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6:11 页码:10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优质19篇)
2023-11-12 11:56:11    小编:ZTFB

总结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我想我们需要发掘和实践适合自己的总结方法。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一

知识经济时代给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使图书馆员面临着新的工作压力,服务与需求的矛盾也更加突出。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部分,馆员通过与读者的各种接触和交流,了解读者的需求,进而分析出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有针对性的提供完善的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各种资源的作用。

读者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馆员与读者双方有时在缺乏协商、沟通的基础上会因为言辞、行为过激演变成冲突,扰乱正常读者服务秩序,影响图书馆的形象,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发挥。所以,图书馆馆员只有及时了解分析这些需求,并对读者的要求予以认同,才能使服务工作逐步合理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读者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持续上升。本文以案例的形式从冲突发生的过程、产生的后果,分析引发冲突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对待矛盾冲突,协调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在服务中形成一种“接受需求一分析需求一满足需求”的良性循环。

2案例。

案例背景:我校图书馆是一个拥有上万名读者的综合性高校图书馆,专业硕士是这一庞大读者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总人数约有人左右,他们多数是非全日制学生,属于在职读研,每年主要在暑假期间集中上课、考试,所以暑假期间是他们利19.图书馆最频繁,最密集的时期。从开始,为了配合学校专业硕士的教学工作,图书馆改变了假期开放模式,开始在专业硕士所在校区图书馆实行全天开放,每年的整个暑假,该校区图书馆始终处于一种比平时更加繁忙的工作当中。除了留校的学生和本校教职员工,主要是在假期集中上课的专业硕士,由此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读者部一到假期总是疲于应付他们频繁的借还,以及他们对图书馆各种规定的漠视所带来的一系列混乱。加上他们对图书馆的生疏导致对图书馆有诸多不满。本文就这类读者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案例1:教育学专业某班专业硕士在暑期上课时,因为学习集中,大家需要的参考书也集中,所以教师指定的参考书马上被先来者一扫而空,后来的人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借到。于是该班近一半的同学到图书馆提意见,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向学院、研宄生院反映馆藏质量的问题,认为图书馆有用的书太少,开始工作人员还对他们耐心解释,提出建议,时间一长,馆员也就从热心推荐变为漠不关心,任由他们报怨。

案例2:读者a平均两天左右到图书馆借还一次书,每次大概5-6册;读者b经常是每天来借还图书,有时甚至是上午借、下午还。这种情况在专业硕士读者中很普遍,这种大量频繁地借还书,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图书馆给专业硕士规定的可借阅册次只有全日制研宄生的一半,本来是希望以此来降低劳动强度,结果非但没有减少借还频次,这种区别对待还引起读者的不满。

案例3:读者c每次到借阅室看书,都是一次拿很多书干刊,翻阅后就随意插在书架中。也有人总是习惯在书架上随手拿随手放,不放在规定的周转架上,造成大量图书乱架,给整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开始工作人员还尽心尽力的上架整架,但依然无法达到规定的乱架率,到后来,工作人员也失去了信心。整架不到位,找书就更难,读者就更有意见,而工作人员因忙于上架、整架,从一开始热情负责地为读者找书,到后来也就敷衍了事,或干脆就说,“找不到就是没有”。读者对此自然非常不满,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图书馆怨声载道,经常会因为找不到书、违反借阅规定、通借通还延迟、馆员的服务态度、数据库的使用等问题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

案例4:读者d每次在学习结束前,都会在图书馆复印大量的资料带回去,建议他使用电子资源,他犹豫再三,觉得还是复印比较保险。

3案例分析。

从上面这四个案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些读者目前尚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读者盲目费时,工作人员费心费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3.1读者不了解图书馆。

读者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项目’诸如通借通还、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馆藏资源布局、排架方式和有关的规章制度都知之不详,馆员也没有积极主动地给读者讲解介绍,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障碍。在馆员看来,读者的行为不合情理,不守规矩,使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产生厌倦情绪,这种情绪极大地影响了馆员的责任心与工作热情;在读者看来,馆员服务态度太差,在没有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可能口出怨言,言辞过激,双方无法达成谅解,于是发生冲突。

3.2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较差。

读者不熟悉各种检索方式,借书带有盲目性,总是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所以频繁借还,大多数人都习惯直接到书架上去找,或者只会用题名和著者来检索,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熟练地运用主题或学科检索方式来查找图书,缺乏基本的检索能力,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程度。

3.3不善于利用电子资源及其它服务。

数字资源建设的终极目标和最终效果是依托于服务来实现的。[1]图书馆通过对本馆数据库的整合,提供资源导航、定题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虚拟咨询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专业硕士在校时间有限,图书馆现有的一整套较完善的电子资源服务、宣传和教育体系,对这样一个特殊的读者群,就表现出它的不足。由于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用户教育、电子资源的宣传和培训是分属信息咨询部负责,而读者部这个最广泛接触读者的部门,由于平时不负责这些工作,配备的人员只能接受简单的问询,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和辅导自然也做不到位,达不到专业咨询的水平,这种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服务方式,使这些不同的业务功能往往很难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读者的问题上,常规的专题讲座无法延伸到假期,读者面对种类繁多的数据库,不能熟练利用,无从发现数字资源的优势。目前各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在馆藏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纸质资源形成一个互补的整体,不能充分利用电子资源,对读者和图书馆来说都是一个损失。

3.4馆员与读者的沟通渠道不畅通。

在读者和图书馆之间,馆员是媒介、是桥梁、是帮助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助手,善于和馆员沟通的读者,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大化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读者有效的沟通也能够充分了解读者,了解需求,减少服务的盲目性,避免矛盾。矛盾冲突的产生,也是因为双方沟通不够。

4应对措施。

专业硕士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其实也反映了大多数读者在利用图书馆中已经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图书馆虽然提供了诸多服务,但因为宣传辅导不到位,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读者越是不会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就越是忙于应付日常服务,就越没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策划、宣传、教育等提升服务的工作中去。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1加强读者教育。

图书馆通过读者教育可以延伸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我们从入学教育着手,在两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第一,改变教育的方式。以往入学教育都选在大报告厅,人数众多,看似都参加了入学教育,馆员也是面面倶到的介绍,可学生接受的效果比较差,今年改成“讲座”式,每一次人数控制是100人左右,地点放在多媒体教室,分院系进行,根据读者的专业特点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用通俗、易懂、助记的方法讲解资源布局、排架规则,借阅方式、检索途径和规章制度,让读者觉得图书馆并不陌生也不复杂,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往年。第二,向读者宣传电子资源的优越性和使用方法,根据各院系的专业方向向他们介绍推荐常用数据库,并根据专业硕士的学习特点,重点介绍“如何在家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如何获取馆员的帮助”等,并印发各种数据库宣传活页。

4.2对馆员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馆员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对工作不能只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要有与读者沟通的交流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化解矛盾的亲和力,熟练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逐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对读者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图书馆应及时将引发或促发服务失败的原因通报给读者,意在消除服务失败对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客观准确地指出读者在服务过程中的错误,是预防和补救服务失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来臝得读者的信任。

4.3加强电子资源的宣传。

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进行专门宣传讲解,并将数据库培训讲座的课件放在图书馆主页上,随时供读者参考使用。各种形式的宣传造成一种氛围,让读者走近电子资源。

4.4增加信息服务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多,除了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在线咨询服务方式之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方式为读者服务,可以是简短的咨询信息、还书提醒、也可以是最新的服务通告等等。手机的使用范围非常广,使用频率也特别高,尤其是年青的读者群。与电话相比,使用手机短信费用更加便宜,与e-mail相比,手机短信更为方便。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使用手机短信做咨询宣传时,一定要经读者同意,否则会有垃圾短信的嫌疑。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可以让读者在图书馆网页上通过申请的方式开通短信咨询业务。这对于那些不方便亲自到图书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更为实用的服务。

4.5开展读者调查。

建立健全的读者调查与反馈机制,对于改进图书馆工作,化解矛盾,实现畅通、及时、有效的图书馆与读者间的互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方式,在借还服务台、咨询台和馆长办公室门口设读者意见簿,规定由部主任每天回复,定期向馆长和责任人通报情况,这样就保证了相关人员都能够了解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改进;每年做一次大型的问卷式读者调查,有网络版和纸质版,诸如“读者满意度调查”,“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调查”,据此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状况及倾向,推出符合他们需要的服务;馆内随处可见和服务投诉电话的标志,每个工作台或阅览室门口都有当班工作人员的照片及工号,为读者提供各种交流的平台,畅通反馈渠道,使服务工作有的放矢,求真务实。

5结语。

专业硕士在高校图书馆读者中只是一个较小的读者群,但他们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读者在接受我们服务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服务做出评价,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变化更新,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在资源结构、电子资源建设、服务模式、读者教育等方面不断努力创新,为读者创造更为优越的文献资源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方式越多,留给读者的记忆就越多,对读者的影响就越大,就越能把他们和图书馆联系在一起。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二

从图书馆建筑文化、馆藏文化和服务文化三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建设要素。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与学校教学、科研相适应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图书馆文化建设,要把图书馆文化建设融入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之中,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文化建设应当引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阵地,成为学校文化的标杆和亮点。

1建筑文化。

图书馆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建筑,它既是图书馆实现服务功能的物质承载,又是从整体上对图书馆文化与艺术的彰显。设计独特、颇具文化内涵和气质的图书馆建筑会使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这会极大地吸引读者实地进入图书馆阅读学习。同时,富有艺术和文化气质的图书馆建筑与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楼等彼此辉映,共同构成大学建筑特有的文化魅力,成为校园文化最显耀的亮点。图书馆的建设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要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相适应。图书馆建筑文化可以从选址、规模、设计理念、功能布局和环境配合等方面综合考察。

1.1建筑外观设计。高校图书馆建筑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整体外观的标志性原则。图书馆建筑造型要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外形设计应充满寓意,彰显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应该是大学里最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二是使用功能的适用型原则。功能决定形式。图书馆建筑的是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建筑承载,必须以发挥此功能为首要原则,展开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目前高校图书馆都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大开间服务模式,与此相应的图书馆建筑结构基本上是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

1.2建筑内部布局。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和布局应遵循三个主要原则:

一是功能区划原则。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区划一般由服务区、办公区和机房等组成。在设计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区划的功能和用途,适当把不同功能区分开,既方便工作联络又尽量互不影响。其次要充分考虑功能区使用的具体情况,既方便读者又利于工作人员办公。

