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 对佛教信仰的感悟(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9:52:31 页码:8
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 对佛教信仰的感悟(八篇)
2023-01-08 09:52:31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一

首先,我对各位光临泉城济南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是大家这次旅行的导游,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小王,或者叫我王导。旁边这位是我们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老李,他有十几年的驾龄,大家可以放心乘车。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千佛山秀丽的美景,领略“深山藏古寺”的意蕴。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当,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首先,请允许我站在美丽神奇的千佛山脚下,代表千佛山景区全体员工,欢迎您的到来,愿您能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神奇的千佛山脚下,大家可以下车了。在去参观景区前的这段时间里,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千佛山的大致概况。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之一的千佛山。千佛山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千佛山,古称历山”,至今算来,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上古时期舜帝曾在山下耕种过,所以又称“舜耕山”,是人们祭祀舜帝的地方。以前人们每年在这里举行“迁祓”仪式,借以除恶。“迁祓”就是“迁居高处,祓除不详”,因“迁祓”与“千佛”谐音,后人据将此山称作千佛山了。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千佛山于1959年开辟为公园,占地面积约166公顷,包括兴国禅寺、历山院、唐槐亭、文昌阁、弥勒胜苑等等。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的北大门。北大门是景区的正门,也称“礼敬门”,取佛经“礼敬诸佛”之意,走进礼敬门,大家就可以去拜佛了。

进入“礼敬门”,便可看见这座气势雄伟的四柱三楼式石坊,它是千佛山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苍松翠柏、梵宇僧楼尽收眼底。 面前的这条台阶路是大家上山的主盘路,位于盘路两侧的是建于1996年的十八尊石质罗汉像。东侧第一尊是十七降龙罗汉,西侧第一尊是十八伏虎罗汉,这是乾隆皇帝给他们命的名。

大家请注意看,前方这尊卧佛是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的,它是释迦牟尼侧身卧像,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吨,属全省之最。

在我们右前方的这座园子叫观音园。它的主体造像就是园中这尊15米高的

铜铸观音像。1980年的时候,这里有一方荷池,1996年景区将池扩建,建起了观音园,并且供有一尊“白衣观音”。20xx年重修观音像,改成了现在的铜质“杨柳观音”。

各位朋友,北大门景区游览走完了,让我们一起登上山间小路,前往西盘道景区吧。(后面的游客跟上了)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宝顶飞檐凉亭叫唐槐亭,建于1957年,因旁边这棵唐代古槐而得名。匾上“唐槐亭”三个字是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于1981年来千佛山时提写的。旁边的这棵古槐,现在树干这已干枯,但有一棵幼槐穿过树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们又称它为“母抱子槐”,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传说,唐朝的开国元勋护国公秦琼是个大孝子,为了给母亲求福增寿,经常到山上来上香许愿,每到此处都要将马拴在这棵树上,于是后人把这棵古槐又称为了“秦琼拴马槐”。

再往上走,我们就来到了齐烟九点坊,这是一座二柱一楼式木质的丹柱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上面“齐烟九点”这四个苍劲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间历城县令叶圭书写的。这四个字取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梦天》诗中,他在诗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怀中泻”。意思是说,他在梦中从天上远远看去,中国辽阔的九州小的像九点烟尘,汪洋大海也不过是怀中之水。

大家看一下“齐烟九点坊”的背面匾额,这“仰观俯察”四个字是引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来描绘这里的美景。而且这四个大字是从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贴中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云径禅关”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四柱三楼式木枋。坊正面“云径禅关”四字隶书为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所书。背面“峰回路转”四字则出自济南当代已故书法家姜守迁之手。 “云径禅关”的含义是说,寺院高耸,云雾弥漫,风吹着清云,回绕禅门,到寺里拜佛,必须经过此坊,游人至皮,已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也就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关键,需静静心,诚心诚意烧香拜佛。 “峰回路转”则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以形容此处地势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弯转。而在此又一语双关,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

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的是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公元1748年)游览千佛山所题的一首风光诗,题作《千佛山极目有作》,诗中主要描绘了千佛山秀丽的景色和千姿百态的石佛造像。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兴国禅寺。它又名千佛山寺,建于隋开皇年间,占地

4.9亩,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兴国禅寺历经沧桑,多次遭到破坏。唐代贞观年间进行扩建,改用现名。大家看寺门上额嵌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兴国禅寺”石刻,寺门两侧有石刻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是济南清末的秀才杨兆庆书写的。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来到这里被寺院晚间的鼓声和清晨的钟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众僧吟诵经文的声音把在人世间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唤回来,使他们走上去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兴国禅寺分东西两院,西院的北侧有厅房三楹,厅东接走廊,廊东为殿宇三楹。廊北墙上分别镶有赵朴初的“齐鲁青末”,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诗《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九点》七绝碑刻。

大家往南看,这就是千佛崖。崖下由西向东依次是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吕祖洞。它开凿于隋开皇七年至唐贞观年间,一共9窟,有130余尊佛像,最早的距今约1300多年,这是济南地区一组雕刻较早的石窟造像群,也是山东佛教的重要史迹。同洛阳的龙门石窟、桂林的七星岩石壁、敦煌的壁画、灵岩寺的巨佛一样,是我为极为宝贵的文物,对研究隋唐时期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再往前走,我们去看看兴国禅寺的正殿。俗话说“山有主峰,庙有主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兴国禅寺的正殿——大雄宝殿。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分别塑有普贤、文殊菩萨和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塑像个个端庄大方,面容生动。

走出兴国禅寺,我们来到了历山院。历山院是为纪念舜在历山耕稼而建。沿着石阶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一座三开间的山门。门额上是清朝书法家农髯熙的手书大字“历山”。进了山门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这个院落和兴国禅寺紧密相连,相互对峙,具有同等的韵味,可谓珠联璧合。为了发掘大舜文化,所以将这上院落命名为“历山院”。如果说兴国禅寺为佛教之地,由于受大舜文化的影响,儒、

