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范文(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8:04:55 页码:8
2023年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范文(优质17篇)
2023-11-21 08:04:55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和成长规划的重要工具。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注意审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不仅看到问题和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些优美的心得体会范文,品味其中的真知灼见。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一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造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审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直接的全球行动。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也具有充分的文化意义,可以视为广义的文化遗产。

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狭义的文化遗产又分为两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后者则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庐山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一,国家高度重视。2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第二,全民初步趋向共识。

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第三,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于今年9月14日挂牌正式成立。第四,专门法律正在酝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立法规划。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展开,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专业人士和民众积极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项稳健发展的事业。相应地,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对外宣传,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激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风景线。其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体育文化方面,古希腊和西方文化孕育了奥林匹克运动,而中国传统体育竞技健身运动像太极拳、武术、杂技、“蹴鞠”、“博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化的体育竞技和理念、以和为贵的伦理观、刚健自强的人生信条。正是这样的文化遗产加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体育史上的地位。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财富,中国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才有取胜的王牌。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可移动馆藏文物多万件,全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和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树立起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世代风范。

通过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前途,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与时俱进的紧迫感,振奋民族意志,激扬民族精神。对外宣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绵长的文化创造,展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世界上高扬中国人的精神旗帜。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实践中,西方强势文化在其经济实力的推动下,日益向外扩张,进逼弱势文化,向落后国家渗透价值观,播撒种族文化优胜论,歪曲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整理和检录、分析,总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延续活力和方式,比较各种文化模式的特点、向度和功能,就能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标中,给予它们合理定位,促进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和相互学习借鉴,倡导一种多元共进、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和文明关系。

以文化底蕴而论,国际上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从民族主义的意义上认识文化遗产,把文化遗产与民族国家、民族身份紧密结合,文化遗产成为政治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第二个阶段,人们开始超越民族性、民族认同的立场,调整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全球主义的关系,并向世界性、全人类文化遗产的认识转变。第三个阶段,在认识到文化中心主义的学理缺陷和实践危害之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人们认识到,不管一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是启迪人们的思想,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

民族的发展路径,展示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也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文化样式的特色所在。在中国,这就落脚在通过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与和平发展的文化底蕴。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符号载体,是其原生时代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文化遗产必须得到有效保护,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然而,为发展经济而漠视甚至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却屡屡发生。

《19人类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中,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即毁灭文化,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和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即造成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是对不顾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一味以牺牲环境(历史人文环境)降低人们生活质量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的批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较早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了保护和收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了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后增添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再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目前,中国正着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技术、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措施,其宗旨在于处理好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遗产最为有价值的遗留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人们可以直观地、统一地看到一个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与传承者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学习等来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教育和感悟。

“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修复,而在于与现实生命的思维性沟通。”2这就是在理想状况下文化遗产业的基本社会功能,也是我们必须对其真确性加以保护的意义所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使人类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也是中国当前倡导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正确估计文化遗产自然损毁程度,正确测算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正确评估发掘文化遗产的技术要求,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以此具体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把我们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直观地展示于世界。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折叠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折叠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4、折叠加大宣传。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切实研究解决自然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三

憨厚、可爱的白鳍豚,被人们称为“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活化石”,也是我国目前最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全身灰白,体态优美,呈流线型。眼睛很小,嘴似长剑,背鳍为三角形,尾鳍又大又扁。圆圆的鼻孔长在头顶,非常像海豚。在水中,它游动时和鱼类一样,十分的'灵活,那急速穿行于波涛之中的身影令人惊叹不已。

可是,我们的“长江女神”现在并不快乐,她的眼泪在浑浊的江水中飞洒,她的视觉也变得像江水般浑浊,常常被噪音吵得晕头转向,撞到船舶的螺旋桨上死亡,在一片电光中丧生。他们的家园充满恶臭和肮脏。长江不再是白鳍豚的家园,人类已成为白鳍豚的天敌。

由于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长江白鳍豚现存量已不到一百头,如不有效保护,白鳍豚将会在二十年后从地球上消失。难道长江白鳍豚将要在二十年之后重演恐龙灭绝留给人类的遗憾吗?面对这种情况,我要大声疾呼:“爱惜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啊!”

为了“长江女神”不再哭泣,让我们共同保护浩浩长江不受污染,更加爱惜我们的朋友,更加爱惜我们共有的家园吧!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四

文化相对稳定的存在形态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体则是某个特定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可以折射为文化关系。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再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体现中国多民族的且与国际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前者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它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作为现存的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是中国首次与外国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是中蒙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目前,中亚五国已表示愿意将“丝绸之路”作为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总长达7000多公里,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沿着这条通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传到西方,西方的数学、医药和天文学传入中国。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应该加强保护,“丝绸之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应是当之无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也说,对于人类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遗产应是超越国界的。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对外宣传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项任务。几年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展了“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将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艺术、文化遗产介绍给了世界各国公众。这其中包括中国最珍贵的文物,如乐器编钟、青州石刻、青铜器艺术,还有中国的京剧服饰、民族服装服饰、工艺美术等传统艺术,以及从功夫、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到社火等表演艺术。“少林功夫”、“云南映象”、“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历代民族服装服饰”等著名节目,都参加过“感知中国”主题活动。这既展示了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国际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和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五

白鳍豚这个名字大家都不太听过吧?他是一个庞然大物呢,它的颜色是银灰色的,他喜欢在波涛中翻滚或以三角形的背鳍劈开浪花,飞速前进,有人会脱口而出:“这是一只这么大的鱼啊!”然而这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白鳍豚。

白鳍豚很大,身长3米,体重250千克左右,它的身体是纺锤形皮肤,很光滑,嘴巴尖尖的,但它比鲸鱼小很多,可他也有胸鳍,背鳍和尾鳍。乍一看,确实很大!

鱼类有鳃,可以在水中呼吸。白鳍豚没有鳃,他只有肺,靠一个朝天的鼻孔在水中呼吸。只要她向水面充足,一口气就可以在水中游30分钟左右,所以它才是“长江之王“啊!

白鳍豚皮下有一层很厚的脂肪,可以防寒,在冬季脂肪厚达5、6厘米,占体重1/3以上。

白鳍豚的脑子很小,只有500毫升左右。脑上有非常多的沟回,发达程度甚至超过许多陆地上的哺乳动物。鱼是卵生的,而白鳍豚是胎生的,刚生下来的幼豚近一米多长,雌豚有一对乳头,幼豚是靠吃奶长大的。

白鳍豚现在逐渐走向灭绝时代,1980年才发现了7只,希望我们不要随手丢垃圾,不要使可爱的白鳍豚逐渐灭!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六

3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保护母亲河日,而白鳍豚,是长江孕育的孩子,被誉为“长江女神”。然而,大量的为江造田,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白鳍豚的生存。据观测,长江内白鱀豚数量已从1986年的约300头降至不足100头。201x年4月1日,研究人员在长江上观察8天却没能发现一只白鱀豚。社会对白鱀豚的关注和保护都太缺乏了。因此,我们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一份子,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开展保护白鱀豚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活动目的】:

1.唤起广大学生和市民关注白鱀豚的热情,共同保护长江环境,拯救白鱀豚。

2.增强学生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时间】:

