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治国政心得体会实用 治国理念心得体会(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7:56:41 页码:9
治国政心得体会实用 治国理念心得体会(五篇)
2023-01-06 17:56:41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治国政心得体会实用一

担当是由党的宗旨、性质决定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奋斗精神。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中共党史就是一部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担当奋斗史,一代代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生动诠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担当,并深深镌刻在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之中,成为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和政治本色。当前,我们肩负着新的更为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不熟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难以预见的风险考验很多。党员领导干部能否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积

极作为、开拓创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气势、新的精气神,敢于担当、敢破难题、敢为人先,诠释对党忠诚,竭尽所能完成党和国家交代的光荣任务,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干实事、干好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生要经历诸多复杂手问题,我们没有退路,不能退缩,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精神,关键时刻才能给我们力量站得出来,危急关头才能给我们力量豁得出去。

首先,要坚持立说立行,凡是决定了的事情要主动抓、快速抓、抓到底、见成效。其次,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剧烈的竞争,只有敢于担当,才能拼出更多生机,拼出更多成效;只有敢于担当,才能争取更多信息,争取到更多项目和资金,争取到发展的机遇。再次,实践告诉我们,谁敢于担当谁就走在发展的前列,非常之时,需举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决策果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积极探寻克难求进的对策办法,才能创造性地抓落实、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

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既是总书记对我们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亲切关怀,又是总书记对大家的激励鞭策,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实际真抓实干,用群众满意的实际行动干出实际成果,用实际成果来检验我们初心和使命。

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每当回首所到的每个岗位、每个地方工作以来的拼搏奋斗历程,内心应该总是充满满足感、幸福感和光荣感;当看到困难群众问题得到解决喜笑颜开的样子,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当看到落户企业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向新的就业岗位,我们会感到很满足;

当看到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中受益、增收致富,我们也会感到很幸福;当走在城市中,走在农村地里田间,看到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活设施,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综合体,看到逐年提高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我们会感到很光荣,很有成就感,等等。我想,这些就是“敢于担当”带给我们的风景,一路拼搏奋斗历程的风景,正是有了这一路的风景,我们才有了奋斗的动力,才有了奋斗的目标。

我的发言完毕,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关于治国政心得体会实用二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颇多感悟,随记之。

那天回家,上初中的儿子突然对我说,我想抓紧过到2050年。为什么呢?儿子说政治书上说,到建国100周年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想看看那时国家的样子。我沉默许久,想起了我当年上学时,想象着小平同志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想象着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样子。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而奋斗。但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什么,似乎不是那么清晰,不是那么旗帜鲜明。

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把中国梦细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中国梦描述得更加具体,让全国人民更有奔头。

中国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过。每个人想过得更好,想生活得更有尊严,孩子有更好的学上,正是无数个普通的梦想,汇聚成了中国梦。每个人为梦想奋斗的过程,也正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儿子梦想着新中国100年时的样子,就在这梦想当中,就在这无限憧憬当中,在无数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当中,越来越近……

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既可以看到无限风光在限峰的英雄气概,看到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愚公精神,更可以看到真诚无处不在。

这种真诚,是对家人的真诚。习总书记骑着自行车悠闲地带着女儿,笑容可掬地好像在和女儿说着什么悄悄话;他推着轮椅上的父亲,父亲、夫人、女儿手挽手一起散步的浓浓温情;他挽着母亲手散步,好一个平常的孝顺听话的儿子……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平常生活,更让人觉得平易近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也会像这样充满乐趣。其实,能够如此公开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一种真诚。如果我们的领导都能够这样,有好的家庭,有好的家风,那么我们的社会可能会更加和谐,见贤思齐的人可能会更多。

这种真诚,是对人民的真诚。习总书记曾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陕北的老乡们”。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22岁离开黄土地,正是陕北的老乡们让他坚定了“要为人民做实事”人生目标。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到中央的总书记,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把群众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毕生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得到国人的拥护和爱戴。一个领导干部,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真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

这种真诚,是对国际朋友的真诚。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习总书记提出了“真、实、亲、诚”四字,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还引用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爱上坦桑尼亚的小故事,正是这样的小故事,拉近了中国人民和坦桑尼亚人民的距离。无独有偶,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又引用了一个名叫穆罕奈德的阿拉伯青年人,在中国义乌成功经商,并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中国的故事。正是这样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故事,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处处可见“担当”,做人需要有担当,方能成事。这种担当,是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就是责任。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谈的最多的就是责任,他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无论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都需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种担当,使全国人民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期待;这种担当,也为全国各级领导做了表率。官职有大小,但为民无小事,事事都为民,就是敢担当。

这种担当,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态度。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对干部的要求,重点谈了敢于担当的问题。他谈到,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需要有担当,需要对凡事都有个态度,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如此。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就应该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该栽花的时候栽花,但该栽刺的时候也要栽刺,不能你要我好大家好,到最后工作没有成效甚至一塌糊涂。

关于治国政心得体会实用三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上午好!