道、佛三教先后影响这里,历山院便成了三教合居的寺院,这在全国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

改革开放以来,千佛山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起了集我国敦煌、龙门、麦积、云冈四大石窟精华于一体的万佛洞,以及十八罗汉、卧佛、大舜石图园,还有20xx年9月竣工完成的占地25000平方米的“弥勒胜苑”和主像为30米高的铜制弥勒佛等景观,丰富了佛文化和舜文化的内涵。被誉为“历山飞虹”的客运索道,如驾轻舟,倘佯于青山林海之间,上行可观山景,下行可瞻市容。

千佛山还建有鲁班祠、舜祠和文昌阁,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现在顺着东盘路下山,今天的千佛山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4个字吧。首先第一个字是缘,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几天的共处,算算也有千年的缘分了!接下来这个字是原谅的原,在这几天中,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这里说对不起了!再一个字是圆满的圆,此次行程圆满结束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说声谢谢了!最后一个字还是源字,财源的源,祝大家的财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祝大家工作好,身体好,今天的好,明天的好,现在的好,将来的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给点掌声好不好!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团友: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刘x,大家可以叫我小刘。很高兴此次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大家对我的工作多多支持。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

千佛山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千佛山,古城历山”,至今算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古时候大舜帝曾经在此山下耕种,所以千佛山又称“舜耕山”。是人民祭祀舜耕的地方。这里每年都在搞“迁祓(fú)”仪式,借以除恶。“迁祓”就是“迁居高处,祓除不祥”,因“迁祓”于“千佛”谐音,后人就将此山称为千佛山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隋唐时期,山东境内佛教昌盛,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凿了许多佛像,兴建了千佛寺,所以称为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公顷,距离市中心2.5千米,于1959年开辟为公园。主要有兴国禅寺、历山院、大舜石图园、万佛洞、文昌阁、弥勒胜苑和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公园的北门,北门为正门。迎面看到的是气势宏伟的四柱三楼石坊,“千佛山”三个字是1922年6月由本寺和尚行洹书字后募立而成。进门后,路两旁是石雕的十八罗汉,他们表情各异,姿态各异,有的怒目而视,有的笑容可掬,形象生动而丰富,给人以艺术享受。

我们面前这尊侧身卧佛像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涅盘像,长10米,重50吨,姿态款款,仪表雍容,面颊丰富,双肩宽阔,肉髻(jì)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胸部装有寓意祥瑞的“卐”字符号,给人以慈祥的感觉,信佛的朋友可以拜拜,以祈求佛祖保佑。

观音菩萨,逝代东方最著名的慈悲善神。在中国,观音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语所谓“家家有弥勒,户户有观音“,反映了观音信仰在中华大地普遍盛行和在民众中的深远影响。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园里看到的白衣观音,她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法相慈蔼,可近可亲。池周围是各种观音的化身,分别是:自在观音、送子观音、数珠观音、渡海观音、杨柳观音等26尊。

好了各位,拜完了观音菩萨咱们开始登山。登山路有两条,我们从西路上山,东路下山。大家看我们前面的这个小亭叫做唐槐亭,建于1957年,又叫四面亭,这里原址是秦琼庙。庙里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将秦琼的塑像。现在庙已经不存在了,在原址建了这座唐槐亭。旁边的这棵唐槐,又称秦琼拴马槐。传说秦琼很孝顺,每年都来千佛山为自己的老母亲进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上山从来不骑马,而是将马拴在这棵树上。大家看,这棵古槐树干已经空了,但有一颗幼槐穿过树洞茁然生长,就像自己的母亲抱着孩子一样,所以这棵树又叫“母抱子槐”,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我们前面横跨登山盘道的牌坊叫齐烟九点坊,上书“齐烟九点”四字,坊后书有“仰观俯察”四字。牌坊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历城县令叶圭(guī)书主持修建。“齐烟九点”也是他写的。“仰观俯察”是从《兰亭序》书帖中勾勒放大而成。

“齐烟九点”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诗《梦天》,诗中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从高空俯瞰大地,中国九州小的就像九点烟尘,整个海洋也像一汪清水倾泻在杯中。

现在请大家继续随我前行,往上走是云径禅关坊,建于清乾隆初年。意思是说:寺院高耸,云雾缭绕,游人至此进入佛门圣地。背面“峰回路转”取自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借此形容此处地势的险峻。

爬上了最后一级台阶,我们来到了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兴国禅寺。兴国禅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当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627—649)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门口的一幅楹联是清末济南秀才杨兆庆书写的。上联是“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下联是“惊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来到这里都会被寺院晚间的鼓声和清晨的钟声所惊醒,从而抛弃名利和欲望;僧人吟诵经文的声音可以把人世间苦海迷失道路的人唤回来,从而使他们走向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寺院左右是钟鼓楼,三者连为一体,钟乃铜制,高1米多。

现在我们迎门进入的是天王殿,坐东朝西,东西两侧分别是大肚弥勒佛和金刚韦驮。北侧架长廊,南侧为千佛崖,镌刻佛像多尊。

大雄宝殿在寺院得东侧,坐东朝西,殿内正中莲花座上供奉的是佛祖释迦摩尼,两侧是菩萨、罗汉。北侧分别是:大行普贤菩萨、阿难陀多闻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舍利佛智慧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南侧由东向西以此为:大智文殊菩萨、摩诃迦叶头陀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萨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释迦牟尼背后,南无观世音菩萨面东站立,左右立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宝殿的北侧,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龛内供奉释迦如来坐像,白玉石质,由泰国请来。玉佛西侧佛龛内,供奉着地藏王菩萨。菩萨殿在大雄宝殿南侧,坐南朝北,中央佛殿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东西两侧分别是地藏王菩萨、千手观音菩萨。菩萨殿西面为达摩祖师殿。

