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6:34:43 页码:13
最新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汇总15篇)
2023-11-21 16:34:43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往经验的宝贵总结,能够引领我们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怎样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与实践?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示范,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突然想到那些一把年纪的人。他们一整日都坐在房根下或大门口,一声不吭,也不动,晒着古铜色的太阳。

刘亮程说,这是一些等死的人。他们的确已是鸡皮鹤发,风烛残年。皮肤松弛,手上和脸上布满了老年斑,双目浑浊,眼光模糊,散淡。

他们一整天都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路人匆匆地从他们的身边来往,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不置一语。他们不理识路人,路人也懒得理他们。好象他们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早已经归属于另一个世界,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人。

他们已经不会再给这个世界制造点什么声音,似乎也已懒得去制造。他们一直哑着口默对剩下的一段岁月。

他们是一些不再畏死,视死如归的人。阳间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快乐,大千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早薄得像一张纸,毫无新鲜可言。即使再走下去,也只能是简单乏味的重复。这个世界对于他们已没有秘密。

他们对死有了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渴求。余下的一截子岁月,再多捱过一天,都是煎熬。他们的日渐老化,行将摧枯拉朽,大厦将倾的病体早折磨得他们生不如死,他们早就盼着能早点到那边去了,可以没有痛苦,一跃获得永生。

他们不怕死。死以后的岁月自有他们的儿孙辈替他们活。他们用后人的眼睛继续去看世界,借助后人的腿脚继续行走人生。

我不知道他们于阳光下的默坐中究竟想到了什么。看到他们雪白的乱发在风里一绺绺地飞,我突然好想哭。但我不知我为啥哭。大概是为了我所见识的纷纭众人,亦或是为了我所目睹的一场场有血有肉的人生。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20xx年8月30日,孙仁歌教授在上海《文学报》新批评版发表文章,质疑格致散文的伦理道德问题。

关于散文虚构,格致记得在散文届已经被解决了。

也就是说那已经不是问题。

如果格致声明自己的散文不是虚构,格致感到这有点肤浅、有点可笑、有点非文学。

这是我一个每天进行写作实践的人的想法,而评论家不像我这么大大咧咧的,人家要讲道理,要掰扯。

要弄清楚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格致认为这也有意义,有意思。

这是人家教授、评论家的本分。

我不反对。

再说了,李白有一句话说得好:“写自己的字,让教授说去吧!”

20xx年10月18日,还是上海《文学报》新批评版,又发表桑永海先生的文章,针对孙教授的观点提出了桑氏论点。

——对《置疑格致散文的诚挚性》一文的几点质疑。

桑永海。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孙仁歌在《文学报·新批评》第30期(.8.30)发表文章说,格致的《转身》等作品“一定要说那是一种散文就非常牵强了”。

理由是什么呢?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孙氏的观点:“格致散文由于存在虚拟的痕迹(其文中还称之为“虚构”),由此也就存在遮蔽性,而遮蔽的正是散文文体的第一生命特征即诚挚性。

诚挚性不存,还谈何散文?”因此,孙断言:“格致的才华,写小说可能具有更大潜力,但50年内不会恭维格致的散文……任你写得怎么棒,也捧不上名正言顺的散文殿堂”。

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孙氏其文的关键词就是“虚构”两个字。

综观全文,其逻辑推理方式就是明显的三段论: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但格致的散文多有虚构(虚拟),所以她的散文不能称之为散文。

看来,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这个大前提,是孙文立论的根基。

这样,在客观上,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散文是否可以虚构?

乍一听,这似乎是个伪问题,是一个不应当怀疑的问题,或许还是一个总也扯不清楚的问题。

可惜没有深入下去,不了了之;现在,就格致的散文,又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事实上,关于虚构这个问题,在散文创作与阅读领域,许多年来,始终就没有停止过争议。

看来,这已经成为我们回避不了的一个散文症结。

是我们应当认真讨论研究,早晚也要给予回答的。

另外,就这个话题来说,尽管孙氏文章是从格致散文谈起的,依我看,为了集中讨论此问题,也为了论述的方便,以免夹缠不清,我们这里暂且把格致散文的评析放一放,后面再谈,也是可以的。

那么,散文到底是否可以虚构?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按传统文学理论的要求,散文是应当真实的,因此在本质上有别于小说和戏剧等非韵文。

散文的真实性,也是人们约定俗成了的看法。

郁达夫说:“原来散文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

所谓“真”,就是真切自然,不矫情、不虚饰。

可见,真实,也是散文的要义之一。

然而,世间事情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产生又是受种种主客观复杂因素制约的。

怎能谁人一声号令,就都向前看齐,且目不斜视的呢?况且,从文学作品的分类来说,不论“三分法”(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还是“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散文这种体裁及其承载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因此散文创作很容易在体裁的选择和笔法的运用上出现交叉的现象。

