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8:25:22 页码:8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6篇)
2023-11-22 08:25:22    小编:ZTFB

在一段时间内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写进心得体会中。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要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不能浮于表面。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一

赤壁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才华与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界,甚至对世界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的著作中,《赤壁》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更展现了杜牧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将从我个人的角度,探讨《赤壁》对我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和感受。

第二段:战争的残酷让人思考。

第三段:春色惊人美丽。

在《赤壁》的篇幅中,杜牧描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春天,春色惊人的明媚与悲凉。他的文字在茫茫的江水、远山近岸、云卷云舒中流淌,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主义。读完《赤壁》,我经常会走进黄昏的田间地头,感受春天的微笑,让内心沐浴在春色的神秘氛围中。

第四段:从爱情到生命的思考。

杜牧在《赤壁》中也描绘了动人的爱情故事。他用一种悠扬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红颜薄命的悲情,更深入地反思了生命的意义。他认为爱情和生命一样,都是无法逆转的,都是瞬间流逝。因此,这篇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诗,也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读完《赤壁》,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和爱护。

第五段:杜牧道尽了人性。

杜牧的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呼唤。他追求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高尚,同时描绘了人性的各种欲望释放。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人性的感受,每一个感慨都尽显人性的弱点和缺点。这对我的启示是,我们始终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认真思考,去理解和宽容别人的行为和思想,才能真正地理解人性的意义。

总结:

读完《赤壁》,我深深地感受到杜牧文字背后的思考与情感,更为自己的生命和内心得到了洗礼。我们需要通过文学去了解生活,去修炼自己的灵魂,并在阅读过程中发掘出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杜牧是一位让人心悦诚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是值得我们去跟随和探寻的。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二

旌旗星河茫,铁索环九江,不觉正酣醉,一夜烽火狂。

——题记。

吾乃程昱,谓曹公之谋士也。

今日溯舟察阵,驳船官寨,闻觉东风犹烈,凛作彻骨,美不胜收长江之景,叹息吾长久之日。金鼓禀时以候,戈矛乍寒光芒,乌夜凝重,叶落袭江,一波煞浪,擒着堪岩臂膀,战机如万弦紧,弓催发,一驰势如百步穿杨。

孙刘之辈,可谓蝼蚁,反手一掌,化尘而散也。丞相之志,何乎二乔之美?总揽英雄,无等闲之辈,想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伐董卓、破袁绍、败吕布,而今灭孙刘,天下归心,只在今夜成败。

思至此,登倚舰舱,面江望敌,既如死寂。北风肃杀,无炊火之明,无整军列阵,乃畏吾之威,皆应胆慑。

吾前闻得庞士元教丞相铁索之计,以为不妥,后觉无妨,凛冬之时,北风直下,火计欲成,为时晚矣。

仰望于天,星无一颗,光缕暗弱,夜风骤起,竹冰茶凉,浑身噤颤,恐寒侵身,心无稳定,只道有事欲出。

至午夜时,吾探丞相,丞相正严思战机,谓我日:“今公覆,必一仗击孙刘之溃,传各军,以青牙旗帜为令,分兵各三,突袭敌寨,其余绕后,必可擒之。”

令后,吾与丞相立于舰上,静候佳音……。

几时辰后,未见有船,边山侧畔有鸟鸣响,空幽回环,远处有火星之微,夜风大作,不可停歇。

忽一牙船显影,似出水之龙,后续惊涛涌浪,随数至矣。吾正以为意,见船吃水尚浅,不似粮满,船速之急,未可抵挡,急报丞相曰:“此船吃水尚浅,且径直开来,如有诈,谁可当之?”话音未落,只见东南风大起,排旗折干。

丞相大惊:“诈乎!”倏而青牙船身火光冲天,一跃千仞,似火龙出水,扑面而来,旁列船只,焰火冲天,似火龙爪牙,撕夜摩天。霎时间,不知是九江还是火海,是天幕还是白光,一声金鼓锃鸣,际掠夜空。一时间,金鼓鸣声,喊杀声,火爆声,马嘶声,各划长空一处,几欲聋乎。

