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46:41 页码:14
2023年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通用9篇)
2023-11-12 02:46:41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结合,可以让总结更全面、准确。下面这些总结做得很出色,或许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一)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增加实际图片、实际案例的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经验;同时,要求增加调研、考察、实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语言总结、临场发挥的能力。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以教师讲课为辅、教师辅导为主,以学生调研、总结、课程设计为主。每门专业课程需要2—5个经典的课程设计为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由1人增加为2—3人共同担任,根据不同的专题、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技能。这样一来,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能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法课统筹巩固,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又能让老师掌握学生阶段的专业水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模型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模型课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是非常必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发现,单独的模型课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使之产生应付了事的心理,改革后建议取消单独的模型课,要求相关专业课老师在核心专业课的讲授中以及每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要以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一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二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模型课单纯为做模型而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尺度感和空间感。

(三)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是本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黄河科技学院不断进行新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开设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学科前沿、最新理念的选修课课程。同时,在学校转型发展,市场需求的趋势下,调整选修课的专题内容,加快更新步伐,确保教学内容走在专业的最前沿,加快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寻发展、创品牌,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机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对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完成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能在实践教学中熟悉真实的设计环节和全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与解答在真实的课题和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专业还需要接受各方面新潮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需要在户外甚至外地调研、参观、考察,如风景写生、建筑速写、专业采风、专业考察、植物调研等,对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所以,要在学校改革转型发展之际,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学院的实训基地以及与学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让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成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环境设计专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城市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鼓励专业老师对外承接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实际项目,来锻炼自身能力,在取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能亲自体验在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三、结语。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培养具有全面的学科知识与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学生,是现代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目标。借着学校转型发展的契机,环境设计专业要由内到外,由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由教师自身素养到教师技能的加强,将专业教学模式整合逐步深化,共同推进黄河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摘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根本,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转型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文章以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转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实际尝试。

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环境设计专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段,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如三大构成、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电脑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室内设计等课程,上述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为目的的。在不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以上课程的培养,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完成从高校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时段[2]。通过笔者近3年深入企业的调查结果,上述的培养方式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相比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由学生到职员身份转变的初期,不能实现与社会的快速对接。从而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完全胜任当前的工作,增加了公司培训的时间,变相增加了时间成本。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师资力量、硬件配置等原因,部分教学实践环节与当前企业最前沿的设计流程相脱节,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形式,缺少对实际效果的验证,以上诸多原因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2)实践方式守旧,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思维。实践环节仍沿袭普通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由教师虚拟命题,整个实践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校内完成,方案优劣的标准一般高度依赖于画面效果的好坏,偏重方案的创意。由于是教师虚拟的题目,无法对方案实际环境进行过多关注,疏于对方案可行性的考量。众所周知,环境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如何评价一个方案的优劣,不能简单以方案画面效果为准,更重要的是由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灯光配置、方案表达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综合以上因素都要依据工地的实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任何脱离了工地实况的设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施工环境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可能直接影响到方案是否可以成功表达的因素。所以,当这种虚拟命题实践教学获得的方案真正用于施工的时候,很大可能会因为场地的原因而增加施工难度或改变原定方案,直接导致所谓的“飞机稿”的产生[3]。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进入新时代后,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获取信息和储存数据的方式更加快捷和便利。所需要搜集的数据日渐增多,由此一来,使得数据和信息量以几何倍数增长,各式各样的信息,难以进行统一;真假信息混为一体,且信息安全无法保证。而如何有效的利用这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迎面而解。

1.2数据挖掘的发展过程。

此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一,业务理解,业务理解指的是站在业务的角度去理解项目的最终目标和需求,它是将项目的目标和需求转化为一个问题的定义,再制定一个初步计划来主义实现这些目标。第二,数据理解,指的是全面调查数据挖掘所需要的数据,并收集再熟悉,鉴别数据的质量问题,产生对数据的洞察力,形成对数据中隐藏内容的假象。第三,数据准备,数据准备阶段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选择、数据转换等。第四,建立模型。在此阶段,对于不同的建模技术进行选择和应用,并且认真校对他们的参数直到达到最优值为止。最后就是实施,由相关人员进行实施操作。数据挖掘融合了多个学科,包含数据库系统、统计学、机器学习、可视化、算法等等。

2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的过程。就针对功能这方面,可以完成以下五种功能:

2.1分类。

将收集到的数据,根据它们的属性进行分类定义,并建立组别。

2.2推算估计。

根据估计对象的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并利用已有的数据来推算它的未来值。

2.3预测。

根据对象的特点,推算估计它的过去观察值,来预测它的未来值。

2.4关联分析。

把所有的相关对象根据某种特点分为与之相关的类,再将它们放一起。

2.5聚类分析。

将不同成分组成的总体分割成若干个其性质相同的群。

3网络优化的概述。

3.1网络优化定义。

网络优化指的是利用各种硬软件技术来达到网络性能最优平衡点的目的。而硬件方面是指对系统进行合理分析后,其中在性能和价格方面给出最优解。另外,软件方面指的是为取得最高性能负载对其进行参数的设置。网络优化也等同于seo。

3.2网络优化的目标。

其目标分为两部分,其一,针对网络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信号不好、语音质量差、网络拥堵、数据业务方面性能差等,网络优化都能很好的解决,使之网络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其二,为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来使网络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和运用,从而发挥设备的最大潜能,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移动通信网始终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当前的性能运行状态未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所以需要网络优化来对其进行不间断调整以便适应各种变化。由此可见,网络优化并非一项短期的工程,而是需要在摸索中积累经验,才能解决各种各样的网络问题。

3.3网络优化的意义。

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不再扩大规模及投资的前提下,可使网络的投资效益显著提高,以及网络运行的质量、服务质量、网络的容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都是网络优化存在的意义。

4数据挖掘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4.1数据挖掘在站点选择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首先会对不同技术体系的链路进行预算工作,计算出不同地区各个站点的覆盖半径,从而得出所要设置的站点个数。其次,由工程师通过专业的分析选择有利的站点,因为站点位置的选择决定着网络的质量。如果没有数据挖掘技术,那么在选择站点个数及位置的时候,仅仅取决于人为因素。但是如果我们将数据挖掘应用到站点选择当中,这样得出多种更加有效的方案,大大的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4.2数据挖掘在话务预测中的应用。

在网络规划之初,需要有效地预测话务,对于硬件设备也要进行资源配置。这项工作很重要,若话务预测高于预期,会导致设备处于闲置,浪费资源,反之,则会使话务溢出,直接降低收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动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加以预测,得到最佳的话务预测结果。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gsm网络建设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用户对无线网络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运营商对网络的管理也从对信号覆盖的定性要求转变为对网络性能指标的定量管理。经过大规模快速建设的gsm无线网络,需要进行必要的网络优化,包括参数优化和结构优化,才能保持结构的持续合理性,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下面,就针对gsm无线网络系统优化工作,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1.日常网络监控。

