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药审方范文范本(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7:14 页码:13
2023年中药审方范文范本(大全9篇)
2023-11-12 11:57:14    小编:ZTFB

写总结能够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且找到改进的方向。无论是写作文、写报告还是做研究,我们都需要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技巧,供大家参考。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一

摘要:。

从2000年的“马兜铃酸事件”到2006年的“英国中药事件”,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在近年频频发生,这对一向自许为“安全、有效”的中药带来极大的挑战。加之一些媒体对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的过度宣传和误导,使得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怀疑中药的安全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度、中药本身缺陷及中药临床使用规范等方面作一探讨,试图找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近年国内、外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回顾。

一切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的进口、制造和销售,并禁止其可能的混淆品种以及部分中成药进口。

2003年2月,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众多媒体发布了“龙胆泻肝丸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消息,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决定对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严格按处方药管理,在零售药店购买时必须凭医师处方。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适应证服用。”同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2004年8月又取消了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对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中药制剂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2004年初,在英国市场销售的中国产“千柏鼻炎片”,由于含有千里光,引起了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机构(mhra)的注意。mhra称,千里光属的各类植物均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引起人类肝小静脉闭塞症。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对动物也显现致癌性、诱导有机体突变和生殖毒性。考虑到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英国各部和mhra建议制定法令,禁止任何未经当局许可的由千里光属(植物)组成或含有千里光属(植物)的内服药品在英国销售、供应或进口。

2006年6月,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通报,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决定,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

2006年8月,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在艾塞克斯的一个批发商和萨里的一家药店里检测一种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药品时,发现该药物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英国政府随后便下令封杀数种中药,对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空前严厉的阶段”。同时,国内也提出了含汞、砷如牛黄解毒丸(片)等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

现多样,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严重者可导致心、肝、肾等脏器的损伤,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不仅普通民众没有安全使用中药的意识,代表国家水平的《中国药典》,对中中药不良反应不仅可在使用单味中药时发生,还可发生在复方中药煎剂及中成药等各种剂型中。随着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其已成为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而中药注射剂又在其中占绝对多数。有人对有关中药引起的392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注射剂有302例,占77.04%;内服中成药有81例,占20.66%;内服中草药7例,占1.79%;外用2例,占0.51%】。另有学者对我国1990-1999【。

药药物的警戒表述也是少之又少。据统计,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564种中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无药物警戒表述的达329种,占58.33%;有药物警戒表述的235种中,也只是简单地提到“禁用”、“忌用”、“慎用”或“忌食油腻、辛辣食物”或“某病慎用”之类;即便是药物警戒表述最详细的清开灵注射液,其内容也不及香港产的中药(如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其注意事项有11条)内容丰富。象。其次,一些国内中药企业由于担心如果在药物说明书上标注药物不良反应或警戒性语言,会使患者将之与不合格药品或假冒伪劣药品挂钩,从而影响药品的销售,因此在说明书上不注明药品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这也可能给人们造成“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误解。年间发生的1291例次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也发现,注射剂有718例次,占55.62%这种过于简单的表述,很容易给公众造成“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或“中药无毒”的印此外,目前社会上对中药中含有的重金属和矿物质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把它们当作是污染物来检测。事实上,如最近“英国中药事件”中提到的复方芦荟胶囊中的汞是由于添加了具有镇静、安神、解毒作用的朱砂而产生的,并非污染物;而把重金属用于疾病的治疗也不是中医的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西药顺铂就是一种重金属。另一方面,把检测到的汞等重金属都确定为有毒成分。有研究发现对一些含朱砂的中成药制剂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动物粪便中检测到的总汞,折合成硫化汞后,占给药量的98.5%,而在动物的胃肠道组织中则未检测到汞,说明硫化汞在胃肠道内未发生吸附,基本上全部被排出体外。朱砂中的主要成分硫化汞(《中国药典》规定朱砂中硫化汞不得少于96%)实际上是不被机体所吸收的无效、无毒成分,而其中具有毒性和生物活性的成分——可溶于酸的汞只占非常小的比例。此外,研究还发现,重金属单用与在复方中使用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复方的状态下,重金属可以和其它药物形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可以进一步降低被机体吸收的重金属的毒性】。英国有关方面以检测到复方芦荟胶囊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便断定该中药制剂存在严重安全性问题,进而下令封杀数种有关中药,此举正是由于其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缺乏的表现,也是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误解。