吾定将神来,护丞相疾走,只听一喊:“曹贼,吃我一金刀!”原是黄盖影人而来,大刀一扳,乘风赶往,直取丞相。忽文远杀出,一箭断后,射中盖肩,盖即落江。

未有几时,火龙以至,火舌喷吐而出,拍数船于粉碎,随波而逝。忽万千明星于天,既而渐近,原是火箭际天而来,如流星之雨,誓穿空坠地,浴火之凤,千羽落凡。

其余各处,皆因锁环,无可移身。火烧者、拼杀者、溺水者、践踏者,不计其数,鼓声渐进,艨艟计千,围列各方,皆向大寨涌来。东风又作,甚猛如前,火势借浪推力,一如万千火骑擎江踏来,好个亡神厄临,掠生夺命。

只见旌旗数倒,尸横遍野,吾方醒悟:张允、蔡瑁等之死;庞统铁索连环之计;孔明草船借箭;黄盖诈降;夜东南风起,乃是天时地利人和也!吾虽众,必败无疑。

至晨,风声任盛,吾随丞相回师,望后大寨,烽火未绝。

行步数时,人马困乏,泥泞遍身,军士皆负伤或身残,行军缓缓。

正走间,忽闻丞相笑声,吾欲言,两边林鸟夺天竞飞,伏兵齐出,为首一将赵子龙也。吾等冒死杀出,损兵折将,随从百人。未几时,至一岔口,择其险阻而走,略见平坦之处有炊烟起。再至午时,正欲埋锅造饭,怔时,丞相笑声又起,心中不觉一颤,鸣声四起,山雀齐飞,为首一将,乃是张飞,怒喝一声如洪钟,震得许多人下马,吾等力竭突围,死伤者多矣。忆当年,吾师何威,惜今日,败走华容。路忽开阔,无鸟雀之声,野兽之影,万籁俱静,丞相笑声乍起,众人心寒:孔明、周瑜之辈何曾少智!为首一将,青刀横日,卧蚕倒竖,青袍金甲,斥曰:“吾乃汉寿亭侯关云长是也!”

忽然,我从梦中醒来,原只是梦境一幻。

眼前依然是那本《三国》,依然翻开在赤壁那一页,于是,我提笔书写在那页:江山英雄何不狂,千军对垒止一方。一夜东风成败定,三国鼎立世苍苍。大事成者归妙计,一战功名图猛将。可怜南北父母心,谁知赤壁几何殇。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三

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观点对还是错?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四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1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五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一个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六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过往留下记忆,今昔载入青史。那段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那段樯橹灰飞的豪杰历史,一点一点地拓印年华的记忆,一丝一丝地嵌入岁月的年轮。

——题记。

楔子。

我们可以嗅着墨香去品读三国的强手如云,

我们可以攥着书页去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

我们时而神采奕奕,

时而热泪沾襟;

我们在怀想:“东风若与周郎便”,

我们在猜测:“铜雀春深锁二乔”……。

漫长的时光隧道里,周瑜奋战着,小乔在微笑。

然而,杜牧却在一旁悄悄地自叹生不逢时。

久远的光荣历史中,诸葛亮谋划着,刘备在点头。

继而,杜牧提笔写下了《赤壁》。

第一章灰飞烟灭。

建安十二年末,严寒隆冬。

浓重的雾气像揉搓过后的雪霜。

凛冽的温度从地表下植入了根系,以冷峭的姿态向人们不断侵袭。

未曾料想,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惊心动魄。

未曾料想,眼前的一切安定都是在为爆发而积蓄力量。

周瑜定下破曹之计,踌躇满志。

他的脸上泛着自信的光芒,雄心的膨胀促使他的声音愈发地响亮。

他在激动着,为自己而激动,为即将出战而激动,为即将打败曹操而激动。

没有人可以体会这种感觉,那种不可言状的动容,发自内心,面向自己。

他下达了命令,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

大战就在眼前。

东南风起,黑色的天空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渲染开来。

大风卷袭了原有的安定与平静。

满载引火药物的小船突入曹军水寨。

周瑜抱着必胜的信心绽开笑颜,他盘算清楚了一切,甚至连曹操大败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料想得一清二楚。他思考着:曹操会侧着多少角度来沉思,会紧皱着眉头愤恨什么。而自己,又会以怎样的形式来庆祝“赤壁之战”的胜利。