二是科学标准化原则。图书馆的阅览室是读者学习阅读的场所,室内安静、采光、通风、宽敞等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图书馆的书库是主要用于陈列书籍的场所,其设计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书库书架安置区与书库中的读者阅读区也要合理布局,既分区明显又巧妙配搭。此外书架的层高、放置的密度等,应认真考虑。机房是存放图书馆服务器和大型电子控制设备的专属房间,因此要按照特种工作用房来设计,必须达到计算机中心控制室的标准。

三是便利适用原则。首先是方便读者的原则,可用“三上三下”来加以概括,即读者使用多的窗口在下,少的在上;普及性的窗口在上,研究性的窗口在上;开放时间长的在下,短的在上。[2]主要的阅览区开设在图书馆一楼,培训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尽量不设计在图书馆建筑的高层以方便读者,书库根据情况布局在图书馆的各楼层,常用的分类书籍尽量安排在图书馆较低的楼层,不常用或者借阅频率不高的则安排在较高楼层。特藏图书室的文献基本不外借,尽量放置在图书馆较高的楼层。图书馆的办公区应与读者学习阅览区分开,以减少对学习阅览区的干扰和影响。其次是利于工作的原则,图书馆办公区的设置应相对集中,以利于各行政业务科室之间的协作共事,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图书馆建筑的内部装饰、装点以及图书馆建筑周围环境设施与绿化的搭配也是图书馆整体文化需要考虑的环节,要突出人文气质,彰显文化内涵,周边环境设施休闲和雅致,图书馆周边良好环境可极大地提升舒适度和优美度。

2馆藏文化。

图书馆馆藏是学校师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文献信息保障,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与公共图书馆馆藏有所区别,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特点、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馆藏建设要求等具有相应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馆藏文化一般具有三个特点:满足需求、合理布局和特色馆藏。

2.1满足需求是馆藏文化的首要。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图书馆的馆藏必须紧扣专业建设的层次、特点和要求,建设满足于各学科、各专业师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文献资源。总体上说,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特点在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体系中也应相应的体现,比如: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的大学其图书馆馆藏体系也应是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的特点;再如: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图书馆馆藏体系以艺术类、音乐类为主等。另一方面,每个学科专业的图书还应当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和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起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的馆藏体系。

2.2合理布局是馆藏文化的要求。图书馆藏书旨在用书。合理布局馆藏目的就是尽可能方便读者借阅使用图书。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公共基础学科类和专业学术类是高校图书馆馆藏两大主体。中图分类法是馆藏分布的基本分类法,以此为基础,可以依照读者对图书的借阅情况,对馆藏再作出更合理、更便于读者和提高利用率的适当调整。比如:可以把借阅频率较高的计算机类或人文社科类图书放置在图书馆楼层较低的书库;再比如:可以把相近的学科门类图书集中放置在一个书库,便于读者借阅。

2.3特色馆藏是馆藏文化的亮点。特色办学是大学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具有特色馆藏。从总体上看,与学校学科专业相适应便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最大的特色;其次,支撑地方特色文化的高校图书馆馆藏更是图书馆文化的一大亮点。比如: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献资源、较为丰富和集中地方文献、悠久的历史文献和特色数据库等等,都是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具体展现。

3服务文化。

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构建是古代藏书楼与近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分水岭。古代藏书楼重在藏书,即便服务也仅局限于官方对文献的需求,近现代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大众的图书馆,最根本的是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发生了的转变,由单一的藏书楼转变为“藏用并重、以用为主”的图书馆,这其中便衍生出图书馆全新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即服务大众。在此基础上,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文化也逐渐地建立和丰富起来。

3.1服务理念。服务文化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行为文化。行为源于思想、源于观念。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取决于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的转变。办馆理念或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思想统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现代图书馆遵行的读者服务理念,它体现了以读者为主体的服务宗旨,以服务为中心的工作追求。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开展图书馆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的服务文化也就蕴含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了。“人本、和谐”的学习空间是图书馆和读者共同追求、共建共享的优良环境。

3.2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文化的特征,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需求。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尊重读者和尊重馆员,关心读者和关心馆员。具体来说:一是要尊重读者,平等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位读者,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读者的需求;二是要尊重馆员,尊重和肯定馆员的劳动,尊重他们工作主体地位,给予公平合理的相应待遇,激发他们对图书馆工作的认同感、价值感和责任感;三是要关心读者,关心读者的需求,包括学习阅读需求,对图书馆环境与服务的需求;四是要关心馆员,关心他们的诉求,关心他们的成长、晋升的需要,关心他们的待遇需求和工作环境的需求。充满人文关怀的图书馆环境必然受到读者的喜爱和馆员的热爱。

3.3馆员素养。馆员是图书馆服务行为的执行主体,馆员的素养包括思想素养和能力素养。馆员素养决定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高低。馆员对读者服务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基础层次,即根据读者的要求直接地完成相应的服务工作任务;第二是较高层次,即在直接回答或解决读者问题的及时精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和语言的亲和力与艺术性,体现了人文关怀;第三是最高层次,即主动的推送型服务,即在做好第一、第二层次服务的基础上,熟悉掌握图书馆服务前沿知识,收集和发现读者潜在需求,通过良好的沟通,将信息服主动嵌入读者研究和学习全过程,帮助其完成研究和学习目标,最大潜力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

要做好三个层次的读者服务,对馆员的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在思想素养方面要具有良好的图书馆职业道德,热爱图书馆工作,热情投入、乐于助人,关心和爱护读者;第二,在能力素养方面要熟悉掌握图书馆各方面业务知识,尤其是读者服务的语言艺术和行为技巧;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前沿性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的知识,提升信息化服务的能力,满足读者日益增加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的需求。

建筑文化、馆藏文化和服务文化是图书馆环境文化的主体构成,建筑是物理框架、馆藏是资源载体、服务是实现手段,缺一不可,也不能有短板,这样才能建设起和谐的、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图书馆,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精神生活要求同样有了巨大改变,做为图书馆,服务环境、资源储备量等也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图书馆环境建设提升不仅对读者的读书习惯、读书乐趣有着很大地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本文将从图书馆环境建设提升的时代意义入手,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当代图书馆所面对的切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措施,讨论图书馆环境建设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环境建设是对各种行业的必要性要求,特别是图书馆,服务创新与环境建设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时代意义,是其生存的根本,所以图书馆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内容,这样才能适应当今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图书服务的需求。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图书馆环境建设提升在当今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环境建设的提升一方面能够打破图书馆服务常规制度,改善服务流程,使得读者拥有更加良好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环境建设提升,可以加大服务创新性,进一步提高读者阅读效率,使图书馆的发展更加紧贴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从而以最新的服务理念,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所以说,图书馆环境建设提升是其发展的动力。

2.环境建设是迎接文化行业挑战的外在需要。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服务,常常是以书籍的借出与归还为主,使得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十分匮乏,无法了解读者真正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读书资源,这样下去会使图书馆失去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最终导致被更加便利的电子阅读产品所替代,而新的环境建设理念,是要更加多的与读者产生互动,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读者一方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传输,在整体的文化氛围中始终保持先进性与实用性,所以说,图书馆环境建设提升是迎接文化行业挑战的外在需要。

3.环境建设是图书馆生存的内在要求。

图书馆文化的发展是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注及文化程度息息相关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状况,而图书馆作为教书育人的圣神场所,其服务方面的创新也要结合以上特点,把生活习惯优良化、审美标准严格化和文化程度深入化作为其服务工作的目标,所以摒除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建立一套崭新的服务运营系统,是当今城市发展对于图书馆存生的内在要求。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环境建设提高是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主要环节,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多样化的文化方式,才能为读者提供可信赖的图书资源,同样也能为之带来有价值的知识。

阅读过程是一个伴随思考与感性的过程,人们通过图书能够对未知或已知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当读者进行阅读活动时,其周边的环境则能够带给他们不一样的阅读心理,换句话说,这种阅读心理会直接影响其阅读效果,所以图书馆环境建设对读者阅读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发,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氛围,所以城市发展中,图书馆环境建设既要考虑到发达城市以及富裕地区,也要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创新计划纳入总体规划当中,利用不同地区的不同图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

对于我国一线城市的图书馆,其可利用资源较多,二线图书馆可;利用资源较少,所以不同地区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而进行的图书服务创新,所以我们要明白,城市发展中的图书馆文化创新与环境建设提高不一定都是采取现代化的科技水平,针对不同地区可用资源的区别,采取正确的图书服务措施,从而满足其读者阅读的需求,丰富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划时代措施。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合理的对图书馆服务进行布置,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各地区服务差别造成的阅读质量低下这一情况,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提升,不仅解决了落后地区图书资源不够、藏书量少的问题,还方便了读者的阅读,营造出快乐阅读、轻松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氛围,所以说,城市发展中图书馆服务创新科学合理分布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图书馆服务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群体也要有不同的服务特点,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环境建设提升要“因人而异”,全方位、开放式服务就是这一服务的宗旨。

当前在一些地区,图书馆存在很多不良现象,比如对于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采取排斥措施,禁止其进入图书馆,这其实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毒瘤”,必须彻底铲除,在读者保持整洁的前提下,图书馆一定要降低门槛,对于不同性别、工种、阶层的读者要一视同仁,让读者在舒适的环境中以开心、放松的心情进行阅读。

当前图书馆服务只是针对图书质量方面而进行的,很少进行关于同读者互动方面的活动,而互动是图书馆环境建设提升当中一个重要的措施:

一方面来说图书馆环境建设要给读者提供需求的图书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使读者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可以开展“图书推荐”活动,通过馆内宣传、开展趣味性读者活动等形式,将优秀的图书推荐给读者,这样既可以扩大读者的阅读范围,又能够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

图书馆良好的阅读环境建设,不仅能够加强读者读书的需求,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图书服务的快乐,参与到读书阅读这一活动中去,从而将自己的读书积极性激发出来。

3结语。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食粮的要求也日益增加,所以作为图书馆环境建设是时代要求,也是读者需求。

综上所述,图书馆环境提高,不仅给传统服务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图书馆这一行业带了众多的机遇,总之,图书馆环境建设要与读者阅读心理相结合。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阶层的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学习,工作健康,娱乐。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信息的传播与收集对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我国信息流通的快速性主要依赖于网络的传播。所以针对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等工作,而且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它对于图书馆工作质量的衡量有很大的重要意义,因为图书馆内的所有文献和资料都是为读者服务的,所以它的完整性以及高效性是在网络时代中应该展现出来的。这是针对于运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找;另一方面就是人员进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时候,针对于一些基本的操作,借换流程,书籍的分类,位置等一些基本的服务内容你都要懂得[1]。

