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4:50:14 页码:10
2023年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精选16篇)
2023-11-17 14:50:1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能够鼓舞我们继续前行。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注意言之有物,尽量避免赘述和空洞的陈述。在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是否与之相似。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慷慨激昂的入党誓词飘荡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感恩广场上空,这个曾在“4.14大地震”中饱受摧残的高原古城,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倾力相助下已经焕然一新,灾后重建的速度之快让全世界见证了什么是“中国力量”。

在“玉树4.14抗震救灾十周年”来临之际,4月2日上午,玉树市公安局第二党支部按照局党委的部署要求,组织全体党员民警,来到玉树市感恩广场,面对着纪念碑和鲜艳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党旗周围。党员们高举的右拳传达的是信念、是承诺,是责任,是光荣;激动而自豪的声音,表达的是对党的敬仰之情,忠诚之心,以及一生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豪情。

第二党支部书记达哇桑周说道,“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进步,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在抗震救灾中勇上一线、敢打头阵的精神,立足本职做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公安系统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总要求“。

其他党员民警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人民警察,我们要坚决跟党走、听党话,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练就过硬本领,立足本职工作,为建设“法治玉树、平安玉树”担当尽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火箭专家,他的事迹让我深受鼓舞。钱学森同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毕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鼓舞人心,让我明白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就能创造奇迹。

第二段。

钱学森的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坚持不懈的勤奋意义重大。钱学森投身航天事业前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但面对国内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仅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索科学的边缘,还鼓励他的学生们不断创造和发展。正是坚持不懈的勤奋,才使钱学森能够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三段。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他的事迹让我深感敬佩。袁隆平曾带领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实现了中国从粮食进口国到粮食出口国的转变。袁隆平的事迹向我展示了一个科学家坚持追求的力量。他一直在追求改变国家粮食问题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坚持与信念启示了我,只有为理想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四段。

袁隆平的事迹还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袁隆平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杂交水稻,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这项伟大的科技创新使得中国不再依赖进口,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的事迹呼唤着我,要关注国家的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才能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第五段。

总结来说,钱学森袁隆平的事迹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无论是钱学森的坚持不懈与勤奋,还是袁隆平的追求与创新,他们都是伟大的榜样,鼓舞着我们不断成长与进步。通过他们的事迹,我明白了个人努力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只有砥砺奋进,不断追求科技创新,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奉献自己的力量。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科技强国的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自己的祖国人民服务,就要为祖国出力。以下是职场本站和大家分享的钱学森优秀事迹观后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今天下午班会课我们看了介绍中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他的生平。

记忆最深的是电影里他对美国人说的“我回到中国,还可以种苹果,没有我不能做的,只要我想做”回到祖国后,为了国家的事业发展,他整日不着家的工作,近乎偏执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最终的成功。

到了发射的那一天,他想到他与那些美国人的对话,说道“这就是我所种下的苹果。”这便证明了:只要你想做,肯下功夫,绝对没有做不到的。我想,在我们学习中,也应做到这样:敢于努力,敢于拼搏,你愿意,你去尝试,那么你也可以做到。

这只是对钱学森的一段正面描写,影片中还有很多侧面描写,如,一些将士们对他的崇拜,还有一群崇拜他的小战士们跑过来看钱学森的镜头,钱学森说:“我和你们一样,是个老兵,我们是战友啊”突出了他的谦逊。

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在归来前备受美国政府迫害的故事,面对美国的迫害,钱学森毫不妥协,一心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回国!”,为了国家的核事业,他选择放弃在美国施展才华的机会,听过道路上的坎坷,坚持自己回国的信念,终于在五年后回到了祖国。当然,这种作为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在别人身上也能看到,如,邓稼先。

现在有许多人都出国留学,也有学成归来的,但在当时,可能不会有谁想回到条件并不好的地方,但钱学森脑子里此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回国,无论怎样都阻止不了他回国,可见他的爱国心有多么强烈。

我们也许成为不了像他那样的大科学家,但他的爱国之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尽一份爱国之心,努力学习,服务祖国。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

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观看了这个影片后,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我才了解到先生原来有这样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国拘禁了5年,只因为钱学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想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他实在太有才华了。美国曾想用名利留住钱老——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而钱学森先生只想着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直到通过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组国。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自己的祖国人民服务,就要为祖国出力!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个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汉子;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一个精忠报国的将军;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如今,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名誉,用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来报效祖国!

“钱学森”——我们全中国的骄傲!先生的爱国之心不仅使我们全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连国外的许多科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也都肃然起敬!是他引起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爱国之心。是他给了我最深的震撼,更是他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造福祖国人民!不论多么艰苦,也要为祖国人民“发光发热”!我因此也下定决心,做一个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中国人!