兴国禅寺南崖壁为千佛崖,开凿于隋开皇七到二十年(587—649),共9窟,130尊佛像。千佛崖由东向西以此依次是龙泉洞、极乐洞和黔娄洞。

黔娄洞是纪念战国时期齐国隐士黔娄子的,洞深10余米。黔娄为周代齐国人,一生安贫乐道,为人正直,修身清节,不事王侯,在这里凿洞为生,隐居于此,终年不下山,家境贫寒。传说他临终时衣不遮体,盖在身上的被子又短又小,盖上头盖不上脚。曾子的孙子曾西说:将被子斜着就能盖上了。但黔娄的妻子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刚正不阿,死后怎么能违背先生的意志呢?”于是就这样埋葬了他。后人对黔娄的妻子评价也很高,称她是“嫁于黔娄百事乖”。

出兴国禅寺东门10余米,我们来到了历山院,为了弘扬大舜文化,所以将这个院落命名为历山院。历山院里曾建有观音堂。如今主要建筑有三圣殿、舜祠、鲁班祠等。

现在来到这这个殿叫做三圣殿,里面供奉的尧、舜、禹。三圣殿往东走为舜祠,也称舜帝庙、重华宫,是纪念大舜帝的祠堂。祠堂正中坐着舜帝,左右是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舜帝因为眼中有两个瞳孔,所以人们叫他重华,史称虞舜。他的父亲是个瞎子,人称瞽叟,善于鼓瑟。舜母早亡,瞽叟又续娶了妻子。继母生了弟弟、妹妹后百般虐待大舜。当时的尧帝年事以高希望找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认为大舜德才兼备,心地宽厚、孝敬父母于是就举荐舜。为了考察大舜,尧又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伴随着他。结果在大舜的感召下,娥皇、女英不敢以帝女自娇,尧的儿子们懂得兄弟友爱。舜的弟弟象几次伙同母亲要害舜,多亏妹妹和妻子的帮助,舜才一次次躲过灾难。虽然弟弟、母亲多次陷害,但是舜依然对他们非常关照,后来象被感化,以至于后来舜帝死于湖南九嶷山,象不计劳苦,亲自去祭祀大舜。舜61岁正式继承尧位,主持天下大事。晚年南方巡视,不幸去世,终年110岁。舜死后,他的两位妻子哭着去南方,并投入湘水而死。现在南方的湘水女神就是指的娥皇和女英。她们两人的眼泪滴到了一种竹子上,斑斑点点,就成了现在的湘妃竹。

舜祠再向东就是鲁班祠,因为鲁班被誉为“建筑和木器行业的祖师爷”所以在此建祠纪念。在舜祠的背面有一览亭,此处售赏风景的最佳位置。从这里瞻望泉城,遥望高楼大厦,夜晚将至,万家灯火,锈点点,历历在目,泉城的美景一览无余。此外还有:碧霞祠、文昌阁,万佛洞景点有兴趣的朋友现在可以自由参观一下了,我们半小时后去正门集合。请大家一定要记住集合时间。

好了各位,千佛山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大家, 再见!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三

今天我们将参观鞍山著名佛教圣地---玉佛苑。

玉佛苑是鞍山市人民政府与香港新里程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总投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1994年动工,96年完工,共用27个月的时间建成了宏的玉佛苑。玉佛苑座落在东山风景区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势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乃一风水宝地。

玉佛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高低错落三级。高层为碑林用地中层是玉佛阁大殿及宽阔的广场,下层为庭院用地。

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玉佛苑山门,山门由长122米宽15米高10米的城墙和8.9米高的楼阁组成。型似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建筑风格,山门上的垂花门是山门建筑中的创新,它既和上面的楼阁相呼应,又可为游人挡风挡雨,很有特色,垂花门上方悬挂九龙金匾,写有‘玉佛苑’三个大字。大家请看前方,这是一对高3.3米,座落在1米高须弥座上的汉白玉大石狮,是仿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雕刻的。(大家请往上看)在山门的城墙上四面都有双面雕,汉白玉雕花栏板,栏杆柱头上雕有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汉白玉石狮,看到石您会想到北京芦沟桥,世界曾有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玉佛苑的狮子您能数得清吗?不要急我告诉大家玉佛苑的狮子共有32个。

(进入苑内,走到御路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御路是古代宫殿中特有的路,相伟,第逢皇帝上殿时,他坐在轿子里,由人抬着通过这条#用的路,故称御路。玉佛苑内共有三条御路,其它两条在玉佛阁前后,第条路上有三条龙,共有九条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九龙捧圣的意思,御路的四周有蝠蝙,意为福从四方来,象征着它给游客带来幸福。

(向上到二级院落)这是6根向天的汉白玉经幢chuang/,经幢在佛教中有驱邪降魔的说法,这6根汉白玉经幛每根雕有18条龙,共雕108条龙,恰七玉佛阁有102根立柱,加上这6根经幢,出是108 根,108根立柱,108条龙象征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人人都是顶粱柱。龙是玉佛苑的一大特色景观,玉佛苑共9999条龙,真可谓是龙的世界。

(指玉佛苑)现在我们面前的玉佛苑的主体建筑――玉佛阁。玉佛阁高33米,有佛33天之意,宽66米,采用双层歇山式结构,檐上加檐,盖红色琉璃瓦,显得层次分明,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玉碑前)玉佛苑中有两块双龙龟玉无字碑,碑是用来载历史用的,玉佛苑的历史记载于鞍山玉佛苑志所以成了无字碑。

