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0:09:19 页码:7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实用16篇)
2023-11-20 10:09:19    小编:ZTFB

探索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引擎,我们需要时刻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经验。总结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要能够引导读者进行实际行动。这些范文中还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建议,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一

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每个年级每个单元都科学地安排了听说训练的内容。

只不过课本训练的要求形式较为灵活。

比如课堂讨论、复述课文、口头作文、回答问题、演讲等等。

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堂时机合理地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师应对整个学期或者每个更长的学习周期有统一的安排和计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听说能力培养目标。

二、抓住课堂主阵地,把听说能力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1.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听说能力。

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但很多老师总是觉得每一节课自己想要讲的东西没讲完,中学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然而,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使学生失去了“听”的兴趣,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和机会。

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教师语言的精练、精彩、精辟,让学生听的同时体会到语言本身的魅力并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说”的欲望和激情。

教师也可以巧妙设疑,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慢慢梳理思路,阐明自己的想法,这样既辅导了“读”也训练了“听”和“说”。

学生会在长期的、形式多样的倾听、发表口头意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

2.重点设计,专项训练。

既然听说能力是语文四大基本功的主要部分,语文课上就要重点设计,专项训练。

每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或记叙文都应该设计复述主要情节这一教学环节,还可以引导学生口头续写、改写等。

如果学习了一篇说明文,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口头说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课文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

作文课传统的老套路是老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动笔,我们则可以通过讨论后直接进行口头构思和口头作文,这样,既增大了课容量也降低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让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充分地感受,在各种人文环境中适当的交际。

三、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光重视是不够的,还要开动脑筋,将其切切实实贯彻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精思古文深蕴,提高道德修养。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思想深刻,文辞精美,意蕴深刻的文言文。

在教学中,一定要精读细品,从中领悟古人的风范,古人的美德,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论语十二则》中的每一则语录都蕴含积极的人生智慧,课堂上,我与学生们逐一探讨,这里仅举一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学习这一则语录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想做到见贤思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学生们说了很多,如要有上进心、要谦虚、要多思考等。

我提示学生:“周瑜曾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当一个在各方面表现都比你还优秀的人出现,走到哪都有他的光环在闪耀,这个时候,嫉妒感是否会涌上你的心头?可见,要静下心来做到见贤思齐需要极大的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是多么重要啊。”

二、领略散文的真情实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美好品质。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神”就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它是散文的灵魂。

学生们大量地阅读散文,一定会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学习作家们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创作精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的春山、春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风筝、孩子等,这些意象都是生活中的真实画面,经过作家精心构思,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独特的美,让人百读不厌。

这是因为文中流淌着作者对生活一片挚爱的真情,这怎能不打动读者?学生们从中也感悟到:要想写好文章,一定要认真观察,细心感悟,把自己的情致用真实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分析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美好品质。

名著中的人物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的性格及产生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根源,使学生透过作品窥视社会生活。

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祥子由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学生理解了祥子的命运及产生悲剧命运的根源,定会对当时社会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促使其关心当今社会生活,而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因此,关心名著中的人物命运,可以使学生今昔对比,热爱现实美好幸福的生活。

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的特点,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当拓展延伸,由课本延伸到课外阅读,发挥语文学科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作用,同时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更多富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熏陶感染。

精神需要精神的浇灌,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用崇高的人格去培养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有真爱,博学多识,在学生的学习上做他们的良师,生活上做他们的益友,心灵上给他们依靠,精神上给他们激励,为学生的未来多考虑,让学生在与你共同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地养成健全的人格。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二

研究环境美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心情俞决、精力旺盛,最终能够健康长寿环境美学的研究范围环境美学研究“城市的规划设计,公用的设施的建设,城市绿化、各种建筑(剧场、车站、礼堂、住房)的特点、布置、布局、式样等怎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城市、乡村怎样的总体设计才能使每一局部即有独特多样的美,相互间和谐统一;怎样才能避免现代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保持不同名胜区的特点;景观变化和空间组合如何符合美的规律。

18世纪以来美学界一直流行着康德的经典审美机制即分离模式不涉及对象的任何功利、概念、目的,只涉及对象的纯粹形式,更具体的说,就是对象的纯粹形式所引起的想象力和知解力之间的和谐合作。而环境美学家柏林特(arnoldberleant)为了应付环境向美学的挑战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介入模式,以区别现代美学所倡导的分离模式。

环境美学家卡尔松(allencarlson)与柏林特的主张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即对自然的哈审美模式或简洁为环境模式。卡尔松的主张但卡尔松的论证显然要具体和细致的多。卡尔松反对当代环境美学中流行的形式主义主张,即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形状和颜色等外在形式,他认为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表现形式。

我国美学家陈望衡教授则认为要理解环境美学,首先要区分环境的定义他认为:“环境应分两个方面来讲,从人与环境的相对来讲,环境的确是“人周围的世界”;但从环境与人的相关来讲,环境与人是无法分开的,没有离开人的环境,对此,陈教授着重将环境与自然做了区分,指出“自然可以先于人,但环境只能在人产生后才产生”。

讲清楚了什么是环境之后,才开始说明什么是环境美。环境美首先具有绝对的真实性与生活性,真实性与艺术美相对,生活性与自然美相对。其次,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它是人的生存之所、生存之托、发展之托。就家园性,陈教授用“恋地情结”一词来解说。人类对环境的依恋感即家园感,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爱。”环境美学稍晚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侧重环境是人的乐居之所,在环境与人的关系中更看重环境是人类的家园。还提出了“诗意地栖居”,认为这是一种人与环境感情性的亲和关系,是审美生存与合作。

真正懂得了这些,那么环境保护的归途也就在眼前:把保护提高到美化,把美化作为保护,把工程变为景观。另外陈教授还提出了“宗教情怀”一一种人天生具有的内心深处的一种神圣的东西,一种对生命的同情、怜悯以及敬畏。“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而诗意栖居的环境则是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因此总结下来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回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美的,包括环境美的审美特性,审美感受和对人的心灵的净化意义等。二是回答人与环境以怎样的方式相处才是美的、和谐的。三是用环境美学思想来指导城乡建设和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逐渐增多,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诊疗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能力。