相对于现代网络时代的发展,在以前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就没有这么方便。在以前,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并不是很广泛,所以大部分的资料的查找都是通过查找书籍来获得的,但是由于但是社会的发展情况,知识信息载体的储存密度小,体积大,有很多的资料都不完善。而且就针对服务质量来说,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态度和服务水平都会影响人们对于信息资料的获取和利用。而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体系的建立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与利用[2]。

4、网络时代的读者服务工作。

4.1网络时代的特点。网络时代就是通过网络把各方面的信息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崭新的时代。(1)网络时代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创业机会。也就是所谓的网购,提供一个网络平台让一些有创业追求的人以这样的方式开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网络时代的来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的方式,以及信息获取的渠道,让信息的流通更加快速。(3)但是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空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的习惯和素养。

4.2网络时代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1)完善图书馆内的技术设备。一方面要完善图书,另一方面就是要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发展,图书馆可以申请国家进行对图书馆技术设备的'资金支持,配备现代化机器,例如电脑,多媒体展厅,以及图书馆借读卡的配备。(2)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时代的读者服务工作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有效的,有益的,他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可以跨时空,跨国家。不仅可以把图书馆内自身拥有的资源可供读者使用,还可以借助网络获取图书馆内没有的,更广泛的一些资源供读者使用[3]。(3)服务对象的广泛化在以前,能够来图书馆看书的并不多,因为工作,学习的忙碌,也因为图书馆设施的不完善。进入网络时代的图书馆面对的是各阶层的人群,因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图书馆的全面开放,不再只是针对某些学校,单位的开放,网络时代的读者服务工作范围要逐渐的呈现读者数量的增多,文化层次的增多,各阶层人群分布广泛的特点,这才能达到进行网络革新的读者服务工作的目的和核心。

5、网络时代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对策。

5.1提高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个人素养。对于服务工作人员可以进行集中的培养,更新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牢记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并看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服务人才,在网络时代的要求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结构,个人的发展要和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看齐。除了高度的服务意识,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毕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人员也是属于管理阶层。

5.2提高读者的自我服务能力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具体服务,针对一些大型的图书馆面对工作人员缺乏的问题,我们就要求图书馆要对读者进行解释,并要大力推进读者的自我服务能力,例如图书馆书籍的分类,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人员在最早就回安放指示牌,读者要养成会看指示牌,要看指示牌的习惯,不可有任何小的问题就找工作人员,这样一来,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动脑能力。

5.3完善借读工作。针对需要借读的读者,工作人员可以引导他们办理借读卡,并且详细记录读者的信息,并且各地方图书馆可以形成一个信息网络,信息一体化,一张借读卡,在其他的图书馆内也能用,这样就方便了读者重复办卡的麻烦[4]。

6、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图书馆领域也进入了网络时代,这对图书馆的发展又是一个革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也应该为适应图书馆的发展进行革新,工作重心都要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全心全意的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2]成东娥.关于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11).

[4]孙潇影.关于如何做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研究[j]中文信息,(8).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五

访问量的多少是衡量网站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对于图书馆网站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需要获取完整的读者访问流量统计数据,来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网络信息计量学方法是目前网络界普遍采用的网站绩效评估计量法,被认为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检验网站访问数据的一种工具。它的目的包括了解网络读者的行为、确定网站是否吸引适当的读者来访、评定网站建设策略是否得当。其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

(1)记录网站的访问数据;

(2)分析记录数据;

(3)为网站建设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

1.1系统原理。

由于网络发布站点和数据库本身具备了访问计量功能,各自的信息资源收藏状况便于人们掌握,并且能自动记录读者访问的登录情况,如登录名、登录时间、浏览文件、读者的来源地址等,这些数据资料能够准确反映读者访问信息和来源分布等情况,所以依据图书馆网络读者访问统计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分析指标,并收集网络读者访问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布站点形成的日志文件,然后利用日志统计工作软件定时对日志文件进行处理,得到统计数据,并动态生成各种表达形式的能满足图书馆各项统计分析工作的报表。最后把生成的分析报表导入到发布数据库中发布出去。

图书馆各个网络资源站点建设人员可通过浏览网络读者访问流量统计分析报告,分析和了解读者的访问需求,从而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读者行为分析研究则可通过对分析报告进行质化研究,并结合一般调查法、咨询研究法对读者的信息寻求行为进行研究。

本系统还可利用统计分析的结果来对系统自身工作进行评估和调整。

1.2分析指标。

传统图书馆的分析指标和计量方法,虽然和数字化图书馆有很多不同,但使用的目的及计量的准则并没有太大实质性差异[4]。

参考传统图书馆的分析指标以及国内外类似的研究结果选定了下列10个分析指标:

(1)读者到访人数和潜在读者人数的百分比;

(2)到访读者表现了阅读的兴趣的百分比(采取明显的阅读行动);

(3)可能的读者转为经常的读者的百分比(经常阅读、下载资料);

(4)读者的持续度(重复到访读者);

(5)读者的忠诚度(网页浏览次数、再度到访的次数及时间长度);

(6)读者停止阅读行为的百分比(阅读行为半途中止);

(7)读者耗损率(现有读者中停止阅读行为者的百分比);

(8)读者动摇率(耗损的读者/到访读者的总数);

(9)读者最近到访时间(据上次到访的间隔时间);

(10)读者到访频率(多久到访一次)。

就此参数,我们可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估图书馆网络读者访问情况。

1.3系统框图。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六

由于图书馆的每位读者具有不同的兴趣爰好、专业、职业、年龄、学历层次,不同语言和文化习俗、不同计算机水平,因而读者需求目的、需求心里和行为习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读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突出。比如:高校领导层对教育改革信息的需求明显,要求信息具有政策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可行性,能作为决策的依据,能结合学校的特色确立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制定办学规划;教学管理部门则需要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素质教育、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教师要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需要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也希望图书馆能提供图书资料信息加以参考借鉴,学生是图书馆的最大用户群,在课余时间需要到图书馆增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掌握新技能。这就对现代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读者需求的广泛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搜寻信息是人们普遍的行为习惯,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可能成为信息的需求者。现代图书馆用户的范围日益扩大,读者数量不断增长,形成庞大而稳定的读者群。

2.3读者需求的全面性。

读者所需的知识信息不再是一书一刊,而是关于某一问题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献类型、载体形态、信息渠道、服务方式的信息资源,表现的对信息的全面需求。要求图书馆不断改革和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现代图书馆读者全面而广泛的信息需求。

2.4读者需求的层次性。

现代图书馆读者需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一般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延伸和发展的。具有高研究水平的读者有获取专业研究信息的深层次需求;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读者有获取专业信息的需求;有较丰富知识水平的读者有拓展知识的需求;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有积累知识的需求。

3.1信息服务内容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服务内容主要有文献信息检索、原文传递、馆际互借、查收查引、用户培训、学科馆员、定题跟踪、科技查新、实时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等。虽然服务内容较为丰富齐全尤其是国内部分重点院校图书馆几乎各种信息服务均有涉及,但总体上仍然以传统服务为主,服务内容主要是面向资源而非面向用户,服务中融入馆员自身的知识含量较低。对于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平、知识层次和情报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馆员、定题跟踪、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等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未能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流。

3.2信息服务方式现状。

3.3信息服务人员素质现状。

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束缚了创新。高校图书馆缺乏高素质、专业知识互补的信息服务团队,已成为其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由于待遇普遍不高,_方面难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另_方面导致现有人才流失。

4建议。

4.1根据读者需求动态,制定信息服务工作目标。

作为高校图书馆应全面了解各二级学院课程设置、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掌握不同读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下的信息需求,以便确立现代信息服务理念,及时制定信息服务发展目标。了解用户需求,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树立知识服务理念,创新信息服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服务团队。

4.2转变服务方式。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必须向开放型、主动型、针对型、受益多样化、业务处理现代化等方式转变,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根据读者需求,设计和提供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要特别针对教师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及其专业职称等的差异,挖掘教师用户的真正需求,帮助他们去伪存真,尽可能分门别类地为其设计和提供充分的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创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当前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应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整体规划、联合采购,进一步整合各高校馆藏资源,联手打造高校图书馆联盟。

4.3优化馆藏结构,开发数字资源。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图书馆的`文献要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要,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馆藏体系、出版发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馆藏文献体系。图书馆藏资源建设不仅要重视传统文献的入藏,还要重视优化藏书结构,更要重视实现传统信息资源和虚拟资源的结合,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比较全面、充足。同时,图书馆应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为读者服务的个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管理水平。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七

舞踏,又叫暗黑舞踏,是日本后现代舞的一种形式,由日本舞蹈家土方翼和大野一雄于20世纪50年代所创建。20世纪80年代以后,舞踏开始逐渐引起欧美舞蹈界的注意,并在21世纪后成为风靡世界的后现代舞形式,频繁出现在国际各类艺术节、舞蹈节的舞台上。如今,日本舞踏己和德国舞蹈剧场以及美国后现代舞蹈并称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以往对舞踏的研究比较注重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却鲜有人关注舞踏这种艺术形式在哲学领域的贡献。舞踏极端的艺术语言中呈现出日本民族的身心状态并引起了世界的共鸣,其中对人的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

一、舞踏对传统身心关系的解构。

(一)尸体的舞蹈舞踏对二元论身心关系的解构。

舞踏的开创者土方翼曾为舞踏下了一个知名的定义舞踏是拼命站立起来的尸体。这个定义不仅说明舞踏用扭曲的身体形态表现人性中黑暗的一面,从身心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尸体的舞蹈更是对传统二元论身心关系的解构。

二元论身心关系把人的身体和心灵看作是两种不同性质又相互作用的实体。自笛卡尔以来二元论身心关系得到确立,其后一直主宰着人们对身心关系的看法。二元论的身心关系是以心为主导的二元,认为身体是受到心灵控制的客体存在。

土方翼所谓尸体的舞蹈消解掉了身心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把传统意义上属于心的东西移除,只剩下身的部分,如此人也便成了尸体。舞踏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去除社会借由理性思维强加给人的反应,揭示身体与心灵的无意识联系,让人把精力集中于无意识和抽搐、痉挛等非同寻常的身体动作本身。土方翼所谓的尸体对应的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而是理性思维与意志的死亡。而移除了心的内容的尸体也不是以物质形成存在的一具人的躯壳,而是成为新的充满开放性的存在。舞踏的另一位开创者大野一雄也曾用尸体一词来形容舞踏的身体,他所谓的尸体是一种随时准备接纳意想不到的外界刺激与内心欲望的活跃的身体状态。