(进入大殿)现在展现我们前面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玉佛,用于雕刻它的是玉石王。1960年7月20日发现于我国岫玉之乡岫岩满族自治县花玉岗山上,国务院周恩来曾亲自指示对玉石王要妥善保护。玉石王高7。99米,宽6。6米,厚4.1米,总重量260。76吨,1992年原由丹东市管辖的岫岩县划分为鞍山市境内,鞍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玉石王搬运到鞍山,在搬运玉石王过程中,动用大型牵引车一辆,军用坦克牵引车4辆,其他各种车辆150多台,翻越4座大岭,行程172公里,创造了运输史上的奇迹。玉石搬运到鞍山,如何开发利用呢,93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的意见,主张雕大佛建玉佛苑的意见比较集中,于是决定,雕刻成世界上最大的玉佛苑。

正面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背面是渡海观音。

首先请看这是一个集赤橙黄绿青蓝的花玉,那么在它没有被雕刻前外面是用岩石包着的,被称为岩包玉。什么地方是什么颜色,用当时的科学技术是无法预测的,现在大家看到释迦牟尼佛脸部是墨绿色的,如果雕刻时向左稍偏一点就成了花脸佛,如杲佛像是花脸佛,不仅游客看起来不舒服,佛教教徒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对佛的不尊重,现在看来效果很理想。5.6米高的释迦牟尼佛身披黑白相间的袈裟,打坐在莲花宝座上,十分庄严肃穆。

背面的观音菩萨左手执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脚踏鳌鱼,乘风破浪,仿佛是从浙江普陀山顺风飘来的。在雕刻观音的脸部时,同样担心把观音雕成花脸。现在看,观音的脸部是完整的浅绿色,这与人们常说的“玉面观音”完全相符。观音的背后是一座山景,雕刻出的这座山景简直就是普陀山的缩影。

玉石王的雕刻过程,是艰辛细致的劳作过程,更是种种神奇现象发生的过程。玉石王用它蕴含的7种神秘的本体颜色,润色着雕刻艺人们的技艺,使玉石巨佛更具传奇色彩,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佛教的神秘。玉石巨佛‘天下第一’,应该当之无愧。

各位嘉宾,现在可以自由游览了~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四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的北大门。北大门是景区的正门,也称“礼敬门”,取佛经“礼敬诸佛”之意,走进礼敬门,大家就可以去拜佛了。

进入“礼敬门”,便可看见这座气势雄伟的四柱三楼式石坊,它是千佛山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苍松翠柏、梵宇僧楼尽收眼底。面前的这条台阶路是大家上山的主盘路,位于盘路两侧的是建于1996年的十八尊石质罗汉像。东侧第一尊是十七降龙罗汉,西侧第一尊是十八伏虎罗汉,这是乾隆皇帝给他们命的名。

大家请注意看,前方这尊卧佛是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的,它是释迦牟尼侧身卧像,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吨,属全省之最。

在我们右前方的这座园子叫观音园。它的主体造像就是园中这尊15米高的

铜铸观音像。1980年的时候,这里有一方荷池,1996年景区将池扩建,建起了观音园,并且供有一尊“白衣观音”。20__年重修观音像,改成了现在的铜质“杨柳观音”。

各位朋友,北大门景区游览走完了,让我们一起登上山间小路,前往西盘道景区吧。(后面的游客跟上了)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宝顶飞檐凉亭叫唐槐亭,建于1957年,因旁边这棵唐代古槐而得名。匾上“唐槐亭”三个字是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于1981年来千佛山时提写的。旁边的这棵古槐,现在树干这已干枯,但有一棵幼槐穿过树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们又称它为“母抱子槐”,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传说,唐朝的开国元勋护国公秦琼是个大孝子,为了给母亲求福增寿,经常到山上来上香许愿,每到此处都要将马拴在这棵树上,于是后人把这棵古槐又称为了“秦琼拴马槐”。

再往上走,我们就来到了齐烟九点坊,这是一座二柱一楼式木质的丹柱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上面“齐烟九点”这四个苍劲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间历城县令叶圭书写的。这四个字取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梦天》诗中,他在诗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怀中泻”。意思是说,他在梦中从天上远远看去,中国辽阔的九州小的像九点烟尘,大海也不过是怀中之水。

大家看一下“齐烟九点坊”的背面匾额,这“仰观俯察”四个字是引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来描绘这里的美景。而且这四个大字是从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贴中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云径禅关”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四柱三楼式木枋。坊正面“云径禅关”四字隶书为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所书。背面“峰回路转”四字则出自济南当代已故书法家姜守迁之手。“云径禅关”的含义是说,寺院高耸,云雾弥漫,风吹着清云,回绕禅门,到寺里拜佛,必须经过此坊,游人至皮,已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也就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关键,需静静心,诚心诚意烧香拜佛。“峰回路转”则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以形容此处地势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弯转。而在此又一语双关,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

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的是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公元1748年)游览千佛山所题的一首风光诗,题作《千佛山极目有作》,诗中主要描绘了千佛山秀丽的景色和千姿百态的石佛造像。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兴国禅寺。它又名千佛山寺,建于隋开皇年间,占地

4.9亩,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兴国禅寺历经沧桑,多次遭到破坏。唐代贞观年间进行扩建,改用现名。大家看寺门上额嵌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兴国禅寺”石刻,寺门两侧有石刻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是济南清末的秀才杨兆庆书写的。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来到这里被寺院晚间的鼓声和清晨的钟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众僧吟诵经文的声音把在人世间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唤回来,使他们走上去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兴国禅寺分东西两院,西院的北侧有厅房三楹,厅东接走廊,廊东为殿宇三楹。廊北墙上分别镶有赵朴初的“齐鲁青末”,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诗《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九点》七绝碑刻。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五

正定隆兴寺: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自1974年以来,先后有田纪云、薄一波、李鹏、李瑞环、吴阶平、彭冲、彭佩云、钱其琛、迟浩田、姜春云等70多位__领导人莅临隆兴寺.