钱学森和蒋英真挚相爱、至诚相待,一同去美国,又一同选择回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与蒋英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走向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学森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于是,他呼吁: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受到官场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当今中国一些原本做学问的人也向“裸官”们学习,将自己的亲属放在境外,这些人不可能有完满的家庭生活体验,也不可能有真诚的信仰,更不可能对国家和民族切实担当责任,这些因素共同的影响是“裸学者”是难以做好学问的。因此,每个真诚献身人民幸福事业的人,先要保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钱学森》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钱学森传奇的一生。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人物,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上世纪四十年代,钱学森去美国留学,他曾经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有一位将军这样评价他: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三五个师的兵力。虽然钱学森人在美国,但是他的心里却想着祖国。他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然而,钱学森回国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美国人意识到钱学森有着巨大的价值,对他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这反而使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祖国,不断地与美国移民局做斗争。

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寄给亲戚的信中,夹带了一封写在香烟纸上给党中央领导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归。在祖国的关怀和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里。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中国现有的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又带领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地工作,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了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在中国史上创造了奇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呀!钱学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他那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不断地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他们甘愿奉献自己,为了祖国,他们可以牺牲一切,都在所不辞。而钱学森这位伟人,正如他们一样,为了中国的发展耗尽了一生的心力。这次,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钱学森》,我深深地被他感动了。

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钱学森在上海与蒋英结为夫妻,共同来到了美国。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知道了祖国的危难,这让他回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可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钱学森被迫留在了美国,期间他忍辱负重,等待时机,还发表了一些文章。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钱学森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随着一次次试验的成功,影片进入了高潮。这时,一次失败的实验如同锤子般重重地敲击在了钱学森和队员的心上,但钱学森很快振作起来,他安慰队员说,这次失败只是短暂性的,他们应该得到一个教训,应该让错误在地面消失,今天发射失败落下来了,明天再把它射上去!这样的事件在他的工作中多如牛毛,可他就是不放弃。

钱学森是一个伟人,他所做的事情也是伟大的,他为国家奉献自己,付出一切。他所做的我们都会铭记在心,并学着他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付出。

钱学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他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执意要回国,这是出于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无数次的失败面前,他没有低头却步,而是拿着不屈不挠之盾和坚持不懈之剑勇敢地将它打败。正是因为他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才取得了别人不可取代的成就。

钱学森是好样的,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没有什么是比外国人差的!

:十分飘逸的文字。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钱学森,中国杰出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辉煌事迹和精神风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我对钱学森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在此,我将以五段式来表达我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段:钱学森生平简介及其求学经历。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在中国浙江温州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钱学森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完成了学业。他先后就读于上海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并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段:钱学森的科学研究成就及对国家的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超重型火箭的研究和发展。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了一系列航天技术突破。他的科研成就为中国成为一个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段:钱学森的精神风貌及对我个人的影响。

钱学森具有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不畏艰难,乐于攻坚克难。他为航天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并始终坚持科技服务国家的理念。这样的精神激励我继续追求我的科技梦想,同时也教会我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的繁荣尽一份力量。

第四段:钱学森的道德品质及个人价值观。

钱学森一生坚守道德底线,诚实正直、严谨敬业。他非常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要求自己不仅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还要成为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他的崇高道德标准和个人价值观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值得学习的。

钱学森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激励我们要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不退缩。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攀登高峰,不断追求创新,我们才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成就。钱学森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总结:

通过对钱学森的事迹进行深入研究,我深受启发。钱学森的求学经历、科研成就、精神风貌、个人价值观以及对我们的鼓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我们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以钱学森为榜样,继续努力,勇敢前行。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今天浏览学习强国软件,每日答题里看到一段由陈坤演的钱学森。陈坤,我的偶像,从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我就佩服他的演技。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的“两弹一星之父”。偶像与科学家的结合勾起了我对《钱学森》的兴趣。我想了解他的家庭,他的勤奋,他的一切。

钱学森留学美国并工作,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的华人身份遭到质疑并被软禁,这一切加速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回国后的他夜以继日,一年时间复制火箭,两年时间自主研发火箭,,八年时间实现两弹结合,让中国的航空事业从无到有,让中国的军事事业从此登上国际舞台,是他让中国从美国眼中的农耕社会变成军事强国,是他让觊觎中国领土的列强们不敢再踏入中国半步,是他换来了中国从此和平。这应验了他的那句‘学成必归,报效祖国’。

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超人的智慧,更在于他良好的品格。面对理论丰富、超前,但现实条件落后的境遇,他没有气馁,也没有拿出科学家的架子等、靠、要,而是根据现有状况调整理论后,才有了东风一号、东风二号。面对第一次自主研制东二掉落,他不但没有灰心,反而用科学家不怕失败的精神安慰大家:“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

“没有箭,和有箭不用,是两回事。”是我对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火箭就像一把利刃,一把守卫和平的利刃,只有拥有了它,才拥有了与别人抗衡的武器。不欺弱小,但也不畏强大。

想起前几天在腾讯上看到的一条新闻,一名中国驻国际维和部队的官兵妈妈发来视频并对他即将高考的孩子说:“孩子,生在中国,你是最幸运的!”她是经历了怎样的战乱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也许你对现在的生活不以为然,对每天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厌倦,到你是幸运的,因为你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世界并不和平,外面的世界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彩,是强大的中国孕育着我们成长,给了我们踏实而稳定的生活!