很高兴站在这里进行简短的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与法同行。

提起法律,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

作为大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发展,先后出台了300多部法律,“依法治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多么令人振奋!更有许许多多像詹红荔这样的司法工作者用爱心诠释专业法律的尊严和光辉!

詹红荔是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从事少年刑事审判工作7年以来,先后审结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487件,涉及1120人,这些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她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她真正做到了用爱心去温暖,用真诚去感化,用良知去教育,用行动去挽救,走出了一条用司法程序,全方位、多层次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特色审判之路。

多年来,詹红荔同志怀着对人民司法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社会和谐的坚定追求,将少年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众多失足少年,化解了众多社会矛盾;她走进社区、学校、看守所,凝聚社会力量,创新法制教育模式;她廉洁公正执法,无声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挽救一个孩子就挽救了一个家庭,挽救一个家庭就增添了一份和谐。詹红荔同志被称为“法官妈妈”,体现了她对人民群众的爱心,用心,恒心和公心。她不仅做好审判工作,更重要的是化解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种种不安定因素,詹红荔同志对每个失足少年都不离不弃、悉心关照,不断通过爱与温暖感化教育失足少年,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感恩社会。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感化和拯救工作,是全社会的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要引导社会中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她说:每一天的多一点,每一个法官的多一点,每个案件的多一点,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就近一点。詹红荔坚信没有坏到骨子里的孩子,只要耐心,加上正确的引导方法,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变好。为此,工作中的詹红荔总是多走一点,更加全面地了解案件的背景和当事人的司法需求。七年来,在她的帮助下,70多名失足少年出狱后找到了工作,315名失足少年得以继续在校完成学业。

詹红荔同志凭着对人民司法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交上了一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她比别人多走一点,多想一点,多做一点,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司法审判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认认真真办案、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爽爽做事、开开心心工作”,这是詹红荔的真实写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中的天平永远不失衡。詹红荔同志用一种执着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折射出当代法官不断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努

力找准情、理、法的结合点,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人民的信任是无言的丰碑,詹红荔的工作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认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省十佳法官等荣誉称号。我们赞美詹红荔,更要从中思考道德和法律的力量。

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道德的约束不断被人们所淡忘,甚至有些人在讨论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促使我们更加呼吁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的秩序。纽约,这个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犯罪,无疑永远在威胁着人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法律永远维护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完善。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为是“金钱”和“利益”。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完善之中。我们应当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坚决地捍卫它,这也是在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遵纪是基础,从认真听课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自习课纪律开始,相互监督、严格自律。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养成遵纪的习惯,从杜绝抄袭作业开始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风气做斗争。同学们,我们不能忽视遵纪的作用。如果你认为违反学校的纪律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情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尝到法律的制裁才悔恨呢?所以我们在校园里只有做一名守纪、勤学、上进的大学生,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法律在我们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朋友们,从今天起,让我们携手共进,踏上与法同行的成长道路吧!

谢谢!

关于治国政心得体会实用四

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就当今时代来看,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两个大局”交汇不会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必然包含各种挑战和风险、阻力和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定盘星”“指南针”。

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汲取政治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从这一党的创新理论宝库中,找到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钥匙”,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卷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环顾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推动大变局的凸显力量,“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中美战略博弈是牵动大变局的关键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大变局向纵深发展,大幅增加了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美国对我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从经贸、科技、地缘政治向军事安全、意识形态、人权等领域蔓延,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和南海等问题上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抗击疫情不力而热衷甩锅抹黑中国等等。他们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彻底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可以说,当前我们党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我们科学运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提供了科学指南。这部著作教导和启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引发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原因,也是引领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立足大局、判明大势,努力营造、延长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较长时间应对严峻复杂环境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还要善于在深刻把握世界大变局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把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和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统一起来运筹,把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和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联系起来谋划,把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协同起来应对,在变局中积极开拓新局,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大局观,交出的一份 21 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两个大局经世治国的优异答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勇于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