约言之,所谓“文学散文”(或“艺术散文”)在某些细节上、局部上,或许是无意中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虚构,似可理解,并且在写作实践中也是难以避免的,只是往往因为写得好,像钱钟书说的,很会“无病呻吟”,读者难以发现而已,这样的虚构并未失其真;而“记实散文”,诸如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是严格不准虚构的.。

因此,尽管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说散文是应当真实的,不可虚构,但在风格万千的创作实践中,又有谁能保证不出意外呢?翻翻古今中外文学史,这“意外”的情况还真不少。

大文豪苏东坡赤壁怀古怀错了地方,是广为人知的了,影响他一词二赋的伟大了吗?反倒硬是造出了一个“东坡赤壁”,与大战真实地点“周郎赤壁”遥遥相对。

前者游众济济,后者反而游人寥寥。

不但没有人指责苏大学士,反而显示了其文其人穿越时空的魅力。

或曰:那只是地点的错误,而非主观故意的虚构。

但在胶着地理解散文真实二字的人看来,连地理位置都错了,又遑论其他?

十多年前,三毛自杀,在人们痛悼之际,横地里杀出个马中欣,在他声明自己为了揭破三毛虚构散文的事实,要“万里蹈寻三毛足迹”之前,先就放了一炮,说三毛从没去过撒哈拉,却写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让世人吃惊不小;不久,马氏承认三毛确是去过撒哈拉的,就又改口说三毛与荷西感情不好,她许多散文是虚构的等等。

其实,我们也都知道,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他却写出了《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只是范公的想象。

我们是否也要否定这篇千古美文的地位呢?更有趣的是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他习惯于在游记里加入想象和夸张,喜欢无中生有是出了名的。

甚至他到没到过密西西比河沿岸,至今也还是个悬案。

但两百多年来,他瑰丽的《美洲游记》,不是照样一版再版风靡世界吗?几人写出过他笔下那样迷人的密西西比风光?几年前我还邮购过一部新译本哩。

这些中外古今作家们有关散文的公案,想马中欣、孙仁歌不会不知道的。

但对三毛,对格致,何以在散文的真实或虚构上非要较那个真儿呢?就如享誉千年的散文经典《桃花源记》,妙就妙在虚虚实实之间。

如果必得紧追到底,那个桃花源到底在什么地方?经纬多少度?何处是写实?何处是虚构?一一查证落实,怕是伟大如陶渊明,也写不出这样绝妙好文来的。

所以我觉得孙仁歌根据自己对格致文本的理解,一口咬定那是虚构,而虚构就肯定不是散文,有点太较死理了。

由此,我们也看到,文体的划分,尤其是在边缘处,比如散文与小说的界限,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并非全然都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

问题是我们应当承认和正视文体划分现象中这种模糊性的客观存在。

例如,都德的散文名作《磨房书简》中的一些篇章,《繁星》等就不止一次被选入短篇小说集里去。

屠格涅夫散文名作《猎人笔记》中的《白净草原》也是如此,俄罗斯高中生就是当小说必读的。

如果把《桃花源记》选入精短小说集,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再说,中外文学史公认的文体,不是还有一种叫做“散文化小说”的吗?萧红的中篇《呼兰河传》和契诃夫的中篇《草原》,特别是俄国文学大师蒲宁(布宁)早年获诺奖的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都是散文化小说的经典性作品,早已风行世界。

把格致的《转身》和她后来在《美文》月刊连载的长篇散文《婚姻流水》,都冠名散文化小说,我看也是很贴切的。

所以,我们真就不应当在散文与小说的分类上死钻那个牛角尖。

读孙仁歌的文章,他反反复复批评格致的散文不是散文,如果她标明是小说,就是很不错的小说了。

我看这是因为孙氏由于对文体理解的偏执,而走入了误区,钻上牛角尖了。

其实质还是太本本主义了——他不理解在不同文体的边缘处是存在着模糊性的。

上面这些话,决不是说我认为散文可以放手虚构。

散文写作我一直主张真实二字——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真物。

这也是大多数散文作家自觉不自觉遵循着的。

但是,有时出一点意外,加入想象、夸张,甚至来点虚构,只要情真意切,而不是矫情、做作、虚假,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因为这类散文作品,都早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任何人能左右得了的。

对其中优秀的新颖的、认真探索的新锐之作,在艺术审美上应抱有开放主义的眼光和气度。

鲁迅先生是卓越的散文艺术大师,他有一段话,却并没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他说:“散文的体裁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三闲集·怎么写》)我觉得,“大可以随便”,就是思想的自由,文笔(以及体裁和手法)的自由。

我们上面引述的一些散文作品,包括三毛和格致,是不是均属此列呢?