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此庙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其总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风格,呈有南北中轴的狭长方形。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再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四周的回廊和后端的韦陀殿已不存)、慈氏阁、转轮藏殿,再进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厨房、马厩等。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倒座观音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此外,寺内东北侧还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代园林——龙腾苑。

1、千手观音像千手观音像北宋开宝四年奉采太祖赵匡胤之命修铸的高21.3米的铜质千手观音像。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大悲阁内千手观音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其下须弥座当为铜像铸成后砌筑。此须弥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长30.49米。其中正前面长12.52米,东侧面长5.54米,西侧面长5.36米,东翼长3.62米,西翼长3.45米。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内容的不同,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和透雕多种技法,将整体表现得既华美多变又严谨匀称。

2、五彩四大天王五彩四大天王原塑毁于1966年,现存四天王像为1982年重塑。像高4.8米,身着甲胄,脚踏夜叉,四天王名称和形象为: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比喻福、德,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手缠一蛇,意为降服归顺,寓为“顺”,合称“风、调、雨、顺”。

3、佛祖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佛祖释迦牟尼及二弟子摩尼殿正中佛坛上供奉的一佛二弟像,为宋代泥塑,正中为释迦牟尼像,残高9.28米,其相貌端庄,肉髻螺发,着通肩袈裟,下身着裙,裙摆宽大覆座,手作说法印,后饰头光,身光和塑有菩提树枝叶及狮、象、羊、摩谒的'大背光。惜上半部残缺,残高9.28米。释迦牟尼,名悉达多,族姓乔达摩,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像东侧站立弟子迦叶像,双手抱拳,老成持重,高4.8米。西侧站立弟子阿难像,双手合十,忠实虔诚,高4.9米

西方圣景西方圣景是寺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明代壁画,整幅壁画描绘了以阿弥陀佛为主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祥和场面。上部中间是阿弥陀佛坐在莲座上为诸菩萨、罗汉等圣众在说法,两侧坐在莲座上的二菩萨是观音和大势至,前面站立的是二胁侍菩萨。画面上端为宫殿、楼阁、七宝树等,两边为佛传故事,最前面为顶礼跪拜及前来听讲经的诸菩萨、罗汉圣众、伎乐等。整壁绘有人物四百余身,画面下端宝池内盛开莲花,池岸上有迦陵频伽,共命鸟,仙鹤等。左下角则以暗淡的色调描绘了人间生活中生、老、病、死诸苦,与恢弘祥和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壁画采取分幅兼通景的形式和单线平涂的技法,并进行沥粉贴金,使其达到理想效果,壁画长9.36,高7米。

摩尼殿四抱夏绘护法天神“二十四尊天”

摩尼殿四抱夏绘护法天神“二十四尊天”四抱厦绘"二十四尊天",内檐扇面墙外壁绘"西方胜景"帮"东方琉璃世界",檐墙则生动地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般等整个过程,声势浩大,线务流畅,色彩艳丽。背壁五彩悬塑倒坐观音以其秀丽恬静的面容、优雅端庄的姿态为世人所倾倒。1923年鲁迅先生曾于北平山本照像馆购得此观音照片,并视若佛教美学佳作,陈放于自己的书案上。摩尼殿四抱夏绘护法天神“二十四尊天”,每壁三尊,身高1.72~1.79米。东抱夏南壁大悲尊天(右)鬼子母天(中)金刚尊天

头戴花冠,身着菩萨装,手托卷轴,敞领宽袖,有头光,后有侍从执幡,为明代绘制。功德天汉译为“摩诃室利”,即“大功德”、“大吉祥”,她本是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的女神,称“吉祥天女”,后被佛门吸收为护法神。

此像铸于明代。通高84.5厘米,由佛像、莲座、底座三部分组成。佛头梳螺髻,面庞方圆,双目微闭眉间饰白毫,身穿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此座左右侧下部各伸出一支带有茎叶的小莲台。莲座底部正中有一圆形榫,插入下部六角形基座正中的圆管内。基座表面作水波纹,周围以勾栏环绕。整体结构合理,造型精美。

此镜为黄铜质。圆形,直径24.2厘米,镜面素平,背面中心作圆形钮,周边海水滔滔,钮下方有两条并游的鲤鱼,上方左侧崖石上有一人面向内侧站立,头载幞头,身穿大袍,腰束带,手持书卷。右上侧波浪中露出一人的上半身,头载胄,身穿圆领窄袖上衣,右臂曲上举,手执长棍斜置肩上,左臂平伸,食指指向崖石上站立之人,二人遥相呼应,似在对话。画面外有一周狭窄的卷云纹及素宽沿。此镜纹饰新颖,布局得当,是金代铜镜精品。摩尼殿四抱夏南壁“功德尊天”金三彩舍利塔

此塔呈六角形,由塔身、上檐、下檐三部分罗列而成。塔身自下而上渐收,下为须弥座式基座。塔檐以斗拱承托,顶呈六角攒尖式。脊上由基座、仰莲、宝珠等组成塔刹,脊下端饰戗兽。整体造型为仿木建筑结构,塔身正面设假门,门上、左、右侧刻有塔铭。塔为红陶质。通高78厘米。金代制作。斗拱、门、垂兽、基座部分施黄、褐釉,其余均为绿釉。

原来是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扩建龙兴寺,修建大悲阁,并铸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铜观音像,因此又俗称大佛寺,河北民间有“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说。由此一组宋代建筑拔地而起,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由此,龙兴寺遂跃为“河朔名寺”而倍受历代封建皇室的重视。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明漆金铜佛像