追求学术民主,又对任何学术纰漏穷追不舍;平易近人,又“六亲不认”地遵从自己的人生准则……钱学森人生中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动和感悟。在这些不同的感动和感悟中,贯穿始终的是他对科学本真、人生本原的追求。毕生求真务实,成就钱学森显赫的科学功绩,铸就钱学森感动众生的人格魅力,更为当下的学术界写下为人治学的最好范本。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追求治学严谨。作为老师,他会提出“点错一个小数点扣掉20分”的苛刻要求;作为处于顶层的技术负责人,他会详细记录某个螺钉螺帽有问题等技术细节;而作为领域顶尖的科学家,他会反对不合实际的论文署名,且强调“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严谨、严肃、严格、严密”,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的几个大字,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他一生学术精神的体现。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提倡学术民主,反对学术专权。他的学生范良藻不会忘记物理力学讨论班上那些没有“师道尊严”的讨论和质疑;新疆兵团插队青年郝天护不会忘记自己一纸“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质疑换来钱学森的亲笔回信和鼓励。“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再发表意见”,这是钱学森对航天同仁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淡看功名利禄。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这是钱学森给自己定下的“四不”原则,为此,他把头上的头衔辞了又辞。“淡泊名利、率性本真”,是钱学森众多同事、弟子对他的评价。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在钱学森心中,最在意的是科学的本真:“科学是十分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最看重的是来自祖国、来自人民的认可:“如果人民认为我钱学森为国家做过一些事的话,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足以令后人仰望,他为人治学的准则同样是今人学习参照的标尺。在薄弱的国力基础上,他带领国人点燃航天梦,又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准则,直至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毫无松懈。然而放眼当下,学术造假、为浮名所累、为私利所扰的案例层出不穷。无怪乎钱学森逝世后有人感叹:“大科学家住小房子,小科学家住大房子。”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钱老在当今中国享有崇高荣誉与地位,在大众的心目中也无疑是最神圣,权威的,人们敬仰他,总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去静静的看他,看着钱老的各种突出成就与贡献,就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无疑他给人感觉是最美好的,即使在许多公开的照片中他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但是仍然有一种令人无法亲近的感觉,原因何在,因为太太伟大了,他的经历如史诗般的传奇,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

爱国,首先是一种不计私利的胸怀、一种祖国利益至上的豪情。在回国前夕,钱学森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对他极力挽留,不仅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条件,而且一再强调“中国航空领域一片空白、无法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科研条件对科学家意味着什么,钱学森很清楚,但他却坚定地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爱国,更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钱学森曾提到自己一生中的三次激动:一是归国前向导师冯·卡门教授辞行时,导师真诚地褒奖他,“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他感到作为中国人无比地自豪;二是在建国十周年之际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三是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道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受到表彰时,他感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心情激动极了”。钱学森的三次激动都和获得荣誉、地位无关,却无一不闪耀着爱国情怀,其中两次与党相连,深刻体现了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坚定信念。

爱国,还需要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支撑、来落实。回国后,面对异常艰苦的科研条件,钱学森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毅然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没有科研仪器,他自己研发设计,指导生产;没有研究人才,他亲拟教案,耐心讲授,带出了一批堪当重任的精兵强将;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谨慎小心,力保一次性成功。当实验进行到关键环节,面临取舍困境时,他总是果断决策,勇担责任;当研究工作出现急躁、冒进苗头时,他又及时、客观地调整工作思路,把控方向和进程。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新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

钱学森对祖国的爱是纯粹的、无私的、坚定不移的,这种大爱在物欲抬头、信仰珍贵的当代社会更具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年轻人一生追求和坚守的。“怎样去爱国?”,从钱学森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答案。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十年前的10月31日,98岁高龄的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于北京逝世。他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留下的一颗颗重大科研硕果,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迈入新时代的重要基石,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更是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10月2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第二届论坛暨“钱学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通过回顾钱学森爱国奋斗、功昭德重的一生,与会者重温他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进一步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学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初心为国、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奠基人和技术领导人,他毕生追逐科学报国梦想,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堪称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群体中以身报国的典型代表。当前,我们学习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像钱学森那样,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坚定信念,许党报国。”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说,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现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培养更多走在世界前列的高素质人才。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介绍,本次研讨会既是向历史致敬,也是向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是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1949年到1957年,共有2500余名海外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建立起完整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科研体系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钱学森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时至今日我们可喜地看到,从海外学成归来建设国家的人才越来越多。“在美国任教时,与交大同行的交流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对航空工业人才的渴望,最终决心与家人归国,来到母校上海交大工作。”信控系教师陆蓓追随钱学森走过的道路,改进教学方法、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研究,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飞设系教师徐辉同样表示,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让旅居海外多年的自己选择归国:“作为一线教师,要忠诚担当,淡泊明志,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大自豪感,面向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现在正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完成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加强对钱学森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科学家这一群体的研究,同时还需加强对科学家、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的宣传。这对于鼓励青年学子励志,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章百家在会上如是说。

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十周年。

钱学森的一生是爱国奋斗、功昭德重的一生。立航空救国之志、怀赤心报国之愿、筑科学报国之梦、谋富民强国之业,他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怀和忠诚担当,诠释着一位爱国科学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境界,是科学家精神的自觉践行者。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对祖国无限忠诚,是钱学森爱国主义情怀的核心要素和突出写照。中学毕业,他选择报考以工科见长的交通大学,立志实业救国;大学阶段,他亲历国家屈辱和民族苦难,毅然转向航空工程,矢志航空救国;留美期间,他深感振兴祖国航空工业现实需要,从航空工程转向航空理论研究,成为空气动力学与应用力学领域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回国以后,他舍弃个人专业兴趣,服从国家需要,投身“两弹一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到了晚年,他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回归学术研究,构建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一人类全部知识的宏伟大厦。钱学森通过人生五次选择,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赤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钱学森勇于探索,开创科学技术未知领域。他以敢为人先、敢立潮头、敢于超越的勇气,探索科学新领域,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开创和发展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思维科学等诸多新兴学科。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钱学森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他向来尊重科学规律,坚持以学术本身作为判断学术是非的标准,尤其对具有挑战性、批判性创新观点的年轻学者更是大力扶植、积极勉励。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钱学森毅然回到祖国服务,投身国防科技事业。钱学森一生不谋权位,对“官”不在意;不图功名,对“名”不在意;不求富贵,对“钱”不在意。他对事业极为热爱,对工作极为投入,诠释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崇高的大师风范。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中国航天创建过程中,钱学森一直强调协同攻关、总体设计,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之中,做到了身体力行、创新发展。在钱学森带领下,广大航天科技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铸就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成功的基石。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他是杰出科学家,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也是钱永刚敬爱的父亲。

