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剪纸听课心得体会实用 小学剪纸美术听课随感(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8:55:12 页码:7
剪纸听课心得体会实用 小学剪纸美术听课随感(二篇)
2023-01-06 18:55:12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剪纸听课心得体会实用一

一天上午,我没有事情干,望着窗玻璃上五颜六色的窗花,我很想让姥姥再为我剪一幅。

姥姥正坐在椅子上看书。我跑过去摇着姥姥的手说:“姥姥姥姥,你也帮我剪一张剪纸吧,我也想有一张漂亮的剪纸!”

姥姥放下手中的书说:“没问题,我来给你剪一张!”

姥姥打开盒子,从盒子里拿出一张大红色的彩纸,又拿来剪刀,笑咪咪地问我:“你想要一幅什么样图案的剪纸呢?”

我想了想,正好看见一旁书上有一只小兔子,活泼机灵的样貌十分惹人喜爱。我指着书对姥姥说:“姥姥,你就给我剪一幅这样的小兔子的图案吧!”。

“好啊。”姥姥答应了。只见她先看了一会书的兔子图案,想了想,然后就拿起剪刀剪起来。姥姥最先剪的是兔子的长耳朵。那耳朵线条流畅,十分逼真。之后,姥姥开始剪兔子的头。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舞动的剪刀,看着它在纸上穿梭,不一会儿,头就剪好了。头上的那双眼睛炯炯有神,就像真兔子一样。姥姥再剪它的身子和腿、脚。身子一下子就剪好了,而腿剪得也是那么活灵活现。姥姥专心地盯着剪纸,认真地剪着。满屋子都是清清爽爽的刷刷声,似河水哗哗地流淌,在我的耳中,那简直就是天籁之音。最终只剩下剪尾巴了。只见姥姥拿起剪刀,“刷刷”两下,一个毛茸茸的球球出现了,那正是小兔子的短尾巴。

姥姥把剪纸递给我,我一瞧,天哪!那些线条是那么流畅、柔美,花纹是那么地疏密有序!和书的图案相比较,姥姥剪的更加栩栩如生。我十分佩服姥姥,也很想明白姥姥是怎样剪那么好的。

我问姥姥:“姥姥,你怎样会剪这么好的呢?”

姥姥摸摸我的头说:“总是剪,剪得都十分熟练了,当然剪得好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多多练习,就能熟能生巧了。”

听了姥姥的话,我想:看来,做什么事都是这样,只要多做,就会做得很好。

姥姥的剪纸不但好看,还使我懂得了道理。每当我看到那张剪纸,我的耳边就传来了姥姥的话。

主题剪纸听课心得体会实用二

传说,中国剪纸是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之中,此后便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得剪纸浓缩了汉族文化的传统理念,并与其他艺术相互交织传递古老文明。剪纸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一个民族道德信仰的缩影,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剪纸工艺有它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据说最早的剪纸艺术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纸张,所以那时候所谓的剪纸手工工艺只是为真正的剪纸工艺出现奠定基础。而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手工艺术发展,则是从纸的出现才开始的。汉代时期发明了造纸术,而纸的发明才真正促使了剪纸艺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左为残片,右为复原图)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流行剪纸招魂的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时的剪纸技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宋代时期,造纸业愈加成熟,这为剪纸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条件。宋代人利用剪纸作陶瓷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精美;民间借鉴剪纸形式,用动物皮制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而宋代出现的刮浆印花,其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清代剪纸 鸭子戏莲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有广泛描述,例如唐朝崔道融的“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的宜春就是指剪纸,又如唐朝李商隐的“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其中剪彩即为剪纸,可以看出,那时候剪纸艺术是相当有文化内涵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