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新疆民俗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0:29:00 页码:8
最新新疆民俗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2023-11-21 10:29:0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们不断进步和提高。写心得体会时,应该如何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下面是一些值得一看的心得体会例文,或许会对你写作有所帮助。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一

新疆十八怪!

第一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当你来到新疆,不管是在哪个城镇,都会看到许多饭馆、食堂的招牌上写着“清真”写字,这表明它们都是新疆信仰伊斯教的兄弟民族经营的,是专供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饭菜的食肆。它们与汉族饭馆、食堂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绝对不使用猪肉、猪油做饭菜,困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传统上都把猪、猪肉、猪油以及煮炒猪肉的锅,盛过猪肉的碗具,甚至是夹过猪肉的筷子,都当成禁忌之物。他们这个规矩是有来历的。原来,伊斯兰教中有“七禁”之律,教徒不得玮逆。所谓“七禁”,就是:禁拜偶像,禁食利息,禁好非,禁诺言,禁赌博,禁饮酒,禁食豚(即猪)、犬、动物血、自死以及未经以真主的名义宰杀之动物。其中尤以饮食这一禁律最为严格。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有四处提到不许吃猪肉。据说,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阿拉伯半岛一带,最早的居民以牧放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不养猪狗,他们认为猪这种圈养物,什么残羹烂菜都要吃,拉圾堆中也拱嘴,实在是肮脏而讨厌之物,这种观念在穆斯林中一直传袭下来。他们不但禁食猪肉,而且听到“猪”字也会感到不愉快。因此,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汉族同胞与穆斯林同胞交往时有意回避这个“猪”字,把猪肉店牌子改为“大肉店”。以“大肉”代替“猪肉”,这已是国人约定俗成,一听就懂的了。所以,当你进入这些清真饭馆、食堂时,千万不要点什么猪肉菜、猪油点心;与穆斯林朋友来往,也不要随便提到“猪”字;甚至你在穆斯林聚居地停留,也切不要在水源处洗手濯脚或涮洗碗具,以免被穆斯林朋友当成是不自重、不礼貌的行为。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除了不吃猪肉之外,也不吃狗肉、猫肉、蛇肉、田鸡肉。就是吃牛羊肉,也必须是活牛羊,经宰杀放了血的。对病死、摔死、淹死、冻死了的牛羊牲畜,一概不宰不吃。这一点,是很合乎卫生的。

入乡随俗,来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旅行,就应该多了解少数民族一些重要的社俗,以免因一时疏忽,误犯了人家的禁忌而引起不愉快,这里特提供几点在旅游中容易遇到的事儿,务请游客注意。

第一,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圣地,新疆城乡到处可见。你如果想进去参观,一定要预先征求寺院掌阿訇的同意,并整肃衣冠,不要喧哗,尊重对方。虔诚的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祈祷(维吾尔语叫“乃玛子”),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夜晚举行,称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当穆斯林在做祈祷时,你切不要站在他的面前,或者在他的面前走过去;未经允许,不要对着他们拍照。这里特别提醒女士们,清真寺是禁止妇女进去的。

第二,如果您到少数民族家里做客,无伦是在地毯上或炕头上,都可以盘腿而坐,不能将两腿伸直,那样,会被主人认为是失礼。在做客赴宴或在大庭广众中,切忌吐痰、擤鼻涕,更不可放屁。饭前饭后,主人常提着水壶给你倒水净手,你洗过后切不可甩掉手上的水滴,而应接过手巾把从手擦干。就餐时,如果是吃馕,应先把整个馕掰成一小块一小块之后才进食,切忌拿起整个馕来啃吃。同时,要小心别把食物抛撒在地面上。

第三,到牧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毡房做客,如果是骑马去,应在毡房旁边的栓马桩那里下马,因为他们的规矩是:只有报丧才可以在门前下马。你走进毡房时,手里不可拿着马鞭,以免被主人误解为有威吓之嫌。对主人的牛羊马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去点数,因为牧民很忌讳暴露自己的财富。或者追打主人的牧羊犬。要理解,牲畜是牧民的命根子。对牧区的小孩,你别当着主人的面加以称赞,尤其不要说小孩“多美”“多胖”呀,因为牧民认为这种夸赞会给小孩招来厄运。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二

