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治国论证心得体会如何写 治国纲要心得体会(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14:50:16 页码:7
治国论证心得体会如何写 治国纲要心得体会(3篇)
2023-01-09 14:50:16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治国论证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第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悟这一思想精髓的精神特质、价值追求和实践要求,自觉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把思想的力量变成内心的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十九届党中央上任仅一个星期,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和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追寻我们党的根脉,深情阐释“红船精神”,并重温入党誓词,强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要求每个党员“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身不渝”。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突出“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了真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最多的是人民群众,比如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与群众一起过、一起干”“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群众,每次到地方调研最为关心的是百姓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生活幸福不幸福、脸上有没有笑容。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战略上,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蓝图描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再到“十四个坚持”“三大攻坚战”的重要部署,构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伟格局。在战术上,强调底线

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强调问题导向,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调精准施策,在城市工作上要注重精明增长、精细管理,在脱贫攻坚上要落实“六个精准”;强调创新发展,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科学统筹,要求“十个指头弹钢琴”,等等。这些科学方法论,极具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熟练掌握运用,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出发点都源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勇于负责的使命情怀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从梁家河回到北京后毅然放弃安稳的生活,主动要求下到县里,为基层老百姓做实事。当时,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3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以身许国”的家国担当。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牢记总书记的叮咛教诲,身体力行、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地做好各项工作。

关于治国论证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国之大者”,顾名思义,是指关乎国家利益与发展方向的大事与要事。20x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此后,“国之大者”作为高频词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报告之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之大者”的深邃思考与实践总结。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国之大者”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之大者”的考量,始终突出问题导向,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含真挚的人民情怀与务实的战略智慧,为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突出的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不懈努力之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显然,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对心怀“国之大者”念兹在兹,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20xx年10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和局面,只有做到心怀“国之大者”,才能超越局部、地方和部门狭隘视野的限制,才能实现以大智慧、大担当、大格局肩负起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

“国之大者”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药方,这一论述对于确保我们党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保持清醒头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彰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引与创新。

一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国之大者”本就是一个扎根于中国治国理政传统的概念,我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于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一向都十分重视,强调要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中分清主次缓急,并将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大事与要事称之为“国之大事”“国之大柄”。如《左传》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表述,意指将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大事;《旧唐书》中有“国之大柄,莫先择士”的提法,即是将选贤任能视为国家要事。传统文化中对治国理政要领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对中华文明脉络的赓续。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是立足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国之大者”的具体内涵显然不尽相同。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在享受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与挑战,这给我们党治国理政带来了巨大考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拓展了“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使之升华为体现新时代特色的政治理念,引导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和坚定地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几次清晰点明“国之大者”的重要内涵:20xx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0xx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提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无论是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保护,还是粮食安全,都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这一系列论断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真挚的人民情怀。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从来不是一纸空谈,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20xx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因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强调其“国之大者”的重要地位,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能最终实现带领全党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在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事业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各级领导干部应始终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把“国之大者”理念付诸行动,提升政治执行能力,强化政治治理效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我们党持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要义所在。

务实的战略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也彰显了务实的战略智慧。“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一局一域,而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的历史节点上,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全体党员干部所应坚持和把握的重大原则、重大利益、重大决策进行的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其核心在于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当下国内存在的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时,能够认识到并优先解决其中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的问题。20xx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国之大者’,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其中,观大势就是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也即立足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做到对影响国家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心中有数,实现在严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谋全局则侧重强调提升整体思维能力,注重从大局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抓大事则是要摆正问题的解决次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关键问题的解决之中。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既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又扎根本土、切中现实。面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只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作为,有效作为,才能确保以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和矢志不渝的奋斗姿态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关于治国论证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座谈会精神,深入部署福建省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推进为民办实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福建省培养高层次人才重点工作;研究部署加强安全生产、办好厦洽会等工作。研究福建省《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方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是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旗帜,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用好《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等鲜活教材,在全省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

要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普及,深化理论研究诠释,加强和创新对外宣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实效,切实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不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扎扎实实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握好各项工作的时度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实事办实办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四为”方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持续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及时研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强化安全生产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政治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防汛防台风等各项工作,全力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

要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抓好化工园区及企业的管理和安全管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十届投洽会贺信精神,认真做好厦洽会各项筹备工作,积极创新展会形式和内容,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着力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切实把厦洽会办得安全、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