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飞机事故详细报告范文 飞机事故详细报告范文最新(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1:44:36 页码:13
飞机事故详细报告范文 飞机事故详细报告范文最新(三篇)
2023-01-11 01:44:36    小编:ZTFB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飞机事故详细报告范文(精)一

在教学三年级学生的时候,在学习人体部位时,学生很容易将眼睛和耳朵这两个单词的字形弄混,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我想总要让学生区分开这两个单词啊,怎么办呢?于是我想起了前几天在电脑上看到的《单词不用记》中的联想法,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大家看在眼睛单词中的两个e像不像是两只眼睛,而中间的y像不像鼻梁,所以这个单词的含义是眼睛的意思。经我这样一解释,学生哈哈哈大笑起来。也轻松的分清楚了这两个单词之间的不同。

从这件事中,我感觉到老师的方法真的很重要,我们在备学生这部分其实做的还不是很到位,只要我们能找到好的方法帮学生来记忆,学习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一些难记的知识点,我总要动动脑筋帮学生寻求更简单的记忆方法。比如,在学习名词变复数不需要变形的单词的时候,我就绞尽脑汁想到了这些,中国人日本人牵着绵羊赶着鹿养着鱼,这五个名词变复数是不变的。学生在随着我的歌谣的吟唱过程中,就慢慢记住了这几个特殊的单词,而学生学的非常轻松,也并不枯燥。在教授最为枯燥的音标知识的时候,我也是将发音相同的字母组合的单词归在一起,和学生们一起来总结怎么让这些单词更好的记忆,就在不知不觉的总结的过程中,孩子们记住了这些规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共同创作出了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都很佩服我,我有时也觉得很佩服自己呢,在教学的时候我还是蛮有灵感的。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英语,对英语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是总也难免坐不住板凳。这是让我很头疼的问题。怎么办呢?于是我就说每个单词我只教三遍,如果你三遍就学会了说明你很聪明,如果你六遍学会了说明你聪明。结果学生都想自己是聪明的孩子,所以就集中精力听课,大多在三遍内学会了这个单词的读音。我也省了很多去组织纪律的时间,让课堂更有效果了。

除此之外,我还积极的在资料上寻找能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学习星期几的时候,我在资料上看到(monday星期一,猴子花钱坐飞机,tuesday星期二,猴子屁股摔两半,wednesday星期三,猴子爬上花果山,thursday星期四,猴子猴子去考试,friday星期五,猴子遇上大老虎saturday星期六,猴子上树摘石榴,sunday星期天,猴子休息去公园。)有关的歌谣就及时做个记录,以备以后自己学习使用。结果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很有用,学生在有节奏的吟唱中很快的掌握了星期几的学习。又比如在教颜色的时候,我们用到了“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blue是蓝色,画片草地是绿色,green,green是绿色,画个太阳是红色,red,red,是红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yellow是黄色……

最后拿起大画笔,对着镜子画自己。我和学生们一起边唱歌谣边画,学生们都非常乐于学习英语。

我觉得我们的教学教无定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总结,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幽默的语言,琅琅上口的歌谣,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孩子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了主动求索,使内在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我觉得我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是我们自己常忽视了自己的潜力,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做好的借鉴的同时,我们还要挖掘自身的潜力,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2023年飞机事故详细报告范文(精)二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孩子们从小掌握一种或几种乐器技能已是社会家长迫切的要求,能为孩子提供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活动中心弦乐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教好每一个学生。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小故事。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我在课堂教学生活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我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良好的试唱习惯是学好乐器的前提,每一节培训课我都先教会乐理知识再试唱,然后进行示范练习,最后与学生齐练,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这样,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真心鉴赏音乐,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调动多个感知通道,交流互动,升华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回首几年课改之路,充满欣喜,满载收获,细细想来这一路的欣喜和收获还源于那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教学故事。

