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 高尔夫的感悟(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14:24:21 页码:9
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 高尔夫的感悟(7篇)
2023-01-09 14:24:2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

火焰,在无底在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作家作品: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父亲是细木工,早逝。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高尔基11岁就出外谋生,1892年发表了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背景知识:

《海燕》是高尔基早期创作活动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诗。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所唱的歌。这种思想倾向的作品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高尔基先把它寄给了莫斯科的《信使报》,在审查时,被书报检查官禁发了。高尔基又把这篇作品寄给彼得堡的《生活》杂志,也被当局禁止了。但作品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的《生活》杂志上,这是审查官的疏忽造成的。事实上,作品一经发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沙皇当局很快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于是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2022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

一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爱”字一词,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圈画出能够表现儿子对父亲情感的词句。交流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到“顾不上”、“一直”、“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从苏联到意大利的遥远”等词句体现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而后,通过让学生想象儿子在离开爸爸之前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满园花草仿佛会看到些什么,之后由教师引读春天花开情景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是怎样的神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学生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二是以生活体验为契入点,拉近与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高尔基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铺垫。

在教学课文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我通过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

2、比较高尔基信中一、二两段中的“美好的东西”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

3、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直接升华到精神层次的、抽象的“美好的东西”,如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讲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学能手,自身的文化素养太重要了,同时还应有足够的教学经验,重视每一节课的讲解,在平时的讲课中锻炼自己,升华自己。

2022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基、妻、姹、嫣、晃、阵、霞”;积累词语若干个;能正确地在田字格内书写“基、妻、晃、阵、霞”5个汉字,并能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记忆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4、5两节。

3、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高尔基的画像、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一、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1、名言交流:在学习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几人)。

2、出示文中的句子:老师也有一句子要和大家交流,自己轻声念念。

(出示)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

3、出示高尔基像:这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在写给儿子信中的一句话。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4、总结:

(1)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块儿来学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生字:基。(变形的其加土)。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那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

2、逐段检查,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矍头、栽花等词语。

3、学习生字:妻、晃、阵、霞(妻:正确书写上半部分。霞:正确书写下半部分,并组词。)。

4、把生字送回文中,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5、师小结:儿子种花,将美好的鲜花留给高尔基。高尔基写信,将深刻的道理告诉儿子,让他知道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会使自己感到快乐。

三、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仔细读读课文,想想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鲜花的?(指名读相关内容: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矍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2、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留下这美好的鲜花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呢?

顾不上: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

只有……还: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更不容易。

3、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

4、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一心想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他,我们称这种行为为给予。(板:儿子、种花、给予)。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我们说有给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们再

来读读文中的“得到”。2、学生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

3、高尔基得到了什么?(鲜花)美吗?从哪儿看出?

(姹紫嫣红、阵阵芳香、引来蜜蜂)。

理解:“姹紫嫣红”一词。教学生字:姹、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义上都有美丽娇艳的意思。所以,“姹紫嫣红”就是指各种各样美丽的花。)。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也可出示相关的图片)。(指名说)学生读课文。(引背)。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都会有哪些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

【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

6、师小结:(板书:高尔基、赏花、得到)。

四、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信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读了信后有什么不理解的吗?(指名)信中“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给予”了之后,儿子的生活会获得哪些快乐呢?(学生自由回答)(板:、写信、明理)。

4、其实你们想的也就是当时高尔基儿子想的,让我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告诉高尔基,好吗?

五、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1、小练笔,两个话题,自选一个:

(1)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快乐,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快乐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2)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2、指导写字:基、妻、晃、阵、霞。

教学反思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巨大的资源宝库,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第四节时,我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孩子在舒缓音乐声中,配上优美的美景图,范读这一小节,带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看这块芳草地,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读读这一小节,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同学们顿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跃跃欲试,“我闻到了花儿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花香。”“我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我看到了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句句优美的语言从孩子们口里冒出来。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2022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

承办单位:大连博世高尔夫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某报社或电视台

赞助单位:某产品赞助商

二、活动构成

1、比赛时间:*年5月21日(星期二)

2、比赛地点:大连金石高尔夫俱乐部a场

3、参赛选手: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大客户中的广大高尔夫爱好者

4、参赛人数:40人

5、比赛项目:18洞一回合个人比杆赛

6、比赛纪念:颁奖时发放每人照片(带相框),赛后赠送比赛光盘一套

三、奖项设置:

总杆奖(前3名)分别有奖品和奖杯

净杆奖(前3名)分别有奖品和奖杯

最近距离奖(1名)分别有奖品和奖杯

最远距离奖(1名)分别有奖品和奖杯

bb奖(1名)奖品

幸运奖(10名)奖品

(可以适当加些趣味奖,达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40人-中奖率51%;30人中奖率-70%

四、比赛规则:

2022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高尔夫”是golf的音译,由四个英文词汇的首字母缩写构成。它们分别是:green,oxygen,light,friendship。意思是"绿色,氧气,阳光,友谊",它是一种把享受大自然乐趣、体育锻炼和游戏集于一身的运动。高尔夫球运动是一种以棒击球入穴的球类运动。如今,现代高尔夫球运动已经成为贵族运动的代名词,是中国古代一种名为“捶丸”的球戏演变而来的。

高尔夫球表面有意制造了许多的凹痕。

高尔夫球的形状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成果之一。这与球体绕流(即绕球体的流动)的湍流转捩及分离流现象有关。

光滑球体绕流时,湍流转捩发生的晚,与湍流对应的规则流动称为层流。而层流边界层较易发生流动分离现象(即流线离开球的表面),球体迎面形成高压区,背面形成较大的低压区,产生很大的阻力(压差阻力)。使高尔夫球飞行的距离很小。

而球体表面有凹痕时,凹痕促使湍流转捩发生,湍流边界层不易发生流动分离现象,从而使球体背后的低压区小,减少了阻力。使高尔夫球飞行的距离增大。

湍流的摩阻比层流要大,但与形阻相比,起得作用很小,总的阻力还是变小了。

高尔夫球表面的小突起,也能起到促使分离的作用,但突起对流动的干扰有些难以控制,造成一些侧向力(也可以叫升力)。

球体规则绕流是没有升力的。旋转会产生升力。合适的升阻比会使飞行距离增大。不同的旋转方向会造成“香蕉球”的效果。

另外高尔夫规则规定高尔夫球不得被设计、制造或有意更改为具有不同于球体对称性的球的特性。

2022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笑对苦难,坚强乐观

――读《童年》之后感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黑暗天地。可是,悲惨暗淡的童年并没有让他就此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读完《童年》这本书,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阿廖沙坚强,乐观的精神。

在那个阴暗笼罩的外祖父家里,他备受欺凌。但是阿廖沙依然很坚强。他敢于挑战外祖父的权威。即使是外祖父用鞭子暴打也不能让他屈服;他懂事能干,很小的时候就能自食其力,在街头捡破烂养活自己……。当然,阿廖沙的童年也有温情的一面,外祖母的呵护让他感觉到了亲情的温暖,茨冈尼克,“好事情”等好朋友让他感受到了友情的可贵……。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阿廖沙依然能发现这些阳光------生活中的真善美。正是这些,让他变得坚强、乐观,让他饱受磨难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儿童的美好天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他更加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阿廖沙的童年经历让我想起了许多笑对苦难、坚强乐观的人生楷模。在国外,盲聋哑的海伦.凯勒以她坚强的毅力学会了六国语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著作。“科学疯子”诺贝尔不畏艰苦,经过反复尝试,屡次遍体鳞伤,终于研制出了炸药……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苦难中成功、成才,是因为他们和阿廖沙一样坚强、乐观。

跟阿廖沙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温馨的家庭,快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却从不知道珍惜,总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不足为奇。读完《童年》这部小说,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童年的幸福,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尽管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多少苦难,但我们也要像阿廖沙一样坚强、乐观!

2022高尔夫技术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体会高尔基孤身一人在孤岛上修养时,那种孤单寂寞渴望见到亲人的心情。其次以“爱”为经纬,编织父子间深情的网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将它板书在父子俩之间,听着配乐朗读带中的课文录音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并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儿子通过种花来表达对父亲的爱,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进行朗读用读来体现父子间浓浓的爱。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春景图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花的美,从而引出“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和喜爱,同时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弄懂这一段,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尽量让他们自己弄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了“看谁读懂的多”这样的说法来激励学生交流,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信中写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这一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我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我相机表扬赠与名言,并让学生高声诵读以体会一种快乐。

2、教学中启发学生理解两个“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深入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和含义。然后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

3、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4、趁热打铁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在教学总结时送出期望:但愿“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随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最后提醒学生: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倡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体会“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情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

虽然本班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但我相信“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相信他们从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给”的乐趣,从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