然而在这时,曹操对一切浑然未觉。

黄盖的船恰到好处地熨帖着水面,顺着水的缓缓流动,“黄盖投降”的口号距离曹操越来越近。

曹操的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悦,得意的笑容蒙蔽了原先的冷静。

船渐渐驶近,曹操才发觉了一丝可疑,但已经来不及了。

冒着熊熊大火的船向曹军的船冲来。

水面有了波澜,平静的局面被硬生生地打破。

此时的夜色浓重得让人无法辨析。

神秘的风向把危险写满了整个黑压压的天空。

曹军的大小战船被铁环牢牢地锁住。

倏忽之间,风助火威,火乘风势。

迅速蹿升的火苗瞬间点燃了曹军的所有船只。

跳水逃生的士兵纷纷窒息而死。

来不及逃生的士兵只得活活地被烈火烧死,留下的只有骨灰,融进掺着大火的水中。

几十万大军顷刻瓦解。

曹操在多人的掩护下逃出了重围。

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无力地把原先手中紧紧握住的铁戟,扔在一片风沙之中。

东南风肆虐地搅乱这一天的宁谧。

熊熊大火,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最终周瑜获得了胜利。

那把遗留下的铁戟,沉睡在历史的风沙里,我们可以透过时光的罅隙,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杜牧自叹。

杜牧来到赤壁,站在吹动的风沙之中。

未能得到赏识的他万念俱灰。

流动的江水在他的眼中也写满了前行的无奈。

他坐下,双手撑在泥沙里,头无力地垂着。

突然,微小的风加重了势力,哗哗地吹拂起来。

瞬间,风沙狂舞。

杜牧已经无暇去观察眼前的一切,哪怕是灰飞烟灭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手在沙中无趣地翻动。

忽然,他的手一下子从沙子里缩了回来。

沙子的深处仿佛生存着某个外表尖利的生物。

扎到的手瞬间撕破了表皮,流出几滴血。

流血唤醒了杜牧的消沉,他回到了自己原始的状态,那个从不停止吟诗作赋的文人,那个从不停止探究事实的学者。

僵死的意识被突然唤醒,呈现着一种宛若新生的状态。

他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拨开尘沙,继续进行自己曾经对生活的执着。

乍然,他的眼前出现一把铁戟。

拨开沙子,铁戟的样子展露了出来。

已经折断的下部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然而,未被锈蚀的表面仍可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洗净磨亮之后泛起亮光,折戟焕发出了战场上应有的光彩。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三国英杰用这铁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目睹了赤壁之战的灰飞烟灭。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爱国先贤用这铁戟在刀光下锐意进取,刷新了三国年代的辉煌记忆。

他暗笑自己生不逢时,断不可怨天尤人。

于是,这位唐朝的文豪转身题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七

春山几度黄绿,大雁几度南归,绿水几度长流,残月依然高悬,古城已是几道残土,风雪雷电,江涛依旧。

远逝的江水仍在不息地奔腾,汹涌澎湃,激荡着历史的古船。

滚滚红尘,无尽地轮回。传说在传说中消散,往事在往事中飘逝。天边,一丝流云,被夕阳映着,火红火红的。

历史的风却早已把这一切吹得无影无踪,昔日的金戈铁马已化为一堆废铁,然而过去的每一次征战,每一次充满野性的征途,都是他们生命的画笔,无数次涂抹,绘成他们不朽的生命。

鹰击长空。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便是混战中酝酿的英雄伐董卓,灭袁诏,“挟天子以令诸侯”,熊市百万,铺天盖地而来。这是一种气魄,要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它诠释一种气势磅礴、浩荡恢弘的人生。正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语。