都说“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

散文发展到今天,散文的理论,比如关于“虚构”这个问题,势必要有所突破了——在保持其文体独特性质的前提下,表达的内容、方式和手法要正视客观散文现象中顽强呈现的新鲜因素,提倡艺术创新。

这也是散文自身内部矛盾运作发展的必然规律。

事实上,在创作实践中,散文在虚构上的突破,早就已经是或隐或显大量存在的文学现象了。

十多年前,莫言就曾放谈,他当时出版的散文集《会唱歌的墙》许多事件就是虚构的。

而且他断言许多散文也都是虚构的,他认为任何作家不可能有那麽多巧遇巧合(见.4.12.文汇报)。

当然,作为散文创作态度,这样刻意为之并不可取。

但,由此却说明在散文写作中并非有意的虚构,是回避不了的。

我们的散文理论太滞后了。

我在这里提出来,也就是鼓吹在理论上,应当针对散文的创作与接受实践中不断发生的类似问题,予以正视,进行必要的阐述罢了。

综上所述,孙仁歌先生批评格致散文的虚构及所涉诚挚性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也以孙重点批评的《转身》为例。

一个弱女子“我”面对恶人,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自然冷静理智和善良,以致使恶人一时不知所措,放弃了作恶的念头,惶惑间转身离去。

作家把一个个瞬息间的细节放大延长,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艺术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真诚与宽容的力量。

这样有别于传统散文的新鲜写作,一经面世,好评如潮。

这里的虚虚实实,而不是一清见底,不是一览无余,正是这篇散文魅力之所在,有虚构、遮蔽和不诚挚的影子吗?亦如前所述,把散文《转身》,列入小说里面去,也是可以的,正常的,并非什么奇怪的事情。

作为大多数受众,只问好与不好,至于什么文体,是不大关心的。

虽然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读的是作家的文本,不必去追问作家本人如何。

但如果你对格致的精神心理特点有些了解,对她的作品就更容易理解了。

两年前有一次聚餐,我们问她《转身》写的很好,那是不是真事儿。

她明确说:“其实作家可以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读者看的是作品。

我告诉你们,我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年我26岁,说的那几句话,包括那些细节,真都是真实的。”后来我读到她的中篇小说《八一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更多的散文,觉得她的文字流荡着一种灵异之气,和格致其人的精神心理特点一样,是颇异于常人的。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散文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形式,一般而言,它比较随意,具有灵活性。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有些人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我的散文创作心得体会。

第二段:思想的积淀和素材的收集。

在散文创作之前,首先我们需要进行思考,寻找切入点和创作的灵感。这种思考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基础比较重要。收集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从生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入手,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更懂得生活,更明白社会。这些素材是我们创作散文的基础。

第三段:个性的抒发和语言的运用。

散文是需要注重个性的抒发的,创作者需要把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通过这种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个性的加入能够让散文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独特之处。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用生动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来进行表达。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表述。

第四段: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渲染。

散文需要节奏的把握,这样才可以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清晰、明朗。通过对节奏的把握,可以让读者产生持续的阅读欲望,对读者的情感投射也更加准确。情感的渲染是散文的特色之一,不同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活力和情感状态。这对于创作者而言,需要在自己的情感表现上下功夫,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引发读者的共鸣。

第五段:精神的升华和文化的传承。

散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精神的传承,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散文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散文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升华,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的散文创作心得体会中,我觉得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结论:

散文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形式,它需要创作者的积淀和素材的收集,需要个性的抒发和语言的运用,需要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渲染,需要精神的升华和文化的传承。我在散文的创作中,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相信我的散文创作能够不断进步,并最终达到非常好的水准。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散文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指非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其他文学形式。散文具有自由、富于真实感与生活感、语言自然、写实性强的特点。同时,它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

1.内容:散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要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2.结构:散文需要有一个层次清晰、叙述流畅的结构,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语言:散文需要运用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文笔:散文的文笔需要轻盈自然,使得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亲近感。

散文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有许多,但我认为以下三点是最关键的:

1.练习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学习别人优秀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多思考:任何创作都离不开思考,要想写出好的散文,需要不断思考,深化对于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3.学会吸收:生活是散文的源泉,散文创作者需要学会吸收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让自己的作品更富于生活感与真实感。

1.写作:确定主题、展开思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写散文的内容。

2.修订:针对前期写作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增加瑕疵模糊之处,让散文更具可读性。

3.完稿与出版:散文创作完成后,需要选择适合的发表平台、编辑并制作散文机构清晰、文字流畅的书籍,进行最后的修订与确认,出版发行。

五、结语。

散文创作需要有心而有无限的爱,以及探索生活本质的勇气,熟练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散文。写散文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需要发掘自己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将日常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传递思想感情。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在我的写作路程中,散文一直是我心中最喜欢的文体之一。相比其他文体,散文更加自由、写作的思路和节奏也更自然。在学习、写作、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将主要从前篇举笔之感,倾情之吟;其次,从自由、灵活的写作方式;以及散文的意象、节奏、氛围等方面来谈叙我对于创作散文的感受和思考。