元代曾多次赐金重修,并赐田亩、经卷、长明灯钱资助寺院的经济和佛事,致使龙兴寺僧徒增多,规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僧胆巴曾一度住持隆兴寺,并施白金千两重修大觉六师殿。明万历年间敕修寺内主要建筑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与此住架,拈香礼佛,以祈皇图永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两度奉敕大修,并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宫,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清朝末叶至民国年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争频仍,隆兴寺也随之颓败。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西路行宫被天主教堂侵占,中、东两路建筑也是殿阁倾圮,僧堂损漏。寺院游僧日少,门庭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兴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保护。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53年成立专门文物保管机构至今,国家屡拨巨款对寺院进行修葺和扩建,使古刹逐渐恢复其盛世风貌。正定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北15公里的地方。西望太行山,南临滹沱河,素有“燕南古都,京畿屏障”之誉。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分别从县城东西两侧穿过。城内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隆兴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正定县城东隅。

隆兴寺现有面积852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中轴线末端为1959年正定城内崇因寺迁来的毗卢殿。院落南北纵深,重叠有序金人物双鱼铜镜,殿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此外,寺内东北侧还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代园林——龙腾苑。

隆兴寺因为创建年代久远,寺内碑碣林立,最珍贵的一件当推龙藏寺碑,为隋开皇六年(5金三彩舍利塔86年)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身楷书30行,行50字。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单人加零)奉命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经过。书法苍劲有力,上承南北朝书法艺术的遗风,下开盛唐诸家书法之先河,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学者康有为称赞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阁内正矗立着高大铜佛铸像,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正定大菩萨。北宋开宝四年奉采太祖赵匡胤之命修铸的高21.3米的铜质千手观音像。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大悲阁内千手观音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其下须弥座当为铜像铸成后砌筑。此须弥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长30.49米。其中正前面长12.52米,东侧面长5.54米,西侧面长5.36米,东翼长3.62米,西翼长3.45米。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内容的不同,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和透雕多种技法,将整体表现得既华美多变又严谨匀称,有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达到了瞻之弥高、仰之益恭的艺术效果。大佛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有三千匠役投身这项工程。

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续铸造。第一段铸莲花座,第二段浇至膝部,第七段浇铸至顶部。工程浩大,工序复杂,比承德外八庙普宁寺大乘之阁的观音木雕像难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边地区4尊大佛之一,即北京雍和宫大佛、天津蓟县独乐寺大佛、承德普宁寺大佛。寺内尽端的毗佛殿,创建于明代。殿内有铜铸的毗卢佛像,设计精巧,造型奇特,是国内孤例。佛像整体分三层莲座,每层四尊铜像,各向一方,相背坐于莲座中央。莲座的第一莲瓣上刻一小佛,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

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的观音彩塑。摩尼殿北侧一座五彩悬塑的主体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跷起二郎腿的姿势。它的眼睛往下朝我们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为人来人往所动,一派闲适自若、怡然自得的写意样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离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来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根据碑文记载,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重塑,距今也近500年。秦先生指出,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位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曾于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给鲁迅。“鲁迅先生视它为珍宝,赞美它为东方美神,还一直把照片放在书桌上,今天在北京的鲁迅故居仍然陈列着。”

这鲁迅眼里的“东方美神”,是否就称得上是中国最美的观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论,但是它确实让人对菩萨塑像的感觉有了改观。看它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打扮确实不像凡人。然而见它右腿屈起搁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却又与凡人姿态无异。到隆兴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兴寺的正门剪票处,供奉弥勒菩萨, 天王殿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走过天王殿,就是原来六师殿的遗迹。六师殿正正准备重修,有意尽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绕过台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摩尼殿中的壁画、彩塑同样十分珍贵。摩尼殿殿堂中央为一正方形内槽,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壁画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笔法精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已经脱落,真是令人深感遗憾。

最令人称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悬塑的五彩海岛观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样,山石、祥云萦绕其间。色彩鲜艳,至今仍光彩照人。

最特别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间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观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优柔端庄,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美的观音.但见她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右腿屈起搁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一派闲适自若、怡然自得的写意样子.更令人叫绝的是当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座雕塑中观世音菩萨的眼睛的时候,总会觉得大慈大悲的菩萨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抚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

从北面抱厦走出,穿过牌楼门,便可看见戒坛。走出戒坛,便可看到东侧的转轮藏阁和西侧的慈氏阁。 在慈氏阁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弥勒佛。

在慈氏阁北面,是“龙藏寺碑”。据说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国只有3块,但是要以这块记录了隆兴寺据说刻有约1500字,在书法史上还认为是隶书向楷书渡的典范。龙藏寺碑旁,有两座御碑亭,黄色的琉璃瓦显示了其尊贵的地位。两座御碑亭分别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后便是整座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大悲阁始建于宋代,后毁于战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拨款将原建拆毁,进行重建。现在的大悲阁高33米,共三层。规模虽比宋时略小, 走进大悲阁 矗立在面前的,正是被誉为“华北四宝”的正定大菩萨。

正定大菩萨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8米,宋代铸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达到了瞻之弥高、仰之益恭的艺术效果。大佛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第一段铸莲花座,第二段浇至膝部......第七段浇铸至顶部,最后添铸42臂(后被锯掉,现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庙普宁寺大乘之阁的观音木雕像难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边地区4尊大佛之一,与北京雍和宫大佛、天津蓟县独乐寺大佛、承德普宁寺大佛齐名。这座青铜制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维护主要依靠国家资金,也接纳社会捐助,有意尽心力者,请慷慨解囊.

