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 红色江西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4:00:04 页码:14
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 红色江西心得体会(6篇)
2023-01-08 04:00:04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一

大家好!

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xx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

传为大禹时所作的《禹贡》及稍后的《山海经 》,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0xx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淘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主题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二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纪念堂: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碑林:首先我们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1998年去世。他的体作为一种汉形己输入电脑,全球通用。

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两期碑林都是由黄河碑林、石家庄、苏州碑刻研究室几家碑刻单位支援,并代聘名家高手前来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雕塑园:井冈山雕塑园(下称雕塑园)座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19尊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纪念碑: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碑造型为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中设计。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

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0xx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儿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碑座上三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为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设计。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0xx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

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评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主题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三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开元20xx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主题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旅游参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弘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现在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及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井冈山不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自然风光也是非常秀美壮观,这就形成了井冈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是革命摇篮、旅游胜地、疗养佳境.陆定一曾题词“井冈山有两件宝,一是历史红、二是山林好”,朱德题词“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与江西的宁岗、遂川、永新和湖南酃县四县之交,东起井冈山的拿山,西到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90公里,北起宁岗的茅坪,南至井冈山的黄坳,两地相距45公里,而四周从拿山起经过龙源口、新城、茅坪、大陇、十都、水口、下村、五斗江等等,再回到拿山,方圆共计550华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百里,井冈山”,井冈山地势雄伟,齐峰峻岭,古木参天,全市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势,地形复杂,境内平均海拔500米,市中心茨坪海拔1848米,全市面积670平方公里,整个土地资源现状为:“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

关于“井冈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姓蓝名子希的人为了避战乱,背井离乡来到了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山下的一块平地安家立寨,房子门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为江,于是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井江山村”在这里所说的“井”并不是指水井的意思,而是指家乡的意思,后来又因为客家人“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地方称为井岗山,过了不久又有一位姓黄的人也来到这里,他觉得村子不是建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于是就把井岗山的岗字的山字头去掉,成了冈字,这就是井冈山名字的由来。“井冈山”这个名字在很久以前曾有强盗的意思,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期间,有不少散兵游勇,结成小股绿林,白天匿居山中,晚上窜到附近县城官家富户抢劫,声称自己为井冈山,随后又有世居山上的王佐、袁文才集聚武装,常以劫富济贫为名,下山吊羊(也就是打劫绑架)也称他们为井冈山,井冈山的名字就由此传开了。

1920xx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联合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成了革命的摇篮。于是,井冈山才有了自己的新含意。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毛泽东真会找地方,把红军带到这里来,谁也不容易打进来”那是因为毛泽东已经调查过了。

首先这里离反动势力强大的大、中城市如长沙、南昌、武汉、广州等地较远,是反动势力薄弱之地。第二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政治军事上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两省及两省下游。第三这里受过大革命的洗礼,党和群众基础较好。第四井冈山地势险要,

红土地、绿森林、

革命圣地—井冈山

进可攻退可守,便于开展游击等等一些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军事割剧。1920xx年9月29日,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入了永新县的三湾村,到了三湾村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思考已久的整编,军史上称“三湾改编”。自从秋收起义以来,毛泽东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部队屡战屡败,特别是芦溪一战,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后,一些投机分子纷纷扔下枪,不辞而别,造成枪多人少,军心不振的现象。由于战争频繁,以致伤员增多,一些军队打骂士兵的军阀习气,也在军中时有发生,部队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首先把只剩七、八百人的部队干脆改成团的建制,军旗上的字样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由黄浦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陈浩担任团长。第二项改革支部建在连上,党以上设党委,班设党小组,并在连以上派党代表,全军归党统一领导,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毛泽东的《井冈山斗争》中有一句道破天机的话,红军之所以坚难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三项改革建立士兵委员会,规定了士兵委员会对军队长官的工作可以进行监督,人民军队官与兵的平等正是始于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是“官最不像官”的时期。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1920xx年10月3日,毛泽东在宁岗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也称为古城会议,确定了对袁文才、王佐部队实行“团结改造”的方针,并决定在茅坪建立红军医院和留守处。