一、前篇举笔之感,倾情之吟。

每次在创新的路上,我都会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欲望,那就是想要独占那段创新的交界处。想要举起自己笔尖,留下自己的痕迹,倾尽自己的心思去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创作散文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因为散文本身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悟而产生的作品。所以,每次我写散文时,都会感受到一股脱口而出的心情涌动,然后随着文字不断流淌、翻滚、涌动,最终这种感觉才会渐渐变得平和。

二、自由、灵活的写作方式。

散文吸引我的是它自由、灵活的写作方式。严谨和规矩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散文在给予创作者一定自由创作空间的同时,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散文与其他文体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可以随意抒发感情、肆意展现想象力。当你读到一篇好的散文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好像作者的思绪是一勾勾直达你的心田。

三、散文的意象、节奏、氛围等方面。

“画面感”是散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为散文着重于表达和刻画内涵丰富、与生活、情感、哲理等等相关的生命图景,它的表现技巧和细节要求都非常高。特别是在意象、节奏、氛围等方面,这些内容会直接影响到散文的流畅度和内涵。所以,我非常注重在散文中塑造出一段精彩的、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的场景。这样,读者就能够轻松看到、读懂、感受到散文中的情感和细节。

四、要想写好散文,注重细节至关重要。

在写作散文时,注重细节是关键。如果一些小小的细节被忽略了,那么还原散文中的场景和氛围就会带来很大的困难。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式和写作取向。但是,对于散文这一文体来说,我认为要深入了解生活细节、语言文字、心理感受等等方面的变化。因为在散文中,这些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点,能够不断增强散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目的。

五、散文与写作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我看来,散文与写作者之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在散文中,写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一种思维的对话。因为散文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创作的作品,所以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具有强烈思想互动和交流的。这种关系不仅能够激发作者的思考和感悟,也能让作者深入了解读者的情感需求、生活感受等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读者群体。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散文以其特殊的“美”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幼儿散文具有短小精练、内容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特点。作者的真实情感,优美的意境描写和丰富的想象等与读者进行精神对话,成为了我和孩子们不弃的生活读本。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进行散文的品读,使孩子懂得用心去感受、理解、表现生活中的美,让孩子在美的氛围中成长,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和追求,为今后的高品质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它素有“美文”之称,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美的散文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点点滴滴,犹如我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因而散文成为了我不弃的生活读本,让这些生活读本帮我们演绎丰富多彩的生活。

“学会生活”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四大支柱之一,怎样让幼儿学会生活,我认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品读散文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散文以其特殊的“美”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篇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恣意品尝着生活唯美的一面。在聆听中使幼儿进入宁静深邃的情境,慢慢地平复心绪,丢弃浮躁,养成静谧恬静的性格。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对幼儿一身的高品质生活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利用课堂品读散文,感悟生活。

在课堂中我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孩子懂得用心去感受美、理解真善良美、用眼睛去发现,表现美,让孩子在美的生活氛围中成长。

1.在充分聆听中感受生活的美。

聆听是品散文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为了激发幼儿品散文的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渲染情感基调,品尝散文的唯美。每一篇散文,都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和教育价值。要帮助幼儿顺利地品味幼儿散文,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释。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往往讲解得很多,则易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解释与幼儿的欣赏比例失调,忽略了散文承载的生活信息,因此我们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充分聆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特别是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明快开朗、活泼有趣、宁静舒缓、优美深情……)的感受和把握。例如散文《太阳》,描写了散文的七彩美以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阳光,有了阳光,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体现了散文的生活美。在情感美上,整片作品呈现给幼儿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幼儿带来意境美的享受。

其次突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强化语言句式对生活的描述。语言文学作品在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时,往往突出那些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并且给幼儿一些十分贴切于作品内容的象征性的语言。幼儿认知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形象化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的魅力。幼儿在倾听故事、诗歌的时候,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逐步熟悉这样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而且了解运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如散文《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小虫爬过来……。

树叶落在……蚂蚁爬过来……。

树叶落在……小鱼游过来……。

作品描写了自然界的落叶现象,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这种散文中心句的句式既易于幼儿理解,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根据句式仿编生活中其他情景。

最后是调动肢体语言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教师在讲述或朗诵的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文学作品的讲述和朗诵过程之中。比如讲《三只羊》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羊爬山的时候让幼儿一起用手做爬山的动作。如此重复,直到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2.在动态的情境中理解生活的美。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唯美的生活场景,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理解后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

例如:大班散文《百合花》,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想到了音乐渲染法,把幼儿带入情境;进而我们用图画欣赏法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美。幼儿散文作品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作品形象、情感倾向、艺术语言。其中作品形象可表现为一定的画面,所以我们把散文内容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把优美的散文配上美丽的图画:洁白绽放的百合花,红色的蜻蜓飞来了,暗红色的瓢虫飞来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幼儿更直观感受作品,增强对作品的记忆力,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在教师构筑的动态情境中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理解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3.在表演、仿编中表现生活的美。