原来达坂城就在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汽车、火车都经过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立的达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草泽和柳林,风光瑰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姑娘又长得很俊秀。所以60多年前年轻的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城人不忘王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在建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多时达到200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据说是因为这里水多草密蚊子多,不刮风,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更舒服。

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柴窝堡盆地,一马平川直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身大汗,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冷得打多嗦。前清有一位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叫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板》,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山路却平平,中分南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南吐鲁番,二月桃花卖。行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不管人学坏。”

达坂城的村民,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也有少数汉族人,他们农耕放牧和睦共处。这里的回民自称“回回”。传说很早以前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看中这块商驿站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同本地人结婚,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了回族的先民,他们包括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使臣、学者、和我国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人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会而成。北宋时已期已有“回回”之称;至明代,“回回人”已逐渐形成回族的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代,回族已遍布中国大地。像达坂城这样的位于交通要冲的小绿洲,很容易成为他们乐意长留久安的地方。

达坂城由于回族人较多,回族的风土民情也就比较突出。旅游者在这里停车歇足时,最受吸引的就是那懑街的回族风味小食档,什么羊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子、包子、馄饨、油糕、凉粉、凉皮、粉汤、糖酥馍、麻花发及手抓肉、黄焖羊肉、羊肉抓饭。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你大饱口福。其中的油炸大豆,又脆又香,是达坂城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游客不妨一尝。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三

新疆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新疆是一座太富的宝藏;新疆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新疆的书里有金砖、有花环。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有关新疆民俗风情的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当你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312国道东南行40多公里,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穿过柴窝堡小镇时,你会惊奇地看到道路两旁一排排的食肆门前,都在招牌上写着同一道菜――大盘鸡。据说,这是近几年新疆最风行的时尚饭菜,它已经同新疆烤羊肉串一样出名。而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名称叫“柴窝堡大盘鸡”后来人们就干脆叫它“大盘鸡”。你既然有缘路过此地,而且又因长途行车而饥肠辘辘,那何不在这里停车,一饱口福!

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的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满盘子是艳艳红色――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溏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啤酒,味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十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块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来一盘像皮带一样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又饱腹,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盘鸡再加一瓶“新疆啤酒”,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疆快餐了。

在柴窝堡这个交通小站中,更让你大跌眼镜的是这些专卖大盘鸡的食肆,竟然还有大盘系列的菜式,什么大盘鱼、大盘蟹、大盘兔、大盘羊肚...其中的鱼、蟹居然是柴窝堡本地养殖的“海鲜”。原来,柴窝堡南面有一个方圆2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柴窝堡湖,它是乌鲁木齐南郊第一大湖,也是乌鲁木齐的第二大水源。湖面波光桨影,天水相连,湖提树影婆娑,景色迷人,是野游好去处。改革开放后,当地一群上海知识青年异想天开,柴窝堡湖里放养了江南的红鳟鱼、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等十多种名贵的淡水鱼蟹,很快获得成功。如今这里已成为乌鲁木齐的一个渔产基地,大量鲜鱼活蟹已行销市区。其中以“天山雪蟹”命名的大闸蟹,肉质细嫩,蟹黄饱满,味道鲜美,销往上海,备受欢迎。“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柴窝堡吃大盘鱼、大盘蟹、大盘鸡等等大盘系列,真是盘盘美食,别有风味。就连那些平时不吃辣椒的港澳游客,在这里吃到这种大盘系列,也都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好,好!