舞踏舞者在演出前会通过禁食等手段清空身体,用极度的饥饿让意识涣散,让身体像一个空空如也的容器,随时等待对外界刺激做出最为原始直接的反应,或在内心隐蔽欲望的驱使下舞动起来。活跃在东南亚的日本舞踏女舞者武藤理香在菲律宾举办的一次舞蹈工作坊的发言中曾说到:与其他舞种考虑如何站立不同,土方翼创立的舞踏的基础在于不能由意志支撑或操控的无法站立的身体。意志被有意识地从身体中剥离开来,二元的身心关系被消解掉了,而在剩下的身体中又孕育着新的一元的身心关系。可见尸体的舞蹈是对传统二元论身心关系的解构和一元身心关系的建构。

(二)舞踏对表现身心关系的解构。

传统身心关系的另一个主流看法就是表现说,认为身体是表现心灵的工具,而心灵是被表现的内容。这种看法在舞蹈领域尤为普遍,特别是伴随着近代以来编舞艺术的发展和舞剧艺术的日趋成熟,舞蹈被人们强行框进了语言逻辑之中舞蹈的动作被分为舞段、舞句,舞蹈的身体成为表现思维与情感的工具。

关于舞踏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进行说明。尽管舞踏致力于发现、探索和解放被社会文化所禁锢压抑的身心,但如果简单地把舞踏理解为表现一些被压抑的东西就大错特错了。

美国舞蹈学者桑德拉霍顿弗雷利曾经先后跟随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创始人玛丽魏格曼和舞踏的创始人之一大野一雄学习舞蹈。她曾写到:在魏格曼舞蹈学校学习,我们是根据指示即兴地做出动作,然后向全班展示自己是如何从即兴动作出发完成编舞的。而大野一雄的舞蹈课堂则没有如此多的指示,也不像魏格曼的课堂那样充满展示与交流,大野一雄要求我们在内心当中睁开一只眼睛来关注动作和自身。从弗雷利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踏训练要求舞者在内心当中睁开一只眼,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感知,而且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把感知到的身心状态表现出来,而只是对其进行体验并由此而引发动作。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舞踏与德国表现主义舞蹈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舞踏的创建者土方翼和大野一雄在创建舞踏之前都曾经接受过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训练。这种历史上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都具有的即兴的特点使一些研究者给舞踏贴上了表现主义舞蹈的标签。但很多舞踏舞者却对此极为不满。兴膳沙舞踏舞团的负责人和栗由纪夫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到:如果表现是一种身份的.标签的话,那么我决不同意把舞踏看作是表现主义舞蹈的一种。和栗由纪夫认为,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表现才有意义。而在日本文化中,个人的概念十分模糊,表现的意味也就不那么明显。表现主义是外界强加给舞踏的标签,是西方文化对舞踏的扭曲。表现意味着将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割裂开来,我认为需要改变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

从上述例证我们可以看出,舞踏舞者在刻意与表现划清界线。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释放过程,而舞踏中释放并不是重点。舞踏舞者不会对自己身体的形象和观众的反应进行关注,而只是强调要时刻保持对内在身心状态的关注。舞踏舞者在舞台上追求的并不是让观众看懂或理解什么,他们只是自顾自地在舞台上体验着动作和内心,而观众也会与他们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共鸣。可见,舞踏并不是以表现为目的的,舞踏的身体动作不表达任何情感,不传递任何信息,这些舞蹈动作与其他所谓内容因素的联系被割断了,只是舞者体验的对象和结果。可见,舞踏解构了传统的以表现为核心的身心关系。

(三)舞踏解构传统身心关系的方法。

为了对根深蒂固的身心二元论及其表现关系进行解构,舞踏舞者一般会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第一,瓦解意识的客体化作用。

日本舞踏表演者和研究者葛西俊治认为,在日常状态下人的意识具有客体化作用,总是把关注的对象作为客体化的目标,把身体作为供意识主体驱使的工具。而舞踏表演中的身体是非客体化的身体,这种非客体化的身体排斥意识对其进行的客体化、工具化,将身体与意识看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存在叫。

为了去除意识根深蒂固的客体化作用,使身体从意识的遮蔽中走出而与心灵融为一体成为非客体化的身体,首先就要对意识进行瓦解。舞踏舞者经常会借鉴宗教中的修行方法来使自己进入这种状态,最常见的就是佛教中禁食修行以获得开悟的方法。曾要求他的一个学生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只吃一个苹果。山海经和其他的一些舞踏表演团体会在演出前几天就开始禁食,甚至有的演员在禁食后因为饥饿与虚弱动弹不得。在演出时,极度的饥饿与虚弱会使人神志恍惚,意识涣散,轻易进入催眠状态。通过禁食可以使身体从意识的客体化作用中解脱出来,成为非客体化的身体,使人的精神与肉体进入一体的状态。

第二,解除视觉的优先地位。

视觉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感觉,也是人类最为依赖的感觉,与其他感觉相比有着突出的优先性。长期以来,人类的视觉己经和传统的身心关系观念建立了深刻的联系。往往人们在运用视觉进行感知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运用传统的身心关系去观察理解自己与世界。舞踏舞者认识到,要想对传统的身心关系进行解构,就必须要解除视觉在感知过程中的优先地位。

舞踏舞者在训练中是不使用镜子的。一个人跳舞的时候如果始终观察着镜子中的自己,那你就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分析你的身体表现,这样会错失你身体当中真实的、微妙的感觉。镜子会诱使舞者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形态,在潜移默化中使身体处于客体化的位置,也会分散舞者对自己身心当中微妙变化的注意力。观察一个人在镜子中的身体需要依赖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视觉,这会影响舞者调动其他感觉器官的能力,比如嗅觉、听觉,特别是触觉。只有不使用镜子,舞者才会不依赖视觉,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嗅觉、听觉、触觉上。这些感觉不像视觉那样被过多的社会、文化因素所浸染,更具有个体特色。依赖这些感觉特别是触觉去对自己的整个身心进行感知才可能挖掘出个体身心中所深度隐藏的东西。不使用镜子能避免通过视觉对身体进行客体化处理。有时候尽管没有镜子,人们还是会在头脑当中有意识地呈现自己身体的形象以随时将其调整到符合社会习俗及多数人审美观念的状态,这仍然是意识对身体的客体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舞踏舞者在舞蹈的时候会时刻保持一种对本体感受的感觉状态,有意识地用身心感知来代替视觉在感知中的优先地位,这样才能使自身从传统的身心关系中解脱出来。

除了在训练中排斥镜子以外,舞踏舞者还会在训练与演出时紧闭双眼,或让眼睛微睁,并将眼球上翻,只露出白眼球。优秀的舞踏舞者虽然可以保持双眼睁开的状态,但目光却并不聚焦,在舞蹈过程中保持身心感知的状态而不堕入视觉的樊篱中去。美国的琼拉格曾在日本学习舞踏多年,她在回忆自己学习舞踏的经历时说到:芦川、大野和田中不断提醒他们的舞者眼睛要无视。芦川常把一个只有一只大眼睛的头部模型或者全身满是眼睛的身体模型摆在舞者而前提醒他们。她还习惯用一张报纸在舞者眼前不断晃动来混乱他们的视觉,扰乱他们目光的焦点。琼拉格强调说:散乱或无视的目光焦点可以使富于交流功能的头部,特别是而部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处于平等地位。

二、身心感知舞踏身心关系的建构。

(一)身心感知是舞踏身心关系的本质。

所谓身心感知,简单的说,就是身心既是感知的媒介和手段,又是感知的对象,是指舞踏舞者用身心整体去感知平日里被压抑的冲动、欲望,接受外界给予身心的各种刺激,并由此而引发动作的过程。之所以使用身心感知的概念是因为舞踏中的感知与一般意义上的感知有着明显的不同。二者具体的区别如下:。

第一,身心感知强调身心的整体性。

舞踏舞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感知是建立在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概念人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再把这种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当中,由大脑作出相应的判断后再通过神经系统控制人体肌肉的运动使人做出反应,这是一个由外至内再到外的过程。而身心感知则刻意避免这种内外分割的身心二元论,人的身心既是感知的主体,又是感知的对象,是一个统一的一元存在。人的身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舞踏舞者经常会用一个问题来描述这种身心的一体性当一个人受伤的时候,身体和精神哪个处于疼痛之中?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莫过于我很疼。我是身体与精神协同构成的整体,很难分割开来。舞踏舞者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汇舞踏泰,在日语直译的意思为舞踏的身体。但在舞踏舞者眼中,舞踏泰却并不单纯是指舞者的身体,还蕴涵着一种精神的内容,是指舞者训练和表演时保持的一种关注身心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身心感知的状态。

第二,一般意义上的感知更侧重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身心感知更侧重对内在世界的感知。

一般意义上的感知是用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中的光线、声音、味道等对象的感知,这种感知主要是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舞踏中的身心感知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感知。一般意义上的感知即使以人的内心为感知对象,其本质仍然是对外指向的。在日常状态下,一个人的感知会受到社会习俗的深刻影响,人们会时刻感知自己的身心状态是否符合社会习俗的要求并对其做出调整,对自身产生的不符合社会习俗的冲动和需要进行控制与压抑。外界环境中的刺激对舞踏舞者来说并不是直接感知的对象,他们会集中精力来感知外界刺激给自己的身心带来的影响,以及身心在刺激作用下的原始反应,这样的身心感知本质上仍然是对内指向的。

身心感知是舞踏身心关系的本质。一个人是否进入舞踏状态的关键取决于其是否进入身心感知的状态。因此,在身心感知状态下建立起来的身心关系就是舞踏身心关系的核心。身心感知既是舞踏身心关系存在的环境,又是舞踏身心关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舞踏名家野口三千三对自己舞蹈时身心状态的描述中得到这种启示。野口三千三是舞踏训练体系之一野口体操的开创者,他认为,我们的身体并不是附着有肌肉的骨骼框架,而是像一个大水袋,骨骼和内脏飘浮于其中。他还特别强调重力对人的重要意义,要求他的舞者们听从重力之神的召唤。他曾写到:肌肉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对抗与控制重力,肌肉是倾听神的召唤的耳朵,这个神就是重力。在野口眼中,人的身心同时在感受着重力带给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身心不仅是感知的手段,也是感知的对象。因为重力需要作用于人的身体,身体在重力的引领下又会给人的身心形成一种刺激,从而引发身心进一步的活动与发展。正是在这种身心感知的基础上,舞踏的动作过程才得以继续和发展。

