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3:00:49 页码:14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汇总14篇)
2023-11-20 23:00:49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这些总结范文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一

日前,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出台,2007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始实施。方案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模块修习记录、基本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考查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等4个方面。学校要将评价结果通知学生及家长。据了解,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等学校录取或退档的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价将会对高中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高中生应该如何学习?市九中校长邱国耀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该方案有关内容进行了介绍和点评。

模块修习记录。

以量化形式反映学生智力学习成果。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学校以学分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学生学业状况通过学分记录予以量化反映,通过适当的文字描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和成长过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将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和各学分对应修习的模块名称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邱国耀:这一部分反映的是学生的智力学习成果,主要是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容易对学生进行评价。

基本素质评价。

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基本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5个方面。

这部分采用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写实性文字描述为主,提供实证材料等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评价。

基本素质评价由学生本人描述性记录和具体作品名称等呈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的描述或记录予以确认或补充,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同时提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典型材料。

邱国耀: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将来发展非常重要。这一部分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验操作考查。

增强学生动手和调研能力。

实验操作考查内容是科学领域以及技术领域中通用技术科目,包括物理试验、化学试验、生物试验等,考查学生在实验范围内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考查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考查结果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邱国耀:能够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技术学习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即使学生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也能得到一定的技术培训。但这受学校条件限制,没有达到一定条件的学校,学生很难实践。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按《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方案》实施,内容是信息技术科目的必修和选修内容。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考试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邱国耀:这一部分能使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整个方案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到了高考当中,肯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方向,将基础教育方向导向素质教育。现在高校增加了自主招生,这对学生升学影响比较大。但能否将素质教育很好地推行下去,取决于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招生中是必要条件还是参考条件。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关于世界的学说。(判)。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判)。

3.(多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1\*gb3①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2\*gb3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gb3③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4\*gb3④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1\*gb3①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从而使哲学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成为完全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gb3②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各门学科像研究自然学科一样,具有精准的科学性,从而也能真正揭露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3\*gb3③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

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起揭露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以下都不可分)。

=1\*alphabetica.物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立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时间、空间中运动、变化发展的。(判)。

b.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运动:=1\*gb3①无条件=2\*gb3②绝对的=3\*gb3③永恒的静止:=1\*gb3①有条件=2\*gb3②相对的=3\*gb3③暂时的宇宙中的所有事务,一方面是相对静止的,另一方面又是绝对运动的。

c实践。

是人所特有的改造世界物质的对象性活动。

性质和形式: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

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变革。

d意识。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本质。

=1\*gb3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gb3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是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客观性、普遍性。

b发展。

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过程中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c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

否定之否定。

=1\*gb3①一切事物都是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的辩证统一。

=2\*gb3②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否定性,即趋于灭亡的必然性。

=3\*gb3③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4\*gb3④是事物内部的发展结果。

=5\*gb3⑤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6\*gb3⑥否定的实质就是杨弃。

=7\*gb3⑦否定之否定不是肯定。

=8\*gb3⑧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1\*gb3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gb3②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gb3③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gb3④斗争性是无条件的、贯穿矛盾始终、绝对的。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a认识。

认识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是人的思维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

认识是以实践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主体:从事认识的人(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与主体相对的,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获得统一。

认识的表现过程:感性---理性。

感性的表现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丰富性。

理性的表现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全面性。

b实践。

认识依赖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1\*gb3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gb3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gb3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gb3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c真理。

客观性(任何真理均包含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价值性(真理对人类时间活动的功能性,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劳动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gb3①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gb3②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1\*gb3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gb3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3\*gb3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7.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

8.社会经济结构: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生产力要素: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10.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1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3.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性。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平衡。

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贯穿人类社会必须适应的最普遍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不可分的统一体。在这一矛盾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gb3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gb3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1\*gb3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gb3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gb3③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和货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1\*gb3①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gb3②使用价值。

a.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gb3③交换价值。

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劳动二重性。

=1\*gb3①决定了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2\*gb3②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3\*gb3③抽象劳动---价值。

6.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7.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9.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

10.价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一方面由价值决定,受价值调节,另一方面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资本和剩余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流通形式的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当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两个前提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从而丧失了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无所有)。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

分类:绝对剩余价值(延迟工作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其实质都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实践而进行的。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转变成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叫可变资本。

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企业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资本三个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这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

资本的周转的速度影响剩余价值的生产。

垄断资本的经济实质和特征。

经历的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

垄断资本主义五个特征:

垄断组织在经济中起决定作用。

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是反映早起无产者群众解放要求的社会主义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杰出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客观上起了唤醒工人阶级革命觉悟的促进作用。

空想社会主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

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

未能找到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根本力量和有效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客观物质条件:19世界中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社会政治条件: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式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关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为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的理论。

关于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关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动摇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地位,开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和无产阶级政党在各国的建立。

3.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8年开始,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模式: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在于高度集权。

4.20世纪70年代中期,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多时达到16国,现在无产阶级政党5个。

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改革,运动发端于南斯拉夫。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东欧各国也相继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开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4.越南、老挝、朝鲜、古巴、中国继续坚持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1921年7月-1949年10月)。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三大”(1923),国共合作、国民一大为标志。

