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 手和手指头读后感(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4:15:44 页码:11
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 手和手指头读后感(8篇)
2023-01-08 04:15:44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构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坚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经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比较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经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二泉映月赏析(二):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深化了主题。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是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了这声叹息。

a+b+c三个乐句构成全曲的主题旋律。a乐句为漫步主题,情绪忧伤、沉重,仿佛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此乐句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之后,b+c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在徵音上终止。乐句仿佛在向苍天提出了悲愤的疑问:”生活为什么这样艰难,人生又为什么这样坎坷。“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了下来。

第二乐段抗争主题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音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6上的颤弓音构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

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丝毫没有套用之感。两小节小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演奏比较宽阔一些,体现了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因为我们此刻二胡所演奏的乐谱都是王国潼的删节谱,下头三十三小节可删去,而直接演奏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高潮乐段,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变疑问为感叹,然后是困惑、追寻、渴求、挣扎、奋斗。旋律经两次爬高后,曲调愈加高亢激越,感情愈加强烈凄婉,用最强的力度奏出了全曲的最高音。仿佛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砸个粉碎。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气势,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这四小节要演奏得异常安静而柔肠百转、欲诉无言。

最终是尾声乐段,它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完美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其音耐人寻味,然后逐渐远去。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加缪:对未来的慷慨,就是把一切奉献给现在。

爱因斯坦: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赏析:【承载和超越】

人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超越者,人固然不能独立于历史长河之外,却也不应囿于时代的牢笼。

有言:“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这句话强调人对历史的承载,人组成了社会与文明。但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人民本身是有重量的。”即现有的文明在短期范围内可能成为人的敌人。在一些特殊时期,文明无法把握自身反而使存在的意义越来越远,因而人需要一個匡正自己、不使自己偏离的架构,那便是历史。人对历史的承载,在文明经历转折点时至关重要,人若不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并继续前行,便是对自身的否定。

但仅仅有承载,便容易陷于“黑格尔式”的历史主义幽灵,把整个人类的历史变成一潭死水。加缪所主张的“把一切奉献给现在”,正是阐明了人应超越历史而创造历史的道理。奉献于现在,不正是创造未来的历史吗?在人肯定并承载历史的前提下,人对于历史便拥有了相当的主观能动性,超出历史的那一部分便会转化为历史本身的养料。此时,人虽然还身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无意间已然发展了历史,使得今时今日的历史超越了前人的历史。

人对历史的承载和超越,正如英雄造时势和时势造英雄的无限螺旋上升,而上述两者缺一,发展便会停滞。换言之,没有承载的超越是反历史,没有超越的承载是非历史。

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来看,承载和超越并存。但若是把这一对矛盾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便容易在是进是退的问题上构成二律背反。但爱因斯坦曾抱有让个人超脱于时代与社会的信念,即当人类整体在承载和延续历史的同时,个人可以成为超越历史的急先锋。李泽厚先生也在其《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中指出,人类整体不能超越当下所拥有的历史,但对历史的超越,就数量有限的个体来说是有效的。这正契合了人凭借高尚品德超出社会时代的愿望,也给加缪所主张的“历史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更是对承载历史的必要性的肯定。

脊梁上承载了历史的厚积,思想跨越了时代的吐息,手中便紧握了未来的命运。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明河篇》宋之问唐诗

《明河篇》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此诗以神奇瑰丽的笔调,咏赞了秋夜银河的美好,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抒写了天上、人间的离愁别恨。

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创作背景】

唐代孟棨《本事诗·怨愤》记载:“宋考功(即宋之问),天后(即武则天)朝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作《明河篇》以见其意,末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所载未必属实,但诗中的确蕴含着某种怨愤情绪。

