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17:21 页码:13
最新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优秀9篇)
2023-11-19 00:17:21    小编:ZTFB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和消化。打造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勤奋的重要性。通过与团队合作的经历,我懂得了团结和协作的力量。这次工作实践让我明白了沟通和表达的重要性。错误与挫折教会了我要勇于面对和积极解决问题。每次努力付出终有收获,我在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成长。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如何管理时间和提高效率。感谢这次经历,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持之以恒的坚持让我更加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历了这一切,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林中路》是作者丁玲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小虎的真实形象刻画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描绘,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阅读这篇小说,令我深感其中的真实和深刻。下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首先,小说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主人公小虎是个受尽了折磨的普通工人,他勤劳,善良,但生活却一直在压榨着他。小虎的形象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的一切为生活奋斗的努力和对命运的无奈,都让人感到心酸。小虎既看透了生活的不公和压迫,同时又无能为力地在其中挣扎。他一心要解脱自己的困境,却被无情的现实逼迫得只能选择逃离。这样的人物形象很让人心疼,同时也引起了我对社会不公的深思。

其次,《林中路》的主题思想令我感受深远。小说透露出的主题思想是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小虎是一个纯朴善良的人,但是在面对社会和利益的考验时,他选择了逃避。林中路是他的心灵寄托,代表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虽然小虎最终进入了林中路,但是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他仍然感到孤独和压抑。这种对人性真实性的揭示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人在面对利益和现实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最后,小说的语言艺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玲的文字简练而又富有感染力,她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冲突。她以风景来映衬小虎的内心痛苦,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小虎的无奈和困境。小说开头的短句“那条林中路真美呀,”只用了七个字,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文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更加容易地体验到小虎的痛苦和求解脱的愿望。

综上所述,《林中路》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语言的艺术运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深入而真实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心理和选择。读完这篇小说,让我对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小人物的命运有了更深的同情。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和关心这些渺小而伟大的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尊重。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它们都是通过一个第三者——艺术而存在的。

作品是什么以及如何是?所有作品都具有一种物因素。建筑作品中有石质的东西,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语言作品中有话音,音乐作品中有声响。然而艺术作品除了物因素之外还是某种别的东西。

其中这种别的东西构成艺术因素。作品不同于纯然的物本身。作品还把别的东西公之于世,他把这个别的东西敞开出来。所以作品就是比喻;制作物与这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作品乃是符号。

比喻和符号给出一个概念框架,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在这一视角中去描绘艺术作品的。但在作品中唯一的使这别的东西敞开出来,并把这别的东西结合起来的东西,仍然是艺术作品的物因素。看起来,艺术作品中的这种物因素仿佛是一个屋基,那别的东西和本真的东西就筑居于其上。

我们的意图是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的和全部的现实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作品的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相当清晰地认识物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艺术作品是否是一件物,别的东西正是附着于这物之上的。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林中路》是中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小受压迫的农民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并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照。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才情和他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下面我将分段展开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孙姓的农民。因为缺乏土地,他只能租种一块贫瘠的山坡地,生活艰难。一天,他发现了一条穿过山坡的小路,这将为他带来与世界更多接触的机会。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这条路并不是一条通向希望的道路,而是一条通向掠夺和困境的歧路。小路两旁的林子塞满了各种污水,不可描述的垃圾和死动物的尸体。他的小母猪也被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在这个男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面前,他经历了恶心与愤怒,最终选择了回到原来的山坡,告诉人们这条路简直是一场灾难。

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通过《林中路》这个故事,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反思。这条横穿小山坡的小路是那个时代农民走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可想而知,农民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是无比巨大的。而小路两旁塞满了各种污水和垃圾,这隐喻了社会风气的腐败与肮脏。这个农民的故事无疑成为了当时无数农民的缩影,揭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与人们内心的无奈和痛苦。这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照。

四、对人性的关照。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孙姓农民本身是个善良、正直的人。他对林中的垃圾和污水感到恶心和愤怒。他并不是选择安于现状,而是选择了回到原来的山坡,用心里的一声呼唤告诉人们这条路的危险。这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与呼唤。鲁迅先生通过这个角色,痛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社会现象厌倦和失望的情感。同时,他也在告诫人们,我们不能被世间的黑暗所迷惑,要保持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追求真理,寻求公正。