在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并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散文中一些鲜明的作品形象,拟人、排比等一些修辞手法,很能激起幼儿表演和仿编的兴趣,幼儿会自然地运用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再现作品,表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幼儿把实景与作品中的东西,通过多项动手动脑的艺术活动表现出来,再现作品内容。如在散文《春姑娘》的教学中,幼儿欣赏理解后,教师扮演春姑娘,有的幼儿把做成的柳条插在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制作了各色鲜花插到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剪下了小燕子送给了春姑娘……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春姑娘制作了漂亮的花环,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进一步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幼儿美的情感。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应更深地体会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利用迁移性原则,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仿照散文的结构,仿编出自己的散文段落,表现作品中的美,从而使幼儿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认识也随之加深。

二、闲暇生活中品味散文,惬意生活。

除了课堂上重视幼儿的散文品读,我还利用一日生活的闲暇时间(如晨间、餐前、午睡前等一些时间段)组织幼儿进行“美文欣赏”活动,让散文真正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读本。

1.在宽松氛围中“赏读”

在实施过程中,起始阶段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较难,让幼儿找出文中好听的词语,幼儿往往感受不到哪些才算是“好听的”,所以经常会不知所措,我也不着急,我主要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想说、愿说,从而感受到说的快乐,慢慢地孩子听得多了有些字词他们就会说了,为了更好地积累,我还让家长帮助孩子记录他们会说的好词、好句,并且鼓励他们经常地读一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在耐心等待中“品思”

在让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应耐心倾听,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在欣赏完美文之后,经常会有几个思维较活跃、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孩子就会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思维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两极分化更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回答我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他们“你说得对、说得好”,而是会对他们说“是这样吗?”,“你说的,老师还没有讲到。”等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并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到最后,教师再肯定那部分孩子,并鼓励他们,满足孩子的需要。

可见,幼儿散文活动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教师要挖掘出散文所蕴含的内在美,并运用各种手段,让幼儿较深的领会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让散文这种生活读本真正地在幼儿的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伴随幼儿在散文美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由于应石家庄市“当代文学函授学院”编辑部主任田浩先生之约,才写下这篇粗浅的文章。其实我没有什么创作经验可谈,不过是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我写诗,靠得是生活与阅读,加上自己的一点悟性。再就是有幸得到了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屠岸先生和学院的田浩先生,以及远观、宋弘雅先生们的悉心指导——在他们的指导下,我追寻着古代和现代文人的足迹,慢慢前进。

古人写诗有“三不可”,即:“不可强作,不可徒作,不可苟作。强作则无意,徒作则无益,苟作则无功。”我一向作诗本着前者和后者。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如果强作就会失去自然本色。写诗时,必须要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景着迷,从产生意念到激情迸发,并有强烈的创作冲动。那时写出的诗才会有真情,有意境,才能打动读者。相反,你若对某种事物和情景,见之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而硬是将一些抽象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即使能写出诗来,也会毫无诗味,不过无病呻吟的那一类。

诗歌是崇高的艺术,它可以反映生活的阴暗面,或者是负面;还可以颂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诗人应该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优雅的文采,并且有担当,有责任。因此,写诗绝不可苟写,要认认真真写,一丝不苟的写。其中包括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练字练句,更要练意。

对于写作,著名作家有高见:“不管你当不当作家,一定要有三个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当诗人更要有这三个能力。先生把“观察能力”放在首位,这说明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观察能力,对于写作就等于无源之水。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细心入微观察宇宙的客观事物,体贴物理情态,才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才能有所新的创造。

其次是“想象能力”,我认为想象应该是一只翱翔蓝天的鸟儿,也应该是一匹驰骋原野的千里马。

我在创作《春雪》一诗时,正是春雪飞舞的四月。我伫立院中,仰望着空中纷纷扬扬的雪花,轻盈地飘向大地。望着望着,我的想像就飞向了银河,飞向了月宫。我想:“人们传说中的仙女散花是不是这样的景象,这般的美丽。”那一刻,我不觉得诗意涌向心头。于是,我回屋写道:“轻轻的,盈盈的/带着银河的波光/带着月宫的桂香/旋起洁白的裙裾/是仙女在凌空撒满了梨花……”(这是第一节,共五节)。这节诗,虽说词浅意薄,只是写景咏物,但它无色而有色,有亮度,有味道,有动感,并且物中见人。此诗于春天同在《黑河日报》、《日照日报》上发表。