里光事件”,人们对其主角千里光的属性也存在争议: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在全球约有1500多种,我国约有160余种,其中作为药用的品种在我国《全国中草药?[编》(1996年第2版)中收载了17种,《中国药典》中收载了1种(1977年版);由于该事件报道中仅指出中毒源为千里光属,并未指出具体的品种,因此这些中毒品种是否与我国的某些千里光属中草药为相同品种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加工方法也会对中药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伴随着中药的应用而产生。中医药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中药的炮制,几千年前的古人在治病过程中就发现,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因此,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如川乌、草乌所含双酯型乌头碱类成分毒性较强,可引起心血管、消化、神经等多系统中毒反应;而川乌、草乌经炮制后其乌头碱水解生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并进一步水解生成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0。又如朱砂,按照规定应用水飞法炮制,如采用球磨法加工,极易发生中毒。但是,近年来忽视中药材炮制的情况比较严重,有些地方和个别医疗单位忽视中药炮制,该制不制、生熟不分,使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4中成药本身的缺陷。

中成药是由古籍中的经典方或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方经提取、纯化、成型等一系列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从理论上讲,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也需要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即:用药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方可随证加减。然而,由经典方和经验方在开发成中成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淡化辨证论治的特色,这主要是由于中成药的产业化决定了它的组成必需是固定的,难以随证加减。此外,在新药研发中,通常少有完全保留原方药味的,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现在的中医临床多用古代的小方、精方加几味使用或者几个方剂复合使用,遇上病机复杂的疾病,药味势必多多益善,因此很可能导致功能近似的药被选用。所以,为了控制中成药的剂量,研发人员务必简化原方。第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优化制备工艺和控制质量都难免会造成原方药味的加减,但组方确定的全过程却少有与原方进行药效及安全性对比的探讨。这种中成药在组方、研发过程与原处方产生了不少偏差,而这种偏差势必对中成药的安全性带来影响。

3.5中药临床使用不规范。

中医用药讲究的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但近年来随着中药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存在不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等现象。特别是一些西医医师及国外医师,很难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往往导致配伍不合理,或超量使用,或疗程延长等。在“龙胆泻肝丸”事件中,国外就有人把龙胆泻肝丸作为减肥药物长期使用的报道。又如中药新剂型——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还普遍存在”中药西用”等不辨证使用和受“经济利益驱使”滥用现象】。不辨证使用中药不仅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还是诱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此外,受“中药安全无毒”观念的影响,人们超剂量、长期使用中药的现象时有发生。殊不知,中药也是药品,而非保健品、食品,长期应用某种中药,也容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不良反应;特别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短期应用尚不致有害,但用药时问过长即会蓄积中毒。另外,中药剂型选择的合理与否也是导致中药安全性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从前文分析可知,中药注射剂为中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元凶”,2006年6月发生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就是例证。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时应遵循“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目前,中西药联用是临床医师常用的治疗方式,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疗的一大特色,但有一些不合理的中西药联用也是诱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

中药市场虽经几次整顿,但仍旧比较混乱,这也是造成中药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1)中药经营人员素质低,不能识别混入药材中的伪品、混淆品及非药用部分;(2)不法商贩为谋私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造成中药质量下降,疗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加;(3)有毒中药管理不严,因中药属天然药物,包含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将很难控制好有毒中药不流入社会,特别是农村;(4)农药、化肥、杀虫药的广泛应用,使中药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可能增加,也影响了中药的安全使用;(5)社会上的一些“黑”诊所和“游医”打着“祖传秘方”的晃子卖假、劣中药给患者,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对策。

针对目前人们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甚至是片面认识,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使广大公众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药安全性问题;并积极与国外进行中药安全性有关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以增进理解和沟通,使安全有效的中药能在国外得到认同,有利于中药走出国门。大众媒体要正确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科普工作,进行科学宣传,防止误导。既要禁止违反科学原则、夸大疗效、隐瞒毒性及不良反应的错误宣传,也要防止片面夸大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教育群众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并存。提倡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不辨证使用中药、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

不良反应的问题,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之说,更有中药应用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论述;就连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对其收载的365种药物都根据药效和毒性分列出上、中、下三品lo近年来,我国国家和地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还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公告的不良反应信息,组织实施了“双黄连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葛根素注射液安全性评价”和“马兜铃酸的安全性文献评价”等中药安全性研究。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与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较多,科学评述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缺少针对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没有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不良反应评价方法,未能就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等作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与中药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药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及其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加强中药的安全性基础研究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中药材种植、炮制(制剂)的研究,从源头上解决中药原料的质量问题,从而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具体说来,应加快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步伐,建立中药材种植的gap基地,同时规范中药炮制(制剂)工艺,提高炮制(制剂)水平。其次,应加强中药有毒成分、毒性机制的研究,对一些剧毒中草药不仅要测出单次给药的毒性剂量,还要了解长期连续给药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要利用现代药理、毒理学的方法对有毒中药进行实验研究,确定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的关系、急性中毒的剂量、慢性中毒的主要症状和靶器官、中毒机制和解救的方法,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监护和药物的毒性防治提供依据。最后,应加强中西药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研究中西药合用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所发生的药动学变化,提供更多的资料给临床,从而减少中西药合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4.3规范中药的临床使用。

