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詹天佑的故事(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4:05:24 页码:11
詹天佑的故事(优质12篇)
2023-11-10 14:05:24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准确把握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要有客观事实支撑。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不妨参考以下这些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和引导。

詹天佑的故事篇一

1888年,詹天佑应邝孙谋之邀北上天津,担任了铁路工程师,他十分兴奋。从此,他决心献身铁路事业,为国效力,为国争光。他的一个心愿就是,中国的铁路要中国人自我修。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修建铁路,但都是由外国人出钱雇人修的。詹天佑眼看着中国人不能在自我的土地上修建自我的铁路,而洋人修的铁路都用来推销洋货,掠夺中的物产,詹天佑感叹不已!

詹天佑在北上之前,特地回家乡看望了父母。亲人们都为他北上有了新的工作而高兴。

在飘过上海时,詹天佑专门到吴淞凭吊了淞沪铁路的遗迹。这是英国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十四年前,在通车时震惊了愚昧顽固的西太后,她认为这庞然大物的火车头,喷烟吐雾,拖着长龙轰隆隆的奔跑,“破坏了大清的风水”,因而下令用18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买回来,拆毁所有的机车和铁轨,用轮船运到台湾,沉入了打狗湖之中。多么愚蠢,多么可憎!

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以后,看到这个公司名义上是“官督商办”,是中国的公司,但实际上是受英帝国主义控制。中国商人提出中国铁路“与其修自洋人,不如修自中国人;修自官府,不如修自百姓”,但不被采纳。由于清朝的腐败和国家的贫穷,当时的中国铁路都是由外国人修建,向外国帝国主义贷款,由外国工程师领导。詹天佑心中愤愤不平,他坚信,中国的铁路早晚要由中国人自我修建。

文档为doc格式。

詹天佑的故事篇二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的故事篇三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号眷诚,字达潮,广东南海人,原籍江西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詹天佑1861年(清咸丰帝十一年)出生于一个普通茶商家庭。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爱国故事,相信你们有兴趣!

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

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

”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

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

”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几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

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

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

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

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

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

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

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

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

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

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

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

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爱国故事nney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elij“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爱国故事nney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堷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

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在纪念京张铁路100周年之际,张家口人民永远缅怀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20xx年在张家口南站广场,建起詹天佑塑像。

詹天佑的故事篇四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生平,詹天佑生平简介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詹天佑事迹及简介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的故事篇五

詹天佑是当年容闳带出去留学美国的幼童之一。他十八岁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及铁路专修科,三十四岁时当选为英国工程研究会会员。在国外,他亲眼看到一日千里的火车铁路,心中暗暗发誓:“今后中国也要有自己的铁路和火车!”1881年,胸怀发展祖国铁路事业的热忱,詹天佑回到了久别的祖国。

然而,回国后的他却被分到军舰上担任驾驶官。学铁路而干海洋,学非所用,一耽误就是好几个春秋。

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总算提出了自己修筑铁路的设想,清廷也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准备兴建从北京通往张家口的京张铁路。

1905年5月,詹天佑被聘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一些外国人听了,公开讥讽道:“建筑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在娘胎里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挖苦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是不自量力,在等着看中国人的笑话。

詹天佑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修路工程却必须借用洋人,这应该引以为耻。中国人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有二百多公里,中间要经过层峦叠嶂、峭壁耸立的燕山山脉,特别是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等地区,地形十分险恶,工程量很大。

詹天佑背上标杆仪器,骑着小毛驴,成天奔走在崎岖的荒山野地,实地勘测线路。他白天测量、赶路,晚上还要伏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一遍又一遍地勘察定线。

工程开工以后,困难接踵而来。因为缺少机械和轻轨,所有工作都得靠人力;沿途皇亲国戚的墓地不让通过,不得不求爷爷告奶奶,奔走呼吁;外国银行故意拖延工程款,造成经费接济不上,等等。詹天佑排除万难,一寸一寸地把工程推向前。铁路过了南口以后,共有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四处隧道,总长度一千六百四十五米。这是全路工程成败的关键。詹天佑发誓:“一天不打通居庸关、八达岭的隧道,就一天不回北京。”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达四百米,施工难度很大。为了加快进度,詹天佑想出了从南北两端向中心对凿的方案。但人力凿山,进度很慢,詹天佑又大胆地提出炸开岩石的办法,施工进度果然加快了许多。隧道越凿越深,凿到几十米处,洞里哗哗地流出水来,工人们半身都浸泡在泥水里。因为没有抽水机,詹天佑从早到晚带头向洞外挑水,与工人们吃住在一块,常常半个月也不离开工地一步。工人们对这样一位吃苦在先、以身作则的总工程师非常佩服。

居庸关隧道打通了,接着又要开凿八达岭隧道。八达岭隧道要比居庸关的还要长。这么长的隧道,南北对凿是不太容易对准的。詹天佑又提出一种凿竖井的开凿办法,就是从隧道中心点的山顶先凿开一个洞,笔直往下凿。凿到一定深度时,再分开两头,向南北凿去。这样可以有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凿,也不会凿歪了。施工人员的热情都很高,没过多少日子,这条全长一千一百四十五米的长隧道,也终于开凿成功。