各位团友上井冈山旅游,想了解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人,一定要知道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武装部队的情况。袁文才出生于是1898年,宁岗茅坪马源村,客籍人。曾经念过很多书,学业时断时续,后来又上了初中。由于历史原因,宁岗土家人与客家人之间矛盾十分尖锐。袁文才一家深受土家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在1920xx年的时候,宁岗茅坪一带村民被土豪劣绅逼上梁山,组织起了“马刀队”公开以地主劣绅为敌,形成了一股绿林势力。以胡亚春为首领,袁文才很早就与当地土豪谢冠南结下怨仇,势不两立。那是因为谢冠南玷污了袁文才的妻子,袁文才的父亲就把谢冠南告上了法庭,结果袁家败诉。袁文才的父亲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就与世长辞。后来又因母亲惨遭豪绅杀害,使袁文才横下一条心,公开投奔“马刀队”。由于袁文才念过书,有文化会计谋,被任为参谋长之职,不久便当上了马刀队“首领”。成为群中之王,因为马刀队人多势大,活动时间长,在宁岗周围影响很大。

王左 :又名王云辉,1898年出生于井冈山下庄村下水坑一个农民家庭,也是客籍人,王佐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兄弟姐妹多,王左随母亲改嫁别的村庄,那家人不同意把王佐的名字人祖谱,没办法又回到了井冈山,到了井冈山,为了维持生活,王佐便从小跟着叔叔学裁缝,没有读过书.1920xx年井冈山周围的一些农民不忍土豪残酷压迫剥削,打出了劫富济贫的旗号,成为了当地一支绿林组织.首领,朱孔阳王佐走投无路为贫困生活所逼,投奔了朱孔阳队伍,上山为匪.开始,王在朱孔阳那知识做缝衣服的活,后来朱孔阳发现王左机灵,精明能干,就让他担任侦探,深得朱孔阳的赏识,.后来王左离开了朱孔阳,回到了家里,用平时的积蓄买了一枝九响枪,还打了几枝土枪,邀集了几十人,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立为王,成为山大王.

红土地、绿森林、

革命圣地—井冈山

袁文才和王左都是客籍人,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家庭,又是同年生,变结为老庾,彼此情同手足志同道合,而毛泽东早就知道井冈山有这么两支绿林武装队伍,正在此时毛泽东在三湾会见了一位当时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毛泽东在广州所讲的学生,现在正是袁文才重要幕僚—陈幕平.见到陈幕平,毛泽东非常高兴,因为毛泽东看来解救工农红军目前之困的出入就在此人身上,毛泽东与陈幕平长谈一宿,知道了袁文才的底细,而从谈话中又注意了一个细节,袁文才与王左还是拜把子老庾,袁文才带着部队在井冈山的茅坪,王左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他们相互衬托,同进同退,毛泽东不竟击掌叫好.毛泽东连夜写了一封长信,托陈幕平面交袁文才,既然同是农民兄弟的武装何必客气,毛泽东在信中向袁文才详细叙述了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处境,并提出在他的地盘上安置上伤病员,建立留守处的要求.也许是毛泽东信中表示诚恳,也许是对陈幕平的信任,行使一贯谨慎的袁文才很快的派出代表请毛泽东到宁冈大仓相会,到了大仓毛泽东七人五骑,手无寸铁,准时到大仓.见到袁文才派来的的代表,得到了袁文才肯定答复,毛泽东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干脆把部队带进了宁冈古城.要说袁文才完全的相信毛泽东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在绿林摸爬滚打的人物,在他亲自看见毛泽东之前仍然保持因有的警惕,因此在毛泽东进村以前,袁文才还在祠堂里埋伏了一伙精壮的汉子,这是袁文才的天性,君子坦荡荡毛泽东心里无挂碍的走进袁文才指定的地方,一个叫林风和的农民家里.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过人之处,于袁文才一见面,毛泽东就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一些怀疑和杀机,毛泽东微微一笑,轻描淡写,然而却是郑重地对袁文才说,工农革命军决定送一批枪支给你们.袁文才因为听错了,马上补上一句多少支,毛泽东竖起一个手指说一百支.文才心中的大喜,吩咐部下杀猪宰鸡,盛情款待毛泽东,袁文才觉得又不够,又拿出七百块大洋长给工农红军,并且当毛泽东将古城会议决定的几件事向袁文才提出时,袁文才一概点头.

