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12:14 页码:7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通用13篇)
2023-11-12 11:12:14    小编:ZTFB

总结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结要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给读者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行动建议。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可以先看看以下范文,获取一些思路。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一

002评“用事实说话”

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论新闻客观性。

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报纸与网络。

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采访技术初探。

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略论新闻导语。

066新闻背景初探。

067新闻结构探讨。

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略论人物通讯。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试论新闻特写。

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试论新闻语言。

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报纸短评初探。

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试论编辑技巧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二

柴静之所以选择新媒体作为《穹顶之下》播出平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片子本身反映是社会负面问题,所以很难在传统主流媒体上“发声”,但是柴静选择新媒体作为“发声”平台可谓是一个明智选择,新媒体发展使受众接受习惯和接受方式都发生变化,所以只有寻找适合平台,及时抢占受众关注度,才能赢得传播主动权。新媒体所具有传播时效性、交互性,传播内容多样性,传播方式个性化等特点,对受众来说,新媒体诸多特点会对受众信息接收模式、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受众与媒体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互动,能够推动新闻事件进一步发展,这又成为“柴静雾霾调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新媒体特点势必会影响受众,因此受众也会出现新特点,而新媒体时代下受众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递信息方面时效性、内容多样性具有优势,而其与传统媒体相比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互动性,它不仅能够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实时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可以即时交流。大众媒体要讲信息从媒体传播给受众,归根结底都是对人传播,因此要以人为中心。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注重受众体验,因此新媒体是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方式实现受众之间即时互动。柴静《穹顶之下》不仅在作为播出平台几大视频网站外获得很高点击播放量,在微博、微信上也是热度不减,20xx年3月1日,@柴静看见转评赞总量达到70。5万,评论词汇主要是“震撼”、“做起”、“触目惊心”等,而作为社交媒体中“意见领袖”网络大v如崔永元等人纷纷发文支持柴静,也是引发大量受众围观。社交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对此事件自由发表意见平台,受众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实时互动将“柴静雾霾调查”打造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三

摘要:数学专业中应用数学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如教育工作者在数学建模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详例讲解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

关键词:应用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数学是高等大专院校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本理论、服务专业课与思维方式方法等有着极为基础的作用。以下,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应用数学的教学活动发表几点简单认识。

一、重视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详例讲解的重要作用。

应用数学专业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逐渐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重视数学建模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既是帮助学生体会到所学应用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其进一步深化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点认识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模型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水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某学生小组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知某纸厂水库中原有的水量为500吨,假设含有5%污染物的废弃水以每分钟2吨的流动速度持续注入该纸厂的水库,那么,从时间t=0算起,多长时间之后该纸厂水库废弃水中的污染物含有量浓度将达到4%(设定为废弃水注入水库后,水库中的水将不再向外排出)?假设废弃水注入水库后,该造纸厂水库中的水又以每分钟2吨的速度反流出该水库,那么,从时间t=0算起,多长时间之后该纸厂水库废弃水中的污染物含有量浓度将达到4%?并依据计算出的最终结果向社会生活中的用水单位等提出有效控制污染水源的有效措施。

这样就将微分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置于真实的现实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主观探究能力与创造性学习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应用数学思维的方式。

二、让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职员工则是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中的'扶持者与指导者,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尊重所教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更快、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在我看来,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理念的这一要求,让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重中之重。对于此,针对教师资源与学生实际人数众多这一突出矛盾问题,我认为高等院校教师在应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帮扶学习小组,即每位教师帮扶一定数量的学生。如此,教师就能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针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帮扶教师可以将自身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或者窍门介绍给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他们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调查与研究,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夯实学习基础,提升其数学素质及修养能力;与此同时,教学相长,对于教师来讲,也是极大的优势。例如,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辅导工作,教师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有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进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数学教学活动。再如,学生数学水平的逐渐提高也将间接地推动教师积极地深入到数学科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对于他们自身数学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总之,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确保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这样才能在确保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真正促进大专院校学生数学素养及数学实践运用能力的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张丽丽.地方工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2014(06).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四