近年,这种大盘系列菜式,特别是大盘鸡,已上了新疆各地酒家的筵席,而且还沿着312国道,传到甘肃、陕西、河南、北京等地。

不过,如今内地的食客只知有“新疆大盘鸡”,而不知有“柴窝堡大盘鸡”了。

新疆风味食谱岂止这区区的大盘鸡、大盘蟹,比它们更有名的还多呢!像烤羊肉串、烤全羊、羊肉抓饭、手抓羊肉、馕包肉、薄皮包子等等“羊”字号的正牌新疆风味,都是新疆人招待贵宾的酒楼餐厅的席珍。在乌鲁木齐、喀什等旅游城市的巴扎大排档上,你还可以看到那琳琅满目的新疆民族小吃,什么烧羊头、面肺子、米肠子、青椒羊肚、风味羊排、凉皮子、拉条子等等,等等。几乎都离不开新疆的羊肉和羊的脏腑。因为新疆的羊肉特别肥美,而且没有内地羊肉那种膻味,所以无论做什么菜,都很适口。有人这样打趣说:“新疆的羊,走的是黄金道,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烤羊肉放的是孜然调料”。其实,新疆的羊以自由放牧为主,吃的是草原上带碱性的草料,喝的是没有污染的清泉,牧人还经常给它们喂些盐水,保证羊只的健康长膘,加上新疆绵羊品种好,所以新疆的羊肉顶呱呱。

新疆人宰羊有一条“清规戒律”,就是所宰之羊必须是健康的活羊,凡是死羊(不管是病死、饿死、冻死、摔死)一概不宰、不卖、不吃。这也是让你吃得新鲜、吃得放心的保证。

也许你要问:“新疆这么多的特色风味中,谁是它们的“大哥大”?应该是烤全羊。因为它在任何盛大宴会上都是一道最受欢迎、举足轻重的佳肴。烤全羊的制作是维吾尔人传统的最高水平的烹调工艺。

制作烤全羊的方法颇为讲究。首先是选料,必须选1岁口的羔羊,宰杀前一两天内不给它喂食物,等到羊只饥饿难忍时,才给喂食带调料的水,让调料的营养素、味素注入羊只的五脏六腑之中,然后才加以宰杀。待去掉内脏、四蹄之后,用面粉、鸡蛋、洋葱、姜黄、孜然粉等调制成浆糊状的作料,均匀地涂抹在羊的全身,腌上几个小时,使作料渗透到羊肉里面,然后才放入特制的馕坑里用文火烘烤,直至颜色金黄,皮脆肉嫩。烤全羊放上餐桌之前要给它装饰打扮,羊头戴上红花,脖子系上红巾,羊嘴含着一撮香菜,这样才能上桌跟贵宾们见面,供他们他享。在宾馆、酒楼,一般都把烤全羊切片盛盘,端上筵席、餐桌的中内央,那油亮的光泽,喷鼻的烤香,脆嫩的肉质,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原来达坂城就在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汽车、火车都经过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立的达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草泽和柳林,风光瑰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姑娘又长得很俊秀。所以60多年前年轻的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城人不忘王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在建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多时达到200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据说是因为这里水多草密蚊子多,不刮风,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更舒服。

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柴窝堡盆地,一马平川直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身大汗,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冷得打多嗦。前清有一位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叫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板》,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山路却平平,中分南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南吐鲁番,二月桃花卖。行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不管人学坏。”

达坂城的村民,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也有少数汉族人,他们农耕放牧和睦共处。这里的回民自称“回回”。传说很早以前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看中这块商驿站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同本地人结婚,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了回族的先民,他们包括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使臣、学者、和我国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人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会而成。北宋时已期已有“回回”之称;至明代,“回回人”已逐渐形成回族的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代,回族已遍布中国大地。像达坂城这样的位于交通要冲的小绿洲,很容易成为他们乐意长留久安的地方。

达坂城由于回族人较多,回族的风土民情也就比较突出。旅游者在这里停车歇足时,最受吸引的就是那懑街的回族风味小食档,什么羊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子、包子、馄饨、油糕、凉粉、凉皮、粉汤、糖酥馍、麻花发及手抓肉、黄焖羊肉、羊肉抓饭。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你大饱口福。其中的油炸大豆,又脆又香,是达坂城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游客不妨一尝。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馕”,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而不可半日无馕。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是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馕坯。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由于馕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存放十天半月都不坏;如果是油馕(揉面时和入食油),还能存放一月左右,泡水变软,仍极好吃,所以维吾尔老乡出远门,会在腰上的布兜里装进几块馕;坐火车去内地,也常常带着一提包的油馕,一路当食,省钱又方便。

