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美丽如初范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47:29 页码:10
美丽如初范文(通用8篇)
2023-11-12 03:47:29    小编:ZTFB

总结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掌握合理的段落结构和篇章组织,可以使文章逻辑更加清晰和连贯。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如初篇一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在乡村,那时大家都还很贫穷,每年只是在春节时才能穿上新衣。新衣一般都制作得很阔大,父母预备给我们穿上过两三个春节,所以我们刚罩上新衣新裤时,袖管、裤脚要卷好几圈,人也显得臃肿不堪。

只有当我们个子长高,衣服显得小了,母亲才对父亲说,明年得做新衣。父亲微皱眉头,然后头转向我们,怒斥:这免崽子怎么长这么快?仿佛长大是我们的错误。

粗布衣服很结实,但也禁不住我们天天穿,洗的次数多了,新衣泛白、变旧,我们又天天盼望着过年,过年了,就又能有新衣穿了。

邻居伙伴的父亲在城里当小学教师,他的家境比我们好些,好的标志就是能够年年换一套新衣。我们都很羡慕。某年春节,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新衣里面多了一件羊毛衫。我们先眯细眼睛,远远望着;而后走近他,眼睛睁得像铜铃;我们在自己的衣服上反复擦拭手,怯怯地伸手想在他的毛衣上摸一下。他本来昂得很高的头,仰得更高,在我们的手靠近时,大声叫嚷:摸坏了,你们赔得起吗?我们又怯怯地缩回手,头低低的,心里有些嫉妒,又有些悻悻的,恨恨的。

过了几个钟头,一个“惊人”的消息在伙伴中间风一样传播着,有伙伴亲眼看到那家伙脱下外衣时,羊毛衣只有一个领子,下面是空的!这之后再见到他,我们的头仰得高高的,眼睛眯得细细的,仿佛他的形象也在我们眼中缩小了许多。这回轮到被我们孤立的他怯怯地向我们靠近,讨好般地让我们逐一触摸了羊毛假领子。有人提出我们也戴上假领子,尝尝新。在镜子前,依次戴上假领子的我们左顾右盼,悄悄想象着城里同龄孩子穿上羊毛衣的快乐。后来羊毛领子弄脏了,邻居伙伴回家挨了母亲好一顿骂,还吃了“豆萁炖肉”(也就是用豆萁抽打)。

我们都有点儿内疚,所以另一个消息只在私下传播。有伙伴发现,邻居伙伴的父亲穿的洁白衬衣也只有假领子。村里人穿的内衣都是深颜色的,吸汗,不容易脏。这位吃公家饭的教师服装明显不同村里人,很有我们所认定的城里人的“气度”。

我们在揭穿他衬衣秘密之后,他的形象并没有打折扣。因为很多村里人都拿在城里工作的他,作为所向往的城里人生活的标本。后来村里陆续出现了一些假领子,村里人买不起整件的羊毛衣和白衬衣,就勒紧裤腰带买了假领子,戴上之后,他或她的头自觉不自觉地仰高了。在贫穷的日子里,假领子竖起了另一种美丽。

(1)前三段为什么一直围绕着过年时的新衣来写?

(2)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

(3)那时我们所认定有城里人“气度”的标准是什么?

(4)假领子竖起的到底是怎样的另一种美丽?

(1)交代只有在春节时才能穿上新衣,突出表现那个年代的贫穷;为下文写“假领子”的故事做好铺垫。

(2)神情描写;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们惊讶地发现邻居伙伴的新衣里面多了一件羊毛衫,心生羡慕。

(3)像邻居伙伴的父亲那样穿戴整齐,内衣是干净洁白的白衬衣,哪怕只是白衬衣的假领子。

(4)在贫穷的日子里仍然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自信。

(5)提示:题目具有开放性,可选择美丽的时代、美丽的生活、美丽的标准、对美丽的新追求等方面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进入21世纪,时代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国家富庶,人民生活幸福,家家饭香衣美。今天的美丽来之不易,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今天的美丽,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丽生活,追求朴素、健康之美,并且不断开拓,去积极开创新的生活美。

美丽如初篇二

2.一只乌龟,经远洋来而无羌,后来却吃香蕉撑死了。

3.生活。

4.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乌龟。

5.先写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了它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它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了。这样,强烈地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6.示例:生命在困苦中坚韧,在安逸中委靡。