1.1网络指标长期监控。

下表是近两个月的网络重要性能的具体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无线接通率较低,还未达到要求。

1.2bsc升级和割接调整监控。

对于各网元软硬件变动,如bsc版本升级、网内割接调整等都应该及时进行变动前后的指标对比分析,对于变化异常的指标及时提出警示和优化建议。对bsc调整后的异常小区进行跟踪和分析,主要问题是部分小区拥塞严重,可能这些小区是由于采用了新的ecu扩大了小区覆盖半径,同时未能及时对天线俯仰角调整,造成由于覆盖不合理产生的拥塞问题,经过调整基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对网内变动的小区进行指标跟踪监控,对小区指标异常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通过话务统计和指标对比,能够发现指标异常现象。

2.日常话务指标优化。

2.1常规掉话率优化。

话务增长和半速率信道增加会造成无线链路品质恶化,引起掉话的增加。定期对高掉话率msc和高掉话次(忙时掉话在20次以上)小区进行跟踪优化,可以改善掉话率指标,使无线掉话率在话务负荷增长的时候保持没有大的恶化。

2.2无线接通率优化。

针对无线接通率指标进行跟踪优化,重点关注话务拥塞次数和信令拥塞次数排序高的小区,以及话务拥塞5%以上、信令拥塞2%以上的小区,要进行话务分流或者提出扩容建议。通过优化降低话务拥塞和信令拥塞,在话务量和每线话务负荷都增加很快的情况下,能保持无线接通率的稳定。

2.3无线分配失败率指标的定期统计和优化。

一旦小区存在硬件隐性故障,其无线分配失败率通常会较高。定期对无线分配失败率通常较高的小区进行统计和优化,并针对分配失败做重点分析,发现并解决基站隐性故障,可以防止因基站隐性故障而导致未接通或掉话情况的发生。

2.4无线切换成功率指标优化。

针对切换成功率指标进行跟踪优化,重点是关注切换选择和切换执行失败率排序高的小区,以及跨msc/bsc、gsm900与dcs1800跨频段切换异常的小区进行跟踪优化,可以改善切换成功率指标,进而提升无线掉话率等其它指标。

2.5对其他指标的优化。

网络监控中发现任何的指标异常,都要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优化手段加以解决,以保证网络指标的稳定。

3.常规路测及路测分析。

定期进行测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

表2网测道路dt指标数据。

定期进行数据业务的路测cqt测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

4.入网站的现场勘察及调整。

对所有新入网微蜂窝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从规划信息、切换关系、频点设置、覆盖状况、通话质量、话务指标等多方面进行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

表3新入网微蜂窝小区故障分析。

日常频率规划支持:。

定期对载干比状况进行分析评估;。

定期同邻频状况进行检查;。

新站与扩容站的频率规划日常工作。

从具体问题来看,小区故障大致分成频率干扰、覆盖问题、参数设置不合理、bsic记忆效应、硬件故障和邻区丢失。经过优化,干扰可以得到明显抑制;覆盖问题分越区覆盖和弱覆盖,关于参数调整,优化过程中涉及切换余量、功率衰减因子和速度敏感切换开关等;通过路测优化,能发现并解决硬件故障和遗漏的相邻关系。

从话务统计角度,有针对性的路测优化对网络质量的提高是很显著的,降低下行质量切换比。

5.交换常规优化工作。

交换优化的常规工作有交换机负荷(包括中继信令负荷)、交换机网络指标、交换机割接升级后安全运行保障。

5.1交换机负荷。

为了保障交换机正常稳定地运行,通过话务统计对全年工作日交换机cp负荷、vlr在网用户数、中继、信令负荷进行长期实时监控,对接近或超出规定门限值的负荷,及时进行扩容或者话务分流,保障电路不出现拥塞问题,使网络正常运行。

5.2交换机网络指标。

除交换机负荷,对各项网络指标如位置更新成功率、寻呼成功率、各种呼叫接通率也要进行长期统计监控,通过这些指标来考核交换机的运行情况及用户通话情况。

5.3交换机割接升版后安全运行保障。

6.1gprscqt和dt测试。

attach平均时延和ping成功率距离满分值有微小差距,说明个别小区差。web上传速率未达标,可能与测试时所选用的gsm无线网卡有关,从ftp吞吐量能够达标的情况看,gprs网络速率本身不存在太大题。

cqt中常见问题有如下几类:。

频点干扰;。

载波故障;。

pdch不足;。

部分区域弱覆盖;。

微蜂窝小区和宏蜂窝小区缺乏邻区关系。

dt中常见问题有如下几类:。

频点干扰;。

硬件故障;。

pdch不足;。

cro、crh设置不合理,导致小区冗余重、重选滞后,或冗余ra更新;弱覆盖;。

bsic记忆效应造成小区重选异常;。

核心网故障;。

选入微蜂窝造成tbf中断乃至停传;。

cds测试系统自身bug造成测试异常。

6.2gprs日常工作。

主要性能指标分析、优化如下。

在全网bss升级过程中,要持续观测各项主要gprs指标的变化情况,保证整个移动网络运营质量。拟定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改善网络质量的工作计划,以期每一阶段的优化工作都能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和参考性。针对pdch配置数偏少、硬件故障、频率干扰等问题分别提出整改方案,并跟踪调整效果。通过调整,提升bsc的分组接入成功率指标。

通过对gprs话务统计指标的日常关注,适时发现数据业务不断增长所产生的瓶颈网元,提出合理的扩容建议,并在实施后对扩容收益进行评估。对发现的pdch分配成功率较低、abis时隙拥塞、高重传率等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gprs参数测试、优化:定期进行bsc中gprs相关参数的检查。

6.3其他工作。

监测各项话务统计指标,特别是ppxu负荷以及pcmb需求情况,并组织进行dt和cqt测试,以提升ftp下载速率,改善全网gprs用户感知度。

使用多种测试设备在ping时延进行测试,通过对比,了解各网络接口上的时延分布,从而定位ping时延优化工作的重点。对部分小区不能进行正常的数据下载问题进行研究,在问题定位后,进行现网测试。补丁下载,解决数据下载故障。对微蜂窝话务量进行信令分析研究。对发现的路由区更新失败造成的掉线进行分析,提出小区重选参数修改建议。根据核心网提供的路由区更新成功率较低小区的列表,组织现场测试,提出相应的硬件和拥塞调整方案。定期采集gb接口信令,分析a-ttach、pdp、路由区更新等流程,发现问题后及时沟通解决。