那堂小提琴课,我站在教室门口,面带笑容把孩子们迎了进来。教材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从“寻找声音——模仿声音——创造声音——利用声音表现情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声音的初步探索。要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有趣的声音世界,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说一个关于“耳朵”的谜语,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说一说,然后教师会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分类,城市的、森林的、乡村的等等,最后学习一首小提琴曲《大雨和小雨》。当我进行到让学生说说所听到的声音的时候,学生们不拘谨,把前面说的这些声音归类后,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一条马路上有摩托车、警车、救护车、小轿车、公交车,上空还有一架直升飞机。用鼠标点击物体会发出相应的声音,学生们看得非常专注。我正要点击下一组声音,这时,一个男孩说:“老师,我可以给这幅图编个故事。”我本来没有设计这个环节,但是我没有拦住他,对他说:“那就试试吧。”小男孩说:“一天爸爸骑摩托车上班,在路上突然听到一声急刹车的声音,看到一辆小轿车撞到了一辆大客车,道路马上就堵车了,在空中巡逻的警察看到了,赶快拨打110,警察到了又通知医院,救护车来了之后把受伤的人送到了医院,不一会儿道路就通畅了。”小男孩连说带表演,其他小朋友好像受到这个男孩的启发,纷纷要把以下的几组声音串成故事。

我立即决定改变剩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声音编小故事。虽然有时他们的语言还不是很通顺,内容也显得简单,但是孩子们说得很带劲,最后我总结:“小朋友们,正是这些奇妙的有趣的声音,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你带着刚才的感受把曲子拉一遍,孩子入情入境,很快的掌握了这首曲子。

这种上课形式已经成为我的教学模式,无论吉他课还是小提琴课,教孩子的每一课我这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却留给我深深地思索,我庆幸自己的幡然醒悟,对音乐的体验怎么会那么深刻,感谢那一刹那的清醒,在不经意中创设了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学生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创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是发挥学生想象力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记住那节充满情趣、欢乐的音乐课。从此,这样上课已经成为我的教学习惯,无论吉他课还是小提琴课,孩子们每一课都在宽松愉悦中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以前我认为当教师光荣,但是辛苦;现在我认为做一名教师辛苦,但是幸福,每天我都在思索与行动中编织一个个美妙的故事。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听)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感受与鉴赏音乐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愿意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鼓励与表扬激发学生多练,真正喜欢上这门乐器。其能。使学生对乐器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我们相信:只要我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注重教学实际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我的弦乐教学一定会锦上添花。路,越走越宽;桃李芬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前景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2023年飞机事故详细报告范文(精)三

我很希望跟我们年轻同志交流,现在我们的航空技术,跟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轻人能为我们国家的航空制造事业做出创新型的贡献。所以我想说说我们的历程。

我出生在祖国饱受凌辱的上世纪30年代,“七七事变”发生以后,不到三个星期,我第一次经历了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那时候日本飞机列队地往西飞,炸弹爆炸不仅是声音大,而且震动很厉害,家里的玻璃窗都发颤,当时吓得我们不知所措,也没有防空知识,所以赶紧从屋子里出来往院子里跑。幸好我们的邻居,他刚从德国回来,他在德国经过了防空训练,他就立刻喊“别往外跑,赶紧在屋里,躲在桌子底下”。所以经历了这一场以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边就埋下了,没有防空力量将来受尽人家欺负,所以暗暗地下决心我将来要搞飞机。

一个堂叔叔,为了祝贺我十岁生日,送了一架橡筋动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飞机,但是这个飞机不是很结实,飞几次就坏了,我父亲看我这么喜欢飞机,他带着我到上海,那时候解放前的上海,一家航模商店。那个商店是香港人开的,所以那个航空模型跟它的材料都是进口的,当时那个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动力的航模,就从柜台上起飞,撞到天花板下来还能继续飞,我看了非常热爱。我父亲看到我这样的情况,就咬咬牙给我买了一架,那时候好多块钱,回家以后我们的亲戚都议论,说我父亲对我太惯了。

这个飞机拿回来以后,天好的时候,就在外面飞,下雨就在屋子里飞。当然飞飞撞撞的,飞机就坏了,坏了就自己修。但是有一些问题不好解决,它的机身结构是用轻木条粘起来的,那轻木当时我们国家是没有的,都是进口,那怎么办,我就只能用火柴杆来替代粘起来。胶水那时候也没去买,但是知道是用胶片在丙酮里边化开以后,凝固了就可以当胶水用,而且干得很快,这样我就用这东西补飞机。飞机的蒙皮又要薄,而且很结实、韧,那么这纸我们家有,因为我父亲那时候看古书,有的重要的他要用这种纸描下来,所以这样粘下来,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个航空模型。再加上我父亲给了我一套不全的《小学生文库》,那里有一本,那是三十年代专门讲航模的书,我看了很感兴趣,反复地读,所以这样我对航模慢慢就钻进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时间大部分消磨在做航模上。