201x年3月9日。

【活动地点】:

~~~~小区。

【参与人员】:

江苏大学青年志愿者与社区居民。

【活动准备】:

1.制作展板海报以及相关资料的传单。

2.邀请一些学院(环境学院医学院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同学。

3.联系市内及省级媒体。

【活动流程】:

1.分发宣传资料,讲解给居民听,并且张贴海报。

2.在社区邀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同学给居民做关于保护长江,保护白鳍豚的专业讲座。

3.可在讲座中表演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小品,歌舞等节目。

4.在大面积范围内做一次募捐活动,将所有募捐所得捐给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注意事项】。

大家齐心协力,做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七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虽然中国的一些科学家和野生动物管理者正在勇敢地拯救白鳍豚,但是如果不能采取一个更大胆更积极的保护方案,将很难获得成功。而这一物种的灭绝将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对于一个大的保护行动来说,这样的理由已经足够了。同时,白鳍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生动物保护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旗舰种,如果我们没有在对这个物种的保护中竭尽全力,将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类认为他们能够承受失去水生包括淡水与海洋生物中的宝贵的、不可替代的成分的代价。

建议:

认真识别白鳍豚经常出现的“热点”,并将全部保护力量集中在这些区域,包括加大这些区域里现行渔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虽然对一个主要种群的评估比较有趣,但首先要考虑的应是监控几个已知的白鳍豚群体,这可以使用飞行考察或其他新技术;照片识别技术可以用于辅助实施上述措施。对单一个体的监控能够为确定其活动规律提供信息,这将有助于对重要栖息地的确定,并可以用来判定个体是否受到某种威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和方法应该被用来帮助确定保护区域,所需要分析的地理参考数据应包括:捕鱼活动、白鳍豚的集聚出现、长江的渔业储量、白鳍豚喜欢的自然特征(如河流交汇、江心洲)、污染源、船只活动的水平;除农业部颁布的《白鳍豚保护行动计划》中所提及的社会范围外,还应该为生活在现存的及即将建立的保护区周围———尤其是已经建立保护区内的以及常有白鳍豚群体出现的区域内的———进行渔业转产的居民提供帮助;非政府组织应该与政府组织和当地群众联合起来,在白鳍豚的热点地区一起管理保护,包括对白鳍豚的监控和进行保护活动。

措施: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20xx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野外灭绝标签。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八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污染严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能够供人们使用的淡水资源是很少的,用水紧张是我国面临的又一个环境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人口比较多,河流纵横,可是我国能利用的水资源却十分短缺。近年来我国的水资源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用水紧张,另一方面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地区河流和降水都多,这就造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量的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的淡水资源不及南方的四分之一。正是由于我国淡水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不平衡,我们采取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和大规模的调水工程等措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流失,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详细介绍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第三,过度开采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人们不断开采水资源,从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九

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不仅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岩性、森林植被、水体与水体之间关系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其中,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一部分降水形成的影响。

地表水,一部分形成地下水,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水流系统,形成区域水资源。人类活动不断改变地表及地表植被的性质和状态,干扰水气在地表水和大气界面上的转换,形成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也改变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条件。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取水、用水、耗水、排水所造成的局部水文循环,成为陆面水文循环中的一个侧支,对陆面水文循环产生影响,进而对地表水资源或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产生影响。

平原区因地表坡度小,降落到地表上的水不易流动,容易形成地表积水,进而产生持续稳定的下渗,有利于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山区因坡度大,降落到地表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沿山坡流动汇集到河流里,形成地表水资源。不同的土壤岩性,有不同的孔隙率,当降水特性相同时,孔隙率大的,其储水及渗透能力也大,形成地下水资源量就多;反之,孔隙率小的,其储水能力及渗透能力小,则形成的地下水资源量就少。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通过枝叶表面的蒸腾作用加速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减少流域的水资源量。在降水过程中,植物通过吸附、承托、张力等现象储存部分降水量,这部分降水量最终以蒸发而消失殆尽,减少了水资源的形成。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

大家好!我有一个又长又细又尖的吻,一件光滑的紧身衣,一个灵敏的声纳系统和一个旋转的圆锥体。亲爱的人类孩子,我是谁?是的,这就是我,一只温顺的白鳍豚。

我们的皮肤光滑细腻,背部为浅灰蓝色,腹部为白色,很容易隐藏,躲避敌人,接近猎物。仔细看我上面和下面。否则,你真的看不见我们!

我们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我们的大脑表面积大,沟复杂,而大脑可以在两个半球轮流休息,昼夜不停地游泳。

然而,我们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晋代记载为“河中事多”,清代为“河中事多”。而现在只有不到100个。我们的处境比大熊猫还要危险。

亲爱的孩子们,请保护我们!记住,“保护长江白鳍豚,从我做起!”

(小学一年级,)。

我的家乡是洞庭湖,它曾经是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天堂。美丽的风景,碧波荡漾,我们一直幸福地生活着。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早上,我听到一声巨响,吓得我魂不附体。我游到湖边,看到一个怪物,这让我更加害怕。我们长大后才知道那是艘船。噪音让我们心烦意乱。没想到后面还有很多叫螺旋桨的怪物。我的许多朋友受伤了,水被染成了深红色。我不得不拼命往深处游,希望能避开远处的船,但噪音并没有减少。等船离开后,大家都松了口气,却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更可怕的事情:洞庭湖两岸的工厂把废水倒进湖里,我们都吓得一直在远处游。有些虚弱的白鳍豚游得很慢,但它们受不了废水的毒性,于是死去。我很害怕。然后船又来了。我不小心被螺旋桨弄伤了,一阵剧痛袭来,眼睛睁不开。更糟糕的是,因为噪音太大,我的声纳找不到地方,所以我又被狠狠地打了一顿,疼痛难忍,差点晕倒。我隐约看到一些渔民,然后就失去了知觉。

当我睁开眼睛时,疼痛仍然难以忍受。从人们的对话中得知我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他们打算把我养在这里的一个水池里治疗。这个时候很难说我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我终于可以离开发生过无数灾难的洞庭湖了,虽然我很怀念。但是我会非常想念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的朋友。我知道我有多需要他们。我的心是孤独的。

13年后,贵州一个孩子以艾奇的名义,每月寄十块钱去做保护工作。听专家说的时候很感动。艾奇在信中还写道:“只要全社会的每个人都努力一点,白鳍豚就一定会有生存的空间。”如今,许多人仍在做最后的努力.

(小学五年级,)。

千百年来,长江以其水深浪宽,生活着一种身体丰满、游泳姿势优美的水生哺乳动物,即白鳍豚。白鳍豚流线型的身体像一条大鱼,背蓝灰色,腹部白色。如果从顶上往下看,蓝灰色的后背夹杂着河水;如果你从底部向上看,白色的腹部靠近水面。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的上颚和下颚两边各有30多颗牙齿,可以咬鱼。它不咀嚼,只吞下它抓到的鱼。在水中游泳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必须通过吃大量的食物来补充。白鳍豚每天吃大约1/10的体重。白暨豚的眼睛很小,只有绿豆粒大,感光但分辨率低。它是如何找到食物并探测目标的泥浆的?原来长江的水有很多泥沙,这样的水,再好的眼睛也没什么用。另一方面,水是一种优秀的传声导体,水中的传声速度是陆地的倍左右。因此,白鳍豚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了回声定位能力,并使用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纳信号也用于个体白鳍豚之间的通讯。

尽管白暨豚像一条鱼,但它仍然保持着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它有36度的恒定体温,用肺呼吸,出生后吮吸。小海豚一定要潜到母海豚的肚子里去找奶头,这样才能喝到奶。小海豚吃了几口后,必须呼吸一次。这样反复几次才能吃饱。