7.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线网络优化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进行网络优化的方法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好在运营商都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无线网络质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既符合用户的利益又满足了运营商的要求,毫无疑问将是持续的双赢局面。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为了响应教育部对转型高校向应用教育转型的总体方针,科学效率地开展教学活动,笔者针对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现行教学模式提出如下改革观点。

3.1以应用型理念为主导,科学改革教学内容。

深入开展对本专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以专业全体教师、业内人士、在校学生、毕业学生研讨论证的形式,认真学习国家关于高校转型的相关要求,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对本专业课程进行合理优化的再配置。通过改革,力图使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科学健康地发展。

3.2培养双师型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5]。在此之前,由于高校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规定,所引进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些教师就读期间主要偏重理论研究,毕业后直接担任教师工作,普遍缺乏设计实操能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工作地开展。若要好学生,先要好教师,学校应加大力度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教师可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此外,拟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教师到生产实践的一线去学习,时刻关注相关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业内动态,及时汲取营养。可以尝试建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创作、社会进修相结合的交替进修制度。保证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实践、进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教学水平落后于市场需求的现状。

3.3切实提高硬件建设,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以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教师讲述装饰材料的种类环节,由于受课堂的局限,在授课时往往只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图片就变成了同学们获知装饰材料种类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学习、认识装饰材料,仅仅观察其外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价格、参数、质地、特性、用途等方面加以了解。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上述效果的,拟提议学校建设装饰材料展览室,使同学们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材料,再加以教师辅助讲解。依据上述思路,对现行的课程加以分析,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先导,更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对目前教学硬件所存在的短板进行改进,真正的践行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3.4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倡导校地协同。

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专业设计、专业实践环节与校外实习基地单位紧密协作,让学生亲身深入到一线的企业中,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拓宽课堂的广度。实行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企业相关从业人员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依托梧州六堡茶、宝石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让师生走出教室与校外课题项目工程师结队,成立课题小组[6]。先后参与了梧州南站室内空间改造方案设计、六堡茶博物馆方案设计,合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始终保持与市场导向同步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定期邀请业内人才进驻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师生及时了解业内发展的前沿动态。

通过上述改革手段,力求达成教学理念新颖化、教学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市场化的目的。改变以前简单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工作放在课外实验、实训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国内外先进、成功的模式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倡参与企业设计活动,了解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在“第一届广西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大赛中,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斩获颇丰。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获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改革深入、高效地推进。

5结语。

切实做好转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运用前文所提出的相关理念,使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互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产业、文化优势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影响力与知名度也逐年提升,高考报录比与就业率位列学院前茅,对梧州学院设计类其他专业具有借鉴价值。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转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北京:中国教育报,(11).

[2]雷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沈阳:美术大观,(1):164.

[7]董黎.高校课程教学结构设计研究———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18(3):2.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摘要]体验性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教学,传统教学更多的是在学校课堂中的理论性教学。因此,将体验性教学应用于中职会计教育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主要围绕“应用于中职会计教育中的效果”展开分析研究。

当今世界经济大潮风起云涌,在这世界经济百花齐放的春天里,各行各业对于会计师这个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会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中职会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固然存在其自身的优势,但更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大胆改革,创造出更先进的教学方式,倘若故步自封,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体验性教学正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所诞生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以传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为主,首先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很成熟,可以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是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社会生产力,运用于工作中,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进行实际操作,实践出真知。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快速运用所学的知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实践,这就是体验性教学的目的。体验性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传统型理论教学是基础,体验性教学则是进一步的能力提升,两者需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得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体会,从而学得更加扎实,应用也更加自如。例如,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教学中首先应先讲解财务管理的概念、管理内容、常用的管理方法以及一些基础理论,让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参考相关管理案例进行体验性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能够在将来工作时更快融入其中。如果仅仅传授理论而不进行体验,那么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从而不利于企业与个人的发展。

体验性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灵活,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而不是死板地听老师枯燥的`理论讲解。体验性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去做相应的工作,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解决,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辅导,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这项工作的重点及难点,针对性学习。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这样课堂效率可以事半功倍,学生可以从体验性教学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告别了枯燥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会高出很多。同样老师的教学压力也会小很多,不再漫无边际地重复课本上的内容,而是针对性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容易,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老师上课轻松,针对性解答,课堂互动活跃,这就是体验性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企业财务会计中会计核算一章在教学中让学生核算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这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核算,核算完成后老师进行评判,看学生在哪些地方犯错,指出每个人的不足,告诉他们该如何改正,这样通过一次体验,学生就可以将一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充分了解,并且今后在做相似工作时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验性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并且在一些行业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它理所应当应用于中职会计教育行业,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会计教育行业,西方各国也已经实现了体验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的成功有目共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会计师。但在我国,体验性教学尚在起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体验性教学的潮流是不可逆的,我们应该紧跟世界先进步伐,同时考虑自身情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师。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企业财务会计中编辑会计报表一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提供实际报表让学生填报,课堂讲解时学生觉得自己听懂了,可毕竟没有实际体验过,将来在工作中第一次填报很可能会出问题。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填写,发现错误后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正确填写,在今后工作中就可以少犯错,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总之,在历史的发展中创立新的模式需要勇气与智慧,在当今社会潮流下,体验性教学席卷会计教育行业,它将给整个行业带来一缕清风,让所有会计教育工作者为之振奋,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会计精英。在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将不再迷茫,他们已经做好准备,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惠芳.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17).

[2]邢月娜.打开会计之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11).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始于5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思想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机构组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文秘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的专业,在理论框架、教学内容等方面,却缺少相应的变化。当下人们对秘书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秘书人才的主要基地,在新形势下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不利于学科建设。

一、当前我国高校文秘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观念滞后。

在高校文秘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对文秘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是将文秘人员等同于领导助理,过于强调文秘人员的参与管理职能,尤其是参与决策的职能;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加强学生的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把文秘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作为唯一的出路,但是近几年来,文秘专业的毕业生,能进入党政机关作文秘工作的少之又少,这非常不利于培养通才型的文秘人员。二是将文秘人员等同于公关人员,扭曲了文秘人员的职能特性。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文秘专业教学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华而不实,缺乏实用性。

1.2教学方式落后。

采用以课堂、理论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是常见的文秘专业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文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信息传播流程单向、枯燥,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课堂缺乏活跃气氛,情境教学和互动教学难以开展,例如《秘书实务》、《秘书礼仪》及《档案管理学》等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也难以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教学质量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1.3教材建设相对落后。

目前,各地对文秘教学计划的执行并不平衡,特别是课程设置随意性太强,主干课程不突出。而且当前不少高校文秘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尤其缺乏操作性强的优秀实践教材。在笔者所作的一项随机调查中,“教材内容无新意”被学生认为是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2.1立足市场,确立正确的培养方向。