两大艰险工程完工后,其他两座隧道,也就跟着顺利完成。

这时,还剩下最后一道难题有待解决,就是从南口到八达岭地势太陡,如果采用常规的螺旋式线路,火车很难爬上去。詹天佑请教了当地老乡,创造性地设计出一种折返线路,就是在山高坡陡的青龙桥地段,顺着山腰,铺设“人”字形路轨,既降低了坡度,也缩短了隧道,火车到这里,以两部大马力机车前后一推一拉,就可安全地爬过陡坡。

1909年7月,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条原来计划要用六年时间完工的工程,只用了四年,还节省了二十八万两银子的费用。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京张铁路,为中国人争了光。

詹天佑的故事篇六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中国的栋梁,我们肩负着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使命,先人尚且如此,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这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

讲的是我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他修筑了我国着名的京张铁路,这条铁路不仅证明了中国的工程师不比别的国家的弱,而且还遏制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国家铁路上的控制。

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听从帝国主义国家的命令,顺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修筑铁路,任由他们在中国运输武器、军队,并大肆掠走当地的财宝。之后,清政府要修筑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为了中国的铁路不被外国占有,詹天佑毅然接下这个困难重重的任务。白天,他带领学生们翻山越岭,夜晚,他就画图计算。期间,一些国家就散播谣言侮辱中国,詹天佑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坚定并更加努力的修筑铁路。他用自己的毅力与智慧成功的修筑好了京张铁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一个有力的回击。

詹天佑用自己卓越的才能、智慧,成功打败了帝国主义的施加的重重困难,历经四年,他终于完成了这伟大、艰巨的工程,给中国争了光,争了气。从这件事中,反映出詹天佑为国分忧,工作一丝不苟、爱国之情之心极为强烈。如今我们的大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平安。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当时周恩来先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现在需要“为中华之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我们要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把我们的祖国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强大国家。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来侵犯我们的国家。

少年强则国强!

詹天佑的故事篇七

1937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的铁路桥通车。眼见着列车从桥上飞驰而过,茅以升心中涌起无比自豪,那造桥的日日夜夜又闪现在眼前。

茅以升是1933年8月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南下杭州开始建钱塘江大桥,着手大桥设计。1935年4月,正式动工。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大桥建成,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以水治砂,用高压水枪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解决打桩困难,由一天只能打一根增至一天打30根。他用“沉箱法”,克服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将巨型钢梁运到江心安上桥墩,前后共攻克80多个难题。

工程进行到最紧张阶段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狂轰滥炸,工程始终没停,反而加快了。铁路桥的提前通车为支援上海保卫战作出贡献。11月17日,公路桥又正式开通,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公路两用桥诞生,耸起铁路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每天乘船逃难的人多达数万,公路桥一开通,从早到晚,桥上拥挤得水泄不通。

然而,就在开通的前一天,茅以升接到密令,最高当局要炸钱塘江大桥5自己造的'桥要自己炸,数万人的心血毁于一旦,他心中十分难过,而且铁路桥通车才仅仅三个月暇,他服含泪花、心如刀绞地说:“这真比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还不忍下手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茅以升知道,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造桥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炸桥为阻挡日寇的侵略铁蹄。

当晚,在茅以升的指导下,埋放炸药忙了一个通宵,全部到位。也就是在公路桥通行的当天,桥下已埋下炸药,只不过对外严加保密,以免过桥群众惊慌。‘12月23日下午,日军逼近富阳,爆破人员才奉命接通100多根引线。然而,此时桥上仍涌动着潮水般的逃难群众,嫁桥人员实在不忍动手。直到傍晚,已远远看见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了,才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轰”一声巨响,建成仅89天的钱塘桥腾起缕缕冲天烟柱,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通途瘫痪。-更多来自于名人名言网亲手建造的大桥亲手炸毁,茅以升站立桥畔的山头往事浮现,悲愤交加,心潮激荡,吟出《别钱塘》三道:钱塘江上大桥横,众志成城万马奔;突破难关八十一,惊涛投险学唐僧。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安桥岂是干戈事,同、轨伺文无让潮。此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注:为一联句语。茅以升曾发现“钱塘江桥”四字伯旁为金、土、水、木,独缺火,乃出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只身飞沪赴杭,投入大桥抢修。1949年5月,杭州解放,茅以升又来到杭州,翻修大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桥历经战火,又傲然屹立钱塘江上。

詹天佑的故事篇八

詹天佑,字眷诚,广东南海县人。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19世纪80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特别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詹天佑的故事篇九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和爱国者,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爱国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让我们深感敬佩与感慨。通过学习詹天佑的爱国故事,我深深感悟到爱国精神的伟大和深刻。以下是我对詹天佑的爱国故事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詹天佑的爱国故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詹天佑在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费修建的留声机后,将其免费赠送给了北洋政府。他没有考虑从中获取任何利益,而是将自己的技术成果用于国家的建设和文化事业。他的行为彰显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有的担当和奉献精神,让我深感自愧不如。