自1936年第一个电视节目正式播出以来,七十多年的时间,电视逐渐形成产业并迅速发展。今天,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中坚力量,成为人类生活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栏目,开创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先河。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以中央电视台193月开播的《实话实说》为代表,一时间如雨后春笋,电视谈话类节目被各地市电视台纷纷效仿。继《实话实说》之后的几年,各地方卫视频道、地方台也纷纷办起了自己的谈话栏目。197月17日湖南经视的《真情对对碰》的开播被媒体视为国内第一档电视情感倾谈节目。《真情对对碰》其中的《真情大复活》板块:展现了恋人、家庭、朋友间的情感故事。节目以现场进行时方式表达人物故事和情感,故事真挚、情感动人、现场感强。19,湖南卫视开办的《真情》的前身就是经视的《真情对对碰》。《真情》以其新颖的视角、清新的形式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创下当年收视率新高,并且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放。《真情》的成功使得该类节目成为其他电视台竞相模仿的对象。此后,风格各异、类型不同的情感类节目纷纷亮相,引发了一股情感热潮。

继《真情》之后各地情感类谈话节目纷纷开办、层出不穷。如河北卫视的《真情旋律》;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心理访谈》;湖北卫视的《往事》;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安徽台的《家人》;北京台的《生活广角》、《谁在说》;广州台的《夜话》;重庆台的《情感龙门阵》;浙江卫视的《涛出心里话》;陕西台的《家庭问题》、《我说我家》、《诉说》、《有请当事人》;贵州卫视的《情感方程式》等等而江苏卫视在2015年更是将频道整体定位在情感,高举情感天下,情感地带的大旗,打造出情感地带节目群《欢乐伊甸园》、《超级调解》、《情感之旅》等七档系列情感节目。2015年,江苏卫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崛起。江苏卫视将以前分散的栏目群加以整合、创新,以正在发生的事件,共同经历的情感,推出中国第一个事件类栏目《人间》。《人间》一经推出,马上跃居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第一,并且全年收视居高不下,支撑起江苏卫视的高位收视平台。《人间》之后,情感谈话类节目市场上又出现了多个效仿者和追随者,一股情感潮流席卷中国荧屏。(从情感到幸福:江苏卫视的品牌战略《视听界》杂志供稿20xx年11月24日16:41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一时间,打开电视机,几乎每个频道都有一档或几档这样的节目。有媒体文章称:在情感类访谈节目达到井喷时,全国同类节目多达上百个。从萌芽到日渐成熟兴盛遍布荧屏,各式各样的情感谈话类节目,聚拢了相当一批粉丝,引起受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几乎每档情感类谈话节目都是当地电视台的收视大户。如央视每晚深夜播出的《心理访谈》在cctv12已经成为收视率仅次于电视剧的栏目;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开播之后收视率曾高达6.8%,稳居每晚9点档上海电视频道收视率的第一,称雄同时段收视率;陕西台的《家庭问题》开播后相当长时期收视率处于频道的前列等等情感类谈话节目进入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

一方面是一些情感类谈话节目因为各种原因的衰退大范围退出,一方面又是一些栏目的突破异军突起及强档推出。

曾经是引领了国内触摸华人情感世界的首档情感故事类谈话电视栏目湖南卫视《真情》,2015年停播后于2015年再次真情回归。2015年11月30日《真情》升级版《8090》重回黄金档,与受众们见面。升级版《真情》《8090》选择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定位在中国第一档关注80、90后青少年的情感问题,重点关注80、90后新一代年轻人的情感生活故事。

年,贵州卫视《人生》的登场则让受众再次感受到了几年前久违的情感。伴随着选材和节目设置的进一步升华,贵州卫视这档情感类谈话节目获得了来自全国的关注,荧屏上再度亮起了一盏情感的明灯。

xx年1月,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的《幸福魔方》也是名动一时。

谈到情感类谈话节目,更让人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卫视。情感类节目是江苏卫视的优势产品,在一些地方情感类谈话节目纷纷下马转换时,江苏卫视逆势而上。2015年,江苏卫视高举情感品牌,开始了新一轮的崛起。2015年、2015年,以品牌口号从情感天下升级到情感世界为标志,江苏卫视从单点突破式的特色化运营,进入集群突破式的频道化运营。(从情感到幸福:江苏卫视的品牌战略《视听界》杂志供稿20xx年11月24日16:41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作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副台长、副总经理,江苏卫视频道总监景志刚)。

其王牌节目《人间》,凭借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其广阔的视角、独特的风格、不断的创新。20xx年底,《人间》又在进行改版,录制新的样片,20xx年推出全新的《人间》。

