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 沈阳拿购房合同上小学(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4:57:56 页码:8
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 沈阳拿购房合同上小学(7篇)
2023-01-10 14:57:56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一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区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xx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改建。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许多的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储藏《四库全书》而闻名。

接下来,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自东向西游览。

一、沈阳故宫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十一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真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

从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

这种把汗王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后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下面约有1.5高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其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联通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们组成,不砌砖石,可以任意开启,周围出廊有朱漆圆柱18根,正门两柱子上盘绕着栩栩如生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熠熠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丰富。

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重檐上下各有8条五彩琉璃脊背,即体现了满足对鲜艳色彩的热爱,又象征着满足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之圣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足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殿帐”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8条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大政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离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上方这块“泰交景运”的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两旁的橙联有6米长,写的是“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这是一副为清王朝歌颂功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葆大清江山国运绵长。

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凤,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祥龙藻井,周围是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为这座殿堂增加了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气氛。

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2、十王亭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的集结之处。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之处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

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皇帝对国家的治理主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入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阳故宫中路建筑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汉满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的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1、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1)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和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允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面向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

(2)崇政殿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最重要的建筑。它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驻跸期间都在这里举行庆典。

崇政殿为五间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口,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色琉璃瓦绿剪边,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挂件。这些装饰把整个大殿装点的庄严、高贵、肃穆,十分悦目,非常壮观。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两两相对,姿态生动,仿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能,设计的十分巧妙。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梁架全部是彩绘,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殿内正中的堂陛前,为金龙盘柱,姿态生动,与大政殿前的蟠龙首位相反,避免了装饰上的重复与雷同。

现在殿内的陈设是按照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设置的,帖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吉祥的装饰品,角端鼎式香炉,是烧香用以调节空气的,鹤式烛台是点蜡烛照明用的。

殿外月台上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产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古代称它们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故又称“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没到冬天要给缸船上棉衣,并在缸底点燃炭火,以防冰冻。

2、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位于崇政殿后部,为凤凰楼的前庭,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间,是一个过渡性的院落。院落的东面是师善斋、日华楼,西面是协中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步瓦顶,前有出廊。其中的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的书房和寝所。

(1)凤凰楼

凤凰楼,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后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

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盛京而来,表达了清代皇帝对先祖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大景之一。

3、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这里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的传统和习惯。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则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因此,沈阳虽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

另外,清入关前,后金政权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里上还是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起到防御作用。

(1)清宁宫

清宁宫,原名“正宫”,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沈阳故宫最具满足住宅特色的建筑。

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庄文皇后博尔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炕“无疾端坐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东侧第二间的北窗下设两口大锅,南宫门旁设一口锅,是祭祀时煮肉和烧炕用的。

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日常隐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

西四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宫内举行萨满教祭祀的“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也是过去满足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习俗。

(2)索伦杆

索伦杆在清宁宫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之为“神杆”。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祭天时在锡斗里放上五谷杂粮或猪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足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

(3)东西配宫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每宫5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谅和装饰等级略低。

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著名,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崇德八年(1643年),6岁的福临走出了永福宫开始了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军入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一个皇帝。

(4)烟囱

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一个烟囱。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一番心思,工匠们将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即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足建筑的精妙之处。

宫内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之为暖阁,清宁宫的冬暖阁就是这种结构。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烟囱都不得高于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的是“统”的谐音。

三、沈阳故宫西路建筑

沈阳故宫西路建筑,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时的需要而增设的一组建筑,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纂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阁楼之一。

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因其位于“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共7部,其中1部当年就存放在文溯阁,后因战备考虑将其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也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从外面看是重檐2层,从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样式。与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着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阁的所有门窗都漆为绿色,外檐彩画也已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控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1座,内立石碑一块。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背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最新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参观的是沈阳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沈阳故宫始建于1620xx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设在沈阳“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分为三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建造的大中阙。西路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

现在就让我们从东路开始游览吧!

