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半坡遗址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6:31:11 页码:12
最新半坡遗址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2023-11-20 16:31:11    小编:ZTFB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采用具体事例或个人故事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通过以下范文,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式和结构,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一

在西安的其次天早晨,我们就去了半坡母系氏族遗址馆观看。在第一个场馆里,我见到了原始人的生活用具,也听导游说到了原始人的风俗习惯。有原始人放食物的窑洞;有原始人装水的尖底瓶(尖底瓶它的瓶口小,底瓶尖这样水不会洒);还有原始人的骨灰(原始人认为,人走后上西天,所以就把头面对西)。

不仅有这些,还有一些原始人还吃的生物,有鹿、竹鼠、鸟儿……还有一些原始人的饰品。

走出半坡遗址馆,我思绪万千:6000年前的人们就这么聪慧,可见,我们人类是多么的聪慧啊!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二

今天的第一站我们先参观位于西安东部浐河沿岸的半坡,这里有一座大型的考古发掘遗址——半坡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进入大门,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荷花池。荷花池里有一座雕像,是一个妇女拿着一只瓶子正在舀水。她手里拿着的瓶子可不是现在咱们平常用的瓶子,那是只尖底瓶。尖底瓶瓶头很小,两边有两个把儿能穿线,底也很尖,所以称之为“尖底瓶”。尖底瓶不但容易打水,而且水不容易溢出,所以这个尖底瓶的制作非常令我们现代人惊讶,谁都不会想到古人竟然有那么大的智慧。再看一下那拿着尖底瓶的是一位妇女,说明那时是母系社会,妇女地位非常重要。

继续往前走,我们进入了进入发掘遗址现场,远远就看到大门的上端“半坡遗趾”四个字,感觉到有些不对劲,“趾”偏旁不是土,而是足,为什么呢?写错了吗?后来经导游介绍才知道,原来不是写错了,而是表示这是古人在这留下了足迹的意思。

步入这座建于考古发掘遗址,好似穿过奇妙的时光隧道,回到了距今6000多年以前,我们可以近距离、直观地一窥史前时代先人们的生活。往里面看,当时那些房子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一些地基。房子分为三类:一类是小圆形的,一类是小方形的,还有一类是大圆形的。大圆形的房子一般是用竹竿和草编织而成的,有点像洞穴,这是穴居人从洞穴逐渐进化成房子的一种过渡。在小方形房子里,还有门槛,那是为了防止动物进家来偷食东西而建造的。

我还看到一个瓶罐,瓶罐上有盖子,盖子上穿着一个洞,这不是用来保存食物的,也不是用来盛水的。而这是他们的孩子在不幸夭折后,母亲对孩子的二次埋葬,那么二次埋葬是什么呢?就是把孩子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等皮肉腐烂,留下骨头摆整齐,塞进罐子里。那上面的盖子为什么留一个孔呢?据说是让孩子的灵魂升上天堂,所以这个孔叫做出魂孔。这个瓶子也是尖底瓶,尖底瓶既可用来装水,也可以用来埋葬孩子的尸骨。在门槛的后面,看到了一个锅灶,它只有边框,说明那时候人们能用火来取暖了。再往前走,有一个墓葬,这是两人合葬。你肯定会猜想是夫妻合葬,不过那时候是不会有夫妻合葬的,因为那时妇女的地位更优先些,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于男女地位不一样,埋葬就自然不能再一起了。一般都是姐妹、兄弟一起合葬。我再往中间看,有许多尖底瓶摆放在一起,那就是早夭孩子们的尸骨。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做呢?因为为了代表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之情,想孩子永远陪伴在身边,她就把孩子放进瓶子里,每天都去看一下。再往前走一走,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墓葬,墓主人是一位族长的小女儿,她非常小,不幸夭折了就葬在这里。在出土墓葬时,发现了一些玉坠、玉镯等非常珍贵的陪葬品,说明这个小女孩的地位非常高。再往前走,我来到了一个展厅,展示了墓葬中的骨头。我看到了一副骨架,她的手是弯曲的,脚也是弯曲的,好像是被捆绑着,这说明她可能触犯了族里的规矩,从而被捆绑活埋了。我往旁边看,看到一位女性的尸骨,她的膝盖上有几件随葬品。在新石器时期,母系都有六至七件随葬品,而男性只有三至四件随葬品。

半坡遗趾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妇女地位的重要性。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三

欢迎人人去到这里,上面我去为人人介绍一下!