三天后,袁文才又在宁冈垄市见到了毛泽东送给他的枪,而且还是一百零四支,并且每支枪配备了三发子弹.

1920xx年10月7日,毛泽东带着部队到茅坪设立了留守处和后方医院.在上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部队无纪律的情形,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行军路上,战士们又饥又渴,看见路边的红薯,毫不犹豫,连苗拔起,擦去泥土,便塞在嘴里,毛泽东当时没有说什么,可是他记在了心里,一直到他和王佐见面时1920xx年10月24日早晨,毛泽东首次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当时革命军可算是一支疲惫之师,整整两个月,部队没有吃上一顿饱饭,没睡一个好觉,现在听说井冈山可以歇一歇脚,大家都很高兴,毛泽东抓住大家这个心理说:我们要上山了,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大家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之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建立不起来的,从此以后大家的一切行动要听从指挥,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不拿农民的一个红薯.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为了帮助和加快对袁文才和王佐和部队进行军事训练和思想整顿,毛泽东派出了游雪臣.陈伯钧等干部到步云山改造袁文才的部队,同时又派出何长工到大井改造王佐的部队,1920xx年1月,王佐请求何长工帮助他杀掉自己的死对头尹道一,何长工摔一个连的兵力配合王佐顺

革命圣地—井冈山

利进行歼灭了尹道一,从而使王佐进一步信任了工农革命军.袁文才和王佐的部队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改造,从思想和军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1920xx年2月中旬,袁,王部队正式收编为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由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

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了王佐和袁文才以及当地百姓的大力帮助,1920xx年10月到1920xx年2月,工农革命军在边界艰苦奋斗5个月,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的领导下,保存和发展了工农革命军,恢复和重建了边界党组织,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各位团友,大家是不是想朱毛会师是在什么时候呢?1920xx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后来朱德领着八一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1920xx年4月28日,朱德、毛泽东两支队伍在宁冈龙市胜利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意见,成立了工农革命第四军,在宁冈龙江书院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红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宁冈龙市河滩上召开了庆祝朱毛两军会师大会,宣布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该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红四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约1万人。

1920xx年10月到1920xx年10月井冈山斗争进入了全盛时期,国民党曾三次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会剿。

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湘赣边界特委及各县党组织部遭到破坏。1920xx年4月8日,前委在于都召开了会议,决定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收复失地,重建边界政权。4月底,彭德怀、滕代远回到井冈山,再茨坪召开了群众大会,彭德怀受前委委托慰问了井冈军民,并发每人一块银元。红五军回井冈山后,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边界继续发展革命斗争,7月中旬,红五军攻打安福县城,由于情报有误,陷入敌人有准备的包围中,未能功下安福城,我军损失重大,使参谋长刘之至和纵队长贺国中不幸牺牲,12月底。红五军回到边界,当时由于特委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造成了领导成员内部意见分歧,加上土、客籍严重矛盾,红五军偏听偏信,执行特委的错误决定,1930年2月下旬的一个凌晨,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凯带领几个彪形大汉,手持机枪,闯入永新县城尹家巷袁文才的住处,开枪把袁文才打死在床上,王左听到枪声后慌忙出逃,往井冈山逃跑时跌倒淹丝在禾水河里,袁文才、王左被错杀,酿成了湘赣边界的一起悲剧事件。使边界工作遭受到不应该的重大损失,井冈山斗争告一段落,整个时间为两年零四个月。

好了各位团友,井冈山大概的的介绍到此为止,现在我们去参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在把井冈山给大家作个详细的介绍。

主题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五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远近闻名的庐山风景名胜区观光。我是今天为你们服务的导游,我姓马名颖瑶,大家可以叫我小瑶姐姐。不过要注意卫生哦!希望能给你们带来美好的一天!

你们看!这就是世界闻名的庐山!美丽吗?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庐山吧!