美丽如初篇三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速狻j嬗鞘苜猓劳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练习题:

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答案:

1、c(肯定了《诗经》的艺术价值,并不能说有关研究《诗经》的学术成果是推测而来,不能作为依据)。

2、d(a“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作者并没有比较之意,个人喜好而已;c“无关紧要”之说过于绝对)。

3、c(“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美丽如初篇四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略读,细读,从读,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美丽如初篇五

复活节岛,这个岛上有很多巨石。巨石雕像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早期探险家。首先因为人们在一个火山周围发现了很多未完成的巨石,所以巨石的来源解决了。然后就是怎么雕刻的,人们发现这些巨石外面很硬里面只比粉笔硬一些,早期的探险家错误的以为这些石头很好雕刻。中间说一个探险家带着六个人花了一个月还是一年的时间雕刻完了一个16feet的巨像,他推测岛上的人可以用多长时间来完成巨像(这里有道推测题,选的是岛上雕刻巨像的人比这探险家团队的人多)。然后就是这些石头怎么运输的,因为现在岛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所以巨石没法用树塾在地下滚动,但是科学家证明以前这个岛可不是这个样子,以前岛上有超级多的树。所以运输问题就解决了。然后就是越大的石头运输的距离越短。

最后一段讲了两个探险家用不同的方法的方法来运输石像。一个探险家的方法比另一个探险家更快,更节省时间。

相似tpo练习推荐:

tpo-23rockartoftheaustraliaaborigines。

美丽如初篇六

秋末,又是秋末。那个隔断芬芳花朵,依恋的季节,那个诸多落花坠落的季节。抬头仰望,月亮按部就班的挂在深邃的天空中,不亮不圆,没有繁星妆点。低头冥想,又看到惨白月光撒下的残花,不禁哀怜落花的遭遇,却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轻叹口气,独自在月下呆望,猛然间一股悲凉的心绪涌上心头,为什么,青春年少的我们少了那么多应有的欢笑?书包,课本,繁重的功课,不息的考试,不断的竞争,湮没了太多笑脸。我们还是个孩子吗。脑海中再次浮现上次考试的场景,又一次的失败,只是感觉已经麻木了。明天,又要考试,也就是说又有一次失败等着我。莫名的烦感与挣不掉的束缚让我快要疯掉。如同眼前那众多零散的落花,狼狈的与身后的泥土碾做一团,化作尘,还有忙碌过路人凌乱的步伐脚印。早已在失败的那一刻被社会抛弃,没有人还会在意。学生们在考场竞争,大人们在职场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被遗落,没有人会这样怜惜着落花,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也许吧。

想着明天数百的孩子呆着呆滞的表情坐在不同的考场,将相同的试卷握在手里。枯燥的纸张翻动声,机械的拿笔写字声,这一切的一切所谓的规律都将一如既往无止息的进行着。

相同的孩子,被不同的分数所迫,有着不同的身份:失败者或是成功者。没有人会去安慰失败的孩子,只是赞扬成功的孩子。没人会在意落花微弱的香气,只是感叹鲜花的娇艳。或许我们都是这残酷社会里的一个个微粒,谁都无法改变和逃避,唯有面对。所有人,包括落花。

也许是吧!落花也会有自己的芳香,只是不被人在意的香气。不放弃才是永恒。原谅世界吧,因为只有竞争才会有立足之地,不必悲伤不必气馁,不必为世界而改变自己原本的颜色。去吧,无论是什么身份都有奋斗的权利,该好好睡一觉,让自己清醒些了。夜深了,天明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明天会让你更加精彩。

美丽如初篇七

我曾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尾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深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那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对人注视,一眨也不眨。

那美丽的乌龟是在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有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几张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行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求,出了高价才向原来的主人购得。

但是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三十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进出口的种种繁复检验,才从海运用货柜托运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死掉了,就作成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乌龟。万万没想到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牠的壳,我留下来做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子靠着一息都能尚存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龟却死了。

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巳。在极度的黑暗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___________的感情。

4.从构思技巧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的“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如初篇八

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着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的身影里模糊了。

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弟笑嘻嘻地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弟的手。弟弟冲我做个鬼脸。看着弟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待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待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融在等待中。

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3、画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1、以月光的宁静平和来衬托母亲的慈祥和对儿女浓浓的爱。

2、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不能。

3、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