另有春,我去县里开会。会后一个人走在春光明媚的大街上,享受着浓浓的春意,感到十分惬意!走着走着,便突然想去江边玩玩,于是我就朝江边走去。还没等到走近江边,那热情奔放的风景扑面而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挤进我的眼帘——江边暖阳高挂,江面波光潋滟,岸上新绿拥着初红……在风光旖旎的江畔上,坐着一大排垂钓者。我情不自禁的走到他们的身边,看着他们反复地甩着鱼竿,鱼篓里的鱼却寥寥无几,只装着一篓篓习习的江风。但他们并不为钓不到鱼而焦急,反而悠闲自在。我看着那情景,就像看一副活的、诗意盎然而富有神韵的水墨画。那一刻,我心里的诗直往外拱,就随意口占了一首七绝《春日众人江边垂钓》。诗中写道:“春阳闲挂嫩江天,垂钓人儿一江边。鱼少人多醉翁意,竿长线细甩诗篇。”这首诗写在纸上只修改了两个字,一个是末句的第五字:“甩”字,原为“钓”字。因为改用“甩”字比用“钓”字更有动感,又避免了一个重字,也为此诗增添了点神韵。——七言诗的第五字正是诗家所谓的诗眼。另外一个字,是开头的“春”字,原为“暖”字,现在看来,还是不改为好,因为改后减少了诗的温度。

别看这首诗短小,却基本做到虚实相生,神形兼备,也符合古人所强调的三易(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此诗20在上海一家诗报上发表。

以上谈的是前两个能力。最后的一个能力,就是“表达能力”,简单地说,即是把自己对事物的`所见所思,用精练的文字,将它们组合成诗。但是,说着容易写起来难。是因它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艺术结构的手法来表达。名家作诗都很讲究起、承、转、合,四个环节。在一首诗的结构领域中,占重要位置的莫若开头与结尾。一首诗的开头结尾(起、合)最难写。一首诗,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会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开头若不好,反而会失去很多读者。

从写作意义上讲,开头可以开辟一个广阔的意境,引来思绪泉涌可以使思绪顺利展开,就能一气呵成的完成全诗。开头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是曲径通幽,可以是突兀高远,也可以是平淡亲近,但都要根据诗的内容和布局来定。虽然诗的开篇方式种类很多,但都要从立意出发,为立意服务。

我的一篇《秋天的田野》开篇是这样写的:“秋天的田野,挤满了成熟和希望/玉米包金,稻谷揣银/大豆又把铜铃摇响……”这个开头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手法,同时又用了“列锦”的艺术手法。这首诗一开始就把丰收的景象展现给读者,把读者的视线轻而易举的引进秋天的田野。这个开头,曾被名家称为生动之笔。

结尾也很重要!好的结尾,如嚼干果,似品香茗,令人回味无穷,给人留下美的想象空间。我们虽然不能像大家们一言九鼎,笔力千钧春雷动,掷地可作金石声。但总得做到一语贯全篇,笔有刀剑之利,掷地有雨打荷叶之音。比如我的一首《留守女孩的眼泪》一诗的结尾:“一个11岁的留守女孩/留下的两行眼泪/湿透了一个村庄。”这个结尾,不仅使意境更加丰满,而且突出了诗的立意,也合乎词浅意深的诗家之语,同时又给人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

如果起、合写得精妙新奇,承、转自然也不在话下(承,以为承接上面的开端,而予以发展;转,峰回路转的转折变化,其中包括矛盾冲突和情节行文的起伏跌宕)。

我写诗一向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无论是叙事、抒情、咏物、写景,或兼而有之,都要尽力做到叙事有情,咏物见人,即使通篇写景的诗也要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二,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客体,去认识感受事物的本质,甚至把自己变成草木、花朵、江海、湖泊……屠岸先生在《诗刊》卷首语《客体感受力》文中说:“物我合一,就能发现过去从来没发现的东西。”——把客体发现的新鲜的东西,用新鲜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做到:意要称物,文要逮意。

今不揣浅薄,说了这些缭无秩序的话语,实属班门弄斧。文中不免存在着很多缺点和错误,敬请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多多指教!

郑成美2月23日。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曾经的人都去哪了?我的朋友都去哪儿了?晨风?晨曦紫月?梓晨?方子铱?都已经销声匿迹。他们去了哪里?我不知道。他们走了吗?我不知道。只知道他们暂时离开了,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更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目的,离开了这里。我什么都不知道。曾经说过的海枯石烂,也比不上他们的一句好聚好散。

当我创建了自家的社团,我也交到了许多的朋友。但是,他们也都比不上从前的老笔友。祖宗?茶子?辣椒?互相认识了之后,也渐渐地失去了联系。就算已经拥有了20个人,但大部分都不过是僵尸而已。如果当我再次崛起,又会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吧?互粉的名义,难道这也算吗?我还是想念以前的老友啊。那时候,大家都是真心想要交朋友的,真希望现在老友仍在啊!好怀念从前的作文网呢,哈哈。

只能一个人背着那沉甸甸的梦想,像海上的一叶孤舟,一个人孤独地,默默无言地,缓缓慢慢地向前迈步。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寒风吹彻刘亮程。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来临。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禾,整齐地码在窗台下;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下午我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因为不断砍挖,有柴禾的地方越来越远。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千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吉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

那个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炉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些,或许我能暖和过来。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我准备了许多柴禾,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上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快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母亲说得那么干涉,像再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日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柴禾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飓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把怕冻的东西-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摘自《一个人的村庄》)。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在我看来,诗歌是我们抒发自己内心感悟,感受的一种方法。几句几言,达到自己内心的舒畅,也就成功大半了。