伍,随证加减,同时要注意用药禁忌和用量,要“中病即止”。对一些对中医不甚了解的西医医师和国外医师,应加强对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中医药基础理论,以减少其滥用中药行为的发生。另外,由于目前对中西药配伍的研究尚不完善,一些中西药联用常可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在没有明确联用可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中西药联用。

4.4建立适宜的中药标准。

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缺失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目前中药大多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单一指标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不能切实、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加之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态性、微量性、不稳定性,致使质量标准化研究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供质量控制的化学对照品、标准品数量极其有限,严重制约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产品的检测、分析。现有中药复方成药大多组方药物过多、用量大、工艺粗糙、剂型落后、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不稳定、标准水平低,不能为国际市场接受,也使得中药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无法和西药抗衡。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饮片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过程。因此,应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建立既达到国际标准,又符合中药实际状况,具有中药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学体系,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1。

4.5加强中药材流通环节的监管。

中药材流通环节是中药到达患者身上使用的重要环节,如中药材在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必将对以后的临床使用带来安全性隐患。因此,应加强中药材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对中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并进行严格业务考核,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2)加大对不法商贩、“黑”诊所和“游医”的打击力度,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中药流通和使用环境;(3)加强对中药材种植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农药、重金属等指标超标的药材流入市场;(4)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监管,对一些有毒中药,应该像西药一样,规定何种级别的中医师可以使用,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疗效,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结语。

中药是中医药学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进而影响中医药学长远的发展。因此,现时探讨影响中药安全性的有关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马兜铃酸事件”到“英国中药事件”,中药安全性问题频繁被曝光,似乎可能会给中医药事业造成很大打击。但细想一下,这也不是件坏事,至少可使我们重视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清醒认识到中医药自身的不足,进而“对症治疗”、“改善其身”,使中药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药安全性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得到解决,使中药这朵中华文明园里的奇葩发出其应有的光芒,泽福全人类。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二

一、a型题(最佳选择)每题1分,每题的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叶类中药显微鉴定常做的制片【答案】。

a.横切面b.上表面制片c.纵切面d.粉末制片e.下表面制片。

2.蓼大青叶含【答案】。

a.方晶b.砂晶c.柱晶d.簇晶e.菊糖。

3.大青叶的主产地为【答案】。

a.四川、云南、贵州b.新疆、青海c.河北、陕西、江苏、安徽。

d.吉林、辽宁、黑龙江e.河南、山西。

4.番泻叶主要泻下成分是【答案】。

a.双蒽酮苷类b.大黄酸c.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

d.山柰苷e.大黄酸异鼠李素。

二、b型题(配伍选择)每题1分,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a.蓼科b.马鞭草科c.十字花科d.爵床科e.豆科。

1.路边青为2.大青叶为3.蓼大青叶为4.马蓝叶为【答案】。

a.叶椭圆形式卵圆形,蓝绿或蓝黑色,可见膜质托叶鞘。

b.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基部下延至叶柄成翼状。

c.叶片长圆形,灰绿色,叶缘有细小锯齿。

d.叶片长卵圆形,棕黄绿色,叶薄革质。

e.叶片长椭圆形,上面灰绿,下面淡灰色被毛。

5.马蓝叶为6.蓼大青叶为7.路边青叶为8.大青叶为【答案】。

a.埃及的尼罗河中上游b.红海以东至印度。

c.东南亚各国d.法国、意大利e.我国南方各省。

9.狭叶番泻叶主产于。

10.尖叶番泻叶主产于【答案】。

三、c型题(比较选择题)每题0.5分,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用。

a.多列式锥状多细胞非腺毛b.靛蓝、靛玉红。

c.两者均含d.两者均不含。

1.狭叶番泻叶含2.大青叶含3.马大青叶含。

4.尖叶番泻叶含5.蓼大青叶含【答案】。

a.晶鞘纤维b.簇晶c.两者均含d.两者均不含。

6.蓼大青叶7.大青叶8.路边青叶9.马蓝叶10.番泻叶【答案】。

四、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番泻叶的显微特征为【答案】。

a.上表皮细胞含粘液质b.非腺毛多细胞。

c.叶肉等面型d.晶纤维e.簇晶、棱晶。

2.全国各地以大青叶为名的药材来源有【答案】。

a.十字花科菘蓝b.蓼科蓼蓝c.爵床科马蓝。

d.马鞭草科路边青e.唇形科活血丹。

3.番泻叶的化学成分为【答案】。

a.番泻叶苷类b.芦荟大黄素双黄酮苷c.大黄酸葡萄糖苷。

d.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e.山萘苷。

五、问答题。

1.比较四种大青叶的来源、性状和显微主要区别。

2.试述番泻叶的来源、性状要点、显微特征和主要有效成分。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三