“四·一二”(1927、4、12)蒋反革命。

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927/8/1)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长征(1934/10/10)。

遵义会议(1935)毛中央政委、张替博负责中央总责任。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结束(1936/10)一二、四甘肃会宁会师。

1937/7/7(3个7)卢沟桥事变。

1937/9/25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

1941--1943最艰苦阶段十大政策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为中心。

七大1945毛泽东为指导思想。

日本投降1945/8/15。

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6/6/26蒋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议”

1948年秋,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

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10/1。

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在我国初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4,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八大(1956/9)提出了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

八届九中全会(1961/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76/10,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978/5/11,《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gb3①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gb3②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gb3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4\*gb3④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

=5\*gb3⑤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十二大(1982/9)大会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10)《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十三大(1987/10)加快和深化改革,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讲话,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十四大(1992/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两制1997/7/1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

十五大(1997/9)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次重大政治斗争:抗议以美国为首轰炸大使馆,李登辉两国论,法轮功。

2000/2三个代表。

十六大(2002/11)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党的性质(2个先锋队,一个中心,一个利益,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十六大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路线。

十六大党章: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十六大党章: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使党成为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

党的作风建设:

=1\*gb3①理论联系实际。

=2\*gb3②密切联系群众。

=3\*gb3③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

加强党的建设,还要重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十六大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关于纪律)。

党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就是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一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动上的一致。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党的干部。

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普通的一员,所有共产党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干部标准:德才兼备。

干部队伍的基本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

=1\*gb3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gb3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gb3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历史依据: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

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1915年,新文化运动。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开始萌芽、初步发展、走向成熟、继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提出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942年-1945年整风运动。

继续发展:总结了十大军事原则;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等一套战略策略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

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

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农村根据地。

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共产党自身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见书p25需熟悉。

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人民军队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毛泽东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同盟者的领导的两个前提条件:

=1\*gb3①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思想政治是生命线。

p27的方针需记忆。

党的建设理论。

思想建设为首位开展党内斗争,注重加强执政党建设。

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党内矛盾。

发扬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独立自主。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次系统解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历史根据:其他国家和自身正反两方面的总结。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4个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到十二大1-2。

初步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2-3。

正式形成十三大到十四大3-4。

指导思想十四大到十五大4-5。

十四大(1992/10)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高度评价了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作用。标志着邓小平体系的正式形成和成熟。

十五大(1997/9)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9/3/15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见书,判断题基本是对的。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破除两个凡是,开启解放思想的帷幕。

支持真理标准论,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科学评价毛泽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各个方面贯彻和展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1.1941/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首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后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解放思想,就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

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

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在具体领域的统一,各有其特殊性,又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980,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2.1992,南巡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江泽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根本方向: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目标: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把握的三点: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后逐步形成的。

十三大(1987)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发展市场经济。

政治纲领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

文化纲领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三大(1987)三步走:

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到20世界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实践和贯彻落实。八届4次会议(1996)三点:

a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

b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兴发展道路。

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环保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年党的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主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需结合。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总目标。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p38之后的内容见书复习。

会议:

二大(1922/7):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1923/6):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1949/3):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

八大(1956/9):提出了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

八届九中全会(1961/1)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6)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十二大(1982/9)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10)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十三大(1987/10)中心议题:加快和深化改革。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四大(1992/10)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1997/9)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三

12。

2016。

1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发挥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功能,推进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推动全国内陆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围绕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两大核心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形成适应内陆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试点经验。

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适应国内外消费升级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发展。建立试点试验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统筹联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带动产业、带动物流、带动结算、惠及百姓。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部门协同协作和相关政策衔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三个。

“三合一”开放平台、“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等独特优势,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构建物流仓储、检测认证、支付结算等全方位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生态体系;构建形成服务监管、信息共享、智能物流、信用保障、风险防控、统计监测等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与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基本建成具有内陆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017。

100。

亿美元。

依托电子口岸,按照“一点接入”、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原则,建立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务、企业和国际贸易、仓储物流、交易支付、金融结算等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建成全市统一的跨境电子商务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多部门共享和商品信息多主体共享,为管理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办)

优化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申报、核放、纳税等通关作业流程,简化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归类申报。探索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的转关物流方式,积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统一版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推进重庆寄递物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线上销售、线下展示新模式。完善适合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账册管理制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商品退(换)货流程和监管办法,加强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共享。(牵头单位:重庆海关)

通过业务流程、监管模式、技术标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检验检疫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和监管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相关前置审批、注册和认证程序。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重庆中心,通过地方和质检总局平台对接和数据共享,提效减负实现质量安全风险一体化监测。建立数据标准规范、监管场所检验检疫设施建设指南、良好跨境电子商务认证规范等地方标准,加快检验检测认证结果互认共享创新实践。(牵头单位:重庆检验检疫局、市外经贸委)

按照

“事前便利、事后监管”“进口付汇、出口收汇”的管理原则,对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相关外汇业务实施总量核查监管。支持和鼓励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广泛为全社会提供外汇结算服务,提高利用效率。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获得更多支付牌照和参与境内外结算服务,国际国内结算相结合。允许在综合试验区登记备案的电子商务企业及个人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取消直接在银行办理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个人结售汇年度额度限制。鼓励在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认证结汇机制作用开展付收汇认证工作。(牵头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市经济信息委)。