馕,不但维吾尔人爱吃,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那馕坑边的货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馕:有小油馕、大油馕、肉馕(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葱片、佐料)、葱花馕、芝麻馕、窝窝馕(边厚内薄,中间有个小窝洞)和大如锅盖的“馕中之王”艾克曼等等。据说,这些用小麦面做成的馕有50多种之多。南疆农村巴扎(集市)还有卖玉米面烤制的包谷馕,颜色金黄,别有风味。

维吾尔人吃馕有个很重要的规矩:无论吃什么样的馕,都必须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吃,绝不可用刀切开来吃。为什么?有人说,这是维吾尔族崇尚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表现,一个馕掰开大家吃,表示一家人一伙人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维吾尔人还把馕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比如,男方向女方提亲,作为见面的礼物,就有衣料、盐、方块糖,还必须有五个馕。在结婚仪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双手捧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盐水,盐水里泡着两块小馕。姑娘就站在新郎新娘中间,让他俩抢着吃下这两块象征着爱融洽、甘苦共尝的盐水馕。此时,新郎新娘争先下手去捞碗里的馕,谁先捞到馕,就表示谁最忠于爱情。“该出手时就出手”,抢馕,就成为婚礼中的第一个高潮。

你听说过“姑娘追”吗?你亲眼看过“姑娘追”吗?原来,“姑娘追”的新疆哈萨克族的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它富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的纯真而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它有时就是纯情男女相爱的一场喜剧。你如果来到天山、阿尔泰山中的牧区草原参观旅行,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同胞,会很乐意为你展示本民族的奇风异俗,让你一饱“姑娘追”的眼福。

哈萨克族,在新疆十三个主体民族中,人数居第三位。他们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麓风光绮丽的山林、草原中,也就是现在以伊宁为首府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沿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哈萨克”一语,译成汉文就是“避难者”。据说,哈萨克族的先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被迫西迁,后来又受乌孜别克汗的逼迫而东走,屡屡逃难,故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哈萨克”一词,译意是“白天鹅”。在哈萨克口头文学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卡勒恰恰德尔的年轻勇士,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昏倒在戈壁上快要渴死了,这进,一只白色的雌天鹅翩翩飞来,用口涎给勇士解渴、疗伤,帮助他死里逃生。勇士醒来后,白天鹅忽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和勇士结为夫妻,生下一子,就起名叫哈密瓜哈萨克(白天鹅)。儿子后来也娶妻生了三个孩子,叫大玉兹、小玉兹。他们的后代就组成了哈萨克族的三个大部落。根据我国历史典籍的记载,哈萨克族的先民之一就是西汉时期的乌孙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了抗击敌国月氏人的骚扰,派张骞到西域联络乌孙共同钳制月氏。汉武帝还采用联姻的方式,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柔弱的细君公主不适应当地生活,不久因病去世,汉武帝又将解忧公主嫁予乌孙王。女中豪杰的解忧为乌孙王生儿育女,辅助朝政。她从汉朝带来的女才子冯撩,文武双全,为乌孙国的强盛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与乌孙的这一段和亲佳话,反映了汉族与哈萨克族曾经在历史上有过的打戚亲关系。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马上功夫十分了得,歌舞弹唱也是代代相传。每年夏秋季节,牧场上草青林绿,牛羊肥壮,哈萨克牧民常常聚集到一处平整的草地上,举行传统的竞技优育比赛,主要是赛马、刁羊、摔跤、姑娘追。

赛马参加者多是十来岁的少年骑手,马匹一定是他们最心爱的奔跑如飞的伊犁骏马,在规定的时间、路段中,看谁跑得快,其激烈场面,不亚于香港的跑马地。优胜的骑手被部落当成“巴图尔”(勇士),优胜的骏马也受到部落的奖赏,为它披红挂彩,雀跃欢呼。