一、a型题(最佳选择)每题1分,每题的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中药除哪一种外都有毒?【答案】。

a.斑蝥b.蟾酥c.金钱白花蛇d.蕲蛇e.乌梢蛇。

2.取粉末少许,投主盛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者为。

【答案】。

a.蟾酥b.牛黄c.麝香d.熊胆e.哈士蟆油。

3.天然牛黄为哺乳纲牛科何种动物的胆结石?【答案】。

a.黄牛b.水牛c.牦牛d.犏牛e.以上都不是。

4.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答案】。

a.已骨化的角b.未角化的疏生茸毛的角c.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d.雌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e.以上都不是。

二、b型题(配伍选择)每题1分,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a.天然珍珠b.养殖珍珠c.伪品珍珠d.珍珠母e.牡蛎。

5.紫外灯下显浅蓝色荧光。

6.紫外灯下显亮黄色荧光【答案】。

a.羚羊角b.黄羊角c.山羊角d.藏羚羊角e.鹅喉羚羊角。

7.角呈长圆锥形,角尖稍弯曲,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较光滑,对光照视有细孔道直达角尖,有环脊10~20个。

a.南方大斑蝥b.黄黑小斑蝥c.二者都对d.二者都不对。

9.粉末微量升华可得白色柱形或棱形结晶。

10.无毒。【答案】。

a.广地龙b.沪地龙c.二者都对d.二者都不对。

11.现在商品主要来自人工培养。

12.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的干燥体。【答案】。

问答题。

天然牛黄的经验鉴别方法有哪些?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四

中药鉴定学部分主要包括常用中药材及其饮片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鉴定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一般程序及方法;《中国药典》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鉴别有关的规定;各类中药材的概述和常用名词术语以及120种中药材及其部分饮片的鉴定。

熟悉: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产地、采收、加工、储存养护的概况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60种中药材及其部分饮片的鉴定;36种中药材的常见伪品(或掺伪品、混淆品、劣质品、代用品、人工合成品、培育品)的来源及主要鉴别点。

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概况;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0种中药材及其部分饮片的鉴定。

[考试内容]。

(4)理化鉴定。

掌握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挥发油测定法及浸出物测定法等。

5熟悉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6熟悉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中药采收、产地加工、贮藏等知识和技能。

7熟悉显微测量的方法和显微常数测定的种类。

8熟悉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种类及相应的检测方法。

9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历代主要草本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物总数和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学术价值及近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概况。

10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11了解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12了解物理常数测定、膨胀度测定、色度检查等。

13了解《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4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各论。

1掌握各类中药材概述中的内容。

2掌握动物类中药按药用部位入药的情况,动物界分类的等级和分类的基本单位及分类的主要依据。

3掌握矿物类中药的性质及分类方法。

4掌握120种中药材各品种项下内容([附注]部分除外)。

5熟悉我国动物类中药的资源及应用情况,动物的命名及中药种类较多的动物门。

6熟悉60种中药材的来源、性状鉴别要点、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本分饮片的鉴别。

7熟悉36种中药材的常见伪品(或掺伪品、混淆品、劣质品、代用品、人工合成品、培育品)的来源及主要鉴别点。

8了解动物类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矿物类中药的应用概况。

9了解40种中药材的来源、性状鉴别要点及其部分饮片的鉴别。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因而,对于医疗方面的要求也就突显出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自然也越发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与讨论。

在新世纪,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发展现代中药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市场及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药发展现状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

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

另外,由于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重短缺,过度开发使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我国林麝、黑熊、马鹿等40个种类的药用动物资源显著减少,其中,麝香资源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0%;冬虫夏草、川贝母、川黄连等资源被严重破坏,野生甘草蕴藏量减少了80%,常用药材人参、三七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二、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很少进行活性成分研究。

一些研究者只是单纯进行化学研究,满足于发现一些新化合物,对活性则极。

不重视,很少有人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为了能够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新的结构,一些人对有多年临床疗效的中药或民间药兴趣不大,宁可去寻找那些新的植物资源,而不管它是否有活性或是否有临床经验。

(二)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当。

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送至。

有关活性筛选部门进行活性筛选,碰着算,碰不着拉倒,收效甚微,较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三)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

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故化学家即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也常常无法实施。

(四)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如ph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

(五)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故成效不大。

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由于西医对中医关于中药功能、主治叙述中采用的深奥难懂的用语理解不一,建立的动物模型或活性筛选体系往往不能正确表达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临床效果,故所得的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不被中医认可,或者认为不能真正体现中医用药的精髓。另外,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也很难合理说明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及方剂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现在提倡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方剂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但实行起来则存在许多困难。

(六)研究得到的部分成果未能进一步提高或推广应用。

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活性成分,往往未能做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或者结构改造,并就结构活性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创新药物的贡献作用不大。研究成果未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中药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不大。

三、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

由于化学药品频频出现不良反应,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疗效相对稳定、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但是随着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也有所增加。不同于西医和西药,中医讲求辨证施治;中药经过炮制和配伍,也能达到一定的增效减毒的目的。