其次,詹天佑的故事也深深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追求。詹天佑在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成功解决了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他不畏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他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让我深感敬佩,并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勇往直前。

再次,詹天佑的爱国故事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詹天佑在留声机的研发过程中,一次次突破技术难关,为中国创造了自主创新的机会。他的工程成就不仅在技术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更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詹天佑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对国家的贡献,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拥抱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也深深触动了我对个人奋斗的理解和认识。詹天佑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坚持,他的成功离不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没有一帆风顺,也没有得到过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迎难而上。詹天佑的爱国故事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在学习詹天佑的爱国故事中,我也深深认识到了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的重要性。詹天佑在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无论是在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还是项目建设中,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其中。詹天佑的故事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工作中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出真正的贡献。

总而言之,詹天佑的爱国故事让我深感敬佩和感慨,也让我对爱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付出和奉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爱国者的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无论是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对国家发展的执着还是对个人奋斗的担当,詹天佑的爱国故事都给了我巨大的触动和启示。我将以詹天佑为榜样,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詹天佑的故事篇十

詹天佑8岁那年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可是在这里,塾师所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老是“之乎者也”“天地君亲师”一类陈旧腐朽的东西,枯燥无味,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詹天佑对这一套腻烦透了。

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他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等,一有空就摆弄着玩。小伙伴们都称他是“机器迷”。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什么能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地走?家里的大人都有事出去了,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中的奥秘。他把闹钟拿到隐蔽的地方,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他自己的脑筋也动开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在一起?那一个零件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拆着,思考着,一直到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拆为止。一大堆散碎的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詹天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忆力,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1871年,清政府派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负责筹办幼童留学预备班。11岁的詹天佑听到后恳求父母让他参加考试。因为家贫,正在为詹天佑前途而忧愁的父母一听说是官费,便欣然答应了,但是他们又担心詹天佑年纪太小考不取,可詹天佑满有信心地说:“保证马到成功。”考试结果一公布,詹天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872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30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坐火车,对这些洋玩艺非常着迷,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轮船?他心中顿时有一种羞辱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求学,用科学来振兴祖国。

在美国,为了学好英语,詹天佑住到美国市民家里。第二年他考进了西海文小学,仅用3年就小学毕业了,2年中学毕业。他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他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也有自己的火车、轮船。在这里,他少年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加上他刻苦钻研,各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881年,詹天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詹天佑因地制宜运用“人字形”

线路,减少工程数量,并采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工期,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詹天佑的故事篇十一

1888年,詹天佑应邝孙谋之邀北上天津,担任了铁路工程师,他十分兴奋。从此,他决心献身铁路事业,为国效力,为国争光。他的一个心愿就是,中国的铁路要中国人自我修。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修建铁路,但都是由外国人出钱雇人修的。詹天佑眼看着中国人不能在自我的土地上修建自我的铁路,而洋人修的铁路都用来推销洋货,掠夺中的物产,詹天佑感叹不已!

詹天佑在北上之前,特地回家乡看望了父母。亲人们都为他北上有了新的工作而高兴。

在飘过上海时,詹天佑专门到吴淞凭吊了淞沪铁路的遗迹。这是英国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十四年前,在通车时震惊了愚昧顽固的西太后,她认为这庞然大物的火车头,喷烟吐雾,拖着长龙轰隆隆的奔跑,“破坏了大清的风水”,因而下令用18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买回来,拆毁所有的机车和铁轨,用轮船运到台湾,沉入了打狗湖之中。多么愚蠢,多么可憎!

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以后,看到这个公司名义上是“官督商办”,是中国的公司,但实际上是受英帝国主义控制。中国商人提出中国铁路“与其修自洋人,不如修自中国人;修自官府,不如修自百姓”,但不被采纳。由于清朝的腐败和国家的贫穷,当时的中国铁路都是由外国人修建,向外国帝国主义贷款,由外国工程师领导。詹天佑心中愤愤不平,他坚信,中国的铁路早晚要由中国人自我修建。

詹天佑的故事篇十二

修建京张铁路,最困难的是从南口到青龙桥这一段。主要是山势陡峭坡度高,还需要修很长的隧道。詹天佑作为总工程师每天骑着毛驴,亲自与工程技术人员去实地进行勘测。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暴雨不断,他总是身背标杆和测量仪,奔波在崎岖的山间小路。暴雨袭来,他和大家一起躲在崖石下,等天晴了,继续勘测,吃了不少苦。

詹天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历尽艰险,前后勘测了三条线路。一条是关沟线。这条线路从南口至岔道城,长22公里,经过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尽是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工程量大,而运输量有限。第二条线路是热河线,从青龙桥绕过八达岭,转向东北方,经十三陵到延庆。这条线路虽然长出15公里,但坡度较平缓,也无需开凿八达岭那样长的隧道,但要专门修一条运料的路,费时费钱。第三条路就是现在修成的丰沙线,从西直门往西,绕过石景山,经三家店,到沙城附近出山到张家口。这条线路比较理想,但山势更加峻峭,坡度小但要修隧道65孔,工程费用较高。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詹天佑采用了关沟线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