53年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钱学森是当时试验总技术负责人。

53年后,在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纪念日(10月31日)到来之际,《面对面》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对钱永刚进行了专访。

5年软禁“禁”不住回国的心。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码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来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送行的。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他争取了整整5年的归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得知这一消息后,开始筹划回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科研条件。为了回国,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脱离美国军方身份。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1950年9月7日,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拘留所里。

钱学森夫人蒋英(生前采访):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士兵打开笨重的铁门,伸进头来看看他有没有逃跑。大铁门很重,声音很响很刺耳。

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人凑齐了一万五千元美金,将钱学森保释出狱。回家后,蒋英发现,钱学森不仅在这15天掉了十五公斤,而且还失声了。经过休养,钱学森的失声得到康复,但他不能从事自己之前的研究,还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

1955年6月,钱学森被软禁的第五个年头,他甩掉美国方面的监视,将一封写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辗转寄回祖国。信中说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离开美国。1955年9月17日是钱学森和蒋英结婚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返回祖国。

一封神秘电报叮嘱“沿途切勿下岸”

从美国洛杉矶到中国香港,一万多公里,二十多天的航程。启程回国前,钱学森收到了一封父亲钱均夫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很简单:沿途切勿下岸。为了安全起见,钱学森照做了。

当回到上海,蒋英向钱均夫询问这封电报的时候,钱均夫却回答:我没发过。

这封电报究竟是谁发的?成了一个谜。

50年后,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档案,其中就包括这封电报的底稿。原来,这是外交部担心钱学森的安全,害怕他归国路上发生意外,特意以父亲的名义叮嘱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

钱永刚把这份电报底稿复印下来带回家。埋藏在钱学森一家心里的谜,终于解开。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与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

钱学森(生前采访):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0年之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教育儿子: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期,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他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像父亲一样,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钱永刚:他认为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多看书。我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说像你这种条件就应该是全5分,你为什么4个4分?说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我回去后,父亲看我噘着嘴,问今天啥事不高兴了?我跟他说了情况,我说消灭4分不是做不到,但这得让我少看多少课外书!我父亲听了以后,啥也没说,嘿嘿一笑走了。

经过半学期努力,最后4分消灭了,都是5分。结果回来我爸来了一句,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他们这些大家到了一定程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是像我们一些老师要求学生都是100分,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

用“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尊重”

回国后,钱学森一心扑在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有限。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流露于他生活的点滴。

当时,为了照顾好钱学森的饮食起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导弹研究,组织上为钱学森配备了一名厨师。

钱永刚:这个炊事员做得一手好菜,(不过)没文化,一个字不识。那时我是初中生,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饱经风霜的厨师。

有一天炊事员问我,“永刚,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你爸爸妈妈吃饭的时候,都穿着整整齐齐?”这个问题真给我问住了。结果他说了一句让我记了一辈子的话,他说“永刚,那是因为你爸爸看得起咱”。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所以以后我也学着像我父亲那样,不论对待谁,除了有礼貌,更主要是尊重。

钱永刚:从父亲身上最要学的是“爱读书低调做人”

1955年9月,跟随父母返回祖国时,7岁的钱永刚还是个孩子,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长大后,钱永刚才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

10月,有关方面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全程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馆长。

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钱永刚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除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还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席志愿讲解员。与其他讲解员不同,钱永刚的讲解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带着学生们朗读64年前钱学森登船回国前对记者说的一段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记者:您跟他父子一场,你觉得从他身上看到的作为孩子最要学的是什么?

钱永刚:两条,一是爱读书,这个爱是贯穿生命的始终。成了大名后,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二是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一提到钱学森,估计大家就会想到的是,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冲破重重困难,历时5年多,以及国家为此展开的长期、富有智慧的外交努力,并最终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钱学森的这种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地方。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很多人记住的多是他在航天和导弹领域的贡献,而忽略了这里另外一个领域,也就是自动化控制,我们在本文的后边会提到,为什么这个领域也非常的重要。

钱学森被他的导师冯·卡门称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并说: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他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冯·卡门被称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钱伟长和郭永怀两位归国,同样也为国家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同样也都是冯·卡门的弟子。

由冯·卡门和钱学森共同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的建立,让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出国与归国。

钱学森先生1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他的父亲钱均夫希望他学习工程专业,希望他学成之后,能够实业救国。

1929年,钱学森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

本科毕业之后,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的名额,开启了他的赴美留学之路。

1935年8月,钱学森赴美深造,他原本的专业是航空工程,在未来的深造方向上,父子之间发生了分歧。

钱学森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他父亲则认为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则告诉父亲,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与西方差得太多,只有掌握航天理论,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

蒋百里知道了钱家父子的分歧,他对老友钱均夫说到,欧美各国的航空研究趋向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钱均夫听了这番话终于应允儿子继续学航天理论。钱学森如释重负,从此对蒋百里感激不尽。而蒋百里则是钱均夫的好友,也是钱学森未来的岳父。