庐山位于中国中都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全山共有90座山峰,最高山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4米群峰间散布着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

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国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庐山不但素有国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而且还是我国的明珠之一。

庐山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早晨,一层层浓郁的云雾覆盖着庐山;一遍遍幼细的雨露灌溉着花草;一阵阵柔和的微风呼唤着各种小生命。青松在浓郁的云雾中,在幼细的雨露中,在柔和的微风下,挺直而生。那郁郁葱葱的绿叶坚硬、挺拔,就像我们的人格和意志。山间的水流又是那样的清澈,就像我们的心灵。周围的艳花给山间的水流织了一个朴素的花环,绿树倒映在水流间,让这座山披上了绿色的围巾。就像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

既然我们来到了庐山,那旅客们,你可知道庐山古有神仙之庐的传说吗?

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匡字的忌讳,而改称康山。

那弥漫的云雾为庐山增添了许多迷人景色和神秘色彩。这就是庐山。让我们再次向庐山个别!

主题江西战役心得体会实用六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南北长17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洪水面积39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5000亿立方。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鄱阳(波阳)、余干、南昌、新建、庐山区等八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彭蠢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在彭蠢泽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人湖中,而位于海昏县邻近较高处的吴城却日趋繁荣成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因此,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之说。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 在 1000 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都在湖区出生和成长。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太平军“湖日大捷”、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湖,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鄱阳湖,美丽的湖,神话的湖,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她象一个淡妆素抹的少女,含情脉脉地笑迎每一位光临的游客神游翻阳湖。 鄱阳湖景区

由落星石、落星湖、神灵湖、蓼南蚌湖候鸟观赏站、湖滨沙滩、火焰山、老爷庙等景点组成。无论水路或是陆路,交通都极为方便。

落星石 一名”落星墩”,亦称“德星山”。位于星子县城南三里的鄱阳湖上水边,它是一座小小石岛,高若数丈,纵横周回大约一百余步,总面积不过1800平方米,形如星斗乍看像是浮在水面,传为坠星所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落星石,周蛔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由此得名,落星石也即成了星子县一个重要的标志与象征。五代时,落星墩被封为宝石山,吴杨溥大和三年(931年),封落星石为“宝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游此皆有题咏,王安石诗中所形容的“万里长江一酒杯”更是千古传名。唐末乾宁年问(894—898年),敕建禅寺于上,赐额为“福星龙安院”,又名“法安院”,俗称“落星寺”。宋后历代都加以维修,明代又加建亭台楼阁,如浮玉楼、玉京轩、岗漪轩、清晖阁等,由于历尽沧桑残存无已。上生竹木,墩境依旧幽雅秀丽。伫立其上:远眺庐山,淡烟轻掩雄姿;近观湖水,碧波连天一色。驻足落星寺,远眺庐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鳞竞跃,白鹭翻飞,田园诗人陶渊明当年“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归田情景,仿佛依稀可见。上有清晖阁、玉京轩等,龙图阁学士吴仲庶,尤其酷爱西轩,更名“岚漪”,并书二字刻石。黄庭坚诗“龙图老翁来赋诗”,即指此事。明天顺年间重建。万历年间,参议于世懋复建浮玉楼。连州廖叶改落星石为“德星山”,寺院随之改称“德星寺”。落星石虽为弹丸之地,周围仅“百余步”,但它的名气却十分深远,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它凝聚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学士群,历朝历代,络绎不绝:南唐释齐已;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程公辟、蒋颖叔、朱熹、陆九渊;元揭俣斯;明刘杼德、罗洪先;清张维屏、翁方纲等等,都印痕下无数动人诗篇。这里,仅举王安石七律《落星寺在南康军中》,以壮其观:“穿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坐见山川吞日月,杏无车马送尘埃。雁飞云路声低过,客近天门梦易回。胜概惟诗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闲来。”使落星石承载了厚重的文化氛围。今天,它依然屹立在浩瀚的鄱阳湖之中,其上,有牌坊、禅院、石塔等建筑及与之配套的各项服务设施,成为星子县鄱阳湖景区现代旅游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心景点,由紫阳堤泛舟,抵落星石,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庐山隐隐,“大姑”凹眸,游人至此,面对这一奇景,定会感慨良多。