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继续深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从事党政机关的文秘工作,不再是绝大多数文秘专业毕业生可以考虑的出路了。而他们最有可能从事的就是企业、商业、涉外企业或私人的文秘工作。文秘人员的工作重心也从政务型转向事务型。而目前市场的现状是事务型文秘人员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能说明这个问题:前高校文秘专业的学生男生比女生多,现在高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女生比男生多。某高校文秘专业招收的17名学生中,只有一名男生;招收的24名学生中,男生不超过4人。这是因为,政务型文秘人员是男生的首选,事务型文秘人员则是女生的首选。而目前市场的现状是事务型文秘人员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摸清了这样一种市场需求规律,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的人才。

2.2完善教学计划,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

在我国高校的文秘教学中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很少有文秘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教师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原因是:一是高校的文秘专业普遍都设在中文系,语言、文学、文秘不分家;二是目前我国还将文秘专业教育看作是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大多是专科学历,甚至在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中都找不到文秘专业的名字。所以就造成了现在高校文秘专业教师“专业”不对口的怪现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不高,必然响学生的质量。作为文秘专业的教师,应该放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语”和“文”的思想,真正去“文秘”的学问。由于文秘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点,该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秘工作实践,再从事教学工作。而文秘专业的科研工作,也应该切实地搞起来,而且应该紧密联系文秘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并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实践。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文秘专业教学的水平。

2.4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4.1运用情景模拟法。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情境创设在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的第一个要素,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如在《秘书学概论》和《公共关系学》课堂上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论从观看规范动作到亲自模拟练习,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许多院校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建立文秘专业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创设模拟情境,开展模拟会议、模拟接待、办公自动化训练、辩论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营造专业氛围,熏陶专业意识,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学得愉快轻松,学得趣味盎然。

2.4.2加强社会实践法。

文秘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到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室工作,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组织学生到酒店、餐馆等地进行实地学习,实地讲解,学生领会就很快。同时,在学校内组建公关礼仪队,不但为学校内的各种会议、活动、庆典服务,还可以参加各企业单位的大型会议、庆典活动等,如在校庆庆典活动中,组织文秘专业学生参加接待服务、会场布置、颁奖仪式等工作,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文秘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走出误区,提高认识。唯有如此,才能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通才型的文秘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继昭.秘书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美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挑战,已经产生了一些新的观念和相关研究领域,就我个人的学术选择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当推美学的反思与重构、美学的实验性写作,它们可以说是我2019年来极力要落实和推展的基本学术理念或学术策略,其递进性的学术路径或实验平台,大致上有图腾美学、艺术起源学、中国当代人类学美学和中国艺术人类学等'而迄今为止所做的各项研究,自然也是一些有实验性意味的工作。1988年完成的《图腾艺术与生命感受的表达》一文和1990年完成的《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一书,即是我开展这种实验性写作的最初产品。

我之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注重美学的反思与重构,试图在当代人类学美学、艺术人类学这样一些高端的学术平台上走一条艰难的实验性写作的道路,与我当时对“美学热”背后的理论危机的一些清醒认识有关,而1988年本科毕业时正值朱狄先生的《原始文化研究》一书出版,该书后记中的一个表述那时又正好与我对美学理论危机的一些基本认识相合:我早就有一种预感: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将要在文化人类学的领域中进行。当我写完《当代西方美学》后,这一看法更加牢固了。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富有意味的表述,既肯定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对当代西方美学理论实质的总体评价。

哲学论文。

中时,他就误用了这个希腊语词,而他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同意使用他的新造词语,这样,“aesthetic”(感性学)这个词在近(现)代语言中也就开始被误用。由于“以sense(感觉、知觉)的名义来使用的’taste’(趣味)一词实际上是偏爱的委婉语,而且还被哲学家们视作一种价值判断,因此,鲍姆嘉通的讹误标示出(哲学上的)一个大淆乱局面的基点。于是,狄克逊严正地指出:“鲍姆嘉通的这种讹误在我们的语言中出现,标志着一个异乎寻常的哲学错误的出现。

如果我们认可狄克逊在全书中的精彩辨析和论证,那么,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当初在选择“sthetik”(源于希腊文aisthetikos,中文音译“埃斯特惕克”)一词来命名“感性学”这一新学科时,虽然未曾把其他感性活动束之高阁,但他还是认为这门新学科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因而最终对“埃斯特惕克”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了纯审美的导向。这样,他本人也成了将“埃斯特惕克”转换成“美学”的始作俑者,以至于“感性学经由康德的高度思辨只剩下审美二字,以审美能力代替所有感性活动的专断性话语在康德那里履行了加冕仪式。见在看来,狄克逊所极力指证的“鲍姆嘉通讹误”确乎早已给西方美学理论的危机埋下了耐人寻味的历史种子。既然是‘美学之父”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在“美学”的学科史上自然属于原始错误,而最初由他的感性学的系统构想连带而出的问题构想,在某种意义上恐怕也难逃错误的嫌疑,这样的错误似乎可以称作美学“原始问题”的错误。

如此一来,过去250年来的西万美学是否还是笔铁打的明文账?尤其是对新世纪的中国美学学人来说,在求解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时,是否还是要把自己大好的学术青春一个劲地押在西方美学这棵树上?如果说鲍姆嘉通的错误可以算得上是美学之父的错误,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和检讨由此而引发的西方美学的一系列错误?是将错就错,继续在中国的语境中从事形形色色的美学制作与匹配活动,还是以有效的方式从错误的房间里抽身而出,经受各种新的实验性写作的洗礼,去呼唤新美学的诞生?在此类问题上,美学有心人想必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以为,美学的理论危机必将呼唤美学的实验性写作,而这种危机则可以通过美学家的人生经验和实验性写作来克服,或者说,随着全球性经济一文化重组和本土化运动的开展,以美学家自身的人生智慧、人格力量和责任伦理为精神盾牌的实验性写作,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而美学危机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恰恰可以为美学的实验性写作供奉新的运思空间、工作方式和书写方式,美学的实验性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美学主旨、意图、方法和媒介方面的不确定性的结果。在卡罗琳?科斯迈耶(carolynkorsmeyer)所编的《美学重大问题》一书中,我们似乎就可以领略到20世纪末美学在西方的发展趋势,探视到看似确定实则不确定的学科发展格局。这个选本系著名的“哲学重大问题”丛书之一种,初版于1998年1999年至2019年间重印了3次,可以说颇具前瞻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全书共分六个部分:(一)艺术是什么?(二)经验与欣赏:我们怎样遭遇艺术?(三)审美评价由谁来决定?(四)我们能向艺术学习吗?(五)悲剧、崇高、恐怖:我们干吗喜爱艺术中的痛苦经验?(六)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在何处?这六大问题框架几乎都是关于艺术的。“美学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转换成了“艺术”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本身也很有弹性,或者说很有艺术性,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探寻意味、各个部分所列的电脑文件夹式的文章之间在答案上的那种张力和自我比照的旨趣,足以令人玩味。至少,这样的美学问题框架,与我们平常看惯了的各种美学体系显然大异其趣,美学版图中一度令人感兴趣的不少常客,早已被请出美学的殿堂。