四、对中药的认识存在的一个误区。

大家在进行中药研究时,注重新剂型、疗效的研究,而忽视了毒理的研究,由此造成中药中毒而被禁用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在加强中药药理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中药毒理的研究,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要求。

在世界范围内,中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正以70%的年增长率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该组织估计,中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全球兴起。

二、政策扶持。

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药行业的发展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合资合作。

随着国际市场对中草药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中药行业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资本关注的热点。国内大批上市公司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张经济规模的新方向,中药产业也被国际资本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一、高新技术的应用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近40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有了重大突破,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其它学科专家运用各自学识和手段进入生命科学领域,初步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为新兴产业提供新理论和技术。近十几年来,中医药界采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医中药,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如在脾虚证研究中运用70余种、肾虚证研究中运用90余种指标或方法,揭示脾虚、肾虚证本质。

二、病证结合的研究如在临床治疗研究中,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易出成果;在基础研究中,建立典型疾病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病与证、证与方药的关系,研究新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三、新理论的产生创造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如定性定量辨证思维与方法、生物性肾虚证与病理性肾虚证(预后不同的两种肾虚证)、隐潜性证(在症状未显露前潜在表现的证候)、急性虚证、急性瘀证、高原血瘀证、小儿感染后脾虚证、菌毒并治(杀菌与解毒并施的治疗机理与方法)、皮层--内脏--经络学说(如蕴热期、瘀滞期、毒热期阑尾炎)。

四、创新药物的开发传统制剂的创新--研制新制剂;毒剧药物的研究,筛选有效新药;扩展新药源如海洋药物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如多糖、总甙类。

不难发现,中药具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需要后人共同的努力方能就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六

第八章 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苍 耳 子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辛 夷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葱 白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胡 荽 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桱 柳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鹅不食草 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葛 根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 豆 豉 解表除烦

浮 萍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 贼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第九章 清 热 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 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 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 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天 花 粉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淡 竹 叶 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栀 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 枯 草 清肝火、散郁结

决 明 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寒 水 石 清热泻火

竹 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鸭 跖 草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谷 精 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密 蒙 花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青 葙 子 清泄肝火、明目退翳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 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 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 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龙 胆 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 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秦 皮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白 鲜 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苦 豆 子 清热燥湿、止痛杀虫

三 棵 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马 尾 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 银 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

大 青 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 蓝 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 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穿 心 莲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贯 众 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鱼 腥 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 射 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山 豆 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白 头 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金 荞 麦 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红 藤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败 酱 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马 勃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马 齿 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鸦 胆 子 清热解毒、治痢截疟、腐蚀赘疣

地 锦 草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蚤 休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拳 参 清热解毒、镇肝熄风、凉血止痢

半 边 莲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山 慈 菇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新版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七

中药现代化就是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大力研究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严格的规范标准glp、gcp、gmp等。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

中药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制定现代化的质量标准,并用此质量标准规范中药产品,迫使中药产品从资源、原料炮制、生产工艺到成品等一系列过程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的中药,继而让世界各国所接受,进一步实现中药国际化。

我们所说的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医化;而是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按各自的思维方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但是,目前我国中药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只有实行现代化,中药才有出路,才能在国际医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的中药出口已遍及世界130个国家及地区,中草药已走向世界。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容量巨大,中国的入世给中药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随着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政府管理,给予合法的地位。植物药与传统医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0年全球天然植物药市场销售额达165亿美元,近几年保持在10%~15%的增长速度。

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约3~5%左右。其原因是中药的质量控制尚达不到现代社会用药的要求水平,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还不清楚,中药的成分比例含量不能有效地控制等。

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与时俱进,内要符合中国国情,外能接轨国际惯例。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现代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gmp、gap、指纹图谱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中药现代化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推广得较快,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已有6个名优中成药确定了指纹图谱,并在生产实践中用于控制产品质量。

中药在保健、疾病预防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应用,在20世纪后叶,科学家们对可以防治疾病的保健食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例如蔬菜中的花椰菜、萝卜、大蒜、芦笋、薏苡仁,菌类的香菇、银耳、灵芝,海产中的鲨鱼软骨、海参等,均具有防治肿瘤的作用;灯笼辣椒、野蔷薇果、刺梨果、葡萄籽及皮的提取物、绿茶等,常吃或饮用能防治心血管方面的疾患;核桃、黑芝麻、枸杞子等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中药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只有现代化才能更好发展我国中药产业。

中药现代化应从原料药做起,要实现中药材采制、种植、饲养技术、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药成方制剂制备技术及中药产品质量评价的现代化,并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研究同步进行。中药现代化,现阶段先进行研究完善“中药(药材、饮片、成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来指导生产,并制定出“中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力保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

中药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资源、炮制、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这也是衡量中药现代化程度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指标。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多部门联合制订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指出:“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仍是中药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融入中药质量标准中。只有这样,我们制定的中药质量标准才能逐步成为公认的国际化质量标准,中药现代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为了实现中药现代化我们应做到:

第一,要制定科学化的切实可行的质量衡量方法,质量控制研究既要补充和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理论基础,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攻关,将优势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建立药效与质量控制指标在医学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才能与国际接轨,为中药走出国门做好准备。

第二,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的建设,中药企业要向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转型,实行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力的高效率。进行中药生产工艺的改造,其目的要求新生产工艺适应现代中药的生产要求,做到每一步生产工序的量化或部分量化的可控性,为此要更新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流程,使其生产的中药具备现代中药的质量要求,并提高中药的药效稳定性;另外,改进现有中药剂型,应用各种制剂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改进给药途径和方法,引入新剂型,使原有中药和中成药降低服用剂量,又易于保存和携带,达到有效、安全稳定和方便的现代中药要求。

第三,制定具体的科技发展战略,整合不同学科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的科研体系在结构上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各部门缺乏协作,而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必须要多学科的共同攻关才行。这需要多学科交叉,需要政府部门集中优势力量,联合各学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才能逐步实现中药标准化,继而实现现代化。同时需要政策倾斜,在经费和相关政策上鼓励这方面的研究。

第四,相关法规的完善,中药市场的规范化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地方保护主义还存在,中药质量标准科学化和可操作性不强,使许多中药产品更陷入一种无序的恶性竞争状态之中,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优质产品和规范化中药企业的迅速成长。我们需要营造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良性竞争环境,使现代中药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设施,同时迫使一些根本不具备药品生产资格的小厂转型,减少现有制药企业的数量。但是,只具有生产现代中药的硬件条件还不够,中药产品还要增加其高科技含量,提高中药新药审批的质量标准,以现代中药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使真正的质优产品能够竞争力强,占领市场。

在整合资源、市场和建设现代化企业的基础上,先进行中药标准化,然后在完成现代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是中国医药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中药的原料供应已经从野生采集发展到gap栽培生产,中成药的生产也已经从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发展到了今天的gmp规范化大规模生产,我国的中药产业正在向现代化生产企业迈进。

当今,中医药现代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国家政府领导人和着名中医药学家对中青年中医药学者的殷切期望和大力支持,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宽松活跃的社会、学术和政策环境。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一定要解放思想,不仅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研究的成果和产品及其表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中医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从科研学术的角度与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并结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现时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和丰富中医理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等一些关系全局的重要而敏感的中医药学术概念及内涵,这样不仅将有助于拓展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不至于使中医药研究及其相关或延伸成果特别是一些高尖精的产品和成果旁落他门,这样将使我们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八

人类应用最早的药物源于动、植物等天然产物,世界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化学工业的日趋成熟,化学合成药发展迅猛,二十世纪以来,化学制药牢牢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生物技术药品在近年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全球药品市场主要由化学合成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药品构成(图1-1)。

图1-1:全球药品市场构成与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于imshealth化学药品近年一直保持着7%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药品四千多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其主导地位短时间内难以动摇。由于与疾病相关的靶标生物大分子数目相对不足、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的效率低下以及候选分子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及毒性的不可预见等原因,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成功率降低,新药开发周期不断延长,耗资不断增加,新药的开发难度愈来愈大。加之人们对医源性、药源性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全球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人们开始把新药研发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

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天然来源的药物市场增长率为13%,高于化学合成药的增长速度。于天然产物的药品制剂已占全球医药市场30%的份额。全球排名20强的跨国制药企业均在我国投入巨资从事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新药研究。从天然药物出发研究、开发创新药已经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全球性创新行为。来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已在临床上大范围的使用,其中,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如青蒿素、麻黄素、紫杉醇等已经成为一线药物或临床不可或缺的药物。未来最重要的先导化合物极有可能源自天然药物。生物技术药品起步较晚,近年发展很快,年均增速达到27%,2001年生物技术药品销售总额30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市场7%的份额。由于生物技术药品以大分子为特征,不利于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给药方式以肌肉和静脉注射为主;靶向性不及小分子的化学合成药和天然药物强等原因,在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不会很大。但是,生物技术作为工具,为新药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锐利武器,对于缩短新药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发现新型药物、提升工艺水平、改变现代医疗模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中药产业顺应现代医药发展的潮流。

中药来源于天然产物,是天然药物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和产业基础;中医药的治疗方式符合现代医疗个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医药对于改善人类亚健康状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中药有可能发展成为天然药物的主流。

(2)治疗现代疾病和老年病、疑难杂症优势突出。

根据who统计资料,1996年以来,全球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精神病等现代疾病,老龄化也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治疗这些现代疾病、老年病以及和疑难杂症,正是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药复方制剂的优势和特长。

(3)传统医药开始复兴。

who在2002年对传统医学的公开支持意味着传统医药复兴的开始。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优秀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独一无二的宝库。因此中医药的发展面临良好的国际环境。