到高中毕业,那时候是要上大学了,我考大学呢,选了三个学校,都有航空系,一个是浙大、一个是清华、一个是交大,很有幸都考上了,但是我母亲怕我远离上海的家,因为我们家里就我这么一个孩子,所以不赞成我去浙大、清华,最后就是进了上海交大。

到我要毕业的时候,1951年初,那个时候我们正碰上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需要飞机,所以国家决定要建航空工业。那么我在1951年初的时候,我们学校的系主任跟我说过是不是你就留在交大吧。我跟母亲一说,母亲当然高兴,但是当时国家的形势建设是急需的,是放在首位。所以当时把上海的大专毕业生都集中在交大学习了一个多月,学习的主要题目呢,就是怎么样为人民服务,怎么能毕业以后服从分配,参加国家的建设。

当时就也不管我原来答应留在上海,叫我立刻上北京,所有交大航空系毕业生三天之内离开上海到北京报到。我是愿意出去走走,我不愿意在学校教书,但是对我母亲刺激太大。三天以后,按规定坐了火车去北京,当时我父亲跟母亲都送我上车站。可是回来以后,后来我父亲写信告诉我的,我母亲晚上基本上睡不着觉,经常是坐起来拉开窗帘看看外面,想我是不是有能突然回来的这个机会。由于她不断地在想我,引起了很大的思想负担,我父亲想了个办法,给她安排在图书馆里做抄写工作,希望能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最终也没有办法,最后就转入了抑郁症,后来发展到非常严重的抑郁症,1967年去世了。所以对这个事儿我是感到很后悔,我为了搞航空把我母亲给牺牲了。

到1956年的时候,国家的号召向科学进军,那么航空工业也考虑到要搞飞机设计。当时我的领导一个是徐舜寿同志,还有一位黄志千同志,他们俩当然是积极支持,积极地建议国家要赶紧建自己的飞机设计室。因为我们当时跟苏联的关系,苏联只是保证我们能制造出飞机来,而不告诉你怎么去设计飞机。他给我们制造的飞机呢,基本上是他要退役的飞机,没有新的东西。另外一点他们比较霸道,就是给我们制造的飞机,我们觉得不合适的要改,他也不同意。那么受到这些影响以后,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必须自己干自己的飞机,我们飞机的设计权,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能听从国外的。当时苏联专家的意见是你们建立设计室是可以,必须跟飞机工厂、制造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那个设计室必须建在沈阳,我当时也很愿意搞设计的,所以我没有任何负担地就从北京到了沈阳。

到了沈阳我们组建了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徐舜寿认为要组织这么个队伍,必须从工作实践里边培养,一开始就动手设计飞机,在设计飞机里面遇到了问题再去找解决的办法。所以这样呢,他选择了一个飞机的方案,说先设计一架喷气教练机,那么这喷气飞机的特点是要用两侧进气,就让出机头来为将来设计飞机可以放雷达。他让我做那个气动力的组长,就整架飞机的气动设计,都由我来负责。我在学校学的是螺旋桨飞机,对喷气飞机一点基础都没有,何况要设计进气道,而且要两侧进气,当时对我来说是相当难。

还好徐舜寿同志他们的朋友提了个建议,他说他最近看到一篇英国的航空学会的会刊最新的一期,那里有一篇专门讲进气道设计的。我刚到沈阳才一个多星期,还都没安顿好,我立刻就又回到了北京。那个时候从我们的招待所到北航,那路还没修好,我借了人家的自行车骑过去,而且看那个图书,因为那个杂志啊,白天别跟学生干扰,所以都在晚上,那骑车要经过很大一段泥路,把人家的自行车弄得不像样,但是最后我花了一个星期还是看下来了,而且把重要的图线都用描图纸描下来,现买的曲线板、三角板在那儿看,总算把那个进气道设计的一些原则弄清楚了。

我回来以后,他们感到很满意、很新奇。那么两侧进气道在当时碰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当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可能出现一个进气道进气,另外一个口子出气,这样发动机就不能稳定工作了,所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算不出来,只有靠风洞试验,于是我们设计了木头模型、进气道模型,但是要监测那个管道里的流动,必须有梳型排管,那管子很细,只能是自己做。当时我们就从医院里找那个报废的针头,然后回来自己接系统管,用铅焊把它做起来,经过两星期努力,那个梳型排管做出来,然后就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低速风洞里进行试验。最后试验结果证实我们的设计还是成功的,没有出现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流动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那个飞机弄完了,那飞机就在北京的沙河机场进行了展览和表演,可是这个飞机做得比较仓促,从北京回沈阳的路上出现了问题,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断了。那发动机也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当时胆子也大,那发动机大概只经过了20小时的试车就送过来飞了,没有达到设计的推力,但是还是把飞机送上了天。我们歼教-1一共生产两架,一架送给了南昌,还有一架就在沈阳601所,后来转到了沙河航空博物馆。1957年的时候,到中南海去给毛主席汇报的时候,毛主席还看了这个飞机模型,说我们很骄傲。