五、对个体生命力的探讨。

从整个小说的走向可以看出,尽管这位农民面临了很多困苦和艰辛,但他的命运并没有被这条路所改变,最终他回到了安静的山坡。这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个体的力量。这位农民的选择并没有改变农村社会的黑暗现象,但他的勇敢行动和不屈不挠的努力,确实对个人生活和内心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虽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环境,但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选择,过上对自己和他人有价值的生活。

结语。

通过对《林中路》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和对人性的关怀。这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刻画一个小农民的遭遇,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通过这个故事,我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个体的生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这个故事提醒着我们,作为有思考力和正义感的人们,应该关注社会现象,传递善良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奋斗。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林中路,顾名思义,是在林中走的一条路。走在这样的路上,除了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更能体会走路的乐趣。走过这条路,我不仅看到了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景象,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道理,这是我最珍贵的收获。

第二段:自然美景。

走在林中路上,视野之中尽是茂盛的古树,茵茵的青草和五彩斑斓的花朵。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溪水潺潺,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然世界。在这种环境中,听着自然的声音,感受着微风吹拂,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人身心愉悦,静下心来。这种景象可以让我忘却平时繁忙的生活,好像回到了孩童时期,感觉到世界的纯真美好。

第三段:快乐生活。

通过走路,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的烦恼中走出来,放松一下心情。当我们累了、疲惫了时,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欣赏周围的美景。坐在草地上,轻轻地呼吸,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自由自在。忘却繁琐的生活,放下一切牵挂,这是走路可以带给我们的快乐。

第四段:锻炼身体。

走路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运动。通过走路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劳累感。在林中路上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带来一些成就感。这种稳健的运动方式虽然看起来平凡无奇,但是却对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段:结语。

在这条林中路上,我看到了自然美景,感受到了快乐的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我们需要去发现它们,感受它们。每一步都很珍贵,让我们一起在林中路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生活的无限可能。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林中路,作为一个自然景观吸引人的地方,深受游客的喜爱。我也曾有幸一次走在这里,体验着大自然的美景,那种感觉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一路的景色。

一路从入口开始,古树参天,藤蔓交织的情景映入眼帘,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美景中。沿着小路而行,时而踩在枯叶声中,时而瞭望漫山的银杏叶在太阳下闪着金光。途中还见到几只小动物,据说是栖息在林中的老朋友,让我对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更感兴趣。沿着山路进发,在峭壁与流水间穿越,让人感受到这里的壮丽和神秘。

第三段:山路艰辛。

沿途的山路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公路,约1.5公里处的折返点处需要攀爬上山,路程略微艰辛。折返处的视野更为开阔,可以一览漫山的美景。路的后半段沿着山势而下,更是需要行走的步伐慢而小心。但正是这样的林中山路,才更让人感受到汗水与成就感。

第四段:心灵的宁静。

在这鸟语花香的林中路上行走,享受课堂规则之外的自由。在这里,抛掉一切压力,放下所有烦恼与纷杂,心灵反而会变得更加安静和舒适。这也是来林中路的很多人选择缘由之一。尤其,在这个繁忙的社会,这样的心灵宁静并不容易得到。

第五段:结束语。

林中路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上,更在于能够感受到自然风光带给人的宁静与安逸。大自然充满生机,也代表着生命力和前行的勇气。林中路的存在,不仅仅为了参观游玩,也是为了增强我们和自然的联系与适应能力。它教会我们珍惜自然,呵护环境,并将这股能量延续下去。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现代的根本现象:科学,机械技术;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之内的过程;人类活动被当作文化来理解和贯彻;弃神。

我们沉思现代就是在追问现代世界的图像。世界是表示存在者整体的名称。不局限于宇宙和自然,历史也属于世界。世界图像就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一幅图画。从本质上看,世界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这时存在者整体便以下述方式被看待了:唯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摆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着的。在出现世界图像的地方实现着一种关于存在者整体的本质性决断。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状态中被寻求和发现的。