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县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这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叫做原始白鳍豚的古白鳍豚。它生活在大约2000万年前。人们把有古文字的现代生物称为活化石,白暨豚就是活化石。

在古代,长江是白暨豚安静舒适的家园。当时人类只有原始的船和渔猫,长江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当时长江没有机器轰鸣,没有螺旋桨轰鸣,没有危及白鳍豚的渔具,没有化学毒物污染。当时长江生物资源丰富,生机勃勃。当时长江流域,白鳍豚家族繁盛,随处可见。

今天,长江流域的人口正在增长,经济活动正在扩大,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白鳍豚数量严重减少。白暨豚是一种中等古老的水生动物,随着现代船只的迅速增加,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有时它会被船只的螺旋桨伤害或杀死。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一

白鳍豚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目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引起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因素有白鳍豚自身的原因(内因),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外因),后者是主要的。

外因是:(1)过度渔捞业:一方面破坏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鱼类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害的渔具、渔法,如滚钩、电捕鱼、炸鱼、毒鱼等均可直接伤害白鳍豚;(2)迅速发展的航运业:一方面,机动船只的大量增加挤占了白鳍豚生存的有限空间,机动船只发出的巨大噪声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系统,另一方面,螺旋桨也可直接击毙白鳍豚;(3)水利设施的建设:沿江修筑的防洪、排涝堤坝,涵闸等改变了过去沿江湖泊、小支流的通江环境,使得白鳍豚栖息的小生境丧失或变差,像葛洲坝、三峡这样的拦江大坝等巨型水利工程对白鳍豚带来的间接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4)长江水体污染:长江干流靠近城市的沿岸带以及南京以下江段的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白鳍豚和江豚体内测出一定浓度的有机氯和重金属含量。另外,长江及其附近发生的农药运输车、船的翻沉事故也会给长江鱼类和白鳍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白鳍豚迁地保护:将残存于长江干流的白鳍豚尽可能多地迁到环境条件与长江自然条件相似,易于人工控制和改善的半自然环境中去。通过考察,发现长江中游荆江沿岸的一些长江故道既有长江干流的环境特征,如自然的江水、鱼类,又可避开诸如航运、渔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理想的迁地保护白鳍豚的场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后,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天鹅洲故道被选定为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2)白鳍豚在饲养条件下的研究与繁殖: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保护濒危物种是最有希望的措施,但就白鳍豚种群的状况而言,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白鳍豚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白鳍豚的数量太少以至于在野外已很难见到,相应的研究也难以有效展开,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在野外难以或无法展开的研究则易于有效操作,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一个人工饲养下研究繁殖白鳍豚的保护措施被列入三大保护措施中的第二项。

(3)白鳍豚栖息地的保护:尽管长江环境在不断恶化,而且近期内难以改变这种状况,但把白鳍豚分布相对集中、环境条件较为适合的江段划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白鳍豚现存的栖息地、延缓白鳍豚灭绝速度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同时,一旦将来白鳍豚迁地保护和饲养下繁殖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仍然是把饲养下繁殖或半自然保护区繁殖的后代再引入的首选地点。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二

我只是一只白鳍豚而已,名曰淇淇。

二十二年以前的事,我近乎完全忘却,然而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同伴奋力的呼喊,是无数个同类的争先恐后,是四处逃窜的生命,是水波的剧烈翻涌。我至今仍忘不了面前的伙伴在大呼一声“救救我!”后终于没有逃过鱼叉的追杀,它的白鳍终于被血水染红,从此再也看不到它清澈的眼睛,我至今仍忘不了那一群短小而却有力的人类面无表情的投出我们的“死神”一鱼叉。机械地将一只又一只熟悉的面孔从我眼前带走,没有理由,也没有目的。

我只能在恐惧的包围中向前奋力地游,疯狂的挥动我身上的鳍,试图成为这群残暴不仁的恶魔手中的漏网之豚,可是他们似乎成为了这里的主宰,从不给我钻出的机会,我屏息凝神、奋力飞跃,想要像空中有翅膀的那群家伙一样,让白色的鳍成为翅膀,可是人的手里的那些东西似乎可以上天入地,上可捕鸟,下可捉我。

也许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噩梦,因为当梦醒的时候,我已经来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地方。那个和之前一样的叫做人的生物隔着一层水巴望着我,可能在渴望我头顶上的那个唯一的皮球。

这二十二年以来,只是这皮球与我相伴,我对头顶上那个人有着本能的反感,即使他看似人兽无害,可我深刻的知道,每一个看似淳朴善良的人,都有可能蕴藏着可以毁灭每一只白鳍豚一一无论是鳍还是尾一一的力量。

我曾试图摆动我艳白的鳍,我自认为它十分亮闪闪,但是无豚回应;我曾发出我自认为最高声的呼喊,但是在空寂的水里,只能听到我自己的回声。二十二年了,一直是这样。

我曾问天,为什么要让我遭受如此大的磨难?后来我又庆幸我能在灾难中存活,并且能摆动自己的鳍。然而,上天却把我抛给了孤独,我独自在空旷的水里,永远,也许永远都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为什么?二十二年的孤寂,我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为什么?二十二年的呼唤,我却一直没有回应?为什么?二十二年的悲哀,我却一直没有答案。

我的同伴们他们都去哪儿了?他们都在那场战争中消失了吗?不,不可能,二千五百年,我们已经生存了二千五百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霎那间消失?我挣扎着,似乎要从这个虚幻的幻想中挣脱出来,然而,我才发现,我似乎像人陷入泥潭一样,我的鳍再也没有了精神与活力,再也没有了银白的光泽。

我感觉鳍渐渐僵硬,尾渐渐飘零……。

我是世界上最后一只白鳍豚,名曰淇淇……。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三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随着长江经济规模空前扩张,河流自然生态不断恶化,其生存压力与日剧增。考察证实,白鳍豚分布江段正在缩短,种群数量正在下降,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不到100头。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里,长江既然能养育4亿多人口,也就能养育成百上千头白鳍豚,我们不应该为了人的价值而继续牺牲白鳍豚的价值。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离开了博大精深的长江,等于人离开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种群。这比业内权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鳍豚要灭绝并据此将其从长江中捕捞出来进行人工饲养更可靠,更节约,更有价值。野的就是野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我们就是要保护白鳍豚野生种群,保护它的栖息地,使其成为长江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生存就要和时间赛跑,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是捕一头少一头,越捕越无法自然增殖和保护了。这样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鳍豚灭绝的,因为养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给弄没有了。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宽广胸怀面对伟大的自然保护事业,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引导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蹉跎于歧途。