本文就对高职医学生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防治型的临床医学生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防治型。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四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多,学生认真听课的少,思考的少。很多学生认为营销员的素质、技能需要在工作中磨炼,不相信课堂理论学习。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却反映了实践教学在营销人才的培养中作用很大。然而,在调查了一些高年级营销专业的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工作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后,发现当前地方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时间安排偏少,效果不佳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各主干专业课程都应该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实践教学的安排时间看,占有25%的被调查学生反映只有少数课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余下75%的学生则认为都是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从实践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对各类实践性教学的平均评分都很低,均不超过30分(百分制),见表1。另外,从课程角度看,市场营销专业20门主干专业课程,调查显示每个班级平均仅有4至5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被学生认可,其他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被认为较差。上述情况表明了地方二本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时间安排明显偏少和效果不佳的事实。实践教学部分偏少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清楚企业实际营销工作的要求,对营销工作环境缺乏了解,对自身素质信心不足等问题。例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56%的人对企业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认识较模糊。在关于营销员最重要的能力调查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存在多项认识不一致的情况。此外,大约有2/3的受访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缺乏足够的信心等。

(二)教学方式单一,案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案例教学,假如不考虑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超过50%的学生认同的实践教学方式有调查、策划等实践项目,上机演练,情景模拟(如礼仪实训)等,达不到各类教学方式总数的1/4,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在案例教学中,没有启发学生独立、开放性的思维,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少,老师也有事先准备不充分等情况,结果多数课程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滥用案例教学方式,质量无法保证。例如,课堂案例教学中,学生经常仓促地阅读案例材料,并从原文中找出有限的字句去回答老师的提问,很难给出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营销课程中的案例是讲述企业及当事人实际遇到的事件,解决案例中问题需要纵观整个事件,还可能涉及其他章节、课程、学科的知识,以及个人切身的社会经验。因此,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以达到知识共享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重点不突出,培养目标不明确首先,表现在每门专业课程内部缺乏实践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不明确。市场营销专业20门主干专业课程,每门课程都应该有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重点实践教学活动。例如,《营销策划》课程至少要让每位学生经历企业具体产品的4p设计,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操作某项产品的实际营销活动。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3/4的主干专业课程,没有针对课程的核心能力目标去开展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其次,表现在没有突出重点课程的实践教学,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得不到实施等。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得到最多的课程专题实践项目是:职业考证、毕业设计、市场调查分析、营销策划、礼仪实训等。然而,已毕业的学生则认为学校最有价值的实践教学方式是校外顶岗实习,最有价值的课程专题实践教学项目是市场调查分析、沟通谈判训练、客户关系管理、营销认知实训等。可见,存在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和课程专题实践活动没有被地方二本院校所重视。最后,一些已经开展的实践活动又无法保证质量。例如,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学生抄袭网络论文的现象较普遍,老师管控不严格。

(一)主观上实践性教学没有被教师重视最近几年,高校逐渐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任课教师开始制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部分。然而实践教学并没有扎实开展,教学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任课教师主观上还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对于各门专业课程可以开设哪些实践教学,以及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任课教师认识有限。其结果是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采取了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己组织的形式,老师参与少,指导不力。由本次调查可知,市场营销专业20门主干课程,仅有少数课程的实践教学被认为是有效的;当问及各门专业课为何不能“一边理论,一边实践”式教学,5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实践教学研究不够,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任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任课教师始终是问题的核心,教师事先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它。

(二)客观上实践性教学存在教师执行困难任课教师执行实践教学的困难表现在:(1)实践教学时间跨度长,计划准备工作多。例如,进行一次市场调查,就涉及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问卷、组织调查活动、到最后得出调查结论,整个过程要用很长时间,中间还可能涉及调课,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实施起来较麻烦,并且可能得不到学生的支持。还有一些专题实践教学活动甚至要用一个学期才能完成,成效更难控制。

(2)一些实践性教学的空间活动范围大。如参观企业与顶岗实习,都是在企业单位进行的,空间跨度较大,而且会发生一些费用。通常,学校对任课教师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没有经费支持,学生集体外出十分困难。(3)地方院校专业课教师工作量大,课时有限。通常每门专业课有十多章内容,而每学期只有40至50多个课时,扣除节假日后甚至更少。任课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课程讲完,课时已经很紧,没有多余时间安排实践教学和演练。(4)普通教师能够联络的企事业单位少。

普通教师人际交往范围有限,在没有校方帮助的条件下,他们通常没有能力将学生送到校外企事业单位去实训。

(三)实践教学缺少学校制度、设施与企业支持学校需要为实践教学制定相关制度,并提供设施和财力,最后还要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考核。但一些地方二本院校在实践教学上缺乏制度保障:(1)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投资普遍不足。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专业课程没有配置模拟实训软件等,使课程无法精讲演示和学生上机演练。(2)校方没有积极地建立稳定的校企实习基地。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寻找实训企业和合作单位是学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帮助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3)学校没有实践教学的检查和约束制度。学校要求教师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但教师是否按照大纲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学校没有检查和约束机制,这样使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无法保证执行。目前,就市场营销专业来说,由于销售岗位的离职率较高,人员不稳定,愿意与学校长期合作实训的企业较少,这需要企业和学校积极寻找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此外,学校没有为方便实践教学而提供灵活的调课制度,且缺少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

总之,学校在实践教学领域,主要问题是投资不足,主动性不够,导致无法实施一些实践教学,最终又不能对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本次调查中,61.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主动性不足,没有重视实践教学;63.2%的学生感叹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实践教学。

(四)学生管理工作宽松高校实践性教学成果的好坏不仅与学校、教师有关,还与学生有关。通常,任课教师安排的实践、实训的任务,学生总是很难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风气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较大,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和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成绩好不一定就业顺利,于是在学习上也显得有些浮躁和不安,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缺乏耐心;因个人兴趣的差异,一些营销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做销售,打算未来从事其他工作,在专业课学习及实训中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情况女生较多;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生对老师考评制度,老师的教学质量主要由学生的评分决定,少数学生对老师不满会降低教师的在该学期的教学评分。老师担心被学生评“低分”,这样使老师在严格要求时有所顾忌。学生除了触犯法律和离校不归等严重原因之外,旷课、挂科、态度散漫等违纪行为通常不足以影响学生毕业。而教师若批评、惩罚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结果对自己不利。所以,当前教师对于维护校纪问题显得较为谨慎,学生自由散漫的态度难以扭转。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五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登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人类而言,情感智慧要比智力智慧更为关键;在人类获取成功的道路之上,情感智慧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谓情感指的就是人们面对一种事物时所呈现的态度,所谓情感教育指的就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新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新课标向学校提出了开展情感教育的要求。学校需要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因及其作用。

人类是充满感情的生物,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感情来了解和认识世界。通过情感教育,小学生可以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对小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利用这些情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各种情感体验,并利用这些情感来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相关工作:

1.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依据和参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包含着充足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准确了解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具体来讲,从情感的角度可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下述形式的划分:(1)涉及民族感情的内容,如《开国大典》等;(2)涉及历史方面情感的内容,如《草船借箭》等;(3)涉及亲情和友情的内容,如《他是我的朋友》等;(4)涉及著名人物节操的内容,如《向命运挑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上述内容作为情感教育的媒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创造情境,以情导情。