只要存在者没有没有在上述意义上得到解释,那么世界也就不能进入图像中,也就不可能有世界图像。世界成为图像,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第一段:引入:《林中路》是17岁作家仲淑芳的成名作,小说以强烈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在城市中成长的两位少年吴文俊和沈金葵,在迷茫、孤独的青少年时期,通过相互关怀和成长,最终找到内心的出路。读完《林中路》,我被小说所描绘的少年们的深情所触动,从中获得了很多体会与感悟。

第二段:对世界的探索:在《林中路》中,少年们面对着一个疏离而冷漠的现实社会。他们试图逃避身份认同的困扰,也试图通过在城市和大山间的辗转,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对世界的探索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是何种身份、地位或者背景,探索世界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接触不同的事物和人群,从而丰富自己的眼界和阅历。

第三段:友谊的力量:在《林中路》中,吴文俊和沈金葵的友谊十分深厚。他们之间有着平等、互助、信任和相互鼓励的关系。这种真挚的友谊给予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坚持。通过小说,我明白了友谊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友谊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慰藉和支持,还能使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困境中,有一个好朋友是我们的财富,能够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第四段:自我成长与成熟:在《林中路》中,少年们通过经历种种困境和选择,逐渐成长为有思想、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他们在面对现实的打击时,并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意义,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坚持和成长的力量让我深受启发。成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成熟,更是对现实面对的勇敢与自信。只有通过经历各种困境和挫折,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成熟。

第五段:珍惜与感恩:《林中路》通过少年们的经历告诉我,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快节奏、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迷失自我,忽略了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需要学习少年们的心态,重新学会感受自然的美,感悟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谛。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心怀感恩之情。感恩让我们更快乐、更满足,同时也让我们更有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林中路》通过对青少年成长的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与人生。通过探索世界、珍惜友谊、成长与成熟、珍惜与感恩等主题,小说给予了我许多思考与启示。读完《林中路》,我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那份渴望已久的内心归宿。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林中路是我最喜欢的健身路线之一,因为这条路线可以让我享受自然风景,同时也为我提供了充足的锻炼。进入林中路后,我总能感受到自己的身心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平衡。近日,我又走了一遍这条路线,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路线介绍。

林中路是一条位于山区的小路,全程大约3公里,路线十分险峻,但也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乐趣。路线一边是山坡,一边是河流,沿途可以看到很多自然景观,例如山间瀑布、岩洞、古木等等。不过,路线的另一面也十分具有挑战性,路面不平,有些地方还很陡峭。因此,走林中路需要时刻保持警觉,确保安全。

第三段: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走在林中路上,我不禁对自然景观赞叹不已。这里的瀑布清幽、山峰挺拔、树木高大挺拔、空气清新怡人,这些景色让我仿佛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里的鸟儿十分亲近人类。每当我路过时,它们总是会停下歌唱,与我默默地交流。这样的亲近感让我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中。

第四段:对锻炼和身心状况的评价。

林中路不仅能让我欣赏美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锻炼身体。爬山可以让我青春永驻,保持健康,同时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林中路的路段也让我时刻保持警觉,提高了我的自主控制能力。这些锻炼和训练帮助我形成一种健康、成熟、自律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从容不迫。

第五段:总结。

总而言之,林中路是一个既有美景,又能充分锻炼人体身心的好地方。走在林中路上,不仅可以让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让我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如果您也喜欢户外运动和大自然的美妙,那么林中路一定是您不可错过的好去处。

林中路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从海德格尔起,历史中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存在”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重要概念,人如何在现实中确立自身的存在?如何确定知识的来源?我理解的海德格尔,继承了胡塞尔、又打破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二元论。现象学强调知识的确定性来源,以科学的方式解释人类意志,通过“存在悬置”与“历史悬置”直面事物本身,借以揭示意识自身的结构、揭示现象本身。

现象学要做的事情是,将外在世界还原,将一切实际事物按其呈现于我们心中的面貌而作为“纯”的现象来对待。胡塞尔看起来抽象、玄虚,实际上是回到具体、回到坚固的基础。但海德格尔不承认主客二体,不是先有一个主体、一个客体,再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相反,是先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存在关系,才有了认识,因此,人是通过感觉去把握事物的,人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世界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本身。这是建立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之前,海氏关于存在主义的建构,即认为存在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存,充满诗意趋向崇高的生存。关于艺术作品本源的追思,亦为海德格尔探讨“存在”之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是海氏基于存在主义给出的一条理解艺术、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过程的路径。

