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听课笔记范文(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12:27 页码:13
初中听课笔记范文(模板15篇)
2023-11-12 06:12:27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对自己的检阅和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时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

初中听课笔记篇一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听课笔记篇二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初中听课笔记篇三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3、出示词语: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

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a.指名读。

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

c.齐读。

(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气冷。

指名读。

2、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饥寒交迫——“饥饿”

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显示“濒临死亡”)。

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齐读。

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

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

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

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

3、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政府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

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6、写话:

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让我们记住——,记住——。

评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能及时的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和惑点,本节课执教的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感悟后能及时让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较紧凑。

不足:政府如何帮助小燕子这部分理解还没有到位,对与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整体的梳理,使层次更分明。小贝蒂那段的话与插图在教学时应交换顺序,让学生在感观图片中小贝蒂的形象后,再读文,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初中听课笔记篇四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初中听课笔记篇五

一课时。

7的乘法口诀。

第一小学。

二年级。

一、复习旧知:背16的乘法口诀。

二、揭示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三、新授。

1、出示教具(小船)。

提问:这只小船是由什么制成的?生:三角形。师:几个三角形?

生数三角形(七个)。

2、出示表格:

问:2只小船是几个7相加?生:2个7相加。师板书:2个7相加。

用乘法算式写出:27=14以及口诀:二七十四。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下面的算式及口诀)。

e、指名板演,算式及口诀,集体订正。f、说说每一句乘法口诀表示的意思,指名说。说说如何记忆?g、师说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生说后半部分。

3、练习训练:出示卡片()二十一生补充完整,并说说如何写算式。

三、巩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练习,指名上台做。点评。

四、作业。

初中听课笔记篇六

师(复习了可以分为2、5的数字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下可以分为3的数字的特征。

生:座位是3、6、9的数字。

生:座位为0~9的数字都可以除以3,所以30、21、12.

生:座位为0~9的数字不能全部除以3。例如11、13、14。(沉默一会儿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反对,举例反驳。)。

生:我想!(渴望)。

二、实验操作、新知识。

各队用自组的小棍子数数,完成老师送来的表格。

三、报告交流,了解新知识。

老师:通过操作发现了什么?

生5:老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可以分为3。

生6:老师,我发现用三根小棍子怎么摆都可以做3的倍数。

老师:是吗,只能用三根小棍子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个,9个,12个。)。

生7:我发现,如果小棍子的根数是3的倍数,那么陈列的数字应该可以除以3。

老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看一遍,你必须有新的发现。(学生们讨论了一会儿后开始举手)。

生8:我发现小棍子的根数是它陈列的大家的数字之和。

生9:如果你的数字之和可以除以3,那么这个数字可以除以3。

老师:同学们真帅!自己发现了可以分为3的数字的特征,同桌之间又互相说了一遍。

四、加强实践,运用新知识(略)。

五、复习梳理,新知识内部化(略)。

本课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通过实习、事前探索,亲身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不仅适用教材,还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了“推测-失败-疑问-知识-解决”等一系列过程,当学生通过操作认识到新知识时,必然会产生说话的愿望。因此,安排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两个部分,使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感悟,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大胆的争议,甚至激烈的辩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lamlet)交流的问题不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需求,是领悟后急于表达的自然想法。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学生可以自己讨论、体验、感受、相互纠正、完善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识(可分为3个数的特征)一步步浮现为“睡眠”。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不断体验数学知识,还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好地理解自我,建立自信,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听课笔记篇七

上周我校的“学洋思”课堂教学赛上,各科参赛选手经过精心准备,给我们献上了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其中11月27日下午,语文组的李秋娟老师的《说屏》和王佳惠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又是我们12月4日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通过说课、评课,我感受很多。

1、“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课的要点。而我平时语文课堂上“写”的训练太少。

2、注意讲读课和自读课的教法,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老师别再说。

3、语文课堂上引用故事一定要用正面事例,如果稍不注意用反面事例子对学生不好。

4、教师课堂用语要规范,要注意尊重学生、少说废话。

少一些这样的语句:

“你给我答一下。”

“你给我说一下。”

“懂吗?”

多一些这样的语言:

“老师的话说明白了吗?”

“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

“××小老师,请你给点评一下。”

“你真棒!这么复杂的问题都没把你难倒。”

“你真聪明,这个方法老师真没想到,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

“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敢挑战他?”