出口货物完成通关启运手续后,按税收政策规定办理出口退税申报对纳入综合试验区

“单一窗口”平台按销售方名称和纳税人识别号等进货信息进行监管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货物,出口企业未取得合法有效进货凭证的,向税务总局等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暂免征增值税。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货物函调轻量化管理,简化退税流程,提高退税效率。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升退税资质,研究平台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我市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认证结汇企业在退税风险中的责任问题。(牵头单位:市国税局)。

对企业落地、办公场所、开办运营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导跨境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物流企业来渝设立区域总部、技术创新中心、物流基地、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鼓励本地贸易流通和生产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外资进入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投资。(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

结合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改革工作,建立全市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将企业对企业(

b2b。

)电子商务合同的履行情况纳入全市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信用记录。支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征集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推动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服务机构和产品在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推广运用。(牵头单位:市工商局、人行重庆营管部)。

支持国内外物流、快递企业以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供应链集成方式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物流服务。推动传统仓储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配送运营中心转型升级,推动公共仓、海外仓、退(换)货中心建设。发展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航空、铁路和公路协同的多式联运干线快速运输体系。加强电子商务货物包装等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模式。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企业和监管部门实时、准确、完整的物流状态数据共享互通。(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

大力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打造

“成交前。

+

成交后”、交易与交付数据衍生信用保障和金融服务等“互联网。

+

o2o。

)交易新格局,为传统外经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仓储、检测、认证、结算、退税、融资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发展。(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

结合电子制造、汽车、装备、能源、化工医药、材料、消费品

6+1。

”支柱产业,融合十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互联网。

+

产业”战略,鼓励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紧跟国内外市场产业发展趋势,开展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形成贸易、投资、生产、研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逐步建成内陆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基地。(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市经济信息委)。

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国家级、市级示范基地建设。针对传统外贸企业、制造业及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孵化。加速吸引电子认证、

it。

服务、大数据、网络营销、服务外包、即时通信等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落户,推动电子商务总部、网商创业、服务培训、金融服务、检测认证、网贸博览、物流仓储等产业集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高端化延伸,逐步建成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业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

优化提升专业市场、传统百货、超市、便利店等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资源,实现商贸批发零售企业等实体市场与跨境网上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在各社区和便利店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体验店,建设具备物流配送功能的社区智慧配送站。结合智慧社区和农村电子商务工程,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普及。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保税贸易等融合发展的服务贸易新业态。(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市商委)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外贸企业合作,建设集展示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境外营销网络。加快进出口货物海外仓和精品商品体验馆建设,发展

“前展后仓”营销模式。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链接全球产业带城市和贸易中心城市。通过开发全天候多语种自动翻译支持软件、对接目的国在线支付工具等方式,为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提供便利。采用整合网站联盟、搜索引擎、海外媒体、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营销方式,对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进行多方位宣传,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和商品走向海外。(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

制定和实施适应企业对个人(

b2c。

)、企业对企业(。

b2b。

)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口岸作业服务标准、规范和流程。确定口岸、通关等各环节工作相互衔接的标准和时限。对生鲜等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实施更快捷的口岸服务。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口岸服务和通关标准化、便利化、规范化,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口岸办)。

通过对海量跨境电子商务数据的撷取、管理、处理,深入挖掘价值,形成丰富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和开发应用工具。重点面向进出口市场,开展进出口企业特征和信用分析、商品和市场动态分析、商品定制和研发、精准营销和广告推介、智能物流配送和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进行监管和风险防控。(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口岸办)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各类平台商品交易、物流通关、金融支付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善交易主体信息、电子合同等标准格式,探索建立以海关数据(包含邮包)、平台数据、重点企业数据等为对象,实现科学统计管理的跨境电子商务统计新模式,建立全市跨境电子商务全口径统计制度。(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市统计局、市政府口岸办)

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和定期评估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安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防范网络攻击破坏、数据窃取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上非法交易、网络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纠纷处置和消费争议解决机制。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品售后服务和维权体系,强化平台和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与经营者间的消费纠纷和解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企业知识产权诚信机制。(牵头单位:市工商局、市商委)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第三方平台和评价咨询机构等,以协会等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与境外有关商会(协会)紧密合作交流关系,加强国际协作。探索建立适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通用规则,逐步建立良好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化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

充分发挥政府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对跨境电子商务保税仓、海外仓、体验店、服务平台、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进出口业务等予以专项支持。利用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优惠贷款、出口担保等政策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引导。鼓励利用现有商业楼宇、仓库、厂房等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跨境电子商务资金池,建立卖方、买方保障机制。提高出口退税、在线金融服务等跨境电子商务各环节工作效率。(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金融办)

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平台和机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为创业人员提供场地、人才、技术、资金支持和创业平台孵化服务。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股权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等基金的杠杆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领域,为小微企业和网商个人创业提供服务。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市金融办)

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加强政府、高校、协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实用型人才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孵化机制。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联盟与人才发展联盟,推进人才与企业、项目、资本的对接,建设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引进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按照国家和我市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外经贸委牵头,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建立综合试验区工作例会制度、部门联络员制度和月报制度。

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方案,按照职能分工,进一步细化任务,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委,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梳理出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具体创新政策举措。