东路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中路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庄福宫等。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檀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西路。西路是以文溯阁为主体,前有戏台、扮戏房、嘉荫堂,后有仰熙斋、九间殿。文溯阁是六间二楼三层硬山式建筑,是专为存清代百科全书而建的。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收藏了大量宫廷文物。

最新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三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__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北陵周围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变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20__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第二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宝瓶”一个,取“保护陵寝平安”之意。请看门的东西两侧墙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所以“袖壁”又叫做“龙壁”。龙壁长8.5米,高5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龙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称是龙的化身。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一道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一道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是忌讳。

现在,大家请随我共同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负数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我们在可以看到神道的两侧依次是华表1对,石兽6对。华表的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批鳞挂甲,这个动物叫做“?”。因为它生性喜欢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相传这种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暝谥ド献姆较虿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担娉系慕小巴觥保馑际翘嵝焉碓诒本┑幕实鄄灰亲嫦鹊墓拢袄醇漓耄幻娉钡慕小巴椤保馑际侨拔坷凑饫锛漓胂缺驳幕实鄄灰な奔涑龄嫌诎酥校辣辖诎ф觥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第三对就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象龙的头,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鳞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脚象马的脚。在师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迹象太平,王业兴旺发达。第四对是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最后一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是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碑楼。这个碑楼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铺满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施以彩绘,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宽1.76米,厚0.71米。碑文为清圣祖康熙亲撰,共计20__余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万斤,驮碑的名字叫,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为它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宝城、宝顶]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方城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铺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城四角有角楼,角楼是2层的建筑,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毁方城外围墙基。

这是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着“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3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楼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进入方城。

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龙恩殿大修时,龙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读祭文,哀毕,变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现在呈现大家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顺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台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当时是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台基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虾”,因为喜好媳水,因此将它放在桥上或排水口处,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龙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做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殿内候补备有大暖阁一座,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上方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毗庐帽”。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围所铺的地砖都是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喊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后继续参观。隆恩殿后是石柱门及石祭台。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两边有两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门,也叫二柱门,又叫“冲天牌坊”。门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顶,在两柱之间有木板门,施以彩绘。柱子的顶端各有一只石兽,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都锁着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弥座式。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宝物献给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寓意是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事一系。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门叫券洞门,是方城的北门。券洞门之上为明楼,穿过此门为月牙城。我们现在仰视可见的就是明楼。明楼又叫大明楼,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面写着“昭陵”二字,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大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字体;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在历史上,大明楼几次遭受雷火,最严重一次是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文饰不全,碑身也出现了裂痕,后来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请大家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的意思,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此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那些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但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了许多暗器,如果按动错了,就会有毒箭飞出。还有传说,皇上怕陵工们泄密,当他们把棺椁抬入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宫里殉葬了。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恐怖。

下面我们[/font][font=楷体_gb2312][/font][font=楷体_gb2312]就到城墙上参观一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半圆形的城叫“宝城”,也叫“团城”。中间突起的原形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宝城宝顶是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宝顶就是坟茔。清昭陵宝顶的直径32米,高8米,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关于地宫的内部构造,官书讳莫如深,因而引起了许多希奇古怪的传说。据说,宝顶内正殿一座,名叫“享殿”;配殿两间,用来排列祭器。正殿后面有石柱2根,用铁链相连,把棺椁悬在铁链上。正下方有一眼井,水流不息,称为“海眼”或“金井”。这种葬法就是所谓的“金井御葬”,是取“龙归沧海”之意。地宫内还有万年灯,可经历万年而不灭。当然这些只是传说,里面的情形只有等到将来挖掘昭陵地宫时才会真相大白。

昭陵的整个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构成一组完整的陵墓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昭陵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神权的威力,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汉蒙建筑精华,融合在满族建筑之中。昭陵的设计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朋友们,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有缘下次再见!