1957年的时候,我们搞完了歼教-1的那个初步设计以后,我们的领导徐舜寿同志就觉得应该考虑下一个型号搞什么,他当时提出来要搞超声速的歼击机,他觉得这个是我们必然要走的路,因为我们是为国防服务的,所以必须用歼击机来抵御外敌。但是对于超音速飞机、超声速飞机,我们是完全没有技术储备的,世界上才经历了十到二十年,没有很多公布的数据,因为这东西都是各国家的机密,谁也不会告诉你。那么搞超声速飞机,首先要定它的气动力的布局,飞机机翼怎么样,尾翼怎么安排等等,进气道怎么设计,那么这个事儿怎么办?当时1958年科学院已经建了104计算机,利用它70多位学员的力量,给我们的飞机进行数值计算,算了三个月,结果是有了。我们飞机设计完以后,试飞、首飞都很顺利,但是飞到马赫数0.85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飞机的振动,按飞行员的说法,这个马赫数0.85的振动,相当于破公共汽车在不平的道路上奔跑一样,开得再快人受不了,所以必须要排除。可是怎么弄,具体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必须上天看。

我们没有摄像机,所以只能是人上去看,得到鹿鸣东同志的支持,他说我飞歼教-6,你坐在后面可以看。怎么看法,就在飞机的尾巴上都贴毛条,就是毛线条,那时候的毛线是凭票买的,我们的同事拿自己家里的票,买了一磅红毛线,剪成一段段,每段150毫米,贴到垂尾上,贴到后机身上。当时我们的手段,没有摄像、录像设备,只有一台单镜头反光的照相机,胶卷也舍不得买新的,用的是原来库存的电影胶卷,照出来也看不清楚,几次以后我跟老鹿说,干脆我拿望远镜去看,看看那毛条到底在哪儿抖。后来老鹿也同意,说这样,我们尽量靠近,一步步最后到十来米以后,老鹿说不行了,再靠近太危险,那么拿望远镜也看不出那个毛条的抖动,但是看到的就是飞机一起飞,我们原来开的十几个吸气门没用,一离地就关上了,没起作用,这样下来以后再仔细看,水平尾翼跟后机身之间,一大片的毛条全没了。因为毛条在扰动的气流里面就像旗在风里一样,甩得厉害以后都扯断了,所以肯定这些地方是气流分离的地方。这样呢,我们就在那些部位加装了整流罩,另外把十个进气门也就堵死了,以后的歼-8就按这样的方案继续飞下去了。

耽误大家时间太多了,下面我就不再说了,我只想说一下对我自己的经历的评价。我觉得我们搞科技的人必须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我们的事情都是为了保卫国家来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好多事情你要做,那就不能凭空想,而必须找一些材料,需要认真地读书,读书呢还是孔夫子的话,就是只读书不去用,不去想,那是空的。但是你不读书,净想事儿的话也是空的。再有一点,干这些事儿都得集体干,所以你对参加这工作的每个同志都应该很尊重,应该团结大家一起来弄。最后一点,干任何事不能把自己的名利放在第一位。耽误大家很多时间,谢谢。

1、没有防空力量将来受尽人家欺负,所以暗暗地下决心我将来要搞飞机。

2、航空梦从一架飞机模型开始。

3、我母亲晚上基本上睡不着觉, 经常是坐起来拉开窗帘看看外面,想我是不是有能突然回来的这个机会。

4、我们必须自己干自己的飞机,我们飞机的设计权,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能听从国外的。

5、我们没有摄像机,所以只能是人上去看。因为照相机拍出来的也不清楚,几次以后我跟老鹿说,干脆我拿望远镜去看,看看那毛条到底在哪儿抖。

6、干任何事不能把自己的名利放在第一位。

顾诵芬(1930.2.4- ),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工程师,沈阳机械制造厂设计室空气动力组组长,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党务理事、第三届理事。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4年负责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喷气歼击教练机提气动力设计工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