(4)中医的国际化将带动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由于在中医医院中进行消费是中药的重要消费途径,中医医疗产业的发展将对中药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国家得到较好发展;在澳大利亚已取得合法地位,美国和欧洲也在逐步放松对中医药的限制。在澳大利亚,由于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药进口量较1992年增长了4.5倍,在医疗保健中,中医药年支出费用在8100澳元以上。中医在海外市场的扩展将成为中药国际化的先导。

(5)中药市场稳定增长。

中药在拥有13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及世界各地华裔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这一区域作为中药市场的核心,近年年均增速保持在19%。此外,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增加个人的医疗支出比例,自费购药群体将迅速增长,非处方药(otc)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绝大多数的中成药均符合otc的标准。据预测,今后两三年,我国otc零售总额将增加10个百分点,沿海城市将达到45%,到2010年,otc市场将占到整个药品市场的50%以上份额。

日本的汉方制剂、韩国的中药由于已纳入本国医疗保险体系,近年以50-6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日本,仅处方用汉方药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日本现已拥有60多家汉方制剂生产厂家,药局制剂210种。在台湾,70多家中药生产厂家中有半数以上通过了gmp认证。台湾最大的中药生产厂家顺天堂可生产300多个品种的中药,其产品50%以上进入国际市场。

在“绿色消费”和“回归热潮”的推动下,中药也日趋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2000年5月3日,澳大利亚通过了西方国家第一部中医法案,标志着中医药在西方社会力争取得与西医药平等的合法地位的进程大大前进了一步。

二、中药面临严峻挑战。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我国独具的自然、人文及市场资源,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可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然而中药产业的发展同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中药在医药市场的份额停滞不前。

我国中药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占全球中药市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市场)50%以上的份额,是传统中药生产和应用大国,尽管近年中药一直保持着19%的市场增长速度,但中药占我国医药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24%,没有大的进展。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增长,中药与化学药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图1-2)。中药在化学药品占绝对优势的国际医药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萎缩。

************0000000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46******化药中药***9图1-2:我国中药销售额与化学药对比图(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2、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天然药物研发热潮的涌起,一些国家的新药研究开发机构直接把研究对象瞄向了中医药。每年申报中药及其它植物药专利的数量多达3万件(图1-3)。来华申请专利保护的专利数量和申请国家逐年增长,其中美国的专利数量已跃居第三位,仅次于日、韩。发达国家正是通过专利的控制和占有,取得技术领域的主动权,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90%以上的中药没有申请专利,中国中草药专利被外国公司抢注的已近10项。而且我国中药企业即便申请了专利,也仅满足国内市场的竞争。1994年-1999年中药的中国专利申请6824件,中药的国外专利申请数量仅为24件(图1-4)。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体系亟待完善。

图1-3:国内外中药及其它植物药年均专利数。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3、传统中药亟待创新。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安全、有效、携带和服用方便的高效、速效、长效的现代制剂不断涌现,而传统中药往往重复着多年的老面孔,由于起效慢、服用不便、作用机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等原因不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采用的风险越来越大。

目前,中药在全国医药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已经证实了这种风险的存在,而且还在逐年加大。因此,中药必须有所改善,尤其要在安全、有效方面加大力度。

中药产业总体规模过小,缺少大企业和大品种,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在中药行业中,由于技术兼经营型人才奇缺,没有现代企业家群体,常常导致好品种做不大,企业成长慢(图1-5)。

图1-5:我国中药产业规模与化学制药对比图。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5、中医药的国际化有待时日。

中医药尚未溶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我国作为传统的中药生产和应用大国,2001年中药出口总额4.5亿美元,在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7%,而且出口总额的71.5%集中在亚洲地区,在欧美主流市场的份额仅为23.5%(图1-6)。

图1-6:我国中药对亚、欧、美出口比例。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保商会。

1、产业总体规模。

98年以来,我国中药产业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17.9%。2001年全国中药工业生产总值达54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525亿元,中药已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7)。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近年来,中药产业在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19%,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约为25%,但利润总额占到30%以上的比重,中药是我国医药工业中利润较好的产业(图1-8)。

图1-8:中药占我国医药工业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2、优势地区。

9、图1-10)。

图1-9:我国中药大省主要经济指标(亿元)。

图1-10:吉林、四川、北京近年中药工业总产值(亿元)。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3、优势企业。

2001年全国中药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07个,其中28个中药企业进入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00强,这28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中药行业销售收入的40.43%,中药行业集中度很明显(图1-11)。

图1-11:全国中药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序(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重庆太极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中药企业的龙头。以江西汇仁集团、吉林修正药业、四川地奥集团为代表的新型中药企业,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凭借现代中药的产品优势和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成长为国内著名大型中药企业。

全国亿元企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是广东(13家)、四川(10家)、吉林(7家)、浙江(7家)和贵州(7家),而北京只有同仁堂一家(图1-12)。