茅庐未出,便知三分天下。南阳卧龙,三试刘备爱才之心。草船借箭,神机妙算,赤壁之战,天下三分。一把羽扇,一袭长衫,一双深邃的眼眸,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炽热的心,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五日渡泸,深入不毛,七出祁山,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孔明的才智,武侯祠香火不断。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治军有道,体恤士兵,赤壁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雄姿英发,美人在抱,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雄才大略,决胜千里之外,远瞩万代之后。遥想公瑾当年,龙泉破壁三尺水,剑锋过处敌魄非,而如今萧瑟风中孤城外,弦断豪杰灭入灰。

历史的硝烟逐渐消散,漫天的大雾又渐渐笼罩开来。滔滔江水,赤壁古城,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杯清酒,醉了赤壁,也醉了我心。

古老的柔枝仍在摇曳,逆反的风仍在飘拂。雾中,古城赤壁若隐若现……。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研究唐诗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唐朝诗人多数爱吹牛。因为凭借军功升职的机会比凭借文笔升职的机会大得多,因此很多诗人都幻想能以军功实现人生抱负,浪漫情怀一升起,笔下就不免有些浮夸,书生也想“谈笑静胡沙”,书生也能“上凌烟阁”,做“万户侯”。可最终也就写下几句诗而已。不过,这当中也有例外,杜牧就是例外。

杜牧是军事发烧友,曾经为《孙子兵法》做过注,并且这项工作得到了军事界的认可,被列为注解《孙子兵法》十一大权威之一。

而且,人家小杜真不是动动笔杆而已,还真能为一次具体的战役出谋划策。唐武宗年间,藩镇军阀刘稹谋反,朝廷正为之焦虑间,小杜马上向宰相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而且他的建议很具体,具体到了该调动多少部队,该调动什么兵种,例如“精甲兵五千,二千”。李德裕用小杜之计,果然平定刘稹之乱。

从这个背景来看,杜牧写的《赤壁》不是吹水之作。他从江底捞起的古代兵器联想到公元三世纪那场决定历史命运的赤壁大战,满腹韬略的他不由得鄙视起三国周郎来,都说你周公瑾了不起,在我杜某人看来,这场胜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非是气候因素的突变所致,跟周郎的韬略没多大关系。否则,东吴的两位美眉,早就被曹操接到铜雀台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说周郎和杜牧相比,不过尔尔。杜牧确实有用兵之才,可惜机缘不对,只能在扬州寂寞地与烟花相伴,史上少了一位杜将军,多了一位杜才子,杜牧固然寂寞,大唐文化却因此不寂寞。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十

悠悠岁月,流传千年的历史壮丽画卷,纵横交错的文化熏陶,让人们不禁沉思。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杜牧是享有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赤壁赋》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雄浑奇诡的气势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本文将就读过杜牧《赤壁赋》这一诗作之后的心得体会进行探析。

第二段: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杜牧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例如他的《赤壁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赤壁赋》以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题材,描述了壮美的江山、峥嵘的战争场面和壮士们的英勇事迹。整个赋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是字字珠玑,句句入木三分,给人以震撼之感。

第三段:深入品味《赤壁赋》。

读杜牧的《赤壁赋》,我仿佛置身于那激流勇退之地,清晰地看到赤壁大战的惨烈景象。他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赤壁之战,字字饱含忧愤之情,句句显示风骨之气。杜牧巧妙地刻画了战士们的英勇壮丽形象,让人们在恢宏的场景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士人的豪情。同时,他以巧妙的辞章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以及对华夏文明的思考,使《赤壁赋》具备了远大的历史意义。

第四段:杜牧的艺术成就。

在《赤壁赋》中,杜牧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诗作更显艺术气息。他的用词凝练简洁,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古韵和文雅。同时,他结合了音韵之美,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凝练有力,把握住了整篇诗作的节奏。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他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描写,塑造了一幅个个英勇无畏的壮丽画面。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赤壁赋》深刻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第五段:《赤壁赋》的现实意义。

尽管《赤壁赋》创作于唐代,但它所表达的精神和思想触动至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赤壁赋》以壮士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和艰险面前的顽强精神。它告诉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我们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不放弃。同时,杜牧通过《赤壁赋》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赤壁赋》的现实意义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对于我们塑造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结。