当钱学森即将登上远行的轮船时,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1949年的圣诞节前夕,钱学森收到了上海老父亲的来信;父亲告诉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神勇之师,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入城后,不打扰市民,夜宿街头。上海的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父亲在信中还特别告诉他,如今,在上海,已不再有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事,上海的面貌大大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也在大大改变。父亲在信的末尾嘱咐他,接到这封信后,应及早回归故里,以便把他的特殊才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

家人与家庭。

从上边的细节里,我们就能看出,钱均夫先生的字里行间和点点生活细节之中,其爱国情怀显露无疑。钱均夫先生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幼年钱均夫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就读于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钱均夫先生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先祖《家训》的影响吧!(指的是钱镠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下的十条遗嘱)。

很显然钱氏家训和钱均夫身上的精神极大的影响了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

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是钱均夫在求是书院(浙大前身)的同窗好友,也是钱学森的岳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蒋百里的第三女。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早年曾被过继给钱家。蒋百里有“五朵金花”,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活泼可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于是钱家办了酒席,过继蒋英,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与蒋英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因为过于思念三女儿,蒋家还是把蒋英接了回去,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没想到,这个原本是钱家的过继女儿的“钱学英”,最后还是嫁到钱家,变成钱家的儿媳。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回国,长期在中央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

理想与信念。

关于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历时5年多才真正回到祖国的过程,我们在很多地方可能都看到过了,这里就不详细写了。

不过我们可以在这里聊一个问题,也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历史上,真正成大事的人,基本上都会有超乎常人的信念,而这坚定的信念之后,则是他们的理想。

11岁的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的时候,他的老师坦然又理所当然的告诉他:惟读书登第耳。也就是读书中状元做大官。

但是,这个答案被王阳明给否定了,他说登第做状元,恐怕不能算作是第一等事。此时错愕的老师问王阳明认为什么才是第一等事。听到王阳明的志向是立志做圣人的时候,老师先是目瞪口呆,后来哈哈大笑,又摇头不止。

我们现代人对于理想、信念这些词多少有些陌生了,甚至是有些排斥,做大官、赚大钱、住豪宅、开豪车,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成了一种普遍的追求。

而如果你和人谈理想,我想你很可能得到的是像王阳明的老师那样的错愕和嘲笑,而不是鼓励和赞许。

其实,不管是任何时代,理想和信念都是让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困境,坚持到底的终极力量。

理想与信念是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担当。

而人的理想和信念,最初的来源就是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7月29日,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其实,他在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的主题肯定就是人才。如果把艺术扩大到人文这个领域,可能更容易理解,也更为全面。

其实,钱老的一生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钱老年轻的时候就对音乐、画画、摄影灯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

数十年后回忆往事时,钱学森曾感慨:“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交谈时产生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技与人文犹如鸟之两翼、人之双足、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精神动力,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综合体,继承了古往今来最杰出的精神产品,它对于丰富科技人才的精神世界有莫大的好处。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要实现二者的结合首先就要有具有高度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没有人文情怀、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科技工作者永远只能是一个科技工匠,不会是杰出的科学家。

人文的视野、艺术的视野对于科技工作者并不是可有可无。实践已经证明,那些杰出的科学家都是有着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的人,他们有着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与科技表面看毫不相干,可是很多顶级的科学家却从中国的文化中受到了重要的启发,比如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从太极图、庄子中得到重要的启发。

钱老曾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未来的21世纪将是智力战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否会被开除球籍,将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败。”

………..

“中国还有些哲学家,也有这种观点,他们的书过去我看不懂,现在明白了。比如熊十力,他认为人的智慧有两个方面:文化、艺术方面的智慧叫’性智’;科学方面的智慧叫’量智’。过去我说,要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引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张岱年教授同意我的看法。现在看,这个精华就是人类的‘性智’,即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整体上来看世界。一个人光有科学技术不行,常常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光有文化素养也不行;既要有‘性智’,又要有‘量智’。”

所以,他在1982年就提出建议设立专门的文化学,以对应以研究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经济学。

上边提到,很多人忽略了钱老在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同时他也是工程控制论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说到复杂系统,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不过,我可以用我的专业,也就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内容略作说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就是复杂经济学,而复杂经济学的背后就是复杂系统相关的理论。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的时期,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承认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到后来,维尔拉斯将数学引入经济学领域,但是,几百年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历来的经济学家们把假设条件预设的越来越理想化,离生活现实越来越远,很多经济学家也把进化论,以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试图移植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但是,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的预测好像从来没有准确过,对于以往经济现象的解释也很难复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开始反思这些问题,从而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社会,包括我们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复杂系统,很难用简单化思维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去理解、去预测。

复杂系统理论认为各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决定事态的发展;整个过程非常复杂,没有简单的模型可以预言何时市场走向将会反转。例如,价格在经历了长期的逐渐上升之后,泡沫形成,可能反映出将市场推向更快发展轨迹的一系列因素。然后,泡沫清单中列出的所有特点都开始显现,交互作用,彼此加强。资产价格增长本身刺激了经济,促进了范式的改变。同时,借贷的增长反映出资金找到了好的投资机会,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飙升。

应对复杂系统,所需要的反而是一种智慧的认知方式,这和传统上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简单的说,复杂系统理论,更关注系统内各部分的互动关系,也就是互相之间的影响和互动,而系统只需要最简洁的规则,让很多事情自动“涌现”,自然生长,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系统。这其实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道理,大自然只是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和规则,并没有通过“规则”来预定人类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实,这些不同反而可以很好的互补,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终极的道的思考,可以和西方文化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也就是上边钱老所提出的量智与性智的问题。