舞踏的目的是要去除社会习俗等外在因素对人的遮蔽,让人充分认识和感受自己身心的需要,从社会人的状态转变成舞踏的状态。这个转变过程中最首要的就是让感知来激发身体的动作,让被我们平时忽略的刺激引导自身的行为。平时在社会环境中为我们所忽略的稍纵即逝的欲望成为舞踏舞者进入舞踏状态最主要的暗示和线索。可见,一个人是否进入舞踏状态的关键就是从日常受理性规范的身心状态转变为以身心感知为核心的状态。这种感知的状态可能会让人很不舒服,因为经由感知而引发的身体反应与动作不由舞者的理性控制,是舞者不可预期的,可能会让舞者自己大为惊奇。舞踏中的身心感知可能会给人一种消极的印象,其实却有着积极的开放性,在身心感知中的舞者更容易接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各种刺激。当舞者把全部身心都集中在感知当中,在身心中压抑的冲动和情感才得以充分释放。这个过程可能让人醉心其中,也可能使人痛苦不堪,但无论如何,这种以整个身心参与的,对身心整体进行的身心感知可以引领舞者走向身心一体的境界。

(二)舞踏中进行身心感知的过程和方法。

舞踏中身心感知的方法可以促进人身心的整合,这对于治疗某些身心分裂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有研究者将舞踏身心感知的方法与亚历山大技术、感官知觉技术、格式塔心理治疗、生物能疗法等并列在一起,足见身心感知的训练方法在促进人身心一体化方而的有效性。

为了使舞者进入身心感知的状态,让舞者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进行感知,释放身心当中压抑的冲动和欲望,概括来说,舞踏训练会采用如下方法:。

放松方法。放松是引导人从日常理性状态向舞踏身心感知状态转变的关键。在放松过程中,人可以摒除理性思维,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身体感受和内心欲望的感知上面。不同舞踏流派的放松方法也不尽相同。竹内训练课程中采用的是手臂放松法。具体做法是两人一组,一人放松,同伴缓慢提起其手臂再放开。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九成以上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帮助同伴提起自己的手臂,在同伴放开手后手臂依然不会放松下垂。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充分认识身心一致的困难性,从而在后而的训练中避免身心不一致的问题。

扭曲方法。扭曲的方法在其他舞种和身心治疗方法中从未出现,因此几乎成为舞踏训练的标志。故意地扭曲身体的某个部分可以引起身体其他部分的扭曲、变形,并使扭曲融入整个身心当中,这有利于将人身心当中黑暗的一面揭露出来,使其从身心当中隐蔽的深处走向前台。震动和摇晃方法。当人把重心降低屈膝站立的时候,身体自然会产生震动和摇晃。身体的震动和摇晃往往会让身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比如突然的痉挛和抽搐、没有目的方向的跳跃和踢打,等等。这种方法在生物能疗法当中也可以见到。

呼吸方法。呼吸方式的改变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心状态,缓慢的呼吸可以使人平静,短而急促的呼吸甚至可以使人昏厥,不断调整呼吸方式可以带来出其不意的身体反应。舞踏训练中往往采用深呼吸的方法作为开启身心感知的第一个步骤。

重复方法。在人们不断重复一组动作的时候,身体就会从有意识地主动完成动作逐渐转变为下意识的动作,然后伴随着外界刺激的进入或内心欲望的涌现,重复的动作中就会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个过程会引导人们进入身心当中未知的领域。

三、结论。

舞踏之所以会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部分原因是其怪诞的身体形态中蕴涵着对人们身心关系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迎合了当下的哲学和美学发展趋势,引起了世界的共鸣。舞踏通过瓦解意识的客体化作用、解除视觉的优先地位等手段,用独特的身体语言对传统二元论和表现的身心关系进行解构,建构起以身心感知为本质的身心关系。对舞踏身心关系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而理解这种后现代舞形式,对发展我国的后现代舞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八

市政项目通常工期较长,所以对市民与环境的影响时间也较长。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市政绿化工程的投资超过2000亿元,城区绿化的覆盖面积由2011年的172万hm2增至2016年的223万hm2,大量的绿化工程建设对市民居住、学习、工作等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绿化工程施工期间由于要进行挖土、填土、运输、清理表土、现场加工等一系列活动,会造成地形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地表和植被的破坏、水质恶化和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导致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1]。

1.2营运期的影响。

项目营运期通常意味着项目已经开始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开始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不间断的负面影响。随着项目运营时间的延长和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会逐渐加剧。粉尘污染、汽车尾气等问题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空气、水质、土壤等,噪声会直接影响周边学校、单位、居民的学习、工作和休息。

2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2.1扬尘污染。

市政绿化施工建设过程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扬尘,施工扬尘主要包括施工工艺扬尘、施工道路扬尘和施工风蚀扬尘。施工扬尘主要会对附近的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严重时甚至会与附近居民发生施工纠纷。

2.2水质污染。

市政绿化建设项目对水质的污染主要是因为施工区域降雨、施工人员生活区冲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地表浆料和油污进入附近水体导致的。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增加城市直排污水量,导致施工区附近水质受到影响,增加水中漂浮物和污染物浓度[2]。我国每年由于水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00亿元,形势十分严峻。

2.3固体废物污染。

市政项目施工期间会产生很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固体废物、随意堆弃,不仅影响环境美观,还会产生扬尘、造成水质污染。

3做好市政绿化建设施工过程环境管理的措施。

3.1政府管理。

根据我国当前的施工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提起对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协调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3.2业主环境管理。

业主是项目工程整体的组织者与决策者,业主应在招投标过程中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力度,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影响环保因素及时加以制止和解决。

3.3监理方环境管理。

基于市政工程的特性,监理单位应在施工现场进行各方面的综合监管,相关部门应尽快健全监管制度,使监理人员也可进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监理工作,使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更加系统、全面、专业。

3.4施工单位环境管理。

施工单位应在进行市政绿化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施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可能出现的扬尘、噪音、水质污染、建筑垃圾等环境保护问题应提前制定相关治理措施。

4市政绿化工程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4.1扬尘的防治。

要定期对运输道路进行洒水养护,为降低道路扬尘还应要求运输粉质材料的运输车辆必须加盖苫布;施工用粉质材料也应在施工现场加盖苫布,并在施工时尽量轻拿轻放、为降低施工工艺扬尘,还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现代化施工设备;为降低风蚀扬尘,对已开挖形成裸露的地表和施工现场堆放的土方都应采用绿网进行覆盖。

4.2水污染防治。

对施工废水应进行妥善处理,未经处理的施工废水不得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及河流中;应对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粪便等进行集中处理,不能将其直接排入下水管网。施工现场存放油料泥浆的库房必须进行防渗处理,为防止油料污染水体,在使用时也应采取相关措施。

5结语。

在进行市政绿化工程建设施工时,要处理好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升市政工程的整体形象,促进市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王维勇,柳伟军.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8(6)。

[2]赵风霄.市政建筑施工与环境保护分析[j].居业,2018(1)。

作者:刘晋荣单位:甘肃华运环境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九

论文摘要: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读者服务满意程度决定了一个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新形势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针对目前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如何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被网络极大地影响和促进着。作为传统的信息部门的图书馆在感受着网络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着转变自身,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图书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图书馆核心工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目前,有相当多的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进入了数据库,实现了图书借阅的计算机管理,大大提高了读者快速查阅文献的能力。可以说,现阶段读者查寻和借阅文献的管理手段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读者固有的习惯,传统模式仍有很大的延续性,面对现实与面向未来,如何搞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要搞好读者服务工作不能仅仅着眼于高新科技,我们仍要继续保持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这主要是由图书馆的性质所决定的。图书馆是有着读者与图书特殊关系的阅读场所,从图书馆存在的根本上来看,读者是图书馆的重中之重。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图书馆始终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场所,我们要以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文明礼貌的服务语言和精湛的信息服务技能为读者提供咨询帮助,努力营造充满人文气氛的读者学习环境,使读者体会到图书馆的温暖和谐,对图书馆产生亲切感。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搞好读者服务应该坚持以下理念。

一、坚持“读者为本”,更新服务理念。

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是服务于社会,以读者的需要为服务导向,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应该坚持以文献为主,实行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论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咨询,还是环境的创建、管理工作始终贯彻“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一切工作紧紧围绕读者开展,以读者的满意衡量工作的价值和绩效。使读者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图书馆的主人,努力形成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需要为目的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所以,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去塑造与完善图书馆工作者的形象,不管是生活上的挫折,还是工作上的不顺利,只要走到工作台前,我们就要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以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坚持“环境育人”,创建优美环境理念。

图书馆的环境会对读者的思想品德产生明显的陶冶作用,创造一个好的图书馆环境,才能进一步促进研究、学习。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提供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性化服务,对图书馆来说,就要求其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人文环境已成为图书馆建筑的最大追求。图书馆应有一个秩序井然、宁静舒适的环境,这能陶冶读者的情趣,使人的心情开朗,精力集中,提高治学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应在馆内适当位置张贴脍炙人口的名言去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会使读者受到启发;另外张贴一些“安静”等提示性的标语牌,使读者走进图书馆就感到一种学习的气氛,并受到一种道德观念的约束;还要通过植物选景、馆内外绿化,体现令人陶醉的自然美。这些优美的图书馆环境,为读者提供了宽广的审美领域,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

三、坚持“创新探索”,加快信息流通理念。

创新探索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掘图书馆的潜力,树立图书馆的崭新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理念是指善于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源、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创造新的服务方法,形成读者服务工作新局面。

第一,要求图书馆员破除传统的服务思想,着眼于未来,大胆探索,树立不断创新、不断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种需求,达到使读者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

第二,要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讲究服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要不断吸取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

第三,在工作中必须突出快、准、好。掌握读者需求动态和科技发展信息快、知识更新快、文献流通周转快、文献检索速度快,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快。同时提供文献情报准,制定读者服务工作措施得力、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读者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图书馆内各职能部门之间,读者服务工作与整个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如不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并加以利用,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树立牢固的信息理念并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处理能力,是图书馆改革及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