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差异化、品牌化、幸福化阶段。

梳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沉淀,大浪淘沙始到金。如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已为数不多,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及风格,深受受众的喜爱。情感类谈话节目已经越过瓶颈期进入成熟期,正向着差异化、品牌化、幸福化阶段稳步前进。

年湖南经视的《真情对对碰》湖南卫视《真情》的前身作为国内第一档电视情感倾谈节目,填补了当时荧屏上的情感空白,开创了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先河。后湖南卫视《真情》回归,开播的《8090》成为国内第一档关注中国青少年成长情感故事的情感类谈话节目。《8090》制片人陈晓冬说:《8090》栏目第一,这是符合湖南卫视频道整体风格,主打年轻化青春化的频道气质;第二就是内容层面上,现在整个社会已经在越来越关注青年一代他们的情感生活,在这样日趋发展的新时代中,80、90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都存在着太大的差异,而现在对于他们情感行为的评判往往只停留在对与错这样的狭义观念上,这样简单粗暴地做出的评价是不公平和不客观的。(2015-11-27来源:湖南卫视陈晓冬:《真情》脱胎换骨《8090》重竖情感故事的大旗)关注年轻一代的情感,让他们拥有一块呈现真实自我心灵空间的平台,也让世人对这一代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沟通。湖南卫视这次重树情感故事的大旗,再次填补了电视荧屏的一块情感空白。

江苏广电总台周莉台长说:江苏总台(集团)将幸福作为价值引领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传播幸福、展现幸福,着力打造中国百姓精神上的幸福工程。(周莉台长访谈录:江苏广电总台的品牌建设《视听界》杂志供稿20xx年11月29日18:50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贵州电视台的《人生》关注社会、家庭、婚姻、情感,通过讲述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发掘事件背后的情感故事,揭示平凡人惊心动魄的情感遭遇,把生活中的情感故事最原生态的真实反映。《人生》有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倾听,展现的同时还对故事内核进行理性的分析,传达人性真、善、美,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上海生活时尚频道曾经推出以都市情感线为主的全国第一档讲述都市人情感故事的栏目《心灵花园》,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心理倾诉,解决情感困惑的平台。20xx年,东方卫视播出的情感类电视节目《幸福魔方》又具有很好的创新性。栏目首次引入魔方的概念,在理念、形式和内容三大方面有着全新的突破。《幸福魔方》的空间设计采用了独特的玻璃屋设计,主持人和当事人居其中,矗立起全景的空间,各方当事关联人和心理疏导师围坐玻璃屋四周,打破了同类节目中主持人居中,当事人坐两边,调解人在一侧的老套场景。在这种立体空间中,场景中所有人都像魔方的每一面一样围绕着魔方的轴心当事人转动着,为他(她)们的情感沟通着。栏目不再满足于情感故事本身,更着力于解决当事人和关联人的情感问题,关注他(她)们未来的幸福。

当然,现在荧屏上其他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也都有其特色,本文再这里不一一赘述。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五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六

3、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态度研究。

4、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

5、中国媒体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泰国大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与国际传播策略反思。

7、中国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机制研究。

8、中国大陆电视剧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政策体系创新。

9、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

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时媒介传播研究。

11、从新闻社会学视角看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建构。

12、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象塑造。

13、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4、国际展会中对外传播的内容研究。

15、中日语言国际传播比较研究。

16、公共外交视野下体育赛事的传播策略研究。

17、从新华社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8、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运营策略研究。

19、我国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研究。

20、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从棱镜事件看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变化。

2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23、中国城市的国际媒体形象。

24、论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

25、数字时代下的两岸电视国际新闻对比研究。

26、美国之音停止中文广播探因。

27、国际新闻驯化视野下中美报纸的利比亚战争报道研究。

28、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管理探析。

29、中华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

30、人民网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31、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框架研究。

32、从媒介战略管理视角看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3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

3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发展研究。

35、论cctv-4中文国际频道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36、大型会展的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37、中国对外广播新变化探析。

38、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39、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40、网络时政论坛维护及治理。

41、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化类栏目品牌化研究。

42、“国际在线”网站泰语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43、中国中央电视台掌握国际媒体话语权的路径研究。