美学视域的变化所预示的学科总体上的不确定性和可塑空间,必将给美学带来新的开放领地和范式实验。实际上,“美学越是具有开放性,也就越会给美学写作带来更多的实验性意味,所以,包括实践美学在内的中国当代美学,仍处于发展的途中,它理应面向现代性的社会人生现实,从开放中走向实验,从实验中走向反思。这样,在不断强化了的实验性和反思性中,美学写作的范式风格也将不断地得到完善,美学的表述危机也将一次次地得到克服,于是,美学的合法性意味也将随之增强。这或许就是开展美学实验性写作的内在缘由和根本旨趣。

可以说,在21世纪,美学主旨、意图、方法和媒介方面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各种后现代主义风潮的挑战,给美学的实验性写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种实验性写作范式着力要反驳的是传统美学叙述中那种单一的、自我封闭的、以西方美学为主导的片面价值取向和学科叙述模式,转而以当代人类学美学、艺术人类学、美学人类学、跨文化美学等具有高度协同性的学科平台为基础,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野来寻求、激发美学的各种可能性,为包括小型社会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美学和艺术谋求应有的生存空间和理论上的合法性。在这一方面,情势尤为紧迫。只要我们翻阅一下戴维?库珀(davidcooper)主编的《美学的同伴〉〉一书,有责任感的当代中国美学学人恐怕都会为之扼腕。该书把“中国美学与曰本美学”列为一个词条来进行阐述可谓相当赏脸,但在“中国美学”部分,除了陆机、刘勰等人的文艺思想被作为典型例子因而显得特别显眼以外,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在编者的世界美学地图中却几乎不见踪迹。

该书是大型的“哲学的同伴”丛书之一种,初版于1992年,至2019年重印了近10次,可见其影响之大。在这样一部流传甚广、影响甚巨的著作中没有20世纪中国美学的位置,好大一笔明文账居然被如此勾销掉了,这似乎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现代美学在20世纪世界美学潮流中的边际化处境。对此,除了感到焦虑和遗憾以外,将来不知还有什么办法?好在编者毕竟还是特别欣赏每一种文化的“独一无二的美学”“中国美学”在他们的心目中亦属此列。有一点已很清楚,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在充分挖掘、整理和总结中国古典美学和20世纪中国美学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开展新的美学实践,需要更新美学在中国社会的功能定位,而且,只有逐渐摆脱对西方美学的过分依赖,认真面对中国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提出一系列富有本土化意味的问题领域、话语类型和求解方式,重新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美学的大疆场里追求中国美学“独一无二”的本色,才能获得自己的身份认证。在这一点上,人类学恰好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学术和思想先是要描述那些分布于各个人类种族中间的不同社会文化系统,然后试图去探索令人困惑的多样性下所隐藏着的社会文化模式的规律性。。这大致上为新世纪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实验性写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学理依据和理念。

伴随着对世界各民族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现、勘探、保护和深度诠释,世界美学的可能性、中国美学的可能性必将以空前的景观昭示于世。我的意思是说,迄今为止的所谓世界美学和美学史是不完全的,而称雄了几个世纪的西方美学更是不完全的。在21世纪,我们应该以美学的实验性写作为念,把它作为策略,作为立场,作为理念,作为武器,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反思或“悬置”西方美学的话语体系及其所承载的片面价值观念,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美学之可能性敞开,以期最终走向完全的世界美学和美学史,而达成这样的世界美学和美学史,应该成为21世纪世界美学共同体的一项根本任务和使命。

世界上有诸如“中国美学”、“印度美学”和“日本美学”等如今大概已不成问题,但世界上也同样存在诸如美洲纳瓦霍人(navaho)的美学、西非约鲁巴人(yornba)的美学,南非切瓦人(chewa)的美学,如此等等。这里仅举一例即可见一斑。比如,属中央班图族系统的马拉维支系的切瓦人使用了一个叫做“乌丽姆巴索”(ulimbaso)的术语,学者史蒂夫。奇默穆伯(stevechimombo)指证说,在这个术语中的确蕴含着一'个明确的美学概念,ul表示灵感mb表示形式,so表示艺术技巧,luso表示艺术创造,kaso表示欣赏作品,因此,ulimbaso—?语体现了一套为创造和欣赏本土的奇切瓦艺术(chichewa)服务的完整理论。奇默穆伯的解释虽然还离不开西方美学的视角,但切瓦人的确有自己的美学和美学观念,这应该已是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倘若还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美学,即使有美学也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小型社会的美学不是美学,史前社会的美学不是美学,原本意义上的西方美学才是正统,这就像当年的欧洲人不愿相信自己的祖先会创造出那样令人惊讶的史前艺术一样,除了说明自己的无知和傲慢以外,恐怕没有别的解释。正如理查德?安德森(-derson)it《小型社会中的艺术》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要是以为小型社会的成员过着一种无法无天的野蛮生活,他们的知识范围很有限,或者说他们的审美感觉迟钝不堪,这是单凭经验得出的没有根据的看法——归根结底是种族主义者的看法。

更进一步地说,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条件和高科技条件下,突破不完全的世界美学和美学史,建构完全的世界美学和美学史,已非纯属异想天开。这样霸权。我之所以提出“完全的世界美学和美学史”这么一个概念,那是因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西方美学给予我们的美学记忆在某种意义上是被虚幻的图像所控制的,由于这种记忆的不断强化,西方美学不断地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想象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梦乡,乃至于使中国现代美学实质上并不具有多少中国的意味;西方美学虽然也是一个他者,但由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在20世纪的中国却成了凌驾于其他一切他者之上的他者之王。虽然西方美学本身也历经自我驳难和流派更迭,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但这样的自我到了他者那里,却长期成了被模仿、被移植和被膜拜的核心对象,所以多多少少又被卸下了实验性的自我本色。这样,当西方美学不断地被他者铭记的时候,固然有其记忆的尊严,有其辉煌的一面,但这种尊严和辉煌却有意无意地是以漠视、压制东方美学和小型社会的美学等他者的美学为代价的,因此,当西方美学本身的记忆库里原本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方美学和小型社会的美学内容时,人们对它的几乎无条件的记忆显然是不公平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是极不对称的。或许,这也可以呼之为完全的世界美学和各民族艺术存在之遗忘。治疗这样的遗忘症可以有各种处方,但当代人类学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等,可能是较有前景的选择。比如,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学术追求之一,即是发掘一种“全景式的人类艺术史景观图”,所以,它或许正是治疗这种遗忘症的一剂良药。由于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对完全的世界美学存在之各种可能性的把握和发掘,所以,循序渐进,一幅新型的、历史记忆和现实交往不断趋于对称的世界美学景观图将有望诞生。