最新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四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区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xx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改建。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许多的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储藏《四库全书》而闻名。

接下来,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自东向西游览。

一、沈阳故宫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十一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真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

从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

这种把汗王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后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下面约有1.5高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其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联通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们组成,不砌砖石,可以任意开启,周围出廊有朱漆圆柱18根,正门两柱子上盘绕着栩栩如生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熠熠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丰富。

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重檐上下各有8条五彩琉璃脊背,即体现了满足对鲜艳色彩的热爱,又象征着满足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之圣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足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殿帐”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8条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大政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离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上方这块“泰交景运”的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两旁的橙联有6米长,写的是“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这是一副为清王朝歌颂功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葆大清江山国运绵长。

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凤,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祥龙藻井,周围是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为这座殿堂增加了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气氛。

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2、十王亭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的集结之处。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之处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

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皇帝对国家的治理主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入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阳故宫中路建筑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汉满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的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1、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1)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和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允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面向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

(2)崇政殿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最重要的建筑。它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驻跸期间都在这里举行庆典。

崇政殿为五间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口,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色琉璃瓦绿剪边,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挂件。这些装饰把整个大殿装点的庄严、高贵、肃穆,十分悦目,非常壮观。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两两相对,姿态生动,仿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能,设计的十分巧妙。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梁架全部是彩绘,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殿内正中的堂陛前,为金龙盘柱,姿态生动,与大政殿前的蟠龙首位相反,避免了装饰上的重复与雷同。

现在殿内的陈设是按照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设置的,帖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吉祥的装饰品,角端鼎式香炉,是烧香用以调节空气的,鹤式烛台是点蜡烛照明用的。

殿外月台上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产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古代称它们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故又称“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没到冬天要给缸船上棉衣,并在缸底点燃炭火,以防冰冻。

2、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位于崇政殿后部,为凤凰楼的前庭,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间,是一个过渡性的院落。院落的东面是师善斋、日华楼,西面是协中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步瓦顶,前有出廊。其中的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的书房和寝所。

(1)凤凰楼

凤凰楼,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后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

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盛京而来,表达了清代皇帝对先祖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大景之一。

3、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这里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的传统和习惯。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则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因此,沈阳虽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

另外,清入关前,后金政权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里上还是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起到防御作用。

(1)清宁宫

清宁宫,原名“正宫”,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沈阳故宫最具满足住宅特色的建筑。

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庄文皇后博尔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炕“无疾端坐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东侧第二间的北窗下设两口大锅,南宫门旁设一口锅,是祭祀时煮肉和烧炕用的。

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日常隐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

西四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宫内举行萨满教祭祀的“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也是过去满足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习俗。

(2)索伦杆

索伦杆在清宁宫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之为“神杆”。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祭天时在锡斗里放上五谷杂粮或猪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足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

(3)东西配宫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每宫5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谅和装饰等级略低。

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著名,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崇德八年(1643年),6岁的福临走出了永福宫开始了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军入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一个皇帝。

(4)烟囱

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一个烟囱。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一番心思,工匠们将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即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足建筑的精妙之处。

宫内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之为暖阁,清宁宫的冬暖阁就是这种结构。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烟囱都不得高于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的是“统”的谐音。

三、沈阳故宫西路建筑

沈阳故宫西路建筑,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时的需要而增设的一组建筑,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纂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阁楼之一。

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因其位于“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共7部,其中1部当年就存放在文溯阁,后因战备考虑将其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也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从外面看是重檐2层,从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样式。与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着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阁的所有门窗都漆为绿色,外檐彩画也已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控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1座,内立石碑一块。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背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最新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五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参观的是沈阳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设在沈阳“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分为三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建造的大中阙。西路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

现在就让我们从东路开始游览吧!

东路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中路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庄福宫等。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檀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西路。西路是以文溯阁为主体,前有戏台、扮戏房、嘉荫堂,后有仰熙斋、九间殿。文溯阁是六间二楼三层硬山式建筑,是专为存清代百科全书而建的。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收藏了大量宫廷文物。

最新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六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__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 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基本建成于1636年(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扩建。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后完成于1783年(乾隆48年)。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间。按其布局分为三部分,即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许多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储藏《四库全书》而闻名。

[东路]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广阔的广场中。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真民族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又叫“大衙门”、“笃恭殿”。它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从北自南,东边分别为左翼王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亭;西边为右翼王亭,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旗亭。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翼王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集结之处。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政治制度)

[中路]

中路的宫殿,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进入大清门,就进入了中路的第一进院落,东有飞龙阁,西有翔凤阁。它们都是两层,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是就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当年,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门前谢罪和请降,受到皇太极接见的。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最重要的建筑。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驻跸期间都要在这里举行谒陵礼成大典。