读杜牧的《赤壁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杜牧的文学艺术成就。他通过《赤壁赋》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坚韧精神。这一诗作不仅在历史上具备重要价值,也在现实中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着积极影响。读完《赤壁赋》,我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杜牧的才华横溢。它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借鉴。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十一

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描绘人们在战乱中的深情诗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古人英勇抗争与自然景色的赞美。通过读杜牧赤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对历史事件的真挚热爱,也能体味到他内心的境界和情感。他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壮阔的江山和悲壮的战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被深深地感动。

第二段:战乱中的英勇与悲壮。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赤壁会战的英勇壮丽,抒发了他对古人英雄气概的景仰。他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轻纱不语当年事,玉箫帘幕一时遥。”诗中形容了赤壁之战后的一片凄凉景象,表达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与哀愁。他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在战乱中的悲壮,以及他们为了保卫家园而付出的牺牲。

第三段: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杜牧在《赤壁》中对大自然的描写也是如此细腻动人。他写道:“昨夜江东子弟,尽舞沙场千万里。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通过这些描写,他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将自然景色与人们的心灵相融合,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情感。

第四段: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通过对杜牧《赤壁》的阅读,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反思。作为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诗歌,我们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战乱和动荡。诗中的描述让我们深感历史的残酷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累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宁,也更加珍惜先辈们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

第五段:对现代人的启示。

读完杜牧的《赤壁》,我深受触动。这首诗让我明白,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底蕴,我们应该以古人为榜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要依靠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通过读杜牧赤壁,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历史事件的真挚热爱,也能体味到他内心的境界和情感。他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壮阔的江山和悲壮的战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被深深地感动。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战争的痛苦,更让我们明白了爱国与和平的重要性。读完杜牧的《赤壁》,我们应该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实现,如何珍爱我们的根和我们的栖息地。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十二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解答】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故选:a。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十三

杜牧是唐代文人诗人,他的诗作中最为人熟知而又备受称赞的是《赤壁》。这首诗令人沉醉于其中的意境与情感,让读者流连于诗人对赤壁的描绘之中。我不禁为杜牧的才华叹服,并深感读杜牧赤壁给我带来的独特体验。

第二段:赤壁的画面与意境。

在《赤壁》中,杜牧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让赤壁的景色尽现眼前。他以笔触点染的方式,将山川与雄浑的江水融为一体,使得读者仿佛走进了诗中的画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韵与美感。诗中所描绘的赤壁是如此的壮美与瑰丽,使人心神荡漾,沉浸在其中。在杜牧的笔下,赤壁不仅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更是一个寄托着诗人情感的象征。

第三段: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杜牧在《赤壁》之中表达了自己对赤壁的深深眷恋。他流连在赤壁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恢弘,这种宁静与恢弘成为他心灵的寄托。在自然的映衬下,他的情感得以升华,使得他对赤壁的眷恋更加深沉。这种情感不仅包含着对自然景色的赞叹,更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思念。诗人通过对赤壁的悲怆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曾经岁月的回忆,以及对逝去友情的思念。

第四段:对人生的反思。

读完杜牧的《赤壁》,我不禁陷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杜牧通过描绘赤壁的美好与瑰丽,传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他在面对自然的壮美时,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也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惜与对命运的把握。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无穷,也激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我们要像杜牧一样珍惜每一个瞬间,并对未来保持积极的心态,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

第五段:艺术与人生。

通过阅读杜牧的《赤壁》,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人生的紧密联系。艺术作品是一种能够抒发情感、传达思想的表达方式,而人生是我们用艺术创造的无尽故事。杜牧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赤壁》之中,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了对赤壁的眷恋,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让我更加深信,人生就是一场艺术品,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自己的人生画卷,并将美好与思考传达给他人。

结论:

通过读杜牧的《赤壁》,我深深感受到杜诗的独特魅力。诗中描绘的赤壁山川,以及诗人对赤壁的情感与深深眷恋,使我沉醉其中。在赤壁的画面与意境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韵与美感;在诗人的情感与心境中,我思考到了人生与命运的无常;通过艺术与人生的联系,我对珍惜生活,积极面对未来有了更深的认识。读杜牧赤壁给我带来了独特的心得与体会,也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十四