44、徐福典故源流及国际传播。

45、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

46、创联凯尔国际传媒机构发展战略研究。

47、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

48、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

49、中国与韩国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50、大型国际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

51、国际英语频道在播包装研究初探。

52、欧盟的国际规范与传播方式研究。

53、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因与收益。

54、央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

55、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6、从驻华国际媒体透视其涉华国际新闻的产制。

57、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

58、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

59、论我国国际旅游品牌打造中的国际媒体公关策略。

6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七

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

6、勇于担当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

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

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

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

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

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

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

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

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

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

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

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

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

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

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

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

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

41、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

42、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

43、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4、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45、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46、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47、做好作风“走转改”提升新闻亲和力。

48、探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49、如何解决法制新闻传播中的道德问题。

50、网络非编在新闻制作中的使用体会。

51、经济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的思考。

52、报纸编辑的基本规范及新闻专业学生采写实习研究。

53、电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分析。

54、电视新闻播音技巧的培养。

55、网络新闻自由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消解。

56、论新闻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57、打造主流经济新闻突破党报现实困境。

58、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59、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

60、浅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

1、传播学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

2、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

3、传播学视域下跨境电商平台上广西特产英译初探。

4、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

5、符号学转向:互联网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走向。

6、传播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与“人”学迷失。

7、传播学视域下音乐理论教学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

8、传播学视域下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10、传播学视域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红原因探析。

11、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分析。

12、教堂空间与谣言生产:明末清初反教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13、融合创新与文化重构--对近年几档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学思考。

14、融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现象的社会传播学解读--传播游戏理论。

15、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

16、传播学视角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

17、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18、传播学视域下音乐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

19、数学与传播学的渊源探讨。

2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互引研究。

21、传播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

22、浅谈微博语言的特征--微博语言的传播学分析。

2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ip剧的火爆现象--以《亲爱的,热爱的》为例。

24、交通天人:商周时期巫文化演进的传播学考古研究。

25、传播学视角下的严复编译研究--以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

26、传播学视阈下典型的英美音乐剧歌词定位与探索。

27、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

28、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传播学视角。

2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30、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

31、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传播学实战化教学改革探讨。

32、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传播学再解读。

3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34、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走红缘由。

35、传播学视角下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模式探析及展望。

36、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的建构与优化。

37、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38、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39、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

40、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

41、基于传播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三阶段译传模式”

42、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

44、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

45、传播学视野下的马术翻译探究。

46、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融入的传播学策略。

47、用传播理论进行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48、传播学视角下国企网页英译评析--以重庆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

4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

51、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

52、学术公众号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

53、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54、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

55、传播学视阈下的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

56、传播学视角下公共演讲策略的有效运用。

57、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

58、传播学视域下中日“佛系”文化差异的探析与反思。

60、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八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播出让中国电视新闻中出现了民生新闻的概念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对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因为其题材源于市井写法通常采用市井故事口口相传的直白方式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近年来各媒体在实践“三贴近”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成了“贴近群众”的有效载体并日渐成为都市类报纸的当家产品。然而题材大同小异、写法千报一面看久了难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再加上相当部分民生新闻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如果都流于肤浅的报道久而久之势必丧失影响力。

如何让琐碎的题材在报道上跳出民生新闻目前生存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在结合了一些地方台甚至中央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一些肤浅的现状,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社会受众的危害,由此反应出了改进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最终本文的重点是要分析民生新闻更加优秀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有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新闻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中国政治架构、传播环境的电视民生新闻新内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2、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3、零距离类节目取得成功的经验。

a、栏目的定为贴近百姓。

b、从对百姓新闻的报道反应新时期我国建设中取得成绩和不足,是国家经济的一个缩影。

c、促进社会和谐。

4、零距离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主要分析这些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内部和外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为了迎合百姓而导致节目媚俗。

c、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过于简单、肤浅。

d、主持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5、具体的对策。

a、加强节目的整合,制作好节目。

b、加大对节目内容的把关,提高节目的品味层次。

c、挖掘新闻的深度报道。

d、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网络上查阅有关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找到有关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然后到图书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闻学者对民生新闻话题的讨论,参考他们的意见,为论文的创作寻找素材和一些相关的观点的理论支持。同时,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收集,结合现在的民生新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列出这些不良现状,同时结合这些现状,分析民生新闻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在总结新闻学者及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解决民生新闻的现状的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电视新闻民生新闻的发展具有一些参考行的价值。我们希望民生新闻因关注平民生活状态获得它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希望民生新闻提高自身的品味,做出有意义的新闻节目,发挥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和职能监督的功能。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xx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选题,确定研究领域。