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它是1953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而后,又从54年秋到57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囿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游客请看,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处。哦,对了,这座房屋与别的房屋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积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庄内其它的房屋面积小而且门都是朝南开,构成了一个向心状,将大房子团团围住,这就从形式上反映了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四

现在我们看到了村落中发掘出来的一些瓮棺,他们是用来作什么的呢?瓮棺是专门用来埋葬小孩的。“夭折的幼儿被放入一个陶瓮,上面盖上一个陶盆,”这便是远古时期埋葬婴幼儿的理想工具。在当时有一个习俗:未实行“成丁礼”的幼儿是不能被埋入氏族公社墓地的,这一方面体现了母亲对死去小孩的体贴和爱护。因为他们认为幼儿还未成长到足以保护自己的年龄,远离大人是很容易被野兽伤害的。然而失去爱子的母亲又怎能让自己的亲骨肉去遭受如此劫难呢?她们是多么的希望能时时的看到自己儿女的'身影,便于常常照看。瓮棺的圆孔是用来把死者引到另一个世界—鬼魂世界,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突出表现,半坡人认为儿女肉体虽死,但灵魂不灭,那圆孔便是灵魂出入的通道。用瓮棺作葬具掩埋小孩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商周之后,类似的习俗在当代一些少数民族氏族中仍然可以找到。佤族小孩死后用席子捆在自己房屋附近;广东连南族尚未满月的孩子死去,人们认为他不会走路,不能在户外埋葬,就将孩子的尸体用树皮包起来埋在家里的床下面。

陕西这两所分别为半坡人早期居住的房屋。一所是圆形的房屋东西直径为米,南北直径米,门向南开,门宽米,门两侧有隔墙,中间的灶炕被后期的一个窑穴所破坏。另一所是半地下式的方形房屋,此房边长为米,深为米,入口为斜坡式。入口两侧有四个对称的柱洞,灶坑居中,这所房屋的结构简单,但也比较潮湿。再看这所半地下式的长方形房屋,此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深64厘米。西部比东部高出约10厘米,形成了一个平台,是半坡人睡觉的地方。挖掘时在房屋的东部发现了一些陶罐、箭头和盛贝壳的碎罐。这都说明了半坡人睡觉有固定的地方,放置东西也有一定的顺序。

这个遗址是后期的房屋遗址。此遗址面积为17平方米,门向南开,地面上铺有一木板,四周竖有10根大柱子,大柱子间用藤条连起一些小柱和木板,房子的里外都用草泥涂上,这是最早的框架式结构的房屋。这座房屋已有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为北方典型的房屋形式。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五

近日,本人有幸到访江西省萍乡市的半坡遗址,体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历史文化之旅。这座遗址曾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如今展示出了那个时代人类生活的状态,一切从这里开始,是我们了解古代人文的最好窗口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渊源和深厚力量,更加体悟到了历史文化与生命的重要性。

第二段:遗址的探索。

遗址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年代已经修改过,但是大体来说还是保存得相当好,每个角落、每条小路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可能是一凸起的石头、一堆动物骨头残骸、一塌繁荣的土墙,或者是一半埋在土里的工具遗迹……探究起来,不仅是一种体力上的疲劳,还有对于古人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考古学家不断挖掘更多的宝藏,打破对于新石器时代的许多迷思,给予我们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率和文化造诣水平初步的了解。从这些考古成果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在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各个领域均有了很高的水平,他们的那种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

第三段:被动和主动的反思。

考古遗址很好地再现了古代人类和他们生存环境的面貌,展示出了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在遗址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笔墨无味地演绎着,而陶器、石器和骨器残留物的分布则是至今仍呈现着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和日常生活水平。这让我不由得深思,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收放呢?是主动去调整自己的步调,还是被富人消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消费等影响着呢?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古代人类的文化中发现很多镜像,利用这些任意的启示,进而引导自己去获得自我成长和感性体醒的机会,让生活真正达到美好与和谐。

