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 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4:13:29 页码:13
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 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作文(六篇)
2023-01-09 04:13:29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

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__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

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现代诗人肖草《游九华山登天台》诗:“几换坐骑见天台?俯看芙蓉始峤来;舟渡云海捎客去,路断空山随鹤回”,给予九华山天台峰风貌高度的概括。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早在东晋年间(401年),九华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呢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来那我就公布谜底啦,这个呢是我们祗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大家记住了吗?好,现在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

有关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 。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20xx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 。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 。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 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 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 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 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游峰一览台,大家一路辛苦了。根据刚才大家报来的数字看,张先生、李先生数得最为精确,共有石阶826级,谢谢大家的合作。天游泳池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 ,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随着时序流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日出、云雾、佛光、夕阳、明月等天游五绝,从一览台上赁栏远眺,但见群峰点点,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东望这卒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从一览台前行,眼前座宫观式的建筑,就是天游观 。观后的妙高台上,大家看到的这棵挂有古树名木牌子的树,就是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唐朝诗人王维有诗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愿大家能在树下多找出几粒带回家中,成为武夷山之得的美好纪念。红豆树旁的这条涧称胡麻涧。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记得余处。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前面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有“中正公园”四字,“文革”期间被敲掉,现有关部门正总任务恢复这一景观。

各位朋友,天游峰游览到此结束。请大家歇息一下,下一站桃源洞。

有关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古称岱宗,它位于山东省东部,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为东经117度6分,北纬36度16分。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2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等。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汉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碧霞宝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宝光”俗称“佛光”,多出现在碧霞祠东、西、南神门外,碧霞祠地处玉皇顶的前怀,地势相对低凹,云雾较为浓密且较稳定,在弥漫背后照来,人影呈现在雾幕上,周围形成内紫外红彩色光环,烨烨生辉,彩环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有时还会出现双环,更加绚丽动人。站在雾幕前的游客举手投足,光环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飘飘欲飞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气温常在-20摄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气温回暖,大陆气团稍有减少,南方暖温气团乘虚而入,雾气笼罩山间,微风吹动,飘浮的雾滴触及树枝、岩石、房顶,凝结成冰粒,层层叠叠,便形成了“千枝琼玉”、“万树花”的雾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个洁白如银的世界,犹如龙宫洞府,别有一番情调。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却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体上,急速结成坚硬、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雨淞”。每当雨淞出现,山峦树木象冰晶倒挂,地面岩石似铺明镜,泰山变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红日映冰峰,蓝天衬霞山,光彩夺目,金光迸射,满山松柏映雪,到处银装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

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丽山秀水和人文名胜,生动地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明篇章。现代考古科学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大量史料也都记载了泰山地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已经显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不仅影响到山东,而且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之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产生了孔子、孟子等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告诉我们,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成为五岳之首。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黄伯阳修道于山后,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在泰山也不断发展。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奈、郭沫若等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览观赏、求知审美的新方向。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巨制。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巍壮丽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数千年的文明中,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的人文景观与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景观。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禅、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其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祭地的蒿里山,经帝王驻驿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即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泰安城区为人间;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666级的“天梯”至岱顶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临南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山巅的祭祀建筑等。其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会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几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中,并名扬全世界,成为全为类的珍贵遗产。

登泰山,自古3条路。原来的东路已毁,原来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现在的东路,游人在泰安火车站下火车后,可先游岱庙,然后从岱庙后门至岱宗坊,步行经中天门到南天门,或步行至中天门后转乘索道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经碧霞祠登上泰山极顶。若走中路(原来的西路),从泰安火车站下车后,可乘游览汽车沿环山公路经黑龙潭、竹林寺直达中天门,然后从中天门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直至岱顶。若从西路上山,需从泰安火车站乘游览汽车至界首(泰安与济南的交界处)向北折,沿新辟的环山公路,在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从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谓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想对泰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身投入到泰山的怀抱里,沿着历史文化的足迹慢慢地去游览,仔细地去观赏。

有关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武夷山第一胜地——天游峰景区!

天游峰景区是武夷山山与水、自然与文化结合最完美的景区,位于整个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要景点包括御茶园、天柱峰、云窝、隐屏峰、晒布岩、水月亭、茶洞、天游峰、一览亭、天游观等。

景区主峰——天游峰是武夷三十六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雄伟山峰,以其秀美的景观闻名于世,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天游之巅,望武夷群峰只露峰尖,似座座仙岛在云海中飘动,游人仿佛置身于天宫一般,故名“天游峰”。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登上此峰感慨到:“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其实,天游峰除了迷人的自然风韵之外,它还是一道难得的文化景观,这里有茶园,有书院,还有摩崖石刻,体现着武夷山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武夷山有句俗话:“不登天游,等于白游”。天游峰究竟有多美?不妨就让我们开始快乐的“天上一游”吧!