或许现在我们能够从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来找到让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但是,很少发现有是给自己写的用于单纯抒发的作品。当别人说:“我要写诗。”大家可能会用一种鄙夷的,不相信的心态去对待。但是,如果让你去做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歌时。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不行,即使是作出一篇作品也会挑挑拣拣,用词,造句,句式。。。。。。越挑感觉越奇怪,越挑越不满,随之也就慢慢放弃。

而我认为的诗歌是一种自由的释放,是一种内心的解脱。为什么要那么拘泥于句式,格式,只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就好,只要达到抒发自己想抒发的就好,有何必在乎别人对你字词的看法。正像鲁迅所说:“这世上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前人给我们开辟了诗歌这一个让我们灵魂得以解脱的方式,我们又何必要拘泥于前人的规矩,不自己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规矩固然重要,正所谓“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规矩有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只有在不违背事物本意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真正的.自由,使我们的内心得以飞翔。

随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压抑,得以发泄的空间也越开越小。精神病患者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内心的解放,抒发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显得愈发重要。而诗歌作为,只用只言片语就能抒发大量情感的方式也是越发重要。但是由于它的修辞,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让人们觉得这种文体存在距离感。因此,我主张一种自由的诗歌,一种随心的表达,一种只要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属于自己的诗歌。这就是我的诗歌。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一

作为一个诗人,我最应该感谢的是谁呢?当然不是别人,而是灵感。灵感是能够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天使,是可爱的精灵,如果没有她,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没有灵感就没有诗,我绝不可能成为一个诗人。

灵感,可爱的精灵,在这里我要说:感谢你,真诚地感谢你。

灵感对诗人情有独衷,大概只有诗人才能更多的享受灵感,得到灵感的厚爱。

如果一个诗人总不能获得灵感,灵感距离他总是很遥远,那么这个诗人也就快完蛋了。只要有激情有灵感,诗人的生命就万古长青,诗人就永远不会衰老。只有拥有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心态,才能拥有青春的诗,不论诗人的年龄有多大。

我感谢灵感给我带来青春的诗意,青春的激情,让我不断创作出青春的诗篇。

没有灵感的时候我总是很苦恼,心灵感到痛苦的折磨,我最怕的不是生活本身的压力,不是物质生活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贫乏,灵感的贫乏。我认为: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要命的。

诗人可以没有别的,但不能没有灵感,如果诗人总是处于灵感匮乏的状态,这是十分痛苦的也是无奈的,这等于宣告一个诗人的死亡。

诗人是孤独的,灵感也是孤独的,没有孤独就没有诗人,没有孤独就没有诗歌。诗人不要喜欢凑热闹,这没有什么好处,诗歌需要孤独,诗人需要孤独,没有孤独就不会产生灵感。要知道:热闹的地方没有诗,浮躁的心态没有灵感。

在孤独中等待灵感,在寂寞中恭候灵感,灵感最喜欢在这样的深刻来临。灵感是喜欢沉静的女孩子,我喜欢那种沉静的女孩子。

在我独处的时候,灵感总是陪伴着我,她带给我幸福和快乐,给了我心灵的安慰,给了我精神的愉悦。在这样的时刻,我的感觉最好,我的情绪最饱满,我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非常美妙的境地,那真是一种仙境,一种无以伦比的境地,这个时候我忘记生活中所有的烦恼和压力,我感到自己很超脱,很潇洒,这是精神生活的享受确实让我感到幸福无比,快乐无比,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如果说我有情人的话,那么我的情人是谁呢?

我可以大胆地向自己的.老婆宣布:我的情人就是我的灵感。

我说:生活中除了你,就是灵感令我这样痴迷。

爱人啊,不要这样责备我,也不要这样嫉妒,我的灵感不是你的敌人啊,你们都是我最亲爱的情人,我的生活中都有你们两个的存在,你们应该成为好姐妹,这是我所期望的。

不管怎样说,灵感来临的时刻我是不会怠慢的,我不会放弃这个美妙的时刻,我必须抓住灵感,不要让我心中可爱的情人跑掉,我必须大步追上去,抓住她,抓住她,这是此时此刻我唯一的目的,也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是的,这样的时刻我往往忘记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老婆,这是很正常的,我必须这样投入,诗人就应该这样投入。

我想:灵感来临的时刻,心中诗意盎然,不错的感觉,不错的情绪,的确是人生的享受呢!

我感谢灵感,可爱的灵感!