情境教学是现阶段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性,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作为有效的依托,找到学生的情感点。以教授《十里长街送》为例,这是一篇充满了对周缅怀之情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来朗诵文章,并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体会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深刻的缅怀之情。

3.体验情感,以情引情。

情感来源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以《乌鸦喝水》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寻找答案。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主体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共同配合,教师和学生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学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学生犯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学生及时改正。此外,教学还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这样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作者:陈芳芳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运河学校。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六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果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置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任何教学手段顺利开展的前提,对于启发式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三动:动脑、动口、动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心理健康技能,用以指导实际生活。课堂教学始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营造出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2.重视新课导入。

能否将新课高效导入,是启发式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以“情绪调节”一章为例,如果课堂开始就将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即使加以解释,学生仍然会缺乏学习兴趣,且不能使学生将知识有效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去,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导入课程时,可以插入与情绪有关视频、图片,或引入情绪问题等讨论话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

3.掌握提问技巧。

启发式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问题设置,问题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情景之上设置问题。在课堂导入之后,有具体的教学情景或学生脑海中已形成相应情景,才能开始设问启发,否则就是空中建楼阁,没有生长点,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以学生现在知识、智力、能力水平为基础;学生原有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任何教学都要依据学生现有水平而教,启发式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现有水平,设置问题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能接受、不反感、能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脱离学生现有知识、智力、能力水平,就如启发小学生了解大学课堂知识一般,无法成功。

(3)问题要具有探索性,有挑战性同时又不失趣味性;问题应该是真正能促进学生思考,不能为问而问。仍以“情绪调节”为例,在学生已观看情绪相关视频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同一个事件,为什么会有不同情绪呢?”引导学生得出“是观念而不是事件本身不同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引出情绪调节方法——改变不合理观念。而通过思索得出的答案,更易于记忆。如果问题不具探索性,学生不需要思考便能从书本上或过去经验里找出答案,那么学生无法主生兴趣,也谈不上记住,无法记住,在实践中将不能有效运用。

4.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始终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责备,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能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对比、反问等技巧,引导其逐步得出正确答案。对于本身就没有正确好坏之分的,例如“人格”“气质”等知识点,应多设置开放性问题,不设标准答案,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学会求异,明白包容,从而用包容的态度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启”,而难点也在于“启”。要想做到行之有效的“启”,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理论知识,将之迁移至实践中,需要教师能够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要熟悉所授课程内涵外延,熟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与流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尝试启发式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反馈,不断研究创新,积累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上好本门课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七

近年来,媒介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对于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介形态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媒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我进行媒介研究的探索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媒介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媒介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媒介化的时代,人们几乎每天都与媒介接触,例如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等。这些媒介渠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娱乐选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我发现这些媒介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甚至是进行购物和娱乐。媒介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变得孤立,陷入信息泛滥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媒介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要学会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

其次,媒介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尤其是现代网络媒介,它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力让我们无法忽视其对于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网络媒介过载、碎片化和点击率导向的特点,让我们容易被一些浅显的信息和观点所吸引,忽视了深度思考。我们往往会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产生焦虑和压力,并且容易被媒介上的虚假信息所误导。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思维的清晰性,批判地分析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并且提高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

再次,媒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媒介既促进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的方便性,也对社区和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和观点。同时,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信息隐私泄露、网络中的虚假自我等等。这些问题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媒介的使用方式和影响,避免媒介的滥用和对人际关系的破坏。

最后,我认为在进行媒介研究时,跨学科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媒介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领域,需要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媒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例如,在研究新闻传播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新闻的内容和传播渠道,还需要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反应。只有通过跨学科研究,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媒介的运作机制和社会效应。

总之,媒介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我在媒介研究中的探索,我深刻感受到了媒介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影响。我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媒介研究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来深入探索媒介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生源的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与国际间学术交流的逐渐增多,高等院校在学科结构、办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型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设立。从属于艺术学科的动画专业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设立并迅速发展起来。从上世纪后期到今天,短短几年的时间,动画专业已经遍及我国大部分高校。从教学规律与理论方面来讲,动画专业还处于起始阶段。根据教育规律,对于动画专业基础理论、学科理念、专业发展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结合现状在实践中发展总结,站在学科前沿的高度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动画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从宏观发展到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对动画专业学科建设进行完善。

素描教学作为基础训练的核心课程,历来在艺术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发展,关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及探讨相继出现,触及到素描教学与专业方向结合的课题,产生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探索。目前对于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在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早的学科,素描教学初步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教学改革迈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但针对于起步较晚的动画专业,素描教学与其学科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既不能用传统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待动画专业的素描教学,也不能套用其他设计专业的模式。对于动画专业如何开展素描教学,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动画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于其他艺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素描教学如何与动画专业紧密结合已成为一个课题。

根据动画专业的学科特点,素描训练的重点包括对人物、场景、空间的把握和造型能力以及对专业的控制能力等。具体来讲,首先是动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描述能力,由于动画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许多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忽视了动手能力的训练。然而,严谨的造型、出色的控制能力依然是动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高校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动画设计艺术人才,而不是计算机软件操作人员,因此艺术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成为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点。其次,动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形象创作能力,这是动画专业的重中之重。形象创作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能力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进行专业的训练;此外,还有动态把握能力和场景表现能力。针对动画专业特点,对人物动态和场景的表现是素描训练中的另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并在动画设计环节发挥作用。

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在短期的素描训练中迅速地改变早已形成的视觉思维习惯、视觉审美习惯和视觉表达习惯。要破坏旧的审美价值观,建立新的审美价值观。在素描训练中,技术要适应思维的变化,即技术语言为思维服务。

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并针对专业要求,可以将素描教学安排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以明确的课题训练为单元,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明确训练目的,以期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本文将以第一学期的课题训练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

二、动画专业素描课题训练。

课题训练一:描绘能力训练。

描绘能力训练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由于我国艺术招生考试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绘画训练。这样的模式,一方面使招生考试有了一个容易划分的标准;另一方面却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本课程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析,改变学生的应试状态,从开始便进入专业状态。此部分的教学重点是描绘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描绘对象,使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状态。

有机物描绘(自然生命体)。

花卉、植物、动物、贝壳、化石、地貌、水纹宇宙、景观氛围等自然事件成为视觉世界中最为普遍与生动多变的图像;同时,自然的表现样式的发展也典型地反映了“视觉方式”的演化:从稚拙的模仿发展为技法成熟的再现,从线性透视的三维空间表达转化出多维及抽象的挥写,从寄景抒情的意境渲染演绎为隐喻的象征语义……视觉艺术实践表明,自然物象与自然景观无疑是创造性设计活动的不竭源泉之一,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动机之一,是获得创造动力的启示之一,是形成设计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的文本之一。