在跨境电子商务基础条件好、进出口贸易量较大的区县(自治县)和开放平台确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首批先行区。同时,争取尽快将全市其他地区分批纳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范围。(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委)。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四

2021年1月1日开始,随着民法典正式实施,引发社会热议的“离婚冷静期”也将落地施行。近日,民政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关婚姻登记规定的通知》,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离婚登记程序为“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发证)”。在“冷静期”期间,任何一方只要不同意离婚,等于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只能通过到法院去诉讼离婚。

《民法典》中“婚姻编”的修改可谓亮点频频,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都将是热点问题。

冷静期,即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申请撤回离婚登记。同时,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当事人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婚姻登记机关依据相关规定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证件和证明材料、离婚协议书等进行审查。符合离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可考查点为离婚冷静期时间以及离婚冷静期满后的效力。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删除了结婚实质条件中的“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将结婚时有禁婚疾病且婚后未痊愈情形从无效婚姻中删除;新增“告知严重疾病”的规定,即一方患有严重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可考查点为有严重疾病下的婚姻效力,即为可撤销,而非无效。

现行婚姻法规定,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此次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将时间的起算点修改为“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起算点,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可考查点为新起算点以及结合案例形式,计算是否具有撤销权。

此次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在婚姻法规定的五种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情形基础上,新增了一款法定离婚情形,即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可考查点为与现行法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经法院调解无效可准予离婚”做区分。

《民法典》实施在即,关注新闻,联系修改亮点,绝对是把握法律知识的利器。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五

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全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城市发展新区功能定位,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在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改革、人才科技、医药费用控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坚持公益性,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维护基本医疗的公益性。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改善就医环境,使群众看病更方便、更便宜。

坚持。

“三医联动”,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医疗、医药、医保协同联动改革,统筹推进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协调发展。

坚持立足区情,积极探索创新。立足永川实际情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突破机制障碍和利益藩篱,完善投入补偿、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同时,重点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热点难点问题,补齐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短板,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7。

2009。

6

号)和《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的医改重点目标任务。到。

2020。

2016。

18。

号)明确的医改重点目标任务,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区域三级医疗网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

27%。

以下。

——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降低到。

30%。

以下。

——区域内就诊率达。

90%。

以上,力争达到。

9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区域内总诊疗量比例达到。

75%。

以上。

——社会办医院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

25%。

左右。

1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2016。

年,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以下简称“改革试点公立医院”)纳入公立医院改革范围整体推进。(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

2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纳入改革试点的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落实差异化的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公立医院通过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的方式给予补偿,确保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发展改革委)

3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检验价格,合理提升体现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按照重庆市完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工作方案,积极稳妥地实施重庆市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的统筹衔接,价格调整部分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确保医疗机构发展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总体上不增加群众负担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到

2020。

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牵头部门:区发展改革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计生委)。

4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制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医院管理的责任清单,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区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办医职能,探索管办分开等有效管理形式。按照政事分开、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并落实医院在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健全院长选拔任用机制,推行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实行院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制。在区中医院逐步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强化医院经济运行管理和财务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编办、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

5

.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将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经费逐步纳入政府预算,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医院公益性作用发挥的具体投入政策。将政府负有投入责任的公立医院政策性债务纳入政府管理逐步予以化解。(牵头部门:区财政局;配合部门:区卫生计生委)

6

.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完善编制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实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落实同岗同薪同待遇。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强化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高出部分发放比例挂钩。实行院长年薪制,

2016。

年起探索在改革试点公立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和医务人员目标年薪制,将综合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收入分配挂钩。(牵头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编办;配合部门:区财政局、区卫生计生委)。

7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针对改革试点的公立医院分别制定医药费用年度控费指标,考核结果与医院投入、院长绩效考核、医务人员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防止过度医疗,开展处方点评,严肃查处“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实施对辅助性、营养性等高价药品不合理使用的重点监控探索建立医生诊疗行为个人档案和违规扣分制(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

1

.继续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要求,加强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为“龙头”的医疗协作医联体、以区中医院为“龙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联体、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医联体建设,实现公立医疗机构联合体全覆盖。鼓励探索多种上下联动形式,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在医疗联合体内部建立分工协作、双向转诊机制。加强城乡对口帮扶,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制定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挂号费特殊政策,促进优质资源下沉。(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发展改革委)

2

.完善分级诊疗联动机制。

继续开展

50。

个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度试点,逐步扩大首诊病种范围。落实常见病在不同等级医院转诊指征、规范和流程,公立医院为转诊患者优先提供服务,逐年增加基层医疗机构转诊预约号源。推进二、三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畅通向下转诊渠道。在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间建立起协作机制,完善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推进“急慢分治”格局的形成。(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

3

.完善基层签约服务制度。

引导居民或家庭就近就便选择一家基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作为签约首诊医院,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签约服务费由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等财政投入、签约居民付费分担,涉及医疗保险的服务项目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签约服务费可用于绩效工资分配,重点用于对签约服务团队人员的激励。(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

4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逐步完善引导居民分级诊疗的医保报销政策。实施居民医疗保险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费用统筹制度,逐步提高门诊统筹报销标准。参保人员住院按规定转诊的,按就诊最低级别医院的医保起付线金额只收取一次起付金。完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逐步提高二、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比例,将基层医疗机构