赤壁是一段历史悠久的故事,而杜牧用他独特的笔法将这段历史纳入文学,成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赤壁杜牧,用他独特的笔墨,展现了他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杜牧通过赤壁这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对当时社会的审视,在这之中,他发掘了那份期盼和不安。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感受,从五个方面阐述对于赤壁杜牧的心得体会。

第一,对历史的感悟。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才有了“三国”的出现。在赤壁杜牧的文章里,他通过自己独特的笔触,把这场战役所表现出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航海精神,给人描述的十分逼真。同时,他也从这段历史中找到各种启示和思索,从而达到了对于历史的感悟。当这个民族在更加困难的情况下,绝不能丧失对于信念和道德的追求和坚守,这也体现了赤壁所代表的辉煌。

第二,对于人生的思考。赤壁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所涵盖的,不仅是群体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与每一个个体分不开关联的。在杜牧的文章中,他通篇都透露着一种沉重的思考,透过中国历史赤壁这道镜子,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遭遇挫折和困境,如果在困境当中能够坚持信仰和信念,那么就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对于社会的审视。赤壁杜牧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很多时候,它也成为了一面拍打时代的旗帜。在这篇文章里,杜牧对社会的审视颇为敏锐,在他看来,那个荒谬和贫穷的时代,正需要知识和多样性的发展,从而让民众能够更快的获得新的机会和启示。这篇文学作品,在杜牧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会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第四,对于人性的反思。赤壁杜牧用自己独特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逼真的画卷,各种性格和人性的反映,让读者体会到当时那种种种思潮和做法,从而进行自身人性的反思。在杜牧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的人性之善,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恶。当那些智者和尚决策时的迷茫和冲突,以及将军和士兵在战火之中的底色,都是这篇作品中感通的因素。

第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赤壁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无论是从句子的表达,还是从意思的充实上,都是一篇至高无上的文学作品。在杜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大历史的纵观和眼光,从而融入到自己独特的作品之中。在学习了赤壁杜牧这篇作品之后,我们感受到那种文学的典范和永恒的价值,不仅带给我们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还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文化的自信和力量。

总之,赤壁杜牧,并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加是一个人文历史探究的重要资料,它所涵盖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感悟,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赤壁杜牧的内涵和价值,希望在它所发掘出来的人性和社会内涵下,我们可以继续拓展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学习方向,从而能够获得更多更广的自我体验。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十五

赤壁杜牧是唐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学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悟。他的诗、文被誉为“少小离家,天涯若比邻”、“千古文章,有几人得?”等赞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赤壁杜牧的一生经历颇多,早年多次迁移,先后在西昌、乌程、福州、建阳等地居住,最终定居广州,也是在广州去世。他历经战乱、官场、流离失所,并因自身的才华,成为唐代文坛的代表人物,呈现出了独特的人文色彩。

赤壁杜牧的作品风格与众不同,他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的追求与感悟,不断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自然、真情、淳朴的艺术表现”。

赤壁杜牧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文章等种类,其中代表作有《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春思》、《登高壮观,天地一色》等。这些作品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艺术表现都为后人所推崇,尤其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誉为“国粹”。

赤壁杜牧的艺术成就和人文精神传承至今,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抒发思想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这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另外,赤壁杜牧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道理,呼吁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这对我们当下的环保和生态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赤壁杜牧心得体会篇十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没有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罗宗强、卢盛江《赤壁》赏析)。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可见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从而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诗人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铜雀台,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试想天公如给曹操作美,他当会在取得横扫南方的胜利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可见在这里,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一反传统看法,他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是因某种机遇,即时势造英雄,难怪人们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杜牧不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展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

如果对这首诗的理解,仅局限于这种认识,那未免肤浅啦。明显,赤壁横遭惨败的曹操身上,有诗人的影子。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遭际,不难感受到诗人的抑郁不平。诗人分明在说,只要有机遇,自己就能成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自己就能大有作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