大自然中隐存着视觉形式的所有要素:对称、比例、平衡、协调、对比、线条、形态、空间、光影、色彩、肌理、图案等。在自然中进行课题的选择,其意义就在于研究如何将这些要素从自然形态中辨识、分析、生成出来,从不同的层面理解自然的表现语义,实现在动画设计艺术中具有独立价值的表现与运用。

在自然物体描绘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感受对象,体会自然形象的转换,同时掌握由三维向二维转换的规律和技巧。

无机物描绘(强调质感)。

任何物体的外部形态,除了自身的外部造型以外,都是通过形成外部形体材料的表面结构关系来表现自己的存在,都隐藏着物体材质的美感,作为未来动画设计师的学生应该深刻地研究它,挖掘它材质的美感,以便在将来的设计中将物体材质的美感更深刻地表现出来。

通过这个单元课程的训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客观物体特性的观察、思考和认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应具备的眼、心、手三位一体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进一步训练学生细腻的观察能力、坚毅的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我们有着各种物体的质地感觉,不同的质地产生出丰富的质感。画面中质感的表现一般是由模仿物体表面形态开始的,平面描绘的方法能够产生视觉想象,利用各种工具、材料制作的方法可以使质感的表现更为丰富。

质感既是视觉的又是触觉的,有时需要眼睛和手的共同参与,许多物体表面细微的肌理需要结合皮肤的接触才能感觉到。同类的材质,外表一样,但手感不同,有些材质的外表与手感是相反的。选择生活中的无机物进行质感描绘训练,根据质感类别选择物体,如金属、塑料、玻璃、纸品、织物等,对物体进行深入描绘,通过细节感受形体,通过训练使学生体会无机物与自然生命体的不同状态,产生鲜明的感受,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描绘能力。

课题训练二:形象创作能力训练。

形象的创作能力在动画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基础训练中的重点,需要用较多的学时来完成。这一课题分为两部分进行,即人物写生训练和人物形象创作训练。(转第117页)。

(接第111页)。

人物写生训练。

在造型语言中“形”具有深刻的内涵,它是一种立体的、全局的、内在的物态现象。艺术家的观看,是对外在诸多因素的一种整体观照。当我们想进一步观看物象时,总是在比较、目测的过程中接近我们想要了解的,必促使感受系统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一种整体经验,如此,才能便利我们更大范围地观察物象,把握比例的可能性。当物体的整体印象贯穿于素描的始终,并在深入确定物象关系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基本的脉络,这便是达到准确描绘目的的前提,也是整体观察的意义所在。人物写生训练中对“形”的把握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形象创作。

人物写生训练部分强调对人体结构知识和表现技法的掌握,着重进行结构、动态的表现训练。人物形象的选择应广泛,男、女、老、幼以及各个行业的形象都应该有所涉及。训练过程分组进行,分别以头面部表情、肢体表情为主题进行训练。

不同于传统的人物写生,头面部表情训练部分更加注重情绪的表现,课堂教学采取短期作业的方式,使学生体会不同性别、年龄对象的喜、怒、哀、乐等状态,训练迅速捕捉表情、表达情绪的技巧。肢体表情训练部分分为着衣和人体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放在动态结构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首先使学生具备相关的人体结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同时通过不同的动态表现,进一步体会肢体语言所体现出的情绪,将肢体表情与面部表情相结合,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创作训练。

人物形象创作训练是在前期写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主题创作。主要分为三个主题进行(根据学时可适当增加)。

主题创作一,设计创作一个典型人物的系列状态。要求学生结合模特或图片,自己设计一个人物形象,完成一个不少于二十个表情和动态的系列形象创作。

主题创作二,根据文学作品描述,创作一个人物形象,描绘其一天的生活状态,此系列不少于20个表情和动态。

主题创作三,结合场景创作人物形象,设计(或根据文学作品选择)一个较简单的情节,结合室内、外场景进行创作。此系列篇幅不限,要求形象生动,场景和谐,情节完整。

人物形象创作阶段介入实质性的动画形象创作,此阶段要采用多种形式帮助顺利完成课题训练,如模特的配合、图片的利用、速写练习、计算机模拟等各种手段进行辅助,严格根据要求,创作完整、生动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对其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题训练的方式使学生从客观世界的存在规律中发现“素描”中的设计因素,使素描训练从技法的思考和表达向思维的变化和表达方面转变,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多角度地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以及由此而发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动画专业素描基础训练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表现技巧都要随着视觉和思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形成适应现代动画设计需要的新的视觉思维基础、新的审美基础和新的技术语言基础。研究动画专业的素描教学理论和方法,必将对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伯格著,刘惠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美)s.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九

屈指算来,距离今年高考只有不足百天了。作为一个侥幸逃脱高考“魔掌”,但成绩实在不值炫耀的“过来人”,原是没有什么成熟的意见或建议可发表的。只是酝酿良久,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为培养我的母校和在这里就读的同学们一些帮助。

高三复习千头万绪,尤其是地理知识琐碎繁杂,系统庞大,想必已使你们伤透了脑筋。在最后这些天,有什么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事?有什么好办法能将已经学到的知识总结归纳成一个简练而有效的体系?我谨简单谈谈我当时的感受吧。

去年我们班许多同学感到地理很头疼,不知你们现在感觉如何。作为曾经的地理课代表,我想对地理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浅薄的经验的。地理这门课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图表(包括形形色色的地图,统计表,示意图等等)与抽象的地理知识的结合。其中抽象的地理知识,我认为包括人文地理知识——比如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等等;还有就是系统地理知识――比如大气环流原理,地质构造的学说,各种地质现象等等。

对于人文地理常识,以识记为主,就是死记硬背了。好在这些知识比较生动,不至于太枯燥。而系统地理知识要以理解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其实,在理解了系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许多的人文地理知识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更加便于记忆。甚至有些从未见过的地理问题,也可以通过系统地理知识得以解释。所以我以为,对地理的学习和复习,都要以理解并能熟练应用系统地理知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丰富人文地理知识。

有的同学可能感到人文地理知识过于琐碎,复习记忆的效率太低,我当时为了系统地复习地理,以便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曾经用过这样的方法:找一幅世界地图,把上面的经纬线全部描画一遍。在这过程中仔细观察每条经纬线经过的国家地区、大洲大洋,回忆学过的知识,比如此地的气候,植被,物产,种族,地质特点以及其他地理特征,甚至与该地有联系的政治和历史事件。这样过一遍下来,我当时用了一个下午,个人感觉非常有效,好像要在心里建立起一个立体的世界构架,已经掌握的一切地理知识都可以在其中得到体现。即便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地理盲点,也可以一步步地添到这个构架之中,而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已经形成了。对于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又苦于知识凌乱没有头绪的同学,这个方法或许值得一试。套用《英雄》的台词,就是我们原本只是“手中有图,心中无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做到了“手中有图,心中就有图”,但还不够;要想从容地应对高考,就得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