当然,把握和发掘完全的世界美学存在之可能性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境化的行为,所以,这里的存在并不直接就是历代哲学家们在美学基本问题上所习惯提炼的抽象本质,而是潜藏于各个人类种族中间的、不同社会文化系统下最具日常性、最具感性魅力的历史人生和现实存在。这里既有他们各自在人生表达关系中萌生出来的原始问题,有他们自以为是的心智地图、宇宙意象、世界意识、生命感受和人生哲学,又有他们自己在精神上的独特制作和匹配,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美学。

因此,一旦我们以美学的实验性写作为契机,让包括史前社会、小型社会在内的完全的历史与完全的现实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情境约定性与非约定性中艰难地迂回、穿梭、对话和反思,那么,我们就有足够的机缘来对各种鲜活的人类最大的限度内勘探完全的世界美学存在之可能性的奥秘,更加深切地领略人类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在一个个新的感性世界里,领会、思考和把握人类生存的历史内涵、现实境况,进而掲示人类文化艺术的超技术性、超制度性、超时间性和超历史性的一面,反思人类智慧的差异性、共通性以及可共享的路径,从而在现实与想象的生命共同体中谱就新美学的些许篇章,为全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到那时,我们也许会真切地发现,美学创始人鲍姆嘉通是否有过“讹误”,其实已不重要,因为,较之新美学,鲍姆嘉通意义上的那种感性学早已相形见绌,即便是康德或康德式的美学,人们也未必总是投以关注、报以喝彩。

如此看来,对有过百年西学洗礼的中国美学来说,如何让21世纪的中国美学在尊重自身学术传统的前提下获取新的可能性,并在这种可能性空间中重新打造自己的特征标,以期改变由来已久的边际化处境,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当然,我们也有理由担心,大力倡导和推进中国美学的实验性写作,目前或许也只是一场弱者与强者之间的非对称比赛,甚至同样面临着新一轮西学洗礼的境遇,但是,只要我们固守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这一学术总目标,大力开展中国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建设[14],应该说不失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写作的一个重要出路和学术范式。

如果说上述人类学依据更多的只是为美学的实验性写作提供一般的、间接性的学术背景上的支持,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美学的身份标识的合法性提供依据,为完全的世界美学和世界美学史寻求某种可能性,那么,当代人类学美学则是美学实验性写作的直接依据,因为,从根本上说,当代人类学美学就是一种受文化情境制约的实验性写作,它为21世纪新美学的诞生提供了基础。关于当代人类学美学与正在生成中的新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六年前我曾有过一个简要的申述:总的说来,要改变传统美学的诸多重大失误,当代人类学美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它是’新美学’的前导,它预示着21世纪的美学研究和美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乃至于为人的问题的重建寻觅新的发展契机和学术方向。这是我近十年来的学习和研究所得到的一个基本认识。不料旋即引起学界的重视和关注,时隔多年之后,我对上述申述至今信然,只是更加觉得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诸如元美学思维、复杂性思维、情境方可奏效。它们既可以赋予美学实验性写作以立体化的思维基础和脉络,又可以切实地提高美学实验性写作的品质。

这里仅以人类学美学视野中的“美,,和“艺术”观念的复杂性为例,做一点简要的分析。且不说纳瓦霍人那个通常被译为“美”的“霍佐”(hozho)观念uw)的复杂性,在美的本质问题的生态重建上所带来的启发性意义,在约鲁巴人的思想中,意指“美”和“恰如其分”的“伊瓦”(ewa)观念、被西方学者译作“艺术”的“艾瓦”(iwa)观念,也与纳瓦霍人的“霍佐’’(hozho)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并在实际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批评中鲜活地体现出来。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有1000万约鲁巴人住在西非,他们组成50多个王国,有共同的语言和服装,一定程度上也拥有共同的文化,而且还有较复杂的技术、高度专门化了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与其他小型社会相比,约鲁巴社会无疑属于小型社会的高端。他们有独特的宇宙观、身体观念和医学观念,同时,像宗教一样,包括诗歌和雕刻在内的约鲁巴艺术,也是维持约鲁巴人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也们有系统地把“美学上的美aes^eticbeauty)跟“文化品质或养分”(culturalgoodness)相提并论。r.f.汤普森(robertfarristhompson)曾以罕见的彻底性对约鲁巴人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行了研究,从大量的资料中透析出十二条普遍性的审美原则,它们通常被约鲁巴人用来判断一件特定的雕刻品的优劣。虽然有的审美原则与西方的审美价值体系有相似之处,比如,一件按约鲁巴人的标准被认为是很好的(或美的)小雕像,必须有“ifarahon”(visibility,清晰度)才行,但约鲁巴人的其他审美价值观跟西方鉴赏家就截然不同了,其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条美学上属于优秀的标准就是“青春”(ephebism)或者说是对时值盛年的人们的描绘。对此,r.l.安德森归纳说:约鲁巴人的艺术批评的准则既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由纯粹的视觉因素或形式主义因素来决定的。相反,约鲁巴艺术风格反映出基本的文化价值。因为对约鲁巴人来说,“美”是“文化品质或养分”的具体显现,而这种“文化品质或养分”则包括两个特殊方面的思想,即道德和伦理。

约鲁巴人有一整套高度复杂和协调的艺术理念,有其自身评判艺术的术语、标准和规范,并与西方的艺术观念体系迥然有别,这一点似已毫无疑义。史前社会和小型社会中大量的艺术实践和事实表明,“美”(beaulty)已不能作为艺术的一个公分母[11]_,因为它很可能在淋浴小调中无影无踪,但又出现在悠闲的散步和旧石器时代的某些石器中;同那么,悠闲的散步可能又会符合艺术的定义,而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guernica)很可能又不符合。而“美“愉悦”等诸如之类的通则,正是旧美学的护身符,同时也正是当代人类学美学所要不断反思、扬弃和重构的对象。

