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 交换礼物的好处(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22:42:36 页码:13
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 交换礼物的好处(6篇)
2023-01-08 22:42:3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从中回答,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a+b=b+a我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回答特别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别多。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在巩固环节,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学生利用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不应该老师解释,2、最后填表,由于时间关系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问题解决的不太理想。

对于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尊敬的xxx大学的老师:

很高兴xxxxx(学校)20xx级的xxx同学能前往贵校交流,这是两校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契机。

xx同学是我院xxx专业xx年级学生,学习踏实勤奋,专业成绩优秀,在过去的三个学期中,共获得xx次校一等奖学金、一次校二等奖学金。

xx同学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且在活动中表现较为突出,被评为“xxxxx ”。

xx同学任班级学习委员,她性格文静,做事有条理,时间观念极强,在班中团结同学,乐于帮助同学。

我院很重视此次交换生访问活动,经过层层选拔。

我认为xx同学是20xx年与贵校交换生的合适人选,特此予以推荐,望贵校予以接纳。

仅此,我代表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x日

对于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对于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尊敬的xx大学老师:

我院xx级新闻x班的xxx同学申请到贵校做交换生。

xxx同学xxxx年x月进入xxxx大学学习,在大一时是学校和班级的活跃分子,在开学初就通过竞选担任了班级团支书一职,在任时期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如团日活动等,与管理学院和信工学院班级进行篮球赛,带领同学玩游戏帮助大家很快的融入集体生活中。并且协助其他班委:班长,学习委员搞好班级的日常活动和工作,并参加学校举行的新生篮球比赛,表现优异和同学精诚合作为班级赢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大一一年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努力学习,参加吉他班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为同学服务。

大二时xxx同学确定了自己的大致目标,在一年的学生工作以后,又到学校外投身社会工作锻炼自己。大二开始就在xx找到一份服务员的兼职,赚钱减轻父母的负担并且磨练自己意志,丰富自己的阅历。

在xx兼职了一年,过年回家的时候给爸妈和弟弟各买了一双鞋,在这个学期又将攒够的钱买了一台相机。在一年的兼职工作后我们看到她待人处事更加周到,做事也更加有毅力和恒心,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平时她与同学关系相处融洽,并且总是热心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为人真诚,善良,参加多次的志愿服务活动。

两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了解到一个热情活泼,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xxx,她是同学的开心果,也是老师的好助手,这也是父母的小棉袄。并且热爱音乐,电影,文学和旅游,她是一个生活的朝圣者,她每天都在路上,准备起航。

仅此,诚挚希望贵校能同意杨同学的交换申请,我们不甚感谢。

此致

敬礼!

推荐人:xxx

20xx年x月x日

对于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的位置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对于交换礼物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尊敬的x大学:

我非常荣幸地为xx同学出具这份推荐信。我是x大学xx学院的教授,曾先后毕业于x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现担任xx同学的班主任,对其有较深刻的解。很高兴xx同学能前往贵校交流。我校首次与贵校互派交换生,这是两校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契机。

xx同学是我校xx学院xx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学习踏实勤奋,专业成绩优秀,在过去的两个学期中,担任班级组织委员、文体委员,组织能力出色。她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现任校级学生干部。xx同学时间观念强,创意能力佳,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班中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此外,她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是学院的文体骨干,同院师生都对她课内外的优异成绩赞赏有加。

经过遴选,xx同学是20xx年春季学期赴贵校交换的合适人选,特此予以推荐,望贵校予以接纳。

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推荐人:

20xx年xx月xx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