10%。

的非基药选择权落实到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在执行药品零差率前提下,将基层医疗机构为特殊疾病患者提供的基本药物目录外的医保药品纳入医保报销。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牵头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

1

.稳定基本医保保障水平。

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按照国家要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逐步缩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间的差距。(牵头部门:区人力社保局;配合部门:区财政局、区卫生计生委)

2

.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

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稳步提高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健全大病保险运行机制,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患者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支付比例达到

50%。

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标准,将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切实发挥托底救急作用。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完善相关保障和倾斜政策,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牵头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配合部门:区财政局、区卫生计生委、区扶贫办、区总工会、区残联)。

3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鼓励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方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公立医院和所有医疗服务。完善医保总额控制付费政策,健全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商谈判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总额的倾斜力度。完善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执行单病种收费标准,逐步扩大单病种付费病种数和实施范围。扩大择期手术术前检查费用医保支付试点范围,将日间手术、恶性肿瘤放化疗日间病房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鼓励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医保支付政策。(牵头部门:区人力社保局;配合部门:区财政局、区卫生计生委、区发展改革委)

4

.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建立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补充医疗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满足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规范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秩序,确保有序竞争。(牵头部门:区金融办;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计生委)

5

.改革完善医保监管机制。

完善社保部门医保基金统一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金管理、药品采购、价格谈判等方面的综合职能。建立医保基金使用评估监管机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参保人员的医保监管,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服务行为的监管,由管理定点医院扩大到管理患者个人,加大对骗保欺保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推进跨省联网即时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落实国家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政策。(牵头部门:区人力社保局)

1

.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价格。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

7

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

2015。

191。

号),按照国家和重庆市要求,依托重庆药品交易所,采取“平台交易。

+

带量采购”方式实行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探索竞价议价交易等多种方式,实行“两票制”、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措施,切实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按照重庆市制定的医保支付标准或限额议价采购,提高医院议价动力和采购低价药的积极性。探索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使用国产高值医用耗材。降低的药品和耗材价格空间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

2

.建立低价药和短缺药供应保障机制。

对常用低价药品由生产企业在日均费用标准内自主报价,在重庆药品交易所分批挂网,采购联合体和医疗机构与企业议价交易。对部分临床必需的短缺药品实行医保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机构根据用药需求,申报全年使用量并委托社保经办机构集中采购,医保基金按规定结算支付。(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

3

.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健全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赁证照经营、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管理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建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配送企业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公开透明的优胜劣汰机制,控制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企业数量,提高配送集中度(牵头部门:区食品药品监管永川分局;配合部门:区卫生计生委)

1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投入补偿机制。

区财政负责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将政府负有投入责任的基层医疗机构长期债务纳入政府管理,并逐步化解。探索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和设备配置补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落实乡村医生专项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一般诊疗费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等

5

个方面的补助资金。(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财政局)。

2

.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

动态调整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提高中高级岗位占比,统筹调剂管理。增强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收支结余按规定提取及使用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的政策。符合政策规定的镇卫生院按所在镇的标准享受镇工作补贴。(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

3

.完善乡村医生激励保障政策。

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开(考核)招聘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将乡村医生纳入职称评审政策范围,参照重庆市基层全科医生职称评审相关规定执行。完善乡村医生养老退出机制,支持和引导在岗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到龄退出、违法违规退出机制。(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

1

.优化卫生资源布局。

按照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战略要求,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布局和功能定位。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5。

2020。

年)的通知》(渝府办发〔。

2015。

180。

号),制定并实施永川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公立医院的学科和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改革试点公立医院与市级医院的合作。加强妇儿、精神卫生、康复等专科建设。做好人口聚集新区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和建设。(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

2

.加快社会办医发展。

加强对社会办医的引导,规范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端、专科方面医疗机构,合理规划发展医养结合中心。完善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的

ppp。

模式。(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工商分局、区民政局)。

3

.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

建设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永川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将部分民营医院接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扩大区域内信息互联互通范围。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远程会诊

/

2020。

+

”推动人口健康公众服务平台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济信息委、区人力社保局)。

1

.加强监管评估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纳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实施公立医院年度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公立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每年向社会公布收支情况、绩效考核、质量安全、价格和医疗费用等信息,并进行排序和公示。完善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医院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办医监管,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财政局)

2

.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监管。

以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不断完善医疗机构医护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强化医疗服务收费和价格监督检查。强化医师执业信息管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和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诚信经营。(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公安局、区发展改革委)

3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优化执业环境,完善医疗纠纷调解处置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暴力伤医违法犯罪行为。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的人文、职业素质培养。搭建医患沟通桥梁,畅通投诉渠道,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医学的局限性和医疗风险。(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司法局、区公安局、区金融办)

1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不断优化整合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完善项目绩效考核和管理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和政府购买服务,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资金分配挂钩,按服务数量和质量在全区范围内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财政局)

2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和中医综合诊疗模式试点,加强区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馆”等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和补助政策,提升城乡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中医药城乡统筹发展。培育和打造中医医养结合中心,打造中医养生产业,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旅游局)