2、20xx年12月16日至24:撰写开题报告。

3、20xx年12月26日,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

4、20xx年12月30日至20xx年3月1日:在寒假期间与指导教师沟通并拟定论文粗纲,修改完善。

5、20xx年3月2日3月10:完成论文细纲写作,并着手论文初稿写作。

5、20xx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完成论文初稿。

6、20xx年4月17日至5月10日:在论文初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定稿。

7、20xx年5月11日至5月18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注释,参考文献,并打印装订成册。

8、20xx年5月24日,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蔡国林、吴晓伟。多角度立体化可读性-当代特稿追求新闻的价值。新闻爱好者,.(4)。

[2]史慎。背景资料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与写作,2006.(7)。

[3]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现代传播,,(11)。

[4]李余良。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新闻爱好者,2006.(10)。

[5]姜冬梅,王威。民生新闻纵深谈。新闻传播,2006(3)。

[6]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协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黄丹丹。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记者摇篮,(2)。

[8]李学洲、肖俊德。“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新闻爱好者,12期。

[9]马艺、张培。电视民生新闻的话语建构,新闻战线,02期。

[10]孙仁广、陆海艳。补课与蓄势——“民生新闻”之透视,当代电视,期。

[11]王杏村。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新闻爱好者,2007年06期。

[14]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华出版社,版。

[16]邓林、陈静之等。观众本位——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突破,新闻大学,20春季刊。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九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十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融互通已成为媒体间取长补短、谋求共赢发展模式[1]。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著名“媒介即讯息”,即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不是媒介传递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传播渠道对于信息传播来说显得日益重要,而柴静《穹顶之下》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报道典型案例。

2015年2月28日,柴静《穹顶之下》在优酷网和人民网同时播出,之后腾讯、搜狐等几大视频网站也迅速跟进,并都将《穹顶之下》放到头条位置。此外优酷网在自己官方微博、微信也推送相关信息,腾讯网也推出“柴静雾霾调查”新闻专题,迅速引发大量关注。柴静《穹顶之下》之所以能成为全民热议话题,除了几大视频网站轮番播放外,还有社交媒体持续发力,微博、微信进一步扩大它影响。

“柴静雾霾调查”#高居微博热搜榜前列,许多网络大v如崔永元、姚晨等纷纷进行转发,力挺柴静。有关“柴静雾霾调查”话题更是刷爆微信朋友圈,贴吧、微博、微信上对这一话题讨论也是纷争不断,更是形成“挺柴静”和“倒柴静”两派展开论战。新媒体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对柴静《穹顶之下》形成“病毒式营销”,新媒体战火越演越烈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发声”,环保局局长陈吉宁以及中石油高层万战翔等人纷纷对此发表自己观点。

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对《穹顶之下》覆盖式推广,使得一部没有在央视等主流传统媒体播出深度调查纪录片获得如此高关注度,将全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优势发挥淋漓尽致。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任何媒介都不是孤立存在,只有在与其他媒介互动中,才能更好发挥自己作用和意义,媒介融合能使新闻从业人员释放更大能量,新闻工作人员不再拘泥于播出平台权威性,在自媒体时代,他们利用自身积累权威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完成对新闻事实表达,实现与受众互动。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十一

全媒体传播引发人类传播革命,使得传播者信息生产不再是传播起点和中心,受众对信息内容及传播工具、手段不同需求,才真正成为人类传播活动逻辑起点[2]。所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注重受众体验。柴静《穹顶之下》能成为热点事件,这与它内容独特性密不可分,它内容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本身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几年来频发雾霾事件对于本就严重空气质量问题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雾霾是什么,为什么出现雾霾,如何去治理雾霾等成为广大居民关心话题,所以柴静选择这一关注度高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自然会引发高度关注。

此外对于这一全民关注话题,很少有权威人士进行系统全面报道,而柴静利用深度报道方式全面系统地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分析雾霾,虽然在专业深度上无法与相关权威人士相比,但是就其本身内容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这一点来说就可以获得很高关注度,此外柴静选择雾霾这一话题,是由于自己未出生女儿因为雾霾而患上肿瘤,想给女儿一个交代,这在情感上引起广大受众共鸣。

