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文影子心得体会实用 小学课文影子读后感(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14:02:28 页码:14
课文影子心得体会实用 小学课文影子读后感(3篇)
2023-01-09 14:02:28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课文影子心得体会实用一

1、《背影》选自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大家。这一单元都是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领会文章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4、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合作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本课时新授内容

2、讨论交流

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两个问题:

(1)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都出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一次的印象深呢?

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讨论,不难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领会本文的构思角度“背影”,从而直接进入到本课的分析难点而不至于偏离。

第二步学生自疑讨论。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语段,写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并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筛选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如:

①父亲爬月台的动词中,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②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白发等等,而只写了背影呢?

③文中写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是什么原因呢?

④最后作者又写到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安排的目的∶

⑴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的结合的重要性。

⑶通过筛选总结问题串,分散重难点,突出关键。

3、深入语言、体会真情

从本文的语言特色看,本文语言朴实。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尤其是父亲的那几句话。因此我会这样引导:“本文的语言十分朴实,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出来读读品品。”都读过后再来品,让学生感受与单独的一句的不同感觉,放在一起品味,也许容易品出味道来。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导、点拨。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一句叮咛,把二十岁的儿子当孩子!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他永远是孩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到达北京、担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朴实的语言都充满了对儿子的体贴之情。这一环节仍把重点放在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上,突出了语文课“语味”的特点,继续指导朗读。

4、课堂小结

为改变课堂小结成为知识机械重复这种现象,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重点内容,由学生总结,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写出一篇表现与父母亲情的短文交流。

关于课文影子心得体会实用二

《猴王出世》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群猴打赌寻出涧流源头即可称王,石猴因敢于第一个条件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一、神奇缘于大胆想象

神奇是课文的最大特点。课文开篇就写“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把人带入一片神秘的异域。石猴的出世充满神奇的色彩,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神奇色彩。更让人倍感神奇的是“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俨然一只真猴。

水帘洞,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是猴群们的天堂。一曝水帘遮蔽洞口,一座铁桥直通洞内,一间石房一应俱全,真乃“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里面且是宽阔,容得下千百口老小。”看来是上天早就为石猴他们准备好的,只等着他们的到来。

这神奇的色彩都是缘自于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这神奇的故事。想象是这样的重要。

二、可爱承载诸多愿望

课文中的石猴形象活泼可爱,既有作为动物“猴”的野性、机灵和顽皮,又有作为人的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勇敢仗义,还有作为“神”的超凡、神奇。这一形象是集猴、人、神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

《猴王出世》是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开篇,它的可爱形象是承载着作者诸多完美的愿望的。他的出生与众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他的神奇出众,预示着他将来的神通广大。作者更是把铲除世间的妖魔鬼怪的重任寄托在他的身上,惩恶扬善是《西游记》的重要主题之一,担任惩恶扬善重任的“石猴”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出世经历和他身上的神奇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人。

三、语言体现古白(古代白话)特色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言运用体现出古代白话文的特色。课文中语言既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又准确凝练,富有韵味;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又有区别。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简短的.句子写出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个无拘无束,快活逍遥的石猴形象。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句中的“瞑、蹲、纵、跳、睁、抬、观看”几个动词并用,把石猴入洞的过程和石猴机敏勇敢的特点表现得清清楚楚。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náo)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这几句描述活泼传神,把猴群们顽皮打闹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再看课文中那些区别于现代语言的词语,如“名曰(叫作)、围圆(周长)、造化(福气、运气)、家当(家产)、镌(刻)、瞑目(闭上眼睛)”等,这保留了名著的原汁原味,读来饶有兴趣,利于接触和了解古典小说语言特色。

关于课文影子心得体会实用三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 型】新授课

【教材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2、破题质疑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预设:

瘫痪 憔悴 淡雅

脾气 整宿 深沉

砸碎 敏感 高洁

捶打 诀别 烂漫

暴怒无常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关于看花

合作探究一: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点点拨第三次看菊花,体会文章的主旨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关于母亲

合作探究二:本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请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预设:用删除法分析“悄悄”、“偷偷”的表达效果。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归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3、关于“我”

合作探究三:“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分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 迁移拓展,对话心灵

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又来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五、回读课文,延读小结

1、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再次朗读课文,提出不懂或有争议的问题,咱们一起交流、解决。

2、延读升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六、推荐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

教师寄语:让我们拥有如花的心情,好好活着!让日子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地绽放!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这样细雨绵绵的日子,是最适合上《秋天的怀念》的。只是史铁生怀念和思考的是母亲和人生,而现在的我,怀念和反思的则是这堂刚刚谢幕的课。

自我评价

一、抓住文本特质,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顿悟及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乐观坚强地迎接人生的风雨。这堂课我以“看花”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引用明哲学家王阳明的话导入——梳理文章三次看花,理清文章线索——迁移拓展,对话心话——以花作结,寄语美好生活。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我把积累词语,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及归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与能力训练点,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此外,我通过对资料链接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从新的角度思考爱和人生,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为支点,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第一个层面是在让学生破题质疑,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释疑、探究、归结。第二层面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地选择探究的内容,并归结方法。比如对关于看花,关于“我”和关于母亲三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话自己或母亲,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三、读品结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秋天的怀念》出现在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翼教版五年级下册,则本文则出现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应该怎样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其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层面,将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作用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会“我”对母爱的顿悟及反思,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难点。我以读为主线,以“看花”、“我”、“母亲”三个关键词为课眼,通过齐课、自由读、范课、跳读、择读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读品结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及文字背后的深意。

教学反思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充分和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翻转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课堂重建

1、努力地实现平等对话

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与素养,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人物,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厚度、温度,与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实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

2、努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精彩的生成源于全面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应变能力,抓住课堂的生成点,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即生长。感谢史铁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感谢这次预赛,又让我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生长。我也要像烂漫的菊花一样,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顽强地生长,努力地绽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