老虎洞

亲爱的朋友,武夷山曾被誉为“洞天仙府”,成为道家修身练道的仙境,据记载武夷山共有四十六幽洞。幽洞是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之后,岩石崩塌、堆积的产物。您即将经过的是这类岩洞比较集中的地段。现在您面前的就是武夷山著名的“老虎洞”。这是一处由崩塌岩石堆积而成、层面敞阔的大型洞穴,形似虎头张口,洞内宽敞明亮,前后相通,可容纳一百多人,洞内夏凉冬暖,舒适宜人,是游人休憩的佳处。沿洞内有崎岖小路也可通往云窝。

重洗仙颜

朋友,您沿着老虎洞口的石路前行,迎面有一块巨石斜立如屏,石壁上有两方摩崖石刻。一方题刻“云路”二字,提醒您这是通往“云窝”的小路。另一方石刻是明末学者方孔昭所题的“重洗仙颜”。方孔昭为明代理学家,字潜夫,安徽桐城人,明朝灭亡后归隐故乡。方孔昭尊儒贬佛、道,他来到武夷山游历天游峰的时候,发现这里儒、佛、道三教同山,主次难分。因此将“重洗仙颜”勒于云窝入口处,希望以儒学来“重洗”人们思想中儒、佛、道混杂的现象,可谓寓意深刻。

您沿云路前行,过了眼前的一道石门,就进入“云窝”了。

云窝

在高耸的接笋峰西壁岩下,隐藏着因岩峰崩塌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个,这些岩洞背岩临溪,形态各异。每当冬春时节,常有一缕缕淡淡的云烟从洞中逸出,在岩石之间轻轻飘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展自如,变幻莫测。因此,人们称这一带为“云窝”,有诗云:“云儿也似有心雾,自取幽奇来做窝”。云窝的造景,就像一台精彩好戏的开场,为游人的天游之旅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云窝一带风景迤逦,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名宦隐士潜居养心的地方。这里曾先后出现过很多学馆、道院和亭台楼阁等建筑。

据《武夷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隐居于此的兵部右侍郎陈省曾在“云窝”一带兴建“幼溪草庐”。陈省,字孔震,号幼溪,福建长乐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陈省为官正直清廉,颇有政绩,曾任山西道御史,后巡按山海关、湖广等地,官至兵部右侍郎。首辅张居正曾将陈省比作嘉靖朝的军事家、兵部尚书“毛伯温”竭力向万历皇帝推荐。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死后,反张势力得势,陈省的政敌趁机弹劾他为张居正所用,于是,陈省愤而辞官,解甲归田。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解甲归乡的陈省来到武夷山,难舍武夷美景,于是在这里修建“幼溪草庐”,并在此隐居十三年之久。据记载,当年陈省所建的“幼溪草庐”,亭台楼阁有十六处之多,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弃,只在岩石间留下些许的遗址和摩崖石刻,还能让人依稀体会这里曾发生的历史,体会风景迤逦的“云窝”里浓厚的文化气息。陈省在“云窝”里长期隐居,已经与这里的“云”结下深厚的感情,擅长书法的陈省在这里留下了以众多“云”为题的石刻,有“云窝”、“云崖”、“云路”、“云关”、“留云”、“卧 云”、“白云深处”、“栖云阁”等等。看来,“云儿”也是这里的主人,这里就是“云”的家。

有关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武夷山第一胜地——天游峰景区!

天游峰景区是武夷山山与水、自然与文化结合最完美的景区,位于整个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要景点包括御茶园、天柱峰、云窝、隐屏峰、晒布岩、水月亭、茶洞、天游峰、一览亭、天游观等。

景区主峰——天游峰是武夷三十六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雄伟山峰,以其秀美的景观闻名于世,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天游之巅,望武夷群峰只露峰尖,似座座仙岛在云海中飘动,游人仿佛置身于天宫一般,故名“天游峰”。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登上此峰感慨到:“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其实,天游峰除了迷人的自然风韵之外,它还是一道难得的文化景观,这里有茶园,有书院,还有摩崖石刻,体现着武夷山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武夷山有句俗话:“不登天游,等于白游”。天游峰究竟有多美?不妨就让我们开始快乐的“天上一游”吧!