至于系统地理知识,只要理解了,会用一些地理学术语,基本上就算掌握了,在这个前提下,试着用这些系统知识来解释你遇到的每一件地理事物,不光是做题时遇到的,甚至是生活中的。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强化你对地理规律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对于至今仍认为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有很大漏洞的同学,我觉得强化对系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首要的。虽然按照初、高中的地理教学进程来看,人文地理知识排在系统地理知识之前,但那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初中生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不足。实际上,系统地理知识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一个相对坚实而稳定的理论架构之上,结合实际问题,可以加快掌握人文地理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从复习方法上讲,看书是必不可少的。各种参考书、辅导书浩如烟海,但说实话,我自己一本也没买过。不是不好,而是我直到复习的最后阶段,仍觉得没有掌握好教科书上的内容,而那些知识,其实是最基础和重要的。在辅导书上做再多的题、花再长时间,不过是为了巩固课本知识,掌握一些做题技巧。如果不能踏下心来,把课本扎扎实实地掌握好的话,做题时一定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样做题的效率不高,还会影响信心,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这是很致命的。尤其对于那些对地理还缺乏全面概括能力,做题时常感到无从下手的同学,实际上你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出在做题太少上。恰恰是因为你对书本知识掌握不够,做题时缺乏敏感,难以联系起学过的知识,导致了做题时卡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这道题问的是什么。当然,适当地做做练习题也是必要的,我想在这方面,你们的老师已经做了很多,我也不赘言了。要切记做题并不是多多益善,做到一定程度后只要保温,不要遗忘已经掌握的知识,就可以了。什么时候还可以冲一冲,什么时候开始以保温为主,老师会告诉你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一定要相信你的老师,即使你认为他(她)很没有水平,我想水平也不比你低吧。老师都比较了解你的情况,知道你的水平。学习上的事一定敞开胸怀,和老师讨论,否则是要吃大亏的。当时我们班学习好的同学,还有一些最后阶段进步很快的同学,和老师的关系都很亲近,有什么不清楚的马上去问,有时会追得老师吃不上饭的:)如果不好意思,或是因为什么其他原因,有问题不去问老师,只是自己单打独斗,也许有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要更费时间,还有的问题,也许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

祝你们顺利地冲出象牙塔,最近大学这片崭新的天地。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十

文学作品作为在时间中按一定思维逻辑展开的时间艺术,描写人物、环境和抒发感情是靠语言,读者靠从文学作品的具有美感的语言中想像故事的情景。这样,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得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按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想像故事和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形象是只可感受而不能实际看见的,其最大特点是想象性和虚幻性。影视媒介作为在空间中按直观画面展示的空间艺术,其最大特点是具象性和可听性,就是能够实际看见,它不需要观看者去想像,它能提供可以看见的特定的情景和人物,并且让观众听见对话和声音。观众只需要注目而不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凝思和想像了。在叙事策略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情节设计、叙事结构、对话语言等,为影视作品的叙事转换提供了基础,而影视媒介又直观传播了文学形象的意义,二者形成了“互译”的关系。

如何把文学作品的想象形象转换成影视媒介的可视形象呢?法国影视传播学家马赛尔和克莱尔指出:要把文学形象变成影视作品,“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延迟修复’关系和‘不同的合作’关系。原著只有在被改编后才能供人阅读,但改编却需要一种特定的适合于某种方式的阐释,这种阐释本身也经常融入到另一时空之中。”其实马赛尔和克莱尔说的这种“阐释”或者说转换的过程就是影视的“声画蒙太奇”制作过程,把语言文字转换成连续不断的可视画面。影视叙事结构的基本单位就是镜头,一部影视作品就是运用蒙太奇手法按照既定的情节、节奏将单个镜头组合成场面进而形成有故事性的段落并最终完成。简单说来,就是镜头组合。要把想象化的文学形象转换成视觉化的影视形象,就必须通过这样的镜头“蒙太奇”转换才能达到。

文学形象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它是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让我们通过阅读来想象的。这里,作为读者的我们必须通过主观幻象才能理解作品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意思,文学形象是表现在我们的大脑里。而影视表现不一样,影视把一个个由拍摄影师所拍摄的镜头组合成视觉化的我们可以看见的形象,视觉效果取代了文字阅读成了第一位的东西。蒙太奇“把生活现象的潜伏的内在的联系,变为昭然若揭的鲜明可见的可以直接感受而不必解释的联系。”在“画面蒙太奇”的叙事中,文学作品中以抽象文字阐释的人物行动、表情描写、背景描写等,都变成了视觉上的可见可听的人物的表情和行动。其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人物的内心独自、感情的抒发,是用语言的表达能力间接传达的。我们无法听见这些声音,读者只能通过语言自己想象。在“声音蒙太奇”的表现中,文学作品中用文字人物的对话、描写的自然音响和生活音响,被转换成观众能够听见的声音和音响,让观众听其声,对生活现场声和自然声进行还原,很直接地进入影片的情景中去,不需要我们通过思维想象来重新“组合”。这也是影视形象对文学形象转换所独有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抒发方面,影视媒介与文学作品相比,影视虽然能够让我们直接看见和听见形象的造型和声音,但却不能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应该是影视媒介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气质的短处。一般来说,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影视剧对文学形象的叙事转换一般采取三种处理方法:其一是“删”。由于无法表现,干脆删除。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表现,由于影视语言无法表现这些心理活动,基本上都被删除了。、其二,用镜头外的话外音表现。如前苏联根据陀斯妥也夫斯基名著《白夜》改编的同名电影,由于文学形象的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电影用了大量的话外音来表现人物心理。其三,用音乐间接烘托或者表现。如电视剧连续剧《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葬花诗”的表现,用了歌曲与音乐直接表现和间接烘托,较好地传达了林黛玉孤独幽怨的心理活动。

二、叙事转换中的再现、增删与解构。

影视媒介如何转换文学形象?即如何更好也更有创新一性地从想象性、虚幻性的内心视象变为银幕或者银屏上直观的视听形象,一直是影视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这样的形象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探讨起来,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转换方式:

1再现式叙事转换。

再现式叙事转换,就是影视改编完全忠于原著,对人物形象和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情节的发展基本不作变动。