落星湖 位于落星石所在湖区。因落星石曾改名德星山,故又称“德星湖”。又因鄱阳湖水流经此地时,忽然凹进数里,形成一个很大的天然的湖湾,古称“落星湾”,李白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所指就是这里。又因为湖湾浩渺十数里,故又俗称“十里湖”。滨湖有著名紫阳堤,干百年来与之相依相伴。落星湖所遗留的古迹与传说不少,军事上有“南国咽喉,西江锁钥”之称。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军。梁武帝中大同二年(547年)发生侯景之乱,梁国大将王僧辨,在这里大破侯景之兵,取得了平息叛乱决定性胜利。宋建炎三年(1120xx年)八月,隆枯太后为避金兵,驾往洪州,过落星湖,突遇暴风,舟船覆没,宫人溺死者数十,惟有太后舟存。这里也是北宋名士刘凝之的归隐之所,湖畔有”壮节亭”及刘凝之夫妇合葬墓,欧阳修有《庐山高歌赠刘凝之》诗以赠。朱熹有《彭蠡月夜泛舟落星湖》诗:“长占烟波弄明月,此心久矣从谁说。只今一舸漾中流,上下天光两奇绝。回头忽见西郭门,尚喜苏仙有遗烈。问予何事却回船,尘土涴君头上雪。”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这里曾进行过激烈的帝位争夺战,相传朱元璋在一次战斗中,风浪突起,帅船船舵被折,行进受阻,随浪退至落星湖,正在万分危急之际,湖中钻出一只大龟,衔船为舵护送30余里,朱元璋得以脱险,朱即帝位后,即封此龟为“定江王”,立庙享祀。

神灵湖 位于县城东部,乘车从紫阳东路出发,沿锦岗路前行,折人锦岗巷,巷尽头为锦岗岭,岭下即是神灵湖。乘船由落星石顺水而下四里更为方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说:“(庐)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山庙甚神,能分风劈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人们把鄱阳湖这一段,习惯称之为“宫亭湖”,后来人们又把整个鄱阳湖泛指为宫亭湖。在宫亭湖西有个很大的港汊,俗称“神林浦”,又因宫亭庙神灵所致,所以人们又习惯称之为“神灵湖”。宫亭庙始建于三国时期,清《史方舆纪要》载:“湖岸多林木,中有神庙,商贾阻风泊此,祈祷而去。”这里便成为南北水路及商贾停泊避风的天然港湾。岸上除宫亭庙外,尚有漫浪阁、观莳园与湖庄等,今多已不存。据渔人介绍,现在宫亭湖与神灵湖相接的矶头上有大树如盖,树下有庙即宫亭庙,如果存在,这也应是清末以后很晚的建筑了。但不管怎样,宫亭庙中这尊“能分风上下”的宫亭神,已被中国神话传说列入“风神”一类,南朝诗人刘珊《泛宫亭湖》诗:“回舻乘派水,举帆逐分风。”指的就是这个典故。传说唐王勃舟行至此,由于神灵相助,一日顺风,抵达南昌故郡,而写下千古不朽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人多把交好运比喻“时来风送滕王阁”。晋干宝《搜神记》卷四也载有一则神话传说:有南州人,遣一位官吏,准备送一支用整支犀牛角雕琢而成的簪饰进献给孙权。舟过宫亭庙时,官吏特意靠岸,乞求神灵。宫亭神忽然说:“你把犀簪留下。”官吏惊得说不出话来,只有把犀簪放于香案。神又说:“你到达南京时,再将犀簪奉还。”官吏不得已,返舟,自知等待他的必定是死罪。船到南京,忽然有条大鲤鱼,长三尺,跃入舟中,破开鱼腹,犀簪果在其内。这则神话是想说明宫亭神是位很善良而旨为人们做好事的神祗。它料知官吏带着犀簪,一路前途险恶,所以用这一奇特的方法帮助他闯过难关。神灵湖畔,有张叔夜墓,张叔夜,江西广丰人,北宋大观三年(1120xx年)进士,授龙图阁大学士、枢密使。与金兵激战受伤,京师陷后被俘,拒不签名推戴张邦昌。从徽宗、钦宗二帝被押北上,绝食而死。宋金议和,遂得归葬家乡,至宫亭湖,“遇大风,舟不能进,遂葬于神灵湖畔。清乾隆、道光年间,后裔墀等屡修之。”墓碑为清道光年间重立,墓碑及封土均保存完好。现在,这里以神灵湖为依托,正在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内陆湖泊最大的避风港。

