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登高赏雪范文 雪中登山作文(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8:38:07 页码:7
登高赏雪范文 雪中登山作文(3篇)
2023-01-10 08:38:07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年登高赏雪范文一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习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2、新课传授

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知人论世

我们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及创作的背景。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关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以这一环节我请学生分为三个方面总结:作者经历,创作背景,诗作风格。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启发

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

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

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

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

3、在第二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

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

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

3、当堂成诵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

5、课堂练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题目:比较《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

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7关于作业。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2023年登高赏雪范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 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023年登高赏雪范文三

xx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今天是xx年10月7日(农历9月9日),又是一年重阳节,重阳登高结队爬山,从古是节日主要习俗。"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在这九九重阳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胶南市爱心飞扬志愿者服务队陪同建国前后的老党员举办了一次登高琅琊台“孝满天下 浓浓敬老情”重阳节登山活动。此次活动在团市委以及爱心飞扬志愿者服务队的精心策划与细心默契的配合下,使活动圆满成功!

早上7:30,所有人员准时集合在烟台东村委活动中心门口,队员们分工明确,引导老人上车,装载活动中所需物品,同时,我们还记得上次去康语聋儿语训中心看望的那些可爱的孩子,决定同时带他们一部分孩子走出校门,一起去登高。

8:00点准时出发,在收获的季节特殊的节日,阳光也格外的好!中途经过达尼画家村,不忘带老人一起去看看那里的油画,虽然是临摹,我们的队员跟老人无不惊叹艺术之美。

9:30我们的车队到达琅琊台风景区,除医疗队5人,后勤两名队员2队,为了保障活动安全队员与老人孩子一对一结对同行,从琅琊文化陈列馆开始,廷着石径小路前行穿过跺脚沟,途经多处景点。队员、老人、孩子一路上看风景,说说笑笑。参观每处景点,拍照留念。

大家攀云梯而上,11:10左右我们到达琅琊台顶,在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大家在这顶峰望远合影留念,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壮观而有气势。

我们沿环山路下来,在路上,老人用在山上买来的快板,不时的给我们唱上一小段,大家好一凡享受。12:10大家到达山脚下,确定人数,我们坐上反回大巴………..

一天下来,所有人都是累的,但又是快乐的,老人笑了,孩子笑了,我们也笑了……

在重阳佳节之际,陪同这些用青春和汗水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的老人们感受大自然风光,当穿行于她们之间,为她们忙碌的时候,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疲倦。我们知道,老年朋友们之所以会参加活动,这里面包含的是支持与信任,更是一种鞭策与鼓励。在我们的整个活动准备中,尽管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与突发状况,在关键时刻,大家所想的所做的一切,都因为爱心飞扬志愿队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我们大家给了彼此很多坚定与信心。

在重阳佳节,我们选择做以“孝满天下 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敬老活动,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为老年朋友们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在尊老敬老的过程中,我们传递的是快乐,收获的同样是快乐。

年10月7日(农历9月9日),又是一年重阳节,重阳登高结队爬山,从古是节日主要习俗。"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在这九九重阳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胶南市爱心飞扬志愿者服务队陪同建国前后的老党员举办了一次登高琅琊台“孝满天下 浓浓敬老情”重阳节登山活动。此次活动在团市委以及爱心飞扬志愿者服务队的精心策划与细心默契的配合下,使活动圆满成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意义深远。

重阳节登高策划书(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