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游览扎西心得体会和方法 游览扎西心得体会和方法感悟(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6:30:29 页码:8
游览扎西心得体会和方法 游览扎西心得体会和方法感悟(三篇)
2023-01-09 06:30:29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游览扎西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故宫参观游览。

故宫又称紫禁城,在北京城中心,占面积72万多平方米,宫殿有楼阁9900余间,是明、清两代皇帝的住所。

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

据说,造就故宫就召集了全国著名的工匠23万人左右,民夫100万人,由此可以知道故宫多少大,有多少壮观。

故宫整个院落分为两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

大家请看,这座建筑物就是午门,午门又称五凤楼。

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挂灯赐食百官。到了清代,这个活动就取消了,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都要在此接受献俘典礼,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

关于戏曲舞台上“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在午门廷杖,好,我们再往前走。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太和殿广常。

这是铜香炉,这里一共有18个,代表清朝18个剩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的仙鹤和龟,是代表长寿的象征。

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正面有12根大柱,东西约63米,高35米。整个大殿雕梁画栋,一条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大红柱子上,这些龙姿态不一,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个宫殿也非常豪华富贵,殿内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雕刻着9条金龙的宝座。

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

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

看完了太和殿,我们再来看中和殿。大家请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时、稍事休息的地方。

下面,请大家跟我来一起参观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这座大殿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场。

现在我们来到了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

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

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现在请各位随我去参观交泰殿。

各位请看,这座四角攒尖顶的大殿叫交泰殿,这座建筑是明清两朝皇后过生日时举行寿庆活动的地方。在大殿后墙匾额上有“无为”二字,那里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够以德制国,施以仁政,以图国家长治久安。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们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给大家2小时自由参观的时间,请大家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保护文化遗产,希望大家玩的愉快。

推荐游览扎西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依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嘉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到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向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今天的天坛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推荐游览扎西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位游客大家好,我是_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_,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一一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使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又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诏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可是在1920__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到了1920__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在1920__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我们即将所看到的颐和园共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四分之一、水面达到了四分之三。

根据皇家园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三个部分。

来到了东宫门,我们本次的游览也就正式开始了。

在东宫门外,有一座“涵虚”、“罨yan秀”的牌楼。其中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而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进入东宫门,我们首先来到的便是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南侧对称排列着南北九卿房,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在往前行,便来到了仁寿门,迎面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作峰虚五老,寓意长寿。而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人称麒麟,俗称四不象,是龙九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在朝里活动中是用来点香,渲染气氛的。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突出了凤的地位。

我们面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仁寿殿。其实在乾隆年间的时候,规定凡是当朝的大殿就要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园不要忘了勤理政务。到了颐和园的时候,便将这里改为仁寿殿,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现在,仁寿殿的陈设和原状是基本一致的。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它后面还设有紫檀木九龙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在宝座四周,还设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传说中异兽,实际用处其实就是香炉。而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还有王宫大臣休息的地方,当中有一幅百蝠图的缂丝工艺品,中间还有一个慈禧亲笔写的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这个玻璃风景台屏是用翠鸟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乾隆年间的作品虽然历经二百多年可是还是色彩依旧。

穿过仁寿殿我们就来到了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一一德和园,取自左转“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听了美好的曲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的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在寿台地板上还有一口深井,四眼干土井。各层地板都可以开合。在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以是剧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寿台下面的井还可以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使演员声音更加洪亮,水井还可以用于表演龙口喷水等景观。除此之外,还设有扮戏楼,供演员化妆用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

在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以及东西侧的廊子,这里就是当时帝后和王宫大臣们看戏的地方。殿内正中设有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受贺时用的,凤为百鸟之王,把这个屏风放在颐乐殿,暗喻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当年王宫大臣看戏的廊房现在已经被开辞为颐和园文物展览室,东侧是慈禧太后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西侧则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在我国古代,有首诗曾经写到“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现在来到的仁寿殿后的假山中,便能体会其中的含义。这里运用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开始,这里好像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随着不断的前进,豁然开朝,在我们前面有出现了一碧千倾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20__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而当时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使原来的小土丘增高和扩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为母亲祝寿的时候,在山上园静寺的遗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翁山赐名万寿山,取意长寿。在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种的全都是桃柳,上边有一个享子叫做知春亭,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最早报春的地方。

我们看到这组建筑别致、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澜堂,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这里就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是居住的地方。既然说到了这里,就有必要提及下戊戌变法。爱新觉罗?载湉(tian)就是清朝的第九个皇帝,也就是慈禧的侄子,光绪皇帝。