“怎么想就怎么说,老师相信你能行!”

“再来试一试,好吗?”

“没关系,多思考一会儿,老师等你。”

当学生被鼓舞时,他们会学得更好。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这里的好,也就是对其的肯定、表扬。

5、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

6、分角色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7、“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有难度的、有深度的问题。

8、古诗文背诵要指导方法。

初中听课笔记篇八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徘徊栅栏骊歌撩起玉簪花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初中听课笔记篇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初中听课笔记篇十

1、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读、听、练。

初中听课笔记篇十一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洞见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下面是高二语文听课记录范文,请参考!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可以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知道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

初中听课笔记篇十二

谜语导入:

小小伞兵志气豪,头顶白帽飘啊飘。

飘到天涯与海角,四海为家任逍遥。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来吗?

学生:蒲公英。

教师:掌声送给他。

1.开火车2.老师带读。

3.全班齐读4.

5.去掉拼音读。

金色的()四、多音字学习。

1.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题目。

2.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3.重点字词解析,“满”字表明了蒲公英很多。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情节。

1.谜语导入,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词语的复习,回忆巩固及时反馈。

“棒棒棒,你真棒”

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感想/体会《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的重点课文,刘老师的课很生动,教师言语抑扬顿挫,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让学生演绎课文情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了学生。刘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课上学生的纪律性十分好,我想,这除了是教师上课上得好的原因之外,还有赖于刘老师平时对班级的管理。

初中听课笔记篇十三

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不详。

《岳阳楼记》。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初中听课笔记篇十四

运用听唱法,学唱和掌握重、难点乐句,导入新课。

6536o5-o523o1-‖。

飞上蓝天亲亲您。

二、新课教学。

1、谈话引题。

2、播放《国旗国旗真秀丽》的范唱,第。

一遍听赏歌曲。

3、听赏完后讨论老师听赏前提出的问题:

4、随歌曲做律动。

5、“看国旗”,猜歌名,出示课题。

6、了解国旗相关知识。

7、识字拼句,学习歌词,第三遍听赏歌曲。

8、分小组完成四个乐句的学唱、歌表演及歌曲情感的处理。

9、对歌,检查学生歌曲掌握状况。(第二遍学唱歌曲。)。

10、接龙游戏,检查学生歌曲掌握状况。

三、深入拓展。

拓展(一):音像结合,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内心产生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思想得到升华。

拓展(二):“画国旗”,播放《国旗国旗真秀丽》的伴唱音乐。

四、小结。

1、小鸟和小红旗都是小朋友熟悉和喜欢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从模仿入手,让学生能轻轻地唱出“亲亲您”,尝试着模仿老师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3、教学中能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听课笔记篇十五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店里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一瓶3元,圆锥形。

冰淇淋每瓶元。我们知道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度也相等。你呢。

买哪个冰淇淋划算?

3.引进: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今天在这门课上学习圆锥。

计算体积后,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这门课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体积))。

(二)、手工测量,大胆预期。

1.我们已经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测量手上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错的进行指导。

2.量后交流得出各组圆柱和圆锥均为等底高度。

3.大胆猜想:你认为这个圆锥的体积和这个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一?(给学生充分预期的时间和机会)))))。

(三)、进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对话:接下来请大家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验证你们的预想是否正确。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先在小组里商量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教师巡回指导。

3.沟通报告。

)1)你们小组是怎么做实验的?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其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

4.问题: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是这样的关系吗?

教师展示不等底高的圆锥、圆柱,让两个学生上台做操作实验。

问题: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圆锥是圆柱的体积)))))))。

5.通过启发诱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

问题:那么,怎么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体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度。

())先让学生写,然后板书,与学生核对)圆柱体积听课记录-2(/page))。

7.练习(口头))。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其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其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你“试试看”。

学生**计算,指定答案,共同评议。

2.做第一道“练习一下”。

)1)指定两个厨师,其余学生填写练习本。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为圆柱体积的1/3。()。

)圆柱的体积一定比圆锥的体积大。()。

)3)圆锥底面积3平方厘米,高2厘米,体积2立方厘米。()。

4.做“练习一下”第二题。

问题:谁可以说第二题的构想?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练习8完成第二题。

)1)学生试着解答问题。交流解答方法。

)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用“123”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你。

7.你现在能在这门课开始时回答那个问题吗?

(五、课程总结。

(六、布置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