刁羊,是一种比骑术、比耐力的游戏。各部落推选出自己的优秀骑手,参加比赛的.多达十来人,个个是骑术精明,身手不凡的大汉。赛场主持人将一只山羊宰杀,割掉羊头,把羊身放入盐水中浸泡,使皮毛增加韧性,然后把它放在赛场中间的草地上,在赛场另一处还要放置一个离地略高的篮子。开赛的号令一下,只见所有参赛的骑手都朝着山羊一拥而上,谁先拾起羊,便夹紧在胳膊下,飞快地朝篮子奔去,其他的骑手哪肯罢休,都纷纷围上来抢羊,你争我夺,互相冲挤,马嘶蹄乱,扭成一团,最后就看谁能牢牢擢住山羊,冲出重围,迅速把山羊投入篮中而取胜。比赛结束,优胜者就把羊肉煮熟,分给本部落的乡亲们共享。他们叫这种羊肉为“幸福肉”,预示着本部落今年人畜兴旺。

哈萨克族的民族式摔跤,和蒙古族的颇为相似,都有一套严格的游戏规则,不许拳脚乱来。现在,他们也引进国际式摔跤的新项目。

在每次传统的竞技比赛场上,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姑娘追”,它往往是全场比赛的压轴戏。“姑娘追”据说是由上古“追姑娘”的风习演变而来,至今既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参加者一般都是未婚的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比赛分“去程”、“回程”两段。比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辔徐行,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姑娘倾吐心曲,甚至调情逃逗,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默。到了终点,双双勒转马头进入回程的一瞬间,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那温柔的姑娘忽然之间竟变成了个沙场女将,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这时小伙子是绝对不能还手的。如果这姑娘对小伙子心中有意,自然会手下留情,只见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子,却总是落不到他的身上,即使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也只是她表达对小伙子情感的示意。如果对那小伙子刚才言语轻佻,惹恼了姑娘,这时姑娘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报复”一番,那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此时赛场周围男女观众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还呐喊助威,大叫:打,打,打!这种游戏有时会激起一些大叔大婶们的兴致,也会相邀上马,玩起了“姑娘追”,回味年轻时候的风韵。这一来,赛场的气氛就更加高涨了,那两位大叔大婶诙谐的表演惹得人们大笑到捂住肚子“唉呀”的叫唤。这真是:哈萨克风俗实在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他被新疆这“不安全”的地方采访了十天和那些被认为“不安全”的人呆了十天,才知道新疆的不一样,由此才知道新疆原来我们对新疆了解的太少太少——我被这位记者的话所吸引,由此有了这新疆之行。

在新疆的土地上,遥望着帕米尔高原,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奇山怪石,奇花异草,看牧场点缀雪岭山谷,品文化遗址散落巍峨冰峰,驰骋骏马于天地,而与看云水漂流,让时光静静地走,日出带来时间的静止,日落划破天际的云晕,听着塔吉克人那口口相诉的古老传说,我想没有人会不留恋!

喀什,新疆“金玉之邦”的摇篮起源之地,“丝路明珠”就此展开,两千年的美玉文化之基,自古以来那玉的玉洁冰清的灵魂,儒雅翩翩的气度,内涵深邃的修养令人陶醉,新疆的采玉人跋涉在数千米的崇山峻岭之中,采回完好无损的玉石,在湍急的水流中踩踏,以脚证玉,“拾玉”的契机带来不一样的美,美玉之乡——莎车,中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泽普县玉石一条街、喀什玉石古玩一条街,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淘金者在这里汇聚。

当穆斯林坚持沿用自己的希吉拉历起,诸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诺茹孜节,就开始遵循了,被誉为穆斯林的新年狂欢——古尔邦节上信徒沐浴朝圣,诵读《古拉经》,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宰牲仪式的隆重召开,唤醒了沉睡的穆斯林们;被誉为斋戒之后的盛大庆典——肉孜节上,立于清真寺下的虔诚教众,密如潮水的人群却悄无声息,叼羊特殊的活动骑手们的荣光在此一搏;被誉为春雨时节的叙写史诗——诺茹孜节上,狂欢的气息蔓延,迎春节的召开带来丰收的开端,诺鲁孜饭的喷香弥漫在空气中,千人同味,万人共食,为来年祈福。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四

新疆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魅力与独特之处使我忍不住对它的探索。在这片热情而广袤的土地上,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这次旅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新疆的壮丽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它的历史文化。从这次旅行中,我不仅对新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新疆的自然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走过了壮丽的天山山脉,感受到了那种令人心醉神迷的感觉。在山脚下漫步,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还有新疆的戈壁滩,那里的一望无际的沙漠给人一种宽广与自由的感觉。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新疆的天空,那里的星空比其他地方更加晶莹剔透,仿佛是用无数颗钻石点缀的天幕。站在那里,我仿佛变得微不足道,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和力量所深深震撼。