同治皇帝死了以后,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掌权,所以就让四岁的载湉当皇帝,而她则再度垂帘听政:到了光绪19岁亲政以后,宫廷内保守派和维新派在政治上起了冲突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变法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位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杀,所以也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同前来,住在玉澜堂。为了控制光绪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命仁在玉澜堂周围修筑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把守,此时的玉澜堂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过到了现在,原来的砖墙己经基本拆除了,基本上恢复了以前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戊戌变法的遗迹供游人参观。在玉澜堂殿内有乾隆时候制作的地平床,宝座,屏风,香几等等,东暖阁是光绪的早餐室,西暖阁就是寝室,殿外东侧是书房,西侧是洗手间,浴室以及更衣的地方。殿内的御案是紫檀木框架,以沉香木为中心,做工十分精美。围屏是用两层玻璃合成的,上边既有中国山水画,也有西洋的风景画,颜料是用天然宝石研磨而成的,至今色彩依然艳丽。前层玻璃的背面画有前景和中景,后层玻璃的正面有中景和远景,两层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立体感极强。而殿中“复殿留景”的匾额意思就是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的意思。

在玉澜堂的后边就是宜芸馆,宜芸是适于藏书的地方。正殿就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西配殿曾经是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的住所。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命令隆裕皇后住到石丈亭北西四所的第一所,让珍妃住到第二所,这以后,光绪皇帝想见到自己的内人都很困难了。

出了宜芸馆,我们就来到了乐寿堂。乐寿是出自《论语》中“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这里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在乾隆年间,这里是乾隆母亲纽钴禄氏居住在这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就住在这里。通过了水木自亲,也就是乐寿堂的正门,我们也就进入了庭院。可以看到在庭院中陈设了很多的东西。铜鹿、铜鹤、铜花瓶,分别借鹿、鹤、瓶的谐音,取意“六合太平"”,意思是天下太平。园内还种植有玉兰、海棠、牡丹,取意“玉堂富贵”中间的这块太湖石,因为形状像灵芝,所以叫做“青芝岫”。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做败家石,这是因为在明朝有个人非常喜欢石头的人叫米万钟,在房山看中了这块石头,要将它放入海淀的勺园当中,可是在因为种.种不利因素,推托说耗尽财力,将它丢在了路边,后来,乾隆皇帝在从清西陵返回京城的途中看到了这块石头,所以将它运到乐寿堂。在乐寿堂殿内有以玻璃镜子为中心的紫檀木屏风,上边还镶嵌有贝雕饰物。镏金九桃大熏炉是用来焚烧檀香的,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作用。桌子上的两个青花大瓷盘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用来盛放水果供慈禧观赏和闻香气。在殿内东西两侧还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两副坐屏,都是粤绣精品。殿顶悬挂的五彩玻璃吊灯,是1920__年从德国进口的,它是我国早期的电灯之一,发电机安装在文昌阁附近。在慈禧太后吃点心和品茶的时候,还可以观赏鱼桌,它是以金星紫檀木坐框架,镶有玻璃台面,桌子里边还镶嵌着用珍贵材料缕空雕琢的山水人物和亭台楼阁,密封性良好,可以养金鱼。殿内“慈晖懿祉”的匾额意思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

乐寿堂的西跨院叫扬仁风,庭院内的建筑极具江南园林特色。在园内北面的正中山坡上,有扇面形状的“扇面殿”,殿前地面使用汉白玉砌成的扇骨、山轴,整座殿堂好像一把打开的折扇。

从这里出来,我们就走上了连接万寿山与昆明湖的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由于长廊的地基是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的,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还建有四个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设计十分的巧妙。长廊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有画廊之称。这是因为在廊中共有苏式彩绘1.4万多幅,而且很少重复。其中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回来画上的。人物画多采用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说的上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在1920__年的时候,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走出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以排云点为中心的祝寿庆典区,这里是万寿山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从临湖码头到山顶的智蓑海,分布有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等主要建筑。

排云殿建在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中大雄宝殿的遗址上,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排云出自晋代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在殿内,除了宝座,屏风等常规陈设以外,还有一些渲染气氛的特殊陈设,比如用中国台湾乌木雕刻的屏风,沉香木雕刻的寿字,圆镜插屏,金漆梅花树船和桦木根雕群仙祝寿。在祝寿的时候,二品以上的官员跪拜在排云门内,而三品以下者则在门外,光绪皇帝在二宫门正中跪拜,慈禧则坐在正殿内的九龙宝座上接受拜贺,可见慈禧太后当时地位之高。

(“蕃厘经纬”的匾额意思是幸福无边)

佛香阁、众香界和智慧海是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的一部分。

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在光绪十七年的时候重建,耗费了银两78万多两,是颐和园当中花费最多的工程。它是全园建筑的中心,以8根铁梨木为支柱,支撑着41米高的三层,八面,四重檐的阁楼,艺术水准非常高,原来在这里供奉有5米多高的金身佛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