四、坚持情感沟通理念,全力为读者提供帮助。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情感的作用显得重要。读者都有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他们通过与服务人员的接触、产生一定的认识和心理感受,从而抱有一定的好感,那么我们的服务效果往往会很好。要搞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必须与读者达成共识,与其心灵相通,感情一致。对读者进行阅读辅导也是一种沟通的好方法。

一是查找资料方法的辅导,可以开办专门的文献检索讲座,指导读者如何使用文献检索工具。

二是读书内容的辅导,及时向读者推荐优秀书刊,帮助读者从优秀书刊中吸收所需知识。

三是读书方法的辅导,引导读者根据自身学习方法及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书刊资料。同时应开展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方法主要是解决研究课题时产生的疑难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帮助咨询人员检索文献及有关书刊,帮助查找或直接提供有关文献。咨询工作开展如何是衡量图书馆社会地位和影响作用的重要标志。努力将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要提高效率,以取得“多、快、好、省”的工作效果。读者服务工作中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保证重点读者群,兼顾普通读者群,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坚持时间与效益相结合的理念。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进行角色定位,。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完善与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时刻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才能在新形势下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梅,郑文红.信息服务的新视角[j].图书馆杂志,(5)。

2.刘薇,包剑,张宏伟.基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1)。

3.马倩,邓阳.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j].四川图书馆学报,(3)。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

摘要: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客观依据。探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背景、涵义、特点以及实现形式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然性及其依据,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指出它将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今后发展的主导服务形式。学院图书馆面临着教师的教学、教研的需要和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需求,制定更有效的个性服务是当前学院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的最佳途径之一。

论文关键词: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图书馆。

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及趋势。

1.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能够满足读者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实现主要是根据读者的设定,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读者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即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自己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网上功能及其他信息服务方式等,或者由图书馆根据对读者个性、兴趣、心理和使用习惯的分析,主动地向读者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应该能够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读者可以定制传送到计算机上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查看,甚至可以离线阅读。个性化信息服务在研究读者的个性、习惯、兴趣、知识结构、心理倾向、信息需求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读者的自助服务,使读者接触到所需的相关信息和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以节约查找时间,提高效率,是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1.2个性化服务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信息生产、加工存储及传递技术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时空化,整个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环境下,读者衡量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好坏,不在于图书馆有多少藏书,而在于图书馆提供使用性信息的多少,在于能否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图书馆服务业的强大优势,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今天能够成为学生代表在国旗下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良友不辨同异》。

很多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交朋友需要交与自己有共同点的朋友,还是要交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朋友呢?我认为啊,交朋友不必关注同异,只要是良友即可!

所谓良友,就是能与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朋友。这样看来,无论是与自己有共同点的朋友,还是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朋友,都可以成为良!想当年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决定20年不谈政治,而他的好友易白沙却决定武装反抗,他们意见不合,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再看钱钟书与杨绛,他们俩皆忠于文学,在写作这条道路上他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都是良友的模范啊!

良友能在你春风得意时给予你警醒,能在你山穷水尽时给予你鼓励。人生旅途漫漫,须有良友做伴,与你同享欢乐,与你共担痛苦。还记得一次,我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上课时便随意起来了,这时我的好朋友提醒了我,但我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不出意料,在下一次测试中,成绩一落千丈,这时我的好朋友又跑来安慰我,这一事过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良友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吸取我的经验教训,注重朋友的建议。

那么同学们可能又要问了,怎样才能交到良友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成见,不过分在意这个人是否与自己有共同点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每一个人,认识到他人的闪光点;其次是要擦亮双眼,明辨是非,不交损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君子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香也;与小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同学们要提高警惕;最后是需要敢于与他人交流,去了解对方,不要错过了良友,祝愿大家今后交到的朋友都是良友,乘着友谊的巨轮一路高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二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图书馆直接与读者接触的第一线工作,是图书馆文献系统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社会与读者的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图书馆服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形式、多手段、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多维服务方法体系。图书馆服务的构成要素通常有四个:服务对象、服务基础资源、服务方法、服务的组织管理。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保证现代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不断变革、不断发展、不断适应读者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现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呈现新的特点。

1.1资源多样化。

随着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用于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与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络化信息资源。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而越来越多地转向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文献多样化使得图书馆在文献保存信息交流和教育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空间。

1.2服务虚拟化。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已从一个静态的物理空间过渡到一个动态的虚拟信息环境,多个图书馆、多个信息资源集散地及多种一次和二次信息资源,共同对应超越时空限制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利用虚拟化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化文献网上获取等功能,将多种来源的知识重新组织整理,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这种无形的、即时的虚拟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因此,服务虚拟化包括服务资源的虚拟化和服务方式的虚拟化。

1.3服务多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可使读者按主体客观需求在网络环境下集中获取所需信息。在空间上,读者可以跨越空间界限,通过注册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入图书馆首页,查阅所需的信息资源。时间上,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访问图书馆,在同_时间内检索和借阅注册过的多家图书馆资源。现代图书馆服务呈现出多元化、自助性、全天候的特征。

1.4信息共享化。

随着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服务有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和自由。人们从依靠自己所熟悉的一个图书馆获取信息服务,转向依靠图书馆联盟以至共享技术整合在一起的泛在云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特征。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三

图书馆工作是以读者为轴心,一旦离开了读者,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首要的是强化员工素质、做好导读工作,主动解难释疑,构建和谐氛围,在为读者服务时做到主动热情,将自己优秀的品质、周到的服务、熟悉的业务呈现给读者。

一、做好读者导读咨询。

图书馆要主动做好读者导读工作,有步骤、有系统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导读服务。要让读者学会使用书刊资料检索工具,使他们能够在浩瀚的书海中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文献。图书馆还要利用网络资源和检索工具,围绕读者的科研课题、文献检索、毕业论文等提供相应的服务。此外,对于他们所学专业知识以外的内容也要做好导读工作,主动帮助引导。通过读者导读服务,提高他们文献情报资料的查阅能力。

二、帮助读者解难释疑。

解难释疑是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工的必备要求,无论对哪类咨询疑问,其释疑程度的高低均取决于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和所拥有知识的渊博程度。广大员工必须熟悉本部门所在岗位的图书馆业务知识,熟悉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解难释疑中才能令读者满意。图书馆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解难释疑的义务,向读者解答所提疑问,要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利用现代化工具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解难释疑服务。读者来馆借阅书刊、查阅资料,遇到的问题形色各异,包罗万象。小至一种书的查找方法、一本期刊的排架位置、一种输入法的使用、acdsee图像浏览的下载和使用方法、文件的复制、网上资源的下载、u盘的使用等等,大至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计算机二级考试前vfp练习中出现的疑惑,以至于有些计算机爱好者对图形图像制作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等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都来一一咨询,要求帮助释疑。图书馆员工对读者的疑惑要进行主动服务,耐心细致地解答,尽力帮助他们排除故障,解除疑惑,来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通过解难释疑,加快了读者查找资料的速度,节约了读者宝贵的时间,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能因为手头上有打印、电脑维护、接待读者等日常工作事务而不答理,或者态度粗暴,三言两语地把读者打发了之。对于涉及到spss、authorware等专科性较强的问题,管理者一时无法解答时,我们要态度和蔼地告诉读者,让他们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给读者指引一条解题途径,充分发挥好“信息检索员”和“导航员”的作用。

三、强化员工内涵素质。

强化员工内涵素质,这是做好读者服务的前提。素质包括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素质。在政治思想方面:图书馆工作者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图书馆事业,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以良好的职业形象、文明礼貌的语言、主动热情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业务技能方面:管理者要有过硬的图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图书馆管理技能。要熟悉《中图法》,熟悉馆藏,了解它们的学科体系和分类方法及网络资源,利用它来开展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此外,图书馆的工作者还要努力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为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而自觉营造钻研业务的氛围。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提高馆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提高信息化服务技能。

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技能逐步将进入现代信息服务领域,实现了现代化服务方式,它的服务手段也向综合化、数控化、网络化和多媒体转变。它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员工内涵素质,把自己培养成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高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技能为读者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工不断学习,使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作用,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准。

五、当好读者知心朋友。

主动与读者交谈,可以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动态。读者和工作人员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心理屏障,在对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应主动跟读者套近乎,一句热情友好的问候,一句亲切温柔的话语,一个温馨友好的微笑,它能一下子缩短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相互间的亲密度和亲切感,给读者一个和谐的空间,给读者创造一种身心愉悦的阅览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让他们在图书馆就好像是在“家”里学习,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观察,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倾向,做图书馆事业的有心人,就会有所收获。与读者交谈,这就需要我们熟悉读者,了解读者,根据读者群体的学习阅读教学进步、学习情况、阅读兴趣,为他们的服务做到有的放矢。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不仅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技能进行深入调查,还要对他们所学专业以外的知识也进行热情服务。在与读者交谈的过程中,读者往往会对图书馆的服务项目、馆藏补充、书目推荐、借书期限、规章制度、以及开馆时间等等进行畅所欲言,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从而促进和推动了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通过与读者进行交谈,做读者的知心朋友,我们可以及时地了解信息,做好图书服务,从而,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乐趣,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尖扎县文化图书馆)。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四

1.1将用户行为预测引入移动网络数据库。

1.1.1引入原因。

在传统数据库环境中,数据传输访问模式主要是:移动网络数据库终端受到用户访问请求,通过远程服务器发送数据查询请求,等待数据响应,受到数据响应后,将数据传输给移动用户应用。引入用户预测之后的移动网络数据库,其数据查询系统得到了完善的系统的优化。在网络系统右端的rtt,其包括范围是一次数据访问请求到终端服务器相应的系统设备,网络用户在数据查询过程中,必须设置一个以上rtt,因为网络移动终端和远程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是不同步的,所以客户得到的访问数据通常不是最新的数据信息。通过引入用户预测思想之后,可以有效的延迟数据响应时间,较传统方法节省了一个rtt等待时间。

1.1.2引入的可行性。

1.1.2.1使网络用户呈现规律性。

用户行为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网络用户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用户在等待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查询请求时,由于应用程序语言的语法限制下,通常无法实现统一逻辑表达,所以客户得到的数据信息通常是应用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逻辑语言。如银行自动取款程序逻辑,在用户进行操作前,应输入银行账户密码,如果密码输入错误,那么自动取款程序将不会执行取款操作,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用户的提醒逻辑。所以通过用户引入预测设计的程序语言,其逻辑能力和语言程序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语言编译器的处理,数据服务器终端发送的数据信息往往准确,并具有时效性。同时,因为移动网络的终端服务器经常会安装不同类型的数据应用软件,所以其数据访问程序变得复杂,通过对特定用户和应用程序的用户引入预设,可以有效的改善数据查询的规律性。