一、已有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石首天鹅洲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也于20xx年改建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无疑,这是非常正确的,有的保护区也做了一定工作并取得成效。但白鳍豚的保护是从迁地保护开始的,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的引导方向、社会注意力、实际工作重心也始终是在迁地保护上,就地保护是后来的事情,并且一直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响,通过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困难、问题较多。一些保护区为保护白鳍豚而设立,实际并未做保护区工作,一些地点理应建立保护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保护白鳍豚的总体效能。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1头取名“淇淇”的白鳍豚,并存活下来,开人工饲养白鳍豚之先河。此后,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又陆续饲养过其它取名各异的白鳍豚,但无一例外全部死亡。“淇淇”虽然白鳍豚馆内依靠一个庞大的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还幸运的活着,但20多年来地直茕茕孑弋,形影相吊,既不能交配繁衍,也不能形成群体,更不能在滔滔江水中进化。它距离海兽白鳍豚越来越远了,与白鳍豚物种的保护更是无关。这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情况,也是业内权威人士极力主张把硕果仅存的白鳍豚从长江捕捉上岸实施人工饲养的重要依据。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先后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呢?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甚或没有。对无价之宝死无交待,是我们以往白鳍豚迁地保护工作上的一个很大缺陷。不过从科学认知来看,这些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是不幸的,也是必然的。物种是一种存在物,它与其所适应的小生境密不可分。作为白鳍豚栖息地的长江,是世界级大河,源远流长,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自然变异,具有一种野性,又有着恢宏、复杂、充满活力的秩序。白鳍豚在这样的大江中生存进化几千万年,其烙印之深无与伦比。同时,生物界广泛存在着和谐而又奇妙的物种内和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存在着许多复杂而又可以应变的行为现象。自然,白鳍豚在长江也一定是形成了相应的生态关系和行为现象,而这些要在一个新的系统中重新建立,谈何容易。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内涵,在地球上不可能重复,也不可能类比或模拟。白鳍豚也不大可能改变自身种的特点以适应人工饲养,如果改变了它就不是白鳍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人工饲养过于理想化,实行长官意志,从长江捕捞出白鳍豚放在与长江水文状况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相去甚远的长江故道或馆类建筑物中实施人工饲养,导致生存环境条件的致命性变化,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个体是物种的标本,它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种的类的特征,如果个体得不到发展,物种也将得不到发展。我们连白鳍豚个体都养不活,又怎么能够说通过人工饲养白鳍豚来实现其物种的保护呢,何谈“异地保护是目前情况下保护白鳍豚最后和唯一的希望”?同时,一个物种即使有了人工饲养的种群,也并不标志着这个物种的野生种群可有可无。因为物种的生存进化靠基因流的动态发展,而这一过程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形成选择压力。又因为一个物种自然种群的濒危、消失,同时意味着一个栖息地的濒危、崩溃,如果栖息地崩溃了,把力量集中在物种个体的所有保护措施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只有保护栖息地才能挽救物种。全世界都在这样作,已建立了4万多处以栖息地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叫法各异的自然保护区域,面积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10%。我国以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境为主要保护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已建立了1000多处,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上居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我们还正在加倍努力,争取把已是人工圈养下的麋鹿、野马和人工繁殖成功的扬子鳄等放归自然,以恢复这些物种的自然种群和作为它们栖息地的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照此,难道我们把白鳍豚捕捉回来进行人工饲养,还能放弃其野生种群和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况且白鳍豚根本就没有人工种群,我们岂敢把野生种群全部捕捉上岸?当然,人类对生物界的认知过程有可能非常漫长,许多事要经过反复曲折才能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积十多年之经验教训,在目前白鳍豚自然种群数量稀少可数而物种保护刻不容缓的严峻形势下,人工饲养迁地保护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果无视经验教训继续搞下去,那可真要造成白鳍豚物种灭绝的,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

白鳍豚濒危的症结在于人类粗放利用长江资源和不合理干预长江水系生态系统,根本出路在于改进这种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干预,希望在于满怀信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有能力实现这种改进。世界上任何产业、任何人类活动都存在着通过改进使其以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运作的潜力,即使最先进的产业、最谨慎的人类活动也一样。何况加强管理促进长江经济生态化,保护长江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早已是人心所向。我们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对在长江实施白鳍豚物种就地保护充满信心。据研究分析,长期来威胁白鳍豚生存的主要人为因素包括使用有害渔具渔法在长江捕鱼误伤白鳍豚、船舶行进中螺旋浆打死打伤白鳍豚、水下工程爆破炸死炸伤白鳍豚,以及长江采砂、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文条件改变导致栖息地破坏,还有长江水质污染等。在现有法制和经济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有可能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实际措施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使其不利影响朝着有利于长江资源合理利用、水系生态进化和白鳍豚种群恢复的方向逐步减弱,从而在长江中实现白鳍豚的就地保护。

长江捕鱼中使用的有害渔具渔法主要有滚钩、迷魂阵、电捕鱼、炸鱼、毒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同时伤及白鳍豚。但这些绝大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所明令禁止,法律执行的好,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就能使白鳍豚得到保护。退一步,即使长江全流域不能够完全制止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在只占部分江段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渔民转产,避免有害渔具渔法的影响则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白鳍豚也能够得到保护。农业部已宣布自20xx年起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我们也应该由衷地赞美这一伟大的制度创新。只要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好转,白鳍豚的生存条件也就不会持续恶化。

船舶行进中螺旋浆打死打伤白鳍豚,和船舶密度、速度、航道规范化及螺旋浆结构有关。交通运输业应该走向生态化,首先把长江理解为不可多得的生命支持系统,其次才是巨大的水运之便利,从而全面提升航运业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尤其要针对螺旋浆和船舶碰撞致死致伤白鳍豚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这方面过去没有注意,但只要把它纳入白鳍豚保护措施的范畴,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至少应该对船舶行经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时和在前方水面发现白鳍豚出没时的船速,作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限制性规定,使白鳍豚来得及躲避,减少其与船只碰撞受伤的机率。长江航运业噪声污染是如何干扰白鳍豚声纳系统使其变得不够灵敏的,尚需做些研究分析。一方面船舶按规定减速会降低噪声强度,另一方面也许还需要减少汽笛鸣叫次数等。长江航道无论是从安全出发还是为了保护白鳍豚,都应该大大规范。长江江面很宽阔,从横断面上看不能把江面都用来同时行船,这样白鳍豚与船舶相遇时想躲避也没有地方躲避了,只能是瞎撞,不是撞死撞伤就是被螺旋浆打死打伤。应该是大道朝天,各走一半。社会在文明进步,草原虽然平坦汽车也不能离开道路乱开了,长江上的船舶还能离开规划的航道满江面乱穿吗?螺旋浆也不是没有改进的地方。云南省文山州技术学校曾有人针对螺旋浆伤害白鳍豚一事提出建议,说在螺旋浆的外缘装上一个类似电风扇网状外壳之类的东西就能解决问题。如确有必要,此举也未尝不可考虑。

长江河道采砂,破坏的正是白鳍豚和鱼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场所,但更显而易见也更为社会所关注的危害,则是其造成局部河势恶化,危及堤防,影响长江防洪和通航安全,事关重大,各级人民政府都在抓河道采砂的管理。特别是20xx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320号公布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为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规范和建立正常的采砂秩序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按照条例规定的管理措施,长江上将划定河砂禁采区并予以公告,白鳍豚保护区所处江段理所当然应该是禁采区。保护区外如有重要栖息地,也应该是禁采区,一些次重要区域划为禁采区有困难,可通过禁采期进行必要的管理,总之管比不管强。