院内还有类似汉代古尸等等展览,大约是5元一次,意义不大,不推荐,左首处有瓷器展,免费,值得一看.大悲阁后有一棵粗壮的柏树。据说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据说系红布绕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过弥陀殿,便可看到隆兴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卢殿。现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佛像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共三层,铸有一千个莲瓣,1072尊佛像。最后要说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顺时针游览.大佛寺也不例外.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六

玉佛苑是鞍山市人民政府与香港新里程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总投资约7000多万元人民币。1994年5月28日破土动工,至1996年9月3日完工共用27个月的时间建成了宏的玉佛苑。玉佛苑座落在东山风景区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势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乃一风水宝地。

玉佛苑占地面积221047平方米,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玉佛苑山门,山门由长122米宽15米高10米的城墙和8.9米高的楼阁组成。型似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建筑风格,山门上的大花门是山门建筑中的创新,它既和上面的楼阁相呼应,又可为游臾挡风挡雨,很有特色,大花门上方悬挂(九龙金匾)写玉佛苑三个大字。是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题写的,加为匾的周围盘绕着九条金龙,所以称为九龙金匾。

大家请看前方,这是一对高3.3米,座落在1米高须弥座上的汉白玉大石狮,是仿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雕刻的,它雄资威武日夜守卫着玉佛苑。(大家请往上看)在山门的城墙上四面都有双面雕,汉白玉雕花栏板,栏杆柱头上雕有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汉白玉石狮,看到石您会想到北京芦沟桥,世界曾有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玉佛苑的狮子您能数得清吗?不要急我告诉大家玉佛苑的狮子共有32个。

(进入苑内,走到御路前)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御路是古代宫殿中特有的路,相伟,第逢皇帝上殿时,他坐在轿子里,由人抬着通过这条专用的路,故称御路。玉佛苑内共有三条御路,其它两条在玉佛阁前后,第条路上有三条龙,共有九条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九龙捧圣的意思,御路的四周有蝠蝙,意为福从四方来,象征着它给游客带来幸福。

(向上到二级院落)

这是6根向天的汉白玉经幢,这6根经幢和玉佛阁前后左右的12根汉白玉石柱还有一段有趣的经历。――1994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兴建玉佛寺,按设计要求要18根7.2米,宽1.1米见方的整块汉白玉石料,到哪里去找那么大的料呢?玉佛寺建设工种指挥部的领导知道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汉白玉是北京市郊县产的,决定前往采购,问了好几个大家都说不能开采这么大规格的汉白玉,他们说北京的华表,虽然长度和直径比你们大,但华表是用12块汉白玉凝结起来的,而你们要整块的汉白玉没有办法,最后轮到汉白玉石矿厂长说:难,不过你们兴建玉佛苑和保护世界上最的玉佛,我们尽力吧!就这样,经过1年多的努力,果真开采出了18根巨大的汉白玉,其中有根不理想的,要求再出一根,但是虽然尽全力开采,却再出开采不出这么大的石料了,再加多少钱出没8办法。他们说你们玉佛寺要18根就出18根多1根出没有了,这就是神料。

经幢在佛教中有驱邪降魔的说法,这6根汉白玉经幛每根雕有18条龙,共雕108条龙,恰七玉佛阁有102根立柱,加上这6根经幢,出是108根,108根立柱,108条龙象征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人人都是顶粱柱,龙是玉佛苑的一大特色景观,凶手石雕,木雕,彩画上的龙,玉佛苑共9999条龙,真可谓是龙的世界。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七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我叫,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带领大家游览美丽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总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南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先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造像5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根据行程安排,我们今天主要参观宝顶山的摩崖造像: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内城东北15千米,由宋代高僧赵智凤支持开凿而成,历时70余年。其中以大佛湾为中心,大佛湾造像是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佛湾东、南、北三壁石崖上,刻有19组佛经变故事造像,系统的讲述了若干佛经故事,配以颂词、经文,恰似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古代连环画。主要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等。

这里,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千手观音”: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及后来的游客能够看到,我要先提醒大家一点,就是为了保护千手观音,是不允许照相的。

一般来说,观音造像只要有10之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规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遭32只手货48只手,以示观音的32变相和48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已达到“千”的含义。

而我们古代的艺术家却在这88平方米的石崖上打造了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感觉千手观音的手多的无穷不尽,从而也你相信千手观音的无所不能和法力的无边无际。千手观音它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观世音”即: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在经典翻译和日常称呼中常去“世”简称“观音”沿用至今。“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的千手表示普护众生,千眼表示眼观时间。

从佛教文化的角度来看,千手观音信仰把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显密圆融的方式,涵摄大乘佛教的诸多共性,如对虔诚信仰的强调,对发心立誓的重视,对慈悲之心的推崇,对清静智慧的崇拜,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等等。同时,千手千眼观音还以其鲜明的个性,为佛教信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特别是千手千眼的象征意义以及各种手印、真言与观想的综合实施,为虔诚的信众带来无边慈悲、无边智慧、无边神通的震撼,使他们获得了依赖,获得了安慰,也获得了自信。千手观音的威严与慈祥有机统一,智慧与神通随时双运,密法与显教灵活并用,为古今人类提供了一种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挖掘人类自身潜力,鼓舞弱者的意志,战胜众多的难关以及抚慰创伤、提升境界乃至终极超越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好了,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题佛教信仰心得体会实用八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对各位光临泉城济南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是大家这次旅行的导游,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小王,或者叫我王导。旁边这位是我们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老李,他有十几年的驾龄,大家可以放心乘车。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千佛山秀丽的美景,领略“深山藏古寺”的意蕴。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当,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首先,请允许我站在美丽神奇的千佛山脚下,代表千佛山景区全体员工,欢迎您的到来,愿您能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神奇的千佛山脚下,大家可以下车了。在去参观景区前的这段时间里,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千佛山的大致概况。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之一的千佛山。千佛山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千佛山,古称历山”,至今算来,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上古时期舜帝曾在山下耕种过,所以又称“舜耕山”,是人们祭祀舜帝的地方。以前人们每年在这里举行“迁祓”仪式,借以除恶。“迁祓”就是“迁居高处,祓除不详”,因“迁祓”与“千佛”谐音,后人据将此山称作千佛山了。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千佛山于1959年开辟为公园,占地面积约166公顷,包括兴国禅寺、历山院、唐槐亭、文昌阁、弥勒胜苑等等。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的北大门。北大门是景区的正门,也称“礼敬门”,取佛经“礼敬诸佛”之意,走进礼敬门,大家就可以去拜佛了。