其次,新疆的民族风情也使我感到别样的新奇。新疆有着众多的民族聚居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风味。在维吾尔族的地区,我品尝了他们的特色美食,感受到了浓郁的香料味道。在哈萨克族的地方,我欣赏了他们的传统舞蹈和音乐,感受到了他们的豪放与热情。而在蒙古族的地区,我参观了他们的蒙古包,了解了他们的牧民生活。通过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互动,我更加明白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最后,新疆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疆的古城古迹中,我领略到了这里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比如,我参观了喀什的艺术宫殿,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瑰丽和文化的繁荣。我也去了吐鲁番的火焰山,看到了那里古老的佛教石窟,了解到了佛教在新疆的深厚影响。从这些古迹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力量。

这次旅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观光之旅,更是一次与新疆大地的心灵对话。在这片土地上,我发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我明白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魅力和风景,只有我们去探索去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在新疆的旅途中,我目睹了这座土地的繁荣与美丽,收获了内心深处的感动和智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硕果,也更加明白了珍惜和感恩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次旅行让我对新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新疆的自然风光使我心旷神怡,民族风情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历史文化传承感染了我的心灵。我相信这次旅行不仅仅只是一段回忆,更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我会将这些收获铭刻在心,时刻激励自己在生活中保持对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就能一直发现生活的奇迹和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前言(约200字)。

新疆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民族众多的地区。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人,我有幸在近期去到新疆,参观了一些当地的学校、博物馆和社区。在这次经历中,我感受到了很多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约200字)。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多元。我曾经在书本上了解到新疆的民族文化,但身临其境的感受却远远不能与书本相比。在新疆,不同的族群在语言、服饰、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我看来,这些特点不是别的,就是独特的文化体现。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美丽的中国”这个词的全貌和深意,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国多民族的魅力。

第三段: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约200字)。

在新疆的一些城市,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跟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城市相比,新疆的城市也逐渐充满了一种勃勃生机。我所参观的地方,市容整洁,人流熙熙攘攘,活力十足。新疆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福利的提高,比如说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这令我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民生的影响。

第四段:宗教信仰与文化价值的平衡(约300字)。

宗教信仰在新疆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少新疆人信仰伊斯兰教,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对于伊斯兰信仰的理解和实践也各不相同。在我看来,保持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事情。宗教信仰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文化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生命力的体现。如果不注重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仅重视宗教信仰,就容易导致文化价值的丧失。

第五段:个人感悟(约300字)。

在新疆的旅途中,我看到了许多文化和民族面貌,也接受了不少文化思想的洗礼。这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对于文化的认识。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根、魂和复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财富;同时我也认识到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是值得重视的工作。只有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和社会的进步。我相信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之下,新疆将会更加美好、更加富有活力。

总之,在这次新疆之行中,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也体悟到了这片土地的困境和机遇。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更多的人能够去新疆,去了解、去认识、去传承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六

新疆是我国大西北地区最大的省份,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民族风情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这次的旅行中,我深入了解了新疆的民俗文化,对于那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段:节日文化。

新疆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如春节、牧民节、麦季节、加依提节等,这些节日在当地十分盛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卡哇什节”,这是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盛行的节日,节日期间一般是在冬天的12月2日~16日,是维吾尔族一年中的大节日,人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来欢度这个特殊的节日,场面非常热闹。

第三段: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风的重要反映,而新疆的婚俗文化更是独具特色。例如,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婚礼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为隆重庄重。在婚礼前,新郎要向新娘家送上大量礼品,称为“彩礼”,而在婚礼现场,两家人通过一系列仪式将新人配对,结成夫妻,而其中最为壮观的莫过于两家寻找新发娘子的过程,各具特色,观赏性十足。