然而,正如人类学家a.p.梅里亚姆所指出的,问题往往还在于:“人类学家们过去所作的有关艺术的那些假设,使得他们相当一致地去分析哪一个比起人类学来显得更富于人文学科的意味。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顺应了西方文化中的那些强烈倾向——不顾艺术作为某种独特的事物因而需要根据它自身的条件予以特别的讨论,同时,他们也没能认识到艺术可以被视作人类的行为,实际上,后者正是人类学家必须施展其特殊技能的地方。”[彳艮显然,直接以当代人类学美学为依据的美学实验性写作,既是美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更新旧美学和旧人类学观念的疆场,也是共同施展其特殊技能的地方。倘若我们能以寻觅全景式的人类学艺术史景观图为导向,在不断遭遇西方美学话语优势的情境下,立足于本土,主动以实验性写作为战略,在充分顺应人类文化差异和情境制约的情况下,多一些元科学的思维气质,反思旧美学的一些无谓命题,抑制美学原理化写作的冲动,切实强化对人类艺术和审美行为复杂性的探索,那么,我们在审视艺术和美的本质与功能问题时至少就能避免一些简单而又天真的误解,在极力关注中国美学的中国问题时,至少也能悬置西方理论无条件通行的合理性,从而为寻找未来中国美学的真正场景铺平道路。

惟其如此,美学家的实验性写作也就不只是标识差异和个性的自我承诺,而是把自己永久性地放到了追寻历史之谜和情感之真的不归路上,他期待着未来,但又绝不设定未来,他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来体验他者和自我,但写作最终对他来说永远是自我的实验、自我的写作和自我的改写。

实验性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历经六十余年,至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通过市场和教学理论验证各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求。如今,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学科教学方法和效果又变得更加多元和模糊。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场新的挑战。

关键词:交叉学科;实验性教学;主动性学习;乌托邦思维。

一、引言。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装潢设计系,它是我国最早开设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之一。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该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经历了室内装饰(1957年)、建筑装饰(1961年)、建筑美术(1963年)、建筑装饰美术(1964年)、工业美术(1975年)、室内设计(1984年)、环境艺术(1988年)、环境艺术设计系名的八次变更。这也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1]。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需要一定的审美感性思维成分,也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支撑,因此,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2]环境设计专业包含环境行为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多学科课程。事实上,环境设计专业又会因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而衍生不同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方向。正是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带来了教学上的差异性。

截至,我国共有639所本科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类型主要为综合类院校、综合型艺术类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尽管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庞大,但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资源、学生素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出现这些差异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高校类型的差异。我国高校类型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教学背景与教学要求。研究型高校一般是以培养国内最高层次人才和研发最前沿科技为目标。但绝大部分的高校属于应用型高校,它们以服务社会和市场为目的[3]。教学上,授课人根据社会和市场的标准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对于知识拓展和思维的延伸。2.学科建设的差异。由于高校类型的目标和定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各学科的建设会结合学校的自身发展考虑。由于研究型高校注重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与综合实践,因此,学校对于各学科的建设都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但应用型高校则难以实现学科建设之间的良性平衡。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都有所忽视,并且普遍存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师资储备力量不足、没有合理的教学定位以及缺乏相关的科研项目支撑等问题。3.教师与学生的差异。研究型高校一般具有完善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科研教学资源,因此利于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足,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因此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教学任务。4.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分析,大部分研究型高校(包含部分综合型艺术类院校)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并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会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相关知识。在毕业设计(创作)阶段会基于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图形(符号)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一些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设计教学方向仍然十分模糊,学生进入毕业阶段仍然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甚至缺乏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能力。

1.地理因素。研究型高校一般分布于我国的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因此,高校和城市之间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而相当部分应用型高校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因此,在信息的获取速度及城市资源的利用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往往需要一定的信息资源,即便我们身处于网络信息时代,但缺乏现场的体验无论是对于授课者还是学习者都会产生负面的教学效果。2.政府因素。高校所属部门的差异也会导致高校科研的资源和效率有所不同。比方说,部属高校一般在教学改革探索、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可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此类高校能够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教学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平台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而省属及以下高校能够获得的国家或政府的支持则十分有限,学生除了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3.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无形中也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质量。由于高校之间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都有所不同,因此所从事相关的环境设计工作也会有所差异。人们普遍认为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适合于操作难度较高的设计工作。要运用较为复杂的社会学及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的工作,需要对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毕业院校以及学历提出一定要求。

1.实践能力不足。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动手能力以及对社会和客观事物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在课程中涉及实地考察、社区调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往往出现缺乏实践经验和积极性等问题。2.审美能力不足。近些年,一部分考生需要通过报考艺术类专业才能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因此,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致使审美意识无法正确地传递给学生。3.知识储备不足。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跨界学科,它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理论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地阅读相关文献著作,寻找自身的学习方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能力,一些学生甚至在步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之后仍然没有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因此,知识储备的能力成为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拉开距离的要因。4.创造力不足。学生由于在进入高校以前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培养目标,因此“求同”的价值观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此外,一部分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过早地进入商业实践,在设计意识上形成了“妥协”的心理。这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获得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竞赛、社会调研、课题研究甚至参与实践项目等等。大部分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工不明确、过度依赖他人以及思维无法统一等现象。这也是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在于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过度地要求学生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往往会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阻力。特别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进行实验性教学。

1.实验性教学的概念。本文中的实验性教学是指能够突破产学研(iur)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弱化市场在教学和专业实践中的比例,授课者通过挖掘各个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能力和兴趣,并且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实验性教学的作用。实验性教学的最大作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式学习(ng),摆脱外界干预,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够相对独立地、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诉求、分析、探索、评价等来实现学习目标。另外,实验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们系统地、深入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3.实验性教学的意义。实验性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所体现的教学成果往往是为了在未来形成一种概念模型和理想,但在教学上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满足产品市场化、商业化的效果。由于学生长期受到了标准化、模式化的教育和评判,在表达自身立场的问题上缺乏自信心。实验性教学又具有相对的开放性、未来性、主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实验性教学更多的是趋向对知识的真实体验和思考,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还能够突破学科界限,结合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学科从而获得多样的教学形式。但实验作为回归人类自身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的途径,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艺术设计领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提倡实验性教学。

长期以来,一部分人认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以商业实践为目标,这是由于设计专业范畴的相关学科都需要通过满足用户要求为前提进行实践。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环境设计不应该追求实践过程中以形式美感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通过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实际上,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不应该过度强调商业实践教学,也不应该偏向理论研究教学。如果过早地让学生将环境设计理解为实用艺术,那么学生可能会出现过早地依靠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参与商业实践。导致的结果会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以及对专业知识研究的深入程度。相反,过度地通过理论实践渗透,学生们也可能会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性教学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所提倡的并非建立一种以商业实践教学或理论研究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要相对弱化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根据课程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适当地介入应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教学方法。另外,实验性教学兼顾了对课程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课程后期的效果反馈、传播与评价。下文,笔者将分析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实验性教学方法的思考。