进入“礼敬门”,便可看见这座气势雄伟的四柱三楼式石坊,它是千佛山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苍松翠柏、梵宇僧楼尽收眼底。 面前的这条台阶路是大家上山的主盘路,位于盘路两侧的是建于1996年的十八尊石质罗汉像。东侧第一尊是十七降龙罗汉,西侧第一尊是十八伏虎罗汉,这是乾隆皇帝给他们命的名。

大家请注意看,前方这尊卧佛是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的,它是释迦牟尼侧身卧像,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吨,属全省之最。

在我们右前方的这座园子叫观音园。它的主体造像就是园中这尊15米高的

铜铸观音像。1980年的时候,这里有一方荷池,1996年景区将池扩建,建起了观音园,并且供有一尊“白衣观音”。20xx年重修观音像,改成了现在的铜质“杨柳观音”。

各位朋友,北大门景区游览走完了,让我们一起登上山间小路,前往西盘道景区吧。(后面的游客跟上了)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宝顶飞檐凉亭叫唐槐亭,建于1957年,因旁边这棵唐代古槐而得名。匾上“唐槐亭”三个字是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于1981年来千佛山时提写的。旁边的这棵古槐,现在树干这已干枯,但有一棵幼槐穿过树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们又称它为“母抱子槐”,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传说,唐朝的开国元勋护国公秦琼是个大孝子,为了给母亲求福增寿,经常到山上来上香许愿,每到此处都要将马拴在这棵树上,于是后人把这棵古槐又称为了“秦琼拴马槐”。

再往上走,我们就来到了齐烟九点坊,这是一座二柱一楼式木质的丹柱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上面“齐烟九点”这四个苍劲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间历城县令叶圭书写的。这四个字取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梦天》诗中,他在诗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怀中泻”。意思是说,他在梦中从天上远远看去,中国辽阔的九州小的像九点烟尘,汪洋大海也不过是怀中之水。

大家看一下“齐烟九点坊”的背面匾额,这“仰观俯察”四个字是引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来描绘这里的美景。而且这四个大字是从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贴中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云径禅关”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四柱三楼式木枋。坊正面“云径禅关”四字隶书为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所书。背面“峰回路转”四字则出自济南当代已故书法家姜守迁之手。 “云径禅关”的含义是说,寺院高耸,云雾弥漫,风吹着清云,回绕禅门,到寺里拜佛,必须经过此坊,游人至皮,已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也就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关键,需静静心,诚心诚意烧香拜佛。 “峰回路转”则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以形容此处地势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弯转。而在此又一语双关,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

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的是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公元1748年)游览千佛山所题的一首风光诗,题作《千佛山极目有作》,诗中主要描绘了千佛山秀丽的景色和千姿百态的石佛造像。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兴国禅寺。它又名千佛山寺,建于隋开皇年间,占地

4.9亩,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兴国禅寺历经沧桑,多次遭到破坏。唐代贞观年间进行扩建,改用现名。大家看寺门上额嵌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兴国禅寺”石刻,寺门两侧有石刻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是济南清末的秀才杨兆庆书写的。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来到这里被寺院晚间的鼓声和清晨的钟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众僧吟诵经文的声音把在人世间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唤回来,使他们走上去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兴国禅寺分东西两院,西院的北侧有厅房三楹,厅东接走廊,廊东为殿宇三楹。廊北墙上分别镶有赵朴初的“齐鲁青末”,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诗《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九点》七绝碑刻。

大家往南看,这就是千佛崖。崖下由西向东依次是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吕祖洞。它开凿于隋开皇七年至唐贞观年间,一共9窟,有130余尊佛像,最早的距今约1300多年,这是济南地区一组雕刻较早的石窟造像群,也是山东佛教的重要史迹。同洛阳的龙门石窟、桂林的七星岩石壁、敦煌的壁画、灵岩寺的巨佛一样,是我为极为宝贵的文物,对研究隋唐时期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再往前走,我们去看看兴国禅寺的正殿。俗话说“山有主峰,庙有主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兴国禅寺的正殿——大雄宝殿。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分别塑有普贤、文殊菩萨和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塑像个个端庄大方,面容生动。

走出兴国禅寺,我们来到了历山院。历山院是为纪念舜在历山耕稼而建。沿着石阶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一座三开间的山门。门额上是清朝书法家农髯熙的手书大字“历山”。进了山门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这个院落和兴国禅寺紧密相连,相互对峙,具有同等的韵味,可谓珠联璧合。为了发掘大舜文化,所以将这上院落命名为“历山院”。如果说兴国禅寺为佛教之地,由于受大舜文化的影响,儒、

道、佛三教先后影响这里,历山院便成了三教合居的寺院,这在全国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

改革开放以来,千佛山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起了集我国敦煌、龙门、麦积、云冈四大石窟精华于一体的万佛洞,以及十八罗汉、卧佛、大舜石图园,还有20xx年9月竣工完成的占地25000平方米的“弥勒胜苑”和主像为30米高的铜制弥勒佛等景观,丰富了佛文化和舜文化的内涵。被誉为“历山飞虹”的客运索道,如驾轻舟,倘佯于青山林海之间,上行可观山景,下行可瞻市容。

千佛山还建有鲁班祠、舜祠和文昌阁,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现在顺着东盘路下山,今天的千佛山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4个字吧。首先第一个字是缘,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几天的共处,算算也有千年的缘分了!接下来这个字是原谅的原,在这几天中,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这里说对不起了!再一个字是圆满的圆,此次行程圆满结束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说声谢谢了!最后一个字还是源字,财源的源,祝大家的财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祝大家工作好,身体好,今天的好,明天的好,现在的好,将来的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给点掌声好不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