图1-12:亿元企业分布概况。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4、优势产品。

2001年,我国销售收入上亿元中药品种总计41个,其中妇科千金片以高达16.7亿元的销售额排名榜首(图1-13)。

图1-13:亿元企业分布概况。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亿元品种中,现代中药制剂品种表现出色,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和口服液占到73.2%的份额,传统的中药丸剂只有三个品种超过亿元(图1-14)。

图1-14:全国中药亿元品种剂型分布。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亿元品种中,以一家企业为主要生产厂家或独家生产的品种占63.4%,由于企业营销重点突出,大品种对企业销售总额的贡献通常在30%以上(图1-14)。以江西汇仁集团为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以独家开发、生产的肾宝口服液为切入点,用保健品的方式进行运做,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销售收入达到5.8亿元,实现了企业的迅速发展。

图1-15:企业大品种占销售额百分比。

数据来源于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国内中药大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培育了一批大型现代中药企业。现代中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企业的“大品种”战略,即根据市场需求,明确未来产品定位;依托独家开发、生产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中药制剂品种;运用现代营销手段,集中资源,短时间内做大品种规模;依靠“大品种”,辅以资本运做,快速提升企业规模。

中药审方范文范本篇九

一、b型题(配伍选择)每题1分,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a辐射型维管束b外韧型维管束c网状中柱。

d髓部e木质部。

1.单子叶植物根横切面中央为2.双子叶植物根横切面中央为。

3.单子叶植物根的维管束类型为4.蕨类植物根茎中柱是。

5.双子叶植物根的维管束类型为【答案】。

a髓部有异型维管束b韧皮部外侧有异型维管束。

c多环性同心环异型维管束d内含韧皮部e无异型维管束。

6.牛膝具7.大黄具8.沉香有。

9.人参10.何首乌具【答案】。

a草酸钙针晶束b草酸钙方晶c草酸钙簇晶。

d草酸钙砂晶e草酸钙小针晶或小杆状结晶。

11.坚龙胆有12.大黄有13.麦冬有。

14.牛膝有15.甘草有【答案】。

a油室b树脂道c间隙腺毛。

d油细胞e油管。

16.绵马贯众有17.前胡有18.石菖蒲有。

19.人参有20.柴胡有【答案】。

a蒽醌类衍生物b生物碱c挥发油。

d三萜皂苷e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21.当归含22.川贝母含23.人参含。

24.大黄含25.地黄含【答案】。

a毛茛科植物b唇形科植物c豆科植物。

d姜科植物e蓼科植物。

26.郁金的原植物是27.丹参的原植物是28.何首乌的原植物是。

29.黄芪的原植物是30.威灵仙的原植物是【答案】。

a《开宝本草》b《本草纲目》c《名医别录》。

d《本草纲目拾遗》e《唐本草》。

31.姜黄始载32.何首乌始载33.三七始载。

34.浙贝母始载35.前胡始载【答案】。

a四川、浙江、江西b广西、云南c山西、陕西、甘肃、四川。

d河南e吉林、辽宁、黑龙江。

36.党参主产于37.人参主产于38.三七主产于。

39.牛膝主产于40.石菖蒲主产于【答案】。

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41.杭白芷的性状鉴别特征有【答案】。

a根圆锥形b皮孔样横向突起四纵行排列。

c断面灰白色,粉性,有棕色油点d形成层环圆形。

e香气浓烈,味辛,微苦。

42.当归的粉末显微特征有【答案】。

a石细胞类方形b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壁上有斜格状文理。

c韧皮纤维壁甚厚d油室及其碎片e少数草酸钙簇晶。

43.大黄含有【答案】。

a大黄酸b大黄素c番泻苷a。

d没食子酸e儿茶荧光素。

44.党参的主要性状特征有【答案】。

a长圆柱形b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和芽痕。

c根头下有环状横纹d断面有棕色油点e有特出香气味微甜。

45.党参粉末的主要显微特征有【答案】。

a节状乳管碎片b类方形石细胞。

c韧皮纤维纺锤形d菊糖碎块e网纹导管。

46.药材莪术的原植物有【答案】。

a蓬莪术b温郁金c温莪术。

d姜黄e广西莪术。

47.郁金的原植物有【答案】。

a蓬莪术b温郁金c温莪术。

d姜黄e广西莪术。

48.来源于毛茛科植物的药材有【答案】。

a威灵仙b延胡索c黄连。

d附子e白芍。

49.人参(生晒参)的性状鉴别特征有【答案】。

a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b上部有横纹。

c顶端有根茎,具不定根d根茎上有茎痕,习称芦碗。

e断面形成层内外有红棕色油点。

50.甘草粉末中可见【答案】。

a晶鞘纤维b草酸钙方晶c类圆形石细胞。

d具缘纹孔导管e油室碎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