这是用得最普遍的影视媒介转换文学作品的方法,比如前苏联对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改编,基本上都是遵循再现式叙事转换的方法。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邦达尔丘克改编的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就非常地忠实于原著,除个别细节以外,基本不作大的变动。影片共四集,约有6个多小时,但仍然保留了原著的本色。这部影片受人欢迎就在于导演坚持了“再现式叙事转换”的原则,即不背离托尔斯泰对人物形象刻画和时代背景理解的原意。观众都认可这部影片“是托尔斯泰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导演邦达尔丘克在谈《战争与和平》的叙事转换时。就说过要尽全力把这部作品道德的、心理的和思想的巨大力量传达给观众,而不仅仅是再现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要深入到事件的本质、事件的意义中去,并从而体现出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邦达尔丘克特别注重准确地体现托尔斯泰原著的精神,努力寻找与托翁原著文学形象相符合的“银幕的等价物”,再现小说所描写的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的宏大规模和壮观景象。

在中国,影视界对文学作品的叙事转换也大体遵循着“再现式叙事转换”的路子。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连人物对话都大多采用原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忠实于原著。而其他对古典名著的叙事转换,如对《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的叙事转换,编导都基本遵循“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用再现式叙事转换的方法进行。又如对鲁迅小说《祝福》的电影叙事转换;则完全体现了鲁迅小说原著的主旨、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甚至环境特点。还有前几年对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的电视剧转换,被称为“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把小说搬上了屏幕”,也是很典型的“再现式叙事转换”的例子。又如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改编的前苏联文学作品,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非常忠实于原著,几乎没有做较大的变动。

当然,再现式叙事转换虽然忠实于原著,但也并不是说对原著的人物和情节一丝不动地照搬。再现式叙事转换是要在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上忠实于原著,特别是要保持原著的艺术风格和完美故事。但也得把握文学作品向影视剧转变中的必须要发生的适当的移植和取舍。如电视剧《红楼梦》,全部人物刻画和基本情节发展都忠于原著,但在电视剧的结尾,就做了不同于原著的变动。小说的结局是荣、宁二、府在皇帝的照料下又沐浴皇恩,“兰桂齐芳”,重新兴盛起来。在具体情节上,电视剧对原著的几个情节的叙事转换是有意味的。如元妃之死,原著是因为元妃因病而亡,但电视剧把元妃之死的原因写成了她是因为受不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残酷争斗和窒息的环境而突然猝死。又如导致林黛玉死亡的贾、薛二人的婚姻,在原著中,是毒辣而干练的“贾府大管家”王熙凤为了大家族的利益设了“调包计”,让贾、薛二人结婚。但在电视剧中,“调包计”的情节变成了贾、薛二人的结婚是皇帝下的圣旨,是“奉旨完婚”。这些既不影响原著基本内容的改动,既忠实于原著,又发挥了影视艺术的特长,利用影视直观再现的长处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2增删式叙事转换。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把文学作品叙事转换成影视的方法。如增加人物和删去一些人物,增加一定的内容或删除一些内容,增加造型艺术的成分,削弱非视觉化的成分。这样的叙事转换方法虽然也要对文学作品作较大的改动,但在主题、人物、环境等方面基本与原著保持一致。

与前苏联著名导演邦达尔丘克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作了忠实于原著的再现式叙事转换相映成趣,在1956年,美国人拍成了同名电影。这部影片对托翁原著的增删就比较多。电影大大削弱了原著中的战争场面,而按照好莱坞的编剧方式和美国观众的现代口味,大大加强了主人公彼埃尔和娜达莎的爱情戏。它把原著中的23个主要人物压缩成17个,原著中写娜达莎与彼埃尔的会晤占去了250页,而电影仅用了一个镜头。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版对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小说《呼啸山庄》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对主要人物凯西和希刺克利夫的形象转换上,就把小说的情节砍掉了一半,却增加了人物冲突大约130多场戏,使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更为集中。又如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孔雀东南飞》,改编自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同名民间故事。但古典文学中的《孔雀东南飞》只是一篇二千多字的诗歌,人物形象比较简单,要编成30集的电视连续剧,编导给故事增加大量内容是显而易见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大量增加了人物之间所谓“唯美”的爱情和尖锐的戏剧冲突,作为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对照,还增加了焦仲卿好友孙怀同的故事,剧中的人物形象比原著多了不少。该剧编剧之一熊诚就说,他对这部古典名著的“转换”就是要“改编经典,借古喻今”。“所以我希望借《孔雀东南飞》来向观众展示一种最纯净、最执著、最浪漫、最唯美的爱情。”“赋予古代经典以现实意义,能做到借古喻今”。

来自增删式叙事转换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保持一个作家几篇作品的“灵魂”,即保持原著的主题和基本情节的基础上,把一个作家的几篇作品综合起来转换成一部影视剧。这种叙事转换方式我姑且把它叫做“组合式叙事转换”。这种方法的叙事转换常常是对一个作家的几篇主题大致相同的中、短篇小说的综合,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影视剧。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月牙儿与阳光》,就是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三篇小说《月牙儿》、《阳光》、《微神》的主要内容综合在一起拍摄的。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叙事转换自小说家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但在影片中又使用了莫言的另一篇小说《高粱酒》的情节。张艺谋在叙事转换过程中把小说中的九儿与几个男人的风流改成只是余占鳌的妻子,是一个受同情的正派女人,减少了小说中的人物秃三炮、罗汉等人的故事,而且淡化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们栖息的所在――村落,强化了高粱地,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小说中没有的“野合”的场面,渲染了红的色彩――太阳、高粱、血、红盖头、高粱酒等。这样的增删不但使小说的情节有了一定的变化,在主题内容基本保持的情况下增加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对自由的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后一种“增删式叙事转换”虽然与原著差别较大,但不得变动原著的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即要在主题、人物、环境、风格等方面与原著保持一致。比如《月牙儿与阳光》,在主题表达和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与所处环境上都按照老舍的原著来安排,并且语言艺术形式也体现老舍的幽默和诙谐。这就与我们下面提到的“解构式叙事转换”有了本质区别。

3解构式叙事转换。

解构式叙事转换,就是把原著按编导自己的理解或者现代观众的爱好、商业利益的需要做随意的解构,或内容解构,或形式解构,或风格解构。这样的解构,使影视作品只是保留了原著的名字和结构而已,内容、情节与风格基本不是文学原著的了。