简单点说,真正的创新或者说人才的涌现,很可能就是在人文与科学的交叉处,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更深入的融合和发展,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钱学森,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航天专家,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他用他的智慧和奋斗,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学森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更是一座座大山,激励着我们这些普通人。深入研究钱学森的事迹,我深受感动和启发。通过了解他的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更加坚信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钱学森事迹给我留下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才华是血汗的结晶”这个道理。钱学森天才的头脑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通过不断努力和勤奋学习赢得的。他在学术研究上从不松懈,始终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更深入、更广阔的知识。他对于航天科学的热爱和执着,促使他在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是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坚持,使他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付出真正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其次,钱学森的事迹给了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国家的未来之星,我们不仅要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更要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要像钱学森一样,心怀报国之志,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不断创新,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还要坚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第三,钱学森的事迹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有团队的支持。钱学森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中,建立并带领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正是这个团队的协作和合作,使得一项项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这告诉我们,成功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情。只有团结协作,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就。

第四,钱学森的事迹启示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钱学森在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后,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从来没有被逆境打垮,而是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接挑战。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我值得学习的。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能垂头丧气,而要勇敢面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钱学森的事迹给我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钱学森是一个永远学习、永不停止的人。即便在年逾耄耋之时,他依然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告诉我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我们的年龄多大,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吸收他人的优点和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通过对钱学森的事迹深入研究,我不仅了解到他的伟大贡献和研究成果,更领悟到了他所传达的精神和哲学。这使我在人生道路上更有方向感和前进的勇气。我将继续以钱学森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挑战自己,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钱学森和袁隆平,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两位伟大人物,他们的事迹和贡献不仅在中国喜闻乐见,也广为世人所知。钱学森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而袁隆平则是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奠基人。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顽强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也体悟到了他们将科研成果付诸实践的奉献精神。

首先,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投身于火箭研究,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动荡的历史时期,钱学森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畏艰难困苦,带领团队攻克了种种科学难题。他为中国的火箭工程、弹道导弹研制以及载人航天的进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学森身上体现的坚持不懈、勤奋拼搏的精神给我很大的启示,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目标并付诸实践,就能取得成功。

其次,袁隆平是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奠基人。他长期致力于水稻的研究与改良,成功培育了我国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事迹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为了不断改良水稻,他连续研究了多年未得到成果后仍然坚持下去,在寻找水稻育种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突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研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第三,钱学森和袁隆平都是践行“世界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理念的模范。钱学森研究航天事业的初衷是为国家建设提供支持,他始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袁隆平以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为己任,他坚持不懈地研究水稻,并最终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一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品种。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倍感敬佩,也激励我要将个人的志向和追求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钱学森和袁隆平的事迹也向我展示了创新的重要性。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验,开创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新路。钱学森致力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袁隆平也努力探索新的农业技术,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他们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淘汰,取得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钱学森和袁隆平的事迹让我深受启发。他们的坚持不懈、勇于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追求目标,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向钱学森和袁隆平学习,不断探索创新,培养自己的才华,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发挥自己的作用。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钱学森先生的回国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回国经历不仅展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才华,更让我们深思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扬传统美德,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在此谈谈我对钱学森先生回国事迹的心得体会。

首先,钱学森先生的回国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作为中国第一个从国外归来的航天专家,钱学森先生不顾自己在美国的成功和名声,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我深感敬佩和感动,也让我明白只有拿出勇气和决心,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钱学森先生的回国事迹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我希望成为一名全人类的科学家,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科学家。”这种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结合,使我深信只有融合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国家发展的需要,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中,我将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再次,钱学森先生的回国事迹让我认识到个人的成就离不开集体的支持。钱学森先生在回国后不断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化解了一道道难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启示我们在达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互相学习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最后,钱学森先生的回国事迹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追求真理和创新精神。在钱学森先生从国外回国后,他主导并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为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我明白只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家,才能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钱学森先生的回国事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启示和激励。他的爱国情怀、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追求真理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将激励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钱学森先生的精神,始终保持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随钱学森先生的步伐,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中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中国的军事强国之路、中国的航天之路无不与这位伟人有关,他的离去,所有希望中国强大的中国人无不感到悲痛,无不怀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一是钱学森先生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钱学森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当年他在美国留学时,凭他的才学在美国一定会很有作为,美国对他的评价是他至少超过五个师的力量,而且他一定会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知道,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他要把自己的知识献给伟大的祖国,当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层层阻力,不顾坐牢、恐吓甚至生命的危险,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后,他不嫌弃国内艰苦的条件,和其它科学家一道,从最原始的工具开始,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中国从此步入军事强国和航天强国之门,外事处国也因此不再敢小瞧中国。他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尤其是在海外留学的人才,他们借口中国的科研条件差而不回国,说到底是爱国与不爱国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科研条件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比钱学森先生当年回国时要强很多了吧。尤其是钱学森先生到了晚年,在病蹋上还不忘祖国的崛起,为国家献计献策,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年轻人。所以,笔者认为,钱学森先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钱学森先生表现出来的淡薄名利精神。

钱学森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淡薄名利的一生,他如果要在政治上有所图,他可以成为将军,成为高官,但他对这一切都不在乎,并总把自己作为一名科技人员看待,要求辞去行政职务;他如果喜欢金钱,他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他视钱财如粪土,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和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200万港元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治理中国西部沙漠治理,并多次资助贫困大学生。他的这种淡薄名利的精神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所有从事科研和从事行政的各级领导学习。多少科研人员和官员倒在金钱面前。钱学森先生能有98岁的高寿应该与他的淡薄名利精神有关。