【赏析】

此诗开始四句,以写景落笔。仲秋之夜,风清气爽,在万里无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条横贯中天的银河(即明河),显得分外明亮。日暮时分,它出现在“南楼”上空,清澈浅显;清晨,它斜挂在“西山”之上,似纵却横。这里,“南楼”、“西山”借用了两个典故。《世说新语·容止》载:“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另《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抒发自己希望象魏晋名士那样,纵情山水的心愿,寄寓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短短的四句诗中,先是以风凉、气清和万里无云,来衬托河汉的“明”;接着,把银河比作一条清浅的河流,还赋予它以“纵复横”的动势,使之更显清莹可爱,而典故的运用,使诗意更为深厚,所抒之情更加含蓄、婉转。

接着八句,诗人描绘在洛阳城中观看明河的情景。洛阳城中高大的宫殿直抵云霄,长长的银河照临宫室。但是,因为天桥和屋脊的遮蔽,却看不见完整的银河,只有在别的精美的居室中观看,才最为相宜。那银河的柔光照着以云母片作装饰的帐幔,银光闪烁,仿佛天上之水流淌到人间;走到“水晶帘”外,举头一望,那耿耿银河显得更加明亮,在空中弯曲绵延不断,与满天星斗相辉映。它象一条纯洁白绢,从东城一直连接着辽远的南郊。在这八句中,诗人以“画堂琼户”、“云母帐”、“水晶帘”等华美的辞藻,使各种富丽堂皇的景象接连呈现,既表现了帝都特有的风物,也与明澈的银河相映照,在一片柔光中,给帝都蒙上了一层朦胧、幽深而又神秘的色彩,使天上、人间连为一体。

接着诗人在以下的八句中,想象在银河的映照下,“南陌”思妇对于征人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诗人从万户捣衣声中,想到了一去不归的征人,并进而想到了正在“鸳鸯机”上刺绣的女子,从点点萤光中,抬头看到了空中明亮的银河,勾起对征人的无尽思念。此时,一只孤雁正从牛郎、织女相会过的“乌鹊桥”边飞过,发出哀怨悲鸣,更使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在晓天之中。这明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出处进退之道(《关尹子·三极》:“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无穷,圣人之道则然。”),在黎明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光辉让给那晓月的流光,悄然隐去。而思妇的眷怀之情,却无法停歇!这一段,是上文的转折和深入,它由单纯对明河的赞美,转入对人事的感叹,进一步把人间、天上融为一体。那捣衣之声与雁飞萤度相交织,冷清、凄切之感,无穷的相思之情,将伴着耿耿长河,无终无了。特别是诗人在“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两句中,赋予明河以人的崇高感情,使得它本来就美好的风彩更为美好。这里采用十分婉曲的手法,进一步赞美了明河,也为最后四句埋下了伏笔。

最后四句,诗人以神话故事,作了精彩而又富有深意的收结。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不可亲”,因此,诗人要到天上去。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有人乘槎而去。遇一丈夫牵牛而饮。遂问此是何处。牵牛人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按严是汉代术士)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又据《太平御览》卷八引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诗人把这两个故事揉合到一起,自然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执着地追求美好明河的强烈意愿。同时,诗情几经曲折,终于从地下跃升到了渺远的空中,天上、人间,到此合而为一,使诗歌充满了神奇、幽远的艺术魅力。自己终究希望离开那城阙阻障、复道蔽空的帝都洛阳,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字里行间深深地隐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怨愤。宋之问曾经倍受宠幸,武则天时任尚方监丞,后因依附张易之,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作参军,不久逃回北方,匿居洛阳。这首《明河篇》,很可能作于匿居洛阳之时。透过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读者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他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苦闷与忧愁,以及对于当时政治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疏密有致,摇曳生姿,既有跨越天上人间的宏大境界,又有对思妇之情的细致剖析。在结构上变化波澜,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使得转接自然,气势流走。另外,全诗以散行为主,但却穿插了一些对句,如昏见晓落、云母水晶句,在自然中表现出精巧,显得从容整练。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

①阳阳:得意的样子。②簧:古时的一种吹奏乐器③由:同 “游”房:同“放”。由房,游乐 ④只、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陶陶:快乐的样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游遨。