其实何止写诗呢?写什么不需要灵感呢?凡是文学创作都是需要灵感的,没有灵感什么也写不出来,写诗需要灵感,写散文也需要灵感,写随笔也同样需要灵感。

有了灵感就有了感觉,有了情绪,心灵世界就饱满,就丰富多彩,就有抒发不完的感情,就有写不完的东西,诗人的才华就永远不会穷尽,心中的诗篇就会滚滚而来。

灵感啊,你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富有,你也让我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我要深深地感谢你,感谢你对我的深情与厚爱。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二

孔若秋。

“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乡村哲学家”,其中《我改变的事物》就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对普通人生命大彻大悟的哲理的典型,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豁达乐观的对待生活――笑口常开、笑容常带的理由。

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先筛选出文章传达的有关信息,再体味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态度,品味文本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对这样通俗易懂而内涵深刻的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浏览文章先猜外貌(学习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鉴赏文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知人论世。因为要真正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所以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猜一猜作者的身份、年龄、身材、学历。

a,年龄:四十上下。

根据是:“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经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

b,身份:农民。

根据是: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c,身材:瘦弱。

根据是:“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

d,学历:不高。(初中,没有进过大学)。

[亮出谜底](多媒体投影作者照片并介绍)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二,细读文章,再猜性格(学习体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1,找出文中表达“我”的心理活动的词句。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层含义。

“这也许就是命运。”(“这”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指代上一句,“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表达对自己不能干重活累活的无奈,自嘲自慰。)。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讨厌只追求物质的人,认为他们是虚度岁月的不道德人。一个人不仅应该尽自己热情参加劳动,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应该善于思考,有思想,有精神的追求。)。

“这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为自己无意间改变了世界高兴,说明“我”是一个热爱劳动并且积极思考其意义的人。)。

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为自己无意间做的事改变了事物、给人带来了好处而得意。)。

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为自己做了有意改变了事物而无害于社会的事而得意。无意而为的事要善于思考它的意义。)。

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坚信自己干的小事有意义。说明一个人作每一件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

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小事而自豪。)。

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坚信自己扔木头这样的小事也有意义,因为它也改变了与此有关的一些人的行为,因此也影响着周围的事物。)。

2,作者在文中说自己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自己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这些小事不被周围的人们理解,可是作者还很得意地说这是改变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种情况的。人家又是怎么评论的。

刘亮程(回答记者):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

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这个“村庄”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这个村庄既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曾庇护了众多无处依附的心灵。刘亮程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李陀说:“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林贤治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3,(讨论,综合归纳)“我”是怎样一个人?(讨论,训练综合归纳能力)。

三,品读文章,体悟哲理(学习领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仔细阅读文章,讨论: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三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对于事物的观感与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散文则是我们向外表达这些感受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创作散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创作散文需要注意多个方面,包括写作基本功、情感表达、思考深度等。首先,散文创作需要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如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知识等。其次,散文需要通过情感表达来吸引读者,别出心裁的形式、个人化的点滴都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后,在思考深度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和思考那些平时易被忽视的问题,挖掘故事内涵和生活价值,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加喜欢阅读。

三、方法和技巧。

在创作散文时,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会带来不同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进行情感倾诉时,可以采用自我倾诉方式,将自己的不满和情感倾诉在文章中,以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最后,通过运用夸张、比喻以及善于寻找普通事物中的美,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如何选题。

在创作散文时,选取一个好的题材是非常重要的。选题时应思考自己的兴趣以及与读者的联系,通过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文章,这样能够让文章更具个性化。

创作散文,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当日常中的琐碎被放大到文章中,这些平易近人的故事便会被读者所喜欢和热爱。同时,创作散文的过程,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内心,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感受他人的生活。创作散文,让我了解并感受了来自生命本质的动人力量。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四

散文是一种抒发情感、叙述故事和表达思想的文学形式。它可以旁征博引,也可以深入浅出。自从我开始写作以来,散文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创作形式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过去几年间从散文写作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清晰表达想法。

写散文最重要的一点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开始写作前,我会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和计划,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以确保我能够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我还会多次重读和编辑自己的作品,以确保文章的每个句子和段落都对整个文章的主旨有所帮助。

第三段:丰富想象力和情感。

散文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文体。通过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发挥这两个方面,可以使其内容更加积极、感人和吸引人。在我的作品中,我会尽可能地描绘场景和情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的想象力和情感。在写作时,我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寻找适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表达我的情感,以确保我的文章具有强烈的共鸣和情感感染力。

第四段:注重节奏和韵律。

写散文与奏乐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考虑节奏和韵律。在我的作品中,我会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灵活地运用语言节奏和韵律,使文章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此外,在写作中,我也会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力求恰当得体,以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段:结语。

散文创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和意义。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学会了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情感、注重节奏和韵律,通过这些方法使我自己的文章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我希望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够对创作散文的读者提供些许帮助或启示。

散文创作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五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

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6期)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二、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实际上当一个教师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时,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感动。)。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鉴赏要点:

(一)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形式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赞美已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当然是我们所称道的美的结构。

(二)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此方面例子举不胜举,不再赘述。

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规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参考书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炳隅《文学鉴赏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4、于君《生成与创意》(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5、刘勰《文心雕龙》。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第一期至第六期)。

7、《语文月刊》(期刊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