世界影视界很热衷于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一百多年来,莎士比亚众多戏剧被无数次转换成影视作品。在中国,仅仅在近十多年,就出现了冯小刚和胡雪桦转换自莎士比亚戏剧名著《哈姆雷特》的《夜宴》和《喜玛拉雅王子》。有研究者做过统计:“莎剧为电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与灵感。18,英国拍摄了电影史上第一部莎剧电影《约翰王》,长度仅4分钟。此后,每年便至少有四部莎剧被改编成电影在全世界上映。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舞台剧与卡通片,从古典到后现代,37部莎剧被改编成400多部电影,堪称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之最。”不过,影视媒介对莎剧的许多文学形象转换是解构式的,叙事现代性、影象时尚化是这些年来影视编导们转换文学形象的显著倾向。典型的是美国电影对莎剧的转换。如根据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叙事转换的美国电影《奥赛罗》。这部著名的莎翁作品写的是中世纪的一个“爱情与阴谋”的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好莱坞将《奥赛罗》叙事转换成了什么呢?虽然电影中有与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的所谓的“对应关系”:奥赛罗――奥丁・詹姆斯;苔丝狄梦娜――黛茜;伊阿古――古尔丁,但影片只是借助了莎士比亚原著故事的外衣,实写当代商业社会中人性异化、学校暴力、种族歧视、吸毒等现实社会问题,并加进了大量的时尚娱乐元素。美国好莱坞近三十多年来改编的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大都解构了原著内容和精神而变成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时尚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讯捷的符号与影像”。所以,有人戏称这类转换是“一不小心将莎翁的伟大爱情故事拍成了大街上新人类互送的巧克力、糖果盒和彩色不干胶。”日本导演黑泽明也较为喜欢解构式转换莎剧的作品。如他把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转换成《蜘蛛巢城》。故事情节虽然大致与《麦克白》相似,但内容却大不同。黑泽明把故事的时代背景、发生地点、剧中人物、风土人情等等,全都搬到了日本,使其纯日本化,日本化的武士与巫婆成了影视形象的中心,影片成了日本社会的“影像寓言”。这些影片,除了叙事结构与原著相似,基本看不出与小说原著的人物形象之间有多少内在的联系。

“解构式叙事转换”近来在中国非常盛行,我们对之称呼为“戏说”。如近来流行的把古典文学作品叙事转换成电视剧,基本是解构式转换,剧中人物虽然来自文学原著的形象,但都说着现代的语言,着装是现代的流行时装,还象现代的时尚少女一样染了发,唱着港台味的流行歌曲等。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的猪八戒成了多情男子,许多时髦而开放的少女成天围着他调情。根据古典民间故事转换的电视剧《风流才子唐伯虎》,唐伯虎显然是现代花花公子式的人物,而秋香也是现代的时髦女性。这些对文学形象的解构转换几乎成了当今流行文化的典型。这诚如戴安娜,、克兰所说:“电视节目若想流行,它必须呈现能迎合不完全赞同主导意识形态的群体的成员的兴趣和以不同方式阐释主导意识形态的人的兴趣。”显然,影视媒介由于其大众传播本质,对娱乐化和商业化的诉求,导致对文学形象的后现代解构,使文学形象在影视的转换中出现“空壳化”现象和与原著艺术精神的日渐疏离。

影视媒介有着通俗化、大众化、视听化的特点,现在的许多人,由于有了影视对文学形象的“再现”,也不看文学原作,而从影视媒介中“阅读”和“理解”文学形象和原著精神。这肯定是不充分的。因为影视编导对文学形象的转换必然加上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理解,也受到收视率(票房)的指挥,所以很可能歪曲原作,让观众误读。既使非常忠于原作,由于影视本身表现上的限制,也不可能使观众有语言的美和自己阅读时的共鸣与感动,人们的注意力基本上都被影视的故事再现所吸引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影视媒介对文学形象的转换是“遗憾的艺术”。反过来说,又有许多文学作品借助影视的娱乐化与普及化而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甚至一些艺术水平本来较为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因为影视媒介对其的改编转换而成为所谓的“文学名著”。同时,不同影视编导建构文学形象的不同艺术方法与造型手段及富有特色的阐释,又使得原著的文学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延伸,从而开拓了现代读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学形象新的理解空间。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一

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再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媒介不仅参与了农民工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解、认知农民工的模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自我定义,并可能成为其行为举止的参考规范.因此,从建构论视角研究媒介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再现,分析再现的深层动因,解决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扭曲再现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作者:权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刊名:青年记者英文刊名:youthjournalist年,卷(期):“”(8)分类号:g22关键词: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二

课堂的有效教学指的是老师在不同的课堂情况下,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能够帮助老师转变其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真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科学、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价值。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而是为了帮助老师能够多样化地丰富教学内容。在大学物理的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于,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力学、热学、光学等中的一些用语言难以形象描述的内容,采用f1ash动画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将受条件所限的物理实验进行演示,例如动量守恒的仿真实验。老师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情况下,会大大加深学生对各种定理、公式的'理解。同时,还会使得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而不仅仅是对枯燥无味的定理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

重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衔接。由于大学物理所涉及到的多是一些复杂的公式、模型,这会使得大学生们对于大学物理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能将其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将这些抽象的物理方程与真实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列举有趣的运用大学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生活实例。比如,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才会使切菜、切肉变得轻松起来。进行房屋建筑时,之所以都采用钢筋混凝,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四季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师生课堂、课后的互动。可以将“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载体,讲授较少的知识点,一般为一个或者两个,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为一种“碎片化”教育。老师在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之前,可以制作一个关于教学的微课视频。老师可以在微课中嵌入“课前教学任务”,“课中知识点讲解、归纳”,“课后习题解答”、“师生互动评价”这四个模块,使得微课成为一个老师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内容进行再一次的理解、复习、评估,提高大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

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如何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进行研究。本文从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引入“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三个方面对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进行了分析,以期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转变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强化老师与学生之前的互动,帮助大学生走出学习物理老大难的困境,真正激发他们对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三

古田县第一中学林芳。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理论依据:(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二)引入无意注意,开发历史思维。(三)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教师的个性魅力。应用要求:(一)多媒体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二)多媒体制作的目标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且有渐进性。(三)实施形象课堂的目标化管理。

[关键词]素质教育多媒体形象直观历史情境无意注意渐进性目标化。

过与画面主题相关问“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自古以来被奉为劝学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观。似乎只有苦学才是解决教育的唯一出路。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育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几成共识。“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革故鼎新,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向。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但其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仍使不少教师乐此不彼。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注重历史本身的社会性,即历史人物或事件带给今天社会的思考。理性认识是它的突出表现。但理性认识是源自感性认识的,所以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势必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史学的理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多媒体手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

例如讲授《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

1、历史的具象美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人类发展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中国又是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可观可感可触的历史实物,如古代墓群建筑,古代石窟艺术,战国编钟,古代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

2、创设情境,以美育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

不可否认,知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历史课进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不能一味突出历史的知识性,而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德育、智育功能外,历史课还有美育功能。

历史不单是教科书上那一行行抽象的文字,更是一幅幅血火交融的历史形象,爱恨情仇寓于其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做的不只是传授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和已成定局的历史评价,更应该注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健全和发展学生高尚人格上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导入无意注意,开发历史思维。