1.1.2.2加大用户行为数据信息量。

用户行为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预测理论,加大用户数据量,一方面可以使移动网络数据库提高数据更新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用户信息数量庞大的数据信息。移动网络数据库的每个服务器都会有数以万计的终端查询服务,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数据系统中,数据库服务器每天要接收处理上千万次的数据信息查询请求,如果数据库的信息量不够的化,是无法满足用户行为预测的开展建设的。

1.1.2.3方便用户数据信息的'获取。

在移动网络环境中,数据库作为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网络数据信息,数据库终端服务器需要处理不同的数据查询请求,用户每一次查询请求都需要经过服务器终端,使服务器信息运营量大大增加,通过用户行为的引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用户的数据查询请求可以加入一个用户行为记录操作系统,这样在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终端审核时,会自动跳过用户数据查询请求,由数据库直接发送数据信息给用户,提高了数据查询效率,也方便了用户数据信息的获取。

1.2用户行为预测模型。

1.2.1用户预测模型设计。

对于网站机构优化、用户个性化系统的设计,其移动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用户行为相对简单,通过对用户预测模型的设计,用户在数据访问时,数据库终端服务器将不会对用户行为做语言上的处理和分析,只需要单纯的通过字符串对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处理。

1.2.2用户预测规则更新。

特定的用户网络应用程序其操作习惯变化不大,但是不同时期的移动网络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其操作系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用户预测规则要根据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更新做相应调整。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在处理用户查询请求之后,应及时对预测文法进行更新,这样的更新会反映在预测规则概率计算上,随着数据历史信息的积累,其查询更新变化波动会逐渐变小,趋于稳定。

1.3用户行为的预测的功能部署。

1.3.1部署位置。

用户预测功能模块是实现数据库服务终端和移动终端服务功能的载体,其功能与数据库的业务联系非常紧密,作为独立功能模块,用户预测功能的部署位置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在移动网络终端部署;在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独立预测服务器上部署。

1.3.2存在形式。

1.3.2.1移动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的一部分行为预测功能模块是服务器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同的程序语言实现对完整系统的编译运行,在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部署与之相对应的应用程序。

1.3.2.2独立的函数库。

预测程序是移动网络数据库的编译和编写程序,作为应用中的函数库,通过统一的函数接口进行服务访问和数据通讯。这种应用形式要求应用程序部署与行为预测模块部署在一个服务器上,两者之间通过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1.3.2.3远程服务。

行为预测模块和数据库服务一样,是网络运营的一种服务模式,用户通过行为预测模块访问网络连接服务,这种存在形式要求预测模块部署在单独的网络服务器上,相较于其他两种存在形式,这种部署方式最灵活。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远程应用程序,对网路数据进行访问,不再局限于预测模块运行在同一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环境中,对网络的更新和维护起到了很大帮助。

1.4实际应用的移动网络数据库用户预测模型。

通过上文的介绍,用户预测模型作为独立功能模块在实际应用中,和特定用户行为关系十分紧密,对自身功能没有太大影响,因此移动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的应用程序经常会跳过用户预测模型完成数据传送指令。对服务器应用程序而言,用户预测模块是一个输入已知用户行为输出预测行为的黑盒子,其于应用程序本身没有多大联系,所以用户行为预测的系统可以分为预测实现和业务处理逻辑两个部分。前者是移动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人员要完成程序人物,后者则是用户行为预测模块要实现预测行为任务。

二、基于行为预测的移动网络数据库访问方法的实现。

2.1实现配置环境和平台。

2.1.1数据库服务器。

通常情况下,服务器是搭建在pc机上的,其软件环境为:mysql数据库应用程序、windowsxp系统,其硬件环境为:640g硬盘、4g内存、3.5ghz双核cpu、200m以上的网卡。

2.1.2移动终端。

一般采用g1device终端系统,运行android系统,系统版本为donut3.2。

2.2行为预测功能模块的实现。

将用户行为预测引入到数据库访问系统中,通过预设更新预测规则,实现网络用户预测思想。在用户行为预测功能结构中,用户行为是模块体系中的用户行为数据查询请求,其结构中还有只有一个预测数据成员(实际用户行为),由于在移动网络数据库的行为预测过程中,通常会对多个用户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操纵会十分费时,为了提高系统预测效率,在预测模块中经常用字符串代替预测行为,通过特定的预测规则,对用户查询应为进行预测分析,在保证预测正确概率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预测效率。

三、结论。

在移动网络数据库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推动数据库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随着“移动概念”的产生,数据库领域诞生了移动网络数据库的概念,在分布式计算的基础上实现移动计算,进一步拓展各种移动设备、无线通信网络业务,构建新型计算环境。目前对基于行为预测的移动网络数据库访问方法的研究仍在继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移动网络数据库引入行为预测模块是我国移动计算机环境革新的发展方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五

水调歌头。

作者:甄良友朝代:宋体裁:词直节傲山雪,偃盖咏松风。天香真色来报,春信月明中。六七日分景纬,五百年间英气,相值产维崧。君子中庸也,天下有胡公。把州麾,将漕计,简渊衷。淳熙新政,往风虎,趁云龙。底用玉卮卜寿,看取天然难老,高竹与长松。更有红梅实,调鼎告成功。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六

文学翻译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在内的多元系列创作过程,它始于作者创作原作,经由译者(读者)接受原作,到译者创作译本,再到读者接受译本。在翻译一份作品时,我们不能将翻译当做一种只关乎译者的活动。在做翻译时,需时刻将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关系运筹帷幄。译者既要服务于有需要的读者,也要忠诚于作品的原作者,而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微妙关系,实属不易。

2.1三者定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者如何定义。所谓作者是指创作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的人,也就是原作品的首创者。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的人。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一般也是指读书的人。作者的作品与译者的作品是不同的语言,而读者可能只懂得其中的一种语言,或者两种语言皆懂。译者不仅仅只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也可以说译者是一位新的作者,专门服务于原作者和读者的新作者。

2.2作者与译者。

其次,我们来了解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译者之所以能将原作变成译作,必先将原作做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从而能译出读者所需要的文字。译者是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最有深度的读者。译者在翻译一篇文章时,除了研究揣测原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可接受性。不能为了迎合读者而扭曲原作意思,也不能因过于忠实原作而使得译作生涩难懂。因此,一部好的译作必然是既阐述了原作者的原始意图,也融入了译者自己的思想,能够让读者同时享受两种思想的融合。译本就如同原作者与译作者孕育的结晶,同时继承了二者的某些特征,又有自己的特色。

读者想要深入地理解原作,除了读者自身的文学修养,还需要译者有相当专业的水准和一丝不苟的翻译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争取能融入到原作者的写作背景中去获取丝丝灵感。这并非朝夕之事,需要译者长期的学习积累和苦心钻研,是一个复杂的“西天取经”之路。原作者在进行原作创作时,必然是对某些客观存在的人或事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自己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之后所得出的创作。这是译者和读者所没有的经历过的,而读者期待通过译者的工作来达到了解原作者的创作历程,这便是对译者的一种特别的信任和期待。

2.3译者与读者。

再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得不慎重对待。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一部作品要靠读者来最终完成。不能只看原作者意图或译者的意图,不能只管少数批评家满意不满意,也要看读者接受的怎么样。”我们之所以做翻译,自是希望译作能够被人欣赏,得到与原作相当的评价,甚至要更好于原作。因此,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的时候要从自己本身这个读者来作为出发点,考虑广大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译作可接受性,尽量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述己之语,也要不失原作之风。原作者与原作读者有着共同的语言习惯,所以原作是针对原作读者而创作的,所用的创作题材、内容、表达方式都是贴合原文读者的口味。而译文读者往往与原文读者处于各异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他们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兴趣爱好等都是不同于原文读者的。在译者诠释原文时,译者不仅要尽力将原作者剖析给读者看,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要使得译作不失本真。

一部作品的完成,它的目标读者自然是对它寄予厚望,希望从字里行间找到共鸣与归属感。译者为了他的译作能获得译本读者的欣赏与赞许,就要以读者的期待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达到作者的目的,这也使得译本必然受到读者的影响。

2.4作者与读者。

从以上的各种阐述中,我们是否能发现原作者与译文读者间又存在着何种关系呢?作者在创作时,考虑的只是本国通用语言系统下的阅读对象,因此对于不通晓原作语言习惯的读者而言是无法阅读和理解的。但是由于译者的出现,使得原作得到了再创造和重生,从而使得作品受到更多异域读者的接受与喜爱,也使得原作有了多种版本的译作和多国的读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在翻译时,为了考虑读者的接受性,自然地将某些具有他国特色的表达进行了转述和再创造,从而使作品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而译作读者在阅读时也有了自己各种各样的理解,加入到译作中锦上添花,使得年代久远的原作依然有着新鲜的血液。由此可见,读者之所以能畅快地与原作者思想交流融会贯通,译者这一角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对于同时通晓两国语言文字的读者而言,在阅读原作和译作时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而他们往往会根据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来评判原作与译作的优劣。这些感受是任何一个通晓两国语言的人客观存在的,因此读者这样去评判也就在所难免。尽管不同的读者有着各异的感受,但毋庸置疑的是,若要使读者在阅读原作与译作时,感受绝对相同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原作与译作始终存在各种不对等。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是一门颇具艺术的活动,涉及作者、译者、读者三个要素,囊括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让译本更加完美,为了符合原作的审美与读者的口味,译者都需要各方面提升,在消化掉原作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从原文所得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七

1.主体。

在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中,组织和个人是提供或参与生态服务的主体。其中,图书馆主要是提供、参与生态服务的组织,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个人不但包括用户和馆员,还包括需求的分解者、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需求与服务的监管者以及服务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因子。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环境因子包括政治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文化、时空以及用户需求的生存环境等。针对主体来说,环境是个相对具体的概念,对每个主体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环境。而在生态服务过程中,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受到外界环境要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主要包括主干链、支撑链和映射链,是为了建立一种生态化的链式关系,通过生态服务,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将图书馆、用户、馆员、用户需求、各类信息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主干链是为了实现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服务功能,通过信息流转,把生态服务链上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而为了支撑和保障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支撑链通过信息资源、环境等的建设,实现用户资源、需求资源的管理、开发。另外,为了更好地保障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高效运行,映射链是由用户与需求、服务与图书馆、需求与服务、图书馆与知识、用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共同组成,能够减少能源消耗与信息污染,提高服务效率和针对性。