3.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开招聘政策,重点对儿科学、急诊医学、精神卫生、老年病学、康复医学、医学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实行特殊招聘政策。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评价体系基础上,全面深化基层卫生技术职称改革,畅通基层卫生人员职称晋升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临床进修学习和在岗大轮训相结合的制度,加大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力度,对基层医务人员每

5

年进行一次大轮训。加强全科医生培训。采取订单定向的方式免费培养医学学生,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积极推进卫生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实施高端人才柔性引才机制,推出非全时实职学术学科带头人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奖励基金。(牵头部门:区卫生计生委;配合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教委)。

1

.启动部署阶段(。

2016。

6

完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主要任务分工,部署改革任务,细化改革举措,做好动员宣传。

2

.全面实施阶段(。

2016。

6

2020。

12。

召开改革推进会,全面组织实施各项改革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跟踪指导和督促,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适时出台相关改革配套政策。

3

.总结阶段:

2017。

年、

2020。

年分阶段总结试点改革情况,对试点改革取得的成效,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推广。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医药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医改的系统设计、统筹推进、督促落实等,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方案,强化政策落实,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形成改革合力,确保医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2

.加强督查评估。

加大对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的督导和考核力度,建立动态监测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本方案实施情况评估,减少影响改革的不稳定因素。

3

.加强政策宣传。

广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医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能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主动向社会通报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为深化医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六

(刘相琳)重庆将迎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后的第一次高考,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称,为适应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趋势,自20开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重庆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

周旭说,考试评价制度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才有利于多样化的人才脱颖而出,也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此重庆着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年是重庆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后的第一次高考,周旭称,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重庆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录取的必备材料,成为重庆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重庆将采取综合评价、全面考核、分类分段测试、分批选拔、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逐步建立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告诉记者,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内容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学校评价的重要评估内容还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在高考录取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电子档将提供给高校,纸质档会装入学生档案,交给录取高校存档。

周旭在此间表示,在坚持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基础上,重庆将逐步提高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形成高等学校多元招生录取的格局,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七

政治这部分内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主要考查方式是识记性考点,难度不大,但是考察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经常会将时新知识结合起来考察政治内容新动向。因此,从时事政治中重大会议文件入手,通过及时掌握时新知识来帮助考生更新知识库,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如期且顺利举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而且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源自于自立自强中国人的不断努力,今后中国人也必将在开放创新中奋勇前行,永不止息。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高远、求真务实地绘勾勒出中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首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这标志着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不畏艰险,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创新。全会指出2035年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远景目标具体包括九个,其中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新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其中关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创新驱动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结合“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战略构想,创新驱动“三步走”战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在我国,创新位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处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且一直指导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说到底就是科技的创新。而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场革新,创新就是改革开放之灵魂。因此,中国的创新发展始终是坚持科技与体制机制双轮驱动,我们也“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来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从国际上看,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正在加速经济和科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重大创新成果百花齐放。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科技领域中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得到根本改变。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就说明我们随时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是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国,但“缺芯少魂”局面从未改变。中国是医药大国,但多数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仿制药仍然占比很高。即便应用走在前列的ai产业,仍然在底层算法、开源框架上基础薄弱,“地基”不牢。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所以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会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夯实基础,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提供重要保障。

(一)试题演练。

1.(单选)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2035年远景目标调整为:()。

a.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b.打赢脱贫攻坚战。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答案】c。解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首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故本题答案为c。

解题技巧:一般而言政治题多是识记性考点,平时要注重时事政治的更新,多关注重大会议文件等。

2.(单选)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2035年远景目标中具体目标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新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

a.创新型国家行列b.创新型国家前列。

c.世界科技创新强国d.人才强国。

【答案】b。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创新驱动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故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新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故本题答案为b。

解题技巧:一般而言政治题多是识记性考点,平时要注重时事政治知识,多关注重大会议文件及领导人系列讲话等。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八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

(二)基本原则。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国家选才、高校选生、考生选科”有机统一,引导高中学校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2.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完善招生制度体系,健全运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3.注重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尊重学生和高等学校的选择权,客观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科学选拔各类人才。

(三)改革目标。

2018年启动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21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建立教学、考试、招生相对分离以及学生考试多次选择、高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统筹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二、任务和举措。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九

(一)强化组织领导。

深化普通高考综合改革是科学选拔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成立全市普通高考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我市普通高考综合改革,研究决定我市普通高考综合改革重大事项,组织协调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各区县党委、政府作为落实普通高考综合改革的责任主体,要参照市级层面做法,成立本区县普通高考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本行政区域内普通高考综合改革中的各项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做好相关工作的统筹和规划,协同有关部门制定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工作任务的各项配套细则。高等学校要发挥在普通高考综合改革中招生选拔的主体作用,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二)强化工作落实。

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84号)要求,从落实好主体责任、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考试机构能力建设、强化考试安全保障条件、改善高中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大班额”和超大规模学校问题、加强高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高中教学组织管理、抓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等10个方面做好条件准备工作,确保普通高考综合改革基本条件均达标。

(三)强化安全诚信。

加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安全管理,进一步做好报名、考试、评卷和录取各项管理工作,完善公示公开、举报和申诉等各方面的制度,建立公平、有序、高效的考试招生秩序,努力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招生安全体系。加强对考生、教师及考试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评价管理,健全学校、个人考试诚信档案,积极营造诚信考试、公正选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对高中阶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学校信誉制度及相应的奖惩机制。