在第三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这一专题《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以下方面:“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党的十九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改革旗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大刀阔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卷“决战决胜”这一主题中,明确指出了脱贫攻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系统总结了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2015年在延安、贵阳,2016年在银川,2017年在太原,2018年在成都,2019年在重庆,2020年在北京,在脱贫攻坚的一个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跨省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战略部署,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第三卷“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专题,共包含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以来在这一方面的3篇重要著作,特别是在《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这篇著作中,总书记概括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六个“坚持”的宝贵经验。

从以上内容中不难看出,第三卷充分践行了总书记关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深刻论述。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牵扯党和人民的急事大事难事,无不是以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深刻回答着时代之问。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要全面系统、联系实际、原原本本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准确把握领袖权威著作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理想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真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等篇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方向原则、观念体制、方式方法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和现实逻辑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我们党的优异表现和卓越绩效,再一次有力证明了党的全面领导完全经得起政治考验、理论检验和实践淬炼,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加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要继续聚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篇目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根本目的和前进方向。

新时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办事情都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努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体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

始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要始终聚焦防范风险,化解挑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篇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对如何一以贯之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作出了系统筹划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回眸来路,正是在应对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着眼当前,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风险挑战不会因为逃避退让而自动消失,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当下的问题,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于治国政心得体会实用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集萃习近平同志79篇谈话、讲话、演讲等的要点,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思想深刻、语言生动。该书出版仅仅几个月,发行就突破300万册,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这说明,国际社会和我国各界都热切希望了解指引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纲领。认真阅读这部著作,结合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里谈几点对习近平同志社会建设思想的学习体会。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较快改善。习近平同志社会建设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不断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强调,改善民生涉及诸多方面,就业是根本民生问题,要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收入是热点民生问题,要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教育是长远民生问题,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保障是普惠托底的民生问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贫困是紧迫民生问题,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等等。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达到约7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仍然有数千万贫困人口。如何使这数千万人脱贫,是习近平同志一直关注和思考的事情。2012年12月底,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不久,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赶赴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这“三个格外”显示出从基层干起的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深深挂念。2015年1月中下旬,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考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再次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就像发令的号角,在乌蒙山群峰间回荡。

社会政策要托底

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从底线思维出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使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他们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助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难关。“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社会政策要托底”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建设、社会福利一个重要规律的认识,那就是一个好的社会政策必须做到普惠、持久、有效。

所谓“普惠”,就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有利于走共同富裕道路,守住生活的底线。由于每个人禀赋不同、能力有异,业绩有优劣、机遇有差异,因而获得的报酬和生活水平是有差别的,但社会应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既是基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也是基于保障生存权发展权的原则。

所谓“持久”,就是社会福利的供给水平要与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应当有长治久安的打算。我们不能像国外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党那样,为了取悦于民、取票于民,不切实际地在社会福利上作高承诺。一定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和福利持续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有快有慢,而福利待遇水平一旦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应吸取一些国家社会福利过度膨胀、难以兑现的教训,避免走上债台高筑、财政危机、失信于民、政府垮台的道路。

所谓“有效”,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提供要有利于形成鼓励“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机制。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大锅饭”,更不能罚勤赏懒,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社会要充满活力,就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纵向流动机制,让每个人都有凭借勤奋工作、诚实经营和聪明才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正像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结构仍在发生巨变,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秩序,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创新社会治理要有新思路。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依归,“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一个社会如果连平安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幸福呢!所以习近平同志说,“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需要夯实城乡社区建设这个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从“单位化”到“社区化”的转变。当前,为了实现社会生活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必须大力加强基层社区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

确保社会安定有序,需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目前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

创新社会治理的前提是依法治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信访不信法”现象是不正常的,加大了行政成本,使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久拖难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应加强法治权威和依法监管,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特别是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实现中国梦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也不是口号式的雄心壮志,而是切实的社会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它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也要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梦的内容实质、实现途径、依靠力量、外部环境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强调中国梦要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比如,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面依法治国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要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腐倡廉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等等。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磨难和抗争表明,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国梦是非常宏大的奋斗目标,也是非常具体的工作目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