第四段:民间习俗。

民间习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保留历史、传承文化的方式。在新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习俗,如维吾尔族的“见礼”习俗,独特的唢呐音乐和舞蹈表演,爱新觉罗族的“定边长城”的古老习俗等等。这些习俗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传承和对于文化的继承,让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第五段:体验与感受。

在这次旅行中,我深入了解了新疆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痕迹,是对过去、对传承的一种记录。通过这次旅行,我不仅仅是看到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这里的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性。我希望这些民俗文化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被更多的人重新发掘和传承。因为它们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七

新疆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有幸前往新疆旅游,亲身感受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新疆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新疆广袤的大地。

新疆是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广袤的大地令人震撼。我曾驱车穿越新疆的戈壁滩和沙漠,在无尽的黄沙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新疆还拥有众多的高山峡谷,像是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大地之上,美轮美奂。这些壮丽的景观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第二段:新疆独特的民族文化。

新疆不仅有多样的自然风光,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众多民族在这里和谐相处。我在新疆游览了吐鲁番的古城,感受到了浓厚的维吾尔族文化氛围。这里的民族风情和北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使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新疆的吉尔吉斯帐篷里,我品尝到了正宗的烤全羊,感受到了哈萨克族的热情好客。这种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使新疆成为了一个文化宝库,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段:新疆的艰苦环境与人们的勤劳奋斗。

新疆地处偏远,气候条件恶劣,是一个适应艰苦环境生活的地区。我在那里看到农民们早早起床,到田地里辛勤劳作;我在采棉花的地方和他们进行互动,了解到他们是如何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在新疆的沙漠边缘,我见到了辛勤耕耘的果农,他们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葡萄园建设成一片片绿洲。这些勤劳奋斗的人们,让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段:新疆的复杂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新疆也面临着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民族关系紧张、恐怖主义等。这些问题给新疆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然而,我在新疆也看到了政府和人民积极的措施,努力改善民生,促进各族群众的和谐共处。我参观了新疆的教育机构和就业培训中心,了解到政府为了改变民众的生活状况,大力投入到人力资源培训中。这些努力让我对新疆的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第五段:新疆的美食与人情味。

新疆的美食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拉面和羊肉炒饭。无论是在大街小巷的小摊,还是高档餐厅,都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但更让我感动的是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无论是在市场上购物,还是住在农家院里,我都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真诚友好。他们总是以笑容迎接客人,愿意与人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故事。这种人情味让我在新疆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总结:新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在这里,我不仅领略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深入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也从新疆勤劳奋斗的人民身上获得了启示,感受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虽然新疆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但我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新疆的社会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将永远珍视在新疆的旅行经历,希望有机会可以再次回到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新疆民俗心得体会篇八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馕”,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而不可半日无馕。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是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馕坯。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由于馕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存放十天半月都不坏;如果是油馕(揉面时和入食油),还能存放一月左右,泡水变软,仍极好吃,所以维吾尔老乡出远门,会在腰上的布兜里装进几块馕;坐火车去内地,也常常带着一提包的油馕,一路当食,省钱又方便。

馕,不但维吾尔人爱吃,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那馕坑边的货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馕:有小油馕、大油馕、肉馕(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葱片、佐料)、葱花馕、芝麻馕、窝窝馕(边厚内薄,中间有个小窝洞)和大如锅盖的“馕中之王”艾克曼等等。据说,这些用小麦面做成的馕有50多种之多。南疆农村巴扎(集市)还有卖玉米面烤制的包谷馕,颜色金黄,别有风味。

维吾尔人吃馕有个很重要的规矩:无论吃什么样的馕,都必须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吃,绝不可用刀切开来吃。为什么?有人说,这是维吾尔族崇尚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表现,一个馕掰开大家吃,表示一家人一伙人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维吾尔人还把馕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比如,男方向女方提亲,作为见面的礼物,就有衣料、盐、方块糖,还必须有五个馕。在结婚仪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双手捧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盐水,盐水里泡着两块小馕。姑娘就站在新郎新娘中间,让他俩抢着吃下这两块象征着爱融洽、甘苦共尝的盐水馕。此时,新郎新娘争先下手去捞碗里的馕,谁先捞到馕,就表示谁最忠于爱情。“该出手时就出手”,抢馕,就成为婚礼中的第一个高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