第四段:个体的反省。

考古遗址不仅展现了物质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多地是展示了人类内心的生态。正如我们在半坡遗址中所遇到的某些文物标本一样,诸如古代工具、骨器、石器等,它们都很好地展现了古代人类聚居、狩猎、制造工具等生活的样子,自然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和空间里。在这里可以感知到自然界令人鼓舞的统一、纯粹和愉悦,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人性的本质和内在属性三亲的温暖。所以我们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挖掘自己内心的欲望和价值,利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以此来召唤我们的内在生命。

第五段:遗址所作出的教育贡献。

文化遗址不仅对于我们自己有着深刻意义,同时也对于未来和下一代的孩子们有着独特的意义。半坡遗址是这一领域的典范,它提供了很多可以用于培训青少年的教育产物。诸如着重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学习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以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实在的技能;同时,也为孩子们建立全面、平衡的个人发展提供了知识的支撑。这也是文化遗址的巨大价值之一,带领人类不断地向前迈进。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六

半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灰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也是未被完整保存的灰陶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近日,我去了半坡遗址参观,对于这次参观,我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感受历史的沉淀。

参观半坡遗址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莫名的敬畏。站在半坡遗址内,我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村落,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而现在,所剩下的只是石头和遗骸,但是,这份历史的沉淀依然感受得到。

第三段: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

参观半坡遗址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考古学家的工作不易。考古学家需要做的不仅是挖掘遗址,收集文物,还需要对考古现场进行精准的定位,对每一个文物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这些在我们看来难以想象的工作,却是保护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四段:体悟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作为普通的游客,我无法对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但是,在半坡遗址的参观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于千百年前的文物、建筑,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是我们历史的见证。只有当我们珍视这些遗产,保护好他们,才能使他们不被岁月的风雨和人为的破坏所消逝。

第五段:总结。

通过参观半坡遗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考古学家们的不易,在珍视历史遗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考古学家们的工作和努力。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让历史真正地长存下去。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七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狩猎工具有矛和弓箭,还有一种很厉害的工具石球索。弓箭具有射程远,射速快,推进力大,准确度高,杀伤力强等特点,是当时最有效的工具。弓箭的出现避免了人和野兽进行面对面的搏斗,提高了远距离杀伤野兽的准确性,弓箭延长了人的手臂和腿,大大增强了们祖先同自然界斗争的能力。半坡人在狩猎中的另一件法宝就是用石球做成的“飞球索”,用它来狩猎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时手抓一球对准野兽的方向猛力旋转,遇到障碍物会自动缠住,这样便可以捕捉到逃跑中的野兽。飞球索这种古老的狩猎工具,在今天美洲印地安人和非洲一些原始民族中依然使用。在原始社会,人们不放弃一切可以捕杀到野兽的方法,为了获取肉食也会使用斧头,锤头,木棒等工具,甚至用设陷阱,网罗,围猎等方法来捕猎它们。

这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的捕猎工具,有鱼叉,鱼钩,鱼网,石网坠,陶网坠等。捕鱼是半坡人一项主要经济活动,浐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鱼场所。

围沟北边为墓葬区,这里主要是埋葬成年人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形式有仰卧伸展葬,伏卧葬,屈肢葬等各种形式,但头部一律朝西。另外还有5例为集体改葬的二次葬。这个有名的墓葬遗址说明当时人们非但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灵魂观念,而且已经有了葬礼这种宗教行为。

现代战争中的铁丝网体现了人们对某种外来危险的防卫。那么在数千年以前的人类社会是否也采用过防御外来侵扰的防卫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这样的防卫措施,而且规模宏大。在半坡遗址的村庄周围,环绕着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河底宽约千米,而且还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迹。类似于这种大围沟在其它一些同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落之间氏族成员因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极为有限,人们要生存,就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大围沟便是这一斗争的产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劳和勇敢。计算结果表明,半坡遗址大围沟总出土量为万平方米,如果用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可载装3666辆。如此艰巨的工程却是我们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迹。

半坡遗址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半坡遗址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