二、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

1.能够缩短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感,改善并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与用户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改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使大量用户需求成为系统存在的保障和前提,能够将服务融入用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真正使图书馆成为用户的“血液”、“大脑”、“精神食粮”,使图书馆成为用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使图书馆的工作开展顺利,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3]4。同时,为了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中,能够使两者之间形成更为合理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使“用户是上帝”的观念转变为共同生活的伙伴,也能增加用户的归属感,减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隔膜。

2.能够减少信息污染、垃圾、超载的`产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重视服务的可再生性、可借鉴性,重视服务的质量效率、品牌和协同效应、知识和服务创新。作为系统运行的逻辑起点,通过系统有效的运转,图书馆的用户需求融入系统中,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将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知识进行映射和对接,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层次的需求。并且也能减少服务过程中的信息超载、污染、垃圾的产生。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创新性,将服务与图书馆用户信息生命、活动、需求生命周期进行无缝对接,能够使服务效果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性和传染性。另外,倡导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系统具有多样化、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具有前瞻性、合理性、实用性的服务导向,具有系统化、集成化的服务功能。

3.能够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高效健康信息流转。

首先,通过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将健康、用户急需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用户,减少信息垃圾、污染、过载对用户的影响。同时,通过信息的有机组配来推送不同层面、形式的数据、知识、情报等,能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其次,为了降低信息流转的成本,保障信息流转的可控性,系统高效的信息流转能够提高信息流转的质量,确保信息流转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外,通过服务,找到解决问题、提供信息的方案,需求映射功能是需求流转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为了解决“通过服务是否产生了需求”,“没有需求时提供什么”。

4.根据用户的需求内容,实现对需求的引导功能。

首先,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计算机等设备,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对用户需求信息准确性、时效性的掌控,对用户需求进行转换,获取最适合的需求。其次,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开发,激发用户进行信息活动的意愿,提高需求强度逐渐减弱用户的需求强度,丰富用户需求层次,对用户需求进行合理的引导。再者,发挥图书馆馆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方法啊,充分调动并利用图书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优势,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知识重组、创新、生产,实现图书馆用户需求,协同用户进行科技活动,为用户提供决策参考,实现并超越用户需求。另外,结合图书馆的知识获取、创新、构建以及服务创新,根据用户模糊的、方向性的需求,生产出切实的需求,推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生产。同时,在需求遗传性、变异性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开发、激励、转换需求,保持系统内需求的多样性。

5.形成生态结构合理的生态服务系统,实现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

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将信息资源、知识、用户需求、理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加了系统的凝聚力、稳定性,形成了生态结构合理的生态服务系统,并保持系统的匹配性、协调性。首先充分体现用户与需求的结合能力,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开发、挖掘、刺激用户需求。同时充分体现出需求与服务的结合能力,实现、超越用户需求;其次,充分体现服务与图书馆的结合能力,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并且体现出图书馆与知识的结合能力,不断学习、信息和知识构建等,保障服务基础。另外,充分体现了用户与知识的结合能力,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用户价值。而为了提高用户需求数量、强度、层次目的,针对用户需求,通过不断学习、服务模式创新、能力提升等途径,将知识与用户进行结合,不断满足用户更高层面的需求,使用户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引导用户需求。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八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辅助部门,在执行其服务职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冲突。主要论述冲突的表现、产生冲突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旨在促进高校图书馆建设,使其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际冲突;策略。

冲突是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扰。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一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个人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生活背景、教育、年龄和文化等的差异,而导致对价值观、知识及沟通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增加了彼此相互合作的难度。本文中的人际冲突主要指高校图书馆馆员与读者之间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际冲突。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职工作,本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剖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改进自身的不足,提高馆员的素质,改善馆内条件,尽量减少或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建设和谐图书馆。

馆员与读者的冲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语言冲突、行为冲突和心理冲突。三者中语言冲突尤为明显和突出,行为冲突往往是语言冲突的升级,而心理冲突则常常伴随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

1.语言冲突。

语言冲突即馆员与读者之间因各种原因发生口角,出言不逊,互相指责或谩骂对方的言语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由馆员服务质量差或图书馆资源条件所限给读者带来不便引起读者不满而引起的冲突,也可能是双方素质不高导致。语言冲突由于其以外在形式呈现,给图书馆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2.行为冲突。

行为冲突又有几种具体表现:态度不友好、行为上的违规、肢体冲突。馆员与读者除发生语言冲突外,态度上的不友好也是一种较明显的冲突。如馆员对读者的冷淡、用眼瞪视对方表达不满、甩东西等等都会伤害对方招致对方的敌意。而读者也会用类似的身势语表达对馆员服务的不满。行为上的违规主要体现在读者因不满图书馆的服务而故意违反规定,干扰馆员工作或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困难,有些甚至给图书馆带来损失。如故意撕毁图书,故意乱涂乱画,随意乱放书籍、偷盗图书、在馆内吃东西、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肢体冲突一般较少发生,而一旦发生,则是最严重的一种冲突。肢体冲突指馆员与读者之间因摩擦而发生打斗、撕扯等肢体上的`冲突。

3.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在交往过程中,馆员与读者各有所想,二者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只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不顾大局。而且心理冲突会发展成语言冲突或行为冲突。这三种人际冲突都是图书馆和谐发展的障碍,都应尽可能减少或避免。馆员与读者应和谐相处,从而馆员工作愉快,读者快乐读书。

二、冲突原因分析。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要深刻剖析人际冲突的原因,对症下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馆员素质、整合馆内资源、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与完善。

1.角色的依赖与对立。

馆员与读者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关系,依赖使二者相互需要,二者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对立又会使二者不时产生冲突。这种角色的对立产生的冲突是任何服务性的部门所不可避免的现象。馆员与读者的对立表现在:馆员在服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热心、耐心和细心,态度冷漠,敷衍了事;面对读者的咨询,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不能熟练使用各类服务设施、检索工具;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情绪,发生矛盾冲突。少数读者自我意识较强,无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我行我素。例如,在阅览室内吃零食、嬉笑打闹;不尊重馆员的劳动,图书乱抽、乱插、乱放;借阅证件混用,甚至出现撕页、撕条码、开窗、或馆内抽烟等违纪现象,当馆员进行干预时,情绪抵触,语言过激,双方话不投机,往往引发矛盾冲突。事物正是在这种冲突不断产生与解决中走向发展与完善。尽可能减少冲突与妥善解决冲突是事物走向发展的关键。

2.感情疏离。

馆员与读者二者之间虽然接触较多,但缺乏更深刻的感情交流,他们之间更像是一种职员与顾客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读者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往往更亲近他们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这种感情上的疏离使他们彼此缺乏相互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当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就容易引发他们之间的冲突。读者对馆员的管理职能也缺乏理解,导致矛盾冲突。

3.服务质量和资源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沟通包括两种类型: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即身势语,包括眼神、动作等。作为服务性部门的图书馆,馆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缺乏良好的沟通,任何管理行为都无法有效地实施。但在许多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沟通能力却不尽人意。有些馆员说话语气生硬,一遇到棘手的问题动辄对读者大声呵斥,或讽刺挖苦等。身势语的不良运用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用不屑的眼神回馈读者的问题,当对读者不满时,不是及时解释,而是用眼瞪视读者;或者在读者面前甩东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些都不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一旦给读者留下心理芥蒂,会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伏笔。

三、解决策略。

图书馆为减少和尽可能避免人际冲突,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采取一系列合理的可行性措施。

1.角色换位,增进理解与沟通。

馆员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想象和体验他人的境遇,从而赋予同情心。如果馆员能为读者着想,多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理解读者的难处、需要,理解他们的失礼、急躁或过失,从而具有同情心和宽容的品质,这样就能取得读者的信任,自觉地避免与读者发生冲突。读者也要多体谅馆员工作的枯燥与乏味,多理解馆员工作的辛苦,尽量不要再给他们增添更多麻烦。这种角色换位,更能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改善二者的关系,促进图书馆的和谐文化氛围。要实现二者的真正的相互理解,图书馆可以适量适时地安排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换位体验,如“今天我是馆员”或“今天我是读者”等主题活动,让他们真正体验对方,这种活动有利于改善二者关系。在活动中要搞好组织和管理工作,以免给正常工作带来混乱。

2.开展互动活动,增进二者感情。

由于各类读者或多或少对馆员带有某种程度的歧视,在接触中对其缺乏理解和尊重,表现在语言上的不尊重和行为上的冲突。为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图书馆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开展一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活动,让读者了解馆员的工作和生活,增进理解。如开展一些有利于读者的培训活动,对读者进行检索培训、某些系统的使用培训等,既能便利读者快捷使用图书馆,又能使馆员走进读者的世界,实现近距离接触,让读者感觉到馆员的存在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很重要。也可以适时开展一些读书会、读书日活动或新书交流会,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新动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组织师生联谊赛、师生联欢会,让馆员真正融入读者中去,而不是被孤立在各教学单位之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馆员与读者的感情共融。其次,馆员与读者的真正的感情交汇是在工作中,馆员要将感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尊重读者,爱每一位读者如同自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而不是恶语相向。

3.加强对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教育,使其相互尊重。

重视对馆员和读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假如有图书而没有图书馆员,这样的地方可以称为书库,也可以是书店,但决不能称为图书馆。同样如果有图书有馆员,而没有读者,这将是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要建设和谐图书馆,离不开对馆员思想道德教育和对读者的感召力影响。为了图书馆的和谐建设,图书馆既要加强馆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提高馆员服务质量,确实做到“服务第一”、“读者至上”;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创造氛围,提供条件,使各类读者在和谐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召,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尊重和理解馆员的工作,做到相互尊重。

4.加强对馆员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本文所指的沟通既指化解冲突和避免冲突的过程,又指馆员在日常工作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恰当的身体语言运用能力,即一种不易引起冲突的工作能力。每一位馆员都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这“二美”是人际沟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提高馆员的人际沟通能力,高校图书馆要定期对馆员进行培训,包括语言交流能力的培训、馆员礼仪培训等。培训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观摩视频、场景再现、微格教学与外校图书馆文化交流等,都能促进馆员的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论文读者分析范文范本篇十九

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从观念、措施、地位和创新等方面,全面论证了网络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图书馆服务模式革新、深化信息服务与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等新观念,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作者:丁向春作者单位: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河北承德,0670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250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网络图书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