长江水利、交通工程包括航道整治、港口码头及桥梁建设等,在改变河流水文状态破坏白鳍豚栖息地的同时,施工中实施水中爆破有直接致死致伤白鳍豚的情况。进行这类工程建设也是首先要顾及长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它们。要在有关长江水系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考虑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需要,把不利影响减至最小,并以可行措施防止施工中炸死炸伤白鳍豚个体。前提是保护部门对白鳍豚栖息地的分布、白鳍豚的迁徒活动情况等,事先要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遇到有可能对白鳍豚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项目时,才能够拿出使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目的实施,对长江河流生态也都会有积极意义。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和人们对河流生态认识的深化,今后还会发生一些有利的变化。长江水质受到工业、农业、交通、城乡生活等多方面排放污染物的危害,尤其排污口多设于岸边,垃圾也是堆于岸边,形成了岸边污染带,使岸边水质常常比江心水质更差一些,而白鳍豚栖息地又更多的是在岸边地带。这是一个受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尚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对白鳍豚生存造成危害的具体分析。治理水污染,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环境保护目标,长江水质更要保护,而且取得了成效。由于长江流域工业、城镇生活用水主要取自长江,目前干流沿岸就有取水口近500个,而且主要是取岸边水。所以长江污染治理、水质保护不仅关系到白鳍豚,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相信工作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长江水质变化,不能因为存在污染就得出结论性意见,说长江不行了,已经不适宜白鳍豚生存了,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符合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地位正在日益上升的事实和长江生物多样性最终还是要在长江得到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掌握保护成效和变化,定期安排有严格技术要求的白鳍豚考察监测本无什么不妥。但据两个单位的资料显示,不算承担有关主管部门安排的白鳍豚大规模同步监测活动,仅他们自己有组织地考察监测活动就进行过80多次,而涉及此项工作的绝不只是这两个单位,可见此类活动的频繁程度。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在迁地保护上,也即忙于人工饲养白鳍豚,不愿意更没有在长江做什么保护工作,白鳍豚能有什么大的变化值得进行如此勤奋的考察监测呢?更有甚者,还有一个白鳍豚监测月报制度。我们不是说江面上人类各种活动已经很多对白鳍豚造成了极大危害吗,那么如此频繁的白鳍豚考察监测活动,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无疑是在加重这种危害。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是最重要的国情国力,每年出生、死亡变数两三千万,人口普查几年才搞一次。而长江里总数不到100头的白鳍豚,6-8岁才性成熟,10月怀胎,一胎一崽,以母乳哺育幼儿,一年能增加几头,竟然要按月进行监测。这是为了什么?对白鳍豚保护有益呼,有害呼!就物种保护来说,定性分析足够了,再准确的量化分析也代替不了判断和全面的理解,况且白鳍豚种群数量已量化到百头左右,够定量的了。就制定对策而言,所需信息也早就掌握了,即是不足亦用不着如此大动干戈。所以,逐如此类的考察监测活动应该适可而止,挪出时间、精力、资金放在保护工作上,扎扎实实干几年,回头再来看变化。这样就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给白鳍豚生存增加更多麻烦,每项工作都会更有意义。

要落实就地保护,还要解决自然保护区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和思想转变等问题。河流类型保护区是线状的,现有块状式保护区的一些管理要求、保护措施并不适用于线状保护区,如果照搬就会出现河流分段而治的情况。所以,长江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管理,尚需专业人员做出努力,根据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本着有利保护、方便航运的原则,进行概念和制度创新。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模式上也应该与绝大多数其他类型的保护区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完全开放式的,原有经济活动大多在加强管理符合保护区要求的前提下仍在有序进行,涉区人员可能很多。管理上应该根据本身特点,注重发挥广大涉区人员包括两岸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共管机制,大家共同承担管护责任。舍此,可能很难进行管理。白鳍豚的保护由迁地式转变为就地式,由人工饲养理念改为在长江中直接进行保护,一些人员思想上一下子转不过来,任务是依据保护目标管理好依法确定的长江江段,心里却总想着怎样将白鳍豚捕捉回来养在自己的地方。原因是现有保护区中有两个保护区的批建面积范围内,既有长江干流江段,又有长江故道,白鳍豚在干流江段,故道中没有白鳍豚。他们似乎觉得长江干流是大家的,白鳍豚也时刻在迁徒,总不如放在属于自己所有的故道里放心,所以对作为保护区的长江干流江段基本上没有进行管理,这有失保护之责。如果因为有这么两片故道而影响对作为保护区主体的长江干流江段的管理,甚至还抱着迁地保护不放,那与其有不如无。自然保护之所以是崇高的事业,是因为它代表着为公众利益服务,没有个人的私利,保护对象绝不会形成私有财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为之全身心的投入呢。这些思想问题要解决,而且要快,不解决就不会尽力,慢了就会影响白鳍豚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和有效性。

三、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促使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康庄大道。

1、停止实施以任何理由继续从长江里捕捉白鳍豚的计划,即便是科学研究也应不予批准。白鳍豚研究晚几年对科学事业没有影响,但长江中再多捕捉1头白鳍豚,对其保护会产生重大影响。

2、尽快整顿规范长江上现有白鳍豚类自然保护区,明确方向和任务,制定管护计划,解决实际困难,坚定就地保护信念,使其发挥效用而不再徘徊。在此基础上再建一批新的保护区,背景清楚、有一定基础的尤其要尽快报批。

3、停止江豚的人工饲养。一些保护研究机构养不了白鳍豚,又开始养江豚,为此目的已从长江捕捉了很大数量的江豚,但活的少死的多,对物种保护同样没有实际好处。而且江豚种群数量比白鳍豚多得多,只要白鳍豚保护好了,江豚也自然就保护好了,无需分别处理。4、停止非直接保护栖息地目的的一切白鳍豚科学考察、监测活动。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是社会、经济层面上的,科研与保护层面上尤其要作出表率。

5、对白鳍豚栖息地进行编目,使其成为保护区建立、管理、建设项目环评的有用工具。此项工作应主要立足于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而不是进行新一轮的科学考察。

6、区分白鳍豚基础科学研究和白鳍豚保护工作,保护性科研要服务于保护工作实际需要,不能以研究代替保护,更不能使保护工作服务于科研需要。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四

熊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有着胖胖的身躯,黑白相间的“外套”,它憨态可掬、温驯善良的形象和独具魅力的风采及奇特秉性很惹人喜欢。它素有“活化石”之称,在1000万前,就从食肉类动物分化出来,历经磨难,演变成以竹为食的非凡家族。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我也十分喜欢大熊猫,因此,我对它的现有数量、生存现状、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国家和当地政府正在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了依次调查。

大熊猫的居住环境。

在中国西南部的省份,包括四川,甘肃及陕西.曾在北越,缅甸及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北至北京,也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他们居于四千呎至一万一千呎高度的气候潮湿的竹林或山岭上。

大熊猫的食性。

大熊猫虽属肉食类,却几乎不吃肉,通常以箭竹为主。一般人对大熊猫的印象都只是吃竹子,它们是杂食性的动物,除竹子外,也吃鱼、小动物、植物和蜂蜜。每天要吃十五至二十公斤竹子,食量很大:动物园里所饲养的大熊猫、对甘蔗,蛋、苹果、菠菜也不排斥。

目前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现在,大熊猫仅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总数约有1000只,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栖息地下降到现今仅1万平方公里。森林的破坏和人为的侵扰不仅导致大熊猫分布区和栖息地缩小,更主要的是被分割后,大熊猫分布岛屿化,造成孤立点内熊猫个体的消失和各分散小区的遗传压力急剧增大,加速了大熊猫的局部绝灭和总体的衰败速度。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对于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径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以上有期徒刑,并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五

白鳍豚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下面就由本站小编为大家推荐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随着长江经济规模空前扩张,河流自然生态不断恶化,其生存压力与日剧增。考察证实,白鳍豚分布江段正在缩短,种群数量正在下降,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不到100头。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里,长江既然能养育4亿多人口,也就能养育成百上千头白鳍豚,我们不应该为了人的价值而继续牺牲白鳍豚的价值。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离开了博大精深的长江,等于人离开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种群。这比业内权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鳍豚要灭绝并据此将其从长江中捕捞出来进行人工饲养更可靠,更节约,更有价值。野的就是野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我们就是要保护白鳍豚野生种群,保护它的栖息地,使其成为长江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生存就要和时间赛跑,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是捕一头少一头,越捕越无法自然增殖和保护了。这样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鳍豚灭绝的,因为养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给弄没有了。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宽广胸怀面对伟大的自然保护事业,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引导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蹉跎于歧途。