三是钱学森先生的终生治学精神。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基人;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他在许多方面都有伟大的成就,可以说他将与中国历史上的张衡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永载史册。但他并不满足,生命给予他一天,他就学习一天,就是在晚年,在病蹋上也在从事科学研究,他的这种生命不息,治学不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安息吧,钱学森先生,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中国国民心中!钱学森先生先生永垂不朽!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钱学森(1911年-2009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困扰,但更重要的是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回顾钱学森的事迹,我深受鼓舞和启发。本文将以五段式的方式,略述钱学森的具体事迹,并分享我的个人感悟和体会。

第一段:钱学森的求学路。

钱学森天赋异禀,小时候就显示出了对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长大的环境相对贫困,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但他的母亲非常支持他的求学,尽职尽责地供养他。钱学森不负母亲期望,通过自学和尽职尽责的努力,成功考入清华大学。这个阻碍似乎无法阻挡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前进。

钱学森在航天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海外留学时,在困苦的环境下认真学习,并加入德国航空公司。他对航天发射原理和技术有着强烈的兴趣,并在这个领域有了卓越的成就。他回国后,积极参与和领导航天项目,成为中国航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和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段:钱学森的磨难与坚持。

钱学森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政治风暴的年代,他曾多次面临指责和冤屈,被关押和迫害。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他对科学和祖国的信念。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默默地坚持下去,在逆境中逐渐走向胜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正义和真理坚定不移,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第四段: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一直以来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是众所周知的。在二战期间,钱学森在德国攻往英国的导弹研发项目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他选择了回国,与祖国人民共同奋斗。他坚信自己的天职是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服务,他带着他心中无尽的爱和责任,为这个国家倾尽全力。他的爱国情怀令我深受感动。

钱学森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他的顽强不屈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让我们感到无尽的敬意。他的事迹给我带来如下体会: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就算遇到困难也不要退缩;要相信科学的力量,为之努力奋斗;要对祖国心怀热爱,以自己的力量为之奉献。正是这些无私的情怀和信念,使得钱学森的事迹深入人心。

总结:

钱学森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对科学和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坚定的追求,让人们在心灵上得到激励和启发。他的求学之路,航天事业的建设,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爱国情怀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效仿钱学森,追求自己的梦想,热爱科学,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四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导弹专家,他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毅然决然地回国,为实现中国航天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学森回国的事迹感人至深,让我深受鼓舞和启发。下面将从钱学森回国的动机、回国后的贡献、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以及对我们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与体会。

钱学森回国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在他离开中国期间,他看到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他聚焦人民的疾苦,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他认为只有回到祖国,献身于科研事业,才能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钱学森回国后努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他在航天和导弹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科技的进步,更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钱学森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致力于追求真理和推动科技进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从不气馁,勇往直前。他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勇于攻坚克难。他的成功离不开他优秀的科研素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钱学森的回国事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他以自身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实质,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热爱祖国、献身科技的真正含义。其次,他的坚持和努力告诉我们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再次,他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告诉我们在科技进步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创新的勇气。最后,他的奉献精神告诉我们献身事业、造福人民才是我们应有的担当。

钱学森回国事迹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深刻的感悟。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和执着,以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传承钱学森的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和人民。

总之,钱学森回国事迹深刻地体现出他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责任感,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不仅是科技上的突破,更是对祖国的无尽奉献。他的经历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努力,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五

一直以来,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要述说的就是两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钱学森和袁隆平。他们分别在太空技术和农业领域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对于中国科技和农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他们事迹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感受到勤奋、刻苦和奉献的重要性。

首先,钱学森是中国在太空技术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抱着“服务于祖国”的信念,将自己的才华献给了中国的科技事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钱学森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科研难关,为中国的火箭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坚持和毅力,让我深受启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

其次,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他对中国农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对农田和农作物拥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杂交水稻栽培的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袁隆平的事迹让我明白了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安全和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

然而,除了科学家的奉献和努力,科技进步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正是因为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关注,钱学森和袁隆平才能有机会施展才华,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同时,他们的事迹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促使人们对科学家的尊重和社会的重视。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除了要努力学习和研究,还应该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为科技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从钱学森和袁隆平的事迹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钱学森和袁隆平都是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人,在他们的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正是因为他们的卓越智慧和专业素养,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伟大的贡献。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和思考钱学森和袁隆平的事迹,我深刻领悟到了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勤奋、刻苦和奉献的必要性。同时,我也认识到科技进步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以及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六

钱学森是一位大写的中国人,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钱学森又是一位闻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具有其独特的科学精神;钱学森更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具有难能可贵的共产主义精神。没有这“三位一体”伟大的“钱学森精神”,就不可能成就完美的钱学森。我们当然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样应该学习他的科学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

钱学森是伟大的爱国者,在他的身上闪烁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钱学森出生于忧患伤时的旧中国,早在学生时代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1931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次年十九路军奋起发生淞沪抗战。时在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就读的他,目睹日军战机在上海天空的肆虐横行,就萌生了改变专业、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