其二是独特性体现为展现形式独特性。首先,《穹顶之下》整个专题片采用ted演讲形式。ted演讲形式就是大屏幕+演讲人,并且出现现场观众。柴静摒弃了传统主持人播报新闻形式,现场观众也不再是节目陪衬,真正成为场景中人,这一形式能够给演讲带来更大冲击力,无论是场内和场外观众都会产生真实、亲历感受,这一特点也契合新媒体播放平台需要;其次,《穹顶之下》运用图表等简单形式来展现数据,利用动画以及电影特效形式使信息更加鲜活、生动。

因为要涉及到大量有关雾霾专业问题,所以需要大量复杂数据,柴静利用柱状图、示意图等形式将复杂数据可视化,让受众清晰、明了了解复杂数据背后所蕴含意义。另外在介绍pm2。5时,柴静还用了一段flash动画,生动、活泼展现pm2。5从进入人呼吸道到引发病变整个过程,可以让受众在观看动画时,轻松掌握知识。除此之外,《穹顶之下》一些片段还使用电影特效,利用影像合成和模型生动展示信息,带给观众更真实视觉体验,这种独特展现形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更加新颖、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这也是《穹顶之下》获得如此高关注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十二

选题就是学生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

选题有几种来源,要么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或专业经验,要么来自文献阅读,要么来自于老师的建议。

选题还会涉及选题的大小、选题的范围。

它们都是相对而言的,这也视研究队伍的大小和研究能力强弱来确定。

我们举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可以缩小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还可以缩小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甚至再缩小为“小学数学几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由此可以看到选题由大到小的变化。

选题意义可以理解为研究目的,选择了一项研究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的目标,通常选题意义或研究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是学术意义,第二是理论价值,第三是实践价值,第四是个体目的,第五是知识发展。

任何一项选题都可能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设定其意义,但并不是每一个选题都要达到这些目的,这要视选题大小、范围和类型而定。

在选题意义上,作为一种科学研究,论文的意义在于填补知识的空白或探索新知识、找到一些现象的起因、描述一些现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验证一个假设。

二、概念和理论框架。

从研究选题、研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确定中可以明确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但一项研究是否具有独创性或原创性还取决于这项研究的理论框架或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或范式。

所以在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还须提出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将决定学位论文的逻辑结构。

研究“概念框架和研究目的密切相连,而且研究目的与框架共同对研究问题的形成造成重要影响”

为什么研究需要概念或理论框架呢?这是因为一个概念框架、模型或理论可以帮助提出一个科研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做出解答。

科学研究实质上是为了发展或验证能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理论、假设、模型、猜想或概念框架。

研究问题和理论之间的联系是直截了当的。

一个研究问题可能需要多个理论,不同的理论可能对一个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如“班级人数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可以用多种理论来回答。

另外,观察什么与如何观察是由该问题或选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来驱动的。

那么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框架?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框架?概念或理论从哪里来?如何在研究设计中构建概念或理论框架?如何在研究设计中应用概念或理论框架?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理论框架其实还与研究的假设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每一个开题报告都会有研究的假设,或者说,做研究首先要有假设,然后去找证据证明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如一个研究生提出了一个假设,说一个人的数学成绩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强则数学成绩就高,这就是一个假设的理论模型。

三、研究问题。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必须始于问题。

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

同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1.问题的来源。

“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

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指。

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

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

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

2.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

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

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怎么发生的?”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通俗地说,在研究中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十三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63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48kg。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校对/录入,记者/电话采编。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州,珠海,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专业志愿者。

工作描述: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详细个人自传。

1.本人与他人相处融洽,人际关系良好,亲和力强。大学期间曾任班级组织委员及团支书,工作认真,细心负责,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积极配合团总支完成各项任务,参与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及团日活动,因工作表现突出,在大一及大二相继获得学院优秀团干称号,退任后更以实际行动支持班干团干的工作,于2011年得到“中山大学优秀团员”这一荣誉。

2.通过四年的努力,本人已基本掌握新闻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因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

3.校内活动方面,于2009年进入院广播站担任记者,负责报道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曾负责2009年院运动会的系列报道。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