一、已有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石首天鹅洲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也于20xx年改建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无疑,这是非常正确的,有的保护区也做了一定工作并取得成效。但白鳍豚的保护是从迁地保护开始的,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的引导方向、社会注意力、实际工作重心也始终是在迁地保护上,就地保护是后来的事情,并且一直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响,通过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困难、问题较多。一些保护区为保护白鳍豚而设立,实际并未做保护区工作,一些地点理应建立保护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保护白鳍豚的总体效能。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1头取名“淇淇”的白鳍豚,并存活下来,开人工饲养白鳍豚之先河。此后,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又陆续饲养过其它取名各异的白鳍豚,但无一例外全部死亡。“淇淇”虽然白鳍豚馆内依靠一个庞大的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还幸运的活着,但20多年来地直茕茕孑弋,形影相吊,既不能交配繁衍,也不能形成群体,更不能在滔滔江水中进化。它距离海兽白鳍豚越来越远了,与白鳍豚物种的保护更是无关。这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情况,也是业内权威人士极力主张把硕果仅存的白鳍豚从长江捕捉上岸实施人工饲养的重要依据。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先后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呢?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甚或没有。对无价之宝死无交待,是我们以往白鳍豚迁地保护工作上的一个很大缺陷。不过从科学认知来看,这些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是不幸的,也是必然的。物种是一种存在物,它与其所适应的小生境密不可分。作为白鳍豚栖息地的长江,是世界级大河,源远流长,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自然变异,具有一种野性,又有着恢宏、复杂、充满活力的秩序。白鳍豚在这样的大江中生存进化几千万年,其烙印之深无与伦比。同时,生物界广泛存在着和谐而又奇妙的物种内和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存在着许多复杂而又可以应变的行为现象。自然,白鳍豚在长江也一定是形成了相应的生态关系和行为现象,而这些要在一个新的系统中重新建立,谈何容易。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内涵,在地球上不可能重复,也不可能类比或模拟。白鳍豚也不大可能改变自身种的特点以适应人工饲养,如果改变了它就不是白鳍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人工饲养过于理想化,实行长官意志,从长江捕捞出白鳍豚放在与长江水文状况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相去甚远的长江故道或馆类建筑物中实施人工饲养,导致生存环境条件的致命性变化,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个体是物种的标本,它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种的类的特征,如果个体得不到发展,物种也将得不到发展。我们连白鳍豚个体都养不活,又怎么能够说通过人工饲养白鳍豚来实现其物种的保护呢,何谈“异地保护是目前情况下保护白鳍豚最后和唯一的希望”?同时,一个物种即使有了人工饲养的种群,也并不标志着这个物种的野生种群可有可无。因为物种的生存进化靠基因流的动态发展,而这一过程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形成选择压力。又因为一个物种自然种群的濒危、消失,同时意味着一个栖息地的濒危、崩溃,如果栖息地崩溃了,把力量集中在物种个体的所有保护措施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只有保护栖息地才能挽救物种。全世界都在这样作,已建立了4万多处以栖息地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叫法各异的自然保护区域,面积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10%。我国以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境为主要保护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已建立了1000多处,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上居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我们还正在加倍努力,争取把已是人工圈养下的麋鹿、野马和人工繁殖成功的扬子鳄等放归自然,以恢复这些物种的自然种群和作为它们栖息地的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照此,难道我们把白鳍豚捕捉回来进行人工饲养,还能放弃其野生种群和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况且白鳍豚根本就没有人工种群,我们岂敢把野生种群全部捕捉上岸?当然,人类对生物界的认知过程有可能非常漫长,许多事要经过反复曲折才能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积十多年之经验教训,在目前白鳍豚自然种群数量稀少可数而物种保护刻不容缓的严峻形势下,人工饲养迁地保护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果无视经验教训继续搞下去,那可真要造成白鳍豚物种灭绝的,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

白鳍豚濒危的症结在于人类粗放利用长江资源和不合理干预长江水系生态系统,根本出路在于改进这种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干预,希望在于满怀信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有能力实现这种改进。世界上任何产业、任何人类活动都存在着通过改进使其以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运作的潜力,即使最先进的产业、最谨慎的人类活动也一样。何况加强管理促进长江经济生态化,保护长江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早已是人心所向。我们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对在长江实施白鳍豚物种就地保护充满信心。据研究分析,长期来威胁白鳍豚生存的主要人为因素包括使用有害渔具渔法在长江捕鱼误伤白鳍豚、船舶行进中螺旋浆打死打伤白鳍豚、水下工程爆破炸死炸伤白鳍豚,以及长江采砂、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文条件改变导致栖息地破坏,还有长江水质污染等。在现有法制和经济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有可能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实际措施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使其不利影响朝着有利于长江资源合理利用、水系生态进化和白鳍豚种群恢复的方向逐步减弱,从而在长江中实现白鳍豚的就地保护。

长江捕鱼中使用的有害渔具渔法主要有滚钩、迷魂阵、电捕鱼、炸鱼、毒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同时伤及白鳍豚。但这些绝大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所明令禁止,法律执行的好,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就能使白鳍豚得到保护。退一步,即使长江全流域不能够完全制止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在只占部分江段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渔民转产,避免有害渔具渔法的影响则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白鳍豚也能够得到保护。农业部已宣布自20xx年起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我们也应该由衷地赞美这一伟大的制度创新。只要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好转,白鳍豚的生存条件也就不会持续恶化。

船舶行进中螺旋浆打死打伤白鳍豚,和船舶密度、速度、航道规范化及螺旋浆结构有关。交通运输业应该走向生态化,首先把长江理解为不可多得的生命支持系统,其次才是巨大的水运之便利,从而全面提升航运业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尤其要针对螺旋浆和船舶碰撞致死致伤白鳍豚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这方面过去没有注意,但只要把它纳入白鳍豚保护措施的范畴,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至少应该对船舶行经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时和在前方水面发现白鳍豚出没时的船速,作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限制性规定,使白鳍豚来得及躲避,减少其与船只碰撞受伤的机率。长江航运业噪声污染是如何干扰白鳍豚声纳系统使其变得不够灵敏的,尚需做些研究分析。一方面船舶按规定减速会降低噪声强度,另一方面也许还需要减少汽笛鸣叫次数等。长江航道无论是从安全出发还是为了保护白鳍豚,都应该大大规范。长江江面很宽阔,从横断面上看不能把江面都用来同时行船,这样白鳍豚与船舶相遇时想躲避也没有地方躲避了,只能是瞎撞,不是撞死撞伤就是被螺旋浆打死打伤。应该是大道朝天,各走一半。社会在文明进步,草原虽然平坦汽车也不能离开道路乱开了,长江上的船舶还能离开规划的航道满江面乱穿吗?螺旋浆也不是没有改进的地方。云南省文山州技术学校曾有人针对螺旋浆伤害白鳍豚一事提出建议,说在螺旋浆的外缘装上一个类似电风扇网状外壳之类的东西就能解决问题。如确有必要,此举也未尝不可考虑。