1934年钱学森交大毕业,经考试后成为20名留美公费生的一员。1935年他抱着“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心愿去往美国,同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一年就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1939年再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钱学森是世界著名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师生曾一起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创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1943年起他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其时,钱学森在美国已成为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且已与蒋英结婚,有了一个温馨的家。然而,他始终不忘“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心愿。在美期间,他连一美元保险金也不存。当朋友问他原因时,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万分激动,他与夫人蒋英商量着回国之事:“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其时,美国正值反共麦克锡主义狂潮猖獗。1950年8月底,就在他办理了回国手续、买好机票,准备离美之际,却被美国移民当局禁阻;随后又被投入监狱,遭受政治迫害。后虽经朋友们多方营救、保释出狱,但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处于软禁、监督居住,饱受折磨。1955年,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努力,实质上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以释放朝鲜战争中俘获的15名美军飞行员作交换,才获得美国对钱学森的放行。这年9月,钱学森携带妻子和一双儿女,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归途,于10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就是他对自己在美国经历的总结。

钱学森回国后,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其后,他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不失时机地让中国堂堂正正地进入世界“‘五强’核导俱乐部”,为中华民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他自己值得骄傲的一份贡献!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是闻名世界的杰出科学家,在他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科学精神。

钱学森是国际航空航天领域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他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航天与喷气、工程控制论、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领域,都有先驱性的卓越贡献。他的《工程控制论》,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研究、现代科技管理及经济管理所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冲淡价值。

钱学森在科学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特有的科学精神。这特别体现在:

好学求真,具有超乎寻常的求知精神。钱学森一生是渴求知识的一生,在学习上,他所追求的几乎是完美主义。打从上学起,他就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33年在交大求学时,在一次考试中,全卷6题,钱学森全答对了,老师原本要给他100分,可钱学森却发现自己在一处连续等式后将“ns”简写为“n”,主动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了他96分。任课的金悫教授很受感动,就将这份试卷珍藏起来,如今仍陈列在交大“校史博物馆”内,成为难得珍贵的文物。在美国学习阶段,他更专致精进,心无旁骛。据同学和亲友们回忆,他总是与孤独相伴。每天早上6点起床,除了上课和做实验,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他一直单身,从无绯闻,仅有的爱好只是听听古典音乐。回国从事国防尖端科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工作再繁重,照样手不释卷。儿子钱永刚回忆说,“父亲看书看到最后一天,直到入院前几个小时。”

严谨治学,具有超乎寻常的求实精神。钱学森治学最讲严谨,追求精益求精。他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不管这种推导在逻辑上有多严密,仍一定要通过数值计算和与实验结果的比对,反复验证。发现有误,立即修正,甚至不惜推倒重来,直到取得满意结果为止。在科研试验上,钱学森总是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实之又实,尽一切可能把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他深入工地、试验场,一呆就是一两个月,随身带着一本《工作手册》,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的注上“已换”、“可用”,尚未解决、落实的,他就用红笔作个星号。正是这种异无寻常苛刻的求实精神,才保证了他的成功。

无畏求索,具有超乎寻常的探索精神。钱学森认为,科学就是创新。他有一颗求索之心,从不保守、从不满足;他不甘于人后、不迷信权威、不落人窠臼;他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

钱学森早年作为技术科学的先驱,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后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实现了中国航天跨越式的发展,提出了一整套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方法与技术;晚年涉足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领域,开展了最具亮点的学术创新工作,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这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无疑都是他超乎寻常的探索精神的体现。

钱学森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在他身上具有难能可贵的共产主义精神。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理论,是代表最大多数人们利益的,提倡的是一个“公”字观。只有彻底改变剥削阶级世界观的人,真正站在被剥削、被压迫人民一边,与“私”字观作彻底决裂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这是一切崇尚英雄史观的人,内心保留剥削阶级世界观的人——那些口头革命派、两面派,永远也达不到的一种境界。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钱学森就对“攘外必先安内”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不满。1935年交大毕业、留美前夕,他曾对同学、中共地下党员戴中孚吐露:“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他还对另外一位同学、好友罗沛霖讲过:“中国的政治问题不经过革命是不能解决的,光靠读书救不了国”。正是受这句话的影响,罗沛霖后来去了延安参加革命,并成为党的技术干部、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学森早年所怀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是一种“公”字观的基因,这也正是他能从一位爱国者升华为共产主义者的内因;回国后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受毛主席的六次接见的谈话,这一切又成为促使他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的重要外因。1958年钱学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改造世界观,就此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晚年他所以能对人类现代科学体系和科学史的正确理解,就得益于他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掌握。他认为这不仅是哲学的核心,而且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

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彻底摒弃知识分子常有的英雄史观,切实地转变立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融入于普通劳动人民之中。他原本可以享受科学家的待遇,可改善居住条件,困难时期可接受特殊照顾,出版著作理所当然可以享受稿酬。

可是,这一切钱学森都拒绝了。他一生俭朴,不住部长房和将军楼;困难时期与人民群众共患难,拒吃特殊照顾的红烧肉;他把稿费、奖金,或作党费上交,或以教育、科研基金等名义捐出。他最为激动的事,不是享受荣誉,而是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诚如他在1991年“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表彰大会中所讲:

“今天我还不是很激动,真正激动的是前不久我看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当时我心情激动极了。我激动的是,我现在终于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能为自己成为“劳动人民的一份子”,能为自己能成为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齐名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而激动。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思想境界!

这是什么?这就叫知识分子“转变立场”!这就叫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这就叫《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与传统观念作最彻底的决裂”!

晚年的钱学森,作为一名坚定共产主义者,始终不忘初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忠贞不渝。面对一切背离共产主义发展方向的社会现象,他立场鲜明地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

“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