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成立独立于过去设计系环境设计方向。目前学院拥有环境设计专业学生128人.4间专业课教室。未来学院新艺术楼的建成环境设计专业基本能够满足校内实验性教学的空间条件。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岭南师范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中师范类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要劣于师范类专业。由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因此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实验性教学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开展。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尽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体验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性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体验,弥补学院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1.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含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空间与形态、人体工程学以及工程制图。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操进行教学。其中,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课程,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下设立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理论和实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在机械式地学习,作品中能够看到独立创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学生甚至在迎合授课者的风格喜好进行创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即使是专业设计的基础课程,授课人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专业理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难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针对学院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尝试利用下列教学方法。(1)二次学习与思辨讨论。设计专业理论往往反映的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些设计流派或学者的主观思考,学生们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掌握知识,一知半解。因此,针对专业理论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课后能够通过相关书籍、网络信息或展览等渠道进行二次学习,深入研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辩论,这样在解决学生对于知识信息巩固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此外,利用思辨讨论的课堂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场。(2)课堂实践。对于具有设计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了解题目信息、设计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调查及小组讨论来确定设计,制定实践规划和制作视觉表现形式。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像表达的方法体现思维。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围绕制作、展示、讨论的形式进行,才能实现完整的实验性教学过程。(3)课程思考与评价环节。在有限教学时间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思考与评价的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大部分课程无法在结课时获得作品展示的机会,因此,实验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汇报展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课程汇报展也是授课者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2.核心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空间与形态、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课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设计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围绕理论、实践、汇报、点评等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日渐式微,机械的、浅层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讲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学生在课程中应当更多地学习与社会学、哲学相关的知识。此外,应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社会调研、讨论与评价以及通过社会交互等方式应该出现在课堂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性教学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教学思考。(1)增加实地调研在课程中的所占比例。核心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高年级学生。因此,课程专业考核不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评价。适当地增加社会调研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能够培养学生的考察能力,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也能使设计实践具有更强的说服力[4]。未来学院新艺术楼的建成,环境设计专业基本能够满足校内实验性教学的空间条件。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岭南师范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中师范类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要劣于师范类专业。由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因此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实验性教学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开展。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尽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体验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性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体验,弥补学院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1.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含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空间与形态、人体工程学以及工程制图。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操进行教学。其中,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课程,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下设立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理论和实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在机械式地学习,作品中能够看到独立创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学生甚至在迎合授课者的风格喜好进行创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即使是专业设计的基础课程,授课人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专业理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难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针对学院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尝试利用下列教学方法。(1)二次学习与思辨讨论。设计专业理论往往反映的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些设计流派或学者的主观思考,学生们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掌握知识,一知半解。因此,针对专业理论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课后能够通过相关书籍、网络信息或展览等渠道进行二次学习,深入研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辩论,这样在解决学生对于知识信息巩固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此外,利用思辨讨论的课堂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场。(2)课堂实践。对于具有设计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了解题目信息、设计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调查及小组讨论来确定设计,制定实践规划和制作视觉表现形式。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像表达的方法体现思维。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围绕制作、展示、讨论的形式进行,才能实现完整的实验性教学过程。(3)课程思考与评价环节。在有限教学时间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思考与评价的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大部分课程无法在结课时获得作品展示的机会,因此,实验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汇报展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课程汇报展也是授课者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2.核心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空间与形态、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课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设计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围绕理论、实践、汇报、点评等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日渐式微,机械的、浅层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讲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学生在课程中应当更多地学习与社会学、哲学相关的知识。此外,应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社会调研、讨论与评价以及通过社会交互等方式应该出现在课堂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性教学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教学思考。(1)增加实地调研在课程中的所占比例。核心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高年级学生。因此,课程专业考核不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评价。适当地增加社会调研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能够培养学生的考察能力,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也能使设计实践具有更强的说服力[4]。(2)加强社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三方联系。社会作为设计实践的根据与蓝本,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相关设计的信息。高年级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协调能力。环境设计专业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核心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探讨成为环境设计教学重要的议题。(3)丰富实践成果的视觉表达。环境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视觉化表达,通过图像信息将复杂的逻辑思维形象化,从而提高人们的可读性和理解性。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图像表达能力。因此在实验性教学中,实现信息可视化是我们的教学目标[5]。此外,与大部分应用实践课程不同,设计教育课程中的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在空间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通过实体模型、即时性的草图记录、视频动画、综合材料等体现设计思维。(4)通过公众课堂分享学习成果。课堂分享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思考和掌握的一种形式。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课堂或社会平台对课程的知识进行公开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主动思考的机会,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此外公众课堂也能够实现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达到知识传播、资源分享的目的。

(一)跨学科界联合授课。

an认为,当代设计教育催生于多维度的背景下,设计既要服务于民主社会,同时还要重塑社会。目前,设计环境处在后工业化与工业化时期,我们在兼顾传统工业的设计和生产的同时,还需要应对社会和个体的服务需求。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元,如果我们仍然运用相对孤立的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背道而驰,结果将会限制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6]。芝加哥艺术学院第一年设计课程实行让学生广泛关注艺术学及人文传统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建筑和设计的学习与艺术联系起来。此外,我们还可以联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授课和实践,增加学生们的跨学科交流机会。

(二)采用新的教学技术。

实验性教学的特征是要求学生们利用多种体验方式去获得知识。在长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基本是通过图片、展板、动画以及实物模型来实现概念的物化。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vr技术的利用,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虚拟空间的视觉效果。此外,网络教学也能突破场地和时间的界限展开教学。

(三)教学信息社会化。

在实验性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相关的信息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类专业院校每年都会将毕业设计展以及各种主题展览向公众开放,目的是为了将教学成果及各种文化成果传递社会。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还通过开放创意实验室(ai)实现跨学科讨论及公众参与。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关网络平台共享教学信息。

(四)教学观念本土化。

在以西方设计教育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设计效果产生了同质化的负面效应。当前的环境设计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效果让我们的都市变得千城一面,范式的设计教学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思考。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本土化设计教学的研究和关注。20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不断实验”实验教学展。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认为,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与方式存在不足,大多以模仿为基础,教学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和独立的立场与态度。而教学展览的目的是引起社会和教育界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另外,本土化的设计教学也能够让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地缘优势展开一系列教学及科研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六、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在学术创作与市场关系相互矛盾的状态中,我们所接受的视觉信息缺乏思考,同质化现象泛滥。我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设计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不断地进行实验和探索。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无数实践案例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开放性、探索性和不确定的实验性教学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中国设计,经历了世博会和亚运会之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及认可。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和机遇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无疑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催生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任艺林.从室内设计到环境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8.

[2].王彤.跨学科多专业协同融合下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7.

[3].何建坤,周立,张继红,等.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证实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8.

[6].王丽.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1).:16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