长江河道采砂,破坏的正是白鳍豚和鱼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场所,但更显而易见也更为社会所关注的危害,则是其造成局部河势恶化,危及堤防,影响长江防洪和通航安全,事关重大,各级人民政府都在抓河道采砂的管理。特别是20xx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320号公布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为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规范和建立正常的采砂秩序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按照条例规定的管理措施,长江上将划定河砂禁采区并予以公告,白鳍豚保护区所处江段理所当然应该是禁采区。保护区外如有重要栖息地,也应该是禁采区,一些次重要区域划为禁采区有困难,可通过禁采期进行必要的管理,总之管比不管强。

长江水利、交通工程包括航道整治、港口码头及桥梁建设等,在改变河流水文状态破坏白鳍豚栖息地的同时,施工中实施水中爆破有直接致死致伤白鳍豚的情况。进行这类工程建设也是首先要顾及长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它们。要在有关长江水系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考虑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需要,把不利影响减至最小,并以可行措施防止施工中炸死炸伤白鳍豚个体。前提是保护部门对白鳍豚栖息地的分布、白鳍豚的迁徒活动情况等,事先要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遇到有可能对白鳍豚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项目时,才能够拿出使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目的实施,对长江河流生态也都会有积极意义。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和人们对河流生态认识的深化,今后还会发生一些有利的变化。长江水质受到工业、农业、交通、城乡生活等多方面排放污染物的危害,尤其排污口多设于岸边,垃圾也是堆于岸边,形成了岸边污染带,使岸边水质常常比江心水质更差一些,而白鳍豚栖息地又更多的是在岸边地带。这是一个受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尚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对白鳍豚生存造成危害的具体分析。治理水污染,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环境保护目标,长江水质更要保护,而且取得了成效。由于长江流域工业、城镇生活用水主要取自长江,目前干流沿岸就有取水口近500个,而且主要是取岸边水。所以长江污染治理、水质保护不仅关系到白鳍豚,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相信工作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长江水质变化,不能因为存在污染就得出结论性意见,说长江不行了,已经不适宜白鳍豚生存了,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符合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地位正在日益上升的事实和长江生物多样性最终还是要在长江得到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掌握保护成效和变化,定期安排有严格技术要求的白鳍豚考察监测本无什么不妥。但据两个单位的资料显示,不算承担有关主管部门安排的白鳍豚大规模同步监测活动,仅他们自己有组织地考察监测活动就进行过80多次,而涉及此项工作的绝不只是这两个单位,可见此类活动的频繁程度。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在迁地保护上,也即忙于人工饲养白鳍豚,不愿意更没有在长江做什么保护工作,白鳍豚能有什么大的变化值得进行如此勤奋的考察监测呢?更有甚者,还有一个白鳍豚监测月报制度。我们不是说江面上人类各种活动已经很多对白鳍豚造成了极大危害吗,那么如此频繁的白鳍豚考察监测活动,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无疑是在加重这种危害。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是最重要的国情国力,每年出生、死亡变数两三千万,人口普查几年才搞一次。而长江里总数不到100头的白鳍豚,6-8岁才性成熟,10月怀胎,一胎一崽,以母乳哺育幼儿,一年能增加几头,竟然要按月进行监测。这是为了什么?对白鳍豚保护有益呼,有害呼!就物种保护来说,定性分析足够了,再准确的量化分析也代替不了判断和全面的理解,况且白鳍豚种群数量已量化到百头左右,够定量的了。就制定对策而言,所需信息也早就掌握了,即是不足亦用不着如此大动干戈。所以,逐如此类的考察监测活动应该适可而止,挪出时间、精力、资金放在保护工作上,扎扎实实干几年,回头再来看变化。这样就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给白鳍豚生存增加更多麻烦,每项工作都会更有意义。

要落实就地保护,还要解决自然保护区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和思想转变等问题。河流类型保护区是线状的,现有块状式保护区的一些管理要求、保护措施并不适用于线状保护区,如果照搬就会出现河流分段而治的情况。所以,长江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管理,尚需专业人员做出努力,根据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本着有利保护、方便航运的原则,进行概念和制度创新。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模式上也应该与绝大多数其他类型的保护区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完全开放式的,原有经济活动大多在加强管理符合保护区要求的前提下仍在有序进行,涉区人员可能很多。管理上应该根据本身特点,注重发挥广大涉区人员包括两岸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共管机制,大家共同承担管护责任。舍此,可能很难进行管理。白鳍豚的保护由迁地式转变为就地式,由人工饲养理念改为在长江中直接进行保护,一些人员思想上一下子转不过来,任务是依据保护目标管理好依法确定的长江江段,心里却总想着怎样将白鳍豚捕捉回来养在自己的地方。原因是现有保护区中有两个保护区的批建面积范围内,既有长江干流江段,又有长江故道,白鳍豚在干流江段,故道中没有白鳍豚。他们似乎觉得长江干流是大家的,白鳍豚也时刻在迁徒,总不如放在属于自己所有的故道里放心,所以对作为保护区的长江干流江段基本上没有进行管理,这有失保护之责。如果因为有这么两片故道而影响对作为保护区主体的长江干流江段的管理,甚至还抱着迁地保护不放,那与其有不如无。自然保护之所以是崇高的事业,是因为它代表着为公众利益服务,没有个人的私利,保护对象绝不会形成私有财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为之全身心的投入呢。这些思想问题要解决,而且要快,不解决就不会尽力,慢了就会影响白鳍豚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和有效性。

三、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促使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康庄大道。

1、停止实施以任何理由继续从长江里捕捉白鳍豚的计划,即便是科学研究也应不予批准。白鳍豚研究晚几年对科学事业没有影响,但长江中再多捕捉1头白鳍豚,对其保护会产生重大影响。

2、尽快整顿规范长江上现有白鳍豚类自然保护区,明确方向和任务,制定管护计划,解决实际困难,坚定就地保护信念,使其发挥效用而不再徘徊。在此基础上再建一批新的保护区,背景清楚、有一定基础的尤其要尽快报批。

3、停止江豚的人工饲养。一些保护研究机构养不了白鳍豚,又开始养江豚,为此目的已从长江捕捉了很大数量的江豚,但活的少死的多,对物种保护同样没有实际好处。而且江豚种群数量比白鳍豚多得多,只要白鳍豚保护好了,江豚也自然就保护好了,无需分别处理。4、停止非直接保护栖息地目的的一切白鳍豚科学考察、监测活动。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是社会、经济层面上的,科研与保护层面上尤其要作出表率。

5、对白鳍豚栖息地进行编目,使其成为保护区建立、管理、建设项目环评的有用工具。此项工作应主要立足于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而不是进行新一轮的科学考察。

6、区分白鳍豚基础科学研究和白鳍豚保护工作,保护性科研要服务于保护工作实际需要,不能以研究代替保护,更不能使保护工作服务于科研需要。

白鳍豚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目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引起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因素有白鳍豚自身的原因(内因),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外因),后者是主要的。

外因是:(1)过度渔捞业:一方面破坏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鱼类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害的渔具、渔法,如滚钩、电捕鱼、炸鱼、毒鱼等均可直接伤害白鳍豚;(2)迅速发展的航运业:一方面,机动船只的大量增加挤占了白鳍豚生存的有限空间,机动船只发出的巨大噪声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系统,另一方面,螺旋桨也可直接击毙白鳍豚;(3)水利设施的建设:沿江修筑的防洪、排涝堤坝,涵闸等改变了过去沿江湖泊、小支流的通江环境,使得白鳍豚栖息的小生境丧失或变差,像葛洲坝、三峡这样的拦江大坝等巨型水利工程对白鳍豚带来的间接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4)长江水体污染:长江干流靠近城市的沿岸带以及南京以下江段的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白鳍豚和江豚体内测出一定浓度的有机氯和重金属含量。另外,长江及其附近发生的农药运输车、船的翻沉事故也会给长江鱼类和白鳍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白鳍豚迁地保护:将残存于长江干流的白鳍豚尽可能多地迁到环境条件与长江自然条件相似,易于人工控制和改善的半自然环境中去。通过考察,发现长江中游荆江沿岸的一些长江故道既有长江干流的环境特征,如自然的江水、鱼类,又可避开诸如航运、渔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理想的迁地保护白鳍豚的场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后,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天鹅洲故道被选定为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2)白鳍豚在饲养条件下的研究与繁殖: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保护濒危物种是最有希望的措施,但就白鳍豚种群的状况而言,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白鳍豚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白鳍豚的数量太少以至于在野外已很难见到,相应的研究也难以有效展开,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在野外难以或无法展开的研究则易于有效操作,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一个人工饲养下研究繁殖白鳍豚的保护措施被列入三大保护措施中的第二项。