候鸟观赏站 位于星子县西南约18公里处的蓼南乡蚌湖北岸。陆路乘车,无论从南昌或从九江出发,均从德星公路的归宗转入蓼南乡而达蚌湖;乘飞机,南昌方向抵昌北机场,九江方向抵庐山机场,然后乘车按陆路到达;水路,一条从南昌经赣江,约90公里,5个多小时即达,另一条从九江经湖口、星子县城,约30公里,仅需2个小时。来鄱阳湖越冬的鸟类,主要集中在西北部湖区,包括星子与永修两县境内的沙湖、长湖、蚌湖、西汉湖、洲边湖、杨家湖、寺下湖、大湖池、中湖池等。这些湖区坐西北,向东南,每至隆冬季节,西北风从鄱阳湖北口侵入,因有西北的庐山与蚌湖西北部的山丘层层阻挡,所以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水草丰茂,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水落滩出,露出面积广大的草洲与湖池,使之湖池相连,湖洲相间,湖底平坦,湖水清澈,水温及水深均很适宜,鱼虾、螺蚌、沙菜、雁咀菜等多种水生动植物异常丰富,是各类越冬鸟类最为理想的栖息之地。蚌湖面积居各湖之首,有万余平方米,鸟类资源非常丰富,几乎集中了湖区内100余种鸟的种类,有天鹅、鹤、鹳、鹭、鹬、雁、野鸭、鸳鸯等4万余只,仅鹤类就有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丹顶鹤(仙鹤)与灰鹤等5种。候鸟是一种珍贵的生物资源,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又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旅游者的青睐。1999年8月17口,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开发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星子县蓼南乡蚌湖候鸟观赏站是目前鄱阳湖所建成的第一个候鸟观赏站,位于候鸟最集中、候鸟活动范围最大的蚌湖北岸,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具有湖乡特色的观赏亭可使你极目远望,心旷神怡,并配有高倍望远镜、小型游艇等观赏设施,现已正式对国内外游客开放。

紫阳堤,是由花岗石砌成的堤坝,为宋朝朱熹任南知军时修建,因朱熹号“紫阳”,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取名“紫阳堤”。

湖滨沙滩,由落星墩乘快艇向东南行八分钟,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十里金滩”。这里坡平沙细,阳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阳光浴、沙浴、湖浴场所,湖滨沙滩将以自然、纯朴的丰姿,使广大的内地游客尽情享受沙滩而不必去沿海。沙滩旅游,将一扫您旅途劳顿,感叹大自然丰厚的赏赐。

火焰山,位于旅游码头东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砾岩组成的石群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且呈赤色,所以当地百姓皆称此景为“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尽享神秘、幽静似仙境般的美妙。

老爷庙,又名“显应宫”。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太祖与伪汉战于鄱阳。初失利,走湖滨,遇老人舣舟近岸,太祖得济,赐以金环,返顾之则鼋也。是夕,宿祠中,题诗于壁。”之后,明太祖御封之为“元将军庙”。老爷庙门前的水域有“中国百慕大”之称,水流湍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更使老爷庙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现在,鄱阳湖景区前景看好,经国家建设部与江西省建设厅有关专家学者论证,鄱阳湖水上旅游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星子与湖口、都昌等县联手,把鄱阳湖各景点连成一线,而落星石,在未来具有现代化的立体水上旅游格局中,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旅游价值看都是举足轻重的。从纵向看,它是鄱阳湖线路中最重要的一环;从横向看,它又是紫阳堤旅游码头与对面的湖滨浴场的连接点。鄱阳湖景区在不久将来,将以全新的现代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接21世纪的旅游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