历史记录具有过去性,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众多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能依靠历史教师单薄的语言来描绘、解说,自然难以展现其全貌。因此形象化的信息是历史教学迫切需要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征突出的新奇刺激物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大卫塑像,蒙娜丽莎画像,夸张的“唐・吉柯德”头像,《小人国》插图等。先由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谁?它们的作者是谁?”学生借助积累的知识很容易的得出答案,接着再问:“他们是哪个文化时期的艺术家?”回答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此引出导语:“文艺复兴,是14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矛盾冲突,而最终衍化成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摒弃”神“中心论,强调”人“的发展。这里展示的一些作品突出的表现了这种进步倾向,同时也向我们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即将在欧洲孕育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文艺复兴带给我们的新兴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至此完成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用这种方式,可营造直观教学的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快的完成联想、记忆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

三、优化教学观念,突出个性魅力。

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

多媒体课程因其准备时间较长,教师在准备阶段势必要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因而在备课、思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历史素养,也使课堂教学投入、发挥游刃有余,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此外,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张扬也能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如,讲授“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一章时,我们在借助画面、视频及声音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爱国情绪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穿插叙述、分析,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推波助澜,将爱国情感导引入历史思考。

把握多媒体教学中图示历史的“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其教学过程、节奏、容量也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上好多媒体课,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的一些环节。

一、多媒体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

以“板书”的演示为例,图示要直观、简练,有较强的提示性、对比性、层递性。如将古代埃及这个金字塔国度的“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图示如下:

如讲到“殖民主义罪恶”时,用下面的三角图示表现“三角贸易”。通过图示将复杂的内容制成简要的提纲,直观又有条理,突出了重难点。

二、多媒体制作的目标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且有渐进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插图及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在迎合学生兴趣心理的前提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为避免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随意性,可通题的设置、讨论和反馈练习等来宏观调控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施形象课堂的目标化管理。

多媒体教学有形象化的优势,但学习主体的非理性心理,也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导方向,而淡化教材的知识属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适时地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条理化、目标化。通过目标化管理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目的、有意识地导向历史逻辑思维。

此外,还要做好课后的反馈工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反馈工作尤其重要,它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宁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组编)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

[作者简介]林芳,1971年出生,毕业于福建师大历史系,1994年始任教于古田县一中,中学二级教师。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始从事教学改革,尝试多媒体教学,效果显著。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让历史在文化中升华》等多篇论文发表及交流。1993-指导学生陈帆、李文希、朱宁宁等共40人获多级奖项。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十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十五

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对我们中学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是主要实施者。

2、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与教师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课题。在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有效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以往主要针对的是教学中存在的以本为本的备课,满堂灌的教学,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简单化的练习,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等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理念理解贯彻不清,又出现了诸如满堂问的对话,情境表面化,活动形式化,三维目标把握不准,浅层次的学科活动教学等问题。为此,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解决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对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学校发展的需求。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追求优质,实现主动发展”,多年来在社会与家长中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教学上贯彻“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学习,获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也逐渐清晰地暴露出来。

如:由于是新教材,教师在没有形成系统经验以前,缺少对整个教材整体的把握,理解不透,不知道这一课教学内容在整个一册教材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那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很模糊的。

如:为体现教学中学生的探究过程,老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特别是遇到有人来听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然而,在随堂听课过程中发,教师对于这一环节没有精心设计,学生的提问显然是明知故问,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思路,讨得老师欢心而已,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效果,为质疑而质疑流于形式。

又如:现在的许多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的保持沉默;当然也有一些同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可问题一出现,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解疑。这种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

随着课改的深入,面对各方面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急需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途径的系统研究。这一课题,为我校教学工作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机遇。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的课堂教学高效益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近现代的教学论,我们发现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有效教学”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大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将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努力“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继夸美纽斯之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直接对“普通教育学”提出有效教学的追求。所谓“普通”,意在“普遍有效”,“一般运用”,教师凭借这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能迅速地掌握教学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赫尔巴特设计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的'“普通”教学过程,后来被他的学生补充、调整为“预备——提高——联想——总括——应用”的“五段教授法”。其后经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加工改造为“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引入新课程——讲授新教材——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的六段教学法,从而形成了追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传统。研读这一段教学论的发展史,我们认为,夸美纽斯之后的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以及整个现代教学论研究,无不在为“如何在班级教学中有效教学”而努力。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多种教育派别与教育思想的相继涌现,有效教学逐渐走出具体的“教学模式”而进入“教学设计”的道路。现代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倡导以科学的名义和“人本”的名义理解人。

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介绍,一些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展开。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国外的有效教学研究开展时间比较长,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正在积累中。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以往研究是多以学生在阶段学习后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教学目标,以单一的知识掌握来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与以往从教师层面进行的研究相比较,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师生之间寻找协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入手,创设课堂民主氛围和教师对课堂纪律控制的统一,激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使个别学生、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本课题的研究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方面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理论。

1、课题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策略”是指为有效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程序性方法和操作手段。“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

2、支撑性理论。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其观念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对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要求,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研究目标。

1、整体构想。

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研究的知识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师开成有效性反思的习惯与能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不求“面”上全面展开,力求在“点”上深入探究。子课题拟定如下:

帮助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同时指导、提升实践。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媒介学研究范文范本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媒介研究是一门涉及广泛而深入的学科,通过对媒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媒介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与作用。在我的大学学习生涯中,我参加了媒介研究课程,并对此产生了深刻的体会和思考。通过这门课程,我领悟到媒介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媒介中的信息,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媒介对社会的影响(250字)。

首先,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还具有社会调控的功能。例如,新闻媒介可以传播重要的社会事件和政治决策,引导公众的舆论,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此外,媒介还能够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在信息获取和沟通方面变得更加便利,但也引发了问题,如信息真实性的验证困难、信息泄露等。因此,媒介研究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和掌握社会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媒介对个体的影响(250字)。

其次,媒介对个体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依据媒介理论,媒介通过传递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以及对个体认知和情感的塑造,对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广告媒介的影响力巨大,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和激发购买欲望。研究媒介对个体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媒介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来理解社会与个体的互动。

第四段:媒介研究的价值(250字)。

媒介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的探索,还包括实践的指导。通过研究媒介,我们可以了解媒介的运作机制和对社会的影响,为媒体从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与建议。同时,媒介研究也为个人提供了批判思维和媒介素养的训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判断和应对媒介环境中的信息。这对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避免被媒介误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结束语(200字)。

总结来说,媒介研究是一门重要而有趣的学科,对于理解和把握媒介的影响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媒介的精确分析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建议。因此,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媒介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