(3)白鳍豚栖息地的保护:尽管长江环境在不断恶化,而且近期内难以改变这种状况,但把白鳍豚分布相对集中、环境条件较为适合的江段划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白鳍豚现存的栖息地、延缓白鳍豚灭绝速度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同时,一旦将来白鳍豚迁地保护和饲养下繁殖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仍然是把饲养下繁殖或半自然保护区繁殖的后代再引入的首选地点。

现状:白鳍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虽然中国的一些科学家和野生动物管理者正在勇敢地拯救白鳍豚,但是如果不能采取一个更大胆更积极的保护方案,将很难获得成功。而这一物种的灭绝将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对于一个大的保护行动来说,这样的理由已经足够了。同时,白鳍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生动物保护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旗舰种,如果我们没有在对这个物种的保护中竭尽全力,将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类认为他们能够承受失去水生包括淡水与海洋生物中的宝贵的、不可替代的成分的代价。

建议:

认真识别白鳍豚经常出现的“热点”,并将全部保护力量集中在这些区域,包括加大这些区域里现行渔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虽然对一个主要种群的评估比较有趣,但首先要考虑的应是监控几个已知的白鳍豚群体,这可以使用飞行考察或其他新技术;照片识别技术可以用于辅助实施上述措施。对单一个体的监控能够为确定其活动规律提供信息,这将有助于对重要栖息地的确定,并可以用来判定个体是否受到某种威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和方法应该被用来帮助确定保护区域,所需要分析的地理参考数据应包括:捕鱼活动、白鳍豚的集聚出现、长江的渔业储量、白鳍豚喜欢的自然特征(如河流交汇、江心洲)、污染源、船只活动的水平;除农业部颁布的《白鳍豚保护行动计划》中所提及的社会范围外,还应该为生活在现存的及即将建立的保护区周围———尤其是已经建立保护区内的以及常有白鳍豚群体出现的区域内的———进行渔业转产的居民提供帮助;非政府组织应该与政府组织和当地群众联合起来,在白鳍豚的热点地区一起管理保护,包括对白鳍豚的监控和进行保护活动。

措施: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20xx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野外灭绝标签。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六

城市规划项目应采用先进的节约用水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主要用水、排水系统应安装水量和水质监测装置,以便对全厂用水系统的节约用水管理进行全面监控,随时掌握系统各环节的水质水量,根据节水要求进行有效控制,减少管网损失。

(2)开展清洁生产。

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各工艺系统对水量及水质的要求,结合水源条件,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确保城市长期安全运行的目标出发,要求各建设项目认真落实节水减污措施,根据本行业工艺技术发展状况,适时对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升级,实施先进的节水减污技术。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力度,不断研究开发新的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新鲜水取水量,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要提高城市内部及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增强水源的涵养能力,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同时,各建设单位应一起做好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水生态及水资源保护配套工程建设,将工业园区内项目对工业园及其周边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加强水质(再生水)监测工作。

规划城市生产、生活废水经污水管道排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市区东侧的农田及草场。应保证污水处理厂下游最近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中二类水质标准,相关部门应加强此方面的监测、监督工作。

2、非工程措施。

(1)加强水务管理及水资源保护。

核验;对工业园区的水资源利用水平及节水效率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落实相关节水规划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在特殊情况下对水污染事故进行协调处理;对各企业的实际用水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其上报数据进行核准。同时把水务管理作为项目规划运行管理中各项目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将用水指标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加强运行中的管理和监督。

建议每隔3~5年进行一次工业区水平衡测试及各用水系统水质分析测试,并建立测试档案。根据测试结果,确定节水目标,制定相应的节水改造方案。此外,还必须加强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同时园区内各项目应不断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厉行节水减污,加大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退水。

(2)加强群众教育培训。

在各规划工程的建设、施工、运行管理中,不断加强对群众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群众的清洁生产和节水意识,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

应加强区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制定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预防或减轻对水生态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良影响。在单项建设项目审批时,要加强具体的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措施分析。

保护白鳍豚心得体会篇十七

第一段:介绍白鳍豚的现状和重要性(200字)。

白鳍豚,是一种珍贵的海洋生物,也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身体呈灰黑色,并具有独特的白色鳍。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和自然环境的改变,白鳍豚的种群数量正逐渐减少。因此,保护白鳍豚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第二段:关于白鳍豚受到威胁的原因(200字)。

目前,白鳍豚的种群数目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捕鱼活动导致了白鳍豚的食物链的被打破,使得它们的食物供应减少。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废弃物排放进入海洋,这对白鳍豚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另外,海洋塑料污染也使得白鳍豚误食塑料,导致大量的死亡。种种原因使得白鳍豚的数量持续减少,亟需采取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

第三段:目前白鳍豚保护的措施(200字)。

为了保护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我国不断加强相关的保护措施。首先,政府加强了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减少对白鳍豚食物链的破坏。其次,大力推广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白鳍豚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行动。此外,加强科研工作,依靠科技手段监测和保护白鳍豚的生存状况,使保护工作更加精确有力。

第四段:个人参与白鳍豚保护的体会(300字)。

作为一个关注环保的年轻人,我也积极参与了白鳍豚的保护工作。我参加了一次志愿者活动,去海滩清理塑料垃圾,并帮助传播环保知识。通过亲身参与,我深深感受到环境污染对白鳍豚生存的巨大威胁。每一片被清理出来的塑料垃圾,都代表着一个可能误食塑料而丧生的白鳍豚。这种体验使我对环保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发现,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才能引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我会通过社交网络、朋友圈等方式传播环保知识,倡导大家从日常生活开始,尽可能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第五段:展望白鳍豚的未来(200字)。

白鳍豚是海洋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保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加强保护白鳍豚的意识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白鳍豚的重要性,从而凝聚起更多保护白鳍豚的力量。此外,政府和科研部门也需加强保护政策和科研工作,提高对白鳍豚的保护水平。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我们才能为后代留下一个更美丽的地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