(四)强化宣传引导。

强化政策解读,加大对深化普通高考综合改革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程序规则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和社会充分知晓相关政策内容,把握改革的主动权,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创新咨询服务形式,提高咨询服务质量。

(五)确保公平公正。

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学校招生章程制定和公布制度,健全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实施过程和录取结果等信息公开。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考试招生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及时公布处理结果。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学校健全自律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共同维护考试招生秩序,保证公平公正。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2015。

61。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

2020。

年,建成一批具有山地城市代表性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改善“马路拉链”问题,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1

.坚持立足市情,体现山城特色,扎实有序推进,切实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2

.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技术标准,确保质量安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3

.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1

.启动试点。

2016。

年,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旧城改造开发等区域,启动。

5

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确保。

2018。

年前投入运。

营。

2

.总结经验。

5

个试点项目实现试运营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形成符合山地城市特点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管理等系列地方标准,出台《重庆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收费机制,为全市全面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3

.全面推进。

2018。

2020。

年,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全面启动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力争到。

2020。

年,全市建成一批配置合理、功能完备的地下综合管廊,入廊管线达到预期规模,运营水平达到预期效果。

规划主管部门要在。

2015。

年全市地下管线普查的基础上,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需要,优化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依据城乡总体规划,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类地下管线、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相关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布局、入廊管线种类、断面形式、平面位置、竖向控制等,预留和控制有关地下空间。规划期限应与城乡总体规划一致。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要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已建设综合管廊的区域,要加快既有地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使其进入综合管廊。

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

2016。

2020。

年项目滚动规划,建立项目储备库,深化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设计,落实项目建设条件。要结合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时序,编制年度建设计划,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安排实施,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根据国家标准,结合项目试点,抓紧制定和完善适应我市山地城市特点的地下综合管廊地方标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结构设计要考虑接入、引出支线的需求,满足抗震、人防和综合防灾等需要。入廊管线种类应充分评估技术安全性与经济合理性,宜入则入,避免贪大求全。管廊断面应符合入廊管线敷设、增容、运行和维护检修的空间需求,因地制宜配建行车和行人检修通道,合理设置出入口。综合管廊应配套建设消防、供电、照明、通风、给排水、标识、视频监控、安全报警、智能管理等附属设施,确保管廊安全运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试点,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招标投标行为,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把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建设单位要按规定及时报送工程档案。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永久性标牌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鼓励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广采用预制管廊拼装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和节能环保水平。

ppp。

)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依法依规为管廊建设运营项目配置土地、物业等经营资源,统筹运用价格补偿、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合作方形成合理回报预期。优先鼓励入廊管线单位共同组建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指导下组成地下综合管廊业主委员会,公开招标选择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积极培育大型专业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企业,支持企业跨地区开展业务,提供系统、规范的服务。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支持。市财政局要加大对区县(自治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支持力度。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在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中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资金。对管廊运营初期不能通过收费弥补成本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2015。

157。

2015。

165。

号)有关精神,积极协调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联合其他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努力拓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融资渠道,并对符合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主体提供专项基金,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不足部分。积极开展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进行质押担保的融资探索。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企业发行可续期项目收益债券和项目收益票据,专项用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

建有地下综合管廊区域内的所有规划入廊管线必须入廊,规划部门不再另行规划地下综合管廊以外的位置,城乡建设部门不予施工许可审批,市政部门不予占用、挖掘城市道路许可审批。凡已在综合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原则上不再另行安排管廊以外的管线位置,既有管线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管线改造逐步将管线迁移至地下综合管廊。各行业主管部门、中央在渝有关单位和管线单位要积极配合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做好各自管线入廊工作。

2015。

2754。

号),入廊管线单位应向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单位交纳管廊有偿使用费用。凡具备协商定价条件的,应由供需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平等协商,签订协议,确定管廊有偿使用费标准、付费方式和计费周期等有关事项;暂不具备协商定价条件的,有偿使用费标准可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偿使用费包括入廊费和管廊日常维护费,费用标准既要统筹考虑建设和运营、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又要有利于调动管线单位入廊的积极性。市物价局会同市城乡建委和管线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我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形成合理的收费机制。

市政路灯系统、公共安防监控通信系统等公益性管线入廊,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益性文化企业的有线电视网入廊,有偿使用费标准可实行适当优惠,地方政府予以适当补助。

加快推进《重庆市城市管线条例》立法进程,制定《重庆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对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进行监督指导。地下综合管廊运营单位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线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入廊管线数量、时间、费用和责权利等内容。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管理由建设运营单位负责,入廊管线的设施维护及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管线单位负责。建设运营单位与入廊管线单位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建立市、区县两级地下综合管廊信息管理平台,统一信息系统接口标准,实现信息即时交换、数据共享,满足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应急等工作需要。

市城乡建委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市级协调机制,抓好试点,总结经验,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作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要建立有效的督查制度,定期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市政委、市物价局及各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研究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产业园区,通过实施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拉长产业链条。引入规划设计机构、研发机构、工业构件生产企业、设备生产商、运营管理公司等关联企业,形成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全方位产业支撑。扶持一批建材、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等生产企业,培育一批管廊预制拼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工业构件等新兴产业,壮大一批专业化设计、施工、安装、系统控制、运营管理的新型队伍。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宣传经验做法,使社会各界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达成共识,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十一