海氏在《本源》中对物提出了三种解释:物是若干特征的集合、物是感官上被给予多样性的统一体、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着重讲一下海德格尔关于第三点——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的探讨的理解。

海氏首先提出,形式是理性的,质料是非理性的,对于形式与质料二者的变式,即所有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除此之外,形式-质料结构规定了器具的所在。而器具是处于物与艺术作品的中间样态,器具的出现,同时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用性。一旦“有用性”的概念出现,人的因素便不可避免的混杂在了物的因素中,是人之所需才确定了物之所是,由此,排除了有用性和制作特性的“纯然物”便受到了遮蔽。

回到对物的第一重理解,物是若干特征的集合。海追溯了古希腊语言传统,物的内核(基体、基底)在语言的更新化过程中被翻译混淆了经验,是为主体(主语);物的特征是为属性(谓语)。由什么定义和衡量属性?必然是以人的认知为尺度。因此,理性再次压倒了物,是为遮蔽。

在此,海氏提出,我们无法确定感官上被给予的是物本身的现身在场,因为物与我们之间往往有所混杂,即遮蔽。但我们习惯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一切存在者,这种先入之见始终如有色眼镜一般影响着对本源与世界的探究过程。他对物的本质的重视、对“去蔽”的强烈需求,正说明他以哲学家的身份对现实作出的切实关怀。在马尔库塞提出的单向度社会中,即使是科技水平远不如当下的二十世纪,哲学家锐利的目光已经发觉技术理性对纯然物的强暴。在原始社会中,器具与有用性的概念联结在一起,而工业时代和资本文明介入以后,科技与理性成为有用性这一概念的合理外延。海德格尔由对物的概念的溯源,警觉地指出了这一点,物与存在相关,只需使用和制造,无需追问存在,也就丧失了精神层面的思索的动力,生活便走向干瘪与匮乏。在人把一切物作为器具的倾向(亦为科技的倾向时),物成为人所执行的客体,人也有将自己作为器具的倾向,在此,我们需要艺术的存在,人需要从日常走入艺术的创作性世界,重新找回与纯然的物打交道的方式,在“悲剧性”的人生体验(“他人即地狱”)中寻求交流和对话。

并讨论了作品之作品的存在——作品的建立是一种奉献着、赞美着的树立。作品之为作品所建立的,就是开启出一个世界,并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周易》有言:“观物取象。”中国古代的艺术反映论思想也认为,人们用“象”反映世界,如乡饮酒礼中的“礼”,以宾主坐序象征宇宙秩序,而这个“观”和“取”的过程,即作品的建立过程。关于海氏提出的“世界”,我的理解是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有所相似,境生于象外,创造主体与欣赏主体,他们的有限存在,都向着无限展开,从而使自己得以融入一种超验的形而上境界,甚至获得具有生命本体意义的真正超越。

海德格尔说,世界与大地是一种争执关系。由于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并制造大地,作品就是这种争执的诱因。我的理解是,所有的人类文明,包括艺术作品,都是从大地上生发,其质料也源于大地。大地作为人类世界的基础,具有吞噬世界的倾向,让世界回归大地,而作品经久地在不同时代触发新的意义,就使得世界从大地中将自己挣脱出来。

而在艺术与大地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谈到了真理的获得方式:去蔽。艺术作品呈现自身的方式,就是通过去掉来自大地的质料中多余的部分。去蔽的过程就像剪纸,剪纸的生成就是在一张纸上减去多余的部分,而真理,在剪纸的过程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哪些部分分离,哪些部分留下。例如,雕塑产生于石或木,诗产生于无数的词,绘画产生于各种颜色,音乐产生于无数的音符。最后,他总结道,艺术是对作品中真理的创作性保存,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

关于艺术本源的探寻,是海氏基于存在主义给出的一条理解艺术、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过程的路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