译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声唱。

右手招我去游乐,

尽情欢爱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游玩,

尽情欢爱真快乐。

赏析

大约我们所知道的封建时代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写夫妻恩爱感人至深,这样的.作品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属△毛磷角。

何以会这样?当然同那时代的婚姻制度有关。贫穷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尚可理解,因为大家同命运、共呼吸,风雨同舟,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相互支撑著。而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之 中能歌舞自娱,非常人所能达到。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人们时常未能注意到的闲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赏析: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6、 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 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春望唐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情况,需要人们去面对并作出反应。学会如何应对,应该成为引领人们成长的重要方面。

请以“应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优秀作文赏析:【应对】

尼采曾言:“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将受到更大的苦”。可见,学会面对、智慧应对之于个体、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应对,是面临困窘阻塞时做到面对并妥善化解的能力,它不仅彰显了一个人的气度沉着,还能展现其为人处世之智略和思维。能否应对随时产生的狭路难题,固然是新时代衡量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志。

如何应对新情况?其一是明辨。明辨是对于新情况迅速辨识并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当我们面临困境和渊薮,最先做的自然不是盲目投入苦干之中、暴虎冯河一般有勇无谋。若想避免失误、用方法以应困境、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和损失,那么,明辨成为了首要之道。但是,明辨需要我们以对事物完全和透彻的认知、理解作为支撑,并具备面对紧急及时抉择的笃定果敢。

正如此次“战疫”中,面对汹涌如潮的无稽之谈,有些人盲目抢购囤货,有些人过度恐慌解读,不仅影响正常生活运转,还使讹传进一步扩散。但阴影不挡光明乍现,正是有着那些正确认识疫情的“吹哨人”、医护人员迅速确定诊疗方案、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神速平地而起、四面八方的医疗队奔赴湖北武汉一线、方舱医院医患和谐齐心一同抗疫......也正是因为政府、部门明辨事实,各项安置、管控、隔离政策相继出台,使人民群众多了几份安心和保障。正是因为各界各业的明辨是非、认清局势,我们才能在疫情面前冷静面对、合理应对,为之后各项计划安排的有序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诚然,若徒能判断,却无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行动,也只能像王安石所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有怠而愈出者”,最终只能东走西顾、毫无所获。着手施行之时,若不笃行,明辨则变得毫无意义。笃行,是指分析之后能持久努力奋斗且无畏以往、不惧困苦。仅能辨识谋略、纸上谈兵是懦弱无勇的表现,而能笃行,才是应对难题的更一要义。蔚缭子曾言:“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慎行谨言固然是保身的明智举措,但是直面困难,甚至是生死两难的抉择,明哲保身则会终无所为而趋于灭亡。笃行,不仅是面对困难的修身自理之道,也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投身集体建设的重要体现。笃行、力行,是中国人流传千古的品格风骨。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可知,在具有谋略之后的一点浩然意气成了顽强的推动力。正如我们的抗疫英雄、一言九鼎的钟南山院士,两度义无反顾挂帅出征,以其敬业、忠勇、胆识一语定心,使得抗疫战斗在他的引领下得以合理应对。抑或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吹哨人”的无畏坚韧,疫情终灭,人心终宁。这是因为做到笃行而能绝妙应对的例证,将永留记忆和历史。

生而为人,便开启了应对挑战、化解困难的一生。浩瀚磅礴的中国历史,亦是一个不断应对冲击、变革的漫长过程。生活中,我们应对,人格从而健全、成长。历史长河里,我们应对,文化从而坚韧不折、源远流长。新情况始终与我们共存共生,应对的能力是我们智慧智略的彰显。

何以应对?唯二词:明辨、笃行。明辨是认清事实、摸清方向的“观测镜”,而笃行是全力推动、实行终赢得“推动剂”,只有学会应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解团雾于通达,化天堑于坦途。

有关赏析手指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长相思·山一程

朝代:清朝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