老虎洞

亲爱的朋友,武夷山曾被誉为“洞天仙府”,成为道家修身练道的仙境,据记载武夷山共有四十六幽洞。幽洞是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之后,岩石崩塌、堆积的产物。您即将经过的是这类岩洞比较集中的地段。现在您面前的就是武夷山著名的“老虎洞”。这是一处由崩塌岩石堆积而成、层面敞阔的大型洞穴,形似虎头张口,洞内宽敞明亮,前后相通,可容纳一百多人,洞内夏凉冬暖,舒适宜人,是游人休憩的佳处。沿洞内有崎岖小路也可通往云窝。

重洗仙颜

朋友,您沿着老虎洞口的石路前行,迎面有一块巨石斜立如屏,石壁上有两方摩崖石刻。一方题刻“云路”二字,提醒您这是通往“云窝”的小路。另一方石刻是明末学者方孔昭所题的“重洗仙颜”。方孔昭为明代理学家,字潜夫,安徽桐城人,明朝灭亡后归隐故乡。方孔昭尊儒贬佛、道,他来到武夷山游历天游峰的时候,发现这里儒、佛、道三教同山,主次难分。因此将“重洗仙颜”勒于云窝入口处,希望以儒学来“重洗”人们思想中儒、佛、道混杂的现象,可谓寓意深刻。

您沿云路前行,过了眼前的一道石门,就进入“云窝”了。

云窝

在高耸的接笋峰西壁岩下,隐藏着因岩峰崩塌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个,这些岩洞背岩临溪,形态各异。每当冬春时节,常有一缕缕淡淡的云烟从洞中逸出,在岩石之间轻轻飘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展自如,变幻莫测。因此,人们称这一带为“云窝”,有诗云:“云儿也似有心雾,自取幽奇来做窝”。云窝的造景,就像一台精彩好戏的开场,为游人的天游之旅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云窝一带风景迤逦,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名宦隐士潜居养心的地方。这里曾先后出现过很多学馆、道院和亭台楼阁等建筑。

据《武夷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隐居于此的兵部右侍郎陈省曾在“云窝”一带兴建“幼溪草庐”。陈省,字孔震,号幼溪,福建长乐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陈省为官正直清廉,颇有政绩,曾任山西道御史,后巡按山海关、湖广等地,官至兵部右侍郎。首辅张居正曾将陈省比作嘉靖朝的军事家、兵部尚书“毛伯温”竭力向万历皇帝推荐。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死后,反张势力得势,陈省的政敌趁机弹劾他为张居正所用,于是,陈省愤而辞官,解甲归田。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解甲归乡的陈省来到武夷山,难舍武夷美景,于是在这里修建“幼溪草庐”,并在此隐居十三年之久。据记载,当年陈省所建的“幼溪草庐”,亭台楼阁有十六处之多,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弃,只在岩石间留下些许的遗址和摩崖石刻,还能让人依稀体会这里曾发生的历史,体会风景迤逦的“云窝”里浓厚的文化气息。陈省在“云窝”里长期隐居,已经与这里的“云”结下深厚的感情,擅长书法的陈省在这里留下了以众多“云”为题的石刻,有“云窝”、“云崖”、“云路”、“云关”、“留云”、“卧 云”、“白云深处”、“栖云阁”等等。看来,“云儿”也是这里的主人,这里就是“云”的家。

有关登天游峰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 。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20xx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 。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 。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 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 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 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 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游峰一览台,大家一路辛苦了。根据刚才大家报来的数字看,张先生、李先生数得最为精确,共有石阶826级,谢谢大家的合作。天游泳池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 ,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随着时序流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日出、云雾、佛光、夕阳、明月等天游五绝,从一览台上赁栏远眺,但见群峰点点,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东望这卒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从一览台前行,眼前座宫观式的建筑,就是天游观 。观后的妙高台上,大家看到的这棵挂有古树名木牌子的树,就是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唐朝诗人王维有诗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愿大家能在树下多找出几粒带回家中,成为武夷山之得的美好纪念。红豆树旁的这条涧称胡麻涧。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记得余处。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前面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有“中正公园”四字,“文革”期间被敲掉,现有关部门正总任务恢复这一景观。

各位朋友,天游峰游览到此结束。请大家歇息一下,下一站桃源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