企业的行为,甚至成了企业头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为利益,身为报刊媒体,不敢在报道中指出是哪个企业的毒奶粉,却以“某企业”来代替,更遑论给读者一个明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的确飞速发展,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我们更需要一种淡泊的心态去泰然处之。老子甚至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进取,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时,我们更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愿,我们青年一代又怎可落于人后。或许,在这当中,我们会遇上挫折,会四处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无所获,但南华真人说过“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只要有着心灵上的富足,暂时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那被贬至巴山蜀水凄凉之地的刘禹锡在与朋友会面时也还吟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清净淡泊、坦荡无邪的心态!

让我们怀着一颗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七

《老子的帮助》,这是一本类似注解的东西,并无新的观点。全书的结构是复述+例子+感想=解读。从全书看得出来,王蒙老爷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解读《道德经》,以此教给年轻人们一些混得开的技巧。我看完这本书后只想说一句话,不如读原本。

我说的原本是指推荐大家看《道德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经》老子能给的帮助要靠自己领悟。

道德经,我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从全书解读,我只对其中几句话,写写我个人的浅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历代以来有无数种解释,我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道,《说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须的意思。常,通长,长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这句话可以这么解释,道路可以作为道路,必须长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为名字,必须长久被人明白。这仅是个人的解释,类似大白话的解释,看客看过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比较认同的解释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但是,斯,析也。《说文》,析,有分开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丑,善恶本为一体,只是我们要学会怎么去分辨它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是说,自然看待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种态度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万物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妄加干预,破坏了其中一环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预。

老子上善若水读后感篇八

本则选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意思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老子设喻做譬,他将至善比作水,总结出处世为人之七善,即低调谦卑、淡泊沉静、包容宽仁、言而有信、透明公正、因势利导、顺时而动。

对于当代人来说,老子倡导的如水般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的要求毕竟过高过难,但是它应当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应任劳任怨,顺势而为,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才能提升自我,完善人格。这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