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它最有特点的地方是殿顶的黄琉璃瓦带绿剪边,现在殿内陈设的是按照乾隆东巡时的面貌设置的。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

龙宝座,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殿外月台上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产生的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月台上还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古代称它们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所以又称“吉祥缸”。

眼前这座建筑就是凤凰楼,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间,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的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的玉玺。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识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来的,表达了清代皇帝对祖先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最高的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这就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

清宁宫原叫“正宫”,为五间硬山式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及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就在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日常饮食起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门开在东面第二间南面,形如口袋,称为“口袋房”。清宁宫的烟囱在清宁宫的后面,从地面垒砌,略低于房脊,从正面看不见,非常的有特点,一会绕过去就能看到。其“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布局,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索伦干在清宁宫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它为“神杆”。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用的。祭天时,在锡斗内放上五谷杂粮或猪的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据说也和乌鸦救主的观念有关。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著名,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

[西路]

沈阳故宫西路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组建筑,主要有文溯阁、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有较浓的文化气息。

文溯阁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至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用来收藏乾隆时期的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七阁之一。阁名是乾隆钦定的,因位于其“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起取“溯源求本”之意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结构严谨,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对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四库全书》共缮写7部,其中一部就藏在“文溯阁”。1966年10月,基于备战考虑,辽宁省将《四库全书》等秘密运至兰州,有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外面看是重檐2层,在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样式。与沈阳故宫的其它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上用的

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中是独一无二的。根据五行八卦之说,和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最新在沈阳上学签三方协议书汇总七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区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xx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改建。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许多的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储藏《四库全书》而闻名。

接下来,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自东向西游览。

一、沈阳故宫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十一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真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

从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

这种把汗王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后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下面约有1.5高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其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联通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们组成,不砌砖石,可以任意开启,周围出廊有朱漆圆柱18根,正门两柱子上盘绕着栩栩如生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熠熠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丰富。

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重檐上下各有8条五彩琉璃脊背,即体现了满足对鲜艳色彩的热爱,又象征着满足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之圣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足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殿帐”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8条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大政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离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上方这块“泰交景运”的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两旁的橙联有6米长,写的是“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这是一副为清王朝歌颂功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葆大清江山国运绵长。

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凤,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祥龙藻井,周围是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为这座殿堂增加了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气氛。

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2、十王亭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的集结之处。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之处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

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皇帝对国家的治理主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入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阳故宫中路建筑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汉满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的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1、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1)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和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允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面向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

(2)崇政殿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的集结之处。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之处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

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皇帝对国家的治理主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入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阳故宫中路建筑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汉满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的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1、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1)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和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允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面向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

(2)崇政殿

凤凰楼,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后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

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盛京而来,表达了清代皇帝对先祖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大景之一。

3、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这里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的传统和习惯。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则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因此,沈阳虽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

另外,清入关前,后金政权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里上还是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起到防御作用。

(1)清宁宫

清宁宫,原名“正宫”,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沈阳故宫最具满足住宅特色的建筑。

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庄文皇后博尔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炕“无疾端坐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东侧第二间的北窗下设两口大锅,南宫门旁设一口锅,是祭祀时煮肉和烧炕用的。

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日常隐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

西四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宫内举行萨满教祭祀的“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也是过去满足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习俗。

(2)索伦杆

索伦杆在清宁宫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之为“神杆”。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祭天时在锡斗里放上五谷杂粮或猪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足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

(3)东西配宫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每宫5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谅和装饰等级略低。

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著名,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崇德八年(1643年),6岁的福临走出了永福宫开始了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军入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一个皇帝。

(4)烟囱

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一个烟囱。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一番心思,工匠们将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即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足建筑的精妙之处。

宫内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之为暖阁,清宁宫的冬暖阁就是这种结构。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烟囱都不得高于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的是“统”的谐音。

三、沈阳故宫西路建筑

沈阳故宫西路建筑,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时的需要而增设的一组建筑,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纂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阁楼之一。

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因其位于“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共7部,其中1部当年就存放在文溯阁,后因战备考虑将其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也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从外面看是重檐2层,从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样式。与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着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阁的所有门窗都漆为绿色,外檐彩画也已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控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1座,内立石碑一块。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背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