作为高中新课改的标志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高考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新高考方案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以一张表格的形式提交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将可成为高校退档的依据...进入搜狐教育。

高招将允许“录低不录高”

新课标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方案目前已编制完毕,上周末已面向部分高中教师征求相关意见,预计3月底正式对社会公布。记者获悉,高考分数将不再是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作为录取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招生实行“弹性挂钩”,并在一定分数范围内成为高校录取和退档的依据。针对之前备受关注的选做题,考虑到读题时间、分数等值确定等技术问题,新高考方案考虑在个别学科部分知识点上设置选做题。

作为高中新课改的标志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高考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新高考方案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以一张表格的形式提交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在高考成绩一定分差的范围内,高校将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可成为高校退档的`依据,高招中“录低不录高”的情况将会出现并被认可。

“此举将为扩大高校自主权提供制度性保证。”部分课改专家分析,目前高校录取时一般按照招生计划的110%到120%提档,过去录取时由于基本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因此多提出的10%到20%的档案“有名无实”。随着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作用的加大,今后在确定最后淘汰的10%到20%时将不会完全依据分数高低,在一定范围内,如2分、5分之内,高校可以录取分数偏低但综合素质评价表现更好的学生。

据介绍,采取这一做法,要求高校须确定合理的分差范围,同时要有严格公平的标准。目前关于到底确定多大的分数范围,主管部门已设定多个方案。有关负责人透露,由于明年第一年实施,力度不会太大,涉及的考生数量不会很多。同时高校有权决定在招生中是否采取这一挂钩的做法,预计在录取中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将是以重点高校为主。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6项具体指标:非必选模块的学习记录、研究性学习情况、会考等级记录、身体素质状况、德育以及教师评语。其中非必选模块成绩记录、研究性学习以及会考等级将成为高校进行专业录取时的重要依据。

选做题不会“遍地开花”

在日前举行的新课改后的首次高中会考,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会考首次出现选做题。有关专家称,在会考中增加选做题也是为将来的高考提前“预热”。不过部分了解新高考方案的人士透露,选做题不会在新高考中“遍地开花”。

据悉,“必修+必选”将是新课改高考的考查内容,任选模块并不属于高考的命题范围。针对是否设置选做题,有关负责人透露,虽然选做题的理念很好,但考虑到学生选择试题需要的读题时间、不同试题的分数等值确定等技术问题不好解决,因此不会采取通过试题的可选择性来体现选修模块的开放性,预计个别学科的部分知识点考虑设置选做题,应用范围和比例比较小。

高职录取实行“高考+会考”

“两端放开、中间稳定”是本次新高考方案的另外一大亮点。新课改的首次高考整体上比较平稳,即面向占多数的中间层次的考生将保持稳定,而在“两端”的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职招生中将逐步放开,扩大招生比例,其中包括增加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

据介绍,会考成绩在高职录取的分量明显加大。高职录取今后将采取高考成绩和会考成绩相加的方式,具体比例和操作细节将在高招的配套方案中公布。

晨报记者罗德宏。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十二

北京市教委近日出台《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指出,起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考试招生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本科招生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选考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总分750分。不分文理科。,将本科一、二批次合并为本科普通批;,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实行一年两次听说机考。

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根据《方案》,北京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包括13门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6选3”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其中,合格性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3门。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艺术(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合格后才能选择参加对应科目等级性考试。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

等级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生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考试对象仅限当年参加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206月将进行首次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共5等,其中a等占15%,b等占40%,c等占30%,d等占14%,e等不超过1%。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科成绩由5等细化为21级,其中a1为满分100分,e赋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十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

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

11、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者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程序的概念及原则。

行政程序是提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行政违法及其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与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2)根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

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行政赔偿。

行政相对方承担行责任的具体方式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行政赔偿案件处理程序及特点。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受害人的赔偿请示书后,应首先对书中陈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审查和确认,自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审请之日计算,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二个月)不予赔偿或赔偿请示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时,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赔偿案件与其他行政案件的区别:(1)赔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向法院提起;(2)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举证责任;(3)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4)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5)在赔偿诉讼中,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到任何费用。

行政复议基础知识。

行政复议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可提起行政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

重庆鼻综合投稿范文通用篇十四

《方案》指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及时、客观记录具体活动,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学校每学期对计划提交给高校的事实材料和活动记录进行审核,并通过“综评平台”在校内公示,招生过程中将该档案提供给有关高校进行参考。

英语实行一年两考。

《方案》显示,从高考起,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安排在前一年12月和当年3月进行,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在各科分值上,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每门科目满分150分,三科总分450分。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三科总分300分。本科招生录取总分满分值为750分。

此外,不同高校可在规定范围内,选择不同选考科目和选考要求。考生的选考科目须满足高校某专业的选科选考要求方可报考。

(实习编辑:孙雯责任编辑:张梦媛)。

高中生家长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高考官方微信公众号高考家长圈(id:sinagkjzq)。免费获取往届优秀家长经验、志愿填报技巧、考生心理辅导方法、